(经典1-1)2019-2020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I)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I)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I)第I卷选择题部分(共60分)本卷共20个小题。

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B.“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C.“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2.钱穆说:(唐)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若未盖,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唐中宗曾不经两省而径自封(小)官,觉得难为情,故装置诏书的封袋,不敢用常封而改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官员被称“斜封官”。

由此说明A.唐朝皇帝的专制权力是有限的 B.三省六部制度就是为了限制君权的C.两省的长官相互制约,为限制相权 D.唐朝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法治规则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4.“四一二”政变后,中共五大召开,会议依然选举陈独秀为党的总书记,并在通过的一系列文件中认为整个资产阶级都叛变了,从而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

这表明A.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 B.中国共产党已经非常成熟C.中共五大错误分析了国情 D.民主革命的性质发生改变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I).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I).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I)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

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D.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2.“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3.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 )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4.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

”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5.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

……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

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战争是英国预谋已久的C.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6.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有个学者名为辜鸿铭,他出生在东南亚的印尼,在英国读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妻子则是日本人,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命题及刘淑群g3wls(a11) xx.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2.《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

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

’”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③④3.《尚书》载“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载“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两则材料中的“民主”()A.都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B.都与近代民主政治没有历史渊源C.前者指最高统治者,后者指人民主权D.前者影响维新变法,后者影响启蒙运动4.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行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5.《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商贾进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藩镇在京师的邸舍)及诸君、诸使富家,以便轻装趋四方,台券乃取之,号飞钱。

”材料反映出当时()A.商业繁荣B.金融业发展到成熟阶段C.交通便利D.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6.“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2019-2020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是( )A.雅典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奴隶却无权参与民主制度B.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所作为,就会被推选担任公职C.现场的演说,都是群众想听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能让群众高兴就怎么说D.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大多数人的决议……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

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

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的思想得到体现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4.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7~1935年处应该填写(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5.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C.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6.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1月份月考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50分)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2.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A正确;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关系,故B正确;宗法制下体现血缘关系的继承关系,故C正确;D不属于血缘关系的选举,符合题意。

3.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 祖先牌位B. 皇帝宝座C. 青铜兵器D. 铁制农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表示宫室屋宇,所以“”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A。

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故排除掉BD;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C。

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 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A. 太尉B. 皇帝C. 郡守、县令D. 丞相【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

2019-2020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1.《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

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

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④副丞相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③3.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这说明A.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B.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罗马法导致市场经济形成 D.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4. 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5.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元)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B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C .表中的经济现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D .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6. “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VII).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VII).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VII)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集权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一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从“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C、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3、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

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明会要》载:“(先是)都察院请差御史巡盐……不下阁票拟,(皇帝)批答稍误。

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

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细,渐不可长。

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

’疏入,即加批如制。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D、皇帝批答需先经内阁票拟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秩序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6、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2019-2020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B考点:分封制。

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王享有治理诸侯国的权力,但是也应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

周幽王昏庸,为博得褒姒一笑,居然乱用此制度,最终导致亡国。

故选A。

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相连的西周时期实行的另一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不符;郡县制是秦朝以后在国家范围内实行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的王位的继承制度,与材料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关。

因此ACD均错2.“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这说明周朝政治的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答案】C考点:宗法制。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兄弟之国、姬姓之国”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商周时期是我国血缘政治时期,到了秦朝废除了分封制,逐步的项官僚政治演变。

3.著名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西汉【答案】B考点:秦朝政治制度。

本题容易误选C 项。

不但要看到“皇帝”、“法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更要明确本题目的指向性“最早出现”,所以选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运用法家学说,实行县制,即已经开始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尝试。

4.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说明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

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 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D. 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汉以后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这体现了宗法血缘制度是在逐渐瓦解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现象和分封制度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选官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制度是的瓦解。

2.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 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 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答案】B【解析】父茲(慈)子孝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父茲(慈)子孝,政之本则说明了秦朝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注重儒家思想而非注重修身养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不用毛笔写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A.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 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 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转运使等职将地方财政收入大半运至中央,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地方财政管理机制,不能体现宋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军事权集中于皇帝,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财政方面的问题,也不能说明宋代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除支度给用外……悉数送往京师……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从削弱地方的财政权的角度分析,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

”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答案】C【解析】16世纪后半期,即明清时期,根据“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说明知识分子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形成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思想,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5.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

……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

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A.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B. 战争是英国预谋已久的C.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D. 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可知,材料认为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故答案为A项。

材料中的“更非两者所预谋”,说明战争不是英国预谋已久,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的“非中、英两国所预料”,说明国人没有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两国的社会制度与战争的关系,排除D项。

6. 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有个学者名为辜鸿铭,他出生在东南亚的印尼,在英国读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妻子则是日本人,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A. 睦邻友好是中国的主流外交政策B. 近代中国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C. 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盛行D. 中国学子踊跃留学并归国建设【答案】B............7. 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抽样调查)》,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A. 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B. 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C. 政府颁布多部法律,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于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根据表格可知,近代中国产业女工的人数和比例总体上是在增长,而且主要分布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B项正确。

材料涉及中国产业女工的人数和比例总体上是在增长,主要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政府颁布多部法律,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无关,排除C。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排除D。

8. 有学者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这一场景出现在A. 辛亥革命时期B. 国民革命时期C. 土地革命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北伐战争使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从题干中的“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的信息,可判断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B项正确。

辛亥革命时期与题干“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信息不符,排除A。

土地革命时期与题干“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的信息不符,排除C。

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信息“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其后党中央所在地几经变迁,大致路线图是上海→武汉→上海→①→陕北地区→②→北平。

其中①、②两处变迁的地点及迁移至此的原因匹配正确的是A. ①瑞金,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受阻B. ①西柏坡,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C. ②瑞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D. ②西柏坡,解放战争转入反攻阶段【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地区之前进行的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之前根据地在瑞金,所以排除B、C选项。

西柏坡是解放战争时期前期的根据地,所以本题排除D选项,选择A选项。

10. 下面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A.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B.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C.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D. 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初步改变【答案】B点睛:本题是一道表格型的问题。

回答表格型的问题关键点有三处:第一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于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第二要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第三对比的分析数字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

11. 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令设立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指定作为总动员业务中心的“资源动员”由资源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会同筹办,并首次提出迁移上海民营工厂到内地。

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的背景是A. 淞沪会战使政府军队受重创B. 上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C. 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D. 中东部地区大部分已经沦陷【答案】C【解析】上海民营工厂内迁是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内迁,是抗战需要才内迁的,所以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上海民营工厂内迁和淞沪会战关系不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能解释内迁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中东部地区大部分已经沦陷和内迁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上海民营工厂内迁是抗战保存力量的需要。

12.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

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答案】D【解析】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日军占领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族解放;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实行专制独裁的国民党统治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主自由。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含义,排除ABC项。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

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尤其是丝绸,衣饰华美,风度翩翩,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

——摘编自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材料二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精英以“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传统思想进行内在反思,正如梁启超表示:“我祖宗所留贻我之国性,成之固难,毁之亦不易。

吾就主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永远不亡!吾就客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永远不亡!吾就客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现在不亡!”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并从不同方面提供应对方略。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资产阶级改良派则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则力主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来“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陈独秀则强调了爱国心的重要性,认为“国人无爱国心,其国恒亡”。

一战之后,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复兴民族文化。

——摘编自《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