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含作业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罗甸四小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科版)
第
三
单
元
教
案
五年级(1)班
——何之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地球表面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知道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
2.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展示动画(地貌、地形)或课件(导入地形、地形分析),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
门的学生,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的信息和资料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
1.通过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
出示课件: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雅丹地貌、海洋、高山、高原、峡谷等)
每个风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你能给大家说说途中景色分别有哪些特点?
学生可能的回答:喜马拉雅山脉:富士山:雅丹地貌:沙漠:高原:峡谷:华北平原:
小结:象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不同的地表具有不同的的形态,我们称它们为地形。
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这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形态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形态。通过大量的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同时向学生渗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观念—----学习就在身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的意义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科学概念
·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表现为风化、侵蚀、沉积等。风化、侵蚀使地表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掉,而沉积使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表地形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人类造成自然灾害,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又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小学科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三、教材分析
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资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地震》、《火山》、《板块运动》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汶川地震前后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地震和火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
四、教学方法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1、识别五种基本陆地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2、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初步推测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的成因。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简单的地形图,通过地形图初步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概况。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归纳出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鼓励学生大胆推测造成地形多种多样的成因。
教学准备:
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地形地球仪: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板书地球)
2、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
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
3、认识五种地形。
①盆地盆地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长图片。看清楚了盆地吗?盆地有什么特点?
中国大型的盆地有那么些?(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②高原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你认为高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高原地势较高?你都知道哪些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③平原
我们来看几张平原地图片。平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那几大平原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反思1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和flash 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出现在同学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协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协助同学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自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舍本逐末。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迸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同学论述六大板块和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同学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论述观念。在处置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同学发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一起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新星小学 科学学科 李广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学科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3.通过模拟实验认识理解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教学准备】
1.学生小组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等。
2.教师演示准备: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和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所认识的地球上的一些地形(及其特点)。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也在不断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呢?(板书:“?引起的地形变化”)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讨和研究“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
2.回忆最近几年地形的特大变化有哪些?(生提出“5.12”地震)由此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PPT课件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各大板块是不断移动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 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效果 地壳受挤压形成山脉和谷底,地壳受拉张形成裂谷。挤压和拉张使地 壳上升或下降,从而引起海陆变迁。
• 板块碰撞实例
新知探究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新知探究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新知探究
地壳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如火山和地 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慢慢地抬升一样缓慢而 不容易被人察觉。
新知探究
小结: 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
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察觉的。
新知探究
• 五大连池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核
地壳
地震发生在地壳 这一部分
新知探究
地壳
地幔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新知探究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理是一个整体, 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 板块。
• 板块运动模拟实验
新知探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推测
实验结论
图书 把图书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板块的 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地理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梳理课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整个单元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侵蚀和沉积现象的同时,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前,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已有不少见闻,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火山和地震也很感兴趣,所以这一单元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满足了他们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地形的变化有更明确的解释,在探知的过程中,对模拟实验的设计更熟练,对保护生态环境有更深的体会。但是有关这单元的知识的复习和整理还是比较欠缺,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模糊,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提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
1.《地球的表面》
【教材分析】
《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上虞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从身边熟知的地形入手,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2.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3.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是引起地形变化内部力量。
科学探究
1.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 能够通过模拟软件,了解地球的圈层;
3.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科学态度
1. 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 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地球的圈层。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主要成分
难点:通过现象的观察,推测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地球模型。
三、教学准备
1. 移动终端(安装有资料包)
2. 红、黄、蓝三色超轻彩泥,按比例控制各色总量。底板、直尺、圆规
3. PPT 地壳板块移动感受的视频或动画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地形地貌短视频
一、聚焦(1分钟)
1. 师:同学们,地球的表面真是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我们对地形地貌的
形成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知道了地形的变化和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地球的结构(板书课题)二、探索
(一)地球模型制作(21分钟)
1. 师:地球的内部分为几层呢?(1分钟)
生: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师:你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呢?
生:从外到内
师(板贴):这三层结构,科学上称为地球的内部圈层。这三个圈层具体是怎样分布的呢?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造个模型来探索吧。
【五上】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刘约翰
1963年,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一艘渔船在海面
作业,人们突然看到那里的海水汹涌翻滚,烟柱腾空
而起,结果一昼夜之内在海面升起了一座岛屿
(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Leabharlann Baidu
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 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 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 影响露出水面。
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
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
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 到影响露出水面。
1920年宁夏地震形成的湖泊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 球 的 内 部 结 构
我们来做板块碰撞、分离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将几本书平放在桌上,用手从书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全国防灾减灾 日
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
火山
地震
日本富士山
长白山天池
1963年,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一艘渔船在海面
作业,人们突然看到那里的海水汹涌翻滚,烟柱腾空
而起,结果一昼夜之内在海面升起了一座岛屿(苏尔
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实验二】 用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从中间向两端拉伸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评课记录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听评课记录
1. 这节课整体思路清晰,注重本节课与前后两节课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单元知识系统的建立。
2.这节课比较抽象,胡老师充分利用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将地球内部运动和火山、地震的过程形象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3.利用小组评价表及时有效的对每个小组进行,小组评价表是整个课堂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
4.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5.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几处视频,丰富学生对地形的认识。课件制作精良,可见花了一番心思。
6.我觉得这节课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胡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媒体资料,包括发生在周围的地震、火山喷发的情景;地震、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过程等资料,很好地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7.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简单的操作材料,让学生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
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科学五上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 通过沉积实验能发现土壤里有空气,还 能发现土壤里有少许的小石子,有沙粒, 以及很细、粘滑的黏土。它们分层沉积 说明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其轻重也是不 一样的。
单元活动说明及建议
—《土壤的成分》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的实验, 把用秒表测快慢作为正式要求,目测作为 替代要求。怎样增加垫圈提示更清楚。实 验后的思考增加了方法上的培养。
单元活动说明及建议—
关注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球地形地貌 的同时,有时会带来自然灾害。
• 人类活动在改变地形地貌的同时,会加 剧或减少这种自然灾害。
地表的地形 地貌的改变
地球的外力 和内力
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
本单元教学重点
▪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 要收集能反映比较典型的常见地形 地貌的照片。
• 要描述和归纳平原、山地等常见地 形地貌的特点。(地势的高低、不 同的组合)
• 要指导如何看地形图,教师进行适 当地启发,帮助学生较好地描述 。
•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
活动说明和建议—收集、阅读、 交流资料
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去过 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的地 形特点,并带来照片和大家 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师生 共同总结出平原、山地等地 形的特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及修改说明
教学设计修改及说明
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励大家多说的同时为大家营造一个比较安静的讨论学习氛围。3.学生自己公开评价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学生做模拟实验环节。让大家认真、
安静、有序的
做实验。教学过程观
察与记录
手机拍照、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实验
过程的评价量表。
方便教师快速、有效的组织管理课
堂,以及日后的班级量化管理。
小组探究合作量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含作业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材简析】
《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探究风化、侵蚀和沉积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
第8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旨在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本课在最后部分涉及到“外部力量”的因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近年来地震频发,让学生对地震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则缺乏认识。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难以察觉,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思维特点,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材简析】
《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探究风化、侵蚀和沉积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
第8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旨在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本课在最后部分涉及到“外部力量”的因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近年来地震频发,让学生对地震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则缺乏认识。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难以察觉,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思维特点,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火山、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会引起地表地形迅速激烈的变化。
2.知道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会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知道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和模拟实验,经历大胆推测、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的过程,了解地球内部具有力量,会影响地壳运动,进而影响地表地形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敢于大胆推理、认真观察、收集证据、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地球内部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从而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PPT5-8的内容)、模拟板块运动的材料(水、纸、吸管、毛巾、泡沫塑料、橡皮泥等)。
演示材料: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动画。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1分钟)
1.导入: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千姿百态,有山脉、高原、裂谷、海沟……,地球上的这些地形地貌是永远不变的吗?
2.聚焦:[PPT2出示]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地形发生变化了吗?
[出示PPT3]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PPT4]讲述: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地形变化?
二、探索和研讨: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形变化(预设32分钟)
(一)了解火山、地震改变地形
1.讲述:请大家带着问题仔细阅读相关资料。
(说明:资料在本教学设计的板书之后,和PPT5-7的内容相同。有两种方式提供给学生:1.复印后提供给学生;2.教师用合适的速度播放PPT。)
2.学生阅读资料,尝试合理分析。
3.[出示PPT 5—9]全班交流: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的?
4.[PPT 10出示“火山喷发”微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交流寻找到的补充证据。
(预设:火山的爆发,熔岩物质的堆积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等,增加了新的陆地、岛屿,使得山脉升高、形成新的湖泊、大地出现裂缝、山体滑坡等;而陆地和海底地震则会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地震和火山有着如此巨大的力量在改变着地球上的地形。)(二)了解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材料准备:地球内部结构立体模型、板块运动相关视频] [模拟板块运动的材料准备:水、纸、吸管、毛巾、泡沫塑料、橡皮泥等]
1.提问:同学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2.借助模型、视频,研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构成说
(1)[出示PPT11]讲述: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讲述:目前很多科学家认为地球地壳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并不断运动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出示PPT12-13]
3.分组模拟实验:了解板块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变化的影响
(1)提问:地球内物质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怎样的影响?
(2)讲述:让我们进行一些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说明:出示相关PPT,采用教师讲述及学生阅读的方法,明确实验方法。
[出示PPT14]模拟实验一:用两张纸模拟两大板块,水模拟地球内部物质,用吸管吹水模拟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实验方法: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把
一支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观察所看到的现象,特别
是两张纸的相对位置会有怎样的变化。
[出示PPT15] 模拟实验二:将铅画纸或报纸相叠,模拟大陆板块。实验方法:双手按住毛巾两端往中间推动,模拟板块碰撞和挤压,观察毛巾的变化。
[出示PPT16]模拟实验三:用一块侧面染着不同颜色,且沿着中间斜着切开的长方形泡沫塑料块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实验方法: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水平等不同方向的错动,观察地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出示PPT17]模拟实验四:用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实验方法:用手从两端往外拉,从橡皮泥开始拉伸直至断裂时,观察地形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
(3)[出示PPT18]讲述:请大家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用图文结合的方式
记录在表格中。
(4)分组模拟实验探究,教师巡视。
4.研讨交流:结合模拟实验一中观察到的现象,说说地球内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怎样的影响?模拟实验二、三、四的现象,又可以告诉我们板块运
动会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怎样的影响?
(预设:地球内部运动会让地表板块分离或靠紧;板块运动又可能会让地表形
成新的山脉、高原、峡谷、盆地等不同的地形,从而改变了地球地表的地形。)
5.[出示PPT19]提问:同学们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可能会发生怎样
的变化?
[出示PPT 20播放视频“板块运动的典型例子”,再依次出示PPT21/22/23]提问:现在,你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做出推测的理由是什么?(预设:喜马拉雅山脉还会不断变高,东非大裂谷还在不断变宽,甚至有可能变成一个海峡。因为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所以会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
三、总结延伸(预设5分钟)
1.小结:
(1)提问:大家现在能来说说地球表面凹凸不平,有海洋、有陆地,有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高低不同地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预设: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引导指向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