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合集下载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第一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第一章

45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 二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 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批判地
的 客
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近
观 实
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
在 性
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46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 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


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宇宙之


砖” 。



原子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 一
合理性: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新成果
) 世
去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克服了古代朴
界 观
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猜测性和直观
与 哲
性,把唯物主义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
学 基




洛克
斯宾若莎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50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物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
质 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观 实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在 性
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51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基 本
世界观
哲学


系统化
返回

马哲第一章-1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哲第一章-1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五行”说 五行” 五行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 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火 木 土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局限性:直观性 猜测性
(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第一章
物质 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物质 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或宇宙是具有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特征的一切 世界或宇宙 事物存在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 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 。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第一,实践是人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 第二,实践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第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2、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 首先,表现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 界的分化与统一上。 其次,表现在主观世界与客观 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上。
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 性的问题;其二,人们思维能否认识或正 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是不是可 知的问题。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 关系问题是基本问题? 关系问题是基本问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课件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课件
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 是Jung理论的核心.它是自远古以来祖先 经验的储存,每个民族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原始意念是由遗传而来 的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倾向性.每个时代中的每个成员都经历过的经验,如出生、 死亡、太阳、母亲等都有相应的原始意象,并且代代相传,决定人的反应倾向 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 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 和根本观点,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 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 一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 的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哲学
系统化
2.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不依赖人 的意识而存在,一是物质独立于意识; (自然界)二是物质既离不开意识,又 制约着意识。(人类社会)
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 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也包括可 以从感觉上感知的感性活动即。
自然事物
物质
实践活动
2.意识及其本质
( 1 )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意识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由自然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
由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产生。◆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 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 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 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 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 发展。
(2)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作用(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
调控性——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
本章结束
• 2、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 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说”。 日心说
布 鲁 诺
人因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 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 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 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 无所知。 •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 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 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 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 括了宇宙。
请回答: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 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决 定作用
•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 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0101马原《物质世界和实践》

0101马原《物质世界和实践》



今年4月,石原慎太郎在美国 访问时,突然声称要从日本民间 “所有者”手里“买下”钓鱼岛 ,招致中方强烈抗议,也在日本 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6月11日,日本国会众议院行 政监督委员会举行听证会,讨论 所谓“购买钓鱼岛”的问题。 9月 11日上午,日本政府与所 谓的“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 ”,以20.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66亿元)的价格购买包括钓鱼 岛在内的3个岛屿,将其“国有 化”。 11

48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切皆变,无物常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
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 物质,世界上没有不 运动的物质,设想没 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 形而上学。
49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 基础和承担者
“不是风动,不是
幡动,仁者心动。”
凡运动总是物质的
68
小结: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同一 性在亍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 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亍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

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
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亍客观 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
60
时空与运动的关系
61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第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
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空间上无边无际。
第二、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
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
间上有边有际。
62
3. 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亍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 题:世界“怎么样”
形而上学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孤立、 静止进而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 联系、 发展进而全面的 观点看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位置概 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道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 本原归结为精神,主 张意识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物质是意识 的产物。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1、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 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2、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 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 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
♣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理论化
哲学 世界观
哲学
系统化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 哲学,特别是近代哲 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哲学的基 本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世界能否被认识 “知道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 本原归结为物质,主 张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意识是物质 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是老子哲学中“道”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他 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杳冥空洞,永远不 依靠外在的力量,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 道它的名称,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道之所以被命名 为“大”,是因为其无边无涯。道不止于大,又能不分昼夜的运行不息,故又 可谓之“逝”。其愈逝愈远,无法穷尽其源,故又可谓之“远”。但虽远至六 合之外,无穷无尽,却始终未尝离道,仍然依道循环运行,故又可谓“反”。 这是老子对“道”的全面描述,它将生成天地万物的本体、运动性、规律性、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集于一身,指的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康 德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 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地球公转
月球表面图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两种错误倾向
• 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 导致两种错误倾向: •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 质。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指物 质运动中的相对的 稳定和平衡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
世 界 的 统 一 性
一 元 论 二 元 论 多 元 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笛 卡 尔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 行、各自独立的本 原: 物质和精神。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波 原: 物理世界 、 知 普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世界的 真正统 自然界是物质的 一性在 于它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物质性
荀 子
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 界的可能性。
休 谟 康 德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 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66颗卫星、众 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 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 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 阳旋转。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 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泰山也在运动变 化之中。100万年 以来,它已经长 高了几百米。 泰山日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就词意而言, 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 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 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 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 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 ② ③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实践
人 类 实 践 活 动 的 形 式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性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 本原归结为精神,主 张意识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物质是意识 的产物。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1、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 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2、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 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 “物是观念的集合” 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
① 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③ 从高等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
♣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比如,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状态怎么样?有没有规律?等等, 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问题。
综上所述: 世界观包括人生观 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 世界观是人人具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 方法论。 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 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比如,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在世界 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 当中怎么看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是受不同的世界观支配 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 象、处理各种问题。 的。 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 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 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 动状态的唯一原因。牛顿
唯心主义者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世界的变化发展不过 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二、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 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1.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 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 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 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 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 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 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 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笛 卡 儿
二元论:世界有两个 互相平行、各自独立 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波 普 尔
多元论: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
世界
物理 世界 心理 世界 知识 世界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 题:世界“怎么样”
形而上学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孤立、 静止进而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 联系、 发展进而全面的 观点看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位置概 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道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 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 致“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德国的费希特、 中国的孟轲以及王守仁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 为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客 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把这种“客观”精神叫做 “理念”;德国的黑格尔,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绝对观念”或“绝对精 神”;中国的朱熹,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理”。而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把 这种宗教观念世俗化的结果,就是神灵、上帝、天意决定一切,表现出如 “我命在天”思想、求神拜佛行为等。 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关键是区分“主观精神”和“客 观精神”。“主观精神”主要指产生于人脑中的主观意志,如思想、意志、 情感、经验等;而“客观精神”指的是人脑之外的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等“有神论”。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意识”是本原,所以都是唯心主 义。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对“意识”的主体理解不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这 种“意识”是人的意识,我的意识,是主观精神;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 这种意识是神的意识、上帝的意识,是“客观精神”。有人开玩笑说,自 大的人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自卑的人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
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系统化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 哲学,特别是近代哲 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 本问题
世界能否被认识 “知道么”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 本原归结为物质,主 张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意识是物质 的产物。
人 关节 心脏 神经
钟 齿轮 发条 游丝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2.形而上学性
盲人摸象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世界观
唯物主义
3.不彻底性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历史观
唯心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 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规律的客观性表 明: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 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 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 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