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1、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2、20 世纪后期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会化。

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性别差异对教育差异具有很大影响。

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

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对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无法取代教育。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

反之,1.教育对文化的承传;教育的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遵行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等级顺序。

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必须从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梳理

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1.《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言论,他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

西方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实践的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政治著作《理想国》中。

2.《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为儒家思孟学派所撰写,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300多年。

《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内容涉及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

其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等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3.夸美纽斯: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著作中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注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4.卢梭:代表作《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5.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的理论后来称为传统教育,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6.英国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1861年出版《教学论》,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和记录;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他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次第下降。

在教学方面,他主张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

7.德国的梅伊曼、拉伊: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涵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是考察重点。

古代教育知识细节要准确记忆。

1、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3、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说有四种观点①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是人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代表人物:朱熹②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美国的桑代克。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最基本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③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的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行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 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 :教育的概念1.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3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 教育者(主导)--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 受教育者(主体)3. 教育影响(中介)-- 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 :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 )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 )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 :教育的起源※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 紧密集合;◆考点7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 )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完全按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_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_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2014.10.11********************************************************************(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

感觉种类:①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②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③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

知觉的分类:不同的角度和标准知觉分类是不同的。

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实际的精准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精准知觉可以分类为: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

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基本的直观教学形式: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效果,教师应根据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组织直观教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感知事物的清晰度,是形成感知觉的基础。

使用活动的教学辅助手段,使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重视感知对象的组合,以形成整体知觉。

3)语言与形象结合。

4)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感觉参加活动。

2.注意的分类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到特征:指向性、集中性三、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四、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变化五、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到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方面,XXX被视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他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同时提倡克己复礼、诲人不倦。

XXX则是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XXX,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人平等和道德自觉。

XXX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教育来向善。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和仁义,回归自然和本性。

XXX被XXX称为“人民教育家”,他先后创办了多所学校,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西方教育名家方面,XXX、XXX、XXX、XXX、XXX、XXX、XXX和XXX等人都对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XXX首次将“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XXX则是近代第一位提出教育学著作的教育家,XXX则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XXX则在教育领域表达了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XXX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三乐之一。

XXX则认为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XXX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XXX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因此,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活动,是动物的本能活动和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的生产、娱乐和自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则是指学校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可以从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三个方面来考虑。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生物本能推动的,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结果;劳动起源说则认为教育是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3)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8)蔡元培,蔡的主要教育思想为:a.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b.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c.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自己已重新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自己已重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涵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是考察重点。

古代教育知识细节要准确记忆。

1、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3、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说有四种观点①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是人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代表人物:朱熹②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美国的桑代克。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最基本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③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的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行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总结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2、墨子:“兼爱" “非攻"3、道家:老子和庄子《道德经》“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4、《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5、朱熹:1、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论述;2、提出“朱子读书法"6、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7、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万世师表8、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9、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10、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11、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12、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1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1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15、卢梭:《爱弥儿》,开辟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16、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17、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18、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19、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20、布鲁姆:三维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1、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22、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2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24、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含义:1、教务的概念“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及其特点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样式。最常见的是将课程类型分为:综合 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3、新课程改革理念及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 改革的课程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中学生全面 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中学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适应 中学生的认知方式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活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责任 感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教育 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
三、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是 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的教育制度以现代教 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以国民教育体系为核心,包括学前教育、初等 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
4、教学组织形式及优缺点比较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 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内容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创造社会价值等重 要功能。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受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 多元社会因素的制约。
四、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到教育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 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方面。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 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中学教育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学教育中,涉及众多的知识与能力要点,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整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社会发展功能则表现在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相互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和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文化对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育也具有传承、创新和融合文化的功能。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二、中学课程1、课程类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管理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是课程的预期结果,它决定了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课程评价则是对课程的价值判断,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三、中学教学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等环节。

2、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是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就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2.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4.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选择)(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意识到人是有意识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二)教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2.古代教育:a.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据《孟子·尽心上》记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

考点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学校教育的三要素包括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和教育影响(中介),其中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教育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4: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是社会属性的活动。

考点5: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学说有四种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其中,“本能生利息,心源美梦”是四种观点的记忆口诀。

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等。

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中国夏、商、西周、汉代、隋唐等,以及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等外国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的内容。

2.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教育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教育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如下:原始社会教育无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法单一;古代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现代社会教育实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采用班级授课制;20世纪以后的教育则呈现出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的特点。

9.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铄(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在经过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怎样的积极变化;狭义: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

功能:规范、选择、激励、评价功能。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个教育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概括。

内容: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

特征: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

当前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联系区别:联系:在对教育社会系的规定上具有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还有怎么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体论、社会本体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是生活论、教育适应生活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全面发展课程价值观;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设计;3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4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5民主化和多样化的课程管理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新大纲)(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新大纲)(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新大纲)(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新大纲)
(考生)须知:
说明①:原创整理,节省大家复习时间。

若发现倒卖行为,必追究。

说明②:为了帮助客户更好的复习,后期还会继续为大家赠送科目二试题。

赠送试题的时间定于11 月上旬。

说明③:由于时间匆忙考前模拟卷暂时不承诺赠送,
但是我们会尽力!具体情况到时请客户关注群公告。

说明④: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知识或理论上表述可能会有出入,属正常现象,复习时不必在意。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
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
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
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
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
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
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
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
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