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报告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得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得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就是传统建筑得提炼版,就是现代与传统得完美得结合、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就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得“中国黑”淋了雨就是黑色得,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得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得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得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瞧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得就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得瓦楞铺流排出,而就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得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得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与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得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得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得金属遮光条交织得光影,进入到博物馆得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与得遮光条与过滤所产生得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得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得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得设计就是现代得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得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得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
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③.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 构造,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承 受了钢化构造,再用优质木材 为钢构造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 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 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 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 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 个折角,光影穿插,整个空间 布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 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犹 如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 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 代的气息。
从建筑构造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根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 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 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 大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 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 形空间交错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 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 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一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爱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 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其弥补了 古物无保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 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争论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 用作贮存,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苏 州 博 物 馆 模 型
五.具体解析
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 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分 成三大块;中心局部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 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苏州博物馆分析

总的说来,苏博新馆就是现代和传统一次完美的结合,体 现了一个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附:相关图片
四 合 院 形 态
几 何 体 造 型 地下一层
二、新馆自身解析
1、建筑色彩
为承袭苏州粉墙黛瓦的古典风格,作者仍然借用这种思想,但是却也有 算改变,用灰瓦代替了黑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 要求。
3、建筑自身处理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 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使用了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 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 征效果。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 入内的感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 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 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4、建筑采光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对苏州博物 馆的分析,我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公共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 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公共建筑所占 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方面有了 新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新馆具体解析 三、造型艺术解析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苏州,一个古老而迷人的城市,以其精致的园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那就是苏州博物馆。
作为一座代表着苏州的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地标建筑,苏州博物馆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苏州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在现代化建筑和传统文化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这座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和传统建筑,充分展现了苏州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
从远处看去,苏州博物馆的外观简约而现代。
建筑体量巨大,整体呈现出流线型的造型,表面采用深灰色的金属材料,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博物馆的外墙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得整座建筑看起来通透而明亮。
同时,幕墙上布满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花纹,给人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
当我们进入苏州博物馆时,会被它内部的设计所魅惑。
整个博物馆分为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氛围。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以苏州传统园林为主题的展厅。
在这个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仿古建筑,如亭、廊、池塘等,它们完美地再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魅力。
此外,展厅内还有大量的展品,展示了苏州的传统艺术和工艺品,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州的文化。
苏州博物馆还设有多个教育和交流活动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博物馆内有一个多功能剧场,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讲和音乐会。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供研究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
这些设施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化、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苏州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它不仅展示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也为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建筑。
它既尊重和保护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又展示了现代艺术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苏州这座古老城市的象征,苏州博物馆将继续扮演着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角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先进设计原则与苏州传统文化特色的典范。以下将从 多个角度对其设计进行分析与探讨。
苏州博物馆介绍
苏州博物馆位于古城苏州的市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藏品。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它是苏州城市形象的 重要组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独特的园林景观和建筑形式相得益彰,展现出苏州 园林的独特魅力。
设计原则二:突显苏州文化特色
苏州博物馆在建筑风格、陈列展示和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苏州文化的重要代 表和传承者。
设计原则三:功能与美学的平 衡
苏州博物馆既满足了当代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又注重美学表达。建筑外观 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使参观者得到良好的体验。
设计原则四:可持续性与节能
苏州博物馆在材料和技术的选择上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运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建筑更加耐久且符合苏州的文化氛围。
总结与展望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原则以其独特性和卓越性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将这些原 则应用于更多的公共建筑设计中。
苏州博物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用了节能环保的设计和材料。它 通过太阳能发电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手段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设计原则五:空间布局与流线思维
苏州博物馆的室内外空间布局紧密相连,通过合理的导向和流线设计,使参观者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展览的 连贯性和完整性。
设计原则六:建筑材料与技术 选择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是苏州市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本文将对其建筑进行客观完整的
赏析。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人民路204号,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是苏州市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
博物馆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苏州园林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以简洁、大气为主,采用了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
建筑主体呈矩形平面,共有四层,高度约为30米。
整个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轻盈、通透的感觉。
进入苏州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的园林建筑,这是博物馆的主入口。
园林建筑以传统苏州园林的造园技巧为基础,运用了假山、水池、廊桥等元素,展现出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陈列室、多功能厅等功能区域错落有致。
展厅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又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结合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现代科技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文化场所,不仅展示了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还充分利用了现代建筑技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使得博物馆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苏州地区重要的建筑景点之一。
总之,苏州博物馆建筑的赏析展示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魅力。
其简洁大气的外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内部空间布局,以及展厅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成为了一座集传统与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建筑作品。
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PPT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是苏州市最早的市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地市 级博物馆之一。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博物馆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展览品质,成为国内外知名 的博物馆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苏州博物馆以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和艺术瑰宝为主要特色,注 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江南水乡韵味。
影响
苏州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 参观、学习和研究,对推动苏州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作用。
03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理念
传承历史,创新未来。苏州博物馆以江南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为基础,结合现代建 筑设计理念,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建筑。
风格
以传统园林建筑为灵感,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创造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富有现 代感的建筑风格。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博物馆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采用了多项绿色建筑技 术和材料,以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 境的影响。
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展望和思考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注重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 传承,避免盲目追求现代感而忽视文化底蕴。
人性化与功能性的结合
建筑设计应更加注重人性化,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确 保建筑的功能性得到充分发挥。
启示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灵感。
影响
苏州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都借鉴 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
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贡献
苏州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提升 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知名度,吸引了更 多游客和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的风格
新馆坐落在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的结合。
中而新,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
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
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和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的设计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
西路两个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