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九年级物理《声的世界》知识要点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流传1.声音的产生与流传A.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委宛的鸟鸣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弦乐器 ( 二胡、京胡、琵琶、提琴等 ) 的发声是靠弦的振动,管乐器 ( 笛、箫、黑管、号等 ) 的发声是靠管中的空气振动,打击乐器 ( 锣、鼓等 ) 的发声是靠锣面和鼓膜的振动.B. 声音的流传声的流传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够传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平和体中流传,但不能够够在真空中传声。
播.固体 >液体>气体(例外:软木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s。
C.声波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可将不能够见的声波与可见的水波进行类比,以理解声波.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流传时,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问的波向四周流传,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便听到了声音.发声停止是指声源停止向外界传达声波,而已经传达出去的声波仍可连续流传.如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人们在看到闪电后几秒钟才听到雷声,此时声源处的振动早已停止了.声波在流传的过程中,若碰到山崖、墙壁、高大建筑物等阻截物,就会被阻截物的表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若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划分开来,此时阻截物到听者的距离最少为 17m。
在房子里讲话比在荒原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房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0.1s 最后回声和原声混杂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修建剧场、礼堂、音乐厅都要考虑回声,省得影响音响奏效.声音的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回声利用:利用回声能够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流传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生声音到碰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作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 v,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
利用回声现象制成的回声测深仪、水声定向器、超声探伤仪等广泛应用于矿床勘探、资料探伤、水深测量、鱼群探测等方面.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在流传的过程中若碰到多个反射面,就可以发生多次的反射.如夏天的雷声,有时隆隆地连续几秒钟以上,就是声波在云层、山岳和地面间多次反射造成的;再如古建筑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以及江西弋阳境内的名胜“回声谷”等等都是属于多次反射的回声.人在室内讲话比在荒原讲话听起来要响亮,而且当讲话声停止今后,声音并没有马上消失,依旧有余音回荡,就是由于声音在物体表面连续多次反射的多次回声交混在一起形成的,称为交混反应,简称混响,这种混响能够连续一段时间.从声源发声停止,到声音减弱到听不到的一段时间,称为混响时间.若是剧场的混响时间太长,经常使声音不清楚,音色污浊、发闷,形成嗡嗡不断的噪声;若是剧场的混响时间很短,就会使原来委宛圆润的声音变得干涩无力、僵直,一般剧场的混响时间以l .5 S 左右为宜.两列声波在某种物质中流传时相遇如振幅增大,响度就增大,这种现象在声学上叫做声音的共鸣.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乐器在制造时都充分考虑了这一原理.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也能吸取声波,特别是软的多孔的资料吸取声波的奏效更好.播音室内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取声波的资料来减少杂音的搅乱.D.声能声音拥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声波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能逐渐减小,若想法使声波向某一方向流传,则声能就集中,声波就能传得远些,医用听诊器、广播喇叭之所以制成那种形状,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E.声速(1)定义声音每秒流传的距离叫做声速.(2)决定要素①声速与流传声音的介质有关.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340 米/秒.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流传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真空中的声速为零.(在水中约 1500m/s,在铁中约 5200m/s)②声速还与流传声音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流传时,声速不变,频率、音调不变,但振幅减小、响度减弱.频率不同样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能流传的距离不同样,频率越小,能流传的距离越远.当一个乐队慢慢地从很远的地方向你走来时,你先听到的是音调低沉的鼓声,今后才听到音调较高的喇叭声、笛声、铃声,就是这个道理,其原因是频率越大的声波,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介质吸获得越多.1、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第二讲 声的世界

路程为 s=170m×2=340m, 故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 隔为 t=s/v=340m/340m/s=1s 答案: B 技巧点拨 关于声速的计算,很多题目考查了 昨用回声测距、测深,也有的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 中的传播和速度公式解决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 键是分析造成某种现象的原因,找出各物理量之间 的联系,然后找出等量关系,最后利用数学知识去 解决问题,找出答案。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 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离发声体的远 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色: 声音的特色, 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
关。
(4)两种噪音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物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 出的声音叫噪音。 凡是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和别人不 愿意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 (5)怎么防治噪音? 控制噪音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传播 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题型 2
声速的计算
拓展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
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答案 A
[ 典例 2] 某学校操场 外一 幢高楼 距跑 道点 170m,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 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为 A.0.5s B.1s C.0.5 min D.1 min 解析 该题考查了回声的知识,声音在均匀介 质中传播时,如果遇到大的障碍物,将在界面发生 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 题目中同学们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第一次枪 声是在起点听到的,第二次枪声是声音从枪响处传 播到高楼又返回到起点传到同学耳中的,其传播的
初中物理《声音的世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

时采用哪种措施防治噪声的
专题三 声音的特性
所需课 1 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2.知道超声与次声的概念。 3.知道超声的应用 4、了解次声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知道超声与次声 2.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现实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通过课本上的彩图;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播放一些声音,学生聆听 举例生活中常听到的一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有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中的 呢? 二、进行新课 探究活动一: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 设计的实验,并操作演示。 学生可能会展示以下设计思路: 1.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 2.敲鼓时观察鼓面沙子出现的现象 3.敲击音叉并放入水中后出现的现象(或者把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 近正在发声的音叉) 4.用力敲击桌面,观察桌面上物品出现的现象 5.用手触摸正在发声时的喉部。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学生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演示实验: (1)把正在响的手机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主 题 单 2.声音有那些特性?
元 问 题 3. 噪声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控制噪声?
设计
4.超声和次声有哪些特点?如何利用超声和次声以及如何
防止它们带来的危害?
专题一: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 课时)
专题划 分
专题二: 声音的特性
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 含答案解析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高清课堂:声现象复习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关于初中中学物理知识框架精选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产生的条件是52(1)定义: ;(2)相关概念3、光 的反 (3)实验: 射(4(5)可逆性: (6)两种反射:(7)反射元件、平 (1)实验: 面 (2)特点:① ;② ;③;④ ; 镜 (3)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a 、作图: ;b 、求距离 ;c 、求速度;成 (4)平面镜应用: ; ; 像(1)定义: ; 、光 (2的 折射 (3)光的折射规律应用:①作作、 ②求角 ③解(4)实验: (5)可逆性: (1)光的色散、 色(2)色光的混合散(3(4)颜料的颜色: 7、 (1)光谱: 看不 (2 见的 (3)紫外线 光人教版新教材物理总复习提纲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透镜: ;23(一)透 4 镜 念1、实验2、 (二)凸透 镜、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①两个分界点:a 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b 、成放大、缩小像分界点:②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实像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虚像不断变大。
4眼睛1、 眼 睛(三) 与 远视眼 应 眼 镜用 眼镜的度数:2、显微镜3、望远镜第四章物态变化1、 (1)温度:①定义:②符号 温 (2)温度两种①摄氏温度(度 表示方法②热力学温度(T ):单位:符号③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 (1)制作原理: 2、温 (2度 计:(1)物质的三种状态: ;①熔化 (2)熔化和 凝固d 、晶体熔化②凝固③熔化时 热,凝固时 热。
应用实例: 。
(3) 汽 化 和液 化c 、吸热、实例:(4) 升 华和 ②凝华 凝 华人教版新教材物理总复习提纲第五章电流和电路(1)摩擦起电: ;例子: ;正电荷: ;(2)种类: 负电荷: ;(3)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 ① ;(4)检验摩擦过 的物体是否带 电的方法1、 ③ ; 电荷 (5)电荷量 (6)中和: ;(7 (1 (2)电流方向的规定: ; 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 ;(二极管)(3)金属导体靠导电,酸、咸、盐溶液靠 导电。
新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第3章声的世界优质教学课件

3.把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 出其中的空气,声音会逐渐 减小 ,直至消失,再让 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又会逐渐 增大 ,说明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
失的原因可能是 与芯片相连的固体及 .
玻璃罩能够传声或玻璃罩内仍然有空气,
.
不是真空 。(写出一种)
4.如图甲所示,能听见水中音乐芯片发出的音乐 声,这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 中传播;如图导航,受蝙蝠的
启示,人们制成了超声波雷达 ,可用来探测海底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的深度、 海中的鱼群等(如图乙所示) 。 考点一、声音的利用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5.燃料电池问题会涉及对电功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此题难度不大。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3)对环境的污染要比火力发电小。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1.对噪声的认识方面:所谓噪声就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无用的声音。有的人总认为悠扬的乐声、轻声的说话声或有规律的声音不是噪声,这是对噪声认识的误区。在 考题中此类问题也会出现,希望考生能多加注意。 19.6核裂变
第3章 声的世界
1.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
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 体 振动 产生的,人耳能听见扬声器发出的声音, 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 中传播。
最新中考物理(福建版)精专题复习第2章 声的世界

5.声音的 大小 叫响度。响度与物体振动的 振幅 有关, 振动的振幅 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 的 发散程度 和 人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6.声音的 高低 叫音调。音调与物体振动的 快慢 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 越高。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叫 频率 ,其单位是 赫兹 ,用符号 Hz 表示。 7.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 品质 和 特色 。不同物体发出的 声音,其 音色 是不同的。 8.噪声对人们的 心理 和 生理 都会有伤害。人们通常 从噪声的 声源处 、 传播路径中 和 人耳处 三个环 节进行防治。
第2章 声的世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振动 停止,发声也 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它既可以在 气体 中传播, 也可以在 固体 和 液体 中传播。 真空 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的 不同 。在常 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 反射 回来,这种 现象称为回声。回声能被人耳分辨的条件是回声到达 人耳比原声晚 0.1 s 以上。
超声与次声
9.频率高于 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有很强 的 能量 。超声在生产、医疗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 广泛的应用。 10.频率低于 20 Hz的声音叫次声。能量很大的次声具 有极大的破坏力。
B超
【例 题】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 B.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C.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都是相同的 D.物体只要发出声音,人就一定能听到 试题剖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跟物体运动无 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B正确。声 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所以物体发出的 声音是可以不同的,故C错误。人能听到声音应该有以 下的条件,即要有声音的产生(声源),要有传播声音 的介质,声音的响度要足够大,声音的振动频率应该在 人正常的听觉频率(20 ~20 000 Hz)范围内,接收声音 的装置(人耳)要正常工作,故D错误。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中考知识点总结(全面)

第三章声的世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停止。
(不能叙述“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2.声音靠传播,中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在液体中较,而在气体中较;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米/秒。
声音以_______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1)发声体要振动,且振动的频率要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即每秒振动20-20000次)(2)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3)声音的响度要足够大。
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5.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
(1)人耳朵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t≥2×17/340 t≥0.1秒)。
(2)回声的应用:A.加强原声 B.测距定位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音调A.定义:指声音的高低。
人的主观感受:B.音调决定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
(2)响度A.定义:指声音的强弱。
人的主观感受:B.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
C.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
声音的强弱不同,人们听起来的效果是不同的。
(3)音色A.定义:又叫______,指声音的__________。
B.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
不同的发声体,_______一般不同。
2.噪声(1)定义: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难听刺耳或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九年级物理《声的世界》知识要点分析人教新课标版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有声音必定有声源,但有声源却不一定有声音。
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它是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速度快。
声音在空气(15℃)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回声是声音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秒。
二、乐音的三要素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观察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振幅在,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也不同。
三、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工作和学习环境不超过70分贝,休息和睡眠不超过50分贝。
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分贝。
例题解法指导【例1】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
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
请你帮他估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例2】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 ]A.放松琴弦 B.拉紧琴弦C.增加部分弦线的长度 D.换些粗弦【例3】一个人在高处用望远镜注视地面上的木工以每秒一次的频率钉钉子。
他听到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木工离他有多远?【例4】海面上一炸弹爆炸,岸边的人听到两次爆炸声,两次之间相隔△t秒,当时声音在空气中和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1米/秒和v2米/秒,那么,爆炸处离岸__________米。
【例5】(l)小明学了“电磁波”和“声波”这两部分内容后做了如下的知识归纳表,表中和的说法是错的.(填写表中序号)(2)车门车窗己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途径减少噪声;广州市区内禁鸣喇叭是从途径减少噪声。
【例6】.如图是一列电磁波的波形图,A、B间的距离为750m,则这列波的波长为_______ m,频率为______Hz。
提高训练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
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 D.音量2.假如你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你的学习或体息,为了减少干扰,下列措施中的无效的是:()A.将门窗打开让空气流通B.用棉花塞住自己的双耳C.用棉毯挂在分隔的墙壁上D.请邻居歌唱时放低音量3.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在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这一实验说明:。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吹笛子时,人听到美妙的笛声是由于()A、气柱的振动产生了声音B、竹笛的振动产生了声音C、人声带的振动产生了声音D、竹笛周围的空气振动产生了声音5.码头上的轮船汽笛声传得很远,是因为()A、汽笛声频率高B、汽笛声音音色好C、汽笛发声的振幅大D、汽笛声传播得快6.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寂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空,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较慢7.下雨时,雨点打在房屋的瓦片上发出"嘀嗒"声,这嘀嗒声的声源是( )A.雨点B.空气C.瓦片D.以上都有可能8.用手指堵住双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听到自己的讲话声B.只能听到别人的讲话声C.自己和别人的讲话声都能听到D.自己和别人的讲话声都听不到9.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 )A.一次B.二次C.三次D.以上都有可能10.小亮同学站在火车轨道旁,一列正在鸣笛的火车飞驰而过,则他听到的鸣笛声的频率将( )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保持不变D.无法判断11.邮局的长途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做的,隔音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A.能较好地反射声音B.能较好地吸收声音C.不能传播声音D.以上都不对12.北京天坛里能够产生奇妙的声学现象的建筑物有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_____反射___原理造成的音响效果。
13.要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_______米远。
(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某市近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加了许多绿地,在道路两旁栽种了大量树木,改善了城市环境,下列关于城市绿化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环境温度B、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可以改善空气质量C、在道路两旁载种树木,可以减小车辆噪声对居民的影响D、城市绿化后,可以减少工业废气和车辆尾气排放15.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16.如图1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的长度逐渐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17.从图1的波形上看,下列波形图中是噪声的为: ( )18.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如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这是在__________减弱;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这是在________减弱传向居民区的噪声,另外还可以戴上耳塞,减弱传入人耳的噪声,这是在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声、光和电磁波都能够传递信息B.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传递信息的C.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的D.根据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公式v=λ f ,可以推断:频率越高,波长越短20.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
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下表是她在实验室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只填写字母代号)(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
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只填写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请你再写出一个初中科学中用到这种方法的实验名称:__________。
(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滑动摩檫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声的世界 ——课后作业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
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 [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音量2.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碟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 .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B .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C .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D .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 [ ]A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4.将鼓轻敲一下,然后重敲一下,两次敲出的声音相比是[ ]A .音调改变B .音色改变C .响度改变D .三项均改变5.为了保护听力,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噪声不超过 [ ]A .30分贝B .50分贝C .90分贝D .110分贝6.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 [ ]A .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 .双耳效应C .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D .电光的速度比雷声传播速度大7.有经验的铁路工作人员,在检查火车的车轮和支承弹簧是否正常时,常用锤子敲敲就会找出故障,这主要是根据 [ ]A .声音的响度来判断B .声音的音色来判断C .声音的音调来判断D .声音是否悦耳来判断8.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 [ ]A .声波波速逐渐变小B .声波频率逐渐变小C .声音响度逐渐变小D .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9.假如你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你的学习或体息,为了减少干扰,下列措施中的无效的是: [ ]A .将门窗打开让空气流通B .用棉花塞住自己的双耳C .用棉毯挂在分隔的墙壁上D .请邻居歌唱时放低音量10.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 ]A .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B .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C .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D .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1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三、分析与计算题1. 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米/秒的速度行驶。
汽车鸣笛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 (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2.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 =1.0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声v =340m/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汽车的速度是多大?P 1 n 1 n 2 P 2 (a )(b ) 35 4 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