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瓶颈与对策
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 引言1.1 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科学素养较高的社会,公众更容易接受科学观念、理解科学原理,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进步。
科普工作通过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常识,可以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感和兴趣,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发展。
1.2 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包括公众科学素养不足、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科普资源匮乏、科普内容单一以及科普工作者待遇低。
公众科学素养不足是指大多数公众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导致对科学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
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是指科普信息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学校教育传播,缺乏多样化的途径和平台。
科普资源匮乏表现在科普设施、展览、活动等方面的不足,无法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科普内容单一指科普信息主要围绕基础科学知识和常见科学现象,缺乏前沿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内容。
科普工作者待遇低反映了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影响了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问题使得科普工作难以全面、深入地开展,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2. 正文2.1 公众科学素养不足公众科学素养不足是当前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科学知识更新换代快速,但是许多公众却缺乏对基础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这种科学素养不足导致公众在面对科学问题时往往容易被谣言和误解所影响,不能正确理解科学现象,也容易被一些伪科学迷惑。
为了解决公众科学素养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科学素养教育。
学校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够建立起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科普机构和科普团体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了解,从而提高整体科学素养水平。
修改1浅论中国科普类电视栏目的现状与创新
浅论中国科普类电视栏目的现状与创新作者姓名邓笑专业班级编导3班指导老师李庆雯摘要电视媒体是目前我国公民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充分发挥多种媒体进行科普的同时,继续发挥电视媒体优势,大力发展中国电视科普节目显得十分有必要。
目前,我国电视科普栏目的制作、播出及收视等环节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创新。
本文首先介绍了本文写作背景及写作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其次是对科普类电视栏目进行概述,对我国科普类电视栏目进行定位,然后讨论了我国科普类电视栏目的节目特点;再次分析了我国科普类电视栏目的创作方法;而后对我国科普类电视栏目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科普类栏目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科普;电视栏目;创新China's general theory of shallow TV program and the status of the innovation Abstract:TV media i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citizen of the main channel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media in a variety of popular 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e to play TV media advantag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program popular science is very necessary. At present, China's TV KePuLan purpose production, broadcast and viewing, and other areas have has the big problems, must according to the innov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this paper writing, the idea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Second is the general this TV program of our country's general TV positioning, and then discusses the TV programs i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Once again analysis of our general TV creation methods;And then on China's general TV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lumn in general strategy.Key words:Popular science ;TV;innovation目录第1 章前言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1)1.2研究思路和方法 (1)1.2.1研究思路 (1)1.2.2研究方法 (1)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第2章科普类电视栏目概述 (3)2.1我国科普类电视栏目的定位 (3)2.2我国科普类电视栏目的节目特点 (3)2.2.1 科普与娱乐化的统一 (3)2.2.2 内容贴近生活 (3)2.2.3 主持人具有特色 (3)第3章我国科普类栏目存在问题 (5)3.1节目内容形式单一 (5)3.2科学信息量小 (6)3.3市场体制尚未形成 (7)3.4技术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8)第4章我国科普类栏目的创新策略 (9)4.1电视科普节目多元化 (9)4.2 加强科普栏目的学科性和科学性 (9)4.3 积极推进多渠道的节目制作体系 (9)4.3.1 加强频道间联合、协作 (9)4.3.2 积极推进社会化制作体系的形成 (9)4.4增加资金投入 (10)4.5强化节目受众的主体地位 (10)4.6 故事化为表述方式 (11)4.7 专家式的思考, 大众化的表达 (12)4.8 以质疑为基础出发点 (12)结语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第1 章前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公布实施,其第十六条规定,“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是转播科普节目”,从此电视的科普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被法制化。
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探索——《走近科学》的叙事策略分析
丹 ”这一道术切入 ,让受众 自然而然地 回到远古的 探 寻之路 。正是凭 借着神话这 一超越 时空的 “ 欢 乐 ”和 “ 忧伤 ” ,触发 了受众深层次 的心理能量 , 受众在观看 的过程中 自然形成一种共鸣。
结构 :悬 念 的诱 惑
悬念是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 。从叙事作品本身 的角度来说 ,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 ,其 重要特征 ,用英 国戏剧理论家威廉 ・ 阿契尔的话说 , 就是 “ 预示出一种十分吸引人的事态 ,却不把它预 叙 出来 。 ” 《 走近科 学》将悬 念手法推 向了极致 。它使用 问题 的设置 ,将一个事件全部的过程完全打破 ,对 事件的起因 、发展 、高中最新奇 、最能吸引人 的元素按照节 目的板块结构 ,分别安插进一个个经 过分割后 的叙事 中去 ,让 “ 出问题——解决 问 提 题”这一基本的叙事模式 中填写进能够制造波澜的
果 。除 了 内容 的 问题 化 解 构 ,悬 念 表 现 的另 一个 常
・
4 3・
用方法就是节 目的包装 。制作者对节 目的前期预告
也同样 的设置悬念预告 。例如标题的视听 冲击力 , 大量使用 “ 云” “ 疑 、 之谜”等等词汇 ,极 大限度 的抓住观众胃 口,激发观众兴趣。
速 度 :信 息 的 延宕
唯美的画面和独特 的文字信 息、整体色彩和氛围体 现 的情 感倾 向。如 《 神湖圣 象》 在视 觉上使用 了 “ 恐怖”的渲染气氛的拍 摄角度 , 目 节 制作 者喜欢
用仰拍 、抖动等非常规拍摄方法 ,同时拍摄时的光 线故 意选择 昏暗 ,视觉 的冲击力 ,让 人 “ 不寒 而
于过程。通过对过程的延宕 ,以使观众始终处于一 种兴奋、期待的状态 ,从而一方面不断增加观众 的 期待强度,另一方 面也增加期待获得满足的强度。 信息的延宕在 《 走近科学》节 目中充分地表现 为四种形式 。一是主持人的出现 ,暂时中断叙事的
科普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科普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科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开展的工作,因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开展科普的终极目标。
但是由于我国科普在主体、客体、介体以及科普内容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我国科普现存的问题科普是指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推广科技相关内容,使社会大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懂更多的科学方法、头脑中有深刻的科学思想并且具备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目前我国的科学普及采取的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自上而下式的模式。
从事科普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科普记者、科普电视工作人员、科技馆工作者、科普作品创作者、科学共同体以及科学家之外的一部分专家学者。
科普客体主要是社会公众。
科普介体是大众传媒、科普书刊、科技展会和科技馆。
科普内容重自然科学知识而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对科学主体、客体、介体以及传播内容的认识本身就有着很大缺陷。
(一)从科学共同体和公众、大众传播媒介、国家奖励政策之间的关系来看就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大众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而言:第一,社会大众对待科普主体认识上存在缺陷。
社会公众的认识缺陷和科学共同体自身的认识缺陷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局面。
科学家对自身责任与任务的认识的缺陷和社会对科学家进行科普的需求之间构成矛盾。
一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一般认为科学家都是处于一个高深领域,他们从事着科学研究,他们的最大成就和最终目标就是获取诺贝尔奖等等。
二是科学共同体与普通百姓之间很少有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当然也可能科学共同体认为他们没有和普通百姓进行沟通的必要性,毕竟他们从事的科研活动和科研领域有着极强的专业性。
三是国家科技的发展需要社会大众的舆论支持,而国家科技相关政策和课题得到公众舆论支持的前提就是科学家专门花时间就一些专业科学知识进行简化并向公众进行普及。
第二,科学共同体和科普传播的媒介有现实矛盾。
一方面,科学家需要能和科普的客体进行更好的沟通,而大众传媒是最好的媒介。
我国电视科普把脉——兼议发展之道
我国电视科普把脉——兼议发展之道近年来,我国电视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成为推动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视科普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电视科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脉,同时探讨科普事业的发展之道。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电视科普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电视科普具有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力,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大众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此外,电视科普也能够促进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的发展,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舆论支持。
然而,在我国电视科普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电视科普节目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和专业性,追求娱乐和煽情效果,忽视了科学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种情况使得观众对科普的认知水平和科学素养难以提高,甚至带来了一些错误的科学观念。
其次,一些电视科普节目制作上存在过于注重表面效果和夸张手法的问题,过分强调形式和娱乐元素,严重削弱了科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这种情况容易使观众对科普节目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对科普的兴趣。
要推动我国电视科普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电视科普节目的内容建设,提高科学性和专业性。
科普节目应注重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尽量避免夸大和误导。
其次,注重科普节目的创新和独特性,注重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创新。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提高科普节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再次,加大对科普节目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普节目的曝光率和观众接触度。
科普节目应该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渠道和覆盖面。
另外,优化科普节目的评价体系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推动科普节目的发展,提高科普节目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我国电视科普事业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要推动电视科普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优化资源配置和整合。
电视科普节目的生存之道以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为例
电视科普节目的生存之道以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为例在当今媒体多元化的时代,电视科普节目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目光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每一档科普节目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湖南卫视的曾经是一档备受关注的科普节目,它的成功与失败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形式上,它采用了轻松活泼的脱口秀风格,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幽默风趣,使得原本严肃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节目现场的布置也充满了活力和创意,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在内容方面,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健康养生到生活常识,从科技前沿到文化传统,应有尽有。
这种多样性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使得节目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而且,节目中的知识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如何合理饮食、如何保持良好的睡眠、如何应对常见疾病等等。
然而,这档节目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追求收视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由于节目中邀请的嘉宾来源广泛,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嘉宾所传播的知识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存在误导观众的情况。
这不仅损害了节目自身的声誉,也给观众带来了不良影响。
其次,节目在商业化方面的过度追求也引发了争议。
为了迎合某些赞助商的需求,节目中可能会对某些产品或服务进行过度宣传,从而影响了节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那么,从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电视科普节目的生存之道。
其一,内容为王。
科普节目必须确保所传播的知识准确、权威、科学。
这就需要节目制作方严格筛选嘉宾和内容,邀请真正的专家学者参与节目,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严格把关。
同时,节目制作团队自身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对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判断。
其二,形式创新。
在保持科学严谨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观众提问等多种方式,让观众更好地参与到节目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瓶颈及创新突破思考
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瓶颈及创新突破思考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 何琬君摘要:科普类电视节目一直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
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大人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而对我国的科普类电视节目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本文通过深入探究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的瓶颈,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电视科普节目的创新发展途径,旨在为推动科普节目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科普节目;电视;发展瓶颈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两翼,所以需要将科学普及与科学创新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近几年电视科普节目的数量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收视率也不断降低,从而导致电视科普节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发展的瓶颈。
因此,本文探究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瓶颈和创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瓶颈(一)节目形态单一当前电视科普节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电视栏目”的形态出现,而节目形式主要是“讲故事”或者是科学讲座的形式,节奏较为平缓。
其中,医学与健康类的节目占据了科普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导致电视科普节目的质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常常会出现“养生明星”等现象。
(二)节目的科学性不强目前,国内各个电视台主要是将收视率指标作为评估电视台各个节目的重要标准,而一些电视科普节目为了能够提高收视率,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便注重打造充满趣味性或者是故事性的节目。
通常将科普节目以悬疑剧的形式播出来,或者是对一些古怪传闻的说法进行考证,但却忽略了电视科普节目传递科学知识的本质,严重影响了科普节目的可信度。
电视台的这种做法虽然能够一时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但是却导致科普电视节目在科学精神的传递中发生缺失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电视科普节目的开展效率。
二、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瓶颈的创新途径(一)打造多元化的电视科普节目通过全面分析当前多种媒体并存的现状,电视科普节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积极探究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探讨电视节目的发展瓶颈与创新
探讨电视节目的开展瓶颈与创新探讨电视节目的开展瓶颈与创新摘要从当前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媒体的生存现状来看,无论是中央的电视媒体,还是地方的电视媒体,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而这种生存的压力主要是源自于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市场和受众的需求。
因此,为了生存,媒体就必须要赶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方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关键词电视媒体;创新之路;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95-0002-02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有很多方面需要创新,包括节目、技术、机制等等,但是在这当中节目的创新无疑是重中之重,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因为,电视节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受众是否选择收看。
既然电视节目的创新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我们又该如何创新?“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包含了三层意思: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
照此理解,电视节目的创新可以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也可以是基于现有的节目形式上进行的一些改造。
从总体上来说,当下第一种电视节目的创新很少,也就是自己创造的节目较少;而第二种电视节目创新却很常见,但是它常常会带给人一种模仿抄袭的感觉,因此当下电视节目的创新相对而言是比拟乏力的。
第一种节目创新,就是创造一个全新的电视节目,这相对来说是比拟困难的。
毕竟电视出现并飞速开展的这半个世纪以来,前人已经探索出了多种节目形式。
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开展的观点来看,新事物的出现是必然的,更是层出不穷的。
因此,这种电视节目的创新仍然有极大的开展空间。
譬如,在2021年韩国MPC电视台推出一档全新的顶尖歌手的音乐竞赛栏目?我是歌手?,顿时引爆韩国,收视率秒杀该国的诸多电视节目。
为什么?因为它是创造品,它是一种前人从未有过的创意。
正是因为它是电视媒体自身的原创,因此它一出现,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自身的品牌栏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电视选秀节目的鼻祖——美国的?美国偶像?,也是如此;中国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是如此。
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科普是指科学普及工作,即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传播到普通人中去,提高他们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科普工作在当今社会中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科普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缺乏科普意识很多人对科学和科技的了解比较浅显,甚至缺乏科普意识,不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这种缺乏科普意识的状态导致科普工作效果不佳,影响到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2. 缺乏优秀的科普人才目前,国内外缺乏科学技术和科普领域优秀的人才,这给科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科普中,要求科学知识和对科学知识进行科普的能力及技巧非常高。
3. 缺乏互动性及可参与性现实中,科普模式在不段更新,但很多科普活动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可参与性,难以吸引群众的兴趣和关注,产生一定的淡漠情绪。
对于普通市民和学生而言,他们关心的是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才会真正从心底里对科普活动感到兴趣。
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要全力开展科普教育,增强大众对科学和科技的认识和意识。
可以在社区、学校、工厂、企业等各个领域建立科普平台,大力宣传科学成果和科技发展。
同时,要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为人民群众科普需求服务。
2. 引进合适的人才针对缺乏优秀的科普人才这一瓶颈,各类机构可以采取优化培训模式、优化奖励机制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
还可以引进优秀的海外人才和内地优秀的高校研究生,来提升科普工作质量。
科普工作者应注重观众参与性,建议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优势,创新普及方式和手段,让新兴科技更好地服务社会。
例如,可将游戏化和动画化等元素融入到科普活动中,让科普与娱乐相结合,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好奇心。
总之,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优质发展的任务。
通过加强科普意识,引进优秀人才和加强互动性,可以加强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科普工作者应及时反思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普能力,为发展科学事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电视行业中的内容创新瓶颈与突破方向 (3)
电视行业中的内容创新瓶颈与突破方向一、电视行业中的内容创新瓶颈电视行业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之一,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观众消费习惯的变革。
内容创新成为推动电视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电视行业在内容创新方面存在着一些瓶颈。
1. 缺乏原创性和多样性传统电视节目以综艺、剧集和新闻为主,并且很少尝试跨界创新。
这种缺乏原创性和多样性的现象限制了电视节目对不同观众群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观众黏度下降随着科技发展,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更为广泛和便捷的视频内容,传统电视节目面临着观众黏度下降的问题。
观众越来越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个性化推荐进行观看,这使得电视行业需要寻找突破方向。
3. 任务产出周期过长由于传统电视节目对质量有较高要求,其制作周期相对较长。
这使得电视行业往往追不上时代潮流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导致内容创新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突破方向为了克服电视行业中的内容创新瓶颈,需要探索一些突破方向,以适应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
1. 加强原创内容输出电视行业应鼓励和支持原创内容的产生与推广。
通过引入优秀编剧、导演和制作团队,实现内容的高品质输出。
同时,还可以积极与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合作,挖掘更多优质原创内容。
2. 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全媒体传播互联网平台为电视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通过将节目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全媒体传播,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群体,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推荐和定制化服务,提升观众黏度。
3. 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引入可以为电视行业带来全新的剧集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到节目中,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这种创新方式可以为电视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4. 多元化内容类型和题材传统的娱乐综艺、偶像剧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电视行业应该大胆尝试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内容,例如纪录片、历史剧、科幻剧等。
同时,也需要关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加强社会责任感。
我国科教节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H O T T O P I CS电视研究5电视研究·T V R E S E A R C H中国科普研究所 颜 燕 陈 玲电视对科学技术的反映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渗透或是涉及科技因素的电视栏目;一种是专门的电视科普栏目;还有一种是专业科普频道。
随着受众的细分,打造专业化的科普频道,集中播放科普节目或栏目,向广大受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提高受众的科学素质,这种形式是电视科普的一种理想状态。
我国没有专业的科普频道,承担电视科普主要职责的是以包含“科”字命名的频道,最普遍的是科教频道(科学和教育频道的简称),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为代表,另外还有教育科学频道、农科频道等,在此我们把此类频道统称为科教频道。
2001年7月,中央电视台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建立了国家级科教频道——CCTV -10。
同年许多省、市电视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教频道,科教频道开始进入大规模建立时期。
本文拟通过几年来科教频道科技、科普类栏目的设置及播出情况,分析我国科教频道科普内容的含量,以发现科教频道科普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我国科教频道的发展状况与“四级办电视”的状况相对应,我国的科教频道也是“四级办频道”,目前我国存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科教频道。
根据2008年《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及搜视网搜索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内地共有科教频道34个,其中国家级科教频道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教频道10个,地市级科教频道23个。
这些频道中东部省市占13个,中部占12个,西部3个,东北部只有2个地市级科教频道①。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央视科教频道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教频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电视节目形态、制作手法的发展,观众需求的变化,以及电视科普与人文、娱乐的深入结合,单纯科技、科普类栏目的统计已不能反映电视科普的全貌。
但科技、科普类栏目仍是进行电视科普不可替代的、最主要的渠道和手段,对它们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对电视科普现状仍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电视科技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中国电视科技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1.现状:然而,中国电视科技传播行业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有一些电视台制作了高质量的节目,但仍然有很多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内容质量较低,缺乏原创性和深度。
另外,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了吸引观众,一些电视台过于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内容浮华、低俗。
此外,电视科技传播行业的发展也面临技术更新换代的挑战,如高清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技术的应用。
2.发展策略:(1)提升内容质量:电视台应该加强节目内容的品质控制,确保制作的节目具有良好的原创性和深度。
要注重真实、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创作,提高观众的内容体验。
同时,要加强对节目的监管,制定相关规范,杜绝低俗内容的传播。
(2)促进技术创新:电视科技传播行业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适应技术快速更新的需求。
应大力发展高清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技术和新媒体,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节目内容,并提高播放质量和观看体验。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等行业的合作,推动电视与其他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业务在不同平台上的互通互享。
(3)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为进一步规范电视节目内容,电视行业各电视台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准则和规范,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纳入规范管理中。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对电视节目内容的监管,定期对电视台的节目进行审查和评估,加强对低俗、虚假、违法广告等内容的打击。
(4)培养专业人才:电视科技传播行业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相关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等教育机构,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电视传媒专业人才。
此外,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电视科技传播行业要加强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电视传媒的合作与交流。
可借鉴国外先进的电视科技传播经验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优秀的电视节目,促进中国电视节目的国际传播。
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海外电视频道的开发,扩大中国电视节目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在我国发展科普剧的思考
关于在我国发展科普剧的思考摘要科普剧是一种创新的科普教育模式,以其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以其互动有趣的特点,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科普剧自2005年引进我国,目前发展已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本文浅谈了科普剧在我国的发展及现状,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科普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科普剧发展建议一、科普剧溯源(一)科普剧的定义。
科普剧是一种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普教育形式。
它将科学知识、实验、戏剧情节等有机融合,并以奇幻的实验效果和幽默有趣的表演形式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达到激发观众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科普剧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科普剧表现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包括舞台剧、童话剧、布偶剧、小品、实验体验等形式。
(三)科普剧的主要特征。
虽然科普剧表现形式多样化,但只有具备以下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我们称作科普剧。
1.科学性。
必须正确反映、表达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必须弘扬科学精神。
2.艺术性。
大量运用舞台剧理论、技巧和方法,包括人物、情节、场景、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
3.趣味性。
表演妙趣横生,让人时而疑惑、时而紧张屏息、时而啧啧称奇、时而热情参与……总之,一场好的科普剧会让人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快乐的学习。
二、科普剧在我国的发展(一)引进与推广。
科普剧近年在欧美、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区出现,并逐步在国内的一些科普场馆开展。
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科协、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的大力推动下,科普剧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7全国科普日活动全国科普剧联合演出”和“2008年全国科普场馆科普互动剧创作表演大赛”。
这两次活动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展科普剧活动的热潮。
(二)创新与发展。
在科普推广和普及的同时,各地科普剧创作表演单位都在不遗余力对其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并创作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科普表演剧,“2008年全国科普场馆科普互动剧创作表演大赛”的28个现场参赛剧目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电视科教栏目的新挑战、新变化、新趋向-最新年精选文档
电视科教栏目的新挑战、新变化、新趋向电视科教栏目是以探秘自然神奇、传播文化知识、传承历史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栏目,是我国产生最早、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类电视栏目。
科教栏目承担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等重要社会功能,是电视节目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别。
、电视科教栏目的发展历程1958 年,新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试播期间开办了《科学卫生和实用知识》的节目,主要播放科学教育类的影片。
1960年1月,北京电视台设立了两个固定专栏《科学知识》和《医学顾问》。
此后,上海电视台也先后开办了《卫生知识》和《科技知识》等电视科教栏目[1] 。
早期的科教栏目数量较少,形式较单一,以播放教育影片和电视讲座为主。
文革期间,教育性、知识性节目大量停办,很多科教类栏目被撤销,科教栏目的发展被迫中断。
文革后,电视科教栏目重新得到重视,开始走向复兴。
1977中央电视台成立了电教部,与教育部联合举办了一些英语、数学、年,电子技术讲座,并在电视上播出[2] 。
1978年3月14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科学与技术》栏目,主要是以播放讲座类节目和教学纪录片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电视科教栏目的制作理念仍然比较落后,形式仍然比较单一,尚未得到完全发展。
1995年,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加大了对于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扶持力度。
与此同时,科教栏目也得到了全国各级电视台的重视。
1995年5月8日,武汉电视台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大型科普教育电视栏目《科技之光》,并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央视第七频道面向全国播出[3] 。
1997 年,央视的电教部改称科教部,先后推出了《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等科教栏目。
2001 年7月9日,央视设立了科学教育频道(CCTV10,该频道设置了《百家讲坛》《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十几个精品栏目。
2010年前后,央视又增加了《我爱发明》《地理?中国》《创新无限》《自然传奇》《原来如此》等新栏目。
央视《科技博览》栏目的问题与对策
试分析央视《科技博览》栏目的问题与对策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5月推出了《科技博览》栏目。
该栏目以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倡导科技进步为已任,成为中央电视台科技宣传和科普教育的名牌栏目。
从艰难初创到不断调整提高,渐渐成长为一个口碑良好,颇有人缘,引领中央电视台科技栏目的龙头栏目。
在电视栏目更新换代越发频繁的今天,《科技博览》以其经久不衰的地位赢得了各界的赞扬和推崇。
但事实上,在鲜花和掌声背后,这个老牌栏目也一直面临着政策、形式、体制、人员等诸多方面的困境。
作为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一个缩影,《科技博览》的问题是极具代表性的。
目前,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创作与研究整体上陷入迷惘与冷漠的境地。
央视国际网站上的“电视批判”栏目,曾经邀请我国科普出版界、理论界、学术界的20余位知名专家,探讨“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电视科普节目”这一主题。
尽管该栏目内容丰富而深刻,但还是缺少系统的梳理、分析与升华。
由此可见,如何推动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如何使电视科普节目获得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开辟创作繁荣的新局面,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全面地研究《科技博览》栏目进而寻求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科技博览》的发展历程(一)顺应时代潮流,《科技博览》应运而生《科技博览》是国家电视台科技宣传和科普教育的精品栏目,旨在将“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有机融为一体,引发广大观众对科学的爱好与兴趣,提高公众素养。
为适应这一形势,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科技博览》栏目,于1997年5月在cctv-1的黄金时段正式播出,广受欢迎,在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中,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
创办初期的《科技博览》在选题上涵盖各个科技领域,知识含量高,专业性强,反映高新技术的题材较多,对自然科学涉猎较少。
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画面和解说词的方法阐述科技原理;在观众结构上,男性观众多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多于农村观众,并且随着观众年龄的增长、文化程度的提高,收视率相应递增。
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瓶颈与对策——以《走近科学》为例
我国的科普事业在新 中国成立之后全 节 目内容变成 了经常报道 国 内外发 生的
面建立起来 ,在科教电影与科教 电视合并 普节 目为主。 从 目前来看 , 我国的电视科普 重 大科学新 闻与科学 事件 。 不过 , 由于 内 栏 目曾于 2 0 0 3年第 四季度 因为收视率不 佳而受到 了黄牌警告。 2 0 0 4年 3月 , 《 走近科学 》 的新任制 片人张 国飞启动了 《 走 近科学 》 的又一次 改版 , 这次改版 的栏 目在形式和 内容上都 有了大幅度调整 。 改版 的最大特点就是突 出了故事化的叙述手法 。 内容也 由原来 的 报道科 学问题转 变为讲述 生活 中的科学 故事 。 改版后 的 《 走近科 学 》 在 收视 率上 栏 目收视率第一名 。
频道 , 并 在 每 周 一 到 周六 的 晚 上 2 0 : 0 0的
述时所选取 的观察角度 。 现阶段在文学 中 比较 流行 的叙述视角是 “ 叙述 者 >人物 ” 的全知视角叙述 ; “ 叙述者 =人物” 的内 视角叙述 ; “ 叙述者 <人物” 的外视角叙
述。
黄 金时间播 出。 当时 《 走近科 学 》 进行 了
第一次改 版 , 主要集中在栏 目形态 的改变 悬 疑发挥到 了极致 , 2 0 0 7年 开始 , 《 走近
然而 , 电视 节 目的 叙 述 视 角 比纯 文学
不过 ,到 了 2 0 0 3 年, 《 走 近科 学 》 又
重新调整 成板块式 的结构 , 并在内容上进
叙述视角要 多。 往往 在一期节 目中, 既有 主持人 的视 角 , 又有 画外音 的视角 , 还有
目,该 栏 目已经 走 过 了十 五 年 的 历 程 。 该
浅析电视科教节目发展现状及传播对策
|RADIO &TV JOURNAL2019.11视听研究一、科教节目的发展历史电视科教节目是以科学、教育为主要传播内容,以提升全社会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在我国电视节目的分类中大多归在社教节目类。
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开播时就在宣传方针中明确指出电视要“传播科学技术知识”。
电视节目具有超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声画同步、形象逼真、直观具体等优势,再加上电视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传播特点,使得受众对节目的接受、认可度非常高。
电视在受众和科学知识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科技文化可以借此快速传播,公民的科学素养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得以提升。
电视科教节目不仅有传播科学知识的社会功能,还承担着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较晚,1958年到1977年这段时期,节目多取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教学节目多以讲解某类知识为主,专家学者向普通受众单向传播形式明显。
1977年中央电视台设立了专门的科技栏目;1997年又将电教部改为科教部,同时设立《走近科学》《科技博览》《发现之旅》等30多个新栏目;2001年中央电视台开设了科学教育频道,2010年该频道改为科教频道。
至此,我国电视科教节目开始有了专门的制作和管理部门,并在不断地学习借鉴中形成自身独有的中国特色。
二、科教节目的发展现状(一)发展历史短,承担任务重从我国目前的电视节目构成来看,承担着“向受众传播信息与知识”任务的载体主要是新闻节目与科教节目。
从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科教节目从零星、单一的宣传讲座到形成专有的科教节目、专门的科教频道,从一开始枯燥的单向灌输知识到重视受众的双向交流,从刻板讲述到生动有效地传达,这段路走得颇为坎坷。
(二)节目整体“扁、平、散”,央视一枝独秀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大光在“全国电视台科教节目现状调查”中提到:“我国科教节目目前处于一个‘扁、平、散’的状况,把科教频道的节目压扁,然后一些节目散到其他频道中,然后在科教频道插入一些别的东西。
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 引言1.1 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在当今社会,科普工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增进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我们也不可否认,科普工作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对策。
本文将重点探讨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科普工作推广渠道单一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科普信息都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比如电视、报纸等,而新兴媒体渠道的利用还不够充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多渠道推广,比如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科普信息的传播。
科普信息传播不够及时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有些科普信息却无法及时传达给公众。
我们可以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更新科普信息,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
科普内容缺乏趣味性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些科普内容过于专业,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开发富有创意的科普产品,比如科普游戏、科普动漫等,让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科普知识普及率低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少人对科学知识缺乏基础了解,导致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科普知识的普及率,我们可以加强科普教育,将科学知识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培养更多科学素养高的人才。
科普工作者待遇不高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科普工作者在推广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并不高。
为了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提高他们的待遇,推动社会更加重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虽然不少,但只要我们积极采取有效对策,相信可以为科普工作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希望在未来的科普工作中,能够看到更多有意义的改变和进步。
2. 正文2.1 科普工作推广渠道单一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推广渠道单一。
目前,大多数科普活动主要通过传统的媒体渠道进行推广,比如电视、报纸、杂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瓶颈与对策作者:王超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电视科普栏目出现了收视率大幅下滑的尴尬局面。
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故事化策略的过分追求所致。
本文在分析《走近科学》叙述视角、叙述内容、叙述结构的基础上,探究其过于理性、过于猎奇、过于单一的问题,并寻求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走近科学》叙述视角叙述结构我国的科普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面建立起来,在科教电影与科教电视合并以后,科普的传播形式逐渐变成了电视科普节目为主。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电视科普节目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走近科学》。
一、《走近科学》的发展历程《走近科学》是典型的科普电视栏目,该栏目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
该栏目在1998年6月正式开播,作为新兴的科技杂志栏目,《走近科学》板块状的节目形态在开播伊始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走近科学》栏目进入科教频道,并在每周一到周六的晚上20:00的黄金时间播出。
当时《走近科学》进行了第一次改版,主要集中在栏目形态的改变上,即从追求涵盖面广的板块式结构变为了每期一个主题的通篇结构。
不过,到了2003 年,《走近科学》又重新调整成板块式的结构,并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改变。
这一时期的《走近科学》强调对于科技新闻的策划和预见性,因而节目内容变成了经常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科学新闻与科学事件。
不过,由于内容过于专业,许多选题脱离现实生活,该栏目曾于2003年第四季度因为收视率不佳而受到了黄牌警告。
2004年3月,《走近科学》的新任制片人张国飞启动了《走近科学》的又一次改版,这次改版的栏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大幅度调整。
改版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了故事化的叙述手法。
内容也由原来的报道科学问题转变为讲述生活中的科学故事。
改版后的《走近科学》在收视率上有了明显提高,曾一度跃居央视科教频道栏目收视率第一名。
但是,随着《走近科学》把故事化和悬疑发挥到了极致,2007年开始,《走近科学》向着古迹探踪、奇闻趣事、怪力乱神等内容发展,从剪辑、解说上开始“故弄玄虚”,节目配置的相关音乐“更是一种空阔神秘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
更有观众提出抗议,建议停播“不科学”的《走近科学》。
2012年5月科教频道对《走近科学》做出节目时间调整,首播时间为每周一至周日21:25 ,重播时间为次日6:30。
2012年10月《走近科学》首播时间又调整为周一至周四22:30,重播时间为周一至周四07:30。
至此,《走近科学》完全脱离黄金播出时段。
笔者认为,《走近科学》目前走进了“故事化”的死胡同,在叙事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叙述视角过于理性电视节目的叙述视角,就是节目在叙述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
现阶段在文学中比较流行的叙述视角是“叙述者>人物”的全知视角叙述;“叙述者=人物”的内视角叙述;“叙述者然而,电视节目的叙述视角比纯文学叙述视角要多。
往往在一期节目中,既有主持人的视角,又有画外音的视角,还有专家学者以及普通人的感知视角,而且这些视角往往是交叉使用。
从观众的认知角度来划分,我们又可以把科教节目的视角分为感性视角、理性视角、平民视角、专家视角、女性视角等等。
在《走近科学》近几年播出的节目中,大多数用了全知视角叙述,但这种“叙述者>人物”的模式,让叙述者仿佛成了全知全觉的“上帝”,带领观众任意出入,同时也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还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走近科学》节目中受访人和目击者的叙述部分,大多是画外音主导,对观众的影响不大。
例如在《走近科学》的《揭秘“脑力超人”》节目中,对每个“超人”的采访都是重复画外音的叙述,“超人”们永远是被动回答问题,有些人的回答更像是背课文一样,让人感觉特别生硬。
在整体运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走近科学》还多运用专家视角与理性视角进行叙述。
例如,《地球变暖:危机开始》说理透彻,环境破坏的画面也比较震撼人心,但是很少采访环境恶化受害人的感受和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看法。
2、叙述内容过于猎奇虽说《走近科学》视角很理性,但在叙述内容上为了适应故事化的趋势,采用了有猎奇性的人物和故事,世间的鬼怪传说,奇闻异事,都是《走近科学》追求的内容。
这也导致《走近科学》栏目纯粹猎奇的东西越来越多,讲科学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这种理性正统全知的视角加上猎奇的内容,不仅让整个节目感觉非常奇怪,而且容易误导观众。
一方面,《走近科学》的猎奇性主要表现在节目中使用的惊悚的画面上,颇有惊悚片的意味。
例如,在2012年播出的一期节目《夜空幽浮》中,内容是UFO出现时候的一些画面记录集合,画面整体感觉非常阴暗和惊悚,但是对于UFO这种不明物体并没有做太多的分析和解释。
另一方面,《走近科学》的猎奇性还表现在对问题的诸多质疑而不做定论。
例如,在一期历史考古类节目《慈禧身世秘闻》中,讲述了慈禧的身世传奇,节目首先抛出了慈禧是山西长治汉人这一秘闻,接下来虽然探究了慈禧的出生地,考察了长治县的地方志,但最后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慈禧出生地结论,也没有做任何解释,看了之后使人们对于慈禧的身世的疑问变得更多了。
3、叙述结构过于单一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结构方式,这就是叙述结构。
结构主义大师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
”对于电视科教节目,从整体性来看,常见的叙述结构主要有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等。
《走近科学》近几年的节目多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述结构和块状叙述结构。
线性结构指的是依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者因果顺序结构节目,这种结构是最常见的叙事结构。
为了追求猎奇性,加入惊悚的声音和阴暗玄幻的画面。
例如,在《慈禧身世秘闻》中,围绕着山西长治村民向地方研究员刘琦诉说慈禧是山西汉人起,以刘琦走访调查自称慈禧后人的长治村民为主线,收集证据,找寻历史疑点,按时间顺序步步深入。
虽然画面表现上有些惊悚,但总体上没有起伏感。
《走近科学》采用的另一个比较多的叙述结构是块状结构,即按照不同故事分为不同的段落,各段与各段之间联系较少,但问题基本相同,每段单独叙述完之后,做出总结。
例如《美食江湖》讲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厉恩海的拉面,曹乃盛的刀功雕刻,胡亮的杭帮菜神仙鸡,李志顺的佛跳墙,付洋的分子食物等中国美食绝技,各个故事没有必然联系,但都属于美食故事,不过各种美食之间的串联少,没能融合到一起。
《走近科学》自2003年改版以来,用故事的戏剧性去冲淡科学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的枯燥与晦涩,但也使人们无法严谨的对待科学,久而久之,观众就对科学就产生了疏离和麻痹,一部分人感到厌烦,不想有过多的了解;另一部分人则去网络中追寻真正的答案,导致《走近科学》和整个科普节目收视率的逐步下滑。
二、正视猎奇,改进叙事结构基于以上问题,改进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电视科普节目遇到的瓶颈,有必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要增加当事人的观点,做到客观公正的叙述。
在《走近科学》等诸多科教节目中,主导者总是画外音的叙述人和专家学者,而当事人或普通人往往难以表达他们的观点。
在录制节目过程中,一般为了讲述故事的需要,节目编导多是让当事人和目击者等被动的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不仅不利于节目的科学性,也有悖于节目的真实性。
因此,让当事人或普通人在受访时自由的表达他们的观点,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要正视悬念,减少猎奇性的内容。
在一档科普节目中,出现太多的悬念,使用太多的惊悚画面,会让人产生一种看恐怖片般的刺激心理,很难再与科学有什么关联。
所以,正视悬念手法的使用,减少惊悚画面和纯猎奇性的内容,适当增加纪实性的验证和实验,也许更像科普节目。
最后,应采用多样化的结构进行叙事。
现今的电视节目中,故事化是大势所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叙述结构的问题。
在科普节目中,不仅可以采用线性的普通叙事结构,还可以采用诸如复调、对照、预言等多种结构的叙述方式。
尤其是交织式的对照结构,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叙述逻辑相同,内容表现相近,就可以做到场景的自由转换,极易引发人的思考,从现代叙事角度来讲,这是对块状结构的一种升级。
2012年比较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就归功于自由场景转化下的交织式对照叙述结构。
不过,需要指出的,叙述结构不可滥用,因为不是所有内容都适用同一种叙事结构的。
叙述结构的选取,还要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来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①谭树慰:《电视科普节目制作》[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②刑雪,《电视科教节目的叙事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③吴欢,《科教节目的故事化策略——以〈走近科学〉栏目为例》[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④李亚虹、张英涛,《电视科教节目“反刍式”叙事方式探析——以央视第10套部分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2):54-56⑤林姗,《科教电视的叙事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4):59-61⑥高蕾,《科教电视节目“故事化”手段的应用——以〈走进科学〉为例》[J]. 《声屏世界》,2009(2):26-27⑦张新英,《故事化:电视节目的突围还是沦陷——以央视科教节目〈走近科学〉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5⑧颜燕、陈玲,《我国科教节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视研究》,2009(9):5-7(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