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明确二‎者的异同,对于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追‎溯西方人本‎主义起源,探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以及辨‎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个方面‎着手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关系我党第一次‎公开使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此社会各‎界予以了广‎泛重视和拥‎护。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因此辨析二‎者的异同,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西方,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自然界‎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所关注的主‎要话题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问题‎,而人类本身‎的问题是第‎二位的。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开始发生转‎变,改变了以往‎主要解释自‎然的取向转‎而研究人类‎本身,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人们对自身‎的探索拉开‎了序幕,西方人本主‎义经近代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之间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发展达‎到顶峰。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Wor..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Wor..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关键字:马克思主义,马克,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人为,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想,联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本文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A8 A 1002-6908(2007)0820196-0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关于人的思想的一切积极成果,这当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人本主义思想。

海纳百川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了人类哲学一切有益积极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互通的方面。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实践观的中国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视“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源”,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科学发展观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强调人的重要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

新课改就是目前仍在实施中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时间序列和内容逻辑上,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应是 20世纪 8 0 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素质教育。

在今天看来, 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正是“以人为本”。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这样的目标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指明了我国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关键一环。

本人查阅了若干文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认真理解。

一、“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在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它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实用理性。

这种理性注意力更为集中在人如何安身立命之上,主要是从实际经验出发,体悟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就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也缺少科学、数学理论和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这个“人”是群体化的、普遍意义的人,没有太多个体的因素,更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个人。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种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主义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里就突出了每个人的发展,在群体中还注重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人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目的。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兼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兼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理的基础 上,认为马克思从费 尔巴哈那里继承的恰 恰是历史观上的“ 半截子唯心主义”,而非本体 论上的“半截子唯物 主义”,
进而从社会历史主体性质和市民社会批判方案两个方面说明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主要区别。
[关键词] 马克思;费尔巴哈;人的发展;人本主义;实践[中图分类源自] A81[文献标识码] A
化,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 同黑格尔一样 ,费尔巴哈也看到了
近 代 市民 社 会中 人 类个 体 的孤 立 与冷 漠,但与黑 格尔通过精致的辩证逻辑桥 梁 提 出内 生 性的 市 民社 会 批判 方 案不 同,费尔巴 哈的市民社会克服方案较为 粗 糙,只 是针对 现实提 出一种 外在的 、 悬设的道德 要求,作为“应然”与现实 相 对。 费 尔巴 哈不 是从 具体 的现 实的 个 人 出发 理 解人 的 本质 , 而是 从 普遍 性 、共性 上认识 和理解 “人”。 在他看 来,真正的 人的类生活是以爱和友谊为
Tang Wenpei 1, Guo Yi2 (1. Institute of Medical Humanit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2. School of Economic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十字路口的科学》 及其影响研究 (09YJC720004)。 [作者简介]唐 文佩 (1981- ), 女,辽 宁鞍山人 ,北京 大学医 学人文研 究院讲 师,哲学 博士, 研究方 向:社会 科学; 郭毅 (1974- ),男,福建福安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作者:毛连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5期毛连军(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96;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解放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体现了人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

“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本体论意义,也有价值观导向,应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视角,由此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管理;应用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32-02作者简介:毛连军(1975-),男,汉族,江苏建湖人,讲师职称,东南大学博士生,扬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接待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是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领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是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以神权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被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取代和以人为本思想取代了人本主义思想。

1“. 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

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价值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

当然,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发生了倒退。

到了近代,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神权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把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过来,推倒了神权,确立了人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一个文化比较的视角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一个文化比较的视角
科 技 与教 育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中羽以人为本

个文化 比较 的视角
黎 平 辉 伍 福 常 ,
( . 南师 范大 学, 1湖 长沙 4 0 8 ;. 化县 孟公镇 中心 学校 , 南 新化 4 7 0 ) 10 1 新 2 湖 1 6 5
【 要】 摘 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发展影响至深 。西方文化二元对立 、 理性至上的趋 向最终导致 了现代教育 中人 的分
和外在双重 和谐 。中西文化 的这种差异 , 决定 了各 自文化 中
“ 缺人” 的不同 :
系归纳为“ 的目的性与 自然的人逐渐形成 了不断 向外 探索 、 西 冒险 、 开展 , 人 生 才有意义 和价值 的世界 观 , 目的在 于征服 、 配 自然来 其 支 为人类 自身 的发展 和进取服务 。物质 功利 目的鲜 明 , 由此 导 致其 在伦理价值 观念方 面追求 实际功效 和利 益的 功利主 义
中国传 统文化 “ 为认 识主体与客体通属 宇宙大全 , 认 主
段 的交融关系 。”文化的特点往往决定教育 的偏 向 , 中 【 教育
存 在的问题也经常能在文化中找到 固有 的根源。西方传统文
体若从 客体 中分离 出来 , 客体 就不是完 整 的客体 了 ; 宙大 宇 全也就不再是整一性 的了” 嘲 所 以不能把认识 客体置于 。 m
高无上的 内在精 神价值 。 利” “ 主要指功利、 实利 、 利益、 欲求 。
【 基金项 目】 同家社套科 学基金重点项 目。 推进 以改善 民生为重点的杜套体1 改革研究”0 A H0 1成 果。 l 0 (7 S 1 ) 【 作者简介l 平辉 (9 9 ) 男, 南新化人 , 摹 17一 , 湖 湖南师范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研究生 , 究方向: 研 教育基奉理论 ; 伍福常 (9 6 ) 男。 17 - , 湖南新化人 。 新化县孟公镇 中 心 学校中学教师 。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治疗技术综述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治疗技术综述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实践一、咨询理论概述1、咨询理论的名称:存在—人本主义理论2、咨询理论的发展史:罗杰斯的整个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下述三个主要阶段(Allen E. Ivey et al, 2008):第一阶段:非指导性(1940—1950)。

这一阶段强调接纳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客观的氛围,相信来访者的智慧,以及给予来访者充分的表达空间。

主要运用来访者的原话来澄清事实。

罗杰斯的著作着重强调了咨询过程中的技术。

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1950—1961)。

这一阶段着重反思来访者的情感,解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避开对来访者有威胁的情景,将反思作为主要技术。

对技术并不加以强调,而是着重强调咨询师个性化的投入。

第三阶段:以人为中心(1961—1987)。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更多的个性化投入,更加强调关系问题。

在坚持原先观点的同时,罗杰斯逐渐对治疗场景中的即刻体验更加重视,要求咨询师、集体治疗与个体咨询更为主动及更多地自我暴露,同时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差异与权利运用等。

对技术的关注降至最低,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强调咨询师将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联系的一员。

罗杰斯的观点反应了一种理解性的治疗风格。

3、咨询理论框架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

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物质的演化的倾向都是从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发展。

对整个宇宙为说,是一种创造过程的运转,而不是崩溃过程的运行(形成倾向)。

每个人身上都有解决问题,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日益提高自我指导的创造力,所有人类身上都具有趋向完善或完美的潜能。

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根源来自个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力量(实现倾向)。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由关于自我与自我实现、觉知、需要、价值条件等概念组成。

(1)自我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

实现倾向指的是个体的有机体经验,即指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

而自我实现则是指实现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倾向。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精选文档】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精选文档】

毛概作业在科学发展观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人本主义是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主要主张:其一,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其二,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人人平等;其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还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他们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首先,三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存在一定的时代。

其次,三者都是为相应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各自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

再次,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梯次性发展,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关注人, 把人当作目的, 而决不仅仅当作手段。

因此, 要把人当人看人, 尊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都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区别: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政治原则, 它要求全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作为道德原则, 它要求人们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作为社会原则,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是支撑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三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显著的区别。

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强调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认为人的利益应该是最优先的、最核心的。

以人为本的理论,突出的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让人有利可图,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也不能以忽视人的需求为代价。

人本主义,是以人的自觉和主体性思想为主旨,强调人的创造力,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

它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认为人应该获得最大的尊重,根据自身的意愿参与社会发展。

它强调人对自己的命运要自主、自力更生,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发挥出来,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民本主义,以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核心,强调以民众为主体,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位置,认为政府服务于民众,民众应当对政府的运作负责,并有权利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使民众的意志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民本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商、多元,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减少阶级差距,调动民众积极性,使社会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与进步的重要想法和行动方案。

要充分利用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实现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平等参与、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分析
传 统宗 教是根本 错误 的 。传 统宗 教认 为 上帝才 是 内容 ,心 是形式 ;而费尔
巴哈认 为没有 上帝 , “ ”心不 是形 我
马克 思提 出 了人 的发展 的三 阶段 理论 ,即人 对人 的依赖 关系 阶段 、人 对 物的依 赖关 系阶段 和人 的全 面 而 自
由的发展 阶段 。马克思 主义诞 生 以来
式, “ 我”心是 内容 、本质 。 按 照费 尔 巴哈 的看 法 , “ 教是 宗
主义 “ 以人 为本 ”思想 发现 并尊 重 了 人 的社 会性 和历史 性 ,体现 出彻底 的
所体 现 的 “ 社会 本位 ”实际上 是在 实 现人 类解放 、 自由 的过 程 中的一个 阶 段性 特点 ,而不 是马克 思主 义本 身追
这 里有两 条线 索 :一条 是关 于社
会 运动 的客观 规律 ,即生产 力 与生产 关 系矛盾 运动规 律 ,经济基 础与上 层
建 筑矛盾 运动规 律 。另一条 是关 于社
理解 ,也无法 在伦 理观 和道德 观 中把 会 两对矛 盾运 动 中的历 史主 体 ,即人 握 正确 的规律 ,从 而使 自己 的伦理道 是 推动历 史前进 的动力 ,我们 要看 到 德 观脱 离尘世 ,而失 去生存 和 发展 的 马 克 思主 义对 人 的重 视 ,讲 生 产 力・ 、 讲 阶级 斗争 都是为了讲 “ ,为了解 人”
就是脱 离现 实 的 ,是脱 离人 的社会 性 和历史 性 的 ,从而 脱离 人 的阶级性 和
阶层性 。 三 、马克思 主义 “ 以人 为本” 与 费尔巴哈 “ 人本主义”的差异 ( 一)两种思想 的异质性
1 、世 界 观 基 础 的 异 质 性 。 马 克 思
费 尔 巴哈其实 是无 神论 者 , 为 认

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谈“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谈“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谈“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作者:李慧袁振堂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 从执政理念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均不同,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而西方人本主义则是为了满足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

[关键词]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区别执政理念是执政主体对于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是指导其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反映了执政主体在执政过程中的整体态度。

执政理念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为谁执政?二是何为执政?三是怎样执政?其中“为谁执政”是执政主体为谁服务的问题,对它的回答体现了执政主体的根本价值取向。

十七大以来,以人为本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那么,从执政理念的角度看,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有什么区别呢?一、理论基础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源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得到突破性发展,启蒙运动时期增加了新的内涵,后经德国古典哲学家抽象、思辨的分析,最后由费尔巴哈集其大成,创建了人本学,故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古典哲学家对人本质的研究。

费尔巴哈的人本理论确立了人对神和自然的主导地位,但最大的缺点是未能从历史、社会和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而只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脱离了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生物个体,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人们的社会关系规定着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的人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人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以人为本 名词解释

以人为本 名词解释

以人为本名词解释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追溯起源以实物形式体现“以人为本”先进理念的应该是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三龙相拥一人,就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历史记录和证明。

以文字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管仲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

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

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与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人本主义,二者具有共同性:都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都承认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内容。

虽然在本质上,二者都把百姓的作用看作是维护自身存在和保持统治地位的工具。

二者兼也存在区别:前者体现的是人身依赖关系,后者表现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的独立性的增强。

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虽然也表现出对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确认,但在社会关系的内容上则与它们有根本区别:这里的"人"是有具体社会规定性的人民,提出"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中国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的表现。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的最明显的标志。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一、人本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周代,其核心概念“仁”即是“以人为本”的初步体现。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核心,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种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农耕文明下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依赖,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追求。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人”的重要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体尊重和人性关怀的人本精神。

二、人本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人本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于“仁”与“礼”。

仁,即爱心与善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关爱;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仁与礼的结合,既关注个体内心的修养,也重视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非过度开发和破坏。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倡导人们应该与自然保持一种亲近而和谐的关系。

四、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看来,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儒家提倡“和为贵”,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减少社会冲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儒家也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五、人的道德修养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念,即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道德的完善,进而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道德修养包括诚信、仁爱、忠诚、正义等方面,这些品质被认为是构成理想人格的基础。

六、人本思想的教育观儒家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德为核心,而非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塑造健全的人格。

儒家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应当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

同时,儒家也强调“因材施教”,即教育应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

七、人本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在儒家看来,政治的核心在于“仁政”,即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的政治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87-88页
主题词: “以人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 “人本”思想 西方 人本主义思潮 “现实的人” 人的力量 人的价值
摘要:杨华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与人本主义思潮中“以人为本”思想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但是其相同点也仅此而已。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在以什么人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以抽象的、一般性的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主张以生活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的人”为本。

第二,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
的“以人为本”思想最初是费尔巴哈强调以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为本,后来发展成叔本华、尼采强调以人的意志力量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一句千古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命题在哲学上虽然具有相对主义的特点,但它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了肯定。

这在当时宗教和神统治的世界里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经历了长期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人的发现”。

一批人文主义者,既有文学家也有艺术家,如我们所熟悉的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等,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在他们看来,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怜的被造物,而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世间最可宝贵的生灵。

他们以饱含热情的语言对人从身体到精神进行了赞美。

艺术家阿尔伯蒂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不同于其他部分,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他的杰作被人欣赏。

这些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

他们反对封建王权对个人人性的扼杀,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而提出的。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扼杀人的本性,把人从现实生活中引向来世的幻想;而人文主义学者们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出发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们宣扬人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这就使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社会意义的神本主义意识从此开始被颠覆。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而且在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自那之后就成为西方文明中闪光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的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内容提要]当今中国生产主义盛行,不正当竞争漫延,贫富差距扩大,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对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和创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联系。

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费尔巴哈提出:人是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宇宙万物之精华。

就此而言,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都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的。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研究,也是围绕以个体本位为核心的主体性原则展开的。

这一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主体,他的生命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他的价值和潜能即主体能动性应该得到展现;个体的自由、权利是国家、社会存在的理由和根基。

纵观人本主义的发展,它与以人为本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交接点和统一点,强调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理想,都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指归,反对“神本”、“物本”思想。

(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从深层看,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历史观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排除用矛盾的方法去研究人的主体性,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或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无条件宣杨人是第一位的,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无条件地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优先地位为前提,从矛盾中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性,突出占人口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第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不同,西方人本主义片面强调个体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独立而不可重复的个体,使人成为脱离自然和社会的绝对物,甚至与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根本否认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则相反,认为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

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

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

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

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

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

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

”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

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

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

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

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

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是对只顾GDP,不顾人的发展的政绩观的纠正。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见物又见人,才能使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既不是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也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

虽然以人为本是个历史性范畴,但在中国共产党这里却注入了新的内涵。

那就是突出社会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这种理论上的至高点,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当中没有的,也是几百年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

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既然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又为什么说今天我们提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呢?这里的关键是,一方面我们承认以人为本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另一方面更要看到,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勿容置疑,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建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手段就是阶级斗争。

所以,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既然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阶级斗争是工人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现实途径。

因而,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进行阶级斗争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就一直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解放而奋斗,应该强调,工人阶级政党从事阶级斗争,并不是偏爱阶级斗争,也不是所谓在夺取政权前无产阶级政党要激化阶级矛盾进行阶级斗争,而是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客观使然。

因为在工人阶级获得合法权利之前,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都遭到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暴力镇压。

工人阶级要取得自身的合法权利,不经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也必须看到,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确实有一个理念转变问题,就是要从领导阶级斗争转向领导经济建设,这种转变说到底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就是以人为本。

所谓新理念,就是从执政的角度,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通过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比,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新理念并不是对原有理念的否定,而是一种新的提升,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提出来的。

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先进性政党,是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

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这种利益要求和运动目的不仅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种理念,是以往任何剥削阶级政党所无法达到,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坚持的。

但是,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执政党的地位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面临着挑战。

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

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

”4[④]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以权谋私,要特别注意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本来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法治、公平和自由竞争,如果对执政党的权力不加以科学的界定和监督制约,而是随意延伸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去,明显的就是对资源的垄断,对公众利益的侵犯。

因而,今天提出以人为本,就是牢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提出以人为本,就是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人”、“本”的原则和理念。

在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即为谁发展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

在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即靠谁发展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强调发展依靠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