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摘要: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就已闪现出人本主义的火花。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把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更科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西方人本主义导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并未真正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甚至有意或无意将以人为本与字面上看似与之很接近的人本主义相等同。
那么,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间是否有联系?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他们的不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同为人类文明的伟大理论成果,它们在反对“物本”、“神本”,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也都具有强烈的现世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以什么人为本”、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
【1】有学者认为为防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
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关系浅析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关系浅析作者:李伟民周林林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2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极易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相混淆,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价值观构建及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23-02一、以人为本的提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
这段话是当代对以人为本内涵的最全面概括。
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哲学寓意,才能科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框架、悟透其精神实质,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融入执政者的意识形态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进入百姓心中。
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极易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相混淆,甚至将三者等同,笔者试图通过辨析三者关系以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从而正确引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二、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思潮,以人为本是在扬弃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论断。
以人为本不止停留于人本主义的思辨层面,而是从现实个人物质生产方式出发、从动在的个人出发来把握现实的社会关系,始终坚持实践型、关系型的理论导向,克服了人本主义企图从人的直观概念、从孤立的个人中抽象出人的一切本质的理论抽象。
在西方哲学中广泛流传的人本主义思潮是由英文单词“humanism”翻译而来,其含义是“人本”,即与“神本”、“物本”、“权本”相对应,它起源于古希腊,而观其发展历程,则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的理论脉络[2]。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明确二者的异同,对于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追溯西方人本主义起源,探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以及辨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个方面着手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关系我党第一次公开使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此社会各界予以了广泛重视和拥护。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因此辨析二者的异同,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西方,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自然界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所关注的主要话题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问题,而人类本身的问题是第二位的。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开始发生转变,改变了以往主要解释自然的取向转而研究人类本身,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人们对自身的探索拉开了序幕,西方人本主义经近代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之间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发展达到顶峰。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流派纷彩异呈,各有建树,相互砒砺,但都以人为视界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的是人本的回归。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绪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特点研究绪论【1.1 1.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1.3】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第二章】以人为本是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3.1 - 3.4】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利益为根本【3.5】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实践性生成为特征【结语/参考文献】我国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对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有机整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价值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它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促进全人类以人为本思想的永续发展,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它在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有相互的关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两者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使人们从各种中摆脱出来,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强调人的自由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手段,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人本主义的建立,是在西方人神凌驾于人之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则是真正的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主体,真正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主人,把人民的权力由书面转向实际生活,使人们真实地感到与自己息息相关,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上来。
本文从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入手,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完全等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人本主义有一定的区别,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之上,从现实个人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社会历史内部寻求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它要求人的活动既要合乎人性发展的目的,又要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并且要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活动主体的要求且积极实现这种要求,认为所谓的现实的人,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在社会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是不可重复和的,从而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为目的的人。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宋德孝(1981— ),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24卷 第6期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 DYJun 12008Vol 124 No 16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宋德孝(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西方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追求个体的幸福。
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廓分两者哲学界限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理论界限[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8)06-0027-03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我国各方面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将发展落脚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和历史观作为理论指导的关于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人本主义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哲学基础。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改变。
然而伴随其发展始终的是,人本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从抽象的人的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抛开以实践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与历史观,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
新课改就是目前仍在实施中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时间序列和内容逻辑上,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应是 20世纪 8 0 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素质教育。
在今天看来, 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正是“以人为本”。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这样的目标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指明了我国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关键一环。
本人查阅了若干文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认真理解。
一、“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在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它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实用理性。
这种理性注意力更为集中在人如何安身立命之上,主要是从实际经验出发,体悟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就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也缺少科学、数学理论和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这个“人”是群体化的、普遍意义的人,没有太多个体的因素,更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个人。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种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主义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里就突出了每个人的发展,在群体中还注重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人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目的。
吴倬:“以人为本”辨析
吴倬:“以人为本”辨析“以人为本”辨析吴倬近年来,无论在报刊上、杂志上,还是在某些机关、单位的宣传口号中,都能经常见到“以人为本”的提法。
诸如“教育改革要‘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等等。
然而,由于“以人为本”的提法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们在思想土产生混乱,在实践上发生偏差。
本文就“以人为本”提法的历史渊源、理论矛盾和实践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以人为本”的渊源“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
在欧洲长达一千余年的中世纪,长期占统治地位是上帝造人、上造创世、君权神授、王权世袭的封建神权和封建王权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是为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的统治地位作论证的,试图以人类天生不平等、不自由、天生就或是王侯或是奴隶的血统论等说教来论证封建专制主义和神权统治的合理性。
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采取了用“人本主义”反对“神本主义”的思想斗争形式,以此为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鸣锣开道。
费尔巴哈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衣钵,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
他在《哲学原理》一书中称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为:“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思想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并说“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1因此,与以往的哲学不同,他强调“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就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的科学。
2正是由于费尔巴哈称自己的哲学实际上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是一种“人本学”,于是人们称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人本主义”,并把他看作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
在费尔巴哈开创了人本主义思想先河之后,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海德格尔、萨特、柏格森、费洛伊德、费洛姆、马斯洛等西方现当代思想家都沿着这一思路各自发展了自己的学说,从而形成一个相当庞大且有着广泛影响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精选文档】
毛概作业在科学发展观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人本主义是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主要主张:其一,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其二,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人人平等;其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还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他们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首先,三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存在一定的时代。
其次,三者都是为相应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各自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
再次,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梯次性发展,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关注人, 把人当作目的, 而决不仅仅当作手段。
因此, 要把人当人看人, 尊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都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区别: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政治原则, 它要求全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作为道德原则, 它要求人们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作为社会原则,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是支撑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三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显著的区别。
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强调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认为人的利益应该是最优先的、最核心的。
以人为本的理论,突出的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让人有利可图,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也不能以忽视人的需求为代价。
人本主义,是以人的自觉和主体性思想为主旨,强调人的创造力,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
它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认为人应该获得最大的尊重,根据自身的意愿参与社会发展。
它强调人对自己的命运要自主、自力更生,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发挥出来,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民本主义,以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核心,强调以民众为主体,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位置,认为政府服务于民众,民众应当对政府的运作负责,并有权利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使民众的意志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民本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商、多元,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减少阶级差距,调动民众积极性,使社会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与进步的重要想法和行动方案。
要充分利用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实现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平等参与、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摘要: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
前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两者在历史观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比较这两种历史观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中共十七大明确昭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它肯定人的价值,但从抽象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比较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各自的哲学历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
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在管仲看来,人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手段。
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本”,是指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作者:谢勇军陈大青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16期摘要: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
前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两者在历史观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比较这两种历史观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中共十七大明确昭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它肯定人的价值,但从抽象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比较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各自的哲学历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
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在管仲看来,人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手段。
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分析
巴哈认 为没有 上帝 , “ ”心不 是形 我
马克 思提 出 了人 的发展 的三 阶段 理论 ,即人 对人 的依赖 关系 阶段 、人 对 物的依 赖关 系阶段 和人 的全 面 而 自
由的发展 阶段 。马克思 主义诞 生 以来
式, “ 我”心是 内容 、本质 。 按 照费 尔 巴哈 的看 法 , “ 教是 宗
主义 “ 以人 为本 ”思想 发现 并尊 重 了 人 的社 会性 和历史 性 ,体现 出彻底 的
所体 现 的 “ 社会 本位 ”实际上 是在 实 现人 类解放 、 自由 的过 程 中的一个 阶 段性 特点 ,而不 是马克 思主 义本 身追
这 里有两 条线 索 :一条 是关 于社
会 运动 的客观 规律 ,即生产 力 与生产 关 系矛盾 运动规 律 ,经济基 础与上 层
建 筑矛盾 运动规 律 。另一条 是关 于社
理解 ,也无法 在伦 理观 和道德 观 中把 会 两对矛 盾运 动 中的历 史主 体 ,即人 握 正确 的规律 ,从 而使 自己 的伦理道 是 推动历 史前进 的动力 ,我们 要看 到 德 观脱 离尘世 ,而失 去生存 和 发展 的 马 克 思主 义对 人 的重 视 ,讲 生 产 力・ 、 讲 阶级 斗争 都是为了讲 “ ,为了解 人”
就是脱 离现 实 的 ,是脱 离人 的社会 性 和历史 性 的 ,从而 脱离 人 的阶级性 和
阶层性 。 三 、马克思 主义 “ 以人 为本” 与 费尔巴哈 “ 人本主义”的差异 ( 一)两种思想 的异质性
1 、世 界 观 基 础 的 异 质 性 。 马 克 思
费 尔 巴哈其实 是无 神论 者 , 为 认
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区别
设小康社会 时期所遵循 的执政理 念, 中的“ ” 其 人 既不是 人道 主义所指 的抽象意 义 的人 , 不是 人本 主义所提 出的 也
生物意义 的人 , 更不是 民本主义所理解 的仅仅作为手段 的人 , 而是 生活 于现实、 有创 造性 、 具 实现 目的与手段 相统
一
的人 。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人道主义 人本 主义 民本主义
第三, 目的不 同。资产阶级把人道主义变成掩 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矛盾、 维护资产 阶级 社会 的 秩序、 欺骗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作 为共产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 把科学实践观引入 哲学,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
系, 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 正确解决 了对世界的认识 把握和实践把握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作为一种 科学, 是对客观世界普遍规律性
神, 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强大 思想武 唯 史观为依据, 把理性意识看作历史发 展的根本 器 。 动力, 把精神的动力看作是历史领域 中起作 用的最 第三, 根本 目的不同。费尔巴哈的人本 主义主
维普资讯
哲学
< 实事 求是) 2 0 第 3期 0 6年
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 、 人本主义 和 民本主义的区别
张 莉
( 雁北 师范学院 山西 大 同 0 7 0 ) 3 0 9
摘
要: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 时期 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 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
第一, 阶级基础 不同。人道主义的阶级基础是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时期, 为了动 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 高举普遍人权的旗帜, 并 赋予 自由、 平等、 博爱以普遍性 的形式 , 似乎这些 口 号也同样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实际上这些 口号有 着明显的资产阶级 的阶级性。因为“ 自由、 平等、 所 有权, 即对 自己劳动的所有权和 自由支配权 , ——变 成了工人没有所有权和把他的劳动让渡 出去, 而工 人 对 自己劳 动 的关 系, 成 了对 他人 财 产 的关 变 系” [( 8 于是“ ,] 7 H ) 事实上造成 了个人的实际 的资产 阶级的平等。[ (6 对此, ” ]1) Pt 马克思批评道 : 自由、 平 等、 博爱等等“ 可以一千次地提 出这种或那种要求,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
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
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与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人本主义,二者具有共同性:都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都承认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内容。
虽然在本质上,二者都把百姓的作用看作是维护自身存在和保持统治地位的工具。
二者兼也存在区别:前者体现的是人身依赖关系,后者表现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的独立性的增强。
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虽然也表现出对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确认,但在社会关系的内容上则与它们有根本区别:这里的"人"是有具体社会规定性的人民,提出"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中国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的表现。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的最明显的标志。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一句千古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命题在哲学上虽然具有相对主义的特点,但它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了肯定。
这在当时宗教和神统治的世界里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经历了长期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人的发现”。
一批人文主义者,既有文学家也有艺术家,如我们所熟悉的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等,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在他们看来,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怜的被造物,而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世间最可宝贵的生灵。
他们以饱含热情的语言对人从身体到精神进行了赞美。
艺术家阿尔伯蒂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不同于其他部分,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他的杰作被人欣赏。
这些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
他们反对封建王权对个人人性的扼杀,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而提出的。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扼杀人的本性,把人从现实生活中引向来世的幻想;而人文主义学者们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出发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们宣扬人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这就使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社会意义的神本主义意识从此开始被颠覆。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而且在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自那之后就成为西方文明中闪光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的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内容提要]当今中国生产主义盛行,不正当竞争漫延,贫富差距扩大,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对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和创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联系。
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费尔巴哈提出:人是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宇宙万物之精华。
就此而言,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都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的。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研究,也是围绕以个体本位为核心的主体性原则展开的。
这一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主体,他的生命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他的价值和潜能即主体能动性应该得到展现;个体的自由、权利是国家、社会存在的理由和根基。
纵观人本主义的发展,它与以人为本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交接点和统一点,强调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理想,都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指归,反对“神本”、“物本”思想。
(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从深层看,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历史观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排除用矛盾的方法去研究人的主体性,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或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无条件宣杨人是第一位的,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无条件地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优先地位为前提,从矛盾中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性,突出占人口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第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不同,西方人本主义片面强调个体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独立而不可重复的个体,使人成为脱离自然和社会的绝对物,甚至与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根本否认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则相反,认为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
前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两者在历史观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比较这两种历史观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中共十七大明确昭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它肯定人的价值,但从抽象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比较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各自的哲学历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
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在管仲看来,人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手段。
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本”,是指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二)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基础
唯物史观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及其需要。
以人为本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状况来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人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而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马克思指出:
是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人也就无所谓人类历史的存在。
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创造性,最终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新时期,面临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辟阐述了人是历史发展的目的。
胡锦涛同志对此问题做了透辟的论述:“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人本主义与唯心史观
人本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直观地考察人及其需要,摒弃了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一)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humanism)起始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人本主义肯定人的尊严、人的能力和理性。
资产阶级用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
到了现代,人本主义趋于多元化,但总体上坚持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在解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歌颂人,肯定人本自由论。
(二)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基础
其一。
从唯心史观的出发点来看人本主义之“人”。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出发点考察人及其需要。
这种历史观无疑摒弃了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人本主义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历史观的基础上,把人看作一种普通生物,抽象地谈论人,把人看做感性的、个别的,或者将爱欲、理性、意志看作人的本质,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所谓“人的本性”作为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准绳。
其二,唯心史观看人本主义之“本”。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的贡献是不仅阐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有力地批判、打击了神学历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了从神学历史观过渡到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新时代”:但是,费尔巴哈同他的前辈一样,把一种抽象的、自然产生的人的“共同性”当作人的本质,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出发点不可避免地使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所谓的“本”带有模糊性和虚假性。
实质上,人本主义是以资产者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是资产者的根本利益。
三、两种历史观思维方式的不同
两种历史观的共同点在于从人的本质来理解把握人与人的社会历史,而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把握人的本质,是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一)唯物史现实践思维方式
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思维方式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首先。
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人。
认为人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存在和创造历史的人。
唯物史观从实践思维方式来把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人的自然性是受社会性规定的自然性,只有具有社会性的生命存在物。
才具有自然性;同时,人的社会性也要从人的自然性来把握。
人的社会性是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人若未通过社会化,就会变成形而上学的抽象。
其次,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把握社会。
作为有生命的个体的人,是一个现实的人。
这个现实的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不能诉诸于理性及理念的倾向。
而必须从人的活动来理解:从人的活动来理解人的存在,从而得出“劳动创造人”的结论。
有了劳动创造人,才有作为现实的人的存在,作为现实的人的活动就构成了人的社会、人的历史。
这就是唯物史观思考人和人的社会。
(二)唯心史观人本思维方式从抽象的人出发,提出爱欲、理性、意志是人的本质,但又从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从而确立了唯心史观人本思维方式。
首先,人本主义以感性存在的人作为出发点,把人抽象化。
人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不是现实中的、历史活动中的人,因而从这样的人出发,使他无法解决个体和类的矛盾,最终把“类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这种把人抽象化的人本思维方式使他滑向了唯心主义的泥沼中。
其次,人本主义以理想化的爱作目的,把爱普遍化,以寻求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永恒不变的关系,是人本思维方式的内在要求和目的。
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把有爱的欲望并受爱的欲望支配的人为出发点,把人与人之间的性爱看作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把爱看作是支配人和人类社会的力量,这种对人及其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使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性论色彩。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及其需要,得出以人为本之“人”是指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并通过对人是历史主体的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之“本”是指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本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从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直观的考察人及其需要。
这样人本主义就把爱欲、理性、意志作为人的本质,并进一步分析人的这一本质是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神学而诞生的,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面对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人本主义唯心观是无能为力的。
唯有唯物史观能够引导我们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发现其中的规律,实现理论创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