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前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两者在历史观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比较这两种历史观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中共十七大明确昭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它肯定人的价值,但从抽象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比较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各自的哲学历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管仲看来,人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手段。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本”,是指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二)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基础

唯物史观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及其需要。以人为本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状况来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人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马克思指出:

是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人也就无所谓人类历史的存在。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创造性,最终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新时期,面临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辟阐述了人是历史发展的目的。胡锦涛同志对此问题做了透辟的论述:“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人本主义与唯心史观

人本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直观地考察人及其需要,摒弃了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一)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humanism)起始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肯定人的尊严、人的能力和理性。资产阶级用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到了现代,人本主义趋于多元化,但总体上坚持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在解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歌颂人,肯定人本自由论。

(二)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基础

其一。从唯心史观的出发点来看人本主义之“人”。唯心主义历史观从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出发点考察人及其需要。这种历史观无疑摒弃了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人本主义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历史观的基础上,把人看作一种普通生物,抽象地谈论人,把人看做感性的、个别的,或者将爱欲、理性、意志看作人的本质,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所谓“人的本性”作为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准绳。

其二,唯心史观看人本主义之“本”。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的贡献是不仅阐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有力地批判、打击了神学历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了从神学历史观过渡到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新时代”:但是,费尔巴哈同他的前辈一样,把一种抽象的、自然产生的人的“共同性”当作人的本质,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出发点不可避免地使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所谓的“本”带有模糊性和虚假性。实质上,人本主义是以资产者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是资产者的根本利益。

三、两种历史观思维方式的不同

两种历史观的共同点在于从人的本质来理解把握人与人的社会历史,而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把握人的本质,是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一)唯物史现实践思维方式

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思维方式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首先。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人。认为人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存在和创造历史的人。唯物史观从实践思维方式来把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自然性是受社会性规定的自然性,只有具有社会性的生命存在物。才具有自然性;同时,人的社会性也要从人的自然性来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