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 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 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 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 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思想特征(66-6)
(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一)从实践到认识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68-4)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 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 是流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 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 到的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是直接经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5-3)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与伊莎贝尔女王24 麦哲伦 实践
航海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65-4)
•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
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
指导作用愈益明显。
• 科学理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
• 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用具有不同的性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 神客体。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力实 践 主 体 的 能

自然能力
理论知识 知识性能 力
精神能力 非知识性能 力 情感 意志 经验知识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 体 中 介 客 体 — —
2、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自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自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哪些方面?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体现了实践的观点。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A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B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C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4.认识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5. 认识主体的特点: 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6.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7. 认识客体的特点:①客观实在性 ②对象性8.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常考简答题⑴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关系是其它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客体和主体之间首要的基本关系。

)⑵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9. 为什么说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路线: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10.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11.感性认识的特点:1.直接性 2.形象性1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3.理性认识的特点:1.抽象性 2.间接性 3.相对稳定性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 发展过程。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决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 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 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 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因此,主体必须对客体可 能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认识向实 践的转化才可靠和有成效。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 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进行的评判。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 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 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关系的突 出特点是具有人的主体性。 首先,主体性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 ,而是物 趋近人。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 到鲜明的体现。
1、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
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 裴斯泰洛齐 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 .科学实践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 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体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 实践的中介(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D.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01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唯一能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的就是实践。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

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认识论
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在其适用的范围内都不能被推 翻,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另一方面,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物
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无限接近物质世界,这一 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所以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渐积累而成,并表现的。
动态理解: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
化的过程,如同水滴与长河。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忽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 理的过程性,把所有真理都当作是无需继续发展 的终极真理;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忽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 理具有不依赖于人的认识的客观性,抹煞真理和 谬误的区别,陷入诡辩。


——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转向
本体论
认识论
认识论派别
反映论 先验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感觉和思想
可 知 论
能动反映论
消极被动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感觉和思想 客观唯心主 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 义先验论
休谟: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
觉之外是否有一个客观世界、人的感觉能否反 映客观世界,这是不能回答也无权提出的问题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能否对客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取决于人们对于 客体性质、属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取决于人们 对于自身规定性、需要和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价值评价不是随意的, 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的标准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会性。 • ③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
性是分不开的。 • ④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3、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 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 类整体诸层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客体
(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正确)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错误)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线的辩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王 安 石
视 苏频 轼: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 己思维的彼岸性。……”
•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 识,并且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实践的观点彻底 批驳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含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2、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旅游B、社会政治实践C、物质生产实践D、科学文化实践3、实践主体与客体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认识关系B、价值关系C、实践关系D、审美关系4、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是( )A、统一思想B、解放思想C、实践D、实事求是5、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照镜式的反应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先天就有的D、主体对客体的反映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A、先验论B、机械反映论C、能动反映论D、不可知论7、人的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知觉B、概念C、感觉D、表象8、在认识的基本形式中,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A、知觉B、概念C、感觉D、表象二、判断题1、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2、有用就是真理。

3、真理就是事物本身及其发展规律。

4、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2、简述认识的基本规律。

3、简述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主要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问题?(2)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联系实际说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避免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有何帮助?3、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共课
主讲老师:丁静
知识结构
0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SUNLAND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

特点:(选择题)
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②社会性 ③历史性
④能动性(突出特点)
1、认识主体
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性质:客观性、对象性(选择题)
2、认识客体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①唯心主义认识论
②不可知论
③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划清界限
马克思认识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论的反映论VS唯心论的认识论
2、可知论VS不可知论
(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VS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
主体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结合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客体消极的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实践的对象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
肤白貌美、身材窈窕、声音
甜美……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内外兼修,拥有多伦多大学西洋美术史和经济学双主修学位。

概念、判断、推理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含义地位联系
感性认识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
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不深刻的、
片面的认识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
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深刻的、全
面的、相对
稳定的认识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完整地认识活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多次反复
2、认识具有反复性
3、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1)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2)无限性: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4、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真理及其属性
(一)真理和谬误
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关系:对立统一
(1)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2)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真理及其属性
(二)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1)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逻辑证明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

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
最终性。

首先,它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逻辑证明自身不能保证,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其次,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一、真理及其属性
(二)真理的属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对立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1)绝对性(“绝对真理”)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二)真理的属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对立统一)
(2)相对性(“相对真理”)
①有待扩展: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②有待深化: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A.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C.我认为正确的才是真理
D.我认为有用的才是真理
E. 被实践证明是对的才是真理哪一个才是检验
真理的标准?
第二章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用《圣经》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的特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1、价值: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的价值/功能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会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是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毛泽东
实践→认识→实践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1、思想路线: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2、《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曾把这一思想路线简要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所以,通常也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也把党的思想路线叫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3、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统一-具体表现:(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THANK YOU
IN LEARNING WE TRUST 一种信仰 学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