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中村成为了社会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中留守妇女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类人。
留守妇女由于家庭原因或个人原因,无法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生活比较无助,在很多方面需要社会工作者来帮助解决。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留守妇女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策略,以增强留守妇女社会支持能力。
一、城中村留守妇女现状及其需求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发展,城中村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其中留守妇女是比较容易产生帮助需求的一类人。
留守妇女通常是指那些丈夫外出务工或离异的女性,她们需要独立面对家庭的所有事务,承担起照顾孩子、家庭经营等职责。
但由于其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与社会隔绝,难以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从而帮助她们解决工作、经济、心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1、经济问题留守妇女的财政支出压力太大,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主要挑战。
因此,社会工作者将会在经济方面向她们提供支持。
例如,引导他们获得国家福利以及其他合法的财政援助,进行就业培训并提供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她们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为她们创造其他形式的经济机会以增加收入。
2、心理问题由于长时间、长期的留守生活,导致留守妇女通常会面临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睡眠问题等身心健康问题。
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活动,引导留守妇女学会正确的应对和解决方法,以减轻她们的压力和痛苦。
3、社交问题留守妇女通常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家务、照顾孩子和独自生活等方面,缺乏社交,这容易引起孤独和孤寂感,甚至导致抑郁。
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她们参加社区活动,鼓励她们参与志愿活动、艺术、体育等活动,从而扩大社交圈子,并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1、借助社区资源,加强社交支持城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区组织,可以为留守妇女们提供桥梁,让她们更容易地获得社会资源和支持。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研究【精品论文】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研究======================================================================摘要农村以男性为主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形成了妇女留守家庭的性别分工新模式。
据05年的数据专家估计留守妇女已达4700万。
她们是城市化背后的支撑力量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就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国内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进行综述。
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描述,学术研究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留守妇女;女性;农业化AbstractMost of the rural men went to find jobs in the city, so the wives left at home to do the farming work. A new work division is going to arise. The left-at-home wives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support the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left-at-home wives estimated is mostly 47 mill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m depended on media fil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research.Key wordsLeft-at-home wives;Women;Agriculturalizing一、国内相关媒体报道的综述(一)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杜菊瑛家住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芦马岔村,丈夫长年在外搞装潢,家中有3个孩子和两位80多岁的老人。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研究综述

【 关键词 】 农村 2 0 0 7年) 比如邻居与留守妇女在 生产 劳动 留守妇女是指丈 夫因出外打工 ( 通常半年 以上) , 而 仍留守看 互相帮扶, 而朋友则在情 感慰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因此 更多地走 家的农村妇女 ( 刘文 明 2 0 0 7 、 杨云霞 , 2 0 0 8 ) 应满足 以下两个条件 : 出家 门, 走 向社区公共领 域, 参与公共 事务 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 其表现 主要在空 间上和时间上,与丈夫异地分居 ,同时见面几率 四、 家庭决策与政治 参与 低。 ( 1 ) 家庭决策。 丈夫离开后 , 留守妇女顶住生活重 担, 生产和生 改革开放 以来 , 一方面农村和乡镇 经济 的加速 向前 发展, 另一 活上的 自主空间扩大 。 客观上推动 了她们在财政管理支配权 、 重大 方面农村经济与乡镇企业经济差距却逐渐扩大 。 这种不平衡, 使得 农业生产决策权和生活决策权等方面 更多的权利 。但从 劳动市场 经济落 后的农村 中产生一个特殊 的弱势群体 , 即“ 留守妇女 ” 群体 , 价值视角分析 ,农村家庭的小经济活动没法用货 币或实物准 确衡 这一群体 的数量达到 4 7 0 0万左右 ( 该数据 出 自于 2 0 0 6 年《 中国妇 量 , 因此妇女的价值 失去 了尺度分析 。 因此 , 加— ‘ 男尊女卑” 、 以经 女报》 中国人 民大学 农业 与农村发展学 院白南生教授于 的计算 : 济价值 衡量 家庭地位 的传统观念 仍主 导着留 守家庭角色 的判 断
三、 社 会 交 际 网 农村女性结婚后 , 留守妇 女开始 了在婆家的社会关系 网。 因受 时 问、 经 费 等 限制 , 不 可 能经 常 回 娘 家 , 留 守 妇 女 不 得 不 依 靠 娘 家 关系, 也不 得 不 有 选 择地 动用 对 自己有 利 的 社 会 关 系 , 重 构 自己 的
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对留守妇女的主要困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一群体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可以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实务工作方法为主,辅以倡导社会政策等方法进行介入。
关键词:留守妇女、困境、社会工作一、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困境(一)劳动负担重丈夫外出打工,使本应由夫妻共同承担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膀上。
据调查,陕西某地区71.8%的留守妇女每天要花6小时之上的时间干农活或家务,53.6%的留守妇女在农忙时自己独立承担耕种和收割等田里劳动,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使她们的身体经常处于疲惫状态。
(二)健康状况堪忧大多数农村妇女认为自己身体较为健康,但是当问到一般多长时间做一次妇科检查时,陕西某地区只有8.9%的留守妇女回答一年做一次,70.1%的留守妇女回答是从来不去,或生病了才去医院检查。
因此,尽管他们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但是她们的真实健康状况堪忧。
(三)心理压力大多数留守妇女认为自己的精神压力较大,她们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丈夫、家庭、子女和自己的各种担心和顾虑。
留守妇女忙于家庭生活而忽略自身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在留守状态下长期缺乏必要的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网络的支持和帮助,情感倾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难以宣泄,日渐积压的消极情绪进一步增大精神压力,导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丈夫缺位和社会支持体系缺失等造成留守妇女的尊重、理解、安全、交往等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发展问题突出。
(四)婚姻质量降低调查结果显示,46%的留守妇女其丈夫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
丈夫离家后,43.2%的留守妇女只是偶尔有事才和丈夫联系。
她们和丈夫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打电话和用微信和QQ聊天,但是由于生活忙碌等原因,每次联系都是匆匆交谈几句,丈夫在电话中关心的也主要是孩子的学习、老人身体状况和家里生产生活状况等,很少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吕绍清
【期刊名称】《中国妇运》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媒体报道资料和相关研究文章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进行综述。
一。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吕绍清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中国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2.中国农村留守妇女性心理研究综述
3.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4.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5.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1]国外学者如索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2]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3]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4](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5]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也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与日俱增。
留守妇女是指其丈夫和子女在城市或外地务工,她们留在农村照顾家庭、耕种土地或从事其他农村生产活动。
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为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留守妇女面临着经济困难、社会孤立、心理压力等问题。
由于丈夫和子女不在身边,她们需要独自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
同时,由于缺乏社交和情感支持,她们容易产生抑郁和孤独的情绪。
缺乏有效的精神健康服务和支持也加剧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此外,留守妇女在家庭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社会支持和资源,她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和家庭经济困难。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和精神健康服务。
其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注和帮扶,提供技能培训和社交活动。
同时,留守妇女也应自我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并通过自己的行动积极地争取自己的利益。
总之,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需要社会重视和关注的群体,我们有责任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她们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生活研究综述

2019年第11期(总第335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深度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的乡城转移流动,由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在这三个留守群体中,留守妇女可以说负担最重,对农村的影响和贡献最大,但得到的关注很少。
对于留守妇女来说,不仅面临着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的生活压力,也有因丈夫不在身边,无人分忧而带来的精神上的困顿。
多重的压力和单一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得这一庞大的群体成为农村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学术界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目前关于这一群体的研究逐渐增多。
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守妇女生活困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也为留守儿童和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本文针对留守妇女的人口特征、社会生活,包括精神心理、婚姻家庭、生活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一、留守妇女人口特征关于留守妇女的群体规模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据《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的报道,当时我国农村留守妇女人数已达到4700万,而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守妇女的群体规模也必然相应扩大。
据任远[1](2015)在《大迁移时代的大留守》一文中的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和5000多万留守妇女。
2017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为28171万人,比2015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其中,男性占65.5%,女性占34.5%。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日渐庞大,男性农民工仍然占据外出务工人口的绝大部分,留守妇女目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现象,但与此不相符的是不仅留守妇女获得关注的时间较晚,而且研究的领域也比较单一。
综观国内相关研究,对留守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精神心理状况、生存现状、婚姻生活等存在的问题上,即围绕2005年提出的关于留守妇女面临的“三座大山”的问题开展的研究较多,这“三座大山”分别是精神负担重、劳动强度高、缺乏安全感,可以说是现阶段留守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
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的综述

一、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问题我国农村留守妇女是指由于丈夫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妇女。
这一裙体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因为她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从经济、心理、社会等多个角度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得到解决和改善。
二、经济问题1. 缺乏经济独立能力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通常没有稳定的工作,主要以农活或临时工为主要生活来源,收入较低,难以维持家庭生活。
由于缺乏经济来源,留守妇女经常面临生活困难,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
2. 被动接受家庭支配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稳定,留守妇女在家庭中通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权和决策权。
她们往往需要接受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支配,影响了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三、心理问题1. 孤独和失落感长期独自在家的农村留守妇女易产生孤独和失落感,缺乏家人陪伴和社交支持。
长期的精神空虚和孤独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忧郁症和焦虑症等。
2. 家庭责任和挫折感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着照顾子女、老人和家务的重任,同时又面临着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
她们往往感到挫折和无奈,缺乏情感的宣泄和支持。
四、社会问题1. 缺乏社会支持体系我国农村留守妇女普遍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心理交流、社会关怀和法律援助等。
她们在面对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2. 社会地位低下农村留守妇女地位低下,缺乏社会认可和尊重。
她们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缺乏参与社会活动和决策的机会。
五、解决对策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福利保障力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临时救助等制度,为她们提供经济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
2.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提供心理交流、社会关怀和培训等服务,帮助她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就业问题。
3. 提升社会地位和权益保护社会应增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关注和关爱,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护,为她们争取参与社会活动和发展的机会。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受传统性别观的影响,男性流动多于女性流动,于是便产生了丈夫外出打工,妻子留守的状况,本应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全部落到妇女身上,她们一面要承受农活和家务活的双重压力,一面要照顾孩子和家里的老人,生活质量差,得不到满足,婚姻不幸福,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文将从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对策展开描述。
关键词:留守妇女,农村经济,婚姻生活,合法权益一、留守妇女的界定: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家庭其他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如果该女性家中有外出人口,并且有丈夫,我们就判定其为留守妇女,如果该已婚妇女丈夫不在家,但该户没有外出人口,说明其和丈夫属于户籍不在同一家庭中的情景,则不该视为留守妇女。
二、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
留守妇女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现在主要从政策、传统观念和妇女自身因素来主要分析。
1、城乡二元分化制度①。
我国于1958年出台的户籍制度,它造成了城乡二元分割,在今天看来就是以城市的发展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城市的工业化水平高,同时服务业也发展较快,设施先进,消费水平高,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物资充足,而农村则以小农经济为主,各方面都不及城市,信息传播慢,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比城市多。
农村妇女选择留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举家迁徙的成本过高,如果男女都去城市务工,家里的农业就会被荒废,失去土地,里的老人也因无人关照而变得生活不便。
而孩子的教育也变成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住房贵,看病贵,上学贵,也直接抹灭了妇女外出的念头。
因此,在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框架上,妇女为了家里的利益,自然选择留守在农村。
2、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②。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对女性外出的一种羁绊,在选择一个人出去闯荡的时候,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一些妇女对价值取向依旧停留在“妇女不能出去抛头露面”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层面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研究综述

健康保障不足:一些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保障得不到充分 保障,导致她们的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Part 4
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的 对策和建议
4 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Part 3
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存 在的问题
3 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障存在以下问题
土地权益保障不足:一些地区在土地征收、流转过程中,没有充分保障农村留 守妇女的土地权益,导致她们失去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资源利用不公:一些地区在资源分配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实 际需求,导致她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影响生产和生活
这些农村留守妇女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她们既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者,也是生态环境的受害者
因此,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Part 2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2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Part 5
结论
5 结论
1
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是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 容
当前,在土地权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健康保障等方面都存在 一些问题
2
3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土地制度、促进 资源公平分配、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以及加强健康保障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实现农村地区的 可持续发展
留守妇女问题调研报告

留守妇女问题调研报告留守妇女问题调研报告2015年__月27日至30日,__市妇联通过深入到全市20个乡镇采取多种形式,对我市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了调研。
__市总人口37万,女性人口18.42万,育龄妇女75240人,留守妇女11700人,占已婚妇女数的15.55%。
在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15.7%,31—40岁占34.7%,41—50岁的占49.6%。
留守妇女群体主要以40岁左右的年龄段最为集中,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6%左右,40.8%的留守妇女为小学文化。
留守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建立“农村留守人群互助组织”。
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产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体力上互相帮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关照,缓解留守群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留守群体的安全感。
2、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使“留守妇女”的丈夫尽量在本地打工,部分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困难。
特别是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样既为当地的经济作出贡献又有利于“留守妇女”家庭婚姻关系的稳定,还能为扶养赡养尽责、公务劳动分担起到积极作用。
3、扶助留守妇女创业。
充分利用贷免扶补、小额信贷各类扶助资金,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各镇筛选2-3个示点村,发放贴息小额贷款,扶持妇女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民族手工艺制作等致富产业。
培养树立一批留守妇女致富能手和创业带头人,创建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示范效应强的留守妇女创业示范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留守妇女自立自强、创业致富的`信心。
4、努力提高留守妇女的素质。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内外农村妇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文献已经有很多。
文学差异研究呈现出不同层次。
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现状两方面入手。
1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在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对女性发展战略研究的可能性。
近年来,提高妇女在中国的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性别分析: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以下几个领域的发展长期信贷的实际应用:促进农村妇女特殊功能生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繁殖潜力。
据2000年2月《中国人权发展五十年》资料显示,在中国4亿5000万农村劳动力中,3亿2000万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占71%,其中2亿1000万是女性,占65.6%。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重为82.1%,比男子高17.4个百分点。
王洪菊(2010)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妇女是主体。
农村妇女“半边天”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男女务农”现象,大量农村妇女留守农村,承担着留守农民工的重要责任[30]。
卫勇(2012)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和重要的依附群体[31]。
张海燕(2010)[32] 江雪铮(2011)农村妇女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肩负重任。
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33] 。
郑小敏(2006)大批男性劳动力流入乡镇企业,妇女承担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任务。
农业生产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60%。
妇女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妇女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34] 。
高延春(2007)中国妇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5]。
许艳丽(200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和全社会的男女参与,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贡献[36]。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雅安市为例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雅安市为例作者:李欣悦敖源周心怡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11期李欣悦敖源周心怡/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摘要:本文选取四川省雅安市10名农村留守妇女作为访谈对象,对其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解,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以非正式支持为主,缺乏正式支持;以工具支持为主,缺乏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支持;社会支持网络的趋同程度高,异质程度低。
由此可知,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为此,笔者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问题,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为获得更高的收入,使家庭成员拥有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村主要男性劳动力选择到外地务工,伴随着这一过程,农村的留守群体,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中国妇女报》2014年7月1日刊登的《留守妇女的新变化与老问题》一文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留守妇女4800万。
”[1]而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7月底,四川农村留守妇女高达513.78万人(包括留守老年妇女,其中31至50岁年段达350多万人)。
而这一群体的数量仍在上升。
农村留守妇女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伴随丈夫的离开,她们要扮演“顶梁柱”的角色,担负赡养老人、照顾孩子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另一方面,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妇女尤其是嫁到异地的留守妇女,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烦恼得不到倾诉,同时面临着孤独、安全感缺失等心理压力,在遇到婆媳矛盾、邻里矛盾时没有解决渠道,遇到困难或委屈时只能自己解决。
这样一来,来自周围的支持对于留守妇女至关重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缓解她们的压力有积极作用。
二、研究综述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相关文献的梳理,整理了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为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河南某地的两代留守妇女的

因此在农村就 出现 了留守儿童 、留守妇女 、留守老人 。 在农 村 的留守 群体 中留守 妇女 承担着 家庭 的大 部分责 任 ,在 家庭 中 占据主导地位 ,对家庭建设和农村建设 占据重 要位置 。本 研究 就留守妇女正式和非正式 的社会支持 网络 的 扩展策 略进行研究 , 研究 留守妇女获得社会支持 网络的行为 , 从 而为以后 留守妇女扩展社会支持 网络 、利用社会支 持网络 提供一 些建议 。 调查地点背景与资料收集方法 本 次研究 的地 点是在 河南 T县 C镇下 的 Q村 ,地处 中 部平原地 区,是 以从事农业生产 为主的地 区。T县实 现生产 总值 3 7 . 1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 6 . 9 %。其 中 ,第 一产业 增加值 l 4 . 0 2 亿元 ,增长 1 9 . 5 %; 第二产业增加值 1 2 . 4 8亿元 ,增长 1 7 . 9 %; 第 三 产业增 加值 l 0 . 6 4亿元 ,增长 1 2 %。全 村社 会 固定 资产 投资 完成额 6 . 4 5亿元 。社 会 消费 品零 售 总额 4 . 7 7 亿元 。出 口创 汇 2 2 0 万美元 ,实现利用外资 2 0 0万美元 。农 村 居 民人 均 纯 收入 2 6 0 0元 。城 乡居 民年末 储 蓄 存 款余 额 1 5 . 5亿元 。该村所在县处 于三市的交界地 ,远离市 区,而该 村也远离县 城 ,村民主要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 ,只有少量
青年与社 会
2 0 1 4 年9 月中 第2 6 期 总第5 7 2 期
农村 留守妇女社会支持 网络研究
基 于河 南某 地 的 两代 留 守妇 女 的 实地 研 究
王 霞 彭 飞 付
( 郑 I { 大学
琦
郝 秉源 张识博
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摘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留守妇女的现状,指出她们长期独自在农村生活,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接着分析了留守妇女的困境,包括心理健康、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然后探讨了留守妇女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
在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政策支持、提高留守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最后分析了留守妇女问题的社会影响,强调了这一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的影响。
在本文强调了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意义,现状,困境,成因,解决建议,社会影响,重要性,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许多农村家庭的男性成员选择到城市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则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往往是指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守在农村的妇女。
这些留守妇女在家庭生活和农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她们却常常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精神孤独、经济压力、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留守妇女本身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关注这一群体的现状,进而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留守妇女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问题意义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其问题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妇女的存在凸显了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随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人口流动加剧,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家庭分裂,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的主要照顾者。
这种现象反映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作者:李丹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8期摘要: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留守原因、生存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原因、生存现状、社会支持理论作者简介:李丹丹,女,(1982—),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
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独自承担着生理、心理、情感、安全等方面的多重负担。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中国一共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4700万为留守妇女,占留守总人口的54%,但留守妇女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妇女,为留守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对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支持理论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
后来,“社会支持”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运用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不同的领域中。
由于认识角度不同,不同的研究人员对“社会支持”概念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分歧。
总的来说,研究者把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的(物质、实际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精神层面的关注、安慰等)支持,倾向于认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联系的人们,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①国外学者如所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②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③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④(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自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⑤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以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⑦从社会网络与物质与精神支持相结合的角度陈成文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一定社①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②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国外社会学.1994,(4)③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④Wellman and WoI-tley.Social support[J].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1989,(5)⑤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⑥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⑦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⑧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周林刚将社会支持进行了概括与梳理,他认为社会支持“从其性质上来看,不外乎以下这两大块: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主观概念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⑨王思斌的观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的社会网络,发现在人们的社会网络中有一部分是可以给人们支持作用的,并将之称为社会支持。
可以将人们的社会支持笼统的表述为:各种社会形式对社会脆弱群体及生活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的援助和服务,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于他人的各种帮助。
他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资源李彤相关的概念,是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一个人或家庭的社会网络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时,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面对的问题,战胜困境。
⑩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李迎生教授在研究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支持网时提到: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物质、情感等)的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包括有形的物质资助、行为支持和无形的精神支持。
社会网络中蕴含着各种资本,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通过调动社会支持网中的各种资源,增强摆脱弱势处境的能力。
一般而言,社会网络既包括非正式社会网络,即由家庭成员、邻居、密友等初级群体构成的关系网;还包括正式社会网络关系,主要指由政府、企业、NGO组织等构成的关系网。
处于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中的成员能够通过调动潜入在网络中的各种社会资本以获得支持和保障。
11二、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理论研究“留守妇女”,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林桂芳、黄文昭认为:随着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女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走进城镇,从事第一产业之外的劳动,留下妇⑧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⑨周林刚.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⑩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李迎生.社合支持网.社会科学.2007年女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本文中,我们将丈夫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等外出谋生的农民工群体的妻子称为留守妇女群体。
在一项对留守妇女专门研究中用统计方法估计出的该群体人数,竟然有5000万人之巨!这些农村留守妇女不仅要照顾老人、抚育子女,像以前那样承担全部家务和家院劳动,而且还承担了原来由男性分担的农业生产活动,她们的劳动负担呈加重的趋势;由于家中无男性劳动力,留守妇女也常常面临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威胁;并且,由于长期两地分居,留守妇女也容易产生性苦闷。
留守妇女权益缺乏保障,现状不容乐观。
12安徽大学社会学系黄安丽在研究中提出:伴随着大量男性劳动力的长期离乡离土,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
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
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责任,多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负担。
13学者吕永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在家的妇女形成了个特殊的群体。
她们面临着劳动强度重、精神压力大、婚姻家庭破裂等问题,要使这个特殊的群体走出这些困境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进行分析,期望能帮助她们走出困境。
14各个研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遇到的问题,以此作为自己这次课题的研究背景,在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
三、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研究南开大学的许传新教授认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包括三个方面的支持系统,主要是指:第一,政府支持系统,现代文明社会的良性运动、协调发展是靠政府行为来实现的,单靠个人行为和小集体行为都会形成社会的短期行为和无序状态,没有政府的重视、支持及参与,即使是良性行为也难以持久运行。
因此,政府应该是“留守妇女”最主要的支持因素。
政府对“留守妇女”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支持。
第二,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支持系统,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分化与整合程度在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12林桂芳、黄文昭.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地位浅析.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7)13黄安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安徽大学通报.2007年14吕永辉.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分析.博士硕士论坛.2006对社会弱者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留守妇女”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同样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支持。
第三,个人支持系统,与国家支持和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群体支持相比,“留守妇女”个体支持总是略显单薄。
但是,由于个体的数量极为庞大,而且其支持又具有以个体之间的直接互动为基础特点,因此,个体支持的力量仍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体支持系统主要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
15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各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都较多,此次在借鉴和参考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他们的观点融入到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以便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15许传信.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国国情国力第170期.2006参考文献[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 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国外社会学.1994,(4)[3]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4] Wellman and WoI-tley.Social support[J].Journal of Marriage & theFamily.1989,(5)[5]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6]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8]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9] 周林刚.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10]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 李迎生.社合支持网.社会科学.2007年[12] 林桂芳、黄文昭.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地位浅析.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7)[13] 黄安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安徽大学通报.2007年[14] 吕永辉.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分析.博士硕士论坛.2006[15] 许传信.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国国情国力第170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