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城镇居民按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图2 东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 要指标 占比看 ,2 0 年 以来 中西部 地区规模 以上工 05 业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的 比重明显提高 ,而东部地区 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 增速从 “ DP 东高西低 ”向 “ 西高东低 ”转换 的趋
研 究探 索
渐下 降。2 1 年 ,西 部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 总计 、主 00
机遇 实现经济科学崛起 ,东部地 区则依 靠体 制机 制、人 才、创新等优 势实现 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高 东低 ;比较分析
一
、
基本态 势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实现 由
势 。2 0 年 ,东部地 区 有 7 04 个省市 G 增速 超过 1 %,而 中 DP 4 西部地 区仅2 省市 G 增速超过1 % ; ̄ 2 1 年 ,中西部地 个 DP 4 J0 0
硫酸 、化学农药原药、塑料 、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 电冰 箱 、发 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 占全 国的 比重下降较多 ,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 ( 表1) 。这反 映出近年来化工 、水泥 、交 通运输 设备、家用 电器 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 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 度转移 的趋势 。
从财 政支 出看 ,2 0 年 以来 ,中央财政 对中西部 地 区转 05
90 .
85 .
1. 19
71
13 _
49 .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地方合计的 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 ,东部地 区比重则 有所 下降。2 1 年 ,中西部 地 区G 占 00 DP
全 国 地 方 G 合 计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2 .% 和 1 .% , 分 别 比 DP 41 86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4.战略定位 (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内河经济带 。 (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
带。 (4)长江经济带是我国 生态文明 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背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 华北 要地,战略地位十 分突出。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 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 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京津冀地缘相 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2.战略重点:重点是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 ,控制北京人口规模, 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 建以首都为核心的 世界级城市群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 的道路。
较高
较大
中部 西部 相对滞后 较低
较低 较低
较低
较小
小
东北 较快 较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较小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地区
东部
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
较早
较晚
对外开放程度
较高
较低
外资吸引能力
较强
较弱
设立特区,确定14个沿 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
主要开放措施 海开放城市,建立沿海 市和内陆省会城市的开
经济开放区,开发浦东 放开发,西部大开发
东、中、西 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
互动合作的 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协调发展带 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
展的示范带
沿海、沿江、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探究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探究赵依博(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㊀要:本文基于国家产业划分及统计局提供的分类标准,采用熵值法㊁Theil指数测算2015-2020年间中国30个省份㊁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程度㊂研究表明:我国数字经济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其中东部地区领先,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落后,而近年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且在发展中展露出一定的分化现象;就差异构成而言,总体差异不断缩小的同时,地区内部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部分㊂关键词:数字经济;区域差异;四大区域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8.0060㊀引言人工智能㊁移动支付㊁5G㊁物联网㊁区块链等新兴事物的到来,给正处在百年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带来新机遇,为数字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使之成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㊁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㊂‘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2万亿,占GDP达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全面向好的稳定剂㊂数字经济提 量 的同时也对 质 有了更高的要求㊂现有文献对于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㊂一是数字经济促进经济发展㊂数字经济从客观上培育了新知识㊁新技术㊁新业态生长的良性土壤(余伯阳)㊂并提高了经济效率,以数字化赋能推动了城乡融合的进程(谢璐㊁韩文龙)㊂催生了一系列传导机制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万永坤等)㊂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从多方位推动实现 内循环 的自我强化(梁会君)㊂二是涉及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测算㊁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区域差异等㊂杜雪锋指出数字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中存在基础创新能力较弱㊁发展不平衡㊁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㊂王军等从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㊁数字经济发展载体及环境四个维度剖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㊂钟业喜㊁毛炜圣采用空间计量法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㊂三是数字经济缩小经济差异,驱动共同富裕㊂熊子怡㊁张科等发现数字经济通过调节要素流动机制,减少城乡收入差距㊂杨望㊁魏志恒等认为产业数字化通过创新效应㊁外溢效应㊁协同效应缩小城乡经济差异㊁区域差异㊂陈飞㊁刘宣萱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以收入为导向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有利于缩小贫困差异㊂现有研究成果聚焦于数字经济的创造效应,忽视了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引发的经济发展多级分化从而迟滞共同富裕㊂因此本文选取具有指代性的指标测算我国四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差异,以空间相关性分析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探讨共同富裕背景之下数字经济区域均衡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㊂1㊀测算方法与指标体系数字经济的核算以建立的统计规模为基础因而各有不同㊂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的熵值法及Theil指数测算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区差异,能有效缩减结果误差㊂1.1㊀测算方法1.1.1㊀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熵值法考虑到不同指标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有轻重之分,若采用主观权重赋值法,可能会导致由于认知偏差所出现的与事实相背现象㊂故采用熵值法客观赋值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㊂由于原指标单位与指代内容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先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以确保数据有效性㊂极差标准化过程:X∗QPI=X QPI-min X QPImax X QPI-min X QPI(1)式中X和X∗分别为原始数据和标准化后的数据, Q㊁P㊁I分别表示年份㊁省份和指标序列,根据本文所取数据,Q为1-5,P为1-30,I为1-10.min X QPI㊁max X QPI分别为最小和最大原始数据㊂算出第Q年P省的第I项指标在总指标中的权重:UQPI=X∗QPID Q=1 M P=1X∗QPI(2)计算对应I指标的熵值:㊃61㊃EI=-1ln(DM) D Q=1 M P=1U QPI㊃ln(U QPI)(3)计算第I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I=1-E I(4)计算第I项指标的权重:W I =G In I=1G I(5)从而得出T年P省第I项指标的综合指数:ZQP= n I=1(W I㊃X∗QPI)(6)此客观赋值法可得到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其大小介于0-1,靠近1表明发展水平高,反之水平较低㊂1.1.2㊀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泰尔指数作为研究差异性的重要指标,Theil指数介于0到1之间,指数越大则表明数字经济差异越大;反之越均衡㊂T=1n n P=1y p y log(y p y)(7)TFi = niP=1ypiyilog(y pi/y i1/ni)(8)T g = 4i=1yiy TP i(9)T b = 4i=1log(yi/yni/30)(10)T=Tg +Tb(11)如上公式中,T表示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Theil 指数,p表示省份,n表示样本中30个省份,y p表示p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y指代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水平㊂式(8)中TF i是四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分组差异Theil指数,y pi是指i区域中p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yp是区域中数字经济发展水平,n p是i区域中省份的个数㊂式(9)则是反应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Theil 指数T g,而式(10)T b则是区域间差异的Theil指数,式(11)说明数字经济的总体差异是由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构成㊂1.2㊀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数字经济归根结底是依赖互联网的新型经济,互联网基础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㊂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划分并参考张三峰(2020)㊁王晓红(2021)㊁刘军的做法,采用产业数字发展㊁数字产业发展体系,并将其细化为电信业务㊁软件产品㊁信息服务收入等衡量的数字产业化,电商交易额㊁信息行业人员比例㊁企业百人使用计算机数量等表现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即产业数字化㊂本文2015-2020年30个省份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各类统计年鉴及省份公报等,其中针对部分数据缺失,这里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㊂表1㊀数字经济指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影响基础设施建设IPv4地址数万个正向互联网竞带接入用户教万个正向移动电话普及率万个正向数字产业化电信业务收入亿元正向互联网接入端口数软件产品收入亿元正向信息服务收入亿元正向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产值个正向产业数字化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正向从事信息行业㊁电子商务㊁软件行业的人员比例%正向数字惠普金融指数/正向企业每百名职工使用计算机数量台正向2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描述2.1㊀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由图1数字经济发展绝对值可知,2015年数字经济规模为18.6万亿,5年内稳步增长至39.2万亿,年平均增长率达12.36%㊂GDP占比从27.5%增长至38.6%,其增长率从15年的21.51%下降到9.5%,说明我国数字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㊂图1㊀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GDP占比2.2㊀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表2是根据熵值法测算的2015-2020年各省份㊁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由测算结果可知,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及非同质性㊂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均值从0.1131增长至0.3534,说明近年来我国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迅速提升,同时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化程度相当显著㊂如北上广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明显高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且近5年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天津㊁河北㊁山西等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其中青海省的年均综合指数0.11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㊂中部六省中河南㊁安徽㊁湖北三个省份的年均综合指数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中除四川与辽宁省以外其余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甘肃㊁青海㊁宁夏等地区㊂这意味着我国的数字经济水平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态势,除东部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旧相对较低㊂㊃71㊃表2㊀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均值2.3㊀区域差异测算前文已使用熵值法测算各区域不同年份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这里将采用Theil 指数探究2015-2020年间中国总体数字经济差异及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㊂2.3.1㊀综合差异分析区域间与区域内数字经济差异如图2所示,可知:(1)我国数字经济总体差异性逐渐降低,2015-2020年间Theil 指数从0.5086降至0.3373,缩减33.7%左右,说明我国数字经济整体水平逐渐趋于平稳㊂(2)从差异的来源来看,区域内差异是我国整体数字经济差异的主要构成,区域间差异处于从属地位㊂区域间数字经济差异的降低有相当部分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东南沿海率先崛起,中部地区紧随其后,西部与北部地区稳步协调发展;各地区传统经济差异为数字差异之根本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㊁4G 的普及,落后地区搭上了数字时代的顺风车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发达地区则逐渐趋于平稳,各地经济差距由此减小㊂图2㊀我国整体、局部数字经济发展差异2.3.2㊀区域内局部差异如图3可知:(1)观察期内东部与西部区域内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小于中部和东北部区域的差距,且差异趋势相对更加平稳㊂在仅包括辽吉黑三省的东北地区中,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较小,然局部细微变化将导致差异波动的幅度较大,与东北部泰尔指数2015-2020年的变化相符㊂(2)差异来源方面,东西部地区内差异不大,由图可知西部地区内部发展水平波动较大,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皆有一定波动,二者内部不均衡差异㊂(3)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差异除2018年外,整体呈稳定下降趋势,说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整体进步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差异较为平稳,指数稳定在0.34上下,发展相对均衡㊂图3㊀我国各地区Theil 指数趋势图3㊀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域异质性因素探究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异质性,为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供参考,这里考察相关因素的效应水平㊂3.1㊀模型与变量选取归根结底,数字经济是信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传统经济和互联网融合的新型经济,其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㊁城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参考王彬燕㊁邱娟㊁徐康宁等的研究采用以下模型进行回归:Y it =λ0+λ1PGDP it +λ2IS it +λ3MD it +λ4HR it +λ5FIANCE it +Z it式中,Y 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前文所测数字经济指数表示,PGDP 为人均生产总值,是核心解释变量,IS ㊁MD ㊁HR ㊁FIANCE 为控制变量,分别为产业结构水平㊁城镇化率㊁人才力量与人均科研资金水平㊂λ0为常数,λk 为个解释变量的系数,Z it 为随机干扰项㊂3.2㊀实证结果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前,为保证结果准确性,进行了豪斯曼检验与BP 检验,最终选择混合效应模型为佳,回归结果如表3㊂㊃81㊃基金项目: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 基于合作治理的城市社区疫情防控研究 (WKS202009)㊂作者简介:陈玲玲(1990-),女,安徽巢湖人,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㊁社会治理研究㊂表3㊀回归分析结果(1)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均GDP㊁产业结构高级化㊁城镇化㊁人才力量等因素均对数字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与现有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说明通过提高科研投入㊁加快经济发展㊁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等均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㊂(2)从地区层面来看,由表格可知:核心解释变量PGDP 显著,即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㊂MD 在中东西三地区模型中显著,且在四大都区均呈现负相关,考虑实际城镇化情况,可能是各地区城镇化过于集中所导致,难以兼容数字经济发展进程㊂IS 在各模型均显著,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有正效应㊂HR 普遍显著,在东部地区不显著,推测为该地区人才过于集中,导致效率降低㊂FIANCE 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不显著,推测为资金投入不足以产生明显规模效应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资金利用不当㊂4㊀建议为加快全国数字经济发展,这里提出如下建议:(1)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因地制宜地提供各地区所需基础建设,完善各地区数字经济设施完备程度,形成规模效应,助力整体经济发展㊂(2)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建立多种规模的数字经济平台,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利用区域产品特色,建立差异化优势㊂(3)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化,应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对周围城市的溢出效应,走出自己的优势道路㊂(4)建立完善的数字技术人才培育体系,要求区域人才协同培养,落实干中学进程,提高工作待遇㊁改善就业环境等途径吸引人才,同时与国外技术前沿进行对接,把握最新趋势,开拓发展思路㊂(5)提高创新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并根据区域内各省份资源状况分层次地分配资金以期实现最大收益,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速数字化进程㊂参考文献[1]俞伯阳.数字经济㊁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区域创新能力[J ].经济与管理,2022,36(02):36-42.[2]谢璐,韩文龙.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2022,(02):146-155.[3]万永坤,王晨晨.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22,38(04):21-26.[4]梁会君.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驱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3):1-13.[5]杜雪锋.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 ].经济体制改革,2020,(05):164-170.协同治理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陈玲玲(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㊀要: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㊂本文对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现状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党员带头发挥模范作用;但部分居民行动不足㊁对志愿精神认知不够㊁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完善㊂对此,应加强党建引领,汇聚治理合力;宣传志愿精神,营造浓厚氛围;完善组织管理,推动社区治理,不断完善社区应急志愿服务体系㊂关键词:疫情防控;居民;志愿服务;社区治理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8.0071㊀研究背景‘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 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㊂坚持共建共治㊃91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政策因素
政策导向
国家政策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 、东北振兴等政策,为相关地区提供 了发展机遇。
税收优惠
不同地区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会影 响其经济发展,如经济特区、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等享受的税收优惠,有 利于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
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如能源、矿产、水资源 等,这些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
资源环境优势
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能 源、矿产、农业等,同时生态环境优 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西部地区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 业、民族文化产业等,推动经济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快基 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等领域 的水平。
自贸区
中国设立的自贸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 供了新的平台。自贸区可以促进贸易 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吸引外资和企 业入驻,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建议
发展趋势预测
区域协调发展
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注 重协调,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城 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
之间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东北地区
重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 产业基础。
农业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东北地区积极推进产业 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04
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探讨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区域 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和环保技术的创新
中国大陆区域的划分
中国(大陆)区域的划分发表日期:2003年8月14日出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作者:周红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众多弊端,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区差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大陆)区域的一种新方法。
这种方法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报告指出,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西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
综合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市场前景最大,是中国21世纪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001年,人口达12.8亿。
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
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
主要有:(1)三大地带。
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
(2)六大综合经济区。
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划分标准
第一标准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划分的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分析中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
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第二标准有建国以来经济区划的各种方案,直到将东北经济区与东中西并列。
提出未来可能划分四大块,八大综合经济区。
.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认为传统的三大地带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案: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本期聚焦:城市贫困阶层及其聚居区研究——中国城市贫困状况分析及反贫困对策
收入 4 % 的人 归为相对贫 困人群 。 0 无 论 是 绝 对 贫 困 还 是相 对 贫 困
困可分为 绝对贫 困和相 对贫 困。绝对
贫困通 常指 最低基本 生活没有得 到保
都 反映 了缺 乏足够收入 来维 持一种 社
证 ,温饱 问题 尚未 解决的生存性 贫困 。 会 认可 的生活标准 的状 态 。工业 革命 相对 贫困是指温饱 问题虽 已得到基本
因此对这 一 问题 始终 没有准 确的 答案 。 对 城 市 贫 困 人 口 的 估 算 .离 不
合 范畴 : 从 缺 乏 ”的 角度逐步扩 展 到 社 会排斥 、 社会权 利 、 能力
社会 地位 等 多种 角度的综 合 。城
源和 无法 定抚 养人 的 三无 人 员 构成 的特 殊人 群外 城 市 贫 困群 体主 要来 自国有企 业改 革和产 业调 整失业 的群体 .资源 枯竭型 城市 具有 正常劳 动 能 力的居 民 、退休 较早 仅依 赖退休 金 生活 的老 年人 、流 入城 市 的部分农 村 人 口; 城市 居民中老、弱 、 病 残 、 孤
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 各国城
解 决 但 生活 水平仍低 于社会 公认 的
基 本生活水 平。世界银 行将收入少 于
平均收入 的三分之 一的社会成 员视 为
镇化进 程的加快 .尤其是发 展中 国家 的快 速城镇化使 得城市贫 困问题逐渐 成 为 世 界 性 的突 出的 社 会 问 题 。在
a db i g r r o esr t gcc o c st ee s h r a o e t i aa c r i gt u ain I n rn sf wad s m tae i h i e o rla ete u b np v ry i Ch n c o d n o rn t a o n o o c n iin . A t a t i p o o e o e s e i c c u tr a u e r m h s e t fp v ry m o i r g o dt s o s, t r p s ss m p c f o n e me s r s fo t e a p cs o o e t n t i , l i o n u b n e o o i e e o m e t r f r o c m ed srb to y t m,f rh rc n tu t n o h o i l r a c n m c d v lp n , eo m fi o iti u in s se n u t e o sr ci fte s ca o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组差距与区域差距问题研究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组差距与区域差距问题研究作者:李梅婷何蒲明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08期摘要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还体现在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不同区域之间。
以居民收入差距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组差距与区域差距。
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等级越高,差距越小,反之则相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高于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东部与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且东北与其他3个区域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
因此,建议秉承边际效应思维,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分组差距;区域差距;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8-0253-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8.06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on the Income Disparity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LI Mei-ting,HE Pu-m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3)Abstract The inadequate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t also in small villages and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This paper take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 people as a research point,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difference in regions of China. The study founds that the income level among people in cities is high and almost the same, whereas there is big gap within the income of people in rural areas. The internal income gap of rural residents is higher than urban residents. On one h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rural residents in the east and the northeast has a further widening tre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other three regions has also a widening tendenc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adhere to the thinking of marginal effect, identify the right focus and take precise measures to further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put the emphasis on low-income groups,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Grouping gap;Regional disparity;Balanced development我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因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的目标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6.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区域发展
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区域发展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现象突出。
(一)区域经济发展由过去的“东西差距”逐步转变为“南北差距”。
按照传统四大区域划分,中西部地区GDP 占比由2010 年的19.7%、18.63%增长至2020 年的21.95%、21.07%,分别提升2.25 和2.44 个百分点;东部、东北部地区GDP占比则由53.09%、8.58%降至51.93%、5.05%,分别下降 1.16 和 3.52 个百分点,尤其东北地区GDP 占比降幅明显(图1)。
除东北地区外,中西部GDP 占比稳中有升,东西差距有所收窄。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东西差距缓解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南强北弱”现象,并且呈扩大化态势。
北方地区GDP 占比由2010 年的42.81%降至2020 年的35.22%,南方地区GDP 占比则由57.19%升至64.78%(图2)1。
另外,根据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0 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显示,百强城市前十名中北方城市仅有北京一家,前二十名中,北方城市仅有北京、天津、郑州、西安、济南和青岛五家(表1)。
(二)各地区劳动力数量占比趋于下行,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
根据经典经济增长理论,除作为内生变量的劳动力和资本外,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在于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于衡量资本和劳动力以外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制度改革、技术进步等。
一方面,各区域劳动力人口数量占比持续下滑。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均有所加剧,适龄劳动力人口出现持续下降。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口占比由2011年的76.4%、72.29%、72.32%、78.88%降至2019 年的71.67%、68.82%、69.75%、74.97%,分别下降 4.72、3.47、2.57、3.91 个百分点,尤其东部地区降幅最大(图3)。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摘要:我国的消费结构存在差异不平衡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
本论文整理和统计分析了平均消费倾向、收入与消费水平以及消费支出结构发现我国四大地区的城差异性体现在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
普遍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数据分析过后表明出明显的优势。
最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的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中部与东北地区数据相比依然差不少。
发展型消费结构和享受型的消费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他们的转型和升级使得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了多样性。
在农村方面的高于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的东北部和东部地区他们的居民的消费结构比其他地方却要好一点。
最落后西部的消费结构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中部和西部地区还要底。
在处在以食物为主要消费点的阶段的滞后于城镇居民的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需完善。
关键字:消费结构;城乡居民;统计;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Residents in ChinaAbsrtact:The imbalance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llates and analyses the average consumption tendency, income and consumption level an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struc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urban differences in the four regions of China are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in eastern China, which is generally bett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shows obvious advantages after data analysis.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which lags behind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is still much worse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Development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enjoyable consumption pattern are changing nationwide.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ake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diversified. In the rural areas,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northeast and Eastern areas, which are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rural residents in the whole country, is better than that in other areas.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most backward western regions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even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residents lagging behind that of urban residents at the stage where food is the main consumption point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Keywords:Consumption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Statistics;目录一、绪论 (4)二、空间的选择及数据的选取 (4)三、各区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分析 (6)(一)各区域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异性 (6)(二)各区域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差异性 (6)(三)各区域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差异性 (7)(四)各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异性 (7)四、各区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性 (8)(一)各区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城镇平均水平的差异性 (8)五、结语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一、绪论消费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在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状况是能得到各个国家的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
我国东、中、西、东北地区各省市、区有关经济指标
《西部金融》2008年第9期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金额在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食品支出金额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100%。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我国东、中、西、东北地区各省(市、区)有关经济指标以上统计数据摘自《中国统计摘要2008》,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研究处张观华整理。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20273029251617249262331181419512118211513226734102128地区生产总值排名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指标地区213022231410261924312927152825172016812132311154976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职工平均工资排名2122981916151120242631814312317281025292427175131263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排名2831272524152322213029261920131716149111224101537861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2631292528101392327162215192018121711213026141537842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吨标准煤/万元)1.4262.1993.1214.0992.0922.4131.1911.3711.4983.1881.7082.8881.1711.0231.3401.3521.4621.7751.5911.4120.7601.0691.8950.8730.8910.8640.9071.2310.7710.905单位地区生产总电耗(等价值)(千瓦小时/万元)1364.62487.04007.95528.21232.31913.11252.01177.01265.72633.81660.82348.41092.6979.41257.51051.91187.51372.6990.9965.9787.01024.11515.9964.31221.21247.41149.81069.01172.1970.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吨标准煤/万元)2.464.593.648.682.915.372.882.632.825.213.405.892.862.723.782.743.332.922.802.231.331.334.191.201.571.431.372.021.043.15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435.937.335.335.130.441.737.241.240.245.050.932.139.740.934.636.139.737.833.235.032.235.333.935.536.734.738.932.935.342.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846.843.740.339.939.350.254.552.352.246.548.738.543.349.838.049.647.939.640.534.633.338.736.836.941.135.746.137.849.755.92007年88。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划分标准
第一标准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划分的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分析中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
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 。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 。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第二标准有建国以来经济区划的各种方案,直到将东北经济区与东中西并列。
提出未来可能划分四大块,八大综合经济区。
.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认为传统的三大地带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案: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该地带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3个省区(今后还将包括港、澳和台湾省)。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重庆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019年各区县生产总值统计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第一产业
236057700 181797700 93342200 88455500 40780000 12904900 9209134 2294432 11786614 13013485 2535552 12400715 9767809 14628804 7705829 6059446 18482431 8748221 7012350 10367418 9125078 9526902 3339519 6827345 4791217 6458347 6810180 6165580 4510757 6525398 5055918 4641486 2096598 524980 3058346 4168586 3969367 4312462 3034168 1729677
103.6 102.4 101.2 102.6 104.3 104.5 104.7 104.5 103.6 100.1 95.2 102.1 100.1 98.1 100 100.8 102.4 103.5 103.5 103 101.5 103.3 103.1 103.1 99.8 102.8 102.3 104.5 99.1 104.1 104.3 104.6 103.9 104 103.8 103.8 104.3 105.1 104.1
第二产业
94968400 74824100 28467900 46356200 15772800 4362400 2639272 757785 6508583 1222724 985277 2853264 3141375 5125041 2944977 3099792 5623435 3471993 4028239 5944983 4319665 5155042 1184668 3154741 2217595 3579727 3574020 3441911 2036007 3428696 2105669 2384295 785386 95203 1297730 1964339 1731899 1593931 1187691 508254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2019
5.9
13.3
1325.9
8.2
411.9
2.5
21.4
30505.5
28.6
6225.0
5.8
26.0
711.0
26.5
258.0
9.6
27.7
799.3
26.4
251.9
8.3
23.5
10890.0
31.7
3305.0
9.6
24.2
98.9
25.6
29.6
7.7
25.8
199.1
29.0
63.1
本专科在校学生数 (万人)
医院数
(个)
执业(助理)医师 (万人)
医院床位数 (万张)
5012495.8 149571.2
1760435.7 4713624.4
16229.6 106810.7
2688.0 3031.5 34354.0
386.7 686.7
1178782.5 42743.8
635215.9 1809035.3
70466.7 386165.3 534233.1
30732.8 42358.8 16020.7 101080.6 203743.2 408017.2 315627.3 172373.6 143253.7
54164.5 511161.2
23459.2 198955.9 288746.1
39438.9 50145.4 19988.6 58030.8 85052.9 206182.2 253847.7 140187.2 113660.5
22471.0
31.9
6647.5
9.4
23.7
中国统计年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
中国统计年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统计年鉴中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的数据。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根据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就业人员数量在过去几年中稳步增长。
然而,各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则持续上升。
这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农业和工业。
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的就业人员数占比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中国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就业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继续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服务业的业态也将更加多元化,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市场将逐步崛起。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将逐步加快,从而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结论中国的就业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更加均衡的经济发展。
我们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中国政府按照三次产业划分,对各地区的就业人员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的现状和特点。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发挥四大区域板块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
责任编辑〇唐仁敏〇中国经贸导刊_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四大区域板块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王继源贾若祥汪阳红窦红涛2020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妥善应对新 冠肺炎疫情,促进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四大区域板 块快速复工复产,统筹精准化疫情防控和区域高质量 发展,表现出底气足、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
中部地区 经济发展迅速回暖,逐季反弹,加快崛起的整体态势没 有变;西部地区围绕大保护、大开发、大开放,不断探索 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东部地区克服世界经济衰退影 响,努力在自主创新方面发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安全可控性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表现出强大韧性;东北地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 源安全、产业安全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 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 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2021年,要立足新 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 宜促进四大区域板块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现代化建 设开好局起好步。
一、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促进中部地区加快高质量崛起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发展潜力空间较 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 特优势。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湖北、山西、安 徽、湖南等中部四省考察,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研究确定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近两 年总书记调研足迹已遍布中部六省。
2020年,中部地 区经济表现出强大韧性,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3%,除湖北外的中部五省同比增长3.0%,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 0.7%,除湖北外的中部五省增速均超过4%,山西、湖 南、江西增速超过7%;安徽、山西、江西、湖南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超过4%。
加快扩大高水平对 外开放,国务院印发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全年中部地区 货物贸易出口总额2318亿美元,增长15.1%,占全国 的比重达到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