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7.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8. 电子:带有负电荷的亚原子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9. 化学变化: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10. 物理变化:物质形态或物理性质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

二、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具有固定成分和性质。

- 例子:水(H2O)、氧气(O2)。

2.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 例子:空气、果汁。

三、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子: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子: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四、化学反应1. 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被消耗的物质。

2. 生成物:化学反应的结果,新产生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 例子:2H2 + O2 → 2H2O(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五、化学计量1.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六、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2.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电子转移的过程,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

3.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七、实验安全与操作1. 实验室安全规则: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程。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织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化学领域,了解物质的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将主要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

通过学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元素1.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在化学方程式中用化学符号表示。

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铁元素的符号是Fe。

2. 元素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

3.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变化,但是元素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二、化合物1.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是固定的,其化学式表示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比例。

2.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组成其的元素有关。

3. 化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反应可以分解为其组成元素,或与其他物质产生新的化合物。

三、混合物1.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物质通过混合形成的。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根据比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 混合物不具有固定的化学式,组成物质的特性仍然保持。

3. 混合物的分离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实现,如过滤、蒸发、沉淀等。

四、物质的变化1.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而化学变化则改变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气体、生成固体沉淀、产生新的颜色或放出光线等。

五、纯净物与杂质1.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

纯净物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杂质是存在于其他物质中的不纯净的物质。

杂质可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 纯净物和杂质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综上所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以及物质的变化、纯净物与杂质等相关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物质的概念: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学性质相同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化学符号: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来自其拉丁名的缩写。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将化学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的表格。

5.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上靠近左侧的元素是金属,靠近右侧的元素是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有一部分元素被称为过渡金属。

6.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符号通常是将元素拉丁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有两个相同首字母的元素,后一个元素的符号会加上一个小写字母。

7.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割的。

8.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9.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质量的99.9%,电子的质量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对质量约为1,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

10.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11.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结构被称为分子。

12.分子式和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的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式是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的标志。

13.离子的概念:在化合物中,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物质,这种带电的物质被称为离子。

14.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名称一般保留原来的元素名;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之为阳离子,其名称用元素名后加“阳”表示。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的第一单元主要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

本文将从原子的组成、元素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论述相关知识点。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

质子和中子质量几乎相同,且远大于电子质量。

根据质子数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也不同。

在原子的组成上,可以进一步讨论同位素现象。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形式。

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差异十分微小,但却对元素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能源等领域。

二、元素的性质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具有独特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中,如氧化、还原等。

化学性质不仅与元素的外层电子有关,还与原子核结构密切相关。

化学性质的差异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化合物的成分以及在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的物理性质则体现在元素的物理特征上,如密度、硬度、熔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测定,并常用于元素的鉴别和分类。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元素周期表是由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并提出的,它按照原子核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特点将所有已知元素系统地排列起来。

元素周期表按照电子排布规律,将元素分为周期、族和区块。

周期数代表原子层次数,族数代表元素的化学性质和价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是该单元的重点内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使得我们可以迅速查找元素的各种信息。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排布以及化学性质等。

这对于化学实验、元素的分类和化合物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元素周期表还将元素的性质与周期律有机结合起来。

周期律表明,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规律性变化。

这为我们了解元素间的关系、预测元素的性质以及合成新物质提供了指导。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初三化学第一单元一、绪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有一些化学工艺发明较早,例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

XXX和XXX等科学家得出了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研究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蒸发B、潮解C、水变成冰D、物质燃烧。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D、镁带消失。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一般有“能…、可…、会…、易…、极易…等”描述。

以下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F、铁生锈;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蜡烛燃烧实验是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物质和变化的认识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质经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a.物理变化:物质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而改变形态,但其内部结构不发生变化。

比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等。

b.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发生内部结构的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比如金属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二、原子和分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具有质量和电荷。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壳中。

3.元素和原子符号:每种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用原子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的原子符号为H。

4.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用分子式来表示,如水的分子式为H2O。

三、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和箭头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的构成: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组成。

3.化学反应类型的表示: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来表示,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1.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的反应。

3.置换反应:一个元素或基团从一个化合物中被另一个元素或基团置换出来的反应。

4.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氧化产物。

5.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6.物质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适用。

五、实验方法和技巧1.观察:通过眼睛和仪器进行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观察。

2.记录: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设计: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前的思考和计划。

4.安全: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事故的发生。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质的变化①按照“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新物质”指的是组成发生变化的物质。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如物质形状、状态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如物质的燃烧)。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判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只有“有新物质生成”这一个依据(灯泡发光、发热、变色;水的气化;气球或轮胎的爆炸等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①按照“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②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色味态、溶解性、熔沸点、挥发性、密度、硬度、吸附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9方面。

常见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初中阶段认为助燃性是氧气的特有性质)、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8方面。

在谈及利用的是物质的什么性质时,不能只说利用的是“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需要细化到上面涉及到的具体性质(如导电性等)。

③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和用途。

(3)“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属性,描述时一般用“可、能、会、难、易、好、差”等修饰词。

物质的变化重在强调物质“变”的过程。

如“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而“酒精易挥发”是物理性质;“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1)观察实验前后物质的色味态等。

(2)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实验(如点燃)?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3)分析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

5.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两部分组成)(1)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略有气味的固体;硬度较小;难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有白烟,白烟是凝华的石蜡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②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7.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8.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倒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倒入试剂,倾倒完毕,盖上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9.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精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10.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11.用于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等。

其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需要垫上陶土网再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

本文将从物质的分类、反应速率、纯度和实验室常见设备这几个方面对该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有很多种,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其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元素: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氢气、金属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按照一定比例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果汁等。

二、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1.反应速率的计算: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关注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计算。

通常根据反应物的消失或生成来确定速率,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消耗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或“生成物生成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来表示。

2.受影响因素:浓度增加、温度升高、压力增加、催化剂存在和表面积增加都会增加反应速率。

三、纯度物质的纯度是指物质中所含纯物质的百分数。

纯度高的物质具有明显特点和一定的用途,通常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的纯化处理。

1.物质纯度的检验方法: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熔点检验、沸点检验、密度检验、净水检验等。

2.分离纯化方法:常见的物质分离纯化方法有蒸馏、结晶、过滤、蒸发、萃取等。

四、实验室常见设备在化学实验中,为了进行准确可靠的实验操作,需要使用到一些常见的实验室设备。

1.烧杯:烧杯是一种常见的圆形玻璃器皿,用于加热、冷却、溶解和混合反应物等。

2.烧瓶:烧瓶是一种具有长颈和圆底的玻璃容器,用于制备或加热液体试样。

3.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或细胞的光学仪器,常用于观察细胞结构、细菌和昆虫等微生物。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

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核中质子的数量。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分子的性质:- 分子保持了组成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

- 分子的质量是其组成原子质量的总和。

5.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是单一的元素,而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组成。

-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所在的分子环境。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的性质:-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5.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元素是单一类型的原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 元素具有一致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结构。

三、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定义:-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

-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涉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以下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1.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4. 蜡烛的实验:涉及蜡烛燃烧的实验,可以观察火焰分层现象,了解火焰温度的高低,以及蜡烛燃烧的产物。

5. 托盘天平的使用: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九年级化学课本或咨询相关老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再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沸腾(沸点)。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

- 观察蜡烛的颜色(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状),闻气味(略有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 点燃时。

-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 - 2秒后取出,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物理变化的两种形式:形状的改变、状态的改变(物态变化)。

化学变化的常见表现:发光、放热、有火焰、生成气泡、产生沉淀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硬度、熔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阻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稳定性、见光易分解、受热易分解等。

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1.氧气 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2.二氧化碳C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阻燃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明确实验目的 4.做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2.做出猜想与假设 5.得出实验结论3.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6.反思与评价二、蜡烛燃烧探究实验蜡烛的组成:石蜡+棉线1.烛燃烧前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圆柱形、固体、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2.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有火焰外焰:温度最高火焰内焰:最明亮焰心:最暗、温度低火焰的亮暗程度点燃后直接观察火焰的温度测量:将小木条横放在火焰上,过1秒后两端最先变黑现象结论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了水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沾有石灰水烧杯:内壁变浑浊—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式:石蜡+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3.蜡烛吹灭后蜡烛被吹灭时,蜡烛上方产生一股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白烟可以重新被点燃。

结论: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知识点一、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者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固定化学组成和性质。

而混合物则由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可以变化。

三、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四、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用于表示元素,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

化学符号可以是拉丁文首字母大写或者小写,而化学式则由元素符号和表示原子个数的下标组成。

五、能量与物质转化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能量的转化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动力,同时也会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六、化学反应的研究方法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测量温度的变化、观察气泡的产生或消失等方式来研究和判定。

同时,化学反应还可以通过电子天平和密闭容器等实验器材来进行定量分析。

七、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这意味着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都不会发生变化。

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象征式,它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来预测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产生量以及化学反应的产物。

九、物质的氧化与还原氧化与还原是一个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这种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十、电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电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能级上,并遵循一定的填充规则。

电子的分布可以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它关注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转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那么是化学变化,无那么是物理变化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酸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根底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与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枯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局部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应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应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与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需要检验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有关化学方程式: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CuSO4+2NaOH=Cu(OH)2↓+Na2SO4实验现象: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氢氧化铜为蓝色沉淀)2.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 H2O+CO2↑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Ca(OH)2+CO2= CaCO3↓+ H2O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内焰和焰心。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

1.“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2.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化学是在 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判断化学变化的特征: 化学变化中 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 伴随化学变化. 爆炸 化学变化,燃烧 化学变化. 二、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 ;不能 ;不能 。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 即:液体取 ;固体 。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 ,也不要 ,更不能 ,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存放在 。

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钥匙或 按 (填入口诀)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 或 按 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同上) 3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存放在 。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 放在容器口正上方. 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放,以防 .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 在桌面上,以免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 ,以防 ;瓶口 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 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 ,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 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读数时, 。

注意:俯视则读数 ,实际 .某同学仰视度数44ml ,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21ml ,问导出液体体积 为 23ml(大于,小于,等于) 4. 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火焰分 三部分,其中 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 部分加热;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或少于 ,不能 不能 ,用 ,然后轻提灯帽,酒精灯引起的小火灾用 。

②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 、 、 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 、 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 (2))给物质加热: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 ,以免使仪器炸裂;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 ,然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
1、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生成新物质。

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沸点、密度等。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4、怎样证明外焰温度最高?: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横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与外焰接触的地方先被烧焦。

5、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怎样证明燃烧生成水?: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则证明有水生成。

怎样证明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

6、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怎样证明呼吸过程消耗氧气?:呼出的气体能支持小木条燃烧的时间没有吸入气体的长。

怎样证明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变浑浊,而空气不能。

怎样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水量较高?:呼出气体能在干冷的玻璃表面形成水雾,而吸入气体不能。

7、倾倒药品时,试剂瓶的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塞要倒置于桌面上。

8、使用量筒时,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9、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