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案例5:异地高考
2023广东异地高考新政策_如何规定的
2023广东异地高考新政策_如何规定的
广东异地高考有什么新政策
户籍从外省迁入广东省的考生,须符合以下要求:
(1)异地高考政策
①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连续3年学籍(时间计算到高考当年8月31日,下同)并实际就读,且高考报名截止前具有广东省户籍的。
②考生父母(含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为广东户籍,考生取得广东省户籍满1年、学籍满1年不足3年并实际就读的。即考生于高三年级开学前(时间统一截至8月31日)已将户籍迁入广东省,且高三年级开学前已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连续实际就读。
③考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均非广东户籍,但考生取得广东省户籍满2年、学籍满2年不足3年并实际就读的。即考生于高二年级开学前(时间统一截至8
月31日)已将户籍迁入广东省,且高二年级开学前考生已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连续实际就读。
(2)往届毕业生异地高考政策
①持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证书的。
②持外省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证书,户籍迁入广东省满18个月(时间计算到高考当年8月31日),且高考报名时高中阶段学校毕业满1年的。
(3)同等学力人员异地高考政策
①户籍迁入广东省满3年(时间计算到高考当年8月31日),且在广东省参加中考,高考录取时考生须初中毕业(含结业)满3年,并取得广东省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证明的。
②户籍迁入广东省满18个月(时间计算到高考当年8月31日),高考报名时初中学校毕业(含结业)满4年,并取得高中同等学力证明的。
5.符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广东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37号)报考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异地高考、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政策政治主观题
答: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异地高考方案牵涉到的 三个平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防止异地高 考中的利益失衡。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 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达到预期的目的。熊丙奇充分发挥了意识的 主动性创造性,提出合理的具体方法,体现了对 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背景:
多年来,与异地高考、取 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声相伴, 反对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大都 来自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丰厚、 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地区。专家 认为,异地高考改革正是使教 育向着大的公平方向发展,是 大势所趋,势必要打破地方利 益的垄断。
材料一:按照教育部日前的有关通知,各地应在年底前出台异地高 考相关方案细则 。要制订合理的异地高考门槛条件,必须建立起让 公众参与博弈的决策机制。没有这样的民主决策过程,由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部门拍板制订的异地高考方案,很可能既得不到户籍人口 的支持,也难以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诉求。 (1)请从公民和政府的角度说明,如何促进异地高考政策的科学 化、民主化?
答:①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 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为 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真实反映出公民 对于异地高考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决策 的科学化、民主化。
②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依法行政的原 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拓 宽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平台, 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才能更好地合民意、 聚民心,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023吉林异地高考报名最新政策_异地报名条件要求
2023吉林异地高考报名最新政策_异地报
名条件要求
吉林异地高考报名条件
1、进城务工人员在我省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参加社会保险3年以上(按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当年9月30日计),其随迁子女参加我省中考并取得普通高中学籍或者高一学期转入我省(当年9月30日前)并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在我省普通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3年以上,含3年)并参加我省普通高中完整学业水平考试取得吉林省普通高级中等教育毕业证书,可在我省就地(高中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不受户籍限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未满足上述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和随迁子女,其户口迁至我省一年以上(按高考报名当年12月31日计),可在我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2、进城务工人员在我省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参加社会保险3年以上(按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当年9月30日计),其随迁子女上一年在我省参加过高考(或在我省有过高考经历)未被录取的,可在我省继续就地报名参加高考,不受户籍限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3、进城务工人员是经我省县级以上政府批准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有县级以上政府文件),其随迁子女在我省普通高中阶段连续就读一年以上(按高考报名当年12月31日计),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不受户籍限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4、符合上述1、2、3项条件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随迁子女,可在我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异地高考报名需准备的材料
我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分析
我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然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很多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面临着高考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异地高考政策应运而生。本文将从多源流理论视域出发,对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进行分析,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异地高考政策是指为非户籍地考生提供在居住地参加高考的机会。这一政策的出台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借考”政策到现行的“异地高考”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于教育公平的持续和努力。目前,异地高考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施,为众多随父母流动的考生提供了便利。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的异地高考政策议程分析方法
多源流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金登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理论,该理论将政策议程分为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个源流。在异地高考政策议程分析中,我们可以将政策议程分为以下三个源流:
问题流:主要社会问题的认知、界定和排序。在异地高考政策议程中,问题流主要涉及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高考问题。
政策流:包含政策建议、解决方案和政策制定的先后次序。在异地高考政策议程中,政策流主要涉及如何解决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高考问题。
政治流:涉及政治利益、政治机会和政府机构的行动。在异地高考政策议程中,政治流主要涉及政府机构的行动、政治利益和政治机会。异地高考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这为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社会经济背景。
教育公平: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旨在实现教育公平,为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高考机会。
2023高考_海南省异地高考新政策
2023海南省异地高考新政策
海南省户籍报名条件:四种条件不受报考批次限制
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在艰难“破冰”之后,今年又获得进一步推进,至少有28个省份将实施异地高考。今年报名人数达到5.6万人,较去年激增12倍,但部分地区门槛过高问题仍有待解决。专家指出,未来应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打破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实现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让大学自主招生,以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今年28省份实施异地高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被称为“异地高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中国异地高考艰难“破冰”,共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12个省份启动实施了这项政策。
,异地高考实施地区继续增加。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将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新增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宁夏、____、内蒙古、福建、海南、山西等16个省份。这意味着,将成为异地高考普遍落地的一年。
异地高考人数较去年激增
从异地高考报名人数来看,与去年异地高考遇冷不同,今年报名人数达到了5.6万名,较去年的4440名激增12倍。
分省份来看,湖北今年异地高考报名人数达2664人,比去年增加2445人,是去年的12倍;江苏报名人数从去年的374人激增到2995人,是去年的8倍;安徽今年异地高考生有705人,人数较去年的304人实现翻番。
在今年首次开放异地高考的省份中,福建异地高考报名人数有3600多名,____有2138名,海南有372名,山西600多名,宁夏有35名。
2023高考_广西异地高考新政策
2023广西异地高考新政策
2023广西异地高考新政策
符合广西普通高考条件的外来人员,申请报考时,必须提交的材料:
(一)符合报考条件㈠的外来人员,须提供如下材料:
1. 外来人员在广西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资格审查表。
2. 学生在校实际就读的证明(由就读初中、高中学校提供)。
3. 申请报考的外来人员的广西初中阶段学生学籍登记表、广西初中毕业证书、广西高中阶段学生学籍登记表、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成绩证明、居民户口簿、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4. 父母的其中一方(或法定监护人) 的居民户口簿、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5. 父母的其中一方(或法定监护人) 具有三年以上(含) 合法稳定住所的证明材料:流入地公安部门制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动人口居住证》(持证不足三年的还需附流入地公安部门出具的首次在我区申领居住证或暂住证证明)、房产证、购房合同(附购房发票和完税凭证)、租房合同(附出租人的房产证和房屋租赁的完税凭证 )等任何一项。
6. 父母的其中一方(或法定监护人) 具有三年以上(含) 合法稳定职业的证明材料:流入地工商营业执照、劳动用工合同(附工资证明)、纳税证明、社保证明等任何一项。
(二)符合报考条件㈡的考生,须提供如下材料:
1. 外来人员在广西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资格审查表。
2. 学生在校实际就读的证明(由就读高中学校提供)。
3. 申请报考的外来人员的广西高中阶段学生学籍登记表、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居民户口簿、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4. 父母的其中一方(或法定监护人) 的居民户口簿、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异地高考政策分析及困境破解
异 地 高 考政 策 的 出 台过 程 可 以借 助 多 种 理 论 进行分析 ,其中多源流理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析 理论 。多源流理论最早由 JohnW·Kingdon在《议程 、 备选方案 与公共政 策》一 书中提 出 ,他基于实证调 查 提 出多源 流 分 析框 架 ,所谓 多 源 流 即 问题 流 、政
张 娜 :多源流理论视域 下异地高考政策分析及 困境破解
·37 ·
开 始 ,国家 教 育 改革 领 导 小组 就 逐 步 在各 地 开 展 试 点工 作 ,首 批 试 点有 三 个Leabharlann Baidu:山东 、湖 南 、重 庆 ,这 为 后 期 政 策 的 出 台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就 地 区层 面 而 言 ,在 国 家 的倡 导 与 引 领 下 ,各 地 政 府 也 主 动 探 索 异地 高考政 策 与 实 践 。如 山东 省从 2014年 就 开 始 接受 非 山东 当地户 籍 的 随迁子 女参 加高 考 。就社 会 群 众层 面 而 言 ,既 表 现 为 专 家 学 者 、人 大代 表 对 异 地高 考 问题 的探讨 和建 议 ,又 包 含 人 民群 众 向政 府 提 出的建 议方 案 。2012年 ,国内三十多住 者 联 名 向 国 务 院 、教 育 部 及 北上 广 教 育局 递 交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随 迁 子 女 在 就 读 地 参 加 升 学 考 试 的建 议 方 案 》。 同年 ,全 国 90000多家长联合发布公开信 ,要求 两 会 探讨 异 地 高考 问题 。这 些 “政策 原 汤 ”为后期 政 策 的 出台提 供 了许多 宝 贵 的参 考 经验 与可 选方 案 。
“异地高考”前瞻:政策过程的视角
组 织层 面 是政 策 由理 念 变为 行 动 的关 键环 节 ,
第三 , 即使 组 织来自百度文库 面在 政 策 的影 响下 发 生制 度
但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 , 而是交织着各种 复杂关系的制度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我们不能 忽视异地高考政策在组织层面几个基本 的制 度现 实。 第一 , 制度 中的权 责关系 深刻影 响政策 的效 率 。
慎 的思考 。
1 . 异 地高考 的政 策层 面 目前 , 争论 的焦 点实 际上 是 政策 主体 的定 位 问 题 。许 多人错误 地 将 异地 高 考 理解 为 北 京 、 上 海等 少 数地 区 的事 情 , 这 显 然是 不 合 理 的 。虽 然 不 同地 区面 临的改革 压力 差 别很 大 , 但 政 策 的最 终 目标是 实现全 国范 围 内的考 权 平等 , 因而 必 须将 因地 制 宜 和顶层设 计结 合 起 来 。当然 , 顶层 设 计并 不 等 于 一 刀切 , 要 求政 府统 一 步 调 , 一蹴 而 就 , 而 是 在制 度 层
法由单个部门提供 , 必须依靠系统 的制度设计。异
.
1 2.
教育科学 文摘
2 0 1 3年第 2期
教育政策 与法律
3 . 异地 高考 的操 作层 面 异 地 高考在 操作 层 面的 主要 问题是 家庭 与高 校
从异地高考看教育公平问题
两会热点——异地高考
正义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在社会分工基础上按其不同才能和天性形成的等级来担任适合其天性的不同职务;不同等级之间“各守其分、各司其职”就是正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就是对性质相同者给予相等的待遇,对不同者给予不相等的待遇。(平等的对待平等,不平等的对待不平等)
卢尔斯的正义原则:
•每个人对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2)依系于机会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卢尔斯的正义原则:
•政治上:自由平等
•社会经济上:最少受益者的最大利益;机会均等。
公平、平等、正义
•平等:是量的特性,是对社会成员所得资源的数量的比较。
•正义:正义是一种价值观念,是对社会运行状态和人际关系进行判断的价值标准。•公平:是介于二者中间层次的概念,既与资源分配的数量密切相关同时又依据一定的价值准则来调整分配的数量,其本质是对资源分配合理性的界定。
公平、平等、正义、公正
正义理念层面制度层面生活层面
理念层面的“正义”
•正义首先是一种理念的存在,其表现形态是作为一种观念化的正义理念与价值。作为一种理念的正义,它回答作为具体正义层面所指向的终极目的,体现出人们在正义的各个领域所寄予的理想和价值。人类社会不存在所谓永恒的正义,只存在人们对正义的永恒追求
制度层面的“正义”
•任何正义的理念要付诸实践,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渠道来实现,而规则和制度便是目前最有效的渠道。正义制度层面的表现形态是一种作为制度的正义,制度正义指的是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是指在北京以外地区就读高中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北京参加高考的一种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和选择空间。下文将从异地高考的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背景: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教育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北京的高中
学府和高校录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越来越
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在北京以外的地区读高中,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参加本地高考
和升学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开
始实行异地高考方案。
政策内容: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条件限制:参加异地高考的学生必须具备北京市户籍或者是在北京市连续居住满三
年以上,并且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同时还要
求学生在异地完成高中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
2. 报名流程: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填写申请表格,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成绩单。通过报名资格审查后,学生可以获得高考准考证。
3. 高考科目:参加异地高考的学生需要参加与北京本地高考相同的科目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在考试时间和方式上与本地学生相同。
4. 录取办法:异地高考的学生成绩将与本地高考的学生成绩采用同等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录取依据主要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本市招生政策进行确定。
实施效果: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得那些在北京以外地区读高中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升学机会。这项政策旨在破解高考制度中的地域限制,提供公平的参加高考和升学的机会。
首先,异地高考方案优化了高考资源的分配。由于北京的高中学府有限,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通过允许异地学生参加高考,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集中,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政治课堂的实践-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政治课堂的实践
“一案到底”教学法属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指的是在一节政治课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提高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式。这里的一案,既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话题。总之,只要符合“一”的要求,都可以采用。下面,我以《生活与哲学》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为例,谈谈“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是实施“一案到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环节。目前,高中政治教材提倡生活化,缺乏较严谨的理论体系。虽然,教材编写者的出发点在于生活化的教材,会更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但从实践来看,生活化的教材不利于日常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所以,在“一案到底”教学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加以重构,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课书,教材共有4页,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过去的几届学生都反映过,在预习这个内容时,普遍的感觉是,书本看得懂,但看完后,就是不知道讲了什么东西。这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还是有难度的,而学生难以把握的原因,很重要一点,就在于其条理的混乱。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教材重新进行了整合,理出了基本思路。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简化为3个问题,一是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二是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影响因素(为什么):社会历史性和主观性,概括的说就是价值判断和选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在同样的历史社会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三是面对不同的选择,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遵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办)。图示如下:
异地高考的最新政策
异地高考的最新政策
异地高考的最新政策
广东的“异地高考”政策将分三步实施: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2014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中职学校具3年完整学籍的,可参加中职报考高职的考试,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2016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且具3年完整高中学籍的,可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第一步: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子女不受入户年限、就学年限等限制,“零门槛”参加高考
第二步:2014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中职学校具3年完整学籍的,可参加中职报考高职的考试,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第三步:2016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且具3年完整高中学籍的,可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对于暂不符合在广东报考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自2014年起,经户籍所在地省级招生办同意,可在广东借考,但须回到户籍所在省(市)参加录取。
小李新莞人初三学生:“如果能在这边考试是最好的。”
朱女士新莞人:“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同等对待,升读大学只要有成绩就给一个机会。”
有学者表示,广东放开异地高考将面对随迁子女众多,教育资源承载能力不足、高水平大学在粤招生计划有限以及教育均衡化等问题,尤其对东莞来说压力不小。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授赵书山:“对东莞来说压力会比较大,因为新莞人毕竟多,在新莞人子女跟随父母参加升学考试确实有非常大的数量。高考政策的放宽会引起流动人口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籍管理的问题。”
内蒙古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
内蒙古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蒙古籍居民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前往其他省市谋求发展。其中,大量随迁子女走进了异地的学校校门。然而,随迁子女在异地高考的备考和报考中,面临不少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内蒙古省教育厅制定了一系列“内蒙古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
一、政策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为加强民族团结与教育均衡发展,内蒙古省出台了针对随迁子女的政策。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随迁子女教育融入
教育规划,明确财政保障责任,建立统一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二、问题与挑战
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随迁子女在异地求学中常常面临适应性差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考备考和报考过程中。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家庭陪伴:由于父母一般不在身边,随迁子女的家
庭背景会较为单薄,会对其成长产生较大影响。
2.文化差异:随迁子女面临异地文化环境的巨大冲击,比如在语言和风俗习惯方面,尤其是当随迁子女离开母语使用较多的地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适应。
3.学业成绩较差:随迁子女在异地学习期间,面临的学业压力也更大。有时候,由于与本地生源相比存在差距,会造成随迁子女学习成绩不佳,甚至较难进入理想的高中或大学。
4.考试报名复杂:在高考报名中,由于涉及户籍和身份证问题,部分随迁子女面临着身份认证和报名问题。
三、“内蒙古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随迁子女的问题和挑战,内蒙古省教育厅联合教育部,制定针对内蒙古籍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精选5篇)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精选5篇)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篇1
随迁子女考生须提供高中段学籍证明、毕业学校出具的连续学习记录证明、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就业创业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篇2
随迁子女考生须提供高中段学籍证明、毕业学校出具的连续学习记录证明、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就业创业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在职职工还应有单位介绍信。
在河北长期居住并具备报名资格的港澳台地区考生,及在华取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所需材料详见第七条。
符合报考条件、在河北就业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须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居住证所在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
点高考报名。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篇3
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河北参加高考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河北就业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河北参加高考报名,在具备上述相应报名条件的基础上,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经常居住地(居住证所在市)接受高
中段教育,至毕业时具有两年(含)以上连续就学记录(不含高中毕业后复读时间)和学籍;
2.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居住证、《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创业证》电子凭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
随迁子女考生须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居住证所在市级招生
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报名。如考生在户籍省和河北均参加了高考报名,一经查实,取消在河北的报名资格。
随迁子女考生须提供高中段学籍证明、毕业学校出具的连续学习记录证明、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创业证》电子凭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作者:方伶俐许汪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4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趋势下,“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各省市都相应出台相关政策。以高考制度改革为出发点,分析“异地高考”政策提出的背景,并运用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出解决当前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异地高考;教育公平;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10-02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从未间断。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务工,聚集成一个新的群体——“随迁人员”。随迁人员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当前高考制度改革中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异地高考”政策的提出,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随迁子女回户籍地参加高考的无奈和麻烦,同时也让高考制度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众多现实和可能的难点。因此,本文从异地政策提出的背景出发,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深入分析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已存在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难点,并提出促进“异地高考”顺利推行的政策建议。
一、“异地高考”提出的背景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5亿,其中有1 400多万随迁子女。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难的社会问题。“异地高考”政策的提出被认为是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对现有政策的改进、补充和完善,也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之一。
由异地高考方案获批看我国公民高等教育平等权
由异地高考方案获批看我国公民高等教育平等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异地高考方案,这一方案的获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异地高考方案为那些无法迁往考试地点的考生提供了一种公平的参加高考的机会,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民的高等教育平等权。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地域差异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平。相对于发达地区,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考生想要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往往需选择迁往他处。但是,这会导致很多考生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迁居,从而无法参加高考。
异地高考方案的推出,给了无法迁居的考生一个公平参加高考的机会。通过跨省高考,考生能够留在自己的家乡参加高考,而不需要面临远离家乡、独自承担生活费用等困境。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考生和家长,也有利于减轻高校对于发达地区考生的招生压力,让更多的有才华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优质高校。
异地高考方案的获批对于保障公民的高等教育平等权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教育平等权是每个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地域差异问题,提供公平平台,让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有机会参加高考。这削减了高等教育中的地域不平等,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异地高考方案的推行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工具,其公正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妥善控制好跨省高考的各种影响因素,就可能导致有
些考生通过异地高考方案获得不公平的机会,进而影响高校的选拔和录取结果。此外,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条件和质量存在差异,异地高考可能给某些考生带来一定的风险和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案例5:
“异地高考”的阻碍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难度,因为既得利益的阻碍,不适当地被夸大了。这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对其定位过低,没有具体放到国家层面来做有关。
作者:本刊记者石勇来源:南风窗日期:2012-12-13 浏览:1944
在无数人经历了苦苦等待以后,9月初,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出来了。
这是一个进步。但《意见》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离公众的普遍期待还有不少距离。同时,教育部让各地在今年年底前拿出办法,以及关于异地高考的“三个条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疑问:
各地会不会设置可能比想象中更高的门槛?异地高考会眷顾到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吗?
即使年底前,京、沪等地关于异地高考的办法出来,那么,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高考、录取的那一天,是在什么时候?
在缺乏教育部统筹改革的情况下,异地高考迈出了象征性的第一步,但能走多远?
这些疑问,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对其定位过低,没有具体地放到国家层面来做有关。但事实上,它也是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容之一,其重要性需进一步认识。
社会结构的重构
2012年中国经济放缓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催生了一个普遍的焦虑:在“崛起”而奔向富强、文明的过程中,中国如何避免被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问题绊倒?
这个问题,构成了对中国的巨大考验。而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正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从表象上看,异地高考是“随迁子女”在读书、高考上遇到了问题,因此要麻烦教育部、各地方政府来关心。但本质上,它是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因为既定的制度设计,人们的社会经济角色和公民权利、国民福利被剥离的后遗症。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这一制度设计隔离了两个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的人群。也就是说,户籍制度在理论上,如果可以承诺一个人的公民权利和国民福利,前提是一个社会没有流动性。
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召唤出了巨大的人口流动。这意味着户籍制度在理论上已经跟不上了,因为很多人已不在原籍,而且以他们的社会经济角色也回不去了,它无法再兑现对一个人分配公民权利和国民福利的承诺。
改革开放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种重构,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运动。一个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某种经济结构,自然地有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结构。
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对各种资源,以及人口在整个社会中的重新划分。它必然改变原来和户籍捆绑在一起的人口分布。
如果要保持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或至少要维持某种经济水平的话,那么,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这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应该反映在关于公民权利、国民福利分配的制度设计上,从而导致对原有户籍制度的改革。否则,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上都会产生深远的后果。
第一,在一个城市或已经城市化的地区里,很多非户籍人口在公民权利的行使和国民福利的获得上遭到体制排斥,而只为“市场”所庇护,意味着其在既定体制下难以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公民。
第二,以歧视性的国民不平等待遇,强化了“本地人”、“外地人”的心理对峙。这实际上为群体性的社会冲突埋下隐患。
第三,出于“降低成本”、发挥“比较优势”的考虑,30多年来,“异地务工人员”被视为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用完一批,马上又可以换一批年轻的,而没有在形成了某种规模的经济结构时,把他们也产业工人化、市民化。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因之整体上处于一个低端的水平,而且很脆弱。
反映改革决心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的描述,当前,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2.3亿的流动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17%,而他们在流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
这么一个庞大的人口数字,因为户籍制度的原因,而溢出了国家所承诺的公民权利、国民福利的保障体系,成为被排斥的一群人,包括他们的子女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是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个大遗憾。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建构现代国家,以“权利”来调整、规范政府和公民关系的过程。现代国家承诺公民的迁徙自由,而中国的发展,恰恰在人口流动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这就要求根据公民身份,而不是户籍来确立公民与国家彼此的权利义务。现代国家建构所要获取的政治认同,离不开这一点。
异地高考问题的产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改革已经严重滞后。
改革,意味着要冲破既得利益格局。异地高考背后是公民权利如何在国家层面兑现,其阻碍一是既定高考体制中的既得利益,二是户籍制度。因此,某种意义上,异地高考的推进是否艰难,反映出了改革的决心。
夸大的阻碍
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因为诉诸于公民的平等教育权,而这一权利对应的是国家的义务,首先当然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因此,尽管现阶段解决的思路是由教育部推动各地来做,但由中央各部委来统筹规划,并改革高考体制、户籍制度等,这扇大门仍不应关闭。就是说,在国家层面上,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仍可在未来某个时候取代现在的思路。
当然,即使异地高考的解决办法不幸地已经是这种样子,在现阶段,也并不意味着就作为不大。
从各地的反应看,到年底前制订办法背后最大的两个担心,第一是城市资源承载力有限,突然有那么多张嘴来“吃”,要在本地读初中、高中,得投入多少钱来建学校、聘请教师?而在以前,“随迁子女”更多地是在民办学校就读,而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已经回原籍了。第二个担心,则是经典的说辞,非户籍人口在当地参加高考、录取,会影响本地学生的利益。
第一个担心,大致对应教育部所说的“城市条件”。作为对地方的一种妥协,《意见》把它表述为“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而在9月6日,更进一步解释为“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等于完全把要不要某些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决定权交给了地方—而地方基于利益驱动,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承担成本,是要求有回报的。
但这是一个多余的担心。放开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并不意味着要当地拿出一堆钱来修学校、聘请教师。这类事情,只要放开教育管制,完全可以由市场解决。在现阶段,很多“异地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就基本上是民办学校在解决。而放开异地高考,存在着很多人读高中的需求,一样会有民办学校来做。
第二个担心已经被《意见》考虑到。它的表述是:“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
那就很简单了,放开了异地高考,根据每省实际参加高考人数来招生、录取即可。而在此之前,教育部门还可以根据每省高中阶段的学生数量来预测并给各省分配招生指标。这样,高考人数多的省市,录取名额就多,高考人数少的省份,录取名额就少。这既解决了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录取问题,也没有影响本地利益。
很清楚,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难度,因为既得利益的阻碍,不适当地被夸大了。但只要认识到它对于中国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意义,迈开的步子,就可以加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