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案例5:异地高考

合集下载

以公共政策理论的视角解读异地高考政策的形成

以公共政策理论的视角解读异地高考政策的形成

以公共政策理论的视角解读异地高考政策的形成作者:宋茂秋来源:《商情》2013年第40期【摘要】开放异地高考,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升学问题,让非户籍地考生享有与本地考生相同的高考资格,使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能够更好地享受父母务工所在地的教育资源。

经过长达五年的政策推进,2013年1月9日30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公布了异地高考的政策方案,使得异地高考实现了“破冰”。

本文将运用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理论、外在催生模型理论等分析异地高考政策形成过程。

【关键词】公共政策异地高考一、异地高考政策问题的分析与界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许多发展势头良好的二线城市,由于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均在异地工作,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所觉察、认同、感受,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的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异地高考问题显然是可以被大家观察到的、能够表述出来的客观事实和问题情境。

为社会大多数人——城市流动人口所察觉,社会舆论已然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

异地高考的推行将是一个必然趋势,需要政府采取相应行动去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

二、异地高考政策的推进历程——外在催生模式异地高考政策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公共问题政策议程建立中外在催生模型的典型案例。

外在催生模式是指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

2008年异地高考政策首先由公民发起社会的舆论,得到政府的重视,进入政府议程。

2010年,政府只是进行三个省市的试点,没有具体政策的落实,未解决根本问题。

2011年公民参与再次发挥作用,首先是制定“民间异地高考政策”,而后是两会前9万人签字的请愿,公民的积极主动参与,让异地高考政策问题再一次进入政府视线。

(一)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前的公民参与行为。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异地高考”只是“中途岛”.doc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异地高考”只是“中途岛”.doc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异地高考”只是“中途岛”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异地高考”只是“中途岛”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在2012年末终于揭开面纱,包括京沪粤在内的26个省区市公布了各自的标准答案,但仍有5个省份未能在2012年内出台有关政策。

纵观各地已公布的方案,门槛高低大不相同。

中西部人口输出大省,由于生源流入压力小,几乎不对异地高考设限。

众矢之的的北广上,因为人口大量流入、名校资源集中,对异地高考提出了各自的硬杠杠。

在放开中职、高职、本科录取上,各地也给出了不同的时间表,北京更是未公布异地考生参加本科录取的具体时间。

重点城市异地高考新政策还是引来不少质疑和争议。

理解需要双向,审视更要客观,这是解决包括异地高考在内的许多问题的基础。

对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管理者而言,无法再将外来务工者视为候鸟,必须为那些为城市发展贡献智慧、付出汗水的外来劳动者提供应有的社会服务。

鉴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问题少年带来多种隐患,考虑到城市打工子弟学校软硬件不足、异地升学掣肘愈发不符合主流的公平趋向,城市终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不是胸襟的问题,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社会和谐共享的应有之义。

呼唤改革者也当认识到,决策层一直以来实行渐进式改革的良苦用心,以及渐进对中国发展与前进起到的润物细无声作用。

作为户籍的衍生物,学籍与异地升学的确需要改革。

但也须指出,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只是理想主义的美好愿景。

现实与客观局限使人们必须理性面对有关改革。

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城市的承载力不是无穷的,空喊公平口号不会带来均富。

凡事过犹不及,如果陷入极度的平均主义,欠发达的我们未尝不会重返均贫,大锅饭的负面性无需赘言。

尽管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不如一些人希望中那般到位,但其毕竟在推进与向好,中国式改革从渐变到巨变的经验当为人们加添信心。

拥有政策倾斜地区户籍的家长与学生,对异地高考改革不积极不难理解。

但人们应当明白,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普惠性的。

打破户籍藩篱,突破资源垄断,消除拼爹行径,实现分配公正,这一切的一切相辅相成,不正是众多草根儿百姓的衷心诉求吗?或许,一些人需要暂时让渡一定的既得利益,但换取的却是广大的、持久的共同利益,这对当事人与社会显然是值得的,更是必须的。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视阈下中国异地高考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视阈下中国异地高考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视阈下中国异地高考问题研究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高中教育发展较为普及,但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高中教育水平存在差异。

在考试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的今天,如何让异地高中学生有公平的高考机会,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使用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视角,研究中国异地高考政策,并从制定、实施、评估等环节出发,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一、政策制定阶段政策制定阶段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政策的问题提出、议程设置、政策选择与制定都会发生。

在中国,异地高考政策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

由于高校的培养资源限制了一些边远、经济落后省份高中学生的上大学概率,精英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导致了地方分流的问题,形成了国内异地高考政策的起点。

199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在各省区要分两批组织高考的通知”。

此通知明确“一批次组织全省所有考生参加高考”,“二批次组织本省所有考生和具有高考报考条件的其他省市考生参加高考”。

自此之后,高考的第二批次考试逐渐发展成为异地高考的主要形式。

然而,在具体执行中,国家教委的规定成为地方在执行时进一步细分和限制的依据。

比如,有些地方认为“其他省市考生”不包括自己省(市)的居民,甚至有些地方把异地高考人数设定了上限。

这些操作规范的具体制定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执行产生了影响。

另外,国家教委的规定也未能解决异地高考的公平问题。

虽然政策规定异地高考人数不得超过本地招生计划数,但在实际执行中,准备在外地考试的学生必须自费前往考场,而且还需要购买考试用具、交通费等。

这些额外的费用成为了异地高考人多不如本地考试的一大障碍。

政策实施阶段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二步,它包括政策细化、资源配置、监督督促等环节。

在实际执行中,中国的异地高考政策有以下实施问题。

1、考试环节高考是一场考试,因此,考试的环节是异地高考政策表现出公平性的重要环节。

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设备、监考人员的公正性等都会对异地高考的公平性产生影响。

毛概实践 案例分析(异地高考)

毛概实践 案例分析(异地高考)

一.案例呈现案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有2亿2千多万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或生活,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他们的事业、家庭、不动产、交际圈均已扎根于输入地,绝大部分城市新移民不会再返回原籍。

然而新移民作为输入地繁荣的建设者,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承担市民义务的同时,却无法享受与输入地市民相同的权利,其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矛盾便是新移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被认为是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的“异地高考”,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案例二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

然而,由于教育不公、户籍歧视和大学属地化,中国特殊的群体“高考移民”仍在持续,成为了异地高考政策实行的巨大阻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异地高考”这一政策将因地制宜,各地根据流入地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办法,提出具体条件。

他说:“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案例三2013年3月12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

今年“两会”教育提案的焦点瞄准“异地高考”,去年两会,教育部把“异地高考”提上日程。

如今,一年已过,围绕着“高考移民”、“地域歧视”、“教育资源争夺”等敏感话题的唇枪舌战从未停止。

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表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在31个版本的异地高考方案中,各地一般对考生学籍、在该省区市就读时间、合法稳定住所,父母合法稳定工作、社保证明等条件有所限制。

但各地由于现实情况不同,各地方案具体限制条件相差比较大。

对于教育部的这一政策,社会反映则是“有喜有忧有失望”。

2月21日至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委托北京零点指标信息资讯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调查民众对于“异地高考”的态度,统计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公众支持异地高考政策,反对这不足四分之一;从户籍身份来看,没有当地户口,但已取得工作居住证的公众对异地高考政策呼声最高,支持者超过7成,有本市户口的公众,对异地高考反对的比例最高;分城市来看,广州市民最支持异地高考政策,而北京对此支持率最低。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异地高考政策新动向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异地高考政策新动向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异地高考政策新动向随着2013年各省高考报名工作陆续启动,异地高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10月31日,黑龙江省率先公布异地高考方案;此后,山东、福建、天津、江苏、广东、安徽、浙江、湖北、海南、云南、江西等13省市明确表态,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具体方案最迟将于年底前公布。

2012年还有一个月即将结束,异地高考,呼之欲出,它将给高考带来怎样的变化?给广大考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教育部:要求异地高考三大条件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以下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

教育部要求异地高考三大条件。

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

家长的基本条件是,在这个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

学生本人的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什么样的学生与本地生享同样待遇。

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它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

教育部9月6日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湖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9个省(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研讨“异地高考”政策。

会议强调,要尽快明确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好实施方案。

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

二要按“三个根据”要求,进一步细化准入条件,确定操作办法。

三要严格落实文件要求,确保各地实施方案在2012年底前出台。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有望年底前出台此后,北京就如何落实这一政策进行认真研究。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异地高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异地高考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异地高考【热点关键词】异地高考准入条件高流于形式教育公平人文关怀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因地制宜【热点背景】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谈到“异地高考”时,袁部长答:“要有条件准入。

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

”——家长要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学生则必须在当地就读若干年。

“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交了各种保险”,看似容易,但对于多数外来务工者尤其是农民工来说,恰恰最不容易。

估计很多流动人口看到上述诸多限制条件,会有如兜头被泼上一盆冷水:罢罢罢,我们还是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吧!2. 据了解,目前对于在粤、在深就读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数量,相关部门还没有详细数据,但就此前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非户籍人口占深圳常住人口比例高达77%。

而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前该局曾就非广东户籍在深圳就读的学生数目进行一个粗略统计,虽然具体数据记者不得而知,但其表示,“基数比较大”。

“在深圳,现在外省户籍的学生仍然不能参加高考,由于广东教育和高考与这些学生的老家的教育和高考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现在不少外省户籍的学生在深圳接受完义务教育后,都会选择回去老家读高中、参加高考。

”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旦放开异地高考,恐怕这些原本选择回老家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就不回去了。

4. 从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到异地高考准入,不能不说是教育部门倾听民众呼声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但是,准入条件又引来公众的质疑。

有条件的准入看起来仿佛考虑的很周全,对家长唯一的限定就是除了没有户籍,其他条件该具备的都得具备,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放宽”政策,其实本质就是让学生除了拼出身还要拼自身。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之异地高考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之异地高考
3、不利于准确反映当地教育水平;
4、户口造假、不诚信现象,影响社会风气;
5、引起当地考生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
“异地考生”带来的问题有:
1、外地考生择校难,教育资源不均衡;
2、户口限制,考生无法在异地参加高考,激化社会矛盾;
3、教材不一致,影响考生成绩、升学;
4、考生因此放弃高考,损失人才资源。
二、影响——危害或意义
模拟试题:结合给定材料,分析异地考试政策出台带来了哪些积极意义。
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200字以内。
【参考解析】
异地考试政策的出台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1、有效抑制“高考移民”现象和教育不公的问题;
2、保护考生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为“异地考生”考试、升学带来便利;
【参考解析】
重点注意事项有:
1、深刻领会并紧贴教育部发布的异地考试政策纲要和意见;
2、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倾听民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方案;
3、简化异地考生择校、报名、考试程序,公平对待,杜绝歧视;
4、邀请相关专家多角度思考和论证本方案,预测方案施行后的问题和处理办法;
5、明确区分考生身份和性质,防止“高考移民”趁机而入;
3、有利于均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4、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为社会培养、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
5、有利于减轻随迁子女家庭困难和负担;
6、有利于缓解户籍争议,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三、对策举措
模拟试题: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地方政府在制定异地高考具体方案时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
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250字以内。
【考点分析】
一、问题及原因
模拟试题:结合给定材料,分别指出“高考移民”和“异地考生”现象带来哪些问题?

公共政策案例5:异地高考

公共政策案例5:异地高考

公共政策案例5:“异地高考”的阻碍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难度,因为既得利益的阻碍,不适当地被夸大了。

这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对其定位过低,没有具体放到国家层面来做有关。

作者:本刊记者石勇来源:南风窗日期:2012-12-13 浏览:1944在无数人经历了苦苦等待以后,9月初,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出来了。

这是一个进步。

但《意见》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离公众的普遍期待还有不少距离。

同时,教育部让各地在今年年底前拿出办法,以及关于异地高考的“三个条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疑问:各地会不会设置可能比想象中更高的门槛?异地高考会眷顾到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吗?即使年底前,京、沪等地关于异地高考的办法出来,那么,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高考、录取的那一天,是在什么时候?在缺乏教育部统筹改革的情况下,异地高考迈出了象征性的第一步,但能走多远?这些疑问,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对其定位过低,没有具体地放到国家层面来做有关。

但事实上,它也是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容之一,其重要性需进一步认识。

社会结构的重构2012年中国经济放缓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催生了一个普遍的焦虑:在“崛起”而奔向富强、文明的过程中,中国如何避免被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问题绊倒?这个问题,构成了对中国的巨大考验。

而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正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从表象上看,异地高考是“随迁子女”在读书、高考上遇到了问题,因此要麻烦教育部、各地方政府来关心。

但本质上,它是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因为既定的制度设计,人们的社会经济角色和公民权利、国民福利被剥离的后遗症。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

这一制度设计隔离了两个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的人群。

也就是说,户籍制度在理论上,如果可以承诺一个人的公民权利和国民福利,前提是一个社会没有流动性。

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召唤出了巨大的人口流动。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精选5篇)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精选5篇)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精选5篇)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篇1随迁子女考生须提供高中段学籍证明、毕业学校出具的连续学习记录证明、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就业创业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篇2随迁子女考生须提供高中段学籍证明、毕业学校出具的连续学习记录证明、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就业创业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

在职职工还应有单位介绍信。

在河北长期居住并具备报名资格的港澳台地区考生,及在华取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所需材料详见第七条。

符合报考条件、在河北就业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须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居住证所在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高考报名。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篇3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河北参加高考应具备哪些条件?在河北就业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河北参加高考报名,在具备上述相应报名条件的基础上,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经常居住地(居住证所在市)接受高中段教育,至毕业时具有两年(含)以上连续就学记录(不含高中毕业后复读时间)和学籍;2.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居住证、《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创业证》电子凭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

随迁子女考生须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居住证所在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报名。

如考生在户籍省和河北均参加了高考报名,一经查实,取消在河北的报名资格。

随迁子女考生须提供高中段学籍证明、毕业学校出具的连续学习记录证明、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创业证》电子凭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

在外省就读的河北户籍普通高中,回河北参加高考报名,应提供学籍所在地相关省级部门出具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综合评价信息材料。

异地高考新政策河北篇4河北新高考改革政策是3+1+2模式。

1.考试科目。

合格性考试包括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定的所有科目,具体有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14个科目。

公共政策执行偏离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异地高考为例

公共政策执行偏离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异地高考为例

ABSTRACTPublicpolicyinvolvesmanyaspects,whichincludespolicydevelopment,policyimplementation,policyevaluationandsupervisionetc.Amongthem,policyimplementa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publicpolicyprocess.Theadequacyofpolicyimplementationinfluencepublicpolicycanbebreached,andexecutivedeviationisaneutralphenomenonintheprocessofpolicyimplementation.Chinaisinacrucialperiodofsocialtransition,deepenthereformhasbecomethefocusofgovernmentwork.FromindividualNPCmemberduringtheNPCandCPPCCin2008,firstproposedoff-siteentranceexaminationto2012,thegeneralofficeoftheStateCouncilurgedalllocalitiestoentranceexaminationassoonasimplementrelevantpolicydocumentsoftheoff-sitepossible,whichshowthatdoagoodjobofmigrantworkersandtheirchildrenininflowtotheschoolhasbecomeamajorissueCallnotbeavoided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Canbefound,Throughtheanalysisofpolicycontentandimplementationdeviationformthecentralgovernmentrequiresallregionsmustalwaysadheretothepeople-orientedandcandidates’educationright,promoteeducationalequityobjectiveprotectofdifferentexamination.requirementthroughouttheimplementationprocessintheoff-siteentranceThegovernmentgivestheprovincialgovernmentsufficientdiscretion,whichhasspawnedanewunfairnessineducationandsocialcontradictions.So,takingthisissueasthestartingpointtostudy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devi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Publicpolicyisessentiallyare—adjustmentandallocationofsocialresources,butpublicpolicyitself,policyimplementationbody,thepolicysystemlevelfactorsandpolicyenvironmentwillaffectpolicyimplementationresults.Publicpolicyitselfisacomplexsystem,policyimplementationdeviationproblemareinevitableinthecaseoffuzzyrelativepolicyobjectives."Boundedrationality—ofexecutive,profit·drivenandothershort—sightedbehaviordeterminespublicpolicyCannotfundamentallysolvethefairandreasonableallocationofsocialresources.Fromtheperspectiveofpublicpolicysystem,policyrelatedsecuritymeasuresarcnottOprotectinplacecausedbythefractureofresourcesorpolicyimplement,whatisthemostimportantreasonscausingtheexeculiondeviation.Anysocialactivityisconductedincertainenvironment,environmentalfactorshaveacountereffectonthepolicyimplementation.Theappropriateenvironmentcanhelpthepublicpolicyimplementsmoothly,onthecontrary,itwillincreasethedifficultyofpolicyimplementation.Executivedeviationisnotonlyawasteofresourcespolicy,evenleadtOsocialpeople’Svitalinterestscannotbeguaranteed.InthispapeLbaseontheanalysisofpolicyimplementationdeviationofoff-siteentranceexaminationandtOproposeappropriatecorrectivemeasures.Thescientificandreasonablepublicpolicycanguaranteethevalidity3.3.1异地高考的政策目标…………………………………203.3.2异地高考的执行结果…………………………………213.4异地高考执行偏离的表现形式……………………………….233.4.1政策附加性执行…………………………………….233.4.2政策敷衍性执行…………………………………….233.4.3政策选择性执行…………………………………….233.4.4政策拖延性执行…………………………………….243.4.5政策替换性执行…………………………………….24第四章公共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分析……………………………….254.1公共政策本身因素………………………………………..254.1.1公共政策的复杂性…………………………………..254.1.2公共政策的不稳定性…………………………………254.1.3政策目标的模糊性…………………………………..264.2政策执行主体因素………………………………………..264.2.1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缺陷……………………………..264.2.2政策执行主体的“有限理性”………………………….274.2.3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驱动……………………………..274.3政策制度层面因素………………………………………..284.3.1单边政策突进………………………………………284.3.2多主体话语表达机制的不完善………………………….294.3~临督问责制度的匮乏…………………………………304.3.4财政改革的滞后…………………………………….304.4政策执行环境因素………………………………………..314.4.1政治环境.…………………………………………314.4.2经济环境………………………………………….314.4.3社会环境……………………………….…………324.4.4自然环境………………………………………….32第五章公共政策执行偏离的矫正措施……………………………….345.1科学合理的制定政策………………………………….…..345.1.1“头肭风暴浊”优化公共政策………………………….3,15.1.2确保公芡政策的可操作。

时政热点: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doc

时政热点: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doc

时政热点: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7月5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为我省高校的校长书记作了一场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会。

昨天他先后到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调研,指出高校应紧抓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问题:我国是教育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我国是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

当前,我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9%。

我省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36万多人,毛入学率24.03%。

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

杜玉波说。

在他看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差距;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有差距;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要求有差距;四是高等学校办学和自我管理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有差距。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

杜玉波说,高等教育应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坚持走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头戏。

理念:大学办得好不好不应看学校规模要看产品质量提升教育质量,该怎么做?要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大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

杜玉波说,有时理念比做法更重要。

每年,都会有机构发布大学排行榜,排行榜有的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有的以学校规模及其他数量的发展作为指标。

杜玉波认为,大学排行榜应科学辩证地看。

因为,教育的产品是学生,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应主要看他所培养的学生质量,也就是看这所大学毕业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要比毕业生质量。

而现在大学排行榜的很多指标体系设计,比较的并不是这些东西。

杜玉波说,现在不少高校在申请指标、申请项目时,习惯上讲学校的规模有多大,却很少拿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指标来检验自己。

现在,一些大学抱怨政府支持不够,社会就业岗位不足。

高校要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人才质量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_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_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_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引言:近年来,中国的“异地高考”政策成为了公共政策领域的一个热门议题。

该政策允许学生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参加高考,引发了广泛争论。

然而,这一争论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深层次问题。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异地高考”政策的争议所代表的社会政治动态。

第一部分:政策的出台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东西南北差距巨大。

发达的东部地区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面临巨大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政府推出“异地高考”政策,试图通过让学生离开家乡去更为发达的地方参加高考,以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实现教育公平。

然而,这也引发了获益较少地区和学生的不满。

他们认为政策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地区的教育资源,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向少数富裕地区集中。

第二部分:政策争论的社会政治动态1. 地区利益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异地高考政策的争论暴露了地区间的利益纠葛与政治权力的较量。

一方面,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也更强。

这部分地区希望维持好的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甚至将更多的优质资源保留给本地学生。

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对教育资源的渴望,寄希望于“异地高考”政策能够提供公平的机会。

这一争论意味着地区利益间的抗衡,也反映了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

2. 教育不平等与社会阶层: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是社会阶层固化的根源之一,这也是“异地高考”政策引发的争议的深层次问题。

由于教育质量的差异,东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也不同,这导致了一些家庭为了寻求更好的教育机会而选择异地高考。

然而,对于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离家异地参加高考并不容易,因为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这种教育不平等与社会阶层的联系,在“异地高考”争论的背后显露无疑。

第三部分:对策与未来发展1.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了解决“异地高考”政策争论带来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并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异地高考:教育公平的破冰之举

异地高考:教育公平的破冰之举
理 太 严 ,其实 是 用 户 籍 制 度 保 证 了城 市 孩 子 的 特 权 ,
8— 22埠 刚R o
课堂内外・ 教师版 l 蓑注
各地破冰之举 : 曙光初现
山 东打 破 高 考 户籍 限制 非 山东 考 生可 在 山东 高 考
是 2l O 1年 新 增 加 的
不 过 , 有 学 者 指 出 , 海 市 降 低 非 沪 籍 考 生 的 也 上
根 据 《 东省 普 通 高 校 考 试 招 生 制 度 改 革 实施 意 山 见》从 21 , o 4年 起 , 东 将 逐 步 统 一 全 省 各 批 次 的 录 山
取控制分数线 , 同时 凡 在 山 东 省 高 中 段 有 完 整 学 习 经 历 的非 户 籍 考 生 均 可 在 山 东 省就 地 ( 就 学 的 高 中 段 所
报 名 门槛 . 要 受 惠 群 体 还 是 高 端 人 才 的子 女 . 父 主 如 母 为 海 外 高层 次 人 才 . 沪 高 校 、 研 机 构 博 十 后 流 在 科 动 站 在 站 人 员 等 , 普 通 务 T人 员 . 其 是 农 民 T 的 而 尤
上海 异 地 高 考 有 限 开 放 1 O类 非 上 海 籍 考 生可 高 考 21 o 2年 , 1 有 0类 非 上 海 户 籍 考 生 可 以在 上 海 市
参加 全 国高 考 。这 l 0类 非 沪 籍 考 生 主要 包 括 了持 引
进类 人 才 居 住 证 人 才 的 子女 , 外 在 沪 工 作 人 员 的 子 市
女 . 沪高 校 、 研 机 构 博 青 的子 女 等 。 中 , 支 其 引进 海 外 高 层 次人
才 子 女 和 上 海 市 教 委批 准 的其 他 特 殊 情 况 考 生 两 类 ,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摘要】我国“异地高考”改革是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从政策视角出发,对该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文章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入手,引出了异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后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政策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对未来政策调整和优化提出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异地高考”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推动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异地高考、改革、公共政策、难点、对策、实施效果、调整优化、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异地高考”改革是指允许学生在省外地区参加高考的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在省外考试,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需要深入分析政策的难点,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只有不断调整和优化政策,才能确保“异地高考”改革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本文中,将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异地高考”改革的困难与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异地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政策实施中的问题所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通过对异地高考改革难点的分析和政策难点的反思,本文旨在为政策实施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为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出贡献。

本文将对已实施的政策进行效果评估,总结改革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展望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异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异地高考改革的困难在我国实行“异地高考”的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作者:方伶俐许汪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趋势下,“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各省市都相应出台相关政策。

以高考制度改革为出发点,分析“异地高考”政策提出的背景,并运用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出解决当前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异地高考;教育公平;利益协调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10-02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从未间断。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务工,聚集成一个新的群体——“随迁人员”。

随迁人员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当前高考制度改革中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异地高考”政策的提出,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随迁子女回户籍地参加高考的无奈和麻烦,同时也让高考制度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众多现实和可能的难点。

因此,本文从异地政策提出的背景出发,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深入分析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已存在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难点,并提出促进“异地高考”顺利推行的政策建议。

一、“异地高考”提出的背景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5亿,其中有1 400多万随迁子女。

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难的社会问题。

“异地高考”政策的提出被认为是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对现有政策的改进、补充和完善,也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和重建高考制度,此次“破冰之举”缓解了人才匮乏的困境,而且改变了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六)异地高考、素质教育

(六)异地高考、素质教育

(六)异地高考、素质教育1.当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他们升学考试问题日益突出。

2012年9月,国务院要求各地按照教育部等部门的联合通知,在2012年底前出台异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办法。

截至2013年1月11日,包括河南在内的全国27个省(区市)公布了随迁子女就地中、高考的方案。

郑州某中学针对异地升学方案展开了一次讨论,请你参与探究下列问题:(1)国家为什么要实施异地升学考试方案?(两方面即可,4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实施异地升学考试方案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进城务工人员为所在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理应得到保障;异地升学是当前我国现实的民生问题,关注和解决该问题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与要求,有利于社会和谐。

(2)促进我国教育发展,你还有哪些建议?(三方面即可,6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多方配合,构筑校园安全体系;实行高考制度改革,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等。

(三方面即可,6分)(3)国务院要求并督促各地制定落实异地高考政策细则说明了什么?①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③党和国家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党和国家努力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

2.“减负”即减轻负担,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减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列举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在校时间过长;上课时间过长;作业量过大;教辅资料过多;简单机械的重复性训练过于频繁;节假日辅导班繁多等。

(2)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给学生带采哪些危害?损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影响健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Theory Researc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4-03-03基金项目:湖北大学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C201304)资助作者简介:方伶俐(1981-),女,湖北黄石人,讲师,博士,从事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许汪(1992-),女,湖北黄梅人,本科,从事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方伶俐1,许汪2(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62)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从未间断。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务工,聚集成一个新的群体———“随迁人员”。

随迁人员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当前高考制度改革中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异地高考”政策的提出,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随迁子女回户籍地参加高考的无奈和麻烦,同时也让高考制度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众多现实和可能的难点。

因此,本文从异地政策提出的背景出发,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深入分析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已存在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难点,并提出促进“异地高考”顺利推行的政策建议。

一、“异地高考”提出的背景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5亿,其中有1400多万随迁子女。

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难的社会问题。

“异地高考”政策的提出被认为是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对现有政策的改进、补充和完善,也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和重建高考制度,此次“破冰之举”缓解了人才匮乏的困境,而且改变了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高考制度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并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制度之一。

尽管在36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高考制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局限性逐渐暴露,引起社会广泛质疑和批评。

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为孩子拼搏奋斗十几年后看到子女 出路 的盼头 。 然而 , 现今关于高考 的一个新 的问题又展 现在 我们 面前 ,那
就是 “ 异地高考 ”问题 。
中国青 至 硒童 = Q ! 呈
地 高 考 问题 引 发 了争 议 。 目前 ,北 京 随 迁 子 女 占 全市 义务 教 育 阶段 学生 人数 已高达 4 0 . 9 %,而 随迁 子 女 占上 海 义 务 教 育 阶段 学 生 人 数 的 比例 也 超 过
农民的分化主要表现为由乡镇企业大发展所带来的离土不离乡的职业分化但总体而论这一时期城市化依然处于非常缓慢的阶段农民分化的整体程度仍然较低90年代中国社会分化的规则是由市场建立的其背后显性化为资本逻辑西方社会中普遍认为区分社会层级的三大标志权力财富和声望在中国单一化为财富主导的权力声望观即只要拥有财富且这种财富直接等同于现实的资本占有也就自然被赋予了权力和声望故缺乏文化内涵的中国暴发户才会被体制精英化而很少被中国社会上层排斥
庆 列人 了试 点 范 围。这是 国家首 次将 异地 高考 列 入 了试点 ,让 不少 纠结 于 子女 异地 高考 的 家长看 到 了

丝希 望 ,但让 人 遗憾 的是 试点 地 区并 非外来 人 口
流人 较 多 的地 区 。2 0 1 2年 2月 2 9日, 山东 省 教 育
对 无本 地户 籍 的进城 务工 人员 子女 放开 就地 参加 高
大 多数 家 长甚 至直 呼绝 望 。在 “ 教育 公平 ”理 念下
全 社 会 的高 度 关 注 ,同 时也 必 然 要 承 受 社 会 舆 论
的广 泛 争议 。
的异 地 高考 公 共 议 题 如 今 仍 然 在 持 本 地 户 籍 和 非 本 地 户籍 的家 长 中展 开 着 激 烈持 续 的 争 鸣和 交 锋 , 相 关 困惑亟 待 学者从 理 论上 深入 破题 ,理性 疏导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案例5:“异地高考”的阻碍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难度,因为既得利益的阻碍,不适当地被夸大了。

这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对其定位过低,没有具体放到国家层面来做有关。

作者:本刊记者石勇来源:南风窗日期:2012-12-13 浏览:1944在无数人经历了苦苦等待以后,9月初,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出来了。

这是一个进步。

但《意见》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离公众的普遍期待还有不少距离。

同时,教育部让各地在今年年底前拿出办法,以及关于异地高考的“三个条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疑问:各地会不会设置可能比想象中更高的门槛?异地高考会眷顾到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吗?即使年底前,京、沪等地关于异地高考的办法出来,那么,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高考、录取的那一天,是在什么时候?在缺乏教育部统筹改革的情况下,异地高考迈出了象征性的第一步,但能走多远?这些疑问,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对其定位过低,没有具体地放到国家层面来做有关。

但事实上,它也是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容之一,其重要性需进一步认识。

社会结构的重构2012年中国经济放缓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催生了一个普遍的焦虑:在“崛起”而奔向富强、文明的过程中,中国如何避免被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问题绊倒?这个问题,构成了对中国的巨大考验。

而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正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从表象上看,异地高考是“随迁子女”在读书、高考上遇到了问题,因此要麻烦教育部、各地方政府来关心。

但本质上,它是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因为既定的制度设计,人们的社会经济角色和公民权利、国民福利被剥离的后遗症。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

这一制度设计隔离了两个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的人群。

也就是说,户籍制度在理论上,如果可以承诺一个人的公民权利和国民福利,前提是一个社会没有流动性。

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召唤出了巨大的人口流动。

这意味着户籍制度在理论上已经跟不上了,因为很多人已不在原籍,而且以他们的社会经济角色也回不去了,它无法再兑现对一个人分配公民权利和国民福利的承诺。

改革开放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种重构,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运动。

一个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某种经济结构,自然地有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结构。

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对各种资源,以及人口在整个社会中的重新划分。

它必然改变原来和户籍捆绑在一起的人口分布。

如果要保持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或至少要维持某种经济水平的话,那么,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这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应该反映在关于公民权利、国民福利分配的制度设计上,从而导致对原有户籍制度的改革。

否则,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上都会产生深远的后果。

第一,在一个城市或已经城市化的地区里,很多非户籍人口在公民权利的行使和国民福利的获得上遭到体制排斥,而只为“市场”所庇护,意味着其在既定体制下难以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公民。

第二,以歧视性的国民不平等待遇,强化了“本地人”、“外地人”的心理对峙。

这实际上为群体性的社会冲突埋下隐患。

第三,出于“降低成本”、发挥“比较优势”的考虑,30多年来,“异地务工人员”被视为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用完一批,马上又可以换一批年轻的,而没有在形成了某种规模的经济结构时,把他们也产业工人化、市民化。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因之整体上处于一个低端的水平,而且很脆弱。

反映改革决心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的描述,当前,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2.3亿的流动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17%,而他们在流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

这么一个庞大的人口数字,因为户籍制度的原因,而溢出了国家所承诺的公民权利、国民福利的保障体系,成为被排斥的一群人,包括他们的子女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是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个大遗憾。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建构现代国家,以“权利”来调整、规范政府和公民关系的过程。

现代国家承诺公民的迁徙自由,而中国的发展,恰恰在人口流动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

这就要求根据公民身份,而不是户籍来确立公民与国家彼此的权利义务。

现代国家建构所要获取的政治认同,离不开这一点。

异地高考问题的产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改革已经严重滞后。

改革,意味着要冲破既得利益格局。

异地高考背后是公民权利如何在国家层面兑现,其阻碍一是既定高考体制中的既得利益,二是户籍制度。

因此,某种意义上,异地高考的推进是否艰难,反映出了改革的决心。

夸大的阻碍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因为诉诸于公民的平等教育权,而这一权利对应的是国家的义务,首先当然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因此,尽管现阶段解决的思路是由教育部推动各地来做,但由中央各部委来统筹规划,并改革高考体制、户籍制度等,这扇大门仍不应关闭。

就是说,在国家层面上,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仍可在未来某个时候取代现在的思路。

当然,即使异地高考的解决办法不幸地已经是这种样子,在现阶段,也并不意味着就作为不大。

从各地的反应看,到年底前制订办法背后最大的两个担心,第一是城市资源承载力有限,突然有那么多张嘴来“吃”,要在本地读初中、高中,得投入多少钱来建学校、聘请教师?而在以前,“随迁子女”更多地是在民办学校就读,而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已经回原籍了。

第二个担心,则是经典的说辞,非户籍人口在当地参加高考、录取,会影响本地学生的利益。

第一个担心,大致对应教育部所说的“城市条件”。

作为对地方的一种妥协,《意见》把它表述为“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

而在9月6日,更进一步解释为“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

等于完全把要不要某些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决定权交给了地方—而地方基于利益驱动,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承担成本,是要求有回报的。

但这是一个多余的担心。

放开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并不意味着要当地拿出一堆钱来修学校、聘请教师。

这类事情,只要放开教育管制,完全可以由市场解决。

在现阶段,很多“异地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就基本上是民办学校在解决。

而放开异地高考,存在着很多人读高中的需求,一样会有民办学校来做。

第二个担心已经被《意见》考虑到。

它的表述是:“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

”那就很简单了,放开了异地高考,根据每省实际参加高考人数来招生、录取即可。

而在此之前,教育部门还可以根据每省高中阶段的学生数量来预测并给各省分配招生指标。

这样,高考人数多的省市,录取名额就多,高考人数少的省份,录取名额就少。

这既解决了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录取问题,也没有影响本地利益。

很清楚,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难度,因为既得利益的阻碍,不适当地被夸大了。

但只要认识到它对于中国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意义,迈开的步子,就可以加快很多。

“异地高考”,谁的胜利?2012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全国各省市关于“异地高考”的方案或思路赶在“大限”之前出台。

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排斥”、“限制”的思维,贯彻于各地“方案”始终。

作者:本刊记者张墨宁发自北京来源:南风窗日期:2013-01-18 浏览:4516对很多随迁子女家长来说,这是一个经过无数日夜,辗转呼吁等来的结果—只不过,等来的,是沉重的一击。

新年的第一天,一位非京籍家长给《南风窗》记者发来短信:“被抛弃了,绝望之极,像行尸走肉,心被掏空,漫无目的。

”她说,这是随迁子女家长们的普遍感受。

这能体会到。

“特权”胜利了随迁子女家长们注意到:北上广选择了同一天发布政策,在过渡期和门槛设置上也极为相似,就像约好了一样。

北京的方案规定从2013年开始,符合住所、职业、社保以及子女学籍条件的,可参加中职学校考试录取;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虽然北京市教委一直在强调接下来的3年仅为“过渡期”,但仅就这份方案而言,其实质无疑是考试权与录取权的割裂,有限度的“开放”只不过是将原有的户籍栅栏异形移位—外来者只能在教育资源的末端寻找机会。

而上海与居住证挂钩的办法早在正式公布之前,就已经被多方预料到了。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就曾向《南风窗》记者表达了担忧:“与居住证挂钩,则意味着异地高考最终会成为拼爹游戏。

”最后的方案规定,从2014年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可在当地报考。

而A 证的准入条件之高将大多数人挡在了门外。

广东则是“三步走”: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人,其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符合条件的2014年起可参加中高职的考试;2016年起,则可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与北京的未知状态相比,上海和广东看起来都为外来家庭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享受平等,必须以跻身一个特定的阶层为前提,用财富和地位为子女的教育权缴纳“保证金”。

可以想见,2016年之后,完成过渡期的北京也会走向这一逻辑。

北京的随迁子女家长们反应很激烈。

方案公布第二天,非京籍家长即在网络上发出了《致北京市教委的公开抗议信》,表达自己的愤怒:“教育公平不是考中职、高职的施舍,这是对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侮辱,是对国务院及四部委意见的亵渎。

”他们认为,“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状况相适应,要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有效平衡京籍学生和非京籍学生的升学利益”只是一句空话,毫无诚意。

同以往一样,非京籍家长对北京市教委和教育部的质询都没有得到回应。

北京市教委仅在微博上回复了网友提问,重述了方案的部分内容。

与官方对社会情绪的漠然相比,网络世界中,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争吵则更加激烈。

方案的出台,让反对异地高考者似乎更有底气攻击对方,大有北京市教委总算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的阵势。

去年9月以来,非京籍家长到北京市教委约访姜沛民主任,一些本地人士便也加入了陈情队伍,只不过他们的诉求是反对放开,担心最终的政策会倒向另一方。

而现在尘埃落定,他们“胜利”了。

“乡愁”碰到“权利”争吵仍在继续。

2013年1月3日下午,对方眼中的“既得利益者”和“异闹”代表终于见面了,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交锋,但是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谈还从未有过。

某网站邀请了持续为异地高考发声的学者张千帆和自称阿庆的北京本地人进行对话。

当天,《南风窗》记者旁听了他们的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