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一体化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状况参与式评析
公需课试题及答案A
认真学习X 来陕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统一题库一、单选题1、4月20日X来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他引用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是C的诗句A李白 B 温庭筠 C 白居易D李商隐2、X在 D 考察时首次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A陕西B山西C安徽 D 浙江3、X 强调在防控疫情中 B 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生力军的作用。
A实体经济 B 国有企业C民营企业D制造业企业4、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企业拥有B余项专利技术。
A 110B 220C 3005、全面落实X 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重大要求加快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2020年形成个千亿级支柱产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达到户产值超过百亿企业达到户(A)A 5,5,15B 5,5,10 C15,5,5 D5,10,106、B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做出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息息相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
A党建工作B生态文明建设C秦岭保护D保障和改善民生7、2019年中欧班列“长安号”覆盖国家和地区全年开行列、增开70%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稳居全国前列。
(B)A30个1743 B45个2133 C25个3069 D50个8、X 此次来陕西考察时间为 DA.2020年4月20日至22日B. 2020年4月19日至22日C.2020年4月20日至21日D.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六稳”内容BA 稳就业B稳市场C稳外贸D稳外资10、X 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指明了、提供了、注入了。
(D)A努力方向发展机遇新鲜活力B改革方向思想武器新鲜活力C奋斗方向成长空间强大动力D前进方向思想武器强大动力11、X 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A 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基层公共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
基层公共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赵佳乐 王 斌 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㊂这为我国新时期的治理体系㊁机制的完善指明了方向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㊂在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背景下,为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我国在治理主体的选择上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政府与其他利益主体的良性互动在治理过程中受到重视㊂城乡基层公共治理的法治化㊁科学化㊁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可以在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下得到提升㊂本文通过界定基层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核和运行环节,分析基层公共治理由于治理主体间关系不明㊁运行流程不畅所导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应对基层公共治理困境的路径㊂一、基层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核与运行环节(一)基层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核20世纪90年代末期,公共治理理论在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兴起㊂在这一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体系,丰富了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涵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公共治理的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各领域的系统治理到城乡社区治理,都进行了更加广泛㊁深入的创新实践㊂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明确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全方位部署安排,而基层作为整个社会治理当中最基础的单元和最深厚的支点,基层公共治理制度㊁体系的革新对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㊂为实现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基层公共治理的核心目标就要指向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或部门的利益㊂基层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核强调在治理中 公”的利益以及 共”的责任㊂治理主体在享有治理权和拥有治理资源情况下付诸一定的治理行动,同时也必须承担治理失效的风险,并追究治理主体的责任㊂基于以上的讨论,可以将 共”解释为 基于格序层级的多主体网络体系”,而多主体的关系㊁职责㊁任务的不同,又决定了 共”的结构㊂在基层公共治理中多元治理主体具有网络化的结构关系㊂第一,基层党委和各级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为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公共治理提供政治保障,在宏观上引领多元治理主体,发挥决策主导作用,在微观上协调关系,确保党的决策能够落地执行㊂第二,基层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作用,规范管理内容,对管理过程和结果负责,具有统筹的行政职能㊂基层政府在整个治理网络中,既要做到 放”,将资源有效下沉;又要做到管”,通过互联网手段创新公共治理的监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还要做好 服”,在公共治理中不断优化创新基层服务的质量和水平㊂第三,村㊁社区组织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及时回应群众需求,成为政府治理与群众参与的桥梁,具有协调化解基层社会矛盾㊁维持公共治理的稳定性㊁整合公众参与治理的任务㊂第四,公众在基层公共治理中,既是治理主体之一,又是治理效能的检验者以及治理成果的共享者㊂公众的特殊性在于,单个的个体无法参与公共治理,必须通过整个社会网络的协作,才能参与到公共治理之中㊂(二)基层公共治理的运行环节基层公共治理想要形成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共建㊁共治㊁共享的治理格局,一方面需要基层政府和基层社会组织在党委和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形成权责明确㊁统一指挥㊁上下联动的共建协管分享机制,另一方面要扩大社会公众在公共治理环节中的参25与度㊂基层公共治理主要有以下几个运行环节:第一,在农村,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机关,其作为执行者,将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到基层;在城市,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关对上要接受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㊁完成上级职能部门下达的工作,对下则要指导社区组织开展政治引导㊁文化建设㊁综合执法等公共治理的具体工作㊂第二,村㊁社区组织一方面协助基层政府,将基层治理中 最后一公里”的治理㊁服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联系群众,激发基层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以及自治组织的活力㊂第三,基层城乡群众在网格化协同治理体系下,共同参与到民主治理㊁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并努力实现自治,为基层公共治理有效运行托底㊂以上三个环节,都要在党委㊁各级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下开展,党既要统筹全局,又要通过党建连接基层行政力量和基层社会力量,实现治理的有效性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格序层级的基层公共治理多主体网络关系运行图(见图1)㊂图1 基于格序层级的基层公共治理多元主体网络关系运行图二、基层公共治理的现实困境(一)基层公共治理理念薄弱,人事分离当前,基层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缺少专业知识系统的学习与培训,造成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公共治理理念薄弱㊂基层公共部门领导主要负责管理工作,普通工作人员也只承担自己分配到的工作任务,对相关工作与公共治理理念的关系思考不够深入㊂因此,在基层公共部门中 公共治理”的理念较为模糊,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容易凭工作经验办事,较少考虑理论知识,治理能力有待提升㊂而上级部门对于治理理念在基层工作中的考察更聚焦于结果,对于治理过程的重视度不够高,这就造成基层公共治理的第一个环节出现阻滞,基层政府在落实政策法规以及指导社区组织开展治理工作时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㊂(二)基层公共治理权责与资源不匹配,效能有限一方面,对于城市的街道办事处以及农村的乡镇政府来说,由于下达任务的上级职能部门多,涉及治理㊁管理的任务和工作范围广且内容繁杂,基层成为社会治理的兜底部门,造成全能政府无边界化㊂基层政府业务繁杂,但是相关经费和资源的下沉有限,基层政府难以将有限的资源全部应用到治理的各项业务和工作中㊂另一方面,对于村㊁社区组织来说,由于经费和资源下沉不到位,造成了自治组织行政化㊂城市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权的派出机关,承接大量上级业务,只能将具体业务细化分解到社区组织;乡镇政府也同样将业务细分到村民自治组织中㊂但村㊁社区组织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存在缺经费㊁缺人员㊁无权力的现实,而且群众自治组织的定位又决定了其资源获得渠道的单一性,因此,只能依靠上级政府及其派出机关,通过行政化所获得的资源和权力开展工作㊂综上所述,基层政府和村㊁社区组织在人财物权等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均等化㊁平均化㊁应急化和部门利益化的情况,这就影响了二者在基层公共治理第二个环节中运行的畅通性和治理的有效性㊂(三)基层公共治理职责边界模糊,岗无确责基层公共部门虽然设置了不同的岗位㊁职位,但很少有明确的岗位说明㊂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工作人员在公共治理中很难完全按照岗位职责规定的边界和范围的界定完成任务,甚至有些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容易造成岗位职责交叉甚至混乱㊂更甚者只有部门职责,没有具体的岗位职责㊂这一困境造成基层公共治理主体间职责关系不明确, 共”的责任共担机制难以实现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基层公共部门没有制定 职位到岗㊁责任到人”的岗位管理机制,领导的任务下达㊁分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其规制性不强,而普通工作人员也难以拒绝领导分派的职责之外的工作㊂因此,职责边界模糊影响整个公共治理环节中责任分担机制的有效运行㊂(四)基层公共治理职位设置有职无权,运行不畅在基层公共部门,特别是在城市的街道办事处35以及农村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虽然有具体的职位,但是由于上级考核部门数量多,在履行职位职责中,权责相对不对等,对基层群众提出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㊂街道办和乡镇政府缺少为群众解决困难的权力,而上级政府又不了解群众的个体需要,难以做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决定,基层公共部门在公共治理中运行效率变低,能动性减弱㊂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在基层职位设置和规划中没有将责权利有机统一,且缺乏职位分析制度,造成职务的设置只关注了要完成的业务和任务及任职的资格,但是在相应的权力分配中,上级政府或者职能部门采取了事权分离的做法,可能导致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出现推诿现象,这可能会带来基层公共部门权力使用不当㊁业务指导与相关权力之间的界限不明㊁权力成为约束基层工作的手段等风险㊂这一问题会影响到整个公共治理环节中权力的行使以及上下交流的畅通性㊂(五)基层公共治理流程不清,协同失效上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业务下沉到街道和村㊁社区组织后,重点关注各项工作的结果和效果,对工作的过程㊁基层人员职责履行㊁业务开展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不够重视㊂同时,基层和上级政府在公共治理的具体工作中缺少协同㊁协调系统,而只有结果的问责㊂这就造成了基层公共部门在工作中,常采取规避矛盾的做法避免被问责㊂这一困境产生的根源是在基层岗位责权利分离的基础上,对于基层公共部门的业务流程的构建和设计中,人为地将上级领导业务㊁职能部门的指导业务,融入基层部门的业务流程之中,产生了基层部门业务流程的纵向剥离,并对其产生压力作用㊂而这种纵向的流程,又干扰了横向正常的业务链条㊂(六)基层公共治理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重绩效轻公共利益当前基层公共部门对于绩效的评估,相对还停留在对 德㊁能㊁勤㊁绩㊁廉”这几个较为宽泛的定性评价考核指标上,这就造成了上级对下级更注重考核结果,对公共利益的整体提升㊁公共治理过程方法㊁基层群众的反馈不够重视;而下级执行公共治理任务时会主动规避矛盾,选择减少矛盾的处理方式,这就造成了真正的基层治理难题和群众反映的社会问题难以解决㊂ 治理绩效”在基层公共治理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有可能成为基层官员展示治理成果或者获得晋升的一种方式㊂产生这个现实困境的根源,一是基层公共部门对公共治理中治理理念的核心目的不够明确;二是以保障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基层公共治理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其绩效考核机制不能完全反映治理成效㊂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基层公共治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上,人民群众在参与公共治理时的监督㊁反馈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㊂三、基层公共治理的优化途径(一)强化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对公共治理的归口管理机制,建立起党对业务 总揽全局㊁协调各方”的运行机制,为其他公共治理主体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㊂首先,党为基层公共治理提供前进方向,除了要抓好纵向的基层党建工作,保障基层治理系统运行流畅,还要依靠区域化的党建工作,在横向上联结不同的基层治理主体,并串联起新的社会治理主体,填补新出现的社会空间,形成网络化的基层党建㊂发挥好基层党委㊁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者㊁协调者㊁枢纽者作用,增强各种治理资源在治理网络中的兼容性㊂其次,提高基层党委和各级党组织的决策水平,对公共治理领域相关决策要进行科学评估论证,积极听取群众意见,树立党组织在治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动员力㊂最后,优化党对基层全面领导的方式,既要把握总方向,引导行政力量在公共治理中提高服务效能,又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规范社会力量,激发多元主体的创造力与活力㊂(二)优化整合基层公共治理的业务流程首先,以职责关系为切入点,按照 科学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治理部门和机构的内部治理工作流程体系,对工作程序㊁工作流程进行细致梳理和规范,运用业务流程再造技术,对各项治理业务事项㊁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流程改革㊂其次,以职能关系为切入点,按照 运行高效”的要求,对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公共治理工作事项,进一步划清职能边界和合作㊁流转程序,聚焦主责主业,突出重点关键㊂最后,以权力清单为核心,明确部门和机构的治理权力运行流程,将每项治理权力进行编号,并围绕权力清单的权力事项45形成和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图,尤其是形成治理决策权和监督权的权力运行流程图㊂(三)建立基层公共治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网络化治理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对治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运用㊂在资源依赖主义中,网络的形成在于行为者对资源的相互依赖㊂整合与共享是资源共享机制的两大功能㊂资源整合就是基层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各自拥有的资源集中起来;资源共享是基于共同的治理目标统一调配资源㊂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治理功能的互补,就要以现代技术为载体,加快开发数字化机构建设,加快基层公共治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构建基层公共治理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文件流转㊁业务推进㊁协同合作的数据化㊁信息化手段,提升运行效能㊂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网络化治理中 大厅一站式”政府与 网络一站式”政府两种不同的治理路径出现职能的重叠以及行政资源的浪费,要明确界定不同治理路径的职责权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能的合并或分设,提高治理效率㊂(四)建设基层公共治理对话机制在建设信息公开机制的同时,需要构建多层级㊁多部门之间在基层公共治理中的对话机制㊂在科层制的组织构架下,打破组织内部对话不畅通的壁垒㊂首先,建立相关的网络或直接沟通的制度和平台,各层级㊁部门能够及时收集和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据现实要求确立或调整职责边界以及岗位责任,理顺基层治理各环节的协作机制,有效下沉资源,形成纵向指挥畅通㊁横向合作迅速有序的格局,构建 党-政-社-群”动态化的沟通反馈机制㊂其次,通过对话机制的建立,政府明确自己的 服务型政府”角色,通过媒体㊁互联网平台举办一系列活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公共治理,尤其要打破基层群众对政府职能的传统看法,主动成为公共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样自下而上的反馈流程才能顺畅,进而真正实现基层多元主体的共建协管㊂(五)建设基层社会信任机制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法制为约束的基层社会信任机制㊂ 价值观”和 法制”在构建社会信任机制中的层次和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二者相辅相成,在基层公共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㊂首先,通过教育㊁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㊁形式转化为一种社会多元主体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特别是要将中国传统的优秀治理文化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并将其在基层公共治理中转化为 家风” 乡风”建设㊁社区文明条约的建立等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增强基层治理主体,尤其是社会公众在参与公共治理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解决基层公共治理中组织行为的整体塑造,包括思想和行为习惯等内化的东西㊂其次,通过规范的法律制度安排,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制度性的外部约束㊂但社会组织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还体现出 复杂社会人”的特性,仅依靠 法制”约束而不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调节,就可能带来整个社会生存根基的动摇,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来约束底线㊂由此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的诚信文化辐射约束效应,以及社会主义法制为基础的外在强制性约束机制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基层公共治理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形成 共建㊁共治㊁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㊂在实践中破解困境,需要在构建基层公共治理信息共享机制㊁对话机制㊁社会信任机制等基础上,实现全社会达成共识性承诺,建立一种以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为目标,从而明确基层公共组织和部门共同的公共性目标,由此促成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推进基层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㊂作 者:王 斌,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㊁西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 )教育管理中心主任㊁西南大学公共事务与基层治理中心主任赵佳乐,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张 波55。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研究——以阜阳地区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研究——以阜阳地区为例摘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地位不言而喻。
本文结合阜阳市当地社会基层治理实际情况,认真总结思考,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升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村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乡村治则天下安。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对于基层民主的发展和乡村的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必要性“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1]新时期的基层治理强调走乡村内生性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村民的主体性,激发村民的内在活力。
一方面让村民参与进来,有利于培养村民主人翁意识,对涉及村庄的大事小事发表意见,形成“乐于参与、可以参与”的治理氛围;另一方面村民自发、自愿、主动的参与基层治理,也有利于调动广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真正融入乡村发展与治理过程,真正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为乡村基层治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内在动力不足的成因(一)村民政治素养不高,村民参与性不足在农村,村民虽作为治理主体,却往往存在排斥政治参与的现象。
村民缺乏村务知情权以及表决权,日常村务主要由村干部成员负责,村民不参与、不知情、不关心,这种“过度管”、“过度放”和“为民做主”的村庄治理模式,忽视了村民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另外村民参与基层治理还受到了传统体制、文化、习惯的影响和制约,自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参与基层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传统思想,造成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内生动力不足。
(二)农村人口外流,治理主体缺位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并在城内安家,导致农村地区精英流失,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比重大、留守家庭多、素质结构不均衡,治理主体流失严重的特征。
[2]农村多是“386199”这样的留守部队,这部分人对乡村基层治理积极性很低,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加之经济发展水平低,村庄发展落后,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影响了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参与式治理
参与式治理“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关键词]参与式治理;公民社会;述评[摘要]参与式治理,是指与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组织和政府一起参与公共决策、分配资源、合作治理的过程。
参与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是参与式民主在治理中的运用。
参与式治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和推广,改善了当地的政治生态,提升了公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作者通过对参与式治理的全面考察,认为参与式治理对中国的“治道变革”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参与式治理作为一个“决策框架”,有利于政府自身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重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助于培育公民社会,塑造“良好公民”;参与式治理从地方和基层入手的实践本质也给出了我们治理创新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8-0075-08在全球化的今天,政府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增强了。
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而是政府是否有效,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更好的政府治理。
许多政府领导者和公务人员都在不断地努力寻找好的治理方法。
[1](P25)在政治与行政日益不分的现实下,能否找到一种治理模式:既能满足日益高涨的公民政治参与的诉求,又能保证“良好”的政治输入和输出?既能克服当前代议制民主下政治的种种弊端,建立一个透明、责任、公平、有效的政府,又能塑造优秀的公民,从而实现人类善治和科学发展的目标?参与式治理(participatory governance)便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关于“参与式”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好多年,如佩特曼的“参与式民主”[2]和巴伯的“强势民主”。
[3]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治理”的出现,“参与式治理”这一术语开始被学术界采用。
对于“参与式治理”,尽管可能有术语上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强调利害相关者(stakeholders)自下而上的参与。
国外近年来参与式治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格瑞特和古彼普主编的《参与式治理:政治和社会启示》,海奈特等人主编的《可持续性、创新和参与式治理》、《多层次的参与式治理》,冯和赖特著的《深化民主:赋权参与式治理中的制度创新》,等等。
西咸新区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的路径抉择:探索与困境——基于泾阳县的调查
调研报告题目 西咸新区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的路径抉择:探索与困境——基于泾阳县的调查学生姓名 X X学 号 20111030XX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专 业 XXXXXXXXXXX指导老师成绩西咸新区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的路径抉择:探索与困境——基于泾阳县的调查摘要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承担着创新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统筹城乡一体协同发展和转变传统工农业发展模式的重任。
农业组织形式1现代化是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泾阳县为样本对西咸新区目前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状况进行实地调研,首先描述了泾阳县人口地理和生产生活的基本状况,作为全文的基础;然后,对泾阳县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泾阳县表现出的问题,对西咸新区实现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过程中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组织形式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西咸新区现代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产品市场日益发展完善,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各个农业门类齐头并进蓬勃发展,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更是创下十一连增的新纪录。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仍比较落后,农业组织形式松散粗放,农业资源分散,我国农业面临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方针。
目前,农业现代化仍是“新四化”的突出“短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迟缓这块“短板”。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西咸一体化是指陕西省西安市与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四个城市共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通过加强交通、产业、人口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推动西咸一体化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需要解决并找到治理路径。
一、发展困境1.区域发展不平衡。
西安作为省会城市,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而其他三个城市相对较弱,发展不均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咸一体化的整体进程。
2.交通沟通不畅。
由于地理距离、道路铁路交通等原因,西咸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不通畅,阻碍了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市场的整合。
特别是城际交通不便,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和交通的顺畅。
3.居民居住条件差异大。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住房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西咸地区的居民居住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这不利于西咸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
4.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安作为传统工业基地,重工业占比较高,而咸阳、渭南等城市则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资源的协同利用和优化配置。
二、治理路径1.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强政策沟通和协同,制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案,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为西咸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提升城际交通的便捷程度,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
3.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结合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建立产业合作机制,鼓励企业跨地区合作、资源共享,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4.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加大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西咸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5.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
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住房政策,解决居民居住条件差异大的问题,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交通沟通不畅、居民居住条件差异大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现状、困境与建议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现状、困境与建议作者:张暖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5期【摘要】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是构建社区协同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只有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各利益主体的需求,减少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本文主要就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以及对于多元主体如何更好的参与社区治理这三个部分进行探讨,旨在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区协同治理体系。
【关键词】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一、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城市基层社区群众自治是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经历的发展过程是比较曲折的。
但实践证明,这种群众自治与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契合性,是当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建设既不完全是政府行为,也不完全是基层群众的自治行为,而是一个政府行为、社会管理、群众自治相结合的产物[2]。
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传统的基层治理框架下,政府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承担着城乡社区最为重要的管理者角色,并形成了政府一元管理模式。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进程的不断深化,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乡社区治理的新要求,需从公权力管理为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更有利于权力分享和利益分配,也更加凸显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的自治属性[3]。
因此,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与国家发展大势相符合,与政府的转型相适应。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既能满足人民参与社会基层管理、表达自身利益需要的欲望,也与政府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形象相符合。
因此,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是既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
二、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1.社区主体之间利益目标存在冲突在多元的主体环境中,利益分配问题是影响社区协同治理的首要问题。
柔性嵌入与协作治理
柔性嵌入与协作治理作者:许中波王辉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5期摘要:以社区为基本范畴剖析协作治理的生产与实践,社会组织的介入与自主性行动构成观察理论适用性的现实切口。
政府引导下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区建设,既是国家重塑基层社会治理秩序的手段,也是激活民众自治参与的主体性和构建公共事务协商规则的中介平台。
对B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会的个案诠释,提炼出社会组织面向转型社区“柔性嵌入”的行动结构。
社区治理的结构化关系促成了社区促进会主导的在资金募集、议事规则输入、项目制运作和社区疫情防控参与等方面的主体间协作生态。
“柔性嵌入”营造的有机治理网络、耦合式治理结构和对社区资源的培育成为社区协作治理生成的主要逻辑。
因此,推动社区层面协作治理的可能进路,一方面在于国家向社会的分权赋能,并为后者提供基本的规则与资源;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组织的向下负责,分担与创新相应的治理功能,最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协同共治。
关键词:协作治理;社会组织;柔性嵌入;有机治理网络;结构耦合;社区资源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0)05-0025-12作者简介:许中波(1991-),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基层治理与公共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协作治理超越了传统的以科层体系为基础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切合了当前中国社会从一核主导向多元转变的现实[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本质在于将差异化的组织力量,如社会组织、市场组织以及自治组织整合到一个有序的多主体互动网络中,建立授权或分权的协作关系,进而形成地方性的公共秩序[2]。
从社区建设的视角看,国家推动基层社区的协作治理有着两种取向的尝试,一种是坚持基层政权组织的引领性和主导性,在这一政策框架下街办居委党组织纷纷以各种策略重新拥抱和扎根社区[3];另一种是积极引入社会化力量,以政府购买服务或支持性政策尝试替代行政权力的垄断执行,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降低成本,激活社区内生性的治理空间。
用好群众评价机制
用好群众评价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作者:纪剑楠张添奥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24年第01期通州区永乐店镇地处京津冀交界处,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是全区唯一一个被通州区总体规划给予“新市镇”战略定位的乡镇。
结合新市镇功能定位,永乐店镇党委不断深化和延伸“四评”机制的内涵,进一步完善群众评价机制,着力破解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满意率持续攀升。
以休闲绿道打通生态廊道,“大面积平原森林+簇团状农田”的生态景观格局加速形成,今天的永乐店镇已绘成田园交织、景镇交融的乡村新画卷。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第一季度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报告显示,永乐店镇位居通州区第一、全市前十强。
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永乐店镇形成并持续深化以“评党委、評支部、评党员、评村民”为主要内容的“四评”机制。
2023年10月21日,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到永乐店镇调研时强调,将“四评”机制中的“评村民”调整成为“评干部”,形成新“四评”机制。
新“四评”机制重点对村“两委”干部开展群众评价和绩效评价,精准识别出一批真正能为农村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的优秀村“两委”干部,有效激发了村干部队伍活力。
多措并举完善考核方式“杨叔,这个二维码是给咱们村打分用的,您拿手机扫一下,里面有几个问题,您根据实际情况给我们的工作打打分,有什么意见也可以在上面提。
”后甫村党建助理张玉正在挨家挨户讲解如何参与村“两委”班子测评。
2023年年初,镇党委专题研究村“两委”班子考核方案,重点加大群众满意度测评力度,对群众评价考核比重、测评频次、参与测评人员范围进行调整。
同时聘请专业力量研发群众评价小程序。
每村生成一个二维码,村民扫码后即可进入小程序,对各村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供村民选择,最后还设有对村“两委”班子的意见建议专栏,评价方式私密性较强,评价过程简单省时。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西咸新区是指中国陕西省西咸新区,地处陕西省西北部,由西安市、咸阳市以及渭南市共同合作打造的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也是陕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近年来,西咸新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和治理路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1. 土地资源紧缺西咸新区地处中国西北部内陆地区,整体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西咸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土地供给不足不仅会影响到城市建设,也会影响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
2. 城乡发展不平衡西咸新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与此农村地区的发展还不够平衡。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地方甚至还存在贫困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3. 交通建设滞后西咸新区地处内陆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建设一直是制约西咸新区发展的一个主要困难。
目前,西咸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交通枢纽建设滞后,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4. 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污染成为了困扰西咸新区的一个严重问题。
工业排放、农村污染以及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二、西咸一体化的治理路径1. 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西咸一体化需要通过土地整合来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城乡土地的合理利用,从而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西咸一体化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从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西咸一体化需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对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通交通瓶颈,提升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推动西咸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西安市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分析
西安市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西安市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探讨其优势、挑战和实践案例。
首先介绍了西安市社会组织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接着论述了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的优势和挑战,并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具体情况。
结论部分展望了西安市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回顾。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促进西安市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公共服务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西安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分析、现状、优势、挑战、实践案例、展望、政策建议、总结回顾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安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不仅可以丰富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还能够促进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效率性,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不仅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创新性,还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对于西安市这样一个社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西安市社会组织现状、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的优势和挑战等方面展开分析,通过实践案例的介绍和展望未来的政策建议,为西安市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提出可行的路径和措施。
希望可以为推动西安市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西安市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公共服务管理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享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享评估指标体系研究1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形势严峻复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治理任务。
但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出现了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的现象,诸多社会治理失效现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同时,随着具有政府责任,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机构的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深化,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委领导,政府责任,民主协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护和科学技术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性社会治理的总体目标”。
党长期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基础是社会基层。
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享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坚持和完善城市基层社会共建,治理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认真研究。
基层人民如何共享治理成果,以及成果共享的水平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研究的重点。
因此,基于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以及基层人民对治理成果共享水平的研究,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享以及共享评估指标呼之而出,并成为当前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推进与城市多元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延伸多元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内涵,巩固当前阶段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果,是拓展社会治理格局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在当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强调为了“促进城乡群众发展”,治理中的基层治理和自我管理已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开端。
在201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社会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
进一步上升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在2019年举行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围绕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提升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正式提出了完善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享治理的社会治理政策,从而开辟了新时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格局。
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评估
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评估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城市作为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社会参与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和公众的参与意愿,在城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评估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对于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居民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可以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在城市治理中,政府作为最主要的治理主体,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是衡量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社会参与的机制将公众纳入决策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收集到广泛的意见和建议,增加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公共利益的体现。
只有从不同利益方的角度出发,充分吸引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和具有普遍认同的政策,实现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可以增强社会公正性。
在城市治理中,社会公正是决定居民满意度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通过加强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机制,可以将社会各界的诉求和利益纳入考虑范围,减少政策产生的偏差和不公。
同时,社会参与还可以帮助监督政府行为,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需求和公众利益。
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有效的治理机制,才能实现城市治理的公正性和社会稳定。
此外,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可以促进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社会参与的形式,可以吸收各界的智慧和资源,推动城市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社会参与还可以增加政府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效率,及时了解社会新动态和需求变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指导。
只有通过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然而,要实现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前城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信息不透明、公众参与意愿不强等。
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产业互动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都强调产业的发展,通过城乡间产业的互 动,促进城乡经济的繁荣。
人口流动
新型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人才支 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的良性循环。
资源共享
城乡融合要求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仍存在一些 问题和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差异,需 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对策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 区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
0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根据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将耦合协调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如极度失调
、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基本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等。评ຫໍສະໝຸດ 指标体系的建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
选取农业现代化、农村环境、农民收入、农村文化等指标,衡量乡村振兴的水平。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
选取人口城镇化率、经济城镇化率、社会城镇化率等指标,衡量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系统聚类分析法
03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理论,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
各个样本按照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分类。
04
CATALOGUE
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
主要包括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和相关政策文件等。
数据处理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以确保数据质量和一致性。
实证结果分析
地方政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职能分析
会生活 紧密结合与协 调发展, 逐步缩小 直 地方政 府依 据宪法 和法律赋 予的权 限 以 里 。 ( 2 ) 公 共教 育一体 化 。城 乡教育设 施 至消灭城 乡之间 的基本 差别, 从而使城 市 及 中央政府 的授权 , 其行政职能的实施形
农村经济实现 了飞跃式 的发展 , 城乡居 民 资源 , 实现资源 整合 , 逐步 实现城 乡体 制 生活水平不 断提 高。在这 三十多年 的历
一
2 . 消除城 乡身份差 异 。 实现城 乡社会 我 国城 乡身 份差 异是一个 历史性 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以来 , 我国城市和 双方之 间 自由的进行社会流动 , 共享社会 自 由流 动 体化 、 工业一 体化 、 教育 一体化及 服务 题 , 是 我 国计划 经济体 制造成 的。至今 ,
乡一 体化的发展进程中 , 地方政府肩负重 等方 面 , 更需要政府行政职能充分有效地 实现 , 城 乡一体化将会 流于形 式 , 难 以取 要 职责 , 是城乡一体化推进 的重要主体与 行使 。作 为地 方政 府 , 负责执行和落实 中 得实质性 突破 。消除城乡身份差异 , 实现 载体 , 因此 , 为促 进城 乡一 体化新格 局 的 央政府 的决 策 , 在城 乡一体化进 程 中, 是 城 乡社会 自由流动 , 是地方政府行政职权 实现 , 地方政府必须 明确城 乡一体化 的科 中央政府 授权 的具体实践主体 , 其行政职 所 必 须涵 盖 的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化是指 相对发 达 的城 市和相对 落后 的农 依据 宪 法和 法律 赋予 的 责任 、 权力 和 义 通城 乡往来 的纽带 。便 利 的交通有利 于
公共性视域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性视域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作者:王敏王滨来源:《理论导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公共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实然范畴与重要品質,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向。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真在于具有公共价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并享有公共利益,这些均与以共在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公共性相契合。
当下社会治理面临着的治理立场分离、公共价值认同分化、治理主体碎片化等现实考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性增长。
为此,可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公众的公共价值培育、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建构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等入手,增强并彰显现代社会治理的公共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性;共建共治共享;公共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论断,其本真在于把共在共生、共建共享作为核心的治理价值,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重要的治理目标,而这些无不涉及到“公共性”这一现代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维度。
公共性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内核,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质言之,嵌入公共性并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即是通过增强全民对共在共生、共建共享的公共性价值的共识度,来全面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合智、合力地参与社会治理,进而使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得以彰显,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一、公共性: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必要维度系统梳理公共性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耦合性,是建构新的社会治理分析框架、阐明公共性是否适用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基础。
公共性是充分生发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与核心价值,其核心内涵要求人们肯定并尊重共在他者、关心并维护公共利益,而这些恰恰与现代社会治理所蕴含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要求相契合、相适应。
(一)公共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公共性的价值维度。
嵌入性党建:党建引领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实践新机制——以西安市H社区为例
[2]程熙.嵌入式治理:社会网络中的执政党领导力及其实现[J].中 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30(1).
[3]孔娜娜,张大 维.嵌 入 式 党 建:社 区 党 建 的 经 验 模 式 与 路 径 选 择 [J].理论与改革,2008,(2).
[4]范会芳.社区理论研究:桑德斯的三种模式[J].社会,2001,(10). [5]张冬冬.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逻辑[J].毛泽东邓
概念,程熙认为 “嵌 入 式 治 理 ”是 执 政 党 运 用 自 身 的 组 织资源,对整个社会及其 群 体 与 个 人 施 加 影 响;孔 娜 娜、张大维认为 嵌 入 式 党 建 强 调 党 员 嵌 入 到 群 众 管 理 或服务组织,与群众形成了横向、平等、网状式管理服 务的党建工作方式。以上观点丰富了我国基层社区治 理的模式,但未 能 对 治 理 与 党 建 之 间 相 互 耦 合 的 关 系 进行分析,嵌入 式 党 建 应 更 多 强 调 党 和 社 区 治 理 的 有 机融合,从 而 提 高 党 和 社 区 治 理 之 间 共 治 效 能。 桑 德 斯曾指出“社区是一个社会行动与互动的场域,各组成 部分都对彼此发生影响。”因此,嵌入式党建就是要在 整合场域各要 素 的 基 础 上,构 建 一 种 各 主 体 之 间 有 机 融合,良性互动的关系。场域构成要素包括制度、组织 等方面。嵌入式党建中党组织通过重构基层党组织结 构、理顺主体关系、变革公 共 服 务 等 做 法 推 进 治 理 工 作。为了对理 论 进 行 有 效 阐 述,并 对 嵌 入 式 党 建 进 行 实践分析,本文将结合具体社区,从结构嵌入、功能嵌 入出发,总结出有借鉴意义的基层治理创新机制。
陕西省西咸新区村镇污水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陕西省西咸新区村镇污水治理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西省西咸新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新区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之间,是陕西省重要的经济发展极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村镇污水处理能力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当地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问题。
西咸新区的村镇污水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存在着处理能力不足、设施老化等问题;其次是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导致治理效果不明显;再者是村镇住房分散,管网建设难度大,难以实现全覆盖。
为了解决村镇污水治理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还需要加强对污水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字数:280】1.2 问题现状目前,陕西省西咸新区的村镇污水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很多村镇的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无法有效处理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导致水质污染严重。
部分村镇缺乏污水管网建设,居民用水直排河流或采用简易的暗渠收集,这不仅影响了周边环境卫生,也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村镇人口较少,管理水平有限,监管不到位,一些村镇存在非法排放废水的情况,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在现代社会,村镇污水治理是一个重要的环保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解决陕西省西咸新区村镇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提高水环境的整体质量,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任务。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2. 正文2.1 污水治理现状分析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新区之一。
随着新区的快速发展,村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逐渐增加,进而导致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
目前,西咸新区的村镇污水治理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污水收集系统不健全。
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的多维依据、实践表达及优化路径——以第三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
由图 1 可以看出,在第三批 38 个典型案例中,共 有 10 个 与 党 建 引 领 乡 村 治 理 有 关 的 案 例 , 占 比 26%。这些案例存在一个共同特征,都以党建引领为 核心要义,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党员干部作用发 挥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充分融 合,致力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10 个案例之间也存在 细微差别,有的强调重构组织架构,健全基层党组织 体系,夯实党组织基础,如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坚持 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逐步推 行“1+3+X”治理模式,其中“1”是一个由党支部统一 领导的管理机构,把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从“村”延 伸到“屯”,“3”是由屯委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妇女委 员组成核心团队, 打破 3 支队伍各自为战的条块分 割,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X”是由诸多方面志愿者组 成的义务委员队伍,关键是凝聚合力;有的着重完善 党建引领下的村级运行机制,如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 积极探索完善新时代“后陈经验”,通过选派一批驻村 的第一书记、构建一系列村务决策的规范流程、探索 一组简洁管用的公开办法、形成一个“四位一体”的监 督体系、健全一套保障落地的有效制度,有效形成了 “一肩挑”背景下村级组织运行监督制度闭环;有的强 调以党建引领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如山东省济宁市曲 阜市创新“党建 + 合作社联盟”“党建 + 和为贵调解 室”“党建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品牌,破解乡村 集体经济薄弱、乡村治理最末端服务难打通、基层社 会矛盾难化解、小微权力难监督等问题。从案例来看, 党建引领正在成为新时代引领乡村治理发展的重要 趋势和强大政治优势。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第一章:社会治理概述社会治理是指有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对社会问题进行合理化解、协调和管理的活动。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一种机制。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力的失业、贫富差距等。
第二章: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问题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的权力机关对公众问题的决策、行政处理或行为的管理。
公共管理包括政策制定,行政领导、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和行政服务等方面。
在社会治理中,公共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以下是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问题:2.1政策集中度不高政策集中度不高是指政府的政策制定不够重视社会治理问题,导致定位不准、政策不透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政策集中度不高的现象引发了诸多问题,如治安状况不佳、城市管理混乱等。
2.2管理方式陈旧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渐与现代社会不适应。
公共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方式陈旧是指某些政府机关在管理过程中只依赖于规章制度、等级制度,而没有运用新型技术、软件和管理理念等现代手段,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2.3缺少治理合作社会治理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关系,而缺乏治理合作则意味着缺少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
这一现象使得社会治理难以有效解决某些问题,甚至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
第三章: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对策为应对上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司和个人共同努力。
在政府方面,需要加强政策集中度,更新管理方式并增进治理合作。
3.1政策集中度加强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社会问题,加强对社会治理问题的政策制定,使得政策更有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保证公众对政策制定的透明度,促进治理合作。
3.2更新管理方式政府应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管理方式的创新,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员工能力的培养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咸一体化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状况参与式评析作者:杨扬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11期本文受2014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西咸一体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创新问题研究》(编号:2014Z094)资助【摘要】本文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民众对西咸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效果表示满意,但在多方参与、秩序维护、专业服务提供等具体方面仍有较大的诉求。
应从创新社会治理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全民防范治安体系、坚实推进网格化治理、拓展专业服务介入治理的空间与途径等方面入手,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进程。
【关键词】西咸一体化;基层社会;社会治理;参与式;评价;分析;建议一、基层社会治理概述当前,西咸新区建设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基层社会治理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原有传统的社会治理普遍体现出诸如社会服务水平与质量较低、专业化服务缺失;社会治理理念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为主导,基层社会治理倾向于完成上级政府任务的强制性管理理念,社会组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自主权缺乏;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认定与评估方面尚存在空白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也与治理过程中专业性的匮乏、理念的滞后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
因而,以民众参与为基本视角,针对西咸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状况进行评析,深入研究社会治理规律,更新社会治理观念,完善社会管理法规,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有助于逐步提升西咸区域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与水平,为西咸一体化进程的推动提供提供坚实保障。
二、西咸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式评析1、西咸新区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与秩序的评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也是社会秩序整合与安定的重要支撑。
社会治理体制涉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多元价值目标,涵盖社会政策、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社会行为规范、社区治理、公共安全、风险预警和应对等多维体系在内的综合概念。
第一,民众对利益诉求渠道评价较高,但维权机制仍不够健全。
参与式访谈的结果表明,很多社区已建立起官民沟通的渠道,民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也被合理利用起来,这一方面与社区、街道办转变传统的行政工作倾向有关,另外也与民众自身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的提高相关。
当被问及“您所在地区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畅通吗?”一题时,选择非常畅通和畅通的被调查者占被访者总人数的47.3%,选择一般的为42.6%,另有10.1%的被调查者认为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以及很不畅通。
另外,部分受访对象反应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的推诿;二是有关部门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第二,民众参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的广度、深度和有效度偏低。
高效的社区公共事务参与与民众对官方的信任、以往参与的有效度密切相关,即一方面官方能够打破官僚制等级森严的壁垒,与民众平等相待,进而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合作;另一方面,民众以往参与公共事务的高效度会促使其持续参与社区治理,反之则反。
在访谈中,部分民众表示自己作为普通居民向街道办和社区组织提出的建议作用不大。
“我们小区的商铺太多,人太杂,社区缺乏安静惬意的环境氛围,给居民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全感,能不能减少商铺的数量或者将商铺全部迁至小区以外,这样既方便我们生活,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这是一位受访者对社区和街道办提出的改善社区环境的建议,但事后并没有被采纳,也没有得到相关的回复。
因此,如果民众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反馈意见被认真对待,他们便会在社区治理中积极有效地参与进来。
第三,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活力有待提高。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可以快速、有效、直接地了解民情表达民意;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表达方式协调不同群体利益,推动公众行为规范有序;同时,可以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反映相关利益诉求,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
当受访对象被问及“您对于社会组织在本地区社会治理中的表现如何评价?”一题时,有43.5%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并不知道非政府组织及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近三成的调查对象认为非政府组织并未发挥好自身的作用,仅有27.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
这说明西咸新区部分区域的社会组织建设较为滞后,专门面向西咸新区建设及社会治理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很少,已有的社会组织与政府、民众协同治理的体制尚未形成。
2、西咸新区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的评价与分析第一,公共服务的提供缺乏专业性。
社区工作的专业化是保障居民享有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和依托,也是完善和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
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近三年政府开始购买社会服务,新招了一部分的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服务的提供更具稳定化和制度化,但由于很多新员工并不是学社会工作专业出身,所以在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上仍略显匮乏。
第二,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自治功能有待提高。
访谈结果显示很多居民所期待的公共服务和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无法对接,即社区提供服务并不是居民实际需要的社区服务。
同时,城市社区和村民自治委员会本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群众效应,然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西咸新区有一些社区和村委会的工作趋于行政化,承担了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模式,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
三、创新西咸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1、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在这个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
2014年末民政部印发《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只有将社会组织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有效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
首先,明确社会治理目标,坚持社会组织的正确定位。
各类社会组织应当成为民众最为活跃的公共部门,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组织与政府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成为政府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力量辅助,同时也能监督政府各项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负责,这也是对公共服务的补充。
再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要依据相关程序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相关人员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为社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政府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监督力度,将信息透明化处理,将社会组织的信息公开化,尤其是在开展公益活动时,必须依据相关规定将信息透明化,让社会公众共同监督。
2、创新社会治理公众参与机制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是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培育建成“眼睛向下看”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首先,重视社区参与组织的作用,衔接社区管理目标。
社区居委会通过参与组织对社区参与进行目标引导。
即使是以志愿者名义出现的社区公众参与组织仍然接受社区的领导,由社区书记和主任担任一级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名誉主任和主任。
社区管理层面对公众的参与多了间接引导,少了直接干预,有利于公众参与的自主性。
其次,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建立社区参与的沟通平台。
社区管理的资源通过社区参与组织广泛的覆盖网络与健全的组织体系将社区管理的目标与公众参与的能量结合起来。
最后,倡导文明互助的参与理念,拓宽社区参与的途径。
要通过各种方式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
比如,志愿者的形式对于提升社区参与度和参与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公众能够通过志愿者式的公众参与行动获取情感上的自我认同,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组织的认同。
3、创新安全宣传教育模式,构建全民防范治安体系安全与法制宣传是对居民群众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居民树立新的安全观的有效措施之一。
公安机关及相关主体可以在一定区域内挑选有一定政策、法律素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热心群众工作的人员、志愿者、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等组成法制宣传队和帮教小组,协助公安机关对居民进行安全教育。
陈杨办金泰社区建立了新型的“金泰法律QQ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了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及司法调解员、小区物业、社区民警、社区监委会等主体,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服务。
另外,对社会秩序治理理念的转变进行创新教育。
社会(区)秩序治理的新理念因由以往的打击转变为防范,由惩罚转变为教育,在对群众居民进行教育时,也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治安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在社区内开展经常性的、生动的、具体的法制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引导群众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安全防范活动,从思想上形成积极的犯罪预防态势。
4、拓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介入空间与路径,提升服务质量高质量的社会服务离不开专业的指导与帮助,社会工作以助人和地区发展为己任,具有独特的工作价值和理念及专业的工作方法,因此不断拓展其在社区服务中的空间与路径,对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社会工作具有尊重、接纳、平等、责任、正义、公平等独特的价值和理念看,在提供社区服务时,社会工作者更容易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关注动向,积极为社区居民谋取福利,为社区与居民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保证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为社区专业服务提供了一整套专业可行的方法。
个案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治理可使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信任关系,通过“一对一”的个案辅导,帮助有困难的社区居民进行心理辅导和物质支持,从而帮其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小组工作主要通过开展社区小组活动来协同社区治理,社会工作者可将有共同爱好和需求的社区居民集中起来组成非正式团体,可使得社区居民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了解彼此,体验安全,取得互信,帮助建立起互助、团结、信任的社区群体;社区工作在社区治理中从事助人活动和服务,通过了解社区需求、确定社区问题、发掘并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服务活动,帮助化解社区矛盾和冲突,实现社区的自治和稳定,利于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1] 周红云.社会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2] 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3] 连玉明.大国治理—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基层实践[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11.[4] 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9.[5] 包心鉴.社会治理创新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6] 马敏.浅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社会发展,2011.2.[7] 张勤,钱洁.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06.[8] 林建中.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J].当代经济,2010.3.[9] 康嘉伟,闫改怡.西咸市民眼中的一体化[J].西部大开发,2009.5.【作者简介】杨扬(1984-)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治理,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