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合集下载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包括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曲折。

2、分析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的原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如何推动未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我国经济建设不同阶段的重要政策和措施。

(2)理解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的关键因素。

2、难点(1)对复杂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综合理解。

(2)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对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启示。

三、知识梳理(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1949 1956 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经济崩溃、物资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等严峻问题。

2、政策和措施(1)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3、成就(1)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投产。

(2)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 1966 年)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政策和措施(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3、曲折(1)“大跃进”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1966 1976 年)1、背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状况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努力下,经济仍有一定发展。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1978 年至今)1、背景“文革”结束后,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一五计划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干梳理 2.一五计划 目的: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三大改造。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示图解 1.国民经济恢复 背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概念阐释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到 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1.成功开端——中共八大(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中期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轻巧识记(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知识点二: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表现:①“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基本史实;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3.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导学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好标注:1.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背景、意义各是什么?2.“一五”计划的内容、目的、特点、实质。

总结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所带来的影响各是什么?3.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对中共八大的评价。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表现、危害以及造成的影响。

5.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目的、成效各是什么?6.国民经济出现劫难的原因、表现。

周恩来与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情况。

7.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探究案】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

1.根据材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高考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国民经济(原因:和长期的掠夺搜刮;多年的破坏)2、概况:(1)恢复国民经济:完成:1952年, 工农业生产超过;意义: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实施时间:——3、基本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4、特点:①和同时并举;②优先发展(为什么?)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5、突出成就:、、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6、意义:(二)三大改造1、时间:——年2、内容:对、和进行改造。

3、实质:。

4、方法(途径):①农业、手工业组建。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5、结果: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意义:①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②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思考问题: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和失误的实质和经验教训实质:经验教训:△粗线条归纳: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探索前的准备课堂检测1.下列不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A.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C.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D.大庆油田和南京长江大桥2.中共八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其成功的表现主要有()①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②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③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方针④决定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严重B.苏联的背信弃义C.“左”倾错误的危害D.中共缺乏建设经验6.下列对“大跃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③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④大炼钢铁强调“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 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错误和危害是()①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③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④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9.右图反映了我国自1949年到l960年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①“一五”计划的实施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③“左”倾错误的危害④中苏关系的恶化⑤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A.①②④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①④⑤10.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知识学习】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知识学习】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教训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自主学习.“一五’’计划明确我国的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鞍钢三大工厂、和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突出表现在、、。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从1953年开始,我国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政府是如何进行三大改造的?有何意义?.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工业化建设概况: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结果: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三大改造概况:从1953年开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例1】下列对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B.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c.使中国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使生产技术得以改进【变式题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lA.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B.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c.废除旧的剥削制度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2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情境导入中国一汽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50多年来,第一汽车制造厂肩负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任,经历了建厂创业、产品转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大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生产由单一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方面发展。

1991年,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立15万辆轿车基地;2002年,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现合作。

目前,产品结构已经形成以轿车为主的新格局。

2005年实现销售1183亿元,列“世界最大500家公司”第470位;“中国机械500强”第一位;“世界机械500强”第71位。

2006年公司品牌价值达到424.21亿元。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①,人民生活十分②。

⑵新中国成立后,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③工作。

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④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⑤国家。

【填空答案】①全面崩溃;②十分困苦;③恢复;④农业;⑤工业。

3.举措⑴“一五”计划:从①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②。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的③奠定了初步基础。

⑵三大改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④进行改造。

到⑤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⑥,使生产资料⑦转变为社会主义⑧,标志着⑨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填空答案】①1953;②重工业;③社会主义工业化;④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⑤1956;⑥三大改造;⑦私有制;⑧公有制;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二、探索与失误1.探索⑴中共八大召开:①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大对当前国内的②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技术内河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③探索。

⑵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④“”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⑤“”方针。

从⑥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⑦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第11课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曲折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曲折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高一历史组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探究社会主义起步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2.把握“一五计划”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分析重工业集中在东北的原因。

3. 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4 .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

5. 绘制1949----1976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折线图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预习目标】1.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2.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3.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

【预习内容】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2.概况(1)恢复国民经济①表现:到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意义:为国家开展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时间:1953-1957年。

③内容a.优先发展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进行改造。

④成就:、长春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⑤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一1956年底。

’②过程a.农业:农民参加,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人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的高潮。

③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50到70年代的探索和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变化。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③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的一次探索。

(2)国民经济调整①目的: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提高”的方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思考】:
1、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的时间、标志?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经济状
况?这一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成就、意义是什么?
4、一五计划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5、一五计划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6、三大改造的原因、对象、途径(方式)、意义?
7、全面建设时期八大的探索是成功的么?内容是什么?成功在哪里?
8、全面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分别失误在哪里?
9、左倾错误造成了怎样的后果?中共中央如何应对?结果如何?
10、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文革时期哪两段时间经济形势较好?为什么?
12、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历程,包括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经历的曲折。

2、分析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曲折的原因和影响。

3、总结经济建设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对当今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事件。

(2)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难点(1)深入理解经济建设曲折的深层次原因。

(2)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

三、知识梳理(一)经济建设的起步与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几乎一片空白,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2、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1)“一五”计划(1953 1957 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2)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手工业通过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成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实现了和平过渡。

(二)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960 年)(1)“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搞“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经济的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实行高度集中的公有化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 1965 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加强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

人教社 高中历史必须二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附答案

人教社 高中历史必须二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附答案

文华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学生版)班级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组名 ___________【学习目标】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2、理解:(1)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2)社会主要矛盾(3)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3、运用:(1)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

【学习方法】1、资料搜集与展示; 2、问题探究; 3、史料(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难点】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______________年)(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______________的长期掠夺和______________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______________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到______________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______________年)(1)特点:______________;(2)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先后建成投产(主要集中在________地区);(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___;3、三大改造(______________年)(1)内容: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农业:农业生产_________,走_________化的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_________;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_________;(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_________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和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①时间_________年②内容A、主要矛盾: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国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___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对于___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___________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____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国;③意义: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_________和主要_________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___探索;(2)八字方针(1961年)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意义: A、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______________;B、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___________取得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a.时间:1958年b.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①“大跃进”: A、内容: a、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__________;b、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B、影响: a、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大炼钢铁)b、违背了经济发展的_______________;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 a、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_______,统一________;b、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_________;B、影响: a、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严重损害了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③后果: A、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B、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___________困难;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_________领域;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_________亿元;3.调整(1)1971年,____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__________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课文及下列图片思考一五计划相关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四(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2)图一、图二反映当时一五计划哪方面内容?产生什么影响?内容:影响:(3)图三、图四反映一五计划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内容:实质:影响:探究二: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析当时的主要矛盾:(1)(2)2、确定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探究三: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 070万吨钢而奋斗。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探究案)【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决议;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读于课前】1、全面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就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

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政治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统一的、安定的政治环境能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动荡的政局和错误的指导方针阻碍经济的发展。

【推进新课】探究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1、材料一: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2、材料二:1952年农业产量同1949年对比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

探究二:“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思考: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从历史上看:我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从现实上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

从别国经验:苏联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

探究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1952—1956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类别1952年1956年国营经济19.1% 32.2%合作社经济 1.5% 53.4%公私合营经济0.7% 7.3%个体经济71.8% 7.1%资本主义经济 6.9% 接近于零思考:国民经济的变化说明什么?探究四:“大跃进”材料一:材料二:1958年,中央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几千万人日夜苦战,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息。

导学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课时

导学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课时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一化三改;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新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恢复(1949-1952年)情景材料材料一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

那里有许多投机商人,专门买卖银元、黄金、美钞。

纸币一日间贬值数次。

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

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

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韩儒林《回顾与展望》,《南京大学报》1982年5月19日材料二如果从生意人的角度来说,那几年我确实是赚了一笔钱。

但是从一个搞实业的人来说,我们企业在那几年中几乎全部停顿了。

因为当时只要生产,必定赔钱。

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投机。

──《刘鸿生企业史料》(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材料三蒋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

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倒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廿左右。

同时还有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至于华北工业中心之天津,原有各业大小工厂五千家,去年经常保持全部开工的仅及百分之一,局部经常开工的占百分之四,有百分之四十的工厂已陷停顿,其余百分之五十五均陷于半停工状态。

……蒋区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农产日益锐减,造成各地严重粮荒……据联总及蒋匪行总的估计:一九四六年蒋区农业生产较战前减少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二,而四七年则减少至百分之三十三至百分之四十。

──沙英《蒋匪经济危机迈向总崩溃》(《东北日报》1948年4月2日),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材料四问题探究一: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是什么?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阶段、政策和成就。

2、分析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曲折和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3、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发展阶段和重要政策。

(2)理解经济建设中的曲折及其原因。

2、难点(1)如何客观评价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曲折。

(2)从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三、知识梳理(一)经济建设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1949 1952 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经济崩溃、物价飞涨、民生困苦的严峻局面。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打击投机资本。

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3)成果: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时期(1953 1957 年)(1)背景: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30 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 1966 年)(1)中共八大(1956 年)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原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表现:“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盲目追求公有化程度。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1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导学案荣成一中 连凤华 【学法指导】【学习流程】 全景看——疾风暴雨话历程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 “有了家底”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曲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激情燃烧”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 “十年浩劫”聚焦看——穿越时空看节点〖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 1、能够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经济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通过教师引导及创设情境能够分析解决构建知识,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

3、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够分析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有自己的感悟。

节点一: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底—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自主学习:以“家底”为线索,阅读教材第一目并结合以下三幅表格自主解决问题:材料一: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国民经济几近崩溃。

材料二:195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品种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产 比历史最高年增产 钢 134万吨 750% 46% 煤 6649万吨 105% 7、4% 粮 1、6亿吨 42% 11、3% 棉130万吨 193% 53% 工农业总产值827亿元77、5%20%材料三: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请思考: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前夕家底如何?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分析1957年能有家底的原因?(P50第3、4、5自然段) 节点二:激情燃烧的岁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51-P52整理这一时期的大事年表。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AB C D 一、合作探究1.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2分)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处于弱势;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区发展较快;近代工人占总人口比例小。

(6分)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民族资本处于弱势地位;沿海沿江地区交通便利,开放较早,受西方影响较大,发展较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近代工人比重小。

(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6分)条件:新中国的建立;“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苏联的援助。

(3分)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

(2分,言之有理即可)二、拓展提升(AB 层选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2分)分析说明图中A 到B 、C 到D 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8分)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

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历程,包括重要的阶段和事件。

2、分析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曲折。

3、总结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的经验教训,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我国经济建设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主要政策。

(2)理解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和面对曲折的应对措施。

2、难点(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经济建设中的发展与曲折。

(2)从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汲取对当今经济发展有益的启示。

三、知识梳理(一)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 1956 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经济崩溃、百废待兴的局面。

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困苦。

2、主要政策和措施(1)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同时,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3、成就“一五”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挫折(1956 1976 年)1、探索(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2、挫折(1)“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盛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调整(1)1960 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了解国民经济的恢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学法指导】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和小组合作,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简述国民经济恢复的背景、结果、意义?
2)简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任务(内容)、成就、意义?
3)简述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4)正确探索: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
5)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失误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之后采取了什么纠正措施?其结果如何?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情况如何?期间做了哪些调整?
【问题探究】
1956到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及教训有哪些?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
【思维导图】
【自测反馈】
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
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
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
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
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5.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
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 .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6.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到1961年底,全省90.1%
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1.B
2.C从具体选项上看,1953年10月已经渡过了建国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A选项。

统购统销是一
项经济政策,同政权建设关系不大,且新中国建国后政治上的大事集中在1954年,故排除B选项。

一五计划在1953年展开,统购统销是当时经济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故C选项正确。

D选项所说的“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主要是指五十年代开始的重理轻文为工业化培养人才的新中国初期教育,也同经济无关。

3.A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

4.B
5.D
6.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