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阳气与疾病

合集下载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三)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三)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三)

现代人导致阴盛阳衰态势的原因

所谓“病是自家生”,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由于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火神派为什么说现代人大多是阴盛阳衰,适合使用回阳救逆的附子呢?请先检讨一下,你有没有自己创造下面的生病条件:(一)内外受寒

科技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前所未有的享受,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受寒机会。张景岳曰:“寒之为病,有寒邪犯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

首先是空调(寒邪犯于肌表)。

在夏天,气候炎热,人的毛孔常常都是处在开放出汗的状态。外在的寒邪最容易从表面的肌肤入侵。人们常常是在30多度的室外环境,一步进入到室内空调(大多数在20多度),温差至少在5度以上。现代所谓的空调病,其实是外感风寒了。

人体早已经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有了一套适应四季的生存规律。毛孔的收敛开放,也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现在人为的调控了温度,使到身体毛孔的开合混乱了。忽冷忽热,就像气候反常的年份,生病的人会增加一样。空调的普及,也使患病的人增加了。

其次是过食生冷(生冷伤于脾胃)。

冰箱也给我们带来了反季节的享受。雪糕、酸奶、冰镇饮料、冰镇水果、凉茶,所有让你从内而外凉快的东西,在夏季都卖疯了。同时,我们增加了古人没有的从内受寒机会(除了贵族以外,所以有句话:财多身子弱)。冬天吃冷饮,更是雪上加霜。

冷饮损伤的是我们的脾胃,脾胃功能主控着身体吸收营养。就像粮草对于一支军队(体内的阳气、正气)的重要性,没有粮草供应,军队哪里能抵抗外敌(病邪)。脾胃受冷,表现为脾胃虚弱,消化和食欲差,或者是胃强脾弱,食欲虽好,但不长肉,只是造粪而已,身体不能在食物中吸收到营养。从大便可以看到未化的食物。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田原对话大医李可》之李可语录

(2010-11-04 16:15:02)

转载▼

分类:中医知识

标签:

李可

扶阳

金匮肾气丸

四逆汤

杂谈

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则。滋阴学说,至今对临床医师仍有深远影响。

明朝张景岳则是折中派,在《类经附翼》,把阴、阳关系理解成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之说,在《大宝论》中写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亦不能小觑。

历经52年的从医生涯后,78岁高龄的李可老先生语出惊人:"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这个是沿袭多年的错误。《内经》中"阴虚出盗汗,阴虚生夜热"两条,"阴"指的不是阴、阳,而是指五脏。头一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脏,应理解为肺气、阳两虚,卫外失固。

第二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而朱丹溪、张景岳都错了。影响所及从金元明清一错错到今天。祸及千万患者,太可怕了!试想,脾、肺阳虚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

李可经典语录:

1、中医在这方面(急救方面)有好多特长,但这个东西基本上失传了,这是中医的一个强项。不但是外伤,而且比如像西医急腹症、胰腺炎啊这些要命的病啊,中医大约在48小时以内就完全可以让病人渡过危险期,他所花的钱等于西医治疗花的5%。

药王孙思邈和大医李可的中风自治方

药王孙思邈和大医李可的中风自治方

药王孙思邈和大医李可的中风自治方

小编导读

目前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中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听到中风都觉得害怕,但是在药王孙思邈和大医李可这儿似乎很简单,一个方子就能解决问题。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方子让古代药王和现代大医都这么推崇?我们一起听听大医李可讲讲!

本来中医治疗中风这种病啊,并不分内外,因为它有形,有证,你就根据这个形和证判断它是哪一经受病,你就治哪一经。如果它牵涉到的方面多,你考虑轻重缓急,侧重于哪一面,基本的方法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边儿有个复方,叫《古今录验》大小续命汤。

这个东西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最早应用的是谁啊?唐代号称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自己中风以后啊,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让徒弟帮他磨成粉,做成“煮散”,什么叫煮散?就是一付中药,打成粉,分成若干个包,一天几包,放到水里边煮开了,然后连汤带药喝下去,那个叫“煮散”。这个比汤剂稍微慢一点,但是比那个丸剂又快。孙思邈一天吃四服,吃了十天十夜,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自己起床了,这证明“大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范围这个病,那绝对是久经考验的。

所谓“古今录验”,古,是指汉代以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么长的一段历史,治疗中风都是用这个方子的。而且他这种方法最后还被附录到《金匮要略》里边了,因为他的主体辨证方法合乎张仲景《伤寒论》里边的六经辨证。

现在呢,我把常用的治疗中风的方剂和用法提供出来,供有志于复兴古中医的青年一代辨证施用:

方名:

孙思邈“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

组成:

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90克,紫油桂(不可用

李可老中医探仲景附子乌头用法

李可老中医探仲景附子乌头用法

李可老中医探仲景附子乌头用法

李可老中医探仲景附子乌头用法

以《金匮》乌头汤为例:本方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3两,川乌5枚。川乌1枚,大小平均5克,则为25克许。炙甘草3两,汉代一两合今之15.625克,以16两计,则为48克,恰为川乌之两倍。乌头汤之煎服法,亦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毫升)煎川乌,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粘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慓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味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川乌蜜混合再煎,进一步中和毒性。再看服法: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的2/3)。

仲景在1700多年前,已取得了临服和床应用乌附剂的成功经验:

一、凡乌、附类方(附子汤除外)炙甘草为乌、附之两倍,甘草善解百毒,甘缓以制其辛燥;

二、二、蜜制川乌,蜜为百花之精华,芳香甘醇凉润,善解百毒,并制其燥烈;三、余药另煎,取汁与蜜再煎,中和毒性,使乌头之毒性降到最低点,而治疗效能不变。

李老的三大措施

按上法应用川乌安全稳妥。为确保万无一失,余从60年代起,又加3条措施:

1.凡用乌头剂,必加两倍量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

从古今各家本草论证得知:

炙甘草:扶正解百毒,杀乌、附毒。

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热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附子毒。

黑小豆: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水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本草纲目》: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目录

现代化家家吹空调,伤阳气人人亚健康 (2)

中医裏没有高血压,老中医点醒迷糊人 (3)

人体内阳气是将军,十胖人九个是虚证 (6)

阳气虚结块成肿瘤,急化疗病人丢性命 (8)

中医西化先做CT,大毒之药反救性命 (9)

学医切忌死记硬背,滋阴降火性命不保 (11)

诸病皆是元气受损,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13)

偶下重药起死回生 中药奇效全在剂量 (17)

刘力红率众尝毒药 抓方子公安先签字 (18)

细辛致命已成往事 续命煮散妙治中风 (19)

打电话隔空治重症 救心汤挽回老太命 (22)

乌头汤巧治风心病 小青龙妙解肺心病 (23)

建国初中医现代化 受委屈狱里学中医 (27)

道不同中西怎结合 叹中医何时有传人 (29)

补肾虚金匮肾气丸 养长寿就喝四逆汤 (31)

点破天机再谈阳气 美眉骤减四十四斤 (32)

入医门先读彭子益 急重症中医是强项 (33)

把脉先学浮沉迟数 生死关头要辨阴阳 (34)

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 (35)

随笔一:速描李可 (39)

随笔二:逐“阳”息居 (41)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自序 (43)

珍贵36条:李可经验语录 (44)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人物简介

李可,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学院院长,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才识超绝,医术精湛,并自拟处方三十多首,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

点穴,击破身体的冰库

点穴,击破身体的冰库

点穴,击破身体的冰库

来自《田原对话民间大医》编辑的整理手记

亲爱的田老师好:

听您昨天说起,要把不同民间医家的观点提出来,汇集为一个新的体系,我自己在梳理贵阳点穴奇人张礼俊稿件的时候,也有一些小小的感悟想跟您请教,关于身体的冰库,所以起了这样一个标题。

我自己的体会来说,经过伏天大量的艾灸和喝热水,到了秋天往后,身体出现多个方面的好转,身体、尤其骨盆位置的沉重感大大减轻,膝盖基本蹲起自由,可以简单的双盘,双盘时膝盖基本没有疼痛感,之前是疼不可忍;上楼的时候不会胸闷上不来气儿了;能穿住衣服、袜子,夜里穿高领的衬衫也不妨碍睡觉,而且从头到脚盖得住被子。一种身体终于能能透透气的感觉吧,而且连着数月,月事如期,月事前再没出现过小腹憋坠,下不来的感觉。

可能是有了这样的体会,一路再听您和张礼俊的访谈录音,以及南派禅宗传人梁老师的故事,一直在思考关于“我们结冰的身体”——张礼俊所说的章足,李道政的痧像,李玉泉拔罐时皮肤上出现的黑黑紫紫,都是身体深处的“冰毒”吧,中医叫“痰”的,也属于“冰毒”吗,这些“冰毒”常年累月,一层层冰冻起来,连身体深处最细小的缝隙,都藏满了“冰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您和张礼俊的长篇访谈真是精彩!犹记他讲章足,消了一处又冒出来一处,我是这样理解的:身体能够表现出来的症状,反而是最轻的症状,是最表面的冰霜,也最容易解决,所以我只用了一个夏天专注于灸罐,就得到这么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但这还远远不够。

从我自身感受来说,身体里寒冷的程度,可能冰库都不足以形容,早已经形成了巨大而深邃的“冰川”“冰洞”——为了确认这个形容词的准确性,我百度了“冰洞”,讲到冰川的消融,分为冰下消融、冰内消融和冰面消融,所谓冰下消融,是说地壳内部的温度,会在冰下融化冰川,但这点热量微不足道,这和我们自身的阳气,已经没有

火神派李可老中医教你诊脉

火神派李可老中医教你诊脉

火神派李可老中医教你诊脉

----《人体阳气与疾病》摘录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一百次以上,甚至两百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已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

所以学中医的人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果是数脉,可能就是……唉呀,我身上哪一个地方有火,清泻一下就过了,但是有些病人他表现出一种反相,一种假相。你比如说肺结核,肺结核的病人,他那个基础脉搏数啊,就在一百次以上,他能有什么热?他那个元气都散光了,你要再给他去治热,那他就死路一条了,然后他得感谢你给他治病。(笑)很多东西并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透。

再说迟脉,迟脉主寒,但是有些热极的病,上下关格不通,他那个脉也很迟,那你就要给他通腹,要用大承气去让他泻肚子,一般的迟脉是要扶阳,但是特殊的迟脉就不能一样治了……所以要把这些情况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数了。

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看脉呢,其实脑袋不知道想啥呢。然后他问你,你怎么回事,你说了半天,他把那个脉早忘记了是啥脉了。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极具价值:看看别人的自学中医之路!

极具价值:看看别人的自学中医之路!

极具价值:看看别人的自学中医之路!

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学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础。只是当时缺乏实践,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元御--彭子益--温病学这么一路学下来,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一些杂书,但大致是这么个脉络。

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但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是罗大伦的那几本书,古代的医生、阴阳一调百病消等等。说实话,正是受了罗大伦的古代名医故事的激励,我才最终决定,求医不如求己。要解决家父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较畅销的还有《走近中医》、《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兴趣读物,也可以拿来随便看看。看完这些书,如果对中医的兴趣更浓了,而且立下了学好中医的志向,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正式开始学习了。

对于初学者,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就是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读遍,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

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体阳气与疾病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相信很多朋友对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都不怎么了解。那么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仅供大家参考。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哦!

目录 1.中医教你补阳气 2.夏季养阳气的5大禁忌 3.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4.补阳气的穴位 5.补阳气的食物

1中医教你补阳气

首先,不要过多运动,要静

这样,阴气才能旺盛,阳气才能生得更好。比如说,一个人平时很爱运动,那么在冬至前后,就应当适当减少运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对身体也更好。

其次,适当调整作息

尽量早睡,即使不能早睡,也要少从事强体力或是强脑力劳动,使身心尽量处于安静的状态,尤其是不能熬夜。中医认为,熬夜是最伤阴血的,阴血损伤之后,阳气就不能很好地生起。另外,熬夜也伤阳气。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烦劳则阳气张”,意思就是烦劳过度则伤损阳气。在冬至前后,阳气刚生出来,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婴儿必须多吃多睡才能正常发育,如果婴儿吃、睡不足,就会生病,就不能很好地发育。虽然我们一直讲求早睡早起,但是在冬天,特别是老人,最好还是“睡个懒觉”比较好,可千万别早上天还没亮就去外面锻炼,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老人很容易阳气不足,抵抗六淫的能力不足,很容易生病,而太阳出来之后,气温相对比较高,太阳乃阳气,阳气足,自然抵抗力强了。如《黄帝内经》所说: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李可先生论—中医脉诊入门

李可先生论—中医脉诊入门

李可先生论—中医脉诊入门

李可先生论—中医脉诊入门

把脉先学浮沉迟数,生死关头要辨阴阳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了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100次以上,甚至200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己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中医脉诊入门, 把脉先学浮沉迟数,生死关头要辨阴阳所以学中医的入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果是数脉,可能就是…..唉呀,我身上哪一个地方有火,清泻一下就过了,但是有些病人他表现出一种反象,一种假象。你比如说肺结核,肺结核的病人,他那个基础脉搏数啊,就在100次以上,他能有什么热?他那个元气都散光了,你要再给他去治热,那他就死路一条了,然后他得感谢你给他治病。(笑)很多东西并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透。

再说迟脉,迟脉主寒,但是有些热极的病,上下关格不通,他那个脉也很迟,那你就要给他通腹,要用大承气去让他泻肚子,一般的迟脉是要扶阳,但是特殊的迟脉就不能一样治了…,,,所以要把这些情况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数了。

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看脉呢,其实脑袋不知道想啥呢。然后他问你,你怎么回事,你说了半天,他把那个脉早忘记了是啥脉了。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初学者想学医该买哪本书看能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初学者想学医该买哪本书看能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初学者想学医该买哪本书看能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9)[转载]一个中医硕士收藏的中医世界(可能是世界上最全

(9)[转载]一个中医硕士收藏的中医世界(可能是世界上最全

(9)[转载]一个中医硕士收藏的中医世界(可能是世界上最全中医世界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回到页首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能量。阳气的盛衰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器官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本文将探讨人体阳气的概念和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一、人体阳气的概念与功能

1.1 人体阳气的概念

在中医学中,人体被认为是一个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阳气是人体内的阳性能量。它与阴气相对,共同维持着人的正常生理和病理。

1.2 人体阳气的功能

阳气在人体内具有以下重要功能:

1.2.1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阳气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使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利用。它在胃中起到升发作用,能够帮助消化吸收,保证身体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1.2.2 提升免疫力

人体阳气的健康与免疫力息息相关。阳气充足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能够有效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减少感染的风险。

1.2.3 保持器官功能平衡

阳气能够维持人体内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平衡,保障人体的正常生

理活动。它能够调节器官间的相互关系,保证每个器官的功能协调运行。

二、阳气亏虚与疾病

2.1 阳气亏虚的表现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常见的阳气亏

虚表现包括:

2.1.1 疲乏无力

阳气不足会导致人体能量不足,使人容易疲倦、无力,甚至出现乏力、懒言、精神萎靡等症状。

2.1.2 抵抗力下降

阳气不足的人易感冒、感染,并且恢复较慢。他们的免疫力下降,

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2.1.3 消化功能减退

阳气不足还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使人食欲不振,容易腹胀、腹泻、便溏等消化系统问题。

2.2 阳气亏虚与疾病

阳气亏虚是许多疾病的基础。当阳气不足时,容易引发以下疾病:

中医民间行动系列图书(套装共6册)

中医民间行动系列图书(套装共6册)

中医民间行动系列图书(套装共6册)

Page

这次的访谈,成为《人体阳气与疾病》的最初蓝本。书籍出版后不久,开始频繁有读者打

电话来,问“四逆汤”的具体剂量,问附子理中丸是不是真的可以用四粒煮成药汤,问附子

是不是真的吃了没事儿,问李可是不是真能打电话开方治病......那一刻,我们意识到:李

可及其扶阳观念的出现并“走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必然。而《人体阳气与疾病

》,启蒙了很多人,重新去认识生命。之后的几年,和李老一直通过电话联系,或从朋友

那里听说, 他身体虽并不十分健朗,但仍然全国各地辗转奔波,讲学、治病,为“中医复兴

大业” ...

Page

如今,李可的家,几乎成为了山西省灵石县的“新地标”。当地公安局的每个人,或者可能

当地的老住户们,几乎都熟悉“李可”这个名字,因为每天,甚至半夜,都有从全国各地赶到

灵石县的人,要找李可看病、学医、切磋,很多人都是没有事先和老人家联系过,也不知

如何联系,完全冒懵儿去的,进了县城逢人便打听“老中医李可的家在哪里?”实在打听

不到,就使绝招,用查找失踪人口的办法,向公安局求助......说找李可求医的人像潮水

一样,一点都不夸张,但李可,却只有一个人。一直到前年,我们到山西寻访一门百年中医

世家, ...

Page

山西灵石李可家现场一田原:李老,我来看您了,您气色挺好的。李可:诶,我这些日子还

闹病,这段儿恢复得还可以。田原:这次也是中风?师母:对。田原:比上次重吗?师母:

差不多。田原:又是流口水,说话不流利?师母:对,这个手就不能动,整个半边就不能动了

,吃饭都是用这边这个手。田原:吃药吃多长时间了?师母:去年5月份就开始吃了,你算

著名老中医李可关于中风的治疗(转...

著名老中医李可关于中风的治疗(转...

著名老中医李可关于中风的治疗(转...

家人最近出现手脚麻木的症状,其人有高血压病史20年,我按李可老的这个《续命煮散》方进行配制,家人每次吃20克,吃到第三天腿的麻木减轻,七天一个疗程吃完后原来是整个小腿麻,现在已经退到脚踝处。手的麻木还有持续,但也有所缓解,高血压药已经不用吃了,没有其它不良反应。

本方摘自《人体阳气与疾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者:田原

方名:孙思邀「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

组成:

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90克

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克

透明生石膏150克、生白术120克

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用法:

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

加减法:

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

主治:

中风急重症。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风痱(原因不明的瘫痪)。

特别说明:

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邀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疼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大小续命

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

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

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我中风以后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到目前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感激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复兴中医,任重道远,原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人体阳气与疾病

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一般来说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中医学理论素来讲究调整阴阳的关系,正如引文中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但对于怎样算是"阴平阳秘"这个问题,历代医学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了"滋

阴降火"的治则。滋阴学说,至今对临床医师仍有深远影响。

明朝张景岳则是折中派,他在钻研《黄帝内经》30余年后,著成了《类经附翼》,把阴、阳关系理解成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在《大宝论》中写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亦不能小觑。

……

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而今,历经52年的从医生涯后,78岁高龄的李可老先生语出惊人:"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这个是沿袭多年的错误。《内经》中"阴虚出盗汗,阴虚生夜热"两条,"阴"指的不是阴、阳,而是指五脏。头一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脏,应理解为肺气、阳两虚,卫外失固。第二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而朱丹溪、张景岳都错了。影响所及从金元明清一错错到今天。祸及千万患者,太可怕了!试想,脾、肺阳虚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

说"阳",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太阳、春日、阳光、温暖、明亮?

美好的词汇如泉纷涌。

欧美有一首经典老歌《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That's why I'll always be around……

中国亦有一首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呀毛主席,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千山万水向您欢呼……

太阳,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崇拜。

光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

甲骨文之"阳",左边是"阜",表示升高的意思;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

小篆之"阳",与甲骨文基本相似,灯下增加了三撇,表示灯光四射。

历朝历代的人们如何解释"阳"字呢?

《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阳,指太阳升起。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日,天气和暖,黄莺处处欢鸣。)阳,指温暖。

东汉的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说:阳,高明也。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

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注解春秋,在《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如衡阳-衡山之南,洛阳-洛水之北)

相传为秦汉时所作的《尔雅》中载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由此一析,山之东、南、西三面皆阳。

……

人们在选购房屋的时候传统来说,是要讲究一个好风水,但风水学说流派繁复,规矩众多,往往让人无所适从。但是,有一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那就是房屋首选坐北朝南的,最好还要有可供晾晒的向南阳台。为什么呢?

太阳,在我国来看,每日都要沿着"东-东南-西南-西"的方向,延一线划过天空,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朝南,房间的采光才会好,温度才能有保证,这样一来,人们平时

积累在衣物、被褥等起居用品里的湿气才得以燥干,不会发潮,不会积湿伤

人。潜在的健康影响因素被消除或减少了,人的心情自然而然愉悦起来,房间也会显得生气盎然。

长年卧病在床之人,病态怏怏,其人往往给人以晦暗阴冷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