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a华北地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的产量差特征。

华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产区,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种植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作物生产体系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的产量差特征进行解析,以期为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分析这些条件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不同种植技术、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包括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量、灌溉方式等。

本文还将关注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分析其对产量差的影响。

通过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的解析,本文旨在揭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这些建议将有助于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概况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地理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相对丰富,气候适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华北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冬小麦和夏玉米是两大主要农作物。

冬小麦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冬播作物,其生长期主要集中在秋季至春季。

这一区域的气候条件适合冬小麦的生长,使得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相对较高。

同时,华北地区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夏玉米则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夏播作物,其生长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至夏季。

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夏玉米的产量也相对较高。

我国小麦相关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小麦相关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小麦相关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一、我国小麦供需情况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小麦产量约占全世界小麦产量的18%。

而根据种植季节划分, 小麦品种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一般为春播秋收, 播种时间集中在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 大约7月中下旬开始收获;冬小麦一般在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收割,其中冬小麦约占小麦总产量的95%以上。

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是我国小麦五大主产区,2020年我国小麦产量约为1.34亿吨。

整体自给率较高,进口依赖度较低,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小麦种植面积逐步恢复,产量连年增加,国内供需形势由产不足需逐渐转为供需基本平衡、且略有结余。

小麦作为口粮具有刚性需求,近年来,由于中国人口持续增长,小麦总消费量长期以每年1%~2%的比例持续增长。

小麦的主要消费形式是从面粉向面条、面包、速冻食品等主食转化。

在小麦消费结构当中,食用消费占据小麦消费的主要地位,2019年我国75%的小麦用于直接食用消费(面粉),近年来随着替代能源的需求提升,工业领域对于玉米的需求逐渐增多支撑玉米价格,因此小麦的替代效用逐渐增强,而替代比例则由二者的价格差决定。

小麦-玉米价差与小麦饲用消费量呈现明显的反向相关,2020年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导致部分饲料厂商转向小麦。

而在工业用加工领域我国的小麦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精深加工转化率不高,因此工业消费主要集中在淀粉、谷朊粉、酿酒、工业酒精、麦芽糖、调味品等领域。

二、小麦产业链分析从小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比来看,从小麦到面粉再到工业化食品,按照品类转化加工的复杂程度,行业毛利率逐步提升。

整个行业的天花板仍然较高,围绕消费者品牌意识提升和消费场景细分及专业化,企业成长和价值创造机会仍然显著。

另外,同一品类不同渠道利润水平差距很大。

零售渠道享受品牌红利但销售投入较高,餐饮渠道更注重性价比但较少市场投入,导致毛利率零售渠道高于餐饮渠道,而净利率餐饮渠道却高于零售渠道。

2024年春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2024年春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2024年春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3月初起春小麦陆续播种。

总体看,去冬今春春麦区降水较多,3月中上旬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青海东部、甘肃大部、新疆北部和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春播期土壤墒情明显好于去年,对麦播有利。

各地应加强墒情监测,适时播种,因墒因苗指导春小麦灌溉,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春小麦单产提升,为今年粮食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西北春麦区(一)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含内蒙古西部、宁夏引黄灌区、青海部分地区、甘肃河西灌区和新疆春小麦区,春小麦生长季降水极少。

去冬今春降雪量较往年偏多,可有效补充土壤水分。

目前,内蒙古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甘肃河西灌区及新疆春麦区已经陆续开始播种,整体墒情适宜,适宜春小麦播种出苗。

(二)灌溉建议和措施。

本区域水资源匮乏,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盐碱化面积大,灌溉是春小麦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灌区应采取深度节水灌溉措施,根据土壤墒情、小麦苗情和气候条件施策,精准灌溉,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浅埋滴灌和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条件地区推广智慧灌溉和精准施肥,提单产创高产。

本区域主要为渠灌区和井灌区,可采取以下三种节水灌溉措施:1.滴灌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均可采取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抑盐,提单产创高产。

生育期共滴水7—10次,灌水周期8—10天,可根据墒情和苗情适当调整。

小麦二叶一心期滴水量25—30m3/亩,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每次滴水量约30m3/亩,扬花至成熟期每次灌水量约25m3/亩。

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生育期共施用氮肥(N)12.4—13.4kg/亩、磷肥(P2O5)9.1—13.7kg/亩、钾肥(K2O)3.6—7kg/亩。

秋季作物收获后,可根据土壤盐碱化情况进行淹灌,灌水量100—120m3/亩。

2.喷灌西北春麦区也可采用喷灌方式进行灌溉,可采用移动式、固定式等喷灌设备进行灌溉,生育期喷灌约6次,可根据墒情和苗情适当调整灌溉次数。

小麦测产工作总结报告

小麦测产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
为确保我国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展小麦测产工作。

本报告对2023年度小麦测产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测产结果,为今后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二、测产工作概述
1. 测产范围:2023年度小麦测产工作覆盖全国小麦主要产区,包括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 测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对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进行调查和测算。

3. 测产时间:2023年10月至11月,小麦收获季节。

三、测产结果分析
1. 小麦种植面积:2023年度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约为3.4亿亩,较上年略有增加。

2. 小麦产量:全国小麦平均单产为374.5公斤/亩,较上年略有提高。

其中,单产超过400公斤/亩的省份有8个,分别是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甘肃、四川。

3. 小麦品质:2023年度小麦品质总体良好,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等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 高产典型:在测产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高产典型,如河北某县小麦平均单产达到530公斤/亩,其中一户农民种植的小麦亩产更是达到了600公斤以上。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 问题:部分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影响粮食总产量;部分地区小麦品质不稳定,影响市场需求。

2. 建议:加强小麦种植技术推广,提高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加大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力度,提高小麦品质;加强小麦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粮食安全。

五、结论
2023年度小麦测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国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小麦测产工作,为我国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现状专题研究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现状专题研究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现状专题研究引言2一、中国小麦生产现状 (2)1.1 种植面积与产量 (2)1.2 生产结构 (2)1.3 生产成本与收益 (2)二、中国小麦市场现状 (2)2.1 市场价格 (2)2.2 市场需求 (2)三、全球小麦生产与市场 (3)3.1 主要生产国 (3)3.2 主要进口国 (3)3.3 主要出口国 (3)四、中国小麦政策环境 (3)4.1 产业政策 (3)4.2 技术环境 (3)五、中国小麦消费与结存 (3)5.1 消费情况 (4)5.2 结存状况 (4)六、全球小麦贸易与市场动态 (4)6.1 贸易格局 (4)6.2 价格波动 (4)七、中国小麦进口情况 (4)7.1 进口量与来源 (4)7.2 进口渠道 (4)八、未来展望 (5)8.1 国内小麦市场 (5)8.2 全球小麦市场 (5)结论 (5)引言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和消费状况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从生产、市场、消费、政策、国际贸易等方面,对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中国小麦生产现状1.1 种植面积与产量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为35440.8万亩,同比增长约0.46%。

尽管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单位面积产量为385.4千克/亩,同比下降约1.28%,总产量为13659万吨,同比减少约0.82%。

这表明尽管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产量的提升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1.2 生产结构中国小麦生产结构以冬小麦为主,春小麦为辅。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春小麦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这种生产结构的形成与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业资源密切相关。

1.3 生产成本与收益随着粮食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的持续上涨,小麦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国家通过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来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价格涨幅与种植成本提升相匹配。

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起到关键作用。

气候变化将对用水需求带来影响_王建华

气候变化将对用水需求带来影响_王建华

2010.1中国水利水近50年,以气温升高为特征的变化过程趋势显著,同时降水的时空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且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呈现增加趋势。

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流域的产水量,同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水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气温的升高将导致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需水的蒸散发增加,而降水量增减和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都会改变植被的有效降水利用量,从而影响农业和生态需水。

农业是我国最大的用水部门,其主体部分灌溉用水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灌溉需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上,由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子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及其区域分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微观上,由于CO 2的施肥效应、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等,将影响作物的灌溉需水量,改变灌溉定额。

由于宏观上的农业布局更多地受国民经济区域布局等宏观政策的控制,一般气候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主要考虑其对灌溉定额的影响。

灌溉定额是作物灌溉需水量与有效降水利用量的差值,在诸多气象因子中,降水和气温是影响农业灌溉定额的两个最直接的气象因子:一方面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期的关键因素之一,气温升高将导致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作物生长期延长,从而增加作物需水量。

IPCC 综合报告指出:在北半球,特别是在高纬度地区,生长期在过去的40年中每10年大约增长1~4天;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将增加作物蒸散量,从而增加作物需水量,而同时降水的数量及时间分配直接影响作物可利用的有效降水。

王石立等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气温升高将使蒸发加剧,华北冬麦区小麦全生育期内农田最大蒸散量将增加8%~12%。

相关研究表明,华北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在温度升高1~4℃的情况下,若种植结构不变,华北地区净灌溉水量增加21.9亿~276.1亿m 3。

在滦河山区开展的典型研究表明,不考虑种植结构改变,在气温升高1℃,降水增加3%的情况下,农业需水量将增加2.7%。

小麦测产报告

小麦测产报告

小麦测产报告报告书封面报告内容页摘要本文是对庄稼人小张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测产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对小麦生长周期的监测、采样以及数据分析,最终得到了小麦的测产报告。

正文1.背景和目的当前,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庄稼人开始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以提高其农业生产力和产量。

小麦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和收成过程中,更是吸引了众多庄稼人的目光。

本次测产报告旨在通过对小麦种植过程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现代化农业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庄稼人们提供生产指导和决策支持。

2.方法和步骤本次测产采用的是现代化测产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1)基地选择:小麦种植所在地为山东省济南市。

(2)数据采集:采用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技术对小麦进行监测,并对生长过程中的状况进行实时拍摄和记录。

(3)样本采集:在小麦熟成前期,随机选取50个样本,分别计算其穗数和穗粒重。

(4)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得小麦的测产数据。

3.结果和讨论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获得了小麦的测产报告,结果如下:(1)小麦的平均穗数为1500个/亩,最高为1600个/亩,最低为1400个/亩。

(2)小麦的平均穗粒重为36g/穗,最高为38g/穗,最低为34g/穗。

(3)经过统计得出,小麦的平均亩产量为810kg/亩。

经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在小麦生长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都会对其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施肥、灌溉等农业管理工作也会对小麦产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今后小麦种植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因素,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结论本次小麦测产报告通过对现代化测产技术的运用,详细介绍了小麦的生长过程和产量数据,并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今后的小麦种植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农业技术的运用和环境管理,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1、浇足底墒,调整麦田土壤贮水。

在常年8、9月份降水量200毫米条件下,小麦播前浇底墒水75毫米,降水量大时,灌水量可少于75毫米,降水量少时,灌水量应多于75毫米,确保麦田2米深土体贮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0%,使底墒充足。

2、选用早熟、耐旱、穗容量大、灌浆强度大的对路品种。

熟期早的品种可缩短后期生育时间,减少耗水量,减轻后期干热风危害程度。

容穗量大的多穗形或中间型品种利于调整亩穗数及播期,灌浆强度大的品种籽粒发育快,结实时间短,生产较平稳,适合应用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3、集中足量施用磷肥。

种麦时集中亩施磷酸二铵50公斤,下茬夏玉米可不再施磷肥,一肥两用。

氮磷配比达到1:1。

4、适当晚播。

早播麦冬前生长时间长,耗水量大,春季时需早补水,在同等用水条件下,限制了土壤水的利用。

晚播麦以不晚抽穗为原则,越冬苗龄3叶是个界限,生产上以苗龄3-4.5叶为晚播的最适时期。

5、增加基本苗,严把质量关。

本模式主要靠主茎成穗,晚播适期起,亩基本苗35万,此后每推迟一天,基本苗增加1.5万,最后达到50万,适播期前,提前一天减少基本苗1.5万。

为确保苗齐全壮,要严格整地,达到细平匀净,采取重复播种,下籽均匀,出苗齐匀。

6、加强保墒措施,减少无效耗水。

小麦全生育期440毫米的耗水量中,蒸腾耗水225毫米,占51%,蒸发耗水215毫米,占49%,这215毫米的蒸发耗水是无效耗水。

栽培管理技术中,采取疏松麦田表土,切断土壤毛细管联系,减少土壤蒸发耗水,是极为重要的措施。

采取小麦播后在垄内镇压,可起到保墒作用。

春季麦田灌溉后适时划锄,疏松表土,增温保墒作用良好。

7、春季浇关键水。

这是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最佳灌水时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冬春干旱多风,起身期麦田耕层严重缺水的,应浇起身水;春季多雨年份,直到拔节时麦田耕层仍不缺水的,浇孕穗水,一般年份浇拔节水,效益最好。

8、土壤类型相适应。

本模式适宜沙壤土、轻壤土及中壤类型,不适于粘重土及沙土地。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点如何?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点如何?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点如何?
小麦一生中耗水量受品种、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很大,每亩耗水260~400立方米,合400~600毫米降水。

拔节前温度低,植株小,耗水量较少。

时间长而耗水量只占全生育期耗水的30%~40%。

拔节到抽穗,冬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

由于
小麦一生中耗水量受品种、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很大,每亩耗水260~400立方米,合400~600毫米降水。

拔节前温度低,植株小,耗水量较少。

时间长而耗水量只占全生育期耗水的30%~40%。

拔节到抽穗,冬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

由于植株茎叶的覆盖,株间蒸发大大降低,而叶面蒸腾显著增加。

该时期时间短,而耗水量却占全生育期的20%~35%,日耗水量达2立方米/亩以上。

春小麦这一阶段耗水也多,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耗水占全生育期的25%~29%,日耗水量在4立方米/亩左右。

抽穗到成熟,冬小麦在这一时期的时间也较短,而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的50%左右。

春小麦抽穗到成熟的日期较长,耗水量一般都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50%左右。

但由于各地气候不同,耗水量的差别也较大。

1。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变化:气候变暖导致了气温升高,早春和晚秋的气温波动也增加,这些变化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高温会导致小麦的生长期缩短,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2.干旱:随着气候变化,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降水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的小麦种植面临着缺水的问题。

干旱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

3.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冰雹、冻雨等,这些极端天气会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损害。

4.病虫害:气候变化会改变病虫害的分布和生态环境,一些新的病虫害可能会出现,给小麦生产带来新的风险。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针对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适应和缓解这些影响:1.节水灌溉:采用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有效降低水资源的使用量,减轻干旱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2.调整种植结构:根据气候变化的情况,调整小麦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3.保护水源和改善土壤:加强水源保护,保持土壤湿度和水质,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干旱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4.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营养水平和抗逆性,增加产量和品质。

5.引入抗逆品种:通过合理的品种引进和培育工作,引入抗逆品种,提高小麦对干旱和高温的抵抗能力。

6.疾病防治: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及时控制病虫害,减少对小麦的损害。

7.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机制:建立小麦生产的气候变化适应机制,包括制定气候变化适应规划,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升小麦生产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造成了诸多影响,但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缓解和适应这些影响,保障小麦生产稳定并提高产量和品质。

建议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挑战。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以大兴区为例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以大兴区为例

2019年9月灌溉排水学报第38卷第9期Sep.2019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9V ol.38文章编号:1672-3317(2019)09-0063-10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以大兴区为例魏童彤1,2,彭致功2,刘福胜1,张宝忠2,张鹏1,杜丽娟2,张倩1*(1.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摘要:【目的】开展不同时间序列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研究,为未来农业用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方法】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近60a(1961―2017年)与近30a(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净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不同时间序列小麦-玉米轮作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及净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1961―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5.3、7.8mm/10a;而净灌溉需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5mm/10a。

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作物需水量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1.0mm/10a;有效降水量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7.3mm/10a;净灌溉需水量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8.3mm/10a。

【结论】1961―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净灌溉需水量减少,主要是平均风速与日照时间减少所致;而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增加,主要是气温升高与相对湿度减少所致,且序列越短其变化趋势越显著。

因而在进行灌溉用水规划时,合理选择序列长度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净灌溉需水量;M-K趋势检验中图分类号:S274.4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ki.ggps.20190039魏童彤,彭致功,刘福胜,等.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以大兴区为例[J].灌溉排水学报,2019,38(9):63-72.0引言华北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农业生产条件好,土地平整,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小麦-玉米轮作的主产区,缺水与浪费并存,用水矛盾突出[1-3]。

小麦产量的调研报告

小麦产量的调研报告

小麦产量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小麦产量及相关因素分析1. 研究背景小麦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小麦产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做好粮食生产规划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农业生产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3. 方法与样本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集了过去十年国内外的小麦产量数据,并收集了与小麦产量相关的气象、土壤、施肥和病虫害等方面的资料。

样本包含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数据,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4. 调研结果4.1 小麦产量趋势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小麦产量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

尽管受气候因素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年度产量有所波动,但总体来看,小麦产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4.2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分析4.2.1 气候因素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降雨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2.2 土壤质量与施肥土壤质量对于小麦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

适宜的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

同时,合理的施肥措施也是保障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4.2.3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小麦产量。

5. 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小麦产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施肥措施等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改善土壤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6. 参考文献[1] 小麦产量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农业科学杂志,2015年[2] 土壤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农业研究报告,2018年[3]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综述,农业科技创新,2019年。

模型模拟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模型模拟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模型模拟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张明伟;邓辉;李贵才;范锦龙;任建强【摘要】Spatial and temporal mismatches between coarse resolution output of global climate models (GCMs) and fine resolution data requirements of crop models are the major obstacles for assessing the site - specific climat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production of winter wheat. Based on the output of IPCC AR4 model and observation data,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relationship of precipitation,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in North China was analyzed. With the combination crop model and climate mod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of North China were simulated. Some conclusions from the study might be drawn as follows ; Under the IPCC - Bl Scenario, the length of winter wheat growing season in North China would be shortened from 2010 to 2099, and its yield would be decreased.%该文利用IPCC AR4模式资料和基于多年观测资料生成的格点数据,建立降水、最高/最低气温的统计降尺度关系,获取华北地区高分辨率未来气候情景空间分布;利用作物模型模拟IPCC - B1情景下冬小麦生长期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最高/最低气温模拟结果与观测值比较,相关系数(R2)大于0.70;降水模拟结果与观测值比较,相关系数最小为0.63;IPCC - B1情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期总体上变短,产量下降.【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1(032)004【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气候变化;作物模型;冬小麦;华北【作者】张明伟;邓辉;李贵才;范锦龙;任建强【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1]。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优化种植方案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优化种植方案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优化种植方案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作物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小麦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并提供一些优化种植方案来应对这一挑战。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温度上升温度的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表现。

高温对小麦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许多关键环节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高温会加速小麦的生长周期,导致其生长时间缩短,产量减少。

其次,高温还会影响小麦的花粉发育和授粉过程,导致结实率下降。

此外,高温还会增加小麦遭受病虫害的风险,进一步影响产量。

降水变化气候变化还带来了降水模式的改变。

一方面,一些地区可能面临干旱的风险,这会使小麦的生长受到限制。

干旱条件下,小麦的生长受到限制,产量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如暴雨和洪水。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会导致小麦倒伏和病菌传播的风险增加,进一步削弱产量。

CO2浓度的增加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气中的CO2浓度逐渐上升。

尽管CO2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过高的CO2浓度也会对小麦的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高CO2浓度会导致小麦品质的下降,例如减少蛋白质含量,影响其营养价值。

优化种植方案过早收割由于高温会缩短小麦的生长周期,过早收割成为一种应对策略。

通过在小麦开始成熟前适时收割,可以减少受高温影响的机会,提高产量和品质。

引进耐旱品种对于可能面临干旱风险的地区,引进耐旱品种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这些品种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

灌溉管理对于干旱地区的小麦种植者来说,合理的灌溉管理非常重要。

要避免过量灌溉和不规范的灌溉方式,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确保小麦获得足够的水分。

联合种植策略联合种植是一种利用不同植物共生的方式,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方法。

通过将小麦与其他作物联合种植,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并降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

我国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特征、影响因素及增长效应

我国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特征、影响因素及增长效应

我国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特征、影响因素及增长效应一、引言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的小麦生产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地理环境多样,导致小麦生产的区位分布不均衡。

二、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特征小麦生产区位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聚集现象的情况。

我国小麦的生产区位集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 北方地区小麦生产占据主导位置。

北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生产区,包括东北、华北、黄淮海等地。

其中,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70%以上。

这与南方地区的气候、土地等自然因素有关。

2. 小麦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小麦的种植面积在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24000万亩下降到2019年的1.6亿亩。

这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耕地资源的减少、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3. 小麦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尽管小麦面积逐年下降,但是小麦产量在逐年增长。

主要归因于科技进步、新品种推广等因素。

三、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影响因素1. 气候条件。

小麦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雨、光照等。

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的生长,而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支持稻米等作物的生长。

2. 土壤条件。

小麦适宜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

北方地区多为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宜小麦生长。

3. 政策支持。

政府对小麦的支持力度,也会影响小麦生产的区位分布。

政府的支持力度越大,小麦种植的面积和产量就越大。

4. 市场需求。

小麦的产量和种植面积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市场需求越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就越大。

五、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增长效应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增长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小麦生产区位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2. 提高粮食产量和食品安全。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生产区位集聚的增长效应将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给小麦种植带来了巨大挑战。

小麦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长周期、产量、品质和病虫害等方面。

本文将就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生长周期:气候变暖导致了小麦的生长周期缩短。

在一些地区,气温的上升使得小麦种植的开始时间提前,同时加快了小麦的生长速度,导致其生长周期缩短。

这会导致小麦的充实度和品质下降。

2.产量: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过高的气温会导致小麦花粉不育、结实率降低,进而影响产量。

而且气候变暖也带来了更频繁的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这些自然灾害对小麦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品质:气候变化还会对小麦的品质产生影响。

气温升高会使得小麦的面筋含量下降,从而影响面粉的品质。

此外,降水不均匀也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4.病虫害: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病虫害的增多。

气温升高和降水不均会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繁殖条件更加适宜,从而增加小麦种植的病虫害风险。

应对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措施在面对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其影响,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1.水资源管理: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不均,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高效的灌溉技术,确保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供应,降低干旱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2.种植适应性强的品种:通过选育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从根本上提高小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调整种植时间: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小麦生长周期缩短,可以通过调整种植时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避免小麦生长周期过短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4.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小麦的病虫害问题,降低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5.推广科学技术: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如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用于监测小麦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小麦的需水规律

小麦的需水规律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1、三叶分蘖期:小麦三叶分蘖期水分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当土壤湿度从22%增加到27%,小麦的有效分蘖就会从平均的3.7个增加到7。

9个,主穗上的小穗也会从7。

1个增加到10.4个。

2、拔节孕穗期: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水量较大,但拔节前期水分又不能过多。

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徒长倒伏。

3、抽穗开花期:小麦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达到生育期的最高峰。

当土壤湿度由20%增加到28%时,主穗上的小穗平均由0。

6个增加到12。

4个;每株粒数重由44。

6增加到63。

7;千粒重增加2。

5克;增产32.4%.如果小麦此期缺水,将严重的影响小卖的品质和产量. 4、灌浆乳熟期。

小麦灌浆乳熟期是小麦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小麦缺水,将造成小麦秕粒,从而降低效买的品质和产量. 5.每生产1kg 小麦约需水1—1。

2kg;播种后到拔节前,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耗水量约0。

4立方米;拔节到抽穗时期是小麦生长的临界期,缺水会造成减产,在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约2。

2-3.4立方米; 抽穗到发育成熟,日耗水量还要大些,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一42%,特别是抽穗时期,日耗水量可达4立方米。

灌溉用水和土壤情况有关:灌水量(立方米/亩)=667*(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

3,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为0。

6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

22立方米。

二、水稻的需水规律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5℃,最适宜温度为30~35℃一般种子要吸收本身重量的25-50%或以上的水,才开始萌发.水稻40%.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

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后期麦田管理要点郭天财

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后期麦田管理要点郭天财

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后期麦田管理要点一、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2024年的小麦生产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异常。

2024年的天气异常干旱,特别是春季降水偏少,导致小麦生长期间缺水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病虫害频发。

由于干旱天气的影响,小麦生长迟缓,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尤其是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害在2024年较为严重,对小麦产量造成了较大损失。

3.高温天气。

2024年夏季气温持续偏高,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高温使小麦地上部分生长速度加快,而地下的根系生长受限,导致根系不发达,影响了小麦的灌浆和籽粒饱满度。

二、后期麦田管理要点针对2024年小麦生产的特点和困难,进行科学合理的后期麦田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后期麦田管理的要点:1.加强灌溉管理。

鉴于2024年干旱情况严重,及时进行灌溉是保证小麦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要根据小麦的需水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措施,确保小麦的水分供应充足。

2.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后期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除了合理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外,还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3.控制高温伤害。

夏季高温天气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不利,因此要采取措施控制高温对小麦的伤害。

可以在小麦地面覆盖草木灰、秸秆等物质,减少地面的温度。

同时加强通风和降温措施,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积极应对异常天气。

遇到异常天气,如旱情、雨情等,要及时调整麦田管理措施。

对于干旱天气,要加强灌溉,保持麦田土壤湿润;对于多雨天气,要及时剪去高秧,保证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

5.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合理施肥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后期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保证小麦养分的供应和平衡。

6.注意田间管理。

后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杂草的生长和繁殖,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清洁和充足的光照。

小麦调研报告

小麦调研报告

小麦调研报告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在各个省份。

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小麦的产值和消费量都较高,因此小麦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本篇调研报告将从小麦的产量、产值、消费、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麦产量状况根据中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为1.335亿吨,同比增长0.9%。

其中,春小麦产量1.026亿吨,同比增长1.2%;冬小麦产量3094.6万吨,同比下降0.3%。

从种植面积上来看,春小麦种植面积为2.153亿亩,同比增长0.9%;冬小麦种植面积为8467万亩,同比下降0.2%。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小麦产量总体上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二、小麦产值状况小麦作为我国粮食作物中的重要品种,在国家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度数据,小麦总产值为5749亿元,同比增长2.9%。

其中,春小麦产值为4200亿元,同比增长3.3%;冬小麦产值为1549亿元,同比增长1.7%。

从总体上来看,小麦的产值增长稳定,且冬季小麦的增速相对春季小麦略慢。

三、小麦消费状况小麦是我国人民的基本粮食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小麦消费总量为1.319亿吨,同比增长0.8%。

其中,食品消费量为1.236亿吨,同比增长0.8%;饲料消费量为800万吨,同比增长0.6%。

从数据上来看,小麦消费总体增速极其缓慢。

四、市场需求情况小麦作为人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是与人们的生活相随的。

根据前述数据,在2019年全国小麦的总供需关系似乎较为平衡,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对精细化、多样化谷物、面食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小麦生产中传统种植方式的限制以及市场反映缓慢等原因导致现在小麦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相对平稳。

五、小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小麦的产量和产值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但在小麦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3.College of Engineering,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natur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wheat in North China and predict future precip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cipitation data of winter wheat growth period in Beijing, Tianjin, Taiyuan and Shijiazhuang in the past 60 years, the multi-year trend line, 3-year sliding average method, Hurst index method and M-K mutation analysis method were comprehensively applied, precipitation was predicted using a weighted Markov cha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st 60 years, the precipitation of winter wheat growth period had a slight downward tren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tions was large, the order of decline range from high to low was Tianjin>Beijing>Taiyuan>Shijiazhuang. The Hurst index was greater than 0.5 and both were close to 0.5, indicating that the future precipitation changes of each site were persistent, but the persistence was not strong. According to the M-K mutation analysis, the precipitation year might appear in the 1970s and 1980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had basically declin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rkov chain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was within 20%, which fully met the prediction criteria. Comparing the predicted precipitation in the next 5 years with the prt was foun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area in North China had a downward trend, but the decline was not strong.
FANG Kunbao1,CUI Kejian2,SUN Qingfang3,WANG Shuguang1,SHI Yugang1,SUN Daizhen1 (1.College of Agronomy,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2.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Shanxi Agricultural
预测,目的是了解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自然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对未来降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近 60 a 来,冬
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略呈下降趋势,且各站点差异较大,下降幅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天津>北京>太原>石家庄。
Hurst 指数均大于 0.5 且都接近 0.5,表明各站点未来降水变化均具有持续性,但持续性不强。通过 M-K 突变分析
可知,降水突变年份可能出现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但近年来各地区生育期降水量基本上均呈下降趋势。构建了
马尔可夫链降水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都在 20%以内,完全符合预测标准。比较预测的未来 5 a 的降水量与之前年份
的降水量发现,未来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区生育期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持续性不强。
关键词院华北地区;Hurst 指数;M-K 突变分析;加权马尔可夫链;降水量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3.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摘 要院根据北京、天津、太原、石家庄近 60 a 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数据,综合运用多年趋势线、3 a 滑动平均值法、
Hurst 指数法、M-K 突变分析法,对该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加权马尔可夫链对降水量进行
中图分类号院S512.1;P46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2-2481(2019)01-0092-07
Analysis on the Change Trend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Wheat Growth Period in North China in the Next 5 Years
山西农业科学 2019,47(1):92-98 doi:10.3969/j.issn.1002-2481.2019.01.23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未来 5 a 华北地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房坤宝 1袁崔克俭 2袁孙青芳 3袁王曙光 1袁史雨刚 1袁孙黛珍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