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考试的历史功能及其现代启示
论述科举制的演变影响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论述科举制的演变影响对高考改革的启示1、科举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
②科举制把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成为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
③科举制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科举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①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②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学校教学安排围绕科举进行,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
这种风气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③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导致了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
④科举考试内容的狭隘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特别是科技文化的发展。
中国科举史为现代高考改革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为当今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总体而言科举制对高考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高考改革的前提条件。
这一原则是科举制的优点,也是科举制存在的合理因素。
高考制度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2、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应走向开放性与多样性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应走向开放性与多样性。
科举制从唐朝的开放与多样到明清的科举“永制”,一步步走向严格化、规范化的同时,也走向了封闭僵化与落后灭亡。
因此,高考改革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开放与多样,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和法律法规,将考试与荐举相结合,打破“一考定终生”的局面。
3、高考改革的根本是为了求才、发展,是为了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科举制发展到后期虽已脱离其根本,但自始至终都代表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广大读书人的利益。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1. 公平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实行的初衷是为了公平选拔人才,不以出身、财富或权势为标准。
这一点告诉我们,公平的选拔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发掘并选拔潜在的优秀人才。
2. 重视教育: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普及和发展。
这表明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也应该重视教育事业,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3. 强调德才兼备:科举制度注重考核官员的德才兼备。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选拔领导和管理人才时,应该综合考虑他们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4. 培养国家意识: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学习国家的经典著作和文化传统。
这提醒我们,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是构建团结稳固的现代社会的关键所在。
5. 创新制度:尽管科举制度有其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士人对科举学习的过度追求和腐败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时代在变化,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科举制度,但从其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指导我们建设更加公平、稳定和进步的社会。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中国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基础,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意义.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吸收我们当今选拔人材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的选拔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一方面来说,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得寒门子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份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妨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以前,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奴隶主贵族家庭选拔国家官吏,世代承袭。
可是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所以到了汉朝,就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推荐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礼聘人员辅助自己治事。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浮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材,分为九品录用。
科举制度的当代启示
科举制度的当代启⽰2019-06-28“试⽟要烧七⽇满,事定犹须待和棺”。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延续千年的取⼠制度,它的意义已远⾮考试形式那么简单,它深⼊影响着社会、政治、⽂化等各个⽅⾯。
作为⼀种取⼠制度的科举,它的优劣已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的影响,更是需要我们⼏代⼈的反思和总结。
思想交流平台⽬前⽆论在何种⼯作岗位上,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针对⼀个项⽬或者⽅案,⼀众⼈等各抒⼰见,莫衷⼀是,每个⼈都有⾃⼰的想法,却⽆法凝结成⼀个团队,为⼀个共同的⽬标,采取⼀个共同遵循的流程来做事。
相⽐⽽⾔,在欧美⾼等学府中的⼀些MBA课程,并⾮传授给⼈才什么致富之道,什么秘密之钥,却提供给⼈才⼀个共同的语境,⼀个沟通的平台,从成本、利润的概念,到数据分析的⽅法,⼤家采⽤的是⼀个相同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很容易地展开⼯作。
科举远远⼤于⼀种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的重要影响之⼀,就是它提供⼀同任职的⼈才⼀个共同的语境,交流的平台:所采⽤的经典是⼈才必读的书⽬,所学习的道德仁义观念为读书⼈熟知,甚⾄于修齐治平等思维逻辑都为⼠⼈的共识。
从政令刑法到⽂章奏疏,都形成了共同语⾔的环境,这⼤⼤加强了上⾄朝廷下⾄地⽅的动态交流、办事效率。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推⾏,与秦并六国后书同⽂车同轨的功⽤相似,统⼀了思想的“度量衡”。
公正公平公开封建的官制和体制的腐败,为历来有识之⼠所诟病。
吏治的腐败确实是封建社会的死结,然⽽科举制度却不能作为整个封建体制的替罪⽺。
按照固定地区,分为不同时间到试卷的保密处理,考官的评审,⼈才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选拔,最⼤限度地抵制了权利的⼲扰,保证了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公开。
当西⽅开始认识中国时,发现⼀个“陈旧”的帝国,却有着如此先进的⽂官制度时,发出赞叹的同时,还有难以置信的惊奇。
从⽽借鉴科举制度,建⽴了现代⽂官考试制度。
更有西⽅学者评价相对于物质⽅⾯中国对世界的“四⼤发明”,在精神⽅⾯的科举制度可以称为中国⼈第五⼤发明。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现在已经被废除了,但是它对现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启示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选拔人才、如何评价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等。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选拔人才要注重综合素质。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考察文化知识,还考察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体育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这说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不能只看重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更多的能力和技能。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评价人才要客观公正。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由朝廷官员来评判的,他们要根据考生的作品和表现来打分。
这说明,评价人才不能凭主观感觉或者偏见来定论,而是要依据客观的标准和规则来进行评价。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和公正态度,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培养人才要有长远眼光。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是为了选拔官员,还为了培养人才。
因此,朝廷会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支持教育事业,并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这说明,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了,但是它对现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启示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选拔人才
的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演变,最终在清朝得到完善和定型。
科举考试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每年会举行一次科举考试,考生需要通过多个环节的考试,最终进入到进士及格、举人及格、明经及格等级。
进士及格者可以成为高级官员,而举人及格者则可以成为中级官员。
明经及格者则可以成为低级官员。
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种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最好的利用。
社会不再因为贵族家族而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任何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极大程度上鼓励了人才的竞争和发展,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考试的标准和题目对每个参加考试的人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
这种公平和公正让人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最后,科举考试制度也为中国古代带来了一种社会秩序。
因为这种制度对人才的选拔非常严格,所以官员们也需要非常努力学习和工作才能获得晋升。
这种社会秩序让中国古代社会更加稳定和安定,有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让人才得到了最好的利用,也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同
时也为中国古代带来了一种稳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王菲
一、科举的概念界定
生和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成绩单和分数而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社会上形成了“人
在科举制度的研究中,科举制度的定 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的社会风气, 也向
义问题具有颇大的争议。目前学术界对于 以清朝八股文取士多缺乏真才为鉴,笔者 人们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推动了教育的
革,明王朝建立后,科举制度达到鼎盛,于 题标准受《四书章句集注》限制,从而人才
三、总结
清末 1905 年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 评价标准变得片面狭隘,再看今天的教育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唐至明清,绵延了
一千三百余年的演变过程,对封建社会的 评价,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无论是在教 一千三百年之久,经历了创立、发展、兴盛
试便成为教育强有力的指挥棒。这样一种 方面,都与东部地区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 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原有的科举
传统的教育目标:读书、考试、做官一直根 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我国应坚持向中西部、 制度中总结不足,吸取经验,同时结合现
深蒂固的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于是正如古 边疆、农村等地区投入大量公共教育资源, 状,让科举制的精髓和优秀内涵、理念焕发
(二)教育评价的影响
(五)遵循开放原则,确保平等教育
史》教材内容基础上,选取“广义狭义”说中
科举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拔评价,唐代
宋朝的科举改革使大量的庶民子弟
的狭义论作为科举的概念,即科举指进士 科举科目繁多,光是常科就有秀才、明经、 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科举考试变得更加“平
科举,是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 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50 多种,因此人 民化“。由古视今,当今教育依然需要坚定
科举制度对现代党政机关的启示
科举制度对现代党政机关的启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制度,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用经过考试选拔的人才,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终于清代,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虽然科举制度在今天并已经不再适用,但科举制度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却仍能为我们提供启示,尤其是在现代党政机关的管理上,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以才为本”的用人理念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便是重视人才,并且从全社会中选拔最适合的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用人思想不仅促进了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使得中国封建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能够发挥出人口红利。
因此,在现代的党政机关中,依然应该坚持“以才为本”的用人理念。
只有顶尖的人才才能够担起显赫的责任,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不断努力。
同时,现代社会也应该有选择性的培养有天赋的人才,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公务员或者做领导。
应该深挖人才潜力,将有天赋并愿意为职业发展付出努力的人才,培养到最好的领导和公务员岗位上。
这些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道德能力,成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和拥有超强的沟通衔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科举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科举考试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层级管理制度等,这样的管理机制可以确保官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现代的党政机关也应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应该明确责任和分工。
清晰的职责分工才能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同时也能够杜绝因为职责不清所引发的工作争执和错失。
其次,应该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全面强化对公务员的规范化管理。
再次,机构要灵活,紧抓时机的变化,根据新的变化需要对机构结构进行改革,确保管理效率和公共利益,这一点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三、推动公平竞争科举制度在推选官员方面强调的是公平竞争,而公平竞争正是现代党政机关建立起来的竞争环境。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
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
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对现在高考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对现在高考的影响篇一:科举制度对于当前高考改革的借鉴价值科举制度对于当前高考改革的借鉴价值摘要: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试为核心的选士制度,起始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历经六个朝代,绵延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乃至今日的教育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举是中国古代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高考是当今中国长盛不衰的话题。
从考试形式和其作用影响来看,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中国科举史为现代高考改革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
鉴古可以知今,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为当今的各类考试改革,尤其是为高考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考改革;借鉴考试作为一种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手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备受争议,尤其是全国性的统考。
科举和高考就是如此,二者同样作为国家大考,虽处不同时代,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不可分割的承继关系。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出于政治需要,通过公开设科考试、公平择优录取的形式,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以选拔官员为主要目的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产生于隋代经历唐代的确立、宋代的发展、元代的中落、明代和清初的鼎盛,最终走向清末的衰亡,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多年之久。
科举制度随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强化而发展完备,并随封建社会的衰落而消亡。
它兴盛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推行和强化、社会民众的参与和追捧,以及考试原则的公平、公正性和培养人才的适用性。
科举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僵化固然是其衰亡的内在原因,而其后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则是其衰亡的根本原因。
科举和高考都由国家举办,在人才选拔功能、形式公平特征以及教育导向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考试内容上:科举独尊儒学,高考兼容并包;考试目的上:科举为选官,高考为升学。
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二者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因此纵观古代的科举历史,“以史明鉴”对我们今天的高考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蔡青卉教育学121 6202412026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
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优势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人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人了新的活力, 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
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4.推动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发展最终形成完善的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人才,以及促进社会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举制度下,通过考试选拔才能出众的学子,不仅能够确保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还能够培养出才德兼备的精英人才。
科举制度追求公平公正,不论出身背景,只以才华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这样的选拔方式使得人才具有普遍的价值,鼓励了更多人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
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正的选拔机制,确保了社会人才的合理配置,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支优秀的管理和领导队伍。
其次,科举制度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经过细致的策划和规划。
考试的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注重人才全面发展。
考试形式规范统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通过科举考试,考生在反复的准备和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还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应对能力。
科举制度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追求科学精确,提倡刻苦用功,培养了一批批有文化底蕴且经过严格训练的优秀人才。
此外,科举制度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不论出身背景,只以才华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公平的选拔方式使得人们享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论贫富人家,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都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一名官员。
这种机会的公平分配使得社会的流动性增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科举制度强调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
科举考试重视人才的知识和素养,使得文化氛围在中国社会得到了更大的推动。
科举制度追求文化修养和才华,并且将文化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将文化和政治相结合的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
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
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对当代的借鉴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对当代的借鉴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
但如今我们提起科举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八股文、死板、落后、封建、百害而无一利等贬义词。
但它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存在即合理,科举制既然在我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就必然有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我们之所以对它误解颇深,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它的负面宣传,另一方面是我们又知之甚少的缘故。
那么科举制度到底为什么存在了那么久?它对我们当今的选拔制度有何借鉴呢?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
那么隋代以前中国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这种制度初期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同样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科举制度诞生了。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从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
那么它为什么能存在这么多年?它和以前的制度想比有什么优越性呢?科举制度先进性的根本在于它是对全体百姓开放的(少数身份不符的除外),这保证了统治阶级一定的流动性,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而一个垄断不开放的统治集团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与当代启示研究背景与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与当代启示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一篇: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与当代启示研究背景与意义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与当代启示研究背景与意义我们不难发现,持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曾经闪耀过璀璨的光芒。
在科举制消逝了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科举时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之无处不在。
在经历了盲目而激烈的批判之后,科举制又渐渐为世人所慎思、所吸纳。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为鹄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从教育的角度看,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封建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足见科举对教育的影响之大。
科举废除已近百年,其对教育的影响却弥漫并积淀为现实基因的一部分。
探讨科举制下考试与教育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改革鉴古知今、趋利避害。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一、科举的积极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文化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
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
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
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
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
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二、从科举制度对社会以及封建统治的作用来看。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
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
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和提拔人才的制度,其历史作用深远而广泛。
自唐代开创科举制度后,它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直至近代废除。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制度。
一、选拔人才的功能:1. 由于科举制度以考试作为选拔标准,无论身世与出身,只要有才华和学问,就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突破,打破了贵族士大夫的垄断地位,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晋身士人、进入仕途的机会。
2.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逐渐筛选出优秀的人才。
这种逐级选拔机制使得进入最后阶段的考生几乎是高分子弟,确保了选拔出的人才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二、促进社会稳定和统治稳定:1. 科举制度的开创,为了防止各个地区势力的过大聚集,设立了乡试、会试等考试站点,使得各地优秀人才集中到省城,减少地方势力的威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地位的改变发生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有序、稳定,降低了各种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三、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1. 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对经史等各种知识进行广泛学习,这促进了古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考生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不仅会注重文学修养,还会潜心研究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2.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人士子,他们以才学之名进入仕途,成为国家官僚,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扩大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加强君主集权统治:1. 科举制度将国家事务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提高了君主的权威性和控制力度。
皇帝通过制定考试内容和规则,决定了哪些人才能够进入仕途,对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往往忠诚于皇帝,因为他们通过考试获得官职是经过一番努力和竞争才得来的。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意义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意义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其中
几点:
1.选拔人才:科举考试制度是一个选拔官员和士人的途径,通
过考试筛选出有才能和学问的人才。
这种选拔制度不看重身世和出身,只看重能力和知识,为人民选出了一些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员。
2.提高社会地位:通过考试获得功名,可以提升个人和家族的
社会地位。
科举考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试取得社
会地位的途径,不再完全依赖出身和世袭的地位。
3.增加文化传统: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为了
通过考试,学子们努力学习儒家经典,研究古代文化。
这种传统对
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维护社会稳定:科举考试制度使士人和官员的竞争规则化,
减少了以权谋私、靠关系拉拢的情况,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这种制
度使官员们能够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官职,减少了腐败和不公的现象。
5.推动教育发展: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为
了参加考试,学子们积极学习,兴修学校、学院和书院。
这种考试
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体来说,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选拔人才、提高社会地位、增加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教育发展
等重要作用。
尽管有其缺陷和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该
制度的存在和实施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说到科举制度,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个大事儿。
古时候,考试可是改变命运的法宝,考上了就能飞黄腾达,没考上就只能埋没在茫茫人海里。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段历史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顺便加点幽默的调味料,让这段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先说说那会儿,读书人为了科举考试,真是拼尽全力,拼了命地背书,连梦里都在考卷上挣扎。
看看现在,大家为了升学、找工作,似乎也是拼了。
这不就是一种传承吗?无论时代怎么变,努力总是王道,谁不想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再说科举的公平性。
那时候,不论你是富家子弟还是穷苦百姓,书本上的知识都可以成为你爬上人生巅峰的梯子。
今天呢,我们还在追求公平,尤其是教育。
虽然说现在的教育体系有些地方还是不够理想,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现在的社会也在努力创造更多公平的机会。
想想,咱们的孩子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出发,真是让人欣慰啊。
还有就是科举考试的内容,讲究的是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
那会儿,考的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能力。
这让人想起现在的各种考试,除了死记硬背,越来越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真的是时代在进步,考试也在升级换代。
大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实践和应用,不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
嘿,谁说学习不能有点乐趣呢?科举制度的成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你想啊,考上了,地位就高了,没考上就像是被踢出局的球员,心里那个失落可想而知。
这种压力今天依旧存在。
尤其是学生们,面对各种考试、评比,压力山大啊!“读书就得考上好大学”,这样的观念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可我们也知道,每个人的能力和兴趣不一样。
今天,咱们要学会欣赏不同的成功,别老盯着一条路走下去,人生的道路可多着呢。
说到教育,咱们不能不提老师们的辛苦。
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极高,教书育人是光荣的职业。
现在的老师同样是奉献无私,除了教书,还得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推行的一种考试制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和文化发展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
它影响着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的文人阶层的唯一准入门槛。
科举制的优点:第一,科举制保护了文化及其传统习俗,丰富了民族文化;第二,科举制能否有效培养官僚体制中的称职人才;第三,科举制有助于鼓励学生肯定努力奋斗的精神。
也有一些缺点:第一,科举制集中在一些准备大考考试上,而忽略了考试以外的知识;第二,过劳死,会形成恶习,造成伤害;第三,政府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偏袒和壁垒。
对现代的启示是:第一,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践行传统美德,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坚持考试之外学科的培养,在知识储备上下功夫;第三,反对政治腐败,坚决反对偏袒,公开透明择人择官。
综上所述,科举制给中国古代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仍有待完善的地方。
今天,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能够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中反思不足,发挥所长,积极思考如何为现代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1 . 2 8 No .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到 了重要 的作 用 。中 国历 史上 所采用 的选 官制 度有 很 多种 , 其 中主要有世 袭制 、 任 子制 、 察举制、 九 品 中
部 可作 为考 试 的题 目 , 撰写数 百篇八股文 , E l 夜 背 诵 。考 试 时 , 把适 当的一篇 , 一字 不漏 照抄 一遍 。就 像 现代 的股 票一 样 , 中彩 时就成 为进士 , 被任 命为 官 员, 从此前途无量 , 官运亨通 ; 买不 中时, 则 落 第 而 归, 下 次考试 再 来 。知 识 分 子不 能 接 触 其他 任 何 书 籍, 因为考试 用 不 到 , 看 了会 被 当作 不 务 正 业 , 为 人 所 耻笑 , 最后 导 致所 谓 的 知 识 分子 都 没 有 自己 的思 想, 更 别提 有 自己 的感 情 。只知 道如 何作“ 八股 文” , 如何做 官 , 它严 重 摧 残 了 中 国古 代 士人 。学界 普 遍 认 为科 举考 试在 唐 宋 时期 起 到 了积极 的进 步 作 用 , 而在 明清 时期带 来 的主要 是负 面 的影 响 。然而 笔者 认 为这 仍然 值得 商 榷 , 科举 考试 至 今 已经 废 除一 百 多年 了 , 百 年 以后该 如何看 待科举 , 在 激烈 争论 的时 候, 我 们 能否从 历史 的与 逻辑 的角度 重新 审视科 举 ?
的标准 和 内容 由中央决 定 。而察举 制等 制度 实行 的 是 自下 而上 的层层 推 荐 ; 而科 举 制则 向 中下 层 知识
公正 的 眼光透视 科 举 制度 , 笔 者相 信 人 们 会逐 渐 摆 脱对科 举 制度 的偏 见 , 将 其 作 为重 要 的 文 化遗 产 来 对待 , 而不 是一 味 盲 目地批 判 或 否 定 。本 文 就科 举
四大显 著 的历史 功 能及其 现代启 示谈 一些 粗浅 的看
考 试 的政 治功 能 、 文 化功 能 、 经 济功 能和教 育功 能这
分 子 开放 , 几 乎所 有士 人都能 报考 , 大大 改变 了世 族 门阀把 持朝政 的局 面 , 扩 大 了统 治 阶 级 基 础 。它 的 标 准完 全 由中央确 定 , 最 后 评 判 录取 也 完 全 由中 央
存 在着 很大 的差 异 , 有 些人认 为科 举考试 一 文不值 ,
弊 大于 利 。知识 分 子没 有 学 到 任何 有 价 值 的 东西 , 只有唯 一 的工作 , 那就是 从《 五经 》 、 《 四书 》 中选 出全
特权 , 防止 了世 袭贵族 势力 的再 生 , 有 利 于扩大 统 治 阶级 的基 础 , 对 遏制 买 官 卖 官 现象 的蔓 延 等 方 面起
2 0 1 3年 7月
J u 1 . 2 0 1 3
论 科 举 考试 的历 史 功 能及 其现 代 启 示
孙德玉
( 安 徽 师 范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摘 要 : 中国古代 的科举 考试 在历 史上 曾有 多种 功 能并 发挥 着 许 多积极 的 影 响。其 历 史 功 能 主要表 现在 政治 、 经济 、 文化 和教 育等 方面 。现代 考试 与古代 科举 考试有 着 一定 的承继 关系 , 因此 ,
考试 比起 上述 各种选 官制 度有 着 明显 的优越性 。它 的政治 功能 主要体 现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1 . 科 举制 度高 度适 应 了中 国封 建社 会成熟 以后 不 断强 化 中央集权 的需要
我 们都知 道 , 科 举 制与 隋唐 以前实行 的察 举 、 辟 除等制 度相 比, 有 一个很 重要 的 区别 , 就 是科举 考试
研 究科 举制度 具 有强 烈 的现 实 意义 。在 全 面研 究科举 考 试历 史 功 能 的基 础上 , 应 着 重把 握 其 现代 转换 , 不 断改革 与完 善我 国现代考 试制 度 , 充 分发 挥考试 功 能 的积 极 意义 , 为我 国现 代化 建设 服务 。 关键 词 : 科举 考试 ; 历史 功 能 ; 现代 启 示 中图分 类号 : G4 O 一 0 9 文 献标志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5 7 1 ( 2 0 1 3 ) 0 4 — 0 0 9 4 — 0 5
中 国古代 科举 制度 在考试 领 域 留下 了深 刻 的历 史 印迹 , 其影 响波 及 政 治 、 文化、 经济 和教 育 等 各方
面 。以现代 社会 的角度 来评 价科 举考试 的历史功 能
法, 以就正 于方 家 同仁 。
一
、
科 举 考试 的 历 史 功 能
( 一) 政治 功能 科举 制度 作为 中国封 建社会 最重 要 的一项选 官 制度 , 其政 治功 能 主要 体 现 在废 除 士 族 世 袭做 官 的
如果 能够 用更 宽容 的态 度对 待 科 举 制度 , 用更 客 观
正 制等 等 。但 这些 制 度 仍 然存 在 着 很 大 的缺 陷 , 其
中一 个很 大 的缺点 就是缺 乏客 观性 的操作 标准 。这
些制 度 的局 限 , 使得选 官 的范 围十分 有 限 , 再加 上选 举 的主 观性很 强 , 举 荐 权 大 都 掌握 在 各 级 官 僚权 贵 手 中, 因此, 豪 强 贵 族 便 垄 断 了选 官 大 权 。长 此 以 往, 造成 了“ 上 品无寒 门 , 下 品无 士族 ” 的局面 。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