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修改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三)(五)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__执笔人:张纪琴核对人: 侍东升【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习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学习过程】A.自主学习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步骤。

特点提醒:针对具体事例理解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要同时联系实验设计的步骤。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从教材的两个实例看出,种群呈____________增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结构总是___________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___________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_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_增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___________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有时会___________在一定的水平。

“S”型曲线是指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___________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复习提纲(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复习提纲(必修)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6、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从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7、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人教版三第4章 种群数量的变化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人教版三第4章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下表为野兔入侵到某个岛屿后,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调查野兔数量的方法为____________,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野兔数量依次解析:(1)计算过程:如第2年设种群数量为x ,x a=bc x=abc=30×3018=50(只)(2)根据表格中计算的数据绘制数学曲线模型:描点,连线。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0,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该种群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析规律根据λ值可以判断种群的动态即当λ>1时,种群呈―J‖型增长;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0<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J‖型增长曲线(3)绘制曲线: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据此方程绘出的曲线为―J‖型。

如右图。

(4)曲线特点―J‖型增长模型的种群的增长倍数和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其增长倍数为λ,增长率为λ–1。

而其增长速率则是不断增大的。

(5)理论与实践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中的资源、空间和食物等条件是有限的,生物还会受到气候、天敌等因素的限制,所以该模式几乎不可能存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往往无法做到。

因此在现实中,有些种群的增长只能是接近于指数增长,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

【例2】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假设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a×8n-1B.a×8n+1C.a×8n D.a×8n-2解析:考查种群―J‖型增长模型的运用,准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只有雌鼠具有产仔能力,勿当成雌雄都能产仔。

(2021年整理)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2021年整理)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策略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板书设计第4章种群与群落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

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

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种群A 物种群B个体种个体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1。

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①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教学过程+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述错误的是()A.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D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所以人类活动不仅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解析]选B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

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选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高中的生物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必修三的生物课本也是比较重要的,第四章节的生物内容你都掌握好了吗?这个章节主要讲的是的激素调节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一、细胞的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 O2 养料 O2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代谢废物、CO2 淋巴代谢废物、CO2内环境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渗透压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必修三生物考点知识点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神经纤维轴突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传递神经冲动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

新人教版 生物 必修三 4-6章 知识复习提纲剖析

新人教版 生物 必修三 4-6章 知识复习提纲剖析

《生物与环境》知识复习提纲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1、概念:(1)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②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M),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个体数(n)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N)。

公式为:(3)出生率/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三种类型。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密度)的变化趋势。

(6)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雌雄相当、雌多于雄、雄多于雌三种类型。

(7)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分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2)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逐个计数法:针对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数量少的种群;(2)估算法:①样方法:针对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取样关键: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样方确定:一般,乔木为100m 2,灌木为16m 2,草本为1m 2。

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所有个体;遇到边缘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②标志重捕法: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修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修改.

(3)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除 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 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小动物 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可存放在 溶 液中。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用肉眼或仪 器认真观察并分类和统计工作。 (4)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等有限的条件下, 种群“S”型增长曲线
k/2
A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 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 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回顾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一)种群的特征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J"型与"S"型曲线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演替类型 2.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①样方法: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A.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
B.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 4 章种群和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色【重点导学】一、种群特色:(一)种群密度观点: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目/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拥有必定的特色:①在相同环境下不一样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别很大。

②同一物种在不一样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目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目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不是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要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超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纪构成:1.观点:年纪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的比率。

年纪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 (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 (丧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纪构成大概能够分为三种种类。

2.几种年纪型种群的特色种类种群构成特色发展趋向图示增添型幼年个体好多,老年个体极少种群密度会愈来愈大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固型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比率适中保持稳固衰败型老年个体好多,幼年个体极少种群密度会愈来愈小3.意义:种群的年纪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展望种群数目变化的趋向。

(四)性别比率性别比率: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

种群依据性别比率的不一样,能够分为三种种类:(1)雌雄相当,常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2)雌多于雄,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3)雄多于雌,常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经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添;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色间的关系:种群数目展望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影响数目改动年纪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率决定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色;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率影响着种群密度;④年纪构成能够展望种群密度将来的变化趋向。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1-2节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1-2节

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从而构建 出复杂的生物体结构,表现出生物体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细胞分化的意义
个体发育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通过细胞分化 ,简单的原始细胞逐渐发展成具有复杂结构的组 织和器官,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
生物多样性
细胞分化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之一。通过细胞分 化,一个受精卵可以产生成千上万种不同类型的 细胞,形成复杂的生物体结构,表现出生物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细胞膜结构改变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数量减少 ,导致细胞间的黏附性降低,
容易扩散和转移。
细胞代谢异常
癌细胞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可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
产生乳酸。
细胞遗传物质改变
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 常,基因突变和基因扩增等遗
传物质改变。
细胞癌变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
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如戒烟、限酒、 避免过度日晒和减少职业暴露等。保 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等。
正反馈调节
调控因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如CDK磷酸化 Cyclin,促进其与CDK结合,加速细胞周期的进程。
负反馈调节
调控因子之间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如CDK磷酸化CKI使 其失去活性,从而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
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周期的调控不仅受到细胞内因子的影响,还受到外界 信号的调节,如生长因子、激素等信号通过信号转导通路 影响细胞周期的进程。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 章第1-2节
目录
• 细胞周期 • 有丝分裂 • 无丝分裂 • 细胞分化 • 细胞癌变
01
CATALOGUE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
01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 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 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练透试卷 第4章 重点突破练(四)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练透试卷  第4章 重点突破练(四)

重点突破练(四)题组一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1.下列哪项不是转基因食物潜在的安全隐患()A.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B.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的蛋白质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的过敏原C.某些转基因生物可以合成白细胞介素-2,进入人体增强相应细胞的免疫力D.某些基因足以使植物体内某些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导致转基因农作物营养成分的改变2.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转基因培育的植物,理论上目的基因只存在于特定的组织中B.转基因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均可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出杂种新物种C.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时,常间行种植普通棉花以供害虫取食,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D.转基因花粉中若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则它有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引发人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3.(2023·河北衡水高二期末)为了防止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基因通过花粉转移到自然界中的其他植物,科学家设法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其原因是()A.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间不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B.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C.杂交的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D.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到生殖细胞中4.(2023·湖北黄石高二检测)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势必会打破自然界物种的界限,改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会对生态系统的稳态造成破坏。

下列哪项是对上述观点的完全反驳()A.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B.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可以保护农田土壤环境C.转基因生物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充其量只能说是具有某种特征的同一物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D.重组DNA与微生物杂交,会产生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害的病原微生物5.现在转基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有些国家已批准转基因三文鱼进入市场,旨在利用生物技术提升水产产业水平,不过这种转基因三文鱼只能在特定区域饲养。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选择性必修一与选择性必修二) 教材 变动分析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选择性必修一与选择性必修二) 教材 变动分析

一、《选择性必修一 稳态与调节》(一)教材总体变化1.选择性必修跟原有教材相应内容比则有较大变化。

原《稳态与环境》模块被拆为两大模块——《稳态与调节》与《生物与环境》。

2.与原必修三相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都有一节扩展为一章,内容有较多补充。

特别是神经调节的内容,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都各安排一节介绍,内容扩展最多。

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增加了一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二)知识内容的更新变化第一章1.“淋巴”改为“淋巴液”。

2.增加缓冲对。

3.第二节标题“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改为“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章1.增加了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等。

旧教材2.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内容有所扩展。

旧教材新教材第三章1.增加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定义。

2.增加性激素对生殖系统发育的作用实验。

3.人体血糖单位发生改变,脂肪酸等转化及甘油三酯。

新教材增加新教材增加旧教材新教材4.补充血糖还受神经调节,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5.增加甲亢,分级调节实例更为丰富。

新教材新教材增加新教材增加6.激素调节的特点新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且增加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第四章 免疫调节:1.增加了各种免疫器官和各种免疫细胞分布及作用;2.增加了树突状细胞及作用;3.增加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 细胞;4.吞噬细胞改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淋巴因子改为细胞因子。

旧教材新教材旧教材5.免疫系统功能名称变化。

新教材新教材旧教材新教材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名称变化。

旧教材新教材7.增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实例。

8.过敏反应变化,增加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

新教材增加旧教材第五章1.删除了小字部分“影响植物向光性的生长抑制物质”。

2.增加不同激素的相关性。

3.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4.增加第四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光敏色素、年轮、春化作用等)。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习笔记第4章 本章知识网络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习笔记第4章 本章知识网络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习笔记本章知识网络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学习目标] 1.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举例说出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及论据。

3.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求实的态度。

1.转基因成果(1)微生物方面①优点:微生物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__简单、________、对________敏感和___________等优点。

②成果a.转基因技术已被用来减少____________的生成,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

b.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产、优质的基因工程菌来生产________。

c.用基因工程菌生产________。

(2)转基因动物方面①培育了一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转基因家禽、家畜。

②培育了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新品种。

③建立了某些________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3)转基因植物方面①培育出了大批具有________、________、抗除草剂和耐储藏等新性状的作物。

②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________和玉米,其次是棉花和________。

2.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和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1)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存在争论的原因:人们的价值观取向不同,对于转基因技术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在____________的安全性等方面发生激烈的争论。

(2)技术的中立性: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是________的,由这项技术研发出来的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__________________,符合相应标准后才能上市。

(3)如何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需要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即清晰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________________;还应该看到人们的观点受到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靠__________和严谨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辩论。

(4)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的方针:研究上要大胆,坚持________;推广上要慎重,做到________;管理上要________,坚持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除
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
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小动物
可存放在
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液中。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用肉眼或仪
器认真观察并分类和统计工作。
(4)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
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 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最可能 是 C ,请在坐标图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 富度的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D ( )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C.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 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 修正
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N,理想状态下,每20min
繁殖一代,a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
A
A.N×23a
B.N×2a
C.2×Na
D.2×N20
种群“J”型增长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 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 有敌害等
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等有限的条件下,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
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 面积 大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只计算_ 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夹角上_的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 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 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_2。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D.血球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
的数量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
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BC )
A.随机取样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
D.标志的动物要尽量多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①样方法: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3.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趋势。
k/2
A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 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 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则:N:M=n:m
n(重捕个体数)
N= m(重捕中标志数)
M(总标志数)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 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 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_ 取样法和等距取样_法, 其中 五点取样法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 大的地块。
A.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 B.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C.取样的关键: 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边缘效应: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计数相邻两 边及夹角(一般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②标志重捕法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
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
二、重点知识回顾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⑴.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⑵.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⑷.年龄组成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⑸.性别比例 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回顾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种群的特征
1.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J"型与"S"型曲线
(三)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演替类型 2.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 C
类型。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
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
会变成A
所示。
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正确的有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密度 B.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CD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蜈蚣的丰富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Βιβλιοθήκη 例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 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 N代表细菌数
量,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 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 验或修正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 行表达
即时巩固
1.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 ABC。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 所以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 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 计划生育 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