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学案导学:烛之武退秦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意义。

3.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二、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提问。

三、学习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回忆起他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并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教师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解释该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武岔和荆轲生活在楚国。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赵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秦国的侵略以及武岔和荆轲的身份和任务。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意义。

例如,武岔出身贵族,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表现出忠诚和勇敢;荆轲作为一名刺客,他的行为既有勇敢,又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演讲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该事件表明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纷争,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要求学生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撰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包括对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启示和自己对该事件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思考能力。

同时,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作为作业一部分,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课堂活动。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励志故事中的一则佳话,讲述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举烛为魏国出谋划策,最终巧妙地击败了秦师,保卫了魏国。

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智勇双全、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对于个人的毅力和智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故事内容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大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深感自己力量的渺小。

烛之武决定寻找出奇制胜之策,他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秦国的阵地被一座高山环抱。

于是,烛之武回到大本营,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山势来制敌。

经过多方考察,烛之武观察到秦师的辎重部队每天傍晚都会行进一段路程,而天黑之后,辎重部队将骑兵放在前面保护,步兵慢慢驶离,形成散兵线。

烛之武看到这个情景后,决定利用这个弱点进行进攻。

烛之武设计了一个计划,他派出骑兵袭击辎重部队并引诱秦师追击。

当秦师追击过来时,烛之武突然调转阵型,突袭秦师后方,同时放火烧断秦师与辎重部队的联系。

秦师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士兵们纷纷溃退,最终被魏军击溃。

三、故事中的思考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烛之武在观察到秦师的弱点后,并没有草率地发动进攻,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设计了一个完备的计划。

这表明,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不是盲目行动。

其次,烛之武的计划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弱点。

这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对方的破绽,并利用这个破绽来取得优势。

此外,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始终坚持不懈,从未放弃。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退缩,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四、故事中的启示《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

烛之武并非力大无穷,但是通过巧妙地利用环境和对敌人的观察,他成功地制敌制胜。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预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自测: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5)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行李..之往来(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且贰.于楚也3、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3)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4)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5)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7)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10)辞曰:“臣之壮也……”:________________(11)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1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4、课文点拨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案(二)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案(二)人教版第一册
2.在这篇文章中,塑造了很多大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你能归纳出来吗?
◇自学测试◇
一、基础题
2.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无能为也已B.失其所与,不知
C.共其乏困D.秦伯说,与郑人盟
E.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阙秦以利晋
3.以下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命令)
( )与( )
(3)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
C.夫战,勇气也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与( )
(4)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C.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 )与()
(5)A.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
C.吾其还也D.又欲肆其西封
( )与( )
◇自学感悟◇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
再而贯马耳之左( )
而的又为一( )
以卒贤主人之欢( )
2、比较以下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烛之吾退秦师预习案(二)
◇预习目标◇
1.能够很熟练地诵读文章。
2.能够对对文章的重点的文言现象进行解释。
3.能够很好的总结归人物的性格特点。
◇问题引导,自我探究◇
1.战国时期的说客是战争时期的一大亮点?有人说他们不过是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其实真正结束战争的还是武力,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你能举出比较著名的几大说客吗?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2014-2015学年初三语文预习案编制:杨洁刘雪英编号:24 时间:2015-6-14 等级:班级:小组:姓名:审核:指导老师:审批:《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准确理解词句含义,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2.整体感知,初步赏析烛之武的劝说技巧。

【预习目标】1.能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地理解词语句子。

2.用心揣摩,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古人国难当头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路线图】☞你了解作者《左传》的有关内容吗?你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吗?如有需要,请点击链接:助学微素材【走进文本·自主研读】1. 朗读全文(第一遍读,一定要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语气,特别注意不要填字漏字。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一旦读错,以后很难改正....................)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与工具书,边读边译课文,将下面提示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或活用类型标注在原文中,不明白的可以查工具书或存疑以备课堂交流。

3.熟读课文(1)请同学们结合全文,简单梳理故事情节,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分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烛之武:(2)自主梳理基础文言现象,特别是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3)找出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句子翻译一下。

(关注重点实词、虚词用法、特殊句式,至少三句)我的疑问与发现:(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助学微素材1.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过程:1.先由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学生大概提了这些:(1)今急而求子不懂(2)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知其难也(5)何厌之有(6)与郑人盟2.老师讲翻译方法,学生根据方法与老师一起翻译告诉学生采取直译方法,一一对应,可以组词,组词不行就要考虑是否活用现象了。

后来学生翻译还算顺利。

3.逐段翻译学生在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文段,老师较后补充。

学生此环节做得比较好,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

一课时大体如此《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PPT2-3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板书)四、鉴赏说辞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附课文及译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并熟背全文。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 领会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资料:本文故事发生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吉林省集安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新人教版

吉林省集安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新人教版

课前预习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新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预习目标:1.借助于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词的含义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2.了解《左传》及《烛之武退秦师》的创作背景。

3.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彻、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一.关于《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创作背景(参看《赢在课堂》)三.自主检查: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①阙.如()②佚.名()③瑕.不掩瑜()④缒.城()⑤朝.夕()⑥杞.人忧天()提示:本题意在提醒注意积累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的读音,特别是要读准多音字和不读声旁的形声字的字音。

注音练习还应注意标调位置。

答案:quē yì xiá zhuì zhāo qǐ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 ②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③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④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____⑤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 ⑥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⑦惟.君图之_______________ ⑧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提示:本题需要解释的词语,课文都加有注释,安排本题的目的在于检查预习效果,养成认真阅读注释,借以理解课文的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翻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重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预习难点:常见文言句式的翻译。

二、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三、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言辞技巧,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三、文本解读1、字音字形汜(fàn)南佚(yì)之狐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实词积累(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4)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5)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6)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9)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3、虚词积累(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敢以烦执事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3)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到4、句式积累(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省略句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一、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二、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

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

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
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
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课》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课》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 对,表对象
•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 代词,它郑国 • 代词 ,这件事 • 自己的 • 表商量语气,还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厚、变薄)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转示范背诵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 编_年_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 原名 《春秋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2.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影响;3.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和思考能力。

二、学习内容1. 烛之武与秦师烛之武,字公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将领。

公元前631年,在宋国被鲁桓公任命为代州的州官,领兵抵御来犯的秦师。

当时,鲁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本已经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此时又来了一支强大的秦师,威胁到了鲁国的安全。

2. 烛之武的战略面对强敌,烛之武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师。

他首先切断秦师的粮草补给,使得秦军面临着饥饿和士气低落的困境;然后在传闻秦国国君死亡的情况下,声称鲁国有一位老将军去世,嘉奖秦将回归慰问,从而麻痹了秦将的警惕心理。

最后,在烛之武的军事指挥下,潜伏在秦师前线的鲁军突袭秦营,秦军大乱,烛之武趁机发起了总攻,最终使秦师溃不成军。

3. 烛之武的意义烛之武的成功击退秦师,不仅为鲁国扭转了颓势,也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增添了一笔壮举。

他采取的粮草断绝、虚张声势、火攻夜袭等战术,对于日后的战争也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成为了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

烛之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三、探究问题1.烛之武的战略和战术如何取得了成功?2.烛之武的战略和战术对今天的军事有何启示?3.烛之武的成功给鲁国和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四、拓展阅读推荐一些拓展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 烛之武的生平事迹《烛之武传》《左传》2. 春秋战争的历史背景《春秋左传》《国语》3. 古代军事学的知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4. 古代战争史的知识《战国策》《资治通鉴》五、学习评价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调研等方式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并完成相关的学习笔记和分析报告;2.要求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收集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搜集有关烛之武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资料;3.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文化内涵与今天的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于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烛之武退秦师课前预习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课前预习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课前预习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同学们需要掌握那些重点知识?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课前预习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烛之武退秦师课前预习资料第一部分【作者、作品】《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背景材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2013高一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新人教版必修1)

2013高一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新人教版必修1)

4 烛之武退秦师1.能了解《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记住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等文言知识,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会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4.能读懂课文,会分析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1.连线作者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或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它以《春秋》为本,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探寻背景春秋初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

大的诸侯国乘机兼并邻近小的诸侯国,扩大势力范围,争取霸主地位。

秦、晋为联姻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有暂时的共同利益。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国失败。

而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这样,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晋国自然想到了联合秦国。

本文写的就是郑国在秦、晋两国联军直逼城下的危急关头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

1.识字注音氾.南( ) 缒.( ) 阙.秦( )杞.子( ) 逢.孙( ) 佚.之狐( )2.字形辨认3.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4.古今异义(1)无能..为也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

最终修订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学案

最终修订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学案一、温馨提示: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2.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3. 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二、 预习内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

春秋三传是指《 》、《 》、《 》。

(一) 给下列字注音贰( ) 函( ) 氾( ) 佚( )缒( ) 鄙( ) 共( ) 瑕( )阙( ) 杞( ) 逢( ) 戍( )(二)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夫晋,何厌之有 ( )2.秦伯说,与郑人盟 () 3.失其所与,不知 (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 )3.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实词:1.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又欲肆.其西封( )4.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5.以乱易.整,不武( )6.失其所与.,不知( )7.是.寡人之过也( ) 8.邻之厚.,君.之薄也( )9.以乱易整,不武.( )10.亦去.之( )虚词:1. 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以乱易整()2.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其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共其乏困()4.之臣之壮也,尤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许之()5.因因人之力而敝之()6.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因因人之力而蔽之()(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1.烛之武退秦师()2.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5.越国以鄙远()6.既东封郑()(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是寡人之过也()2.何厌之有()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 以其无礼于晋()5. 敢以烦执事()。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案(一)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案(一)人教版第一册
2 .《史记》作者是〔〕,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
3.《汉书》作者是〔〕,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4 .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佚之狐缒共其乏困杞人忧天
5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夜缒二处。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晋人盟。
◇自学感悟◇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一)
◇预习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左传及作者的文章。
◇问题引导,自我探究◇
1 .你知道《左传》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吗?
2 .你还知道其他的史书吗?
◇自学测试◇
1 .《左传》即《》,又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相传是鲁国史官〔〕所做。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约240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对秦朝的影响;3.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与后世历史事件的联系。

导学步骤: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由简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你们对此是否有所了解呢?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二、知识梳理(全面了解烛之武退秦师事件)1. 烛之武退秦师简介: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2. 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发生:详细描述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始末。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对秦朝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探讨烛之武退秦师与后世历史事件的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事件揭示了哪些历史问题?与其他历史事件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

四、归纳总结(深化认识,提炼关键要点)1. 点明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重要性;2. 总结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3. 引导同学们对烛之武退秦师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拓展延伸(启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历史学家,你会如何总结和评价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意义?请写下你的观点和理由。

思考题:1. 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如何反映了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2. 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秦朝的历史进程会有怎样的变化?3. 烛之武退秦师事件与其他反抗暴政的历史事件有何相似之处?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案学习,我们全面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事件过程以及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题的讨论,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深入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发现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方法。

【预习过程】
一、文题背景解说
1、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春秋左氏传》。

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事件和结果。

烛之武,春秋时郑国人。

题目是文章所叙主要事件,文章内容围绕“退”字展开。

2、文章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就是必然的了。

3、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20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刻画了一系
列人物形象。

作者还善于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其中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4、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它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代表作是《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二、基础知识
1、注音
氾()南佚()之狐缒()逢()孙贰()于楚阙()秦杞()子
2、读课文,翻译加点字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夜缒.而出。

敢以
..。

..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邻
.....焉.用亡郑以陪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
..
...往来共.其乏困
朝济
....
..而夕.设版焉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三、整体感知
1、晋、秦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2、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第三段烛之武的说辞可分为几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