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学案导学:烛之武退秦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意义。
3.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二、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提问。
三、学习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回忆起他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并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教师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解释该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武岔和荆轲生活在楚国。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赵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秦国的侵略以及武岔和荆轲的身份和任务。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意义。
例如,武岔出身贵族,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表现出忠诚和勇敢;荆轲作为一名刺客,他的行为既有勇敢,又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演讲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该事件表明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纷争,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要求学生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撰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包括对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启示和自己对该事件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思考能力。
同时,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作为作业一部分,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课堂活动。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课后巩固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D.①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科网]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 唯君图之./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B. 是寡人之过也C. 邻之厚,君之薄也D. 何陋之有6、请翻译下列句子。
[来源:Z&xx&](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及解析【课前预习案】一、注音识记1、秦军汜(fán)南2、佚(yì)之狐3、夜缒(zhuì)而出4、许君焦、瑕(xiá)5、若不阙(quē)秦6、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二、整体感知阅读文本两遍,完成下列题目: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事件是什么?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烛之武主要事件: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励志故事中的一则佳话,讲述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举烛为魏国出谋划策,最终巧妙地击败了秦师,保卫了魏国。
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智勇双全、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对于个人的毅力和智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故事内容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大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深感自己力量的渺小。
烛之武决定寻找出奇制胜之策,他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秦国的阵地被一座高山环抱。
于是,烛之武回到大本营,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山势来制敌。
经过多方考察,烛之武观察到秦师的辎重部队每天傍晚都会行进一段路程,而天黑之后,辎重部队将骑兵放在前面保护,步兵慢慢驶离,形成散兵线。
烛之武看到这个情景后,决定利用这个弱点进行进攻。
烛之武设计了一个计划,他派出骑兵袭击辎重部队并引诱秦师追击。
当秦师追击过来时,烛之武突然调转阵型,突袭秦师后方,同时放火烧断秦师与辎重部队的联系。
秦师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士兵们纷纷溃退,最终被魏军击溃。
三、故事中的思考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烛之武在观察到秦师的弱点后,并没有草率地发动进攻,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设计了一个完备的计划。
这表明,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不是盲目行动。
其次,烛之武的计划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弱点。
这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对方的破绽,并利用这个破绽来取得优势。
此外,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始终坚持不懈,从未放弃。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退缩,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四、故事中的启示《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
烛之武并非力大无穷,但是通过巧妙地利用环境和对敌人的观察,他成功地制敌制胜。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背景说明《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策略故事之一,讲述了秦朝将领白起率秦军进攻燕国时,燕国将领烛之武用智谋让秦军败退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崇尚智谋的精神,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保持清醒头脑,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二、课堂学习目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掌握烛之武用的智谋并能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
•通过思考与讨论,发现并总结智谋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三、学习过程1. 故事梗概秦国打算进攻燕国,于是派出了白起将军率领秦军前往。
燕国国王听到了消息后,派遣烛之武将军和其他将领迎战秦军。
烛之武将军设下了许多机关和陷阱,使得秦军在前进中遭遇重重困难与阻碍。
最终,在巧妙的策略下,燕军获得了最终胜利。
2. 智谋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胜利并非单靠人力和武力,更需要智谋的运用。
请分组讨论,对以下内容进行剖析:•烛之武将军怎样分析敌情和制定作战计划?•烛之武将军怎样在战场上运用机关和陷阱?•烛之武将军采取的这些策略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对抗对手?3. 思考总结智谋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只能凭借能力实现目标。
请回答以下问题:•智谋对于战争的胜利有多大的影响?•智谋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请列出一些实际生活例子。
四、作业与评估1. 作业要求请将你的分析和对策整理成一篇短文,讲述你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2. 评估标准•能够对话题进行清晰的描述和分析。
•能够合理使用Markdown格式,文章排版简洁明了。
•能够提供恰当的论据,并连贯地组织一篇有逻辑性的论文。
五、扩展阅读1.钱锺书著《围城》2.司马贺著《三国演义》3.亦舒著《一个人的好天气》。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目标展示: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二、知识回顾:(一)、解释下列词语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辞:辞曰之:臣之壮也犹:犹不如人已: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今急而求子是:是寡人之过也之:许之然、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二)、注意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三、自主探究:通读第三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
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四、文本研读:问题: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五、内化巩固: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词(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亦去之。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2)肆其封之(1)唯君图之(2)子犯请击之(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臣之壮也(5)夫晋,何厌之有其(1)君知其难也(2)吾其还也(3)以其无礼以(1)敢以烦执事(2)以乱易(3)以其无礼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晋军函陵。
5.特殊句式(1)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许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六、小结质疑七、布置作业:1、把重点的字词整理到精题本上2、预习下一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导学案
【教学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5、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学习,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2、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法指导】1、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2、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3、完成预习案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习【课前导学】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君)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烛之武 ) 许之。
夜缒而出。
(3)( 烛之武)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君)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秦军 ) 乃还。
课堂探究一、研读文章,探究问题1.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高潮(第3段):智退秦师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课堂导读】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且贰于楚也:名做动有二心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做动驻军(补充:亮帅诸军攻祁山,军:军队,名词;万人为一军,军:军队编制单位。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江苏省棠张高级中学tzzxzw2007一、学习目标l、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重难点l、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的性格。
2、理解“贰、军、辞、鄙、济、阙”等词语的含义,归纳“军、师、舍、辞、微、鄙”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模块一、情景引读以成语“秦晋之好’:导入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用“秦晋之好”指和美的婚姻。
而事实上的秦晋之好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美满的爱情.那是一种政治婚姻,与两国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故而可以说春秋时代各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有一句话说“春秋无义战”。
礼义、信用、道德都被权欲、利益扭曲的不像样子。
国与国之间,今朝还交会订盟,‘握手言欢.明朝就事兵戎相见。
春秋时代又像一盘大棋,今天你杀过来,明天我杀去.而且军事的攻击又总是和外交的纵横捭阖密切结台的。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样一个充满春秋色彩的小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走近作者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节,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
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比较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烛之武的说辞,分析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理解其论辩思路和技巧。
2、难点(1)体会烛之武在游说秦伯时所运用的谋略和智慧。
(2)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本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关键时刻,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四、字词梳理1、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缒(zhuì)阙(quē)秦逢(páng)孙2、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3、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4、一词多义(1)封①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②肆其西封(疆界)(2)鄙①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3)许①许君焦、瑕(答应)②杂然相许(赞同)③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4)阙①若不阙秦(使……减少)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同“缺”,缺口)(5)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隐约约)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5、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4)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5)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7)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语意判断)(2)省略句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②(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宾语)(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4)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五、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备课人:马勤备课组长:班级姓名年月日《烛之武退秦师》【解读目标】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1-3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知识链接】简介作品和背景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读对断句。
(二)查阅关于《左传》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 阙.秦( ) 杞.子( )逢.孙( ) 不知.( )2.《左传》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盲史官。
3.解释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通)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越国以鄙.远③夜.缒而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5.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意思。
①行李之往来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亦去之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6.解释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备课人:马勤备课组长:班级姓名年月日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7.翻译下面的句子。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完成《优化探究》配套课时练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文言句式;
3.品析烛之武的劝谏艺术及其人物形象;
4.学习烛之链 接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至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以春秋为记事纲目,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发生的重要事件,也具体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春秋》、“春秋三传”。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战争故事之一。
此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讲述了楚国将领烛之武用一种巧妙的计策,成功地阻止了秦国入侵楚国的行动。
通过烛之武的勇智,让楚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二、文本导读在《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主角烛之武是一位勇敢、智慧的楚国将领。
秦国因为政治原因对楚国展开了入侵,楚国发出紧急警报,烛之武奉命出战。
面对势如破竹的秦国军队,他没有直接与其对决,而是采用了一种奇特的计策,将秦国军队成功引入一个巨大的圈套中,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秦国军队从后面袭击,然后取得了该场战争的胜利。
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可以达成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情节。
2.认识到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3.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计策,明白领导者在决策和战争中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
四、关键词及知识点关键词:烛之武,秦国,楚国,战争,计谋,智慧知识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古代战争中的计谋和智慧3.领导者在决策和战争中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五、思考问题1.为什么烛之武不能直接与秦国军队进行对决?2.在那个时代,古代战争中计谋和智慧的运用对于战争有何影响?3.领导者在决策和战争中需要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六、拓展延伸本文介绍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您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历史故事和文献去了解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同时,在您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烛之武取得胜利的计策,您可以自己进行改编和应用,帮助您在某些工作和生活场合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取得成功。
七、结论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并且掌握了一些古代战争的知识和领导者在战争和决策中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
通过思考问题和拓展延伸,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更大的成功。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与分析
01
02
03
04
文章开篇背景介绍
阐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势 ,为后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
笔。
烛之武临危受命
描述烛之武在郑国危难之际, 挺身而出,承担退秦师的重任
。
烛之武智退秦师
详细叙述烛之武如何利用智慧 和谋略,成功使秦军撤退。
文章结尾及影响
阐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意义 和深远影响。
挺身而出,承担重任。
文章也告诫我们,要善于运用 智慧和谋略来解决问题,而不
是仅仅依靠武力和暴力。
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团结合作 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致才能
战胜困难和敌人。
03 知识拓展:古代战争策略 与智慧
古代战争策略概述及分类
战争策略定义
战争策略是指在战争中为达到战 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计策和行 动。
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历史 视野和知识面。
05 学习方法指导与技巧分享
如何有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01
02
03
了解作品背景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所 处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 等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作品内容。
熟悉文言语法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 则和常用词汇,能够更准 确地理解原文意思。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
烛之武
智勇双全、临危不乱、善于辞令、 忠君爱国。
秦穆公
野心勃勃、权衡利弊、善于谋略。
郑文公
知错能改、善于纳谏、以国家利益 为重。
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展现出郑国对烛之武的信任和期望,也凸显出烛之武的智谋和影响力。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知识点概述本文将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带领读者了解几个关于古代战争的重要知识点:•古代兵器和战争策略•命令与协调•伏击与诱敌《烛之武退秦师》讲述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战争中使用巧计成功退散了来犯的秦军,是一篇颇具讲述古代战争策略的文学作品。
知识点详解古代兵器和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战争中派遣精锐部队在远离秦军的地方伪装成普通百姓,装备了暗箭等兵器,在适当的时候从四面八方向秦军发起攻击。
同时,烛之武指挥的大军若有紧急情况,还能迅速采用“象形”、“虎豹箭”等进攻方式。
这些都展示了古代战争中兵器和策略的重要性,无论是什么样的兵器,都需要被灵活应用,考虑到敌方可能采用的战争策略,从而制定适当的战斗计划。
命令与协调在文中,烛之武作为楚国的将领,除了拥有出色的战术才能和丰富的经验,还体现了对部队的管理能力。
为了迎战秦军,他将自己的部队分成几个军队,并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每个部队。
这不仅有助于使行动更加有目的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战斗中的混乱。
伏击与诱敌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派出的精锐部队采用了伏击战术,这种战术与敌军的攻击模式相反,通常会在敌军通过某个位置或走某个路线时发起攻击,从而给敌军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演示出自己的强大。
同时,烛之武还通过在野战中诱骗秦军,让他们陷入深渊。
(这句话有错,需要修改)1.如何利用伏击战术应对敌军?2.为什么烛之武可以成功地使用诱饵战术?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知识点概述本文将继续探究《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几个关于古代战争的重要知识点:•用智慧来战胜敌人•领导力与责任感•重视情报的重要性《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战争小说,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战争带来一些启示,也是一篇思考现代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的好材料。
知识点详解用智慧来战胜敌人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使用巧计和智谋击败了秦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战争中,胜利不仅来源于物质力量的优势,还需要有智慧和战略。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对秦朝的影响;3.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与后世历史事件的联系。
导学步骤: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由简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你们对此是否有所了解呢?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二、知识梳理(全面了解烛之武退秦师事件)1. 烛之武退秦师简介: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2. 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发生:详细描述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始末。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对秦朝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探讨烛之武退秦师与后世历史事件的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事件揭示了哪些历史问题?与其他历史事件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
四、归纳总结(深化认识,提炼关键要点)1. 点明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重要性;2. 总结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3. 引导同学们对烛之武退秦师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拓展延伸(启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历史学家,你会如何总结和评价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意义?请写下你的观点和理由。
思考题:1. 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如何反映了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2. 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秦朝的历史进程会有怎样的变化?3. 烛之武退秦师事件与其他反抗暴政的历史事件有何相似之处?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案学习,我们全面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事件过程以及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题的讨论,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深入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发现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做准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2、了解《左传》及有关先秦散文的发展和成就。
3、理解本文战争的性质及烛之武所采取的斗争策略。
4、理解本文叙事有详略,着重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5、体会作者如何用墨,使人物栩栩如生。
二、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佚( )时夜缒( )而出共( )其乏困秦军氾( )南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失其所与,不知知:与郑人盟盟:既东封郑东: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伯说,与郑人盟 (2)失其所与,不知4、对照课文,填充下面空格。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史著作。
作者________是鲁国的史官。
(2)《左传》所记历史事实,上起________,下至________,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________特点和________著作。
(3)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________的方法说服秦伯退兵;同时用________的语言,给晋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秦晋由联合进攻转向联合防御,从而造成有利于秦、不利于晋的客观形势。
三、思考研究1、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站在什么立场上?他的说服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秦晋郑三国的关系怎样?用自己的话简述一下。
3、“夜缒而出”的“而出”能否改为“而入”?为什么?4、“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念yuè还是念shuì?秦伯为何会接受烛之武的劝说?5、怎样理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及“因人之力而敝之”之“人”?6、“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表示什么关系?“邻”指哪个国家?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该怎样理解?8、“阙秦以利晋”的“阙”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利害关系是怎样的?9、“因之力而敝之”中的“因”又表示什么关系?什么是“代词宾语前置”?在这个句子里怎样辨别?10、“唯君图之”和“阙秦以利晋”句中的“唯和以”各是什么语气词?各表示什么语气?体会其表达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精彩的说辞艺术,体会其委婉曲折、步步深入的说理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
(2)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理解其论辩技巧和逻辑思维。
2、难点(1)理解烛之武如何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退兵。
(2)探讨烛之武形象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年),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它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本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此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án)南佚(yì)之狐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辞曰辞:推辞(4)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5)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6)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7)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9)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10)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五、文本研读1、烛之武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郑国危在旦夕,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说他能退秦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编制人:张佳佳审定人:闫冰轮 2011-9-16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识记并掌握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3、提取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并进行片段写作。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自我检测,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3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4 又欲肆其西封肆封5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惟6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7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8 失其所与与(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2、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句中义: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行李之往来(句中义: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今义:儿子)4、亦去之(句中义: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1 因人之力而敝之2 贰于楚也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 夜缒而出5 共其乏困6唯君图之7 阙秦以利晋8 朝济而夕设版焉9 邻之厚,君之薄(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2)君之所知也(3)辞曰:“臣之壮也……”(4)敢以烦执事1(5)晋军函陵(6)以其无礼于晋(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8)佚之狐言于郑伯(9)夫晋,何厌之有?(六)、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1、贰(1)贰则疑惑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3)不迁怒,不贰过。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1)蜀之鄙有二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4)越国以鄙远3 、微(1)恨晨光之熹微 (2)人微言轻(3)味苦而微辛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敝(1)使史更敝衣草屦 (2)敝人(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因人之力而敝之5、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秦伯说,与郑人盟6、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2)停数日,辞去。
(3)辞甚畅达。
(七)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四.自学指导通读全文,把握情节1、请概述本文的故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3、第一段写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五、当堂训练(一)阅读《晏子谏杀烛邹》,完成文后问题。
景公好弋(yì,射鸟),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土,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受教)矣。
”1、对加点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好.弋好:喜欢B.使烛邹主.鸟而亡之主:掌管C.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数:计算D.是.罪三也是:这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B、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C、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D、以.乱易整,不武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项是()①公怒,诏.吏欲杀之()A、诏书B、命令C、召见D、征召②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A、死B、逃跑C、通“无”D、使……死亡4、翻译下面句子。
①于是召而数之公前译文:②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
译文:六、课后巩固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B.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从:跟随C.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浓郁的香气D. 虞不腊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① 是寡人之过也②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 ① 以其无礼于晋② 宫之奇以其族行C. ① 桓庄之族何罪② 虢,虞之表也D. ① 师还,馆于虞②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 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 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 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②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5、左传中哪两句名言出自这个典故?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陪增加 2 、赐恩惠 3、济(jì)过河,渡 4、肆延伸,扩张封疆界5、阙侵损,削减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6 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7、因凭借 8、与(yǔ)结交,亲附(二)、通假字略(三)、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句中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句中义:外交使节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句中义:对人的尊称,“您”今义:儿子)4(句中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事的人)(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1、敝形动,损害,伤害2、贰数动,从属二主3、东封,东,名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4、乏困形名,缺乏的物资5、图名动,考虑6、阙利使动,使……受损,使……获利7、朝夕名状,在早晨,在晚上。
此指时间很短8、厚,薄形动,变雄厚,变薄弱(五)、根据所提示的特殊句式类型,翻译下列句子(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2)判断句这是您知道的(3)省略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4)省略句冒昧地拿消灭郑国这件事麻烦您(5)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6)状语后置因为郑国曾对郑文公无理(7)状语后置倘若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8)状语后置佚之狐对郑伯说9定语后置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六)、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1、贰 (1)不专一 (2)离心,背叛 (3)重复 (4)从属二主2、鄙 (1)边邑,边疆,边远的地方 (2)庸俗,浅陋,琐屑,低劣(3)轻视,看不起(4)意动,把……当做边邑3、许(1)答应 (2)许诺 (3)表示大约的数量4、微 (1)细小,轻微 (2)卑贱,地位低下 (3)稍微,略微(4)若非,如果不是,如果没有5、敝 (1) 破旧,破烂 (2) 谦辞 (3) 疲惫,疲困 (4) 损害,伤害6、说(1) 陈述,叙述,解说 (2) 一种文体,此指这篇文章 (3)同“悦”7、辞(1)推辞 (2) 告辞,告别 (3) 言辞,词句(七)翻译略四(2)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3) 秦,晋两国因郑国“无礼于晋”并“贰于楚也”而攻郑,两军分别驻扎在郑国的函陵和氾南两地,这就为下文烛之武离间秦,晋,巧退秦师埋下伏笔。
(4)一是处处为秦着想,二是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离间双方。
既然各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就利用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但立刻撤退,还反过来与郑州结盟。
五1.C(列举罪状或过失而指责) 2.A、D 3.①B ②B4.①这时就召来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状。
②让我们的国君因为一只鸟的缘故而杀人。
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
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想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原因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
”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
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六 [答案]1.B(应为“听从”) 2. C(A项①指示代词,这;②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表率领。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对于。
)3.D(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4.①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②于是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参考译文: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戒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晋国是不可以招惹的,盗寇是不可亲近玩耍的。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
太伯没有依从他,所以没有继承君位。
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的史册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
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可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权位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神灵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会保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