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学的三重境界 二、大学应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

合集下载

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科学和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方法。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并不应该把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科学和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境界。

这种境界可以被称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首先,科学—人文教育的第一重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实验观察,可以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总结结论的能力,从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目,学生可以培养对人类文化和人类思维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培养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当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相结合时,学生可以在科学研究和创新领域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其次,科学—人文教育的第二重境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目,学生可以培养对人类文化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培养人文精神。

而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培养对科学真理和科学伦理的追求和尊重,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当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时,学生可以在社会大众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最后,科学—人文教育的第三重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全面发展。

学生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可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素质,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而科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具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又具备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与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时,他们可以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境界。

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论科学—人文教育的三重境界科学与人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体系中的两个核心学科,分别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思维领域的重要方面。

尽管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相互融合,将会带来更加有益的教育成果。

本文将从三重境界的角度探讨科学与人文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第一重境界:科学与人文教育的互通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交汇点。

其实,科学和人文教育有很多重叠之处,比如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透彻的理解和交流等等。

因此,将科学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一种更加系统的教育模型,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然。

学生应当在受到科学训练的同时,了解人文艺术的知识,加强人性的关怀和理解。

在这个教育模型中,学生将从古代文学作品中了解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同时也学会如何阅读现代科技文献和解决问题。

这将使学生更加综合和思辨性,促使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创造性的想法和思考方式。

第二重境界: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也可以协调两者的发展。

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是对人文教育的重要贡献。

人文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科学则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产力。

科学和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消除教育中的主观性和偏见。

学生们将学会如何用科学和人文的眼光审视和解决问题。

同时,在科学和人文教育的支持下,学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自然,并为其未来的职业增添更多的帮助。

第三重境界: 科学和人文教育的超越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但是,当学校采用了这个教育模型,其实也已经跨越了科学和人文的方向,获得了一个更加宽广这样的教育视野。

在这种教育模型中,学生们将学会更加开放和纵观世界,发掘那些更加深刻的思想和人性感悟。

学校也要更主动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表达,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社交媒体,培养学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高等教育学章节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章节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章节知识点归纳高等教育学是指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制度与政策、教育模式与方法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阶段、现代阶段和创新阶段。

传统阶段:主要以班级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评价。

教师权威性较高,学生被动接受。

教育资源集中,普及率较低。

现代阶段: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引入了问题导向、实践性教学等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结构灵活。

高等教育普及率逐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创新阶段:高等教育创新以应对社会需求为核心,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

教学模式多样化,以项目制为主,学生参与度高。

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迅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高等教育的制度与政策是指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

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不同层次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学制体系:学制体系是指高等教育中学习时间的划分。

包括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等。

招生制度: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包括统一招生、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等。

不同招生制度有不同的录取标准和程序。

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价等。

通过评估与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模式与方法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在不断的变革与探索中发展出多种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面对面授课为主,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为核心。

教师在教室内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讲。

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问题导向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

高校年度绩效考评四重境界

高校年度绩效考评四重境界

高校年度绩效考评四重境界高等教育体系是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其绩效考评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校绩效考评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我国高校年度绩效考评出台了一系列评价标准和指标,包括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形成了高校年度绩效考评的“四重境界”。

一、教学水平的境界教学水平一直被认为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校年度绩效考评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学水平的境界主要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多方面内容。

在师资力量方面,高校要求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还要求高校拥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配备。

在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方面,高校要求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评价等多个方面内容。

还要求高校能够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水平的境界不仅包括高校的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还要求高校能够发挥自身的教学特色和地域优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科研成果的境界科研成果一直被认为是高校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内容。

科研成果的境界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

在科研项目方面,高校要求拥有一批科研实力雄厚、科研项目丰富多样的科研团队,能够从事前沿的科研课题研究,为国家和社会解决重大科技难题。

还要求高校在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能够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取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转化。

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高校要求能够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推动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作者:————————————————————————————————日期: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高等教育内涵: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有应用性。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题库完整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题库完整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题库完整一、教育学概论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高等教育学部分是考核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题库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 高校教育的基本概念高校教育是指在具有高等学校资格的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各类学科、专业或综合性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位高等教育服务。

高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2. 高等教育理论(1)教育发展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封建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和大规模扩展阶段、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阶段。

(2)高等教育制度与管理高等教育制度包括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

高等教育管理涉及到高等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

3.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和推动教育创新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质量评估机制建立等方面。

二、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高等教育市场等经济学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1.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包括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图书馆等。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2. 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高等教育投入包括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等,高等教育产出包括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科学研究成果等。

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种效益评估问题。

3. 高等教育市场高等教育市场是指高校提供各类教育产品,学生或学生家庭通过支付学费等方式获取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

高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关注市场需求,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三、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科。

它关注高等教育机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高等教育学完整版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完整版习题答案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解释概念.□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P3□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P19二、简答题.□1、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P4答:(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

(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办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论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紧密。

□2、中世纪大学产生初期有哪些基本特征.P6答:(1)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

(2)大学拥有自治权。

(3)大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机构。

(4)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授予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

(5)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学.□3、近代高等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P6答:(1)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并衔接起来。

(2)学校、学科、课程的设置反映工业化和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3)在各大学尚有不同程度自治的前提,国家开始对大学加大干预力度。

(4)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展.□4、“二战”结束至20 世纪70 年代高等教育有哪些主要特征.P9 答:(1)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由注重发展数量逐步过渡到注重提高质量。

(2)由“精英教育”过渡“大众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

(4)出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和“学生消费者至上”的现象。

□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15-16答:(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规律。

□6、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P18答:(1)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是特定高等教育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所开展的教育。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中世纪大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

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

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试卷一: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 ).DA.注意定向阶段;B.获得和保持阶段;C.练习和强化阶段;D。

记录阶段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BA。

实现素质教育;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

加强理论教学;D。

注重实践教学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B。

强化专业教育; C.提高审美情趣;D。

提高人文素养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B。

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D。

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A.个人本位论;B。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

社会本位论;D。

政治统帅论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

A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高校培养目标; D。

教育工作原则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

BA.显性课程;B。

隐性课程;C。

核心课程;D。

活动课程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

DA.教学目的; B。

重点难点; C.导入新课;D。

讲授新课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A。

郝钦斯; B.阿德勒; C.布鲁纳; D。

贝格尔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A。

永恒主义课程观;B。

改造主义课程观;C。

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

CA.确定重点难点;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过程;D。

教学反思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A。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B。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地位、方法一、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

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索的命题。

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

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

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引领着全国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

文化传承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

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推进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增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文化;不仅要研究回答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更要研究回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继承,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高等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等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等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高等教育在塑造和传承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教授经典文化、人文精神以及传统艺术等课程,高等教育助力学生了解和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并进一步继承和传承这些文化。

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从而使得文化得以传承。

文化传承也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

高校作为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校园内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比如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得学生更加融入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促使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引领文化创新。

首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通过更新教材、调整课程设置,使得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相契合。

此外,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为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等教育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创新成果等,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借鉴,从而创建更加富有创意的文化氛围。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互动关系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在高等教育中,文化传承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和传统,而文化创新则使得文化传承塑造出新的形态和内容。

以文化创新为基础的文化传承,可以使得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比如通过新的表现形式、技术手段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生活中,引发年轻一代的兴趣。

而以文化传承为依托的文化创新,则能够使得传统文化在不同的领域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学习要点:高等教育学

学习要点: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学习要点
1. 了解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大学、第三级教育的概念内涵,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识别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关键事件及代表人物。

2. 了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确认识高校职能的价值,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了解培养目标的概念,正确认识论述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正确理解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4. 了解大学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变化历程,辨别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

5. 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6. 了解高校教师发展、学术职业、职业倦怠的概念内涵,了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掌握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发展的联系与区别,正确理解高校教师的学术晋升。

7. 了解大学组织的要素、结构和特性,了解专业培养方案的内涵。

8. 了解高校课程的基本特征,了解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概念内涵,正确理解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9. 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掌握教学设计的程序,能够结合自身任教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0. 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并理解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1. 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及精品答案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及精品答案教育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基石,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承担着教育教学的重任。

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素养和专业能力,国家设立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以保证高校教师的教育质量。

本文将对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及精品答案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学题库1. 高等教育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如何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2. 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3. 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有哪些?各类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什么?4.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有哪些?高等教育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5.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哪些?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6. 高等教育的评估和评价体系是什么?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7.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学精品答案1. 高等教育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开展的以培养理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过程。

高等教育的特点包括:层次高、专业性强、自主性强、终身性强等。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有学生的学术能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等。

2. 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关怀、协同合作、创新拓展、责任担当等。

3. 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包括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等。

本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专业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的拓展。

各类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包括国际化合作、专业化发展、开放式教育等。

如何加强高校学问传承和创新

如何加强高校学问传承和创新

如何加强高校学问传承和创新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传承和创新学问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学问传承和创新,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议题。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高校学问传承和创新并不是孤立的,相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传承是学问创新的基础,创新又进一步促进了学问传承的深化。

因此,加强高校学问传承和创新,需要既注重传承又注重创新。

首先,加强高校学问传承,需要加强高校学问保护和传承机制建设。

高校的学问是精神财富,需要高度重视其保护和传承。

对于高校的传统文化和学问,必须建立完善的保护和传承机制,让其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制定政策、营造氛围、加强宣传等方式,对高校学问进行保护和传承。

另外,建立高校学问资源中心,对高校内部的文献、艺术、历史遗迹等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将其变成可供学习者、研究者使用的资源库。

其次,加强高校学问传承,需要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

人才是学问传承的承载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高校传统文化和学问的教育,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教育管理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强高校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在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对学科方向和师资队伍的构建规划,将高校学问传承融入其中,形成研究方向和特色;在学术交流方面,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开展学问展览等方式,加强高校学问传承的交流与传播,推广高校文化内涵和学问成果。

第三,加强高校学问创新,需要注重高校创新文化建设和研究生创新培养。

高校学问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

具体而言,需要在高校进行创新文化教育和培育,鼓励创新思维,建立创新中心,推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动。

此外,高校应当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开展系列的创新培训工作,增加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他们成为学问创新的新生力量。

最后,应当加强高校工作人员对传统学问的研究和创造性使用。

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进行探讨,以期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将历史上积累的知识、思想和价值理念承载并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在高等教育中,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传承: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传承学科知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学和研究,学术界将自己对学科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继承和积累前人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

2. 思想传承: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

思想传承是通过教学、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中的思辨与讨论,将先贤和学术圈的思想精华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 价值观传承:高等教育应该传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等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通过教育引导,倡导积极向上、奉献社会、尊重他人等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成为有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公民。

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指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并创造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创新: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推动学科创新,通过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2. 创新思维培养: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项目、创业实践和跨学科交流,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文化多样性:高等教育要鼓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三、实现与平衡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实现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机制,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境界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境界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境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在这个进步的时代,高等教育也应该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境界。

一、追求创新与卓越高等教育大体分为几个层面:本科、硕士、博士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如何追求创新和卓越。

不少大学采取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就业资源,而这也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谋求更多的人才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新时期高等教育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大学里,应提供更多的课余活动、社团组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表现自己,促进人际交往和技能提升。

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注重专业知识。

对于未来的发展来说,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人生的发展还需要具有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融入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人文素质,从全局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学校可以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更多的人文课程、音乐课程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推行更多的“学生中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的课外活动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至关重要。

三、注重国际化建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因此新时期的高等教育需要在国际化方面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

国际化的建设不仅仅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还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知名高等学府之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国际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管理体制,对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相关政策与体系的完善与持续优化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们需要把有关国际化建设的工作落在实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国际化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运行机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私塾和师爷制度。

然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带来了对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需求,推动了现代大学的兴起。

从最早的文科学院到现代多元化的大学体系,高等教育经历了漫长而持续的发展过程。

2. 高等教育的种类和层次高等教育可以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

学士学位是最基础的学位,主要提供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硕士学位是进一步的学习,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博士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强调原创性研究和学术贡献。

此外,还有研究生和本科教育的区别,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3.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

其中,学校认证和学科评估是两个关键环节。

学校认证是对学校整体运行情况的检验,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管理制度等方面。

学科评估是对学科专业水平的评价,用于评估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

4. 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包括传统面授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两种形式。

传统面授教学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讲授知识、解答问题。

而现代远程教学则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但也带来了学习动力和互动的挑战。

5.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趋于国际化。

国际化教育提供了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的机会,培养了更加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人才。

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成为了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种类和层次、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模式和国际化等方面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

高校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教育

高校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教育

高校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教育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平衡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创新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界的热议话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结合二者,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价值观。

在高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以下重要地位。

首先,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通过传授经典著作、传统礼仪等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心,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美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直、宽容、尊重他人的品质,提升人文素养。

最后,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二、文化创新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化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面对社会变革的能力,通过创新和创造推动社会进步。

在高校教育中,文化创新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性。

首先,文化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市场的重要需求。

通过文化创新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培养创新意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其次,文化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手段。

文化创新教育强调学科融合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领域获取知识,拓宽思维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文化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现实问题需要学生有实际解决能力,文化创新教育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讲解学习

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讲解学习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我们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并以此来指导我们所从事的高等教育实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2)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3)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我们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4)还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

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我们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成果。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2. 古埃及印度: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古希腊罗马:修辞学校(“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哲学学校(“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 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4. 在中国古代教育,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5. 西周大学:天子开办大学(辟雍)和诸侯开办的大学(泮宫),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6.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繁荣,这些私学有一些已经具有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最著名的齐国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7.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8.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大学科。

9. 洪堡两条最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和学术自由原则,从洪堡开始,出现“学自由”和“教自由”。

10. 柏林大学对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创新:确立哲学系在大学里的核心地位;设立“习眀纳尔”和研究所;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孕育了自由选修制度的雏形。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高等教育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包括两方面内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员工参与教育管理过程。

前者是指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应因种族、民族、肤色、性别、阶层、家庭或地域等差异而丧失或减少,后者是指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大学生在高校管理活动中为维护自身权益争取民主参与机会。

2.高等教育终身化: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制度安排和组织过程中贯彻终身教育原则,促进学习者开展终身学习的过程。

3. 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类型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的构成状态。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5.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群体不断提高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使教师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

6.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学习,获得专业资格,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专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7.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8.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察自身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借以提高教学效能,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9. 学习: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人格的过程。

10. 结构主义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

该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传授最基本和普遍的观念,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获得训练迁移,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强调课程内容应着重反映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历史等学科所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教研究资料2013年第6期(总第306期)本期要目一、高等教育学的三重境界二、大学应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一、高等教育学的三重境界学科之于高等教育研究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宿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别人的施舍。

既然选择了以学科来建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就不应止于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的呐喊和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与逻辑起点的纠缠。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兴学科,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要有新思维。

冯友兰先生从哲学高度出发,对于人生所可能有的境界曾做过自然、功利、道德与天地的区分。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也有不同境界。

在我国大学特有的学科专业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困局是满足于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被列入官方的学科专业目录。

目前伴随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的行政合法性正在逐渐丧失。

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二级学科已失去进入学科目录的权利。

根据我国学科专业制度的调整,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首先要实现从作为一门二级学科到作为一级学科的转变,然后再争取实现从作为一级学科到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跨越。

(一)、自然境界: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世界各国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建制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会认为,高等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和妇女研究、区域研究、青年研究、城镇研究等几乎同时出现在大学里,是现代大学新学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1850至1945年间不同,在现代性的“尾迹”中,学科观念亦新亦旧,学科标准欲隐还显。

此时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学科制度化又危机重重。

学科制度的支持者仍然坚信学科模式具有普适性,认为任何一种人类的研究活动,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可以学科化。

学科制度化的反对者则认为,经过了近两百年的发展,学科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模式已经逐渐步入穷途末路,以跨学科研究为标志的新知识生产模式正蓬勃兴起。

“用一种比喻的说法,我们正看见知识的神经末梢的倍增,这些远远超越了大学的边界和大学里的学科。

”以学科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大学制度面临土崩瓦解,学科向跨学科与超学科的转变势在必行。

由于处在学科转型的十字路口,兴起于学科制度存废之争的紧要关头,高等教育学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双重纠结。

第一重纠结是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到底是一个领域还是一门学科;第二重纠结是高等教育学到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第一重纠结的根源在于学科标准的选择。

第二重纠结的起因则是学科观念的取舍。

对于领域与学科的争论,由于习惯性力量的强大,主流的观点一直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领域或高等教育学不是一个学术性学科。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距离那些成熟的学术性学科,尤其是经典的社会科学相差较远,知识积累不够,科学性不强;二是高等教育学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已有知识多依附于其他学科的理论。

仔细分析,上述两点都不足以证明高等教育学不是一门学科或不可以作为一门学科。

首先,知识的科学性不是作为学科的必要条件。

人类知识史上,相比于学科,科学是一个后来者。

即便在科学一统知识天下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科学性也很难比较。

在学术上,说物理学比教育学更科学就像说人比猩猩长得更漂亮一样,是近乎荒唐的。

因为,物理学与教育学根本无法直接比较。

物理学家在从事物理研究时拥有较高的科学性,但如果让他从事教育研究,他也绝不可能比现有的教育学家更科学毛“从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意义上看,物理学家并不比社会学家高明,但是从认识的游戏上来看,物理学比社会学能够更好地实行科学的原则,因为社会学的认识与社会的联系过于紧密。

另外,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即使是那些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旦离开他们自己的领域,要对社会、政治和世界发表他们的看法时,有可能显得比社会学家更无能。

”因此,就像我们不能先为“什么是国家”制定一个标准,然后再来判断地球上的哪一个部分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样,我们也不能事先为学科设定一个科学性的标准,然后再来判断人类的哪一部分知识可以构成一个学科。

历史已经证明,地球上的任何一个部分,无论大小,无论贫富,都有成为一个国家的可能。

同样,人类知识的任何一部分,无论有用还是无用,无论科学还是人文,也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学科。

当然,就像一个新国家的成立需要他国的承认一样,需要面临国际法的约束一样;一门新学科的建立也不能只是自己称自己为学科,学科的本质在于承认和认同。

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困境远不是高等教育研究科学性不足那么简单,能否得到来自其他学科的承认和本学科从业者的认同和忠诚才更重要。

其次,理论体系之于学科建构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学科是一种“发明”而不是“发现”,学科理论体系也同样如此。

作为一种主观建构,体系本身的意义并不大。

对学科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这种体系背后的学术积累和知识生产而不是体系本身。

如杜威所言:就像射击一样,靶子并不是真正的目标,命中靶子才是目标。

瞄准目标要借助于靶子,同时也要假借枪的瞄准器。

由于跨学科研究的需要,高等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存在着先天的依赖和内在关联。

不过,那些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理论只是高等教育学的一种“学术资源”,不可能自动转化为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和理论。

只有通过相关研究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方法和理论有效地运用于解决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其他学科领域的“学术资源”才能成为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和理论。

由于大学里关于高等教育的隐性知识十分丰富,再加之其他学科学术资源的有效供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甚至成了一门“显学”。

大学里的很多研究者在还不知道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是什么时,事实上就已经卷入了高等教育研究。

学科与跨学科领域之争不同于领域与学科之争。

在领域与学科之争中,领域低于学科。

隐含的逻辑是领域成熟后才能称学科,症结在于学科标准。

而在学科与跨学科领域之争中,学科是一个被解构的对象,解构的方式是“跨”(inter),其目的是要使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松散的“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独立的学科。

学科与跨学科领域之争的核心是学科观念的更新。

传统上,学科一直是一个边界明确、研究对象相对独立的知识门类或体系。

就像民族国家倾向于宣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一样,传统的学科也喜欢强调排他性与自主性。

高等教育学属于二次大战后出现的新兴学科,并非传统学科观念下的学科类型。

它既不同于那些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也不同于19世纪在近代大学里先后完成学科制度化的经典社会科学,更不同于自然科学。

高等教育学与妇女学类似,一开始都先是大学里多学科共享的一个研究领域,继而通过学科建制的合法化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当前高等教育学已拥有自己专门的研究者、学生、课程、专门的期刊、学会、大学里的系科和研究所等一系列制度化的学科建制。

因此,如果不是刻意地持有学科观念上的偏见或某种潜意识的学科自卑情结,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高等教育学都既不是一个领域也不是跨学科领域,而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跨学科学科。

就像妇女研究者坚称妇女研究为妇女学一样,高等教育研究者也要有勇气和自信称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学。

就像西方大学里没有学者会完全不了解女性主义和妇女学一样,高等教育学也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大学里其他学科相关学者的一种常识。

(二)、功利境界:高等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最初以教育学二级学科的身份,通过进入官方的学科专业目录获得了学科的行政合法性。

但随着我国新版学科目录的颁布,二级学科逐渐失去行政合法性,成为大学自主设置的学术领域。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

各学位授予单位设置的二级学科名录,由教育部定期向社会公布。

从宏观管理角度看,淡化二级学科有其合理性,学科只能是一级学科。

但从客观影响看,二级学科“户口”的消失对于部分新兴二级学科,应对失当却可能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学科,过去凭借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官方身份尚能保持基本的学科认同与人才培养。

倘若二级学科的身份失去行政合法性,其学科认同将面临危机。

为了避免学科解体或被其他学科所替代,在我国现有学科专业制度环境下,通过学科建设将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将成为高等教育学科从业者和学科建设者的现实选择。

一级学科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种知识分类管理的机制。

将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虽任重道远,但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具有相当大的可能性。

人类知识体系中,教育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论哪个国家教育学科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门类。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原先三角形的教育结构逐渐演变成梯形。

19世纪教育主要指普通教育,未来的知识社会里,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教育。

相较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也势在必行。

我国现有学科制度仍然将高等教育学视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这种学科设置思维框架下,高等教育学科学术独立的空间很小,内涵很窄,逐渐地被系科化,成为教育学门下一个无足轻重的二级学科。

伴随原先独立设置的实力较强的专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逐渐升格为教育研究院以及传统的教育学院(或教科院)内部增设了高等教育学的硕博士点,高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更是岌岌可危。

由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很多的二级学科都可以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如果不能争取成为一级学科,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甚至可有可无。

我国现有学科目录下,教育学门类下面设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显然不合理。

教育学本身就应而且可以分为若干个一级学科,教育学不能既是门类又是一级学科。

下一次学科目录调整时,一旦教育学也要像艺术学、历史学一样增设一级学科,高等教育学便是一个重要选择。

除应对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外,高等教育学争取成为一级学科主要还是知识层面的考虑。

在知识层面上,高等教育学弥补了传统教育学中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缺失。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但在知识体系上二者基本上相互独立。

高等教育学是针对高等教育,教育学则主要关注基础教育。

二者虽然都属于教育类的学科,但差异明显。

对于高等教育学而言,教育学就像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管理学一样,只是其多学科学术资源的一部分(乌尔里希·泰希勒,2003)。

对于教育学而言,高等教育学可能也完全是一个另类的存在,相关知识和内容根本无法融入现有的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在组织建制上,高等教育研究也是多样化的。

依托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研究位于教科院(或高教所),依托于教育学之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研究则存在于大学的很多院系所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