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1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1

《乡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乡愁》演唱视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以此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诗集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三、感知·探究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材内容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

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2.合作交流策略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4.学教并重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

(点击余光中)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首《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抒写思乡愁绪,是以思乡为主题的经典诗歌,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不仅有对母亲、对妻子、对故土的深切怀念,而且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新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能够较为充分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美。

此外,诗人对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渗透了诗人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对诗中的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朗读,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2、品味语言,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乡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乡愁,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

四、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指导诵读诗歌的技巧;2、把握意象,品味语言,领会诗情,感悟乡愁。

五、教学难点感悟乡愁,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

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为此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合作朗读等贯穿课堂始终,且教师辅以适时地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我通过视频资源、教师配乐范读以及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乡愁。

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欣赏探究这首被诗人自认为的“浅易之作”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

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诗文联想法,合作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有人这样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来。

于是,海上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还是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一缕乡愁从唐诗中飘来,缠绵多少相思的河畔;一缕乡愁向宋词中飘去,惊醒多少游子的安眠;而正是这缕乡愁啊,又引发了远在台湾的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怎样的乡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赏乡愁经典,品浓浓乡愁。

(屏显: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教案 新人教版.doc
4、学生自由诵读,再次体会感情。
5、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6、配乐,全班有感情的朗读。
(二)欣赏诗歌
过渡:通过同学们深情的朗读,老师被你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情感所打动。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把此诗的标题改为《乡恋》,可以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1、小组合作探讨:
(1)诗题为《乡愁》,作者在诗中也运用了四个“乡愁”,那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小白板
教学课时
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1、播放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大屏出示歌词: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我的情儿,我的美梦,永远留在你的怀中。明天就要来临,且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明确:运用叠词,反衬乡愁之浓郁,增强诗歌表现力。
四、课堂小结:
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知者加速:没疑问的同学总结方法。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时间变化表达意思具体形象表达情感(抽象)
小时候母子分离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个人的故乡之思
后来啊母子死别坟墓
而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海峡家国之思
教学反思
2、请同学介绍,教师做补充。
三、诵读诗歌,品味意象和情感
过渡:《乡愁》与《乡恋》有异曲同工之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一)诵读诗歌
1、学生试读,体会感情。注意:朗读中应紧扣哪个词语来表现呢?
2、小组交流划分节奏,标记重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九年级2、学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3、课时:一课时4、课题:《乡愁》5、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余光中有关资料及有关乡愁的诗句文章,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

(2)教师准备:教师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及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依据学情、教材和课标要求,进行准确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然后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直观形象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七年级下册第14课《乡愁》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联想想象,体会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五)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教师总结: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②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认真讨论: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就由个人的思乡思亲之情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
归纳:
小时候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托物言志 ∣逐层
后来 坟墓 ↓推进
现在 海峡 家国之情
老师朗读提示:第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啊”读作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第四节,音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
学生总结: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4)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请学生自由配乐仿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重音,调整朗读的语速和语调。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乡愁余光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

2积累诗中名句。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难点抓住这首诗的四个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渲染气氛,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从小到大可曾离开过父母吗当离开家三五十天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生描述师:是啊,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的阻隔,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见到亲人们。

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晚上,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去倾听他内心的呼唤。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1介绍诗人余光中(诗人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在台北厦门街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乡愁》是诗人20年乡愁思绪的凝聚和爆发)2介绍欣赏诗歌的两大法宝:一边读边悟二捕捉意象——联想品味——提炼升华3自由朗读,思考:(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应用什么语调朗读生:抒发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用深沉哀怨的语气朗读,语速舒缓。

(3)学生齐读三优美品读,读出诗境师: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的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手法叫托物寄情,师:这四种意象都寄托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每一节都是一幅独特的画,请大家发挥想象绘制出你透过文字看到的场景。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2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2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九年级2、学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3、课时:一课时4、课题:《乡愁》5、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余光中有关资料及有关乡愁的诗句文章,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

(2)教师准备:教师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及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依据学情、教材和课标要求,进行准确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然后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直观形象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七年级下册第14课《乡愁》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联想想象,体会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五)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2、仿例造句: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 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由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解析导入“乡愁。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有许多提到关于“乡愁”的话题。跟同学们共同回忆关于“乡愁”的诗歌。
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初读感悟——层次美
1. 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
时注意正音。)
2.明确节拍,再次朗读。
四、再读感悟——情景美
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2 .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
3.原来乡愁之中包含着如此丰富的离愁别绪,那请你发挥想象,想想不同时期的“我”在面对离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表述)
(3)从词句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家愁到国愁)
三、感知
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小时侯
长大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来
现在
2、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后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现在——-国土分裂忧思绵绵
3、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托物寄情
四、美点赏析
1、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乡愁》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乡愁》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乡愁》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乡愁》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下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爱国和思乡的新诗,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正是一首表现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篇幅短小,节奏和谐,内容浅显又意味深长,特别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领会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课前都能自觉的完成字词和诵读预习。

但对于如何把感情融入课文进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特别是关于诗歌的意象比较抽象,不好把握,学生也缺少相应能力,这是学习本课应重点突破的地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情愁。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网站工作室于 2012-10-9 22:52 编辑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2)教师配乐诵读提示并进行配乐范读1、(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请学生个别诵读,其他同学点评。

1、学生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意。

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2、研习诗歌2、(1)提问:“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2)合作研讨: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2、学生可分四个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概述本组的理解,其他组员补充。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如此浓烈的味道,如此深沉的情感。

这是一种和故乡、和故人、和往事相关的情感状态,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文化。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课文精读》中,由亿晓倩先生作词,周杰伦先生作曲的歌曲《乡村》成为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曲中表现的乡愁之情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灵,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故此,我们设计了这一节有关“乡愁”的主题活动。

一、教学目的1.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发现、思考与认识,以及对于“乡愁”这一情感状态的感受与理解;2.促使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感和文明责任感,增强乡村和社区意识;3.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乡愁”情感状态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了解海内外一些有关乡村、农夫等的文化现象。

2.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吸收乡愁情感时,走出自己的视野,探讨乡村文化现象,培养自己与周围发生互动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1. 活动一:研读周杰伦的歌曲《乡村》,欣赏中华民乐《清明上河图》,搜集乡愁情感的氛围。

2. 活动二:开设“我和乡村的认识”板块,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乡村的认识,以及自己最不愿意丢掉的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对于乡愁的构建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 活动三:和家人一起体验乡村的生活方式,了解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写下对于自己的乡愁情感的感受,以及自己所期望的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4. 活动四: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了解社区文化现象。

鼓励学生细致观察,深入体验,展现自己的文明形象。

通过参加文化活动,了解社区与乡村的融合,以及文化的作用。

四、活动设计详细活动一:全班展示个人的乡村认识和各自心中的乡愁步骤一:展示乡村认识在课前请同学们准备,自己对于乡村的认识,并准备好一些相关图片资料或视频素材。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村认识,展示自己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和诗人的思乡爱国情感。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牵动整个中国的非同一般思乡之情好吗?
二、作者介绍,交待背景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1949年,22岁的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三、整体感知、品读诗的音乐美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展示幻灯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

4、学生朗读课文,集体纠音。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节奏。

四、解读诗歌,品味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一)解读诗歌:在诗人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重要人生片段概括呢?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诗人在《乡愁》中截取重要人生片段,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四、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二)品味意象和情感: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
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明确: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做创设意象。

“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船票”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坟墓”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

五、总结解题,加深理解
诗人在《乡愁》中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抒写的国愁,深化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时间线索意象抒情线索个人思乡之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