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甘囊香芦笙文化旅游日常化

合集下载

芦笙文化的发展现状

芦笙文化的发展现状

芦笙文化的发展现状芦笙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祭祀音乐,并持续发展至今。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芦笙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芦笙乐器的制作和技艺传承面临着困难。

芦笙是一种通过吹奏引气,由竹制成的乐器,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去制作。

然而,制作芦笙的技艺已经逐渐失传,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同时,很多原本用于制作芦笙的竹林也面临着开垦和破坏的威胁,这也加剧了芦笙制作技艺的失传。

其次,芦笙音乐的传承和演奏面临着困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音乐偏好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少的人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很多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对于芦笙音乐缺乏了解和兴趣。

这导致了芦笙演奏人才的匮乏,很多老一辈的芦笙艺术家渐渐离去,年轻一代却很少有人接替他们的位置。

此外,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电视和手机等渠道获取信息和娱乐。

传统音乐在这些媒体中的曝光度较低,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芦笙音乐,也就难以进一步了解和传播芦笙文化。

然而,尽管面临着这些挑战,芦笙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动态。

一些文化保护组织和音乐学院致力于芦笙制作技艺和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芦笙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音乐节、演出和宣传活动等,提高了芦笙文化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在未来,芦笙文化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大对芦笙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推广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芦笙音乐。

同时,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通过传授经验和技巧,确保芦笙制作工艺不会失传。

只有这样,芦笙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

芦笙舞活动策划方案

芦笙舞活动策划方案

芦笙舞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目的和背景:在推广传统文化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背景下,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芦笙舞的形式,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引起大众对于芦笙舞的关注和参与。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选在节假日或周末进行,以便更多人参与地点:选择较为开阔的公共场所或市区文化广场三、活动内容:1. 芦笙舞演出:组织专业的芦笙舞团队进行精彩的表演,展示芦笙舞的魅力和特色。

演出形式可以有舞蹈和音乐的结合,以及舞者的独奏等形式。

2. 芦笙舞互动体验区:设置专门的互动体验区,让参与者亲自体验芦笙舞的乐趣,通过专业指导,让他们学习如何演奏芦笙舞,提高对于芦笙舞的理解和欣赏度。

3. 芦笙舞比赛:组织芦笙舞比赛,选拔和展示优秀的芦笙舞表演团队和独奏选手。

通过比赛形式,提高舞者的技艺水平,同时也增加观众的观赏和参与性。

4. 芦笙舞展览:举办芦笙舞展览,展示芦笙舞的历史发展、演奏技巧、相关乐曲等内容,增加观众对芦笙舞的了解和认知。

5. 芦笙舞晚会:在晚上举办盛大的芦笙舞晚会,邀请国内知名的芦笙舞团队和舞者进行演出。

晚会节目设置多样化且精彩纷呈,吸引更多观众参与。

四、活动推广和宣传:1.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渠道,发布活动信息并进行宣传报道,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社交媒体宣传: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活动的相关信息和预告,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3. 海报宣传:制作精美的海报,并在公共场所和相关机构进行张贴,吸引观众的眼球。

4. 合作宣传:与相关机构、媒体和社团进行合作宣传,通过合作资源的整合,提高活动的曝光度。

五、活动保障:1. 资金保障:筹备活动所需的资金,可以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赞助以及票务销售等方式进行筹集。

2. 人力保障:确保活动策划团队和执行团队的人力配置合理,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 设备保障:根据活动需要,准备芦笙、音响设备、舞台等所需设备,确保演出和互动体验的顺利进行。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一种典型的苗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芦笙演奏得到了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贵州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苗族的各种宗教活动、丰年祭祀和娱乐活动等。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艺在苗族人民中得到了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苗族芦笙演奏传统。

苗族芦笙是一种竖吹葫芦状的木笛,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

苗族芦笙演奏一直是苗族人民传承的重要文化形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苗族芦笙的表现形式苗族芦笙演奏主要分为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

独奏以个人演奏为主,表现出个人的技艺水平和情感表达。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吹奏、吟唱、颤音、飞指等手法,通过这些技巧演奏者可以表现出各种情感和音乐效果。

合奏是苗族芦笙演奏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由苗族人民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如丰年祭祀、婚庆仪式、节庆活动等。

苗族芦笙合奏具有浑厚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节奏感,能够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成为了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芦笙,使得芦笙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苗族芦笙也有了更多的舞台和表现机会,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艺术品。

目前,贵州苗族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文化艺术团体正在积极开展苗族芦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挖掘和发展苗族芦笙的文化价值,促进苗族芦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在文化旅游中感受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

如何在文化旅游中感受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

如何在文化旅游中感受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旅游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

而文化旅游,更是以其深度和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当我们踏上文化旅游的征程,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更是为了亲身感受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融入那片土地的脉动,与当地的文化产生共鸣。

要想在文化旅游中深入感受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首先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出发前,对目的地进行详细的了解是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游记,观看纪录片或者咨询曾经去过的朋友,获取关于当地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方面的信息。

比如,如果我们计划前往云南的丽江,那么提前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火把节的庆祝方式以及当地著名的腊排骨火锅,会让我们在旅行中更加有的放矢。

选择合适的旅行时间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庆典,这些时候往往能最集中地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比如,去泰国清迈,如果能赶上一年一度的水灯节,就能看到人们在河中放逐水灯,许下美好的愿望,那种热闹而祥和的氛围会让你深深陶醉。

而在中国的内蒙古,每年七八月份的那达慕大会,更是蒙古族人民展示其勇敢、豪放生活方式的绝佳时机。

当我们真正抵达目的地,走进当地的市井街巷,是感受生活方式的绝佳途径。

那里有最真实的烟火气息,有当地人日常的点点滴滴。

在清晨,跟着当地居民一起去早市,看着他们挑选新鲜的蔬菜水果,听着摊主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你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节奏。

或者在午后,找一家街边的茶馆或咖啡馆,坐下来,静静地观察过往的行人,与邻座的当地人闲聊几句,听听他们的故事和生活琐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与当地的传统活动和手工艺制作,也是深入体验生活方式的好方法。

比如在日本,参加茶道表演,学习如何烹制和品尝抹茶,感受那种宁静与专注;在巴厘岛,学习制作木雕,亲手用刻刀雕琢出心中的图案,体会工匠们的匠心独运。

这些活动不仅能让我们亲身体验当地的技艺,更能在过程中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贵州千户苗寨,那是一片充满神秘色彩和浓郁民族风情的土地。

这里的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传承着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冲击下,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上。

那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苗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然而,现代建筑的兴起让传统吊脚楼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为了让这一建筑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借鉴吊脚楼的结构和元素。

比如,在一些旅游度假区的建筑中,可以采用类似的木质结构和斜坡屋顶,既保留了苗族建筑的特色,又满足了现代人对于舒适和美观的需求。

同时,对于千户苗寨内的传统吊脚楼,可以进行合理的修缮和保护,将其开发成民宿或文化体验场所,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这种独特的居住文化。

苗族的服饰文化也是极具特色的。

那精美的刺绣、华丽的银饰,无不展现着苗族人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审美。

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服饰的穿着场合变得越来越有限。

为了让苗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可以将其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

设计师们可以提取苗族服饰中的图案、色彩和材质,运用到时尚服装的创作中,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和穿着习惯的服装。

此外,还可以举办苗族服饰文化节或时装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族服饰。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同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激昂的芦笙曲、优美的锦鸡舞,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表达。

然而,在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苗族的音乐舞蹈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难题。

为了让这些艺术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传播。

通过制作音乐和舞蹈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苗族的艺术魅力。

同时,可以在学校和社区开展苗族音乐舞蹈的培训课程,培养更多的爱好者和传承者。

此外,还可以将苗族音乐舞蹈与现代舞台表演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贵州千户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

贵州千户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

贵州千户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多彩贵州的大地上。

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如何让千户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使其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千户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了音乐、舞蹈、刺绣、银饰制作、民俗节庆等多个方面。

其中,苗族古歌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古歌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讲述了苗族的起源、迁徙以及生活中的种种故事,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如今能够熟练演唱古歌的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对古歌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苗族的芦笙舞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优美而有力。

但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芦笙舞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再看苗族的刺绣和银饰制作,这两项技艺精湛,图案精美,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学习难度大,愿意投身其中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呢?首先,教育是传承的基础。

应当将千户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地学校的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宝。

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们现场展示和讲解非遗技艺,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实践活动,如学习刺绣、制作银饰等,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其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包括资金、场地、技术培训等。

可以设立专门的奖项和荣誉,表彰那些为非遗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此外,还应该积极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通过举办培训班、师徒传承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

文化旅游如何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旅游如何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旅游如何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在当今社会,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融合了文化与旅游的新兴形式,正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精神满足和丰富体验的重要选择。

它不仅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旅行感受,更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文化旅游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直观且生动的平台。

当我们走进古老的城镇、参观历史悠久的建筑、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这些亲身经历让原本只存在于书本和传说中的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以丽江古城为例,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纳西族文化的城镇,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游客们漫步在石板路上,欣赏着纳西族风格的建筑,感受着当地的风俗习惯,这使得纳西族的语言、服饰、歌舞等文化元素得以在现实中展现和传承。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游客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和重视。

文化旅游还能够激发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文化的自觉传承。

在一些文化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当地居民看到游客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喜爱和赞赏,会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他们会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将传统的技艺、故事、习俗传授给下一代。

例如,在贵州的千户苗寨,旅游业的发展让苗族居民更加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纷纷穿上传统服饰,向游客展示苗族的歌舞和传统生活方式,同时也将这些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使得苗族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旅游的交流中相互碰撞、融合,为文化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游客带来的新观念、新需求,也促使当地文化进行创新和改进。

比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在保持原有工艺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具时尚感和实用性的产品,从而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关注和购买。

这种创新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拓展了其市场空间,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文化旅游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游客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场景。

芦笙节旅游活动方案

芦笙节旅游活动方案

芦笙节旅游活动方案活动背景芦笙节是一个民间传统音乐节,以芦笙为主要乐器,表演者以吹奏、敲打芦笙演奏各种曲目。

芦笙音乐独具特色,富有激情和力量,能够带给人们愉悦和感动。

为了推广和传承芦笙文化,我们计划策划一系列的芦笙节旅游活动。

活动目标•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参与芦笙节活动,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广芦笙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并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

•发挥芦笙节对当地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活动内容1. 芦笙音乐表演安排多场芦笙音乐表演,吸引专业演奏者和各地群众代表参与。

表演内容可包括经典民乐曲目、当代创作音乐以及与其他乐器合奏等。

在不同场合和地点设置音乐表演舞台,以便更多观众能够欣赏。

2. 芦笙比赛举办芦笙演奏比赛,吸引国内外芦笙演奏者参与,并设置不同年龄、水平组别。

评选出优秀选手,并在闭幕式上颁发奖项和证书。

这将增加芦笙节的竞技性,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传统文化展示在芦笙节期间设置传统文化展览区,展示与芦笙相关的文化遗产和手工艺品。

如制作芦笙的工具、传统服饰以及民间手工艺品等。

通过展览和演示,让游客了解和感受芦笙文化的独特魅力。

4. 芦笙制作工坊举办专门的芦笙制作工坊,邀请专业的芦笙制作师傅进行现场教学。

参与者可以亲自动手制作芦笙,了解芦笙的制作工艺和流程。

这将培养对芦笙的热爱和欣赏,并促进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 其他娱乐活动组织一系列与芦笙文化相关的娱乐活动,如芦笙舞蹈表演、芦笙艺术绘画展览、民俗表演等。

这些活动将增加芦笙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的参与。

活动推广1. 社交媒体宣传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芦笙节的相关信息和活动细节,吸引更多关注和参与。

同时鼓励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芦笙节体验,增加活动的口碑和曝光度。

2. 合作推广与旅行社、景区、酒店等相关机构合作,共同推广芦笙节活动。

可以提供一些特别的旅游套餐,组织游客来参加芦笙节,并享受当地的美食和风景。

浅谈民族舞蹈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与发展

浅谈民族舞蹈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与发展

浅谈民族舞蹈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与发展作者:杨金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在旅游业的价值逐步提高,关键是使中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扬。

本文通过游客欣赏民族舞蹈表演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发挥民族舞蹈在旅游产业中价值与发展的四个方面措施。

关键词:民族舞蹈;旅游产业;价值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44-02旅游,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本途径之一。

事实上,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第四大客源地国,而国内旅游市场也相当庞大。

在此形势下,中国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将作为海内外游客集聚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优秀文明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发展的圣地。

在我国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如何创新和拓展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切实发挥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族舞蹈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及其特点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可以以富有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使人悦目赏心,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尚的完善,具有独特的内涵与价值。

民族舞蹈不仅在文化市场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而在旅游产业中也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中国自然资源类型众多、人文积淀深厚璀璨、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市民生活妙趣横生,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多彩中国旅游的实在内涵。

需要用最精华的产品、最鲜明的视觉形象、冲破西方人心目中对中国刻板、单一的印象。

比如从侗族歌舞“多耶”的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族群力量的显现:在祭祀时“多耶”可多至上千人,村民们都要参与,拉手、搭肩组成圆圈队形;男圈在外,女圈在内,手拉手有节奏地踏步徐行,双膝微颤,双手随身体起落而摆动。

这一特征体现的便是群体意识,拉手成圈、整齐步伐不仅具有民族认同的作用,更是一种力量和信心的源泉。

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关注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文旅融合成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对很好的组合,二者相辅相成。

如两广的岭南文化、黔东南的苗族文化、黄河中游的中华文化等地,都具有相当的乡村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文旅融合的逐步深入,非遗与乡村旅游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密切。

乡村旅游可以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认同,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对传统村落的重新开发和改造,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更好的物质保障。

同时,乡村旅游也为非遗的表演和展示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例如,云南的三江并流、广东的潮汕音乐、陕西的秦腔等非遗项目都能够在乡村旅游中得以传承和展示。

非遗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

如川西的藏传佛教文化、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福建的闽南文化等,都是优质的旅游资源。

通过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加独特和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金。

第一,非遗的传承问题。

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文旅融合的基石,但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承已经面临重大困境。

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非遗的传承问题更加需要得到关注。

第二,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问题。

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

如何在非遗保护的前提下,顺应游客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是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是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

政策是文旅融合下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非遗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

二是加强非遗与乡村旅游的合作。

非遗和乡村旅游是相互依存的,应该加强合作,形成互补发展。

通过非遗和乡村旅游的共同平台,提高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协作,实现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的一体化。

芦笙舞实施方案

芦笙舞实施方案

芦笙舞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芦笙舞,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芦笙舞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律和舞蹈动作,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芦笙舞文化,制定芦笙舞实施方案,对于推动芦笙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传承发扬,通过实施方案,传承和发扬芦笙舞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保护和传承芦笙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推广普及,通过实施方案,推广普及芦笙舞,扩大芦笙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芦笙舞。

3. 创新发展,通过实施方案,鼓励创新发展芦笙舞,推动芦笙舞与现代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融合,使芦笙舞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实施步骤。

1. 调研摸底,对芦笙舞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表演形式等进行深入调研摸底,全面了解芦笙舞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2. 制定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芦笙舞传承和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方案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确保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资源整合,整合各方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为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4. 开展培训,开展芦笙舞师资培训,提高芦笙舞教学水平和表演技艺,培养更多的芦笙舞人才,推动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

5. 组织演出,组织芦笙舞演出和比赛,提高芦笙舞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扩大芦笙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芦笙舞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芦笙舞,推动芦笙舞的普及和发展。

7. 鼓励支持,鼓励支持各类芦笙舞文化活动和项目,为芦笙舞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四、实施保障。

1. 政策支持,加强对芦笙舞文化的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为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资金投入,增加对芦笙舞文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对芦笙舞项目和活动的资助力度,确保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3. 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芦笙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演奏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既可以用来演奏音乐,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贵州苗族地区,芦笙演奏一直都是受到重视和传承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展现出多样化的风采。

一、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始于苗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乐曲。

据史料记载,苗族的芦笙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而最早的芦笙器乐则可追溯至清朝,清代苗族音乐家李景和对芦笙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使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乐器。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其他重大场合,芦笙演奏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芦笙演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

在苗族地区,从小就有孩子开始学习芦笙演奏,他们一般都是跟随长辈学习,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演奏技巧和曲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芦笙演奏逐渐形成了一套传承体系,有专门的老师传授技艺,并在节日庆典中进行表演,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使得苗族芦笙演奏得以保存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苗族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从最初的宗教仪式到现在的文化展示,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场合和形式,而是逐渐走向舞台和市场。

在许多文化活动和旅游景点,可以看到苗族芦笙演奏的身影,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的音乐产业中,苗族芦笙演奏也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

有一些苗族音乐人将芦笙演奏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新颖的作品,这不仅丰富了苗族音乐的形式,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方式。

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也开始将苗族芦笙演奏纳入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芦笙演奏者,为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贵州旅游如何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

贵州旅游如何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

贵州旅游如何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壮观的山水风光到独特的民族风情,从悠久的历史遗迹到美味的特色美食,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然而,如何更好地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贵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更好地传播贵州文化,首先得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传统技艺。

例如,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蜡染等等,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投入到对这些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通过走访、记录、研究等方式,将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建立起详细的文化档案。

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贵州文化的宣传推广。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制作精美的纪录片、短视频、电影等,全方位展示贵州的文化魅力。

这些作品可以在各大视频平台、电视台播放,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地了解贵州的文化。

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民俗展览等,吸引游客亲身参与,感受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也是传播贵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可以开发以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劳作,学习传统技艺,品尝民族美食。

例如,推出“苗族银饰制作体验之旅”“侗族大歌学习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感受贵州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可以开发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礼盒等,这些纪念品不仅能够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还能成为传播贵州文化的载体。

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文化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

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等是游客在贵州旅游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游客对贵州文化的感受和评价。

因此,应当对这些旅游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让他们熟悉贵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能够为游客提供专业、生动的讲解和服务。

芦笙节活动方案计划书

芦笙节活动方案计划书

一、活动背景芦笙节是我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特举办芦笙节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传承民族文化,共筑民族和谐”。

二、活动目标1.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民族团结。

3. 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

4. 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日至10月3日四、活动地点XX市民族文化广场五、活动内容1. 开幕式- 时间:10月1日上午9:00- 内容:领导致辞、文艺表演、舞龙舞狮、放飞和平鸽等。

2. 芦笙表演大赛- 时间:10月1日下午2:00-5:00- 内容:邀请来自各地的芦笙表演团队进行比赛,评选出优秀表演奖。

3. 民族民间艺术展览- 时间:10月2日全天- 内容:展示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服饰、工艺品、书画等。

4. 民族美食节- 时间:10月2日全天- 内容:提供各民族特色美食,如苗家酸汤鱼、侗家糯米饭等。

5. 民族体育竞技- 时间:10月3日上午9:00-12:00- 内容:举办射箭、摔跤、跳绳等民族传统体育比赛。

6. 民俗体验活动- 时间:10月3日下午2:00-5:00- 内容:游客可以体验苗绣、侗族银饰制作、芦笙制作等民俗工艺。

7. 篝火晚会- 时间:10月3日晚7:00- 内容:举行篝火晚会,各民族群众共同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六、活动组织1. 组织机构- 成立活动筹备组,下设宣传组、安保组、后勤组、财务组等。

2. 人员安排- 筹备组负责人: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 各组负责人: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 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参与活动组织和服务。

3. 经费预算- 活动经费主要包括场地租赁、宣传费用、奖品费用、物资采购等。

七、宣传推广1.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

2. 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芦笙节活动的策划方案

芦笙节活动的策划方案

芦笙节活动的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芦笙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传承弘扬芦笙文化,提升市民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举办一场芦笙节活动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活动目的1. 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芦笙。

2. 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交流。

3. 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芦笙艺术的平台。

4. 创造一个娱乐休闲的氛围,增加市民的活动选择。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1. 活动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最好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天气宜人。

活动持续时间为3天。

2. 活动地点:选择一个容易组织活动、交通便利、室外空间较大的公园或广场作为活动地点。

四、活动内容1. 开幕式(1) 现场放映一段芦笙与舞蹈的精彩视频。

(2) 表演一段芦笙演奏。

(3) 主办方代表发表开幕词,介绍芦笙的历史和文化。

(4) 嘉宾互相致辞。

2. 芦笙演奏比赛(1) 报名阶段a. 网上报名:拟定一个芦笙演奏比赛报名网页,征集参赛选手。

b. 现场报名:在活动地点设立报名点,接受现场报名。

c. 报名时间:提前一个月开始,报名截止日期在活动开始前的一周。

(2) 初赛a. 时间:活动第一天进行。

b. 场地:在一个开放的区域内设立舞台,设置专业评委席。

c. 比赛形式:选手分组演奏芦笙曲目,评委根据表演技术、音准和音乐感等方面进行评分。

d. 评委评选初赛入围者,并制定在决赛舞台上演奏的时间表。

(3) 决赛a. 时间:活动的最后一天。

b. 场地:在活动地点设立决赛舞台,搭建音响和灯光设备,提供良好的演奏环境。

c. 决赛形式:入围选手按照时间表进行表演,评委进行打分。

评委根据最终得分评选出冠亚季军。

d. 颁奖仪式:颁发奖杯和奖金,并对参赛选手进行示范表演。

3. 芦笙乐团表演(1) 邀请知名芦笙乐团进行演出。

(2) 增加乐团与观众的互动环节,让观众可以亲自体验芦笙演奏。

(3) 安排专业演唱家进行芦笙与人声的结合表演。

4. 芦笙制作展示(1) 现场展示芦笙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芦笙的制作工艺。

芦笙文化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芦笙文化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芦笙文化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黔东南为例刘奥东【摘要】发展芦笙文化旅游有助于芦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完善该地区的旅游产品结构,进而争夺芦笙文化旅游的发展先机.黔东南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地区,芦笙文化在此得以集中体现.文章以黔东南芦笙文化旅游开发为实证,在文献整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资源留存状况、吸引力、体验性等角度分析了黔东南芦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黔东南芦笙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为芦笙旅游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3【总页数】4页(P89-92)【关键词】芦笙;文化旅游;黔东南【作者】刘奥东【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73芦笙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管簧乐器。

芦笙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世代创造与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其主要反映的是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蕴含了宗教、音乐、舞蹈、民族风俗等元素。

芦笙文化旅游则是指借助芦笙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来开展的旅游活动。

总起来说,有关芦笙(文化)旅游的研究非常少,研究层次较浅。

如肖长青等(2010)通过SWOT分析对湘西地区的藕团乡“芦笙节”的旅游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1]。

但有关文化内涵、产业价值的研究较多,通过对此类研究的梳理,有助于为芦笙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芦笙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早在1951年李佺民对贵州芦笙的音乐形式进行了研究[2],随着芦笙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学者意识到芦笙文化对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宫敬慧(2012)在关于红河州苗族芦笙文化发展的建议中提出发展民族特色节日——“花山节”,将其建设成为宣传芦笙文化的载体和平台,从而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3]。

贺明辉(2012)提出通过系列活动来打造芦笙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4]。

舒彩前(2012)提出让民族博物馆成为芦笙文化发展的推手,在博物馆内开展“芦笙文化专题展”[5]。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宣传片解说词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宣传片解说词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宣传片解说词“2010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于2010年3月3日在凯里市民族体育场正式拉开了帷幕。

本次甘囊香国际芦笙节是由中共凯里市委、凯里市的人民政府主办,是一次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盛大节日,同时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

将让世界知晓到一个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充满欢声笑语的旅游胜地——凯里。

本次芦笙节是凯里主办的第十届国际芦笙节,与往届相比,这次芦笙节加入了“甘囊香”的概念。

往年的“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举办时间也固定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至二十日。

“甘囊香”为苗语音译,意为河流的下游神往之地。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起源于有400多年历史的舟溪甘囊香芦笙会。

每年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舟溪甘囊香芦笙会就会是凯里最热闹、最壮观的苗族盛会,届时堂内外几千只芦笙同时吹奏,所有苗家姑娘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银角翩翩起舞,苗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都为壮观的景象所惊叹。

本届凯里国际芦笙节与舟溪甘囊香芦笙会相结合,首次融入“甘囊香”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芦笙会浓厚的原生态芦笙文化氛围及民间喜庆气氛,也通过政府主导办节,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旅游接待、城市建设等,将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真正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一个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盛会。

此次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的核心为“狂欢”,除了看表演、听音乐、逛市集、与篝火共舞外,游客还可以充分体验到凯里的特色小吃、民俗风情。

民族民间传统竞技,如斗牛、斗鸡、斗鸟等惊险刺激的活动,不仅让大家看得过瘾玩得痛快,更是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

踩芦笙、民歌对唱、斗牛,历来是芦笙会的三大主题活动。

走进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就仿佛走进梦境一样,整个芦笙会场人山人海,欢腾不息。

芦笙就是旋律,就是号角,芦笙吹到哪里,芦笙舞就跳到那里,芦笙曲结束,芦笙舞也会嘎然而止。

到芦笙堂里踩芦笙的都是未婚的女子,她们一个个身着古拙而又华美的苗族盛装,跟着芦笙节拍款款而动,翩翩起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甘囊香芦笙文化旅游日常化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节后感想
张力凯里市第十一小学 556000 2011年轰轰烈烈的甘囊香芦笙节结束后,给人的感觉是规模盛大,热闹非凡,我们迎来了众多的游客和媒体记者,我们还迎来了省内外的苗族同胞与我们本地的苗族同胞同欢共乐。

可看出我市的芦笙节知名度在不断提高,节日旅游效益反响不错。

但是,我们不能为这一时的表面现象沾沾自喜,因为一年一度的节日经济效益在整个年度经济效益当中,她的经济效益比重微乎其微,如果不把民族节日文化旅游变为日常化,那么我们对甘囊香的旅游宣传投入就会劳而无获。

只有把甘囊香的民族文化旅游的经营模式提升到“千户苗寨”西江的经营规模和水平,才能真正达到“旅游促增收”的目的。

甘囊香芦笙节要把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日常化,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一、交通硬件的改善。

今年的芦笙活动由于交通运输能力跟不上,很多穿着盛装的苗族少女在高溪、鸭塘的公路边连等两三个小时都挤不上舟溪的中巴车。

因为舟溪的中巴车在凯里城内早就挤得像一大坨压缩饼干,无法在半路上再装人了,等凯里发往舟溪的中巴车乘客稀疏时,已是甘囊香散场时,盛装少女再去也无意义了。

而当甘囊香芦笙堂散场时,很多人都无法坐上车子回凯里方向,我就看见五个外地摄影记者在舟溪桥头上焦急地等车,而舟溪的中巴车却迟迟未来。


想这种负面印象也同样会让外地人终生难忘。

尝过堵车之苦的外地游客明年他们还敢再来吗?也许不敢来了。

当然,要在今年芦笙节之前拓宽公路是来不及了,但是政府和芦笙节组委会为什么不能去协调其它公交车来支持芦笙节运输呢?简直让人费解。

因此,尽快拉直拓宽凯里至舟溪的公路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2月21日(芦笙节第二天)鸭塘至舟溪的公路上连发三起撞车的交通事故应该足以让我们的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了。

二、芦笙堂四周的建筑群有必要进行“苗族化”装饰一下,旅游接待设施必须跟上,特别是农家乐接待要组织起来。

三、芦笙堂下面的河滩要从下游拦坝蓄水,营造一个优美的旅游环境。

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皆因“有水则灵”。

斗牛场北侧的山坡上有一股很大的泉眼,无论春夏秋冬,从不断流,如果在下游建起一个大坝,必将蓄起一溪泉水,如果再在溪水边架起三座风雨桥,游客坐在诗情画意的桥上,走在波光粼粼的溪水边,那是何等的惬意。

四、民风民俗,择优而承,这样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才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

奇特的民风民俗是吸引外地游客的因素之一,但是,以舟溪为中心的这一片区的苗族人民有三个民间传统习俗将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列举如下。

1、已婚妇女在芦笙堂跳芦笙被视作不吉利,芦笙堂自古以来将已婚妇女排斥在外。

冲这一点来讲,舟溪芦笙堂同时就是歧视已婚妇女的一个聚会。

芦笙堂的第一天,我就看见有10多个已婚妇女(大部分是25岁到40岁之间)随着两个老头欢快的芦笙曲翩翩起舞,她
们的动作是那样地娴熟整齐,她们的舞姿是那样的曼妙轻巧,她们的头饰和服装别有韵味,她们身上有着一股成熟、端庄的独特魅力。

可是当外地摄影师正在津津有味朝她们录像时,甘囊香芦笙会的会长走过来毫不客气地制止了她们,那些妇女们一脸的尴尬、无奈、无辜。

当时我对会长说,“为什么不让她们跳呢?”。

会长解释说:“只要这些妇女一下崽就不许到芦笙场跳舞了,这是几百年来的规定”。

于是,我有以下想法:良好的民风民俗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落后的民风民俗只能禁锢人类前进的步伐。

我们苗族同胞尽管有不同的分支,但只有鸭塘—舟溪—丹寨这边方向的苗族同胞有“禁止已婚妇女在芦笙堂跳舞”的这个陋俗。

其它苗族分支的同胞们每到节日都是老少同乐,男女同庆。

舟溪芦笙堂的这一陋俗让人感觉到很另类,很没人性。

要知道,中华民族向来很敬重“母亲”这一身份,自古以来,对母亲进行歌功颂德的诗歌、音乐数不胜数。

很多女人为自己的母亲身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而舟溪的妇女呢?他们一生孩子后就要受到歧视,就要永远离开熟悉而又心爱的芦笙场,他们的心情又如何?外面的人会对这种习俗有好感吗?我认为,40岁以下的妇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同时也应该是芦笙场上的另一道漂亮的风景线。

也许部分舟溪人会说:“甘囊香芦笙节只是未婚年轻人的聚会,是年轻人寻找对象、谈情说爱的盛会。

”但是,您们是否发现,现在的芦笙场上能有几个是适婚的男女青年?他们绝大部分是在校读书的中小学生。

而适合婚嫁的青年人早就在大年的初六、初八启程奔赴
沿海地区打工去了,难道中小学生在芦笙场上有必要寻找对象和谈情说爱吗?再说,既然是年轻人谈年爱的聚会,为什么吹芦笙的大部分是已婚的中老年男人呢?为什么只许已婚男人吹芦笙而不允许已婚妇女跳芦笙呢?我认为应该在芦笙场上划出一个角落给已婚妇女作为跳芦笙的专用场地。

2、讨花带是芦笙文化的最精彩部分,然而民俗规定讨花带只允许在芦笙会的最后一天即将散场时才能吹跳,然而,游客们不可能等到这一精彩时刻。

因此,这一习俗也得改改,只要小伙子和姑娘们愿意,随时可以用讨花带来表情达意,这样才能把我们民风民俗的内涵充分展示,让外地游客有机会看到这一精彩的场景。

3、舟溪这边还有吹芦笙的季节规定,比如只允许在春节期间吹芦笙,如果在其他时间吹芦笙,就会影响到庄稼的收成。

这些观念简直是不可理喻。

总之,尊重本土民俗是无可厚非,本人在文中重点论述“择优而承”的观点,无非是想让舟溪的人民尽快跟上时代步伐而已,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变革,才能与时俱进。

今年的芦笙启堂仪式不再杀牛,已是迈出了民风习俗“择优而承”的第一步,我们这些外地人衷心地期待舟溪人民为了他们更好的明天,再次对自己的民风民俗进行“择优而承”,摈弃陋习。

如果当地苗族同胞怕“违背祖规或遭天谴”的话,那就可以通过举行更风易俗的祭祀仪式对旧的劣风陋俗进行摈弃。

五、组委会要精心组织活动,确保活动的原生态风貌。

甘囊香的
新芦笙堂投入使用后,活动场面更是壮观了,但是,历年来的芦笙堂就有两方面做得不到位。

1、男芦笙手的服装没有“原生态”,特别是小伙子的服饰全部是“现代化”,与鲜艳亮丽的少女民族盛装极不和谐。

今年的芦笙场上,媒体记者的摄像镜头无法捕捉到足够数量的原生态芦笙手的影像。

要知道,外来游客和众多的知名媒体就冲“原生态”这三个才到凯里的。

因此,组委会必须在“原生态”三个字上做好筹划。

比如,组委会购买几百套很有特色的苗族服装挂在会场的一角,要求每一个芦笙队的芦笙手交上一定的押金或找人来担保后就可以来免费领取苗族服装;对自备苗族服装的芦笙手,要给二三十元的额外奖励。

通过以上手段来实现芦笙文化的“原生态”效果。

2、芦笙堂上的芦笙手太少,导致有很多村寨的盛装少女队伍无法围圈跳舞。

造成这种原因:一是芦笙吹奏开始走向失传,会吹芦笙的年轻人逐步减少。

二是有些人会吹但是不方便把芦笙带来。

因此,组委会要准备大约100把芦笙在会场,只要有人来借,只需交押金就行。

其次,招募20人左右的芦笙手作为救场备用,只要哪个芦笙队没有人吹芦笙或需要替换休息,就把这些芦笙手派出去“救急”。

3、“游兵散勇”,需要整合。

有些芦笙队才有五六个女孩在跳芦笙,规模太小,很难吸引人。

因此,组委会应该派工作人员去把这些“游兵散勇”进行整合一下,使每一个圆场达到一定跳舞人数,这样跳起舞来才壮观。

像舟溪青杠村芦笙队,规模宏大,步伐整齐,场面甚是壮观。

4、舟溪的苗歌大赛很单调,舟溪的苗歌旋律太过于委婉凄凉和单调古板,不大适合热闹欢腾的芦笙场面。

尽管我们没有理由对某一个地方的传统歌曲进行说三道四,但是苗歌大赛应该尽量多样化。

在比赛时我们尽量鼓励歌手多唱雷山、台江、黄平甚至从江、榕江等地的苗歌,尽量给外来游客多一些轻松、优美、丰富的文化印象。

六、芦笙节的各项活动很多,但是场地太分散,不便于观众逐一欣赏。

我认为最好只设两个会场,一个就在甘囊香,一个在州体育场外。

民间自发的跳芦笙和斗牛在甘囊香,官方组织的舞台表演比赛以及斗鸟、斗鸡、斗狗就在体育场外划出几个区域,便于观众进行选择欣赏。

例如,“金芦笙民族器乐大赛”设在不同场馆,一来装不下那么多观众,二来不便市民出行和外地人寻找比赛场地。

节后有感,随笔而书,观点是否正确,靠我们的读者自己判断,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很明确,那就是我们时刻盼望充满魅力的甘囊香有朝一日也能像西江的“千户苗寨”那样,把民族文化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造福当地苗族同胞。

2011年2月23日
作者简介:
张力,凯里十一小的校长助理,2009年6月写的论文《凯里市苗族文化保护传承深思》获得全市艺术教师论文一等奖(第一名),
之后发表在凯里市苗学会的《苗学天地》上获得40元稿费,2010年5月写的小品剧本《报名》参加黔东南州多彩贵州小品大赛获得州级优秀作品奖(该剧本是凯里市唯一获得优秀小品剧本奖的作品)。

2010年9月编排的小学生小品《幸运》、《两个儿子》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比赛中分获市级二、三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