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word教案2个课时
5.15 新中国的外交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9)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石嘴山市第十六中学王芳【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八年级(初二年级)学生2、学科:历史3、课时:一课时4、课前准备:⑴指导学生上网查找本课相关资料⑵教师上网查找图片、视频资料,制作课件hppt://【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50年代,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5年的亚非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开拓了广阔前景。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外交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外交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是通过党和政府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周恩来总理展示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
本课和16课同属于一个学习主题------“建国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通过学习15课,可以为学生学习16课《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好铺垫,对于理解认识今天我国的外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思想】作为本课所讲述的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距离现在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为探究和体验历史发展、描述和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了解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等基本史实。
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 教学设计 (2)
第 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学目标:•知识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能力培养:( 1 )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2 )通过中美关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 2 )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2 、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内政建设成就卓著。
同样,我国的外交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观看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之初的外交环境:建议归纳以下三点(教师略作介绍)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外交向苏倾斜→中苏结盟亚非部分国家独立: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友好合作•中国提出外交方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和内容,可依据教材作简要介绍,并建议说明以下几点: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其三,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
•出席万隆会议建议强调以下两个方面•艰巨性其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破坏。
举例:“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
其二,部分亚非国家的疑惧、误解。
•重要性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
其二,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首先简要介绍联合国是一个怎么样的组织,强调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历史缘由建议说明两点:•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为了将中国排斥于国际社会之外,孤立中国,敌视中国。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 文字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苏联表示同意。
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
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
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条约,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
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
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
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日内瓦会议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八年级历史下册15 《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15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万隆会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
(4)中美建交。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中美关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2)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万隆会议。
3、中美关系。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教学准备:PPT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1、图例教学。
2、讲述法。
3、自主学习法。
4、小组合作、讨论法。
5、展示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看图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谈话: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的职务是什么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生思考并回答:周恩来、王毅,中国第一届和现任外交部长。
(教师随机打开王毅部长的简历并简单概括和总结具体职务工作)3、齐读课题,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根据同学们刚才对课题提出的疑问或是信息来自主学习课本知识,注意用眼、用脑、用心、用笔。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完毕后,来谈谈各自通过自主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如:大家好,我通过自主学习,我学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者是谁?内容是什么?等等。
4、学生相机给予补充和评析。
5、教师也可及时给予补充和评析和总结。
6、自主学习交流完毕后,同学们完成本节课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部分加深印象。
7、小老师督促小组成员进行答案的核对和自行批阅。
8、教师相机指导,搜集和解决疑难问题。
三、小组合作、讨论,重点问题解决。
1、第一个重点问题:完成《新课程学习指导》P61面的第8题材料解析题。
2、第二个重点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P95面的两幅图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解决:万隆会议上中国同与亚非国家的“同”、“异”之处?3、第三个重点问题:合作、讨论中国恢复联大的合法席位的重要意义?4、第四个重点问题:结合课本P97到P99面的图片来简单概括中美是如何建交的?5、小组在小老师、小组长的带领下先独自思考,再进行合作讨论。
【会议】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2华东师大版
【关键字】会议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现代电子课件教学手段,大量运用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一道设计出新中国外交的知识树,理清基本历史线索。
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整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通过开展讨论、知识竞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深刻挖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看待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史论结合‛的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认识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睿智、开拓创新的。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中美关系缓和原因。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并请学生阅读下列两段材料: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材料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并说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是怎样办外交的?请举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一、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三大政策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了解和平共处五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实践,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和意义。
(4)掌握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正确分析它对中国外交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5)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分析在此四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取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巨大成就。
(6)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方针的新发展及中国外交取得的新成就。
(1)学习建国初期外交三大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比较,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这一段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列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外交成就,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小型展览会,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会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
(1)通过学习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2)通过中美建交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通过学习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外交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理由:中国是和平共处五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课第一个框目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情分析:在前面讲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也涉及到中苏关系和在抗美朝援战争的内容时都已经提到有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
但这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意义,但不是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过于分散,所以学生对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是整体上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本课是一个专题课,全面的阐述新中国的外交,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它的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等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因此本课是以外交成就作为主线的。
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外交成就而体会这些外交成就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下来之不易,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与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
增强学生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
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
教法、学法:由于初中生的想象力有限,故在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去构建一定的历史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思考创设思考的氛围。
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
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课本、对图片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重点、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及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导入:运用投影仪展现《乔的笑》图片及资料:老师带有情意的开场白:(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纪一笑”,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新中国的外交》word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新中国的外交》word学案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主备:刘丽丽批阅:班级:姓名:教师寄语: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学习才能有的放矢)1、明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紧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简述我国复原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2、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内政建设成就卓著。
同样,我国的外交也取得庞大的成功。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完成知识填空)【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了主动的外交活动。
2、提出:(时刻),在进展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得到了等国的主动响应。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是指、、、、。
(2)意义:不仅是,也是。
【二】出席万隆会议万隆会议:(1)时刻(2)地点(3)参加国(4)中国参会代表(5)特点(6)意义2、中国的奉献:(1)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为奠定了基础。
(2)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三】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刻: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的庞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
【四】中美建交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主动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作出了。
2、建交通过:(1)发表《上海公报》: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2)同意三原则:美国政府同意同意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咨询题上“、、”。
(3)发表建交公报: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发表建交公报。
(4)正式建交:年月日,中美正式建交。
3、建交意义: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15《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华东版八年级下册【内容标准】(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与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成就,培养学生爱国的意识。
【教学要点】1、重点:万隆会议、中美建交。
2、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的外交成果,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学生在近代史中了解到外交的屈辱史,对近代中国的外交深刻反思,因此对新中国的外交有强烈的了解兴趣,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提示,以激起学生的感知兴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导入:运用投影仪展现”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的内容。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2、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什么方针?3、70年代中国发生了哪两件大事?中美交是由哪个总统实现破冰之旅的?引出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的外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第一和第二阶段。
引入正文。
(二)、正文讲解: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大家请看多媒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段话,概括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生:概括出:独立、自主、和平。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新人
1.课本第79页“练一练”:填入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2.归纳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贡献:
(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1.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侵朝的美军打得焦头烂额。所以杜勒斯十分敌视中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中国在国际上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进行了复杂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范,所以能够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他的个人修养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
3.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板 书设 计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
4.根据74页“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76页“导言框”和79页“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情分析:在前面讲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也涉及到中苏关系和在抗美朝援战争的内容时都已经提到有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
但这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意义,但不是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过于分散,所以学生对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是整体上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本课是一个专题课,全面的阐述新中国的外交,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它的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等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因此本课是以外交成就作为主线的。
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外交成就而体会这些外交成就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下来之不易,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与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
增强学生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
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
教法、学法:由于初中生的想象力有限,故在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去构建一定的历史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思考创设思考的氛围。
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
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课本、对图片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重点、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及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导入:运用投影仪展现《乔的笑》图片及资料:老师带有情意的开场白:(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纪一笑”,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word教案
新中国的外交导学稿导入新课:“屈辱的回忆”:我们学过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明近代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导致外交充满屈辱和失败,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明确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感受周恩来外交政策中的智慧和魅力,体会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要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自主学习(温馨提示:认真阅读课文,一定会回答上来的,老师相信你):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94页1—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其内容包括哪些?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100页课外学史和P94—95页对应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两幅历史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在何时?中国代表团团长是谁?2、万隆会议的内容有哪些?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3、万隆会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探究(为你加油:贵在参与,不必担心答错):1、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思考“同”和“异”各指什么?2、“求同存异”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所包含的道理?(提示:结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来讨论,并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①了解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②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主要活动。
基本技能:①识图解图,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能灵活运用知识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对比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②善于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③学以致用,编写、表演历史小短剧。
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课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提出问题尽量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出发,导入新课。
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学生合作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在每一关的问题设置上力求科学,想办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另外,为增加学生学习内驱力,可以将学生分配成若干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设置组与组竞赛环节。
最后,通过编写历史小短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原”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②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教学依据依据“初中历史主体性教育教学”原则,力求做到两点:其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出并解决问题;其二,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①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重点、难点的突破:“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外交活动都是以它为前提展开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鲜明强烈的两张图片给学生视觉和感受上的强烈冲击,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分析得出结论:要想在国际上赢得尊重,首先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效。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独学:认真阅读教材全文(至少两遍包括小字部分),并勾画出重难点,标出疑点,然后独立完成下面的填空,掌握本课的要点(我是八八班的学生,我一定能行。
10分钟):【自主学习】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2、主要内容:3.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二、出席万隆会议:1.时间: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年10月的第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驱除出联合国的一切机构。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中美建交:1.经过⑴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学、群学,小组内交流展示】(我参与,我自信;我展示,我精彩。
)课堂上针对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桌、小组内进行探讨交流,完善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口头展示,5分钟)提醒:同学们在听讲时用双色笔迅速地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当堂巩固和落实。
【合作探究,班内大展示】(口头展示,5分钟。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20世纪50年代,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外交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又提出了哪一外交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3)“70年代,美国……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重要表现是什么?目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4)除此之外,请你再列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新中国的外交》一、学习目标1、知识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
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新中国在国际上确立独立自主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进行了复杂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二、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
三、学习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四、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图例教学法。
五、学习过程:出示《周恩来》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人吗?(周恩来)周恩来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在他27年的总理任期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人所共知的贡献,他在外交方面也颇有建树。
提出问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面临“弱国无外交”的尴尬局面: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请大家看书。
(阅读全文,做出标注,然后交流讨论)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周恩来同哪国代表团谈话时首次提出这些原则?(印度)3、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A.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B.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C.当时美国在外交上怎样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的状态,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的领导者周恩来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4、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5、组织学生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进行开火车,当堂巩固。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导入新课:“屈辱的回忆”:我们学过在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明近代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导致外交充满屈辱和失败,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新成立后,我国的外交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5课“新的外交”。
明确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新的重大外交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旧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感受周恩来外交政策中的智慧和魅力,体会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要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自主学习(温馨提示:认真阅读课文,一定会回答上来的,老师相信你):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94页1—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新成立后,政府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其内容包括哪些?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100页课外学史和P94—95页对应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两幅历史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在何时?代表团团长是谁?2、万隆会议的内容有哪些?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3、万隆会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探究(为你加油:贵在参与,不必担心答错):1、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思考“同”和“异”各指什么?2、“求同存异”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所包含的道理?(提示:结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来讨论,并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华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word教案 (4)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学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故事法、讨论法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霸权的本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
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
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
(“一边倒”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 年12月16日中午12 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
6 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
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新中国外交(一)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
【教学要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万隆会议。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概括课本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将学生的回答以板书形式写出。
再让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各项外交成就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并作分析。
【新课探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建国之初的外交环境:建议归纳以下三点(教师略作介绍)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外交向苏倾斜→中苏结盟
亚非部分国家独立: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友好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教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4、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教师提示: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 求同存异”的方针。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教师提示:出席万隆会议,建议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艰巨性:其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破坏。
举例:“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
其二,部分亚非国家的疑惧、误解。
另一方面,重要性: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
其二,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思考: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那么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同与异各指什么?
【总结巩固】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
【真题训练】
1、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A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2、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B )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C )
A、日内瓦会议上
B、联合国大会上
C、周恩来总理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
D、万隆会议上
4、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是( B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政治分歧、经济合作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15课新中国外交(二)
【内容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参见(一)
【教学要点】
重点:中美关系。
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 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师提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简介联合国创立经过
历史缘由上,建议说明两点: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为了将中国排斥于国际社会之外,孤立中国,敌视中国;美国长期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不得人心,其追随者越来越少。
四、中美建交
1、教师简介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初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
中美建交是中美双方调整外交政策,求同存异,要求建立正常关系的必然结果。
A、必要性
美国方面: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国既同苏联激烈争霸,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坑,力不从心,急于摆脱困境,美国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借助中国的力量牵制苏联。
中国方面:中国当时对外既高呼反帝(主要指美国)又突出反修(主要指苏联),客观上树敌过多,事实上力不胜任。
加之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动荡,外交工作多受牵制,因而需要调整外交战略。
B、可能性
美国方面: 1969 年新上台的尼克松总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谋求改善对华关系。
中国方面: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从世界和平和本国安全的角度考虑,及时调整对美政策。
举例:尼克松的就职演说。
毛泽东接见美国作家斯诺。
2、经过
⑴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1978 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教师介绍建交过程要说明以下几点:
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结果;建交的难题是关于台湾问题的交涉;建交的实现是中国外交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成果;建交的成功是中国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的大好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美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3、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
5、中美建交的三原则: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
【总结巩固】
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真题训练】
1、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B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在( B )
A、1970年
B、1971年
C、1973年
D、1972年
3、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学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