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4
监测方案内网终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科学、有效开展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依据《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进行修订,形成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地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趋势。
(二)评估城乡病媒生物侵扰状况,指导病媒生物科学防制。
(三)开展病媒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为该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
二、监测点设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根据本地生态环境、传染病流行情况及卫生创建工作需求设置监测点。
在全国常规监测基础上,每个省份选择2-5个地级市(其中应包括1-2个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下发,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三、监测种类(一)鼠、蚊、蝇、蟑螂生态学监测。
各省份可根据辖区内蜱类、臭虫等危害情况开展相应监测。
(二)蚊、蝇及蟑螂抗药性监测。
四、监测内容(一)病媒生物生态学监测。
1.鼠类监测。
(1)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笼夜法。
城镇居民区室内可采用粘鼠板法。
室外可采用路径法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每两个月至少开展1次,于监测月中旬开展。
(3)监测生境:夹夜法/笼夜法: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酿造等)3个类型的生境各不少于1个,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增加农田、林地等生境。
路径法:公共绿地/公园/道路两侧,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单位/居民区院内,农贸市场/工地/车站,合计检查单位20个以上,总调查路径2000米以上。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见附件1。
2.蚊虫监测。
各监测点同时开展成蚊和幼蚊的监测。
(1)监测方法: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或CO2诱蚊灯法、人诱停落法或双层叠帐法,幼虫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路径法和勺捕法。
(2)监测时间:成蚊:蚊虫活动期内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
幼虫:蚊虫活动高峰期每月中旬开展1次。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解读-解读-吴海霞
2016年3月16-23日,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在北 京举办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工作培训班,对新修订的《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技术要点进行宣贯和培训。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和中国疾控中心相关 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分 管负责同志,承担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工作的科所负责人及 专业技术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3
全球病媒传播疾病三大流行趋势
一. 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
二. 原有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
三. 疾病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
(WHO World Health Report, 2004) 4
当前主要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寨卡病毒病:
2007年以来,全球共有59个国家或地区有寨 卡病毒流行的证据: 2015年以来,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病例 的国家或地区41个; 有间接证据表明存在本地传播的国家或地区6 个; 曾经证实寨卡病毒传播的国家或地区5个; 出现本地病例、但尚无蚊媒传播疫情的国家 或地区3个。 截至3月21日,我国累计报告输入病例13例, 分别为广东8例、浙江4例、江西1例;输入来 源国分别为委内瑞拉9例、萨摩亚3例、苏里 南1例。
会议形成了初步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修订稿,包 括鼠、蚊、蝇、蟑、蜱、臭虫6部分,为一个总的方案。
后卫计委考虑方案篇幅太长,容易对下级行政部门造 成压力,建议将方案拆分成2部分:
第一部分名称为《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主要描述方案的组织、实施要求, 简单介绍监测方法、时间、生境等内容,并将抗药性监测也列入监测内容,由国 家卫计委下发;
当前主要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自2010年我国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以来,年报告发病数 呈逐年加速上升的趋势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各地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监测目标和内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对全国各地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1. 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各地不同种类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2. 病媒生物的季节变化: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以及其数量变化趋势。
3. 病媒生物的感染率:监测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感染率,如蚊子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
4. 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范围,以及其扩散趋势。
5. 病媒生物的抗药性检测:监测病媒生物对常用药物的抗药性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 监测方法和技术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1. 诱集法:使用特定的诱集剂,如二氧化碳、化学诱剂等,吸引病媒生物进入特定装置,再将装置取出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洗法:使用水洗瓶或网笼将病媒生物收集到一定程度后,用水洗涤并收集水样进行分析。
3. 人工饵法:在特定的装置中设置人工饵物,吸引病媒生物采食,再进行采样和分析。
4. 生物感应器:利用病媒生物的感应行为,设计和使用生物感应器进行监测和采样。
监测所用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化学分析等,以多种技术的结合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的重要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处理,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制作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用于指导疾病防控工作。
病媒生物(四害)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四害)监测方案为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确保“健康重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及重庆市爱卫办《健康重庆病媒生物防制行动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具体实际,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密度、分布,进行趋势分析,确定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健康酉阳”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媒传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监测范围辖区内宾馆饭店、餐馆、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医院、农贸市场、食品制售或商场、居民区、建筑工地、公共绿地、池塘、河两岸、公厕、垃圾中转站、码头、车站等场所内外环境。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全镇按东(石堤)、西(金线)、南(杉岭)、北(二坪)、中(大溪)五个不同方位的村设置监测点,监测场所及数量为:(1)外环境:建筑工地(拆迁工地)400m延长线,单位或居民区院内500m延长线,河两岸300m延长线,码头、车站等场所外环境300m 延长线,共计2000m延长线。
(2)室内:餐馆10个、宾馆饭店2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2个、农贸市场1个、商场超市2个。
2、监测时间7月、11月,每月上旬监测1次。
3、监测方法外环境:采用目测鼠迹法。
记录外环境2000m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密度单位为:鼠迹数/1000m。
室内:采用粘鼠板法。
将粘鼠板放置于室内鼠类经常活动或易于栖息的场所,记录放置一夜后粘捕到的鼠数。
密度单位为:粘鼠板阳性率(%)。
每个餐馆布放2张粘鼠板,每个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各布放10张粘鼠板,每次室内监测共在5类场所,布放100张粘鼠板。
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家标准
病媒生物培训教材病媒生物从字面上说,应包括能够传播疾病的一切生物,但目前通常是指传播人类疾病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根据我国的传统和习惯,爱国卫生系统关注的病媒生物,目前主要为居民区中常见的鼠类、蚊、蝇、蟑螂、蜱、螨、蚤、虱、白蛉等,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生物。
一、病媒生物及其危害1、传播疾病由其作为媒介传播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我国法定传染病的1/3左右,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西尼罗热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病人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5%-10%,但死亡数占30%-50%,危害相当严重。
2、骚扰病媒生物的骚扰除直接叮咬可造成轻度外伤外,多数情况下可对人体精神和情绪方面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会损害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形象,后果相当严重。
3、损物由鼠类损坏建筑、家具,咬坏电器引发火灾,横越开关造成短路,甚至撕咬文件、文物和票据,后果难以准确估量。
蝇类和蜚蠊也取食人的食物,虽然食量远少于鼠类,微不足道,但污染面大,遗留不愉快的气味,使人类不能食用。
二、监测内容鼠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蝇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蟑螂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蚊虫密度监测: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
三、监测方法鼠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一)鼠类密度监测—鼠迹法【器具】手电筒,镊子。
【理解要点】鼠迹法的调查主要用肉眼观察,但在光线昏暗的室内或一些角落需要用手电进行照明。
对于一些肉眼不容易判断的鼠迹,如小家鼠的鼠粪、鼠毛等,需要取样后仔细鉴别加以确定,因此需要配备镊子等工具。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文字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文字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是指可以携带和传播疾病的生物,如蚊子、蜱虫、苍蝇等。
对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目标。
病媒生物监测的目标是及时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数量和活动规律,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的重点包括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活动规律等。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监测,对可能传播疾病的蚊子、蜱虫、苍蝇等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包括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
2. 病媒生物分布区域监测,确定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和密度,重点监测人口密集区、疫情高发区、水源地等重点区域。
3. 病媒生物活动规律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季节性、日夜活动规律,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方法。
1. 生物学监测,采用生物学诱集器具体监测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如蚊子诱集器、苍蝇诱集器等。
2. 化学物理监测,利用化学物理手段监测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如喷雾灭蚊、灭蝇等。
3. 环境监测,监测病媒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水质、温度、湿度等因素。
四、监测频次。
1. 常规监测,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监测,一般为每月一次,以了解病媒生物的活动规律。
2. 突发监测,对发现疫情病例或病媒生物异常增多的区域,进行及时监测。
五、监测人员。
监测工作由专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专业监测团队负责,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监测方法和操作规程。
六、监测结果处理。
监测结果需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监测结果需及时向社会公布,提高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
七、监测成果运用。
监测成果可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疾病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监测成果还可为疫情防控和病媒生物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监测实施方案对于疾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才能及时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为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有力支持。
病媒防治工作方案
病媒防治工作方案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
常见的病媒生物有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病媒防治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将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减少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二、工作原则1、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
注重清理病媒生物孳生地,从源头上控制病媒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2、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专业防治队伍的技术优势,同时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病媒防治工作。
3、坚持科学防治、合理用药的原则。
根据病媒生物的生态习性和抗药性,选择安全、高效、环保的防治药物和方法。
三、工作范围和重点区域1、工作范围:涵盖整个辖区,包括城区、农村、城乡结合部等。
2、重点区域: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医院、学校、车站、居民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易孳生病媒生物的区域。
四、工作内容和措施(一)加强病媒生物监测1、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
2、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病媒生物预警信息,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二)环境治理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减少垃圾积存。
2、清理卫生死角,消除积水,填平坑洼,封堵树洞、竹筒等易积水容器,疏通下水道、沟渠,保持排水畅通。
3、加强对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管理,完善防鼠、防蝇设施,规范食品储存和加工。
(三)化学防治1、合理选择和使用化学防治药物,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进行施药。
2、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定期开展病媒生物消杀活动,重点对公共区域、重点场所进行集中消杀。
3、加强对化学防治药物的管理,防止药物中毒和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规范我县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xx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xx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二、监测内容(一)成蚊1.方法:采用诱蚊灯法。
即用诱蚊灯放置在设定的调查点内,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3小时或15小时。
2.监测点设置:各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平房或楼房的第一、二层)、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2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2处,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每处使用诱蚊灯1只。
3.监测周期:每年监测1个消长周期(自露头蚊月至越冬月止),一般为4月至11月,每月17日监测1次,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4.监测记录:将捕获的蚊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新发现的蚊种应制作标本保存。
记录当天的天气,气温及湿度。
5.密度指数计算:密度(只/灯.小时)= 捕获蚊虫数/(捕蚊时间*灯数)(二)成蝇1.方法:捕蝇笼法。
统一采用锥形芯园形诱蝇笼。
诱饵采用为红糖食醋饵(25g+25g)+25ml水。
将有诱饵的诱蝇笼,白天分别置于设定的监测点6小时,上午九时布放捕蝇笼、下午三时收笼。
将笼置于塑料袋内,用乙醚或氯仿将蝇杀死,进行分类统计,按种属登记。
平均每笼捕的蝇只数即为蝇密度指数(蝇只数/笼)。
2.监测点设置:各监测点按农贸集市、绿化带和居民区设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各1处,每处放置1个诱蝇笼;餐饮外环境(小饭店)2处,放置2个诱蝇笼。
3.监测周期:每年监测1个消长周期(自露头蝇月至越冬月止)一般为4月至11月。
每月17日监测1次,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4.监测记录:将捕获的蝇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
记录当天的天气,气温及湿度。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制定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及时准确地获取病媒生物信息,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对象。
本方案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蚊虫、苍蝇、跳蚤、蜱虫等病媒生物,重点监测传播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相关疾病等重要传染病的病媒生物。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通过定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各类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掌握疾病的传播风险,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3. 病媒生物分布和活动规律的监测,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
1. 采集监测,采用人工或机械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种类和数量的监测。
2. 生物学调查,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生物学观察,了解病媒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传播规律。
3. 分子生物学监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监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站点,形成全国统一的监测体系,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五、监测评估。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通报监测结果,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六、监测成果应用。
将监测成果及时应用于疾病防控工作中,指导疾病的防控工作,提高疾病防控的效果和水平。
七、监测保障。
加强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监测宣传。
加强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宣传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测氛围。
总之,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监测工作,共同为疾病防控事业做出贡献。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中心各科室:为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及年初创卫办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密度、分布,进行趋势分析,确定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创立国家卫生县城”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媒传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组织实施(一)疾控中心地病科负责组织实施,检验科协助实施。
技术负责人:技术组人员:(二)职责。
按《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并做好监测记录,收集相关监测资料及影像记录,做好监测分析总结,并上报爱卫办和创卫办。
三、监测范围(一)监测点的设立。
选定城区5个监测点为病媒生物监测点,由地病科负责、检验科协助开展监测工作。
(二)监测范围。
监测点辖区内宾馆饭店、招待所、餐馆、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医院、农贸市场、食品制售或商场、居民区、公共绿地、垃圾中转站、汽车站等场所内外环境。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1)外环境:公共绿地,垃圾中转站,单位或居民区院内,汽车站等场所外环境等环境延长线,共计 m延长线。
(2)室内:餐馆10个、宾馆饭店(或招待所)5个、商场超市5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5个、农贸市场2个。
2.监测时间:2、4、6、8、10、12月,每月中旬各监测1次。
3.监测方法。
外环境:采用路径法。
记录外环境m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密度单位为:处/km 。
室内:室内:目测鼠迹法。
目测法记录房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病媒监测工作计划方案范文
一、背景病媒生物,如蚊、蝇、鼠、蟑螂等,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工作计划方案。
二、工作目标1. 全面掌握辖区内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情况。
2. 为制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 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控制传染病传播风险。
4. 提高人民群众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组织机构成立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下设监测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1. 监测内容:蚊、蝇、鼠、蟑螂等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
2. 监测方法:(1)蚊类:采用蚊帐法、诱蚊灯法、诱蚊瓶法等。
(2)蝇类:采用诱蝇笼法、粘蝇纸法、诱蝇瓶法等。
(3)鼠类:采用鼠夹法、粘鼠板法、电子捕鼠器法等。
(4)蟑螂:采用诱蟑盒法、粘蟑纸法、诱蟑粉法等。
五、监测时间与频率1. 监测时间:全年分四个季度进行监测,每个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2. 监测频率:每个监测点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局部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六、数据管理与报告1. 数据收集:监测人员应及时、准确记录监测数据,建立监测档案。
2.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病媒生物密度变化趋势。
3. 报告制度: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监测情况,提出防治建议。
七、防治措施1. 环境整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
2. 物理防制:安装纱窗、纱门、防鼠网等物理防制设施。
3. 化学防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化学药物进行灭媒。
4. 宣传教育:加大病媒生物防治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八、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水平。
2. 资金保障:确保监测工作所需经费,保障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024年病媒生物防制专项考评整治方案(2篇)
2024年病媒生物防制专项考评整治方案____年病媒生物防制专项考评整治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增长,病媒生物(如蚊子、蜱虫、跳蚤等)传播的疾病日益增多,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____年病媒生物防制专项考评整治方案应运而生。
二、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考核和整治,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病媒生物防制体系,提高我国病媒传播疾病的防控能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三、工作内容1. 组建专项工作组成立由卫生健康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地方政府代表等组成的病媒生物防制专项工作组,负责协调推动本方案的实施工作。
2. 制定政策法规完善病媒生物防制的法律体系,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多部门联动的防控机制。
3. 建立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实现病媒生物种类、分布和密度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和把控疫情的发展趋势。
4. 强化病媒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加大病媒生物防控技术的研发力度,探索新的病媒生物防控方法,提高防控技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科技创新在病媒生物防制中的应用。
5. 加强病媒生物防制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病媒生物防制体系,包括监测与预警、案例调查与分析、防控与治理等环节,加强病媒生物防制的基础工作,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6.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来。
7.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建立病媒生物防制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考评指标体系为了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整治效果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
考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与预警指标:包括病媒生物监测的数量、种类、分布情况等指标,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情况等。
病媒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病媒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病媒生物防治是一种应对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 如蚊子、蜱虫等)的方法。
尽管病媒生物防治在控制疾病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环境影响:某些病媒生物防治方法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使用化学杀虫剂可能对非目标物种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2.(抗药性和适应性:病媒生物具有适应性,并可能逐渐产生抗药性。
这意味着原本有效的防治方法可能会失效,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3.(长期维持成本:病媒生物防治通常需要长期维护和监测。
这包括资源投入、人力成本和设施维护费用等。
如果长期支持不足,防治效果可能会减弱或消失。
4.(物种迁移和扩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病媒生物的迁移和扩散现象变得更为复杂。
这增加了病媒生物防治的挑战,因为它需要针对新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
5.(社会接受度和合作:病媒生物防治往往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然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存在意见分歧,包括政府、居民、农民等。
缺乏合作和社会接受度可能影响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病媒生物防治虽然有其优势,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科学管理和定期评估,以确保防治措施的持续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全球化的推进,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及时监测、预警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二、目标1.了解病媒生物主要种类、分布情况及密度变化;2.实时监测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3.预警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三、监测内容1.病媒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的调查:通过生物学采样、物种鉴定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病媒生物密度监测:通过定期采样和统计分析,掌握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密度异常的趋势。
3.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监测:通过采集病媒生物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是否携带疾病病原体,及时预警潜在的传播风险。
四、监测方法1.野外调查:选择不同类型的生境,如水域、草地、森林等,采集病媒生物标本,并进行种类鉴定和记录。
2.综合方式监测:利用昆虫诱集器和捕食昆虫等监测工具,监测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变化。
3.人工养殖监测:建立病媒生物养殖场,定期进行种群调查与密度监测。
4.定点监测:选择病媒生物密度高、传播风险大的区域进行定点监测,并建立样本库,进行实验室检测。
五、监测周期1.野外调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调查。
2.综合方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持续监测一年,了解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变化。
3.人工养殖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持续监测一年,了解病媒生物在养殖环境中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4.定点监测:根据疫情的变化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监测。
六、监测结果分析与利用1.分析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异常情况。
2.分析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利用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研究,为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七、监测结果的发布与报告1.定期发布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向相关部门和公众通报。
2.及时发布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家标准
病媒生物培训教材病媒生物从字面上说,应包括能够传播疾病的一切生物,但目前通常是指传播人类疾病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根据我国的传统和习惯,爱国卫生系统关注的病媒生物,目前主要为居民区中常见的鼠类、蚊、蝇、蟑螂、蜱、螨、蚤、虱、白蛉等,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生物。
一、病媒生物及其危害1、传播疾病由其作为媒介传播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我国法定传染病的1/3左右,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西尼罗热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病人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5%-10%,但死亡数占30%-50%,危害相当严重。
2、骚扰病媒生物的骚扰除直接叮咬可造成轻度外伤外,多数情况下可对人体精神和情绪方面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会损害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形象,后果相当严重。
3、损物由鼠类损坏建筑、家具,咬坏电器引发火灾,横越开关造成短路,甚至撕咬文件、文物和票据,后果难以准确估量。
蝇类和蜚蠊也取食人的食物,虽然食量远少于鼠类,微不足道,但污染面大,遗留不愉快的气味,使人类不能食用。
二、监测内容鼠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蝇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蟑螂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蚊虫密度监测: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
三、监测方法鼠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一〕鼠类密度监测—鼠迹法【器具】手电筒,镊子。
【理解要点】鼠迹法的调查主要用肉眼观察,但在光线昏暗的室内或一些角落需要用手电进行照明。
对于一些肉眼不容易判断的鼠迹,如小家鼠的鼠粪、鼠毛等,需要取样后仔细鉴别加以确定,因此需要配备镊子等工具。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法抗药性
附件8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行方案抗药性ChinaOperationalGuidelinesforVectorsSurveillance—InsecticideResistance 经过抗药性监测工作的张开,能够使我们认识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掌握抗药性的发展变化趋势,合理选择、使用有效杀虫剂;经过抗药性治理措施的落实,能够保护杀虫剂的有效性,提高病媒生物的防控奏效。
1.监测病媒生物种类蚊虫(当地优势蚊种或重要媒介蚊种最少一种,一旦选定,就连续监测)、家蝇和德国小蠊。
2.监测生境每个监测县(区),选择辖区内不同样样方向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生境采集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移入实验室饲养,进行抗药性测定。
不同年度间抗药性监测试虫采集点应相对固定。
3.监测频率和时间每类病媒生物最少每两年张开一次抗药性监测。
各样试虫应在其活动巅峰期采集。
4. 待测杀虫剂3 种。
监测必定使用中选择当地防控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的常用杀虫剂很多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生病预防控制所一致标定的杀虫剂原药。
5. 监测方法(1)蚊虫抗药性测定用 WHO介绍使用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参照GB/T26347-2010)分别测定幼虫和成蚊的抗药性。
幼虫测定 3 龄末至 4 龄初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
成蚊用诊断剂量测定其 24h死亡率。
1)蚊虫的采集和饲养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地域(如东、西、南、北、中不同样样方向,也许某一个特定地域),依照蚊虫的吸血活动、栖息和孳生环境采集蚊虫。
按表 8-1 中列出的项目,记录采集时间、地址、经纬度、采集数量和虫态等信息。
试虫采集后,依照蚊虫的孳生习惯、成蚊或 4 龄幼虫形态学特点,判断种类,进行常例饲养。
2)成蚊抗药性测定把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 20~ 30 只羽化后 3~5 天的健康雌蚊(中华按蚊用采自野外的健康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平行放置 15min,剔除不健康蚊虫。
病媒生物监测记录表
表 1-1.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夹夜法 / 粘鼠板法)调查时间:年月日;诱饵: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区)街道(乡) 调查生境:□居民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其他:室内布夹(粘鼠板)总数:;室内有效夹(粘鼠板)数:室外布夹总数:;室外有效夹数:捕鼠数:;鼠密度:%序号捕鼠地点鼠种雌雄室内室外捕鼠方法备注注:每个生境填写1张表格。
监测单位:监测人:审核人:表 1-2.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路径法)监测时间:年月日监测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区)检查生境检查单位检查距离(千米)鼠迹数备注合计监测单位:监测人:审核人:表 1. 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区)年月鼠密度监测汇总表夹夜法布夹环境有效夹数捕鼠数捕获率(%) 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其它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重点行业其他()合计粘鼠板法布放环境有效板数捕鼠数捕获率(%) 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 / 其它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合计路径法单位类型检查距离(km)鼠迹数(只)路径指数(只/km)备注公共绿地、公园或道路两侧垃圾中转站或公共厕所单位或居民区院内农贸市场、工地、车站合计3监测单位:填表人:审核人:4表2-1. 成蚊(CO2)诱蚊灯法监测记录表监测方法:诱蚊灯法□ CO2诱蚊灯法□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区)乡镇(街道)气温:℃,风速: m/s,天气:晴□多云□阴□环境类型: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牛棚□;猪圈□;养殖场□诱蚊灯编号:监测地点:蚊种捕获蚊虫数量(只)合计雌雄无法鉴别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合计备注:依实际捕获蚊虫种类填写记录;每台灯填写1张记录表。
监测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监测人:_____ __ ___ 审核人:__________表2-2. 双层叠帐法监测记录表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气温:℃,最高℃,最低℃,相对湿度:%,风速: m/s 天气:晴□阴□雨□地点环境类型* 起始时间结束时间白纹伊蚊数埃及伊蚊数帐诱指数〔只/(顶﹒h)〕雌雄雌雄* 请填环境类型序号:1.居民区;2.公园/竹林;3.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4.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试行)方案1 背景 (2)1.1 抗药性监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性 (2)1.2 抗药性概况 (2)1.3 抗药性监测的基础条件 (3)1.3.1 疫情控制的需要 (3)1.3.2 人民生活和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3)1.3.3 已有的工作基础 (4)1.4 当前抗药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4)1.4.1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4)1.4.2 测定方法不统一 (4)1.4.3 抗药性监测结果的利用率低 (4)2 监测目的 (5)2.1 掌握抗药性水平,指导防制 (5)2.2 制定控制预案,提高疾控能力 (5)3 监测的组织、分工和职责 (5)3.1 监测网络 (5)3.2 分工和职责 (5)3.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 (5)3.2.1 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5)4 监测内容和方法 (5)4.1 蚊虫抗药性监测 (5)4.1.1 靶标蚊虫及监测点的选择 (5)4.1.2 监测时间 (6)4.1.3 试虫采集 (6)4.1.4 监测药剂 (6)4.1.5 设施和器材 (6)4.1.6 监测方法 (6)4.1.6.1 幼虫浸渍法 (6)4.1.6.2 成蚊监测法 (7)4.1.7 统计与计算 (7)4.2 家蝇抗药性监测 (7)4.2.1 监测点的选择 (7)4.2.2 试虫采集 (7)4.2.3 监测药剂 (7)4.2.3 设施和器材 (8)4.2.4 监测方法 (8)4.2.5 数据统计 (8)附录1淡色库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9)附录2 白纹伊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0)附录3中华按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1)附录4 家蝇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2)附录5 中华按蚊测试基本情况记录 (13)附录6 测试杀虫剂的推荐使用浓度 (13)附录7 推荐使用敏感基线 (13)附录8 成蚊测定用药纸的计算 (13)附录9 关于化学杀虫剂对昆虫的毒力回归线统计问题 (14)1. 使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POLO-PC (14)2. 使用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DPS数据处理系统 (15)附录10 关于敏感基线的现状和设想 (16)1 建立敏感性基线的重要性 (16)2 昆虫产生敏感性差异的原因 (16)3 如何建立敏感基线 (17)根据卫生部《2007年卫生应急工作要点》中“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的精神,和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卫生工作要点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落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关于重要病媒生物年度工作计划,特制定本方案。
方案的实施能够指导和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水平、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支撑水平、规范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法。
抗药性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中有害生物控制的重要问题,是影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疾病预防控制的关键因素。
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药剂的使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开展和加强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可以指导化学药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高控制效果,延缓抗药性发展速度,减少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保护有益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1 背景1.1 抗药性监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登革热、疟疾、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疫区处理中,化学控制是其媒介生物控制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常用化学药剂的敏感性调查和抗药性动态监测,可以选择并储备适宜的控制药剂,针对疫情种类、疫区的病媒生物种类、疫情的发生季节和生境等背景材料制定“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预案”,提高我国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病媒生物控制能力。
1.2 抗药性概况据统计,全球几乎所有病媒生物(如蚊类、蝇类、鼠类、蚤类等)都有产生抗药性的报道。
据统计,全世界已经有90种蚊虫对一种或几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其中按蚊51种、库蚊20种、伊蚊19种。
51种按蚊中,对DDT产生抗性的有49种,有机磷抗性24种,氨基甲酸酯14种,拟除虫菊酯10种。
产生抗性的库蚊有20种。
家蝇的抗药性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对DDT、六六六等有机氯类,对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毒死蜱等有机磷类,对残杀威等有机磷类,对二氯苯醚菊酯、胺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都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1978年,全国蚊虫抗性调查显示:淡色库蚊对有机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且无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淡色库蚊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抗性在我国的东部高于西部。
中华按蚊对DDT的抗性现象发生普遍。
在1984-1986年的调查显示,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普遍产生抗性。
在二十世纪90年代,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趋势显示,东南沿海高于华北和东北,城市高于农村。
目前,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家蝇、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在我国多数地区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印鼠客蚤在广东省、云南省产生抗药性,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在我国的多数分布区也对抗凝血剂产生抗性。
鉴于目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的严峻形势,必须加强我国主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工作。
1.3 抗药性监测的基础条件1.3.1 疫情控制的需要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我国法定传染病的1/3,控制病媒是控制这类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化学药剂是快速降低媒介密度的必须手段,其依据是控制预案。
了解当地病媒对常用化学药剂的敏感程度、掌握有效药剂种类及其使用技术、制定针对性的控制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
1.3.2 人民生活和社会与经济的需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
控制能够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的病媒生物,倍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无论在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大型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还是在市民群众的出游和日常生活中,对公共卫生要求更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强,这些都要求我们既要控制有害生物,又要绿色环保,抗药性调查可以使我们科学用药、少用药。
1.3.3 已有的工作基础由于病媒生物控制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全国爱国卫生委员会是我国的病媒生物控制的积极推动者,在此平台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进行的全国蚊、蝇、鼠的抗药性监测,在全国范围广泛进行,基本摸清了当时的抗药性现状和发展动态,奠定了抗药性监测的理论基础和本底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针对重要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和具有严重骚扰性的媒介,进行抗药性调查。
调查以WHO的测定方法为基础,统一检测方法,成果与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也进行抗性机制、抗性遗传规律、抗药性治理策略等的研究,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环境卫生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在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正在运行,在该平台的支持下,使对抗药性的监测网络化成为可能,可以利用已有的人才、物资和系统资源,丰富各级疾控系统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为了实现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提高疾控能力。
1.4 当前抗药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1.4.1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二十世纪90年代,由于工作经费紧张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全国抗药性协作中断,使一些从事抗药性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开原工作岗位,使病媒生物控制的发展受到极大损失。
1.4.2 测定方法不统一抗药性的检测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级疾控机构、研究所、大学等领域,通过对近20多年发表的文献统计,出现试验方法不一致,即使相同的方法,试验条件不同、试虫不统一、供试药剂各异、死亡率判断标准不一致、数据统计方法各异等现象,致使获得资料间可比性差,不能实现资料的共享。
1.4.3 抗药性监测结果的利用率低对病媒生物的监测是为了指导用药,科学合理用药,进而制定抗性治理方案、疫情控制预案,最终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抗药性的发生有区域性,不同的病媒生物、不同的药剂类型其抗性机制不同,只有充分利用抗药性监测和研究的结果,实现成果共享,才能提供资料的利用率,更好地为疾控服务。
2 监测目的2.1 掌握抗药性水平,指导防制掌握我国重要病媒生物对主要化学药剂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性动态和发展规律。
2.2 制定控制预案,提高疾控能力为病媒生物控制中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不同疫情、不同地区、不同病媒生物制定药剂的储备和使用预案。
3 监测的组织、分工和职责3.1 监测网络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为依托,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测试点单位,监测点由监测试点设立。
3.2 分工和职责3.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负责《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制定、组织、协调和督导;承担抗药性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监测药剂的标准样品,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和反馈;并进行监测工作的督查和质量控制。
3.2.1 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按照《方案》要求,落实开展辖区内监测工作;确定一名主管领导负责协调,督促检查监测方案落实;按时上报、分析监测结果。
4 监测内容和方法4.1 蚊虫抗药性监测4.1.1 靶标蚊虫及监测点的选择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幼虫)、中华按蚊(成虫)、白纹伊蚊(幼虫)为监测对象。
各监测试点选择依据:(1)当地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情况;(2)相关疾病媒介生物的种类和发生强度;(3)病媒生物对人的骚扰程度等选择。
监测点要考虑地理分布(经纬度、生境),每省选两个监测点进行。
监测点要相对固定。
4.1.2 监测时间在当地的发生高峰期,每年进行一次,年度间的测定时间相对固定。
4.1.3 试虫采集淡色库蚊:雌成蚊100头以上,或幼虫300头以上,或淡色库蚊卵块50个以上,以居民区为主(依据:自然情况下,昆虫抗药性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0-6~10-8,抗性个体百分率为10-1。
)。
白纹伊蚊:幼虫采集在150头以上,成蚊诱集在30头以上(伊蚊捕获成蚊的难度较大)。
中华按蚊:在牲口棚内采集成蚊100头以上、或在稻田、积水等处采集300头以上幼虫。
抗药性监测,在采集试虫的当代或室内饲养的1~2代进行。
4.1.4 监测药剂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有机磷类敌敌畏、毒死蜱、倍硫磷;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
根据当地用药情况进行药剂的选择。
(需要好好讨论)4.1.5 设施和器材配备抗性监测实验室,有测试室或光照培养箱(可以调解温湿度和光周期),蚊虫饲养室,有通风橱、烘箱、防蚊驱避剂、防蚊罩等防护用品,诱蚊灯、吸蚊器、采集勺等蚊虫的采集器具。
有电子天平(感量为0.1毫克),200微升、1000微升移液器,200ml烧杯等。
有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
4.1.6 监测方法4.1.6.1 幼虫浸渍法以4龄初幼虫为测试对象,以丙酮将原药稀释,将待测药剂配置5~7个系列浓度,即在200ml的烧杯中加入99ml脱氯水和1ml相应的药液(最后一次稀释用水为溶剂),加入30头试虫,以200ml脱氯水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