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病媒生物密度检测方法国标
编
丝
大 新红巨红乌瘤棕 黑 Nhomakorabea号家市光铜亮头伏陆尾尾头拉 厩夏元胫尾 尾其合备
蝇蝇绿绿绿金蝇原拉阿丽尔 伏丽厕厕别 黑他计注
蝇蝇蝇蝇 伏蝇丽蝇丽 蝇蝇蝇蝇麻 麻
蝇蝇蝇
蝇蝇
本旬(月)蝇类监测结果: 蝇密度:
比上旬(月)增减 _%,比去年同期增减_%
监测人:
审核人:
监测负责人:
表B.2 蝇类密度监测记录表(粘捕法)
距3m以上,每标准间放置一条。监测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 午3点(或者按照监测目的设定监测时间),记录粘捕到的 蝇数,同时记录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候数据。
密度计算
D= Nf/Ns×T D: 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每条时[只/(条.h)] Nf:粘捕蝇总数,单位为只 Ns:粘蝇带总数,单位为条 T:监测时间,单位为时(h)
D= Nf/Nt×T D: 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每笼时[只/(笼.h)] Nf:捕获蝇总数,单位为只 Nt:投放捕蝇笼数,单位为笼 T:监测时间,单位为时(h)
粘捕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成蝇密度和种类的监测。
2)监测工具 粘蝇带(长400mm,宽35mm)。
3)操作步骤 监测时将粘蝇带挂置在离地面2.5m处,粘蝇带之间需相
监测人:
审核人:
监测负责人:
表B.3 蝇类密度监测记录表
__年__月__日 __省(市、自治区) __市__区(县) __街道(乡) 温度: _℃;温度:_%;风速: _m/s;气候__ 监测方法: __;监测时间: __;诱饵: __
监测单位
监测
监测
折合
阳性
蝇数
名称或地址 房间类型 房间数 标准间数 标准间数
监测房间类型:A,生产直接入口食品场所,如厨房、冷荤间、食品加工间等;B,餐厅、商场等
病媒生物监测技术
一、蚊监测
(一)各监测点的监测方法
1、国家级监测点: 必选: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法、
勺捕法 2、省级监测点: 必选: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法 3、常规监测点: 必选: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法
(二)监测频次及数据上报要求
监测类 群
监测频次
监测时间
上半月 下半月 上旬 中旬 下旬
数据报 送时间
蚊(成 蚊)
国家级监 测点、省 级监测点 2次/月
4-11月, 每半月1次
常规监测 4-11月, 点1次/月 每月1次
蚊(幼 蚊)
1次/月
4-11月, 每月1次
成蚊
成蚊
成蚊 蚊幼
当月15 日之前; 次月1日
之前
当月25 日之前
√
当月25 √ 日之前
(三)成蚊监测
1、诱蚊灯法 监测生境: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民房、牲
影响蝇类活动的因素
晴
雨 光照 温度 湿度 举例
每年6-7月蝇密度高峰 期 但是雨天和晴天监测的 结果差异巨大 密度低只能说明蝇类的
活动性低
一般场所室内成蝇栖息特点
影响捕蝇笼监测的因素
光照+温度影响蝇类活动
1-12月监测每月1次24小时 间隔2h收集一次
影响捕蝇笼监测的因素
捕蝇笼设置高度
捕蝇笼悬挂的高度影响 捕蝇效果
二、蝇类监测
蝇类监测的意义
✓作为重要病媒生物,蝇类能携带多种致病微生物,可污染食物, 可传播疾病,会因骚扰影响人们生活 ✓蝇类监测
✓ 反映常见蝇种和密度的动态变化 ✓ 评价一个地区环境卫生状况和评价蝇类防制效果 ✓ 评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蝇类控制所处的水平
蝇类监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资料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根底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标准、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与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与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与贸易的快速开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与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与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那么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与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与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拟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展数据的比拟与分析比拟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开展状况,局部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与处理应急事件积累根底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病媒生物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其目的是监测疾病传播的媒介物种的种类、密度和分布,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控策略。
常见的病媒生物有蚊子、蜱、跳蚤、苍蝇等。
病媒生物监测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捕集法捕集法是病媒生物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蚊子、苍蝇等飞行昆虫的监测。
一般采用蚊虫灯或粘虫板等设备进行捕集,同时也可以结合气象数据和环境因素分析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2. 布膜法布膜法是监测蜱的有效方法。
在蜱常活动的区域放置一块大小为1平方米的白色布膜,利用蜱喜欢在光亮、干燥的地方爬行的特性,引诱蜱落在白色布膜上。
在收集蜱的同时,可对其种类、密度和感染率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3. 接触采样法接触采样法是监测跳蚤等不飞行昆虫的有效方法。
将一只活体的动物(如老鼠、绵羊等)放置在一定时间内,利用跳蚤的寄主信号引诱跳蚤进入拟定的收集器中,然后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
这种方法可以反映跳蚤在环境中的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4. 生物学监测法生物学监测法是对病媒生物的生命史进行监测,以预测其数量和分布趋势。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蚊子的监测中,通过分析蚊小孢子存活率、种群密度、寄主种类等因素,推断蚊子的发育和繁殖情况。
5. 分子生物学监测法分子生物学监测法是一种新兴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法,采用PCR技术分析病媒生物中是否存在疾病病原体,从而预测传染疾病的风险。
该方法适用于蜱、蚊子、跳蚤等各类病媒生物的分子检测。
总之,病媒生物监测方法有多种,不同的病媒生物和环境条件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从而有效地预测疾病传播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传染病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其传播需要与病媒生物(如蚊子、跳蚤、苍蝇等)密切相关。
因此,对病媒生物的监测与控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探讨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措施。
一、病媒生物监测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传播疾病的病媒生物进行系统的观察、调查和评估。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种群密度、生活习性以及与疾病传播的关系。
常见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生境监测:针对特定的病媒生物,调查其生活环境,观察其栖息地、滋生场所以及其它与疾病传播相关的生境特征。
2. 捕捉与采集监测:利用捕获器具、陷阱、粘虫纸等工具,对病媒生物进行采集与监测,并对其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和分析。
3. 病媒生物学监测:通过研究病媒生物的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特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分布情况。
4. 疫情监测:通过监测人群的感染情况和疾病流行趋势,可以间接了解可能的病媒生物传播情况,并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
疫情爆发后的病媒生物监测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链条,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病媒生物控制病媒生物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能力,从而达到防治传染病的目的。
常见的病媒生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化学控制:利用化学物质进行药物喷洒、灭蚊剂喷雾等方式,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杀虫剂有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可以对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进行灭活。
2.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通过引入这些控制剂,达到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效果。
例如,利用登革热病毒弱株病毒对蚊子进行控制。
3. 物理控制:通过物理手段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例如,利用器具对蚊子进行捕捉,利用陷阱对跳蚤进行捕获。
4. 遗传控制:通过基因技术手段,改变病媒生物的遗传特征,降低其传播疾病的能力。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蚊子的DNA,使其无法传播疟疾。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进行监测和调查,旨在及早发现病媒生物的存在和活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预防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对象确定。
病媒生物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蚊子、苍蝇、跳蚤、蜱虫等,这些生物媒介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需要明确监测对象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工作。
二、监测方法选择。
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传播疾病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生物学监测、化学监测、生物化学监测等。
在选择监测方法时,需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操作的便利性,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可靠。
三、监测地点确定。
监测地点的确定需要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生物媒介的分布特点和监测的目的来进行,一般包括人群密集区、疫情高发区、病媒生物栖息地等。
在确定监测地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监测的实际需要,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四、监测频率安排。
监测频率的安排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生物学特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监测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季节变化、疫情情况等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监测对象的活动规律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
五、监测人员培训。
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监测方法的操作技能、监测对象的识别能力、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能力等。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监测人员才能够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数据的分析是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的活动规律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在监测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七、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的应用是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通过监测结果的应用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南宁地区的病媒生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了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目标。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的主要目标是对蚊虫、蜱虫等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活动规律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病媒生物的动态变化,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
1. 蚊虫监测,主要监测按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白纹伊蚊、疟蚊等蚊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 蜱虫监测,主要监测黑腿壁虱、亚洲虎蚤、棕褐犬蜱等蜱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3. 病媒生物监测,监测蚊虫、蜱虫等病媒生物携带的病原体情况,包括疟原虫、登革热病毒、布鲁氏菌等。
三、监测方法。
1. 蚊虫监测,采用人工诱集法、卵卡监测法、诱捕器监测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
2. 蜱虫监测,采用拖网法、集卵器监测法、诱虫灯监测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
3. 病媒生物监测,采集蚊虫、蜱虫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了解其携带病原体的情况。
四、监测频次。
1. 蚊虫监测,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夏季高温多雨时每3天进行一次监测。
2. 蜱虫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春秋季节增加至每15天一次。
3. 病媒生物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发现疫情暴发时增加监测频次。
五、监测地点。
1. 蚊虫监测,主要在居民区、农田、水塘、河边等蚊虫活动频繁的地方进行监测。
2. 蜱虫监测,主要在山区、林地、草地等蜱虫栖息地进行监测。
3. 病媒生物监测,全市范围内进行监测,重点监测疫情高发区域。
六、监测数据管理。
监测数据要及时录入监测系统,建立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七、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为疾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结语。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全市相关部门和监测人员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履行监测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准确和有效进行。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各地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监测目标和内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对全国各地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1. 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各地不同种类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2. 病媒生物的季节变化: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以及其数量变化趋势。
3. 病媒生物的感染率:监测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感染率,如蚊子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
4. 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范围,以及其扩散趋势。
5. 病媒生物的抗药性检测:监测病媒生物对常用药物的抗药性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 监测方法和技术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1. 诱集法:使用特定的诱集剂,如二氧化碳、化学诱剂等,吸引病媒生物进入特定装置,再将装置取出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洗法:使用水洗瓶或网笼将病媒生物收集到一定程度后,用水洗涤并收集水样进行分析。
3. 人工饵法:在特定的装置中设置人工饵物,吸引病媒生物采食,再进行采样和分析。
4. 生物感应器:利用病媒生物的感应行为,设计和使用生物感应器进行监测和采样。
监测所用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化学分析等,以多种技术的结合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的重要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处理,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制作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用于指导疾病防控工作。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携带和传播疾病的生物进行监测和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效的病媒生物监测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本文将就病媒生物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对象。
病媒生物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蚊子、苍蝇、跳蚤、蜱虫等传播疾病的昆虫和节肢动物。
这些生物往往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对其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和传播情况。
二、监测方法。
1. 诱集监测,利用光诱、气味诱、物理诱等方法,诱集病媒生物,进行密集监测。
2. 粘虫板监测,设置粘虫板,吸引并捕捉病媒生物,通过统计数量进行监测。
3. 卫生检查,对潜在的病媒生物滋生地点进行卫生检查,清除病媒生物的滋生环境。
三、监测频率。
根据疾病传播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确定监测的频率。
一般来说,疫情高发期和易发区域的监测频率会更高一些,以便及时掌握病媒生物的传播情况。
四、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传染病毒携带情况等。
通过对监测内容的分析,可以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五、监测人员。
病媒生物监测需要专业的监测人员进行操作,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监测方法和设备的使用,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监测设备。
监测设备包括诱集器、粘虫板、显微镜、采样瓶、防护用具等。
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监测报告。
监测结果需要及时整理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内容、监测结果及分析等内容,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八、监测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和处理,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结,病媒生物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实施方案,可以及时发现病媒生物的传播情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加强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和改进,提升监测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病媒生物(四害)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四害)监测方案为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确保“健康重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及重庆市爱卫办《健康重庆病媒生物防制行动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具体实际,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密度、分布,进行趋势分析,确定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健康酉阳”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媒传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监测范围辖区内宾馆饭店、餐馆、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医院、农贸市场、食品制售或商场、居民区、建筑工地、公共绿地、池塘、河两岸、公厕、垃圾中转站、码头、车站等场所内外环境。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全镇按东(石堤)、西(金线)、南(杉岭)、北(二坪)、中(大溪)五个不同方位的村设置监测点,监测场所及数量为:(1)外环境:建筑工地(拆迁工地)400m延长线,单位或居民区院内500m延长线,河两岸300m延长线,码头、车站等场所外环境300m 延长线,共计2000m延长线。
(2)室内:餐馆10个、宾馆饭店2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2个、农贸市场1个、商场超市2个。
2、监测时间7月、11月,每月上旬监测1次。
3、监测方法外环境:采用目测鼠迹法。
记录外环境2000m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密度单位为:鼠迹数/1000m。
室内:采用粘鼠板法。
将粘鼠板放置于室内鼠类经常活动或易于栖息的场所,记录放置一夜后粘捕到的鼠数。
密度单位为:粘鼠板阳性率(%)。
每个餐馆布放2张粘鼠板,每个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各布放10张粘鼠板,每次室内监测共在5类场所,布放100张粘鼠板。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附件5病媒生物监测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蚊、蝇、鼠等至少各选一种监测方法,重点在居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监测,监测点首选重灾区,每个区、县(县级市)至少按方位设2~4个有代表性的灾民安置点进行监测。
一、蚊虫密度监测(一)成蚊密度监测1、诱蚊灯法将诱蚊灯悬挂于帐篷、临时住所等室外,悬挂高度离地面约1.5米,挂灯位置要远离二氧化碳源(厨房、火堆等)环境,避开强光源,周边5米内没有大的遮挡物,两个诱蚊灯之间相隔至少200米。
于日落时开灯,次日日出时,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蚊虫密度指数=诱蚊灯捕获蚊虫总数/灯数(单位:只 / 灯·夜)2、人工小时法每个灾民安置点选4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定点定人,日落后1小时,用电动捕蚊器,室内分别捕蚊15分钟,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可以用电蚊拍代替电动吸蚊器。
蚊虫密度指数=捕蚊数目总和 (单位:只/人工·小时)3、人诱停落法每处生境选择避风遮荫处,在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15:00-18:00),诱集者暴露一侧小腿,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被引诱的伊蚊并持续30min,将捕获蚊虫用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停落指数=捕获雌蚊数/(人数×30min)×60min/h[单位:只(人·小时)](二)蚊幼密度监测1、布雷图指数随机抽样调查50户。
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布雷图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2、幼虫勺捕法沿着大中型水体(河、湖、池塘、室内积水和建筑工地积水)岸边,每隔5米选择一个采样点,用水勺迅速从水体中舀起一勺水,计数其中蚊幼(蛹)的数量,计算幼虫密度。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xx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了消除“四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逐步提高县城品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积极配合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做好我县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科学规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特制定此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我县四种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防报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根据监测资料的收集,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联系,为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为我县爱国卫生运动,消除“四害”制定消杀方案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外环境:采用目测鼠迹法。
记录外环境400米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密度单位为鼠迹数/100m。
环境类型以建筑工地,居民区和单位、河湖两岸,公共绿地等。
2、内环境鼠密度监测4次,采用粉迹法,时间是2、4、9、11月。
环境类型以农贸市场、饭店、宾馆、饮食店、食品加工、火车站和汽车站等。
(二)苍蝇密度监测1、室外。
采用目测法。
记录公测和垃圾中转站内外坏境以及居民楼楼道中视野范围内存的成蝇数,密度单位为成蝇数/视野。
2、室内。
采用粘蝇条法,将粘蝇条悬挂在室内,检查记录24/小时后粘捕到的蝇数,密度单位为粘捕蝇数/条。
全年5——9月,共5次。
环境类型以餐饮、单位食堂、农贸市场等为主,每次检测共在3类场所所悬挂10条粘蝇条。
(三)成蚊密度监测成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每灯监测时间10小时,密度为只/小时。
全年监测4次,6——9月份。
环境类型以居民区、医院、农民、牲畜棚为主。
(四)蟑螂密度监测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蟑纸法,将粘蟑纸放置在蟑螂经常活动或藏匿的部位,检查记录放置24/小时后粘捕到的蟑螂数。
密度单位为粘捕只数/张。
环境类型以宾馆、医院、单位食堂、食品制售或商场为主,每次监测共6类场所布放60张粘蟑纸。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 引言病媒生物指的是能够传播疾病的生物,例如蚊子、苍蝇和蜱虫等。
这些昆虫或节肢动物可以携带病原体,并在叮咬人类或动物时传播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病媒生物监测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以帮助相关机构或团体进行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该方案包括监测目标的选择、监测方法的确定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 监测目标选择选择合适的监测目标是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不同地区和疾病的流行情况,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病媒生物作为监测目标,例如蚊子、苍蝇和蜱虫等。
在选择监测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病媒生物种类:选择病媒生物时,需要考虑其与特定疾病的关系以及在当地的分布和数量。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包括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疾病爆发的风险评估等。
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可以选择合适的监测目标。
•监测资源:监测目标的选择还需要考虑监测资源的可用性。
不同的监测目标可能需要不同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3. 监测方法确定确定适合的监测方法是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选择的监测目标和监测目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监测方法:3.1. 生物采样生物采样是指在监测区域中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采样方法包括:蚊子捕获、苍蝇粘虫板、蜱虫拾取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和工具进行,例如蚊虫捕获灯、粘虫板和镊子等。
3.2.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监测环境因素来推测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数量的方法。
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包括:温湿度计、气象站和昆虫诱捕器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监测人员了解病媒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活动规律。
3.3. 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指监测病媒生物携带的病原体是否存在的方法。
常见的疾病监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PCR检测和抗体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监测人员了解病媒生物是否携带有害的病原体。
4. 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最后一步。
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家标准
病媒生物培训教材病媒生物从字面上说,应包括能够传播疾病的一切生物,但目前通常是指传播人类疾病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根据我国的传统和习惯,爱国卫生系统关注的病媒生物,目前主要为居民区中常见的鼠类、蚊、蝇、蟑螂、蜱、螨、蚤、虱、白蛉等,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生物。
一、病媒生物及其危害1、传播疾病由其作为媒介传播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我国法定传染病的1/3左右,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西尼罗热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病人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5%-10%,但死亡数占30%-50%,危害相当严重。
2、骚扰病媒生物的骚扰除直接叮咬可造成轻度外伤外,多数情况下可对人体精神和情绪方面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会损害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形象,后果相当严重。
3、损物由鼠类损坏建筑、家具,咬坏电器引发火灾,横越开关造成短路,甚至撕咬文件、文物和票据,后果难以准确估量。
蝇类和蜚蠊也取食人的食物,虽然食量远少于鼠类,微不足道,但污染面大,遗留不愉快的气味,使人类不能食用。
二、监测内容鼠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蝇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蟑螂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蚊虫密度监测: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
三、监测方法鼠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一)鼠类密度监测—鼠迹法【器具】手电筒,镊子。
【理解要点】鼠迹法的调查主要用肉眼观察,但在光线昏暗的室内或一些角落需要用手电进行照明。
对于一些肉眼不容易判断的鼠迹,如小家鼠的鼠粪、鼠毛等,需要取样后仔细鉴别加以确定,因此需要配备镊子等工具。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全球化的推进,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及时监测、预警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二、目标1.了解病媒生物主要种类、分布情况及密度变化;2.实时监测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3.预警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三、监测内容1.病媒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的调查:通过生物学采样、物种鉴定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病媒生物密度监测:通过定期采样和统计分析,掌握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密度异常的趋势。
3.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监测:通过采集病媒生物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是否携带疾病病原体,及时预警潜在的传播风险。
四、监测方法1.野外调查:选择不同类型的生境,如水域、草地、森林等,采集病媒生物标本,并进行种类鉴定和记录。
2.综合方式监测:利用昆虫诱集器和捕食昆虫等监测工具,监测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变化。
3.人工养殖监测:建立病媒生物养殖场,定期进行种群调查与密度监测。
4.定点监测:选择病媒生物密度高、传播风险大的区域进行定点监测,并建立样本库,进行实验室检测。
五、监测周期1.野外调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调查。
2.综合方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持续监测一年,了解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变化。
3.人工养殖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持续监测一年,了解病媒生物在养殖环境中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4.定点监测:根据疫情的变化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监测。
六、监测结果分析与利用1.分析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异常情况。
2.分析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利用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研究,为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七、监测结果的发布与报告1.定期发布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向相关部门和公众通报。
2.及时发布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国家标准
a.回收的诱蚊诱卵器中伊蚊成虫(只)/回收的有效诱蚊诱 卵器数量(个)
b.伊蚊卵阳性的诱蚊诱卵器数量(个)/回收的有效诱蚊诱 卵器数量(个)
一、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
7、幼虫吸管法 (1)适用范围:居民区蚊虫幼虫(蛹)密度的监测。
(2)器具:长吸管、小滴管、白色方盘、采样管、水网等。
二、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
GB/T 23796-2009
4、蝇类幼虫孳生率 (1)适用范围:蝇类幼虫孳生率及孳生密度的监测。 (2)操作步骤:调查蝇类的孳生地,检查孳生物内有无蝇类活 幼虫和蛹孳生。记录检查的孳生物数、阳性孳生物数和每处或每一 单位(如100g)内的蝇类活幼虫数和蛹数,同时记录温度、湿度和 风速等气候数据。 (3)密度计算 a.蝇类幼虫孳生率:有活幼虫和蛹孳生的孳生物处(处)/调查的孳 生地处数(处) b.蝇类幼虫孳生密度:发现孳生的蝇类活幼虫和蛹总数(条)/阳性 孳生物数(处)或百克(100g)
一、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
3、产卵雌蚊诱集法 (1)适用范围:适用
于寻找产卵场所的库蚊属
等雌成蚊的监测 (2)器具:产卵雌蚊
诱集器、产卵诱集物等。
一、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
(3)操作步骤
日落前1h放置孕蚊诱集器,盘内装不少于2L的产卵诱集 物。每天日出后1h移走诱集的蚊虫并分类、计数。每晚(每 次)更换产卵诱集器。记录温度、湿度和风速。 (4)密度计算公式:
一、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
5、栖息蚊虫捕捉法 (1)适用范围:人房或动物厩舍中栖息的成蚊的监测。 (2)器具、试剂:电动吸蚊器、手电筒、乙醚等。 (3)操作步骤:依据不同蚊种的生态习性,选择蚊虫 栖息时间及蚊虫栖息场所,在手电筒的照明下,使用电动吸 蚊器捕获栖息的蚊虫,每次15min。用乙醚麻醉捕获的蚊虫, 记录每处场所蚊虫的数量与种类。记录温度、湿度。 (4)密度计算公式: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制定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及时准确地获取病媒生物信息,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对象。
本方案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蚊虫、苍蝇、跳蚤、蜱虫等病媒生物,重点监测传播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相关疾病等重要传染病的病媒生物。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通过定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各类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掌握疾病的传播风险,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3. 病媒生物分布和活动规律的监测,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
1. 采集监测,采用人工或机械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种类和数量的监测。
2. 生物学调查,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生物学观察,了解病媒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传播规律。
3. 分子生物学监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监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站点,形成全国统一的监测体系,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五、监测评估。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通报监测结果,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六、监测成果应用。
将监测成果及时应用于疾病防控工作中,指导疾病的防控工作,提高疾病防控的效果和水平。
七、监测保障。
加强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监测宣传。
加强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宣传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测氛围。
总之,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监测工作,共同为疾病防控事业做出贡献。
病媒生物监测管理制度
病媒生物监测管理制度一、病媒生物监测的意义1.保护人民健康病媒生物是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通过对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护人民的健康。
2.控制疾病传播病媒生物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传染病的传播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3.提升环境卫生水平病媒生物监测可以促进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病媒生物的监管,净化环境,提升环境卫生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4.促进科学研究病媒生物监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利于深入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等情况,为病媒生物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病媒生物监测方法1.定点监测定点监测是指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点对病媒生物进行定点监测,以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变化。
通过定点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疫情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指通过调查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其传播规律和危害程度,为病媒生物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室内监测室内监测是指对室内环境中存在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包括蚊虫、苍蝇等。
通过室内监测可以预防病媒生物对人体的侵害,净化室内环境。
4.室外监测室外监测是指对室外环境中存在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包括蚊虫、蜱虫等。
通过室外监测可以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5.综合监测综合监测是指综合应用各种监测方法,全面了解病媒生物的情况,对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
三、病媒生物监测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病媒生物监测体系是病媒生物监测管理的基础。
应明确监测的内容、范围、方法等,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和方案,确保监测工作的开展。
2.加强监测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监测能力,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因地制宜地开展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蚊、蝇、鼠等至少各选一种监测方法,重点在居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监测,监测点首选重灾区,每个区、县(县级市)至少按方位设2~4个有代表性的灾民安置点进行监测。
一、蚊虫密度监测
(一)成蚊密度监测
1、诱蚊灯法
将诱蚊灯悬挂于帐篷、临时住所等室外,悬挂高度离地面约1.5米,挂灯位置要远离二氧化碳源(厨房、火堆等)环境,避开强光源,周边5米内没有大的遮挡物,两个诱蚊灯之间相隔至少200米。
于日落时开灯,次日日出时,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蚊虫密度指数=诱蚊灯捕获蚊虫总数/灯数(单位:只/ 灯·夜)
2、人工小时法
每个灾民安置点选4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定点定人,日落后1小时,用电动捕蚊器,室内分别捕蚊15分钟,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可以用电蚊拍代替电动吸蚊器。
蚊虫密度指数=捕蚊数目总和 (单位:只/人工·小时)
3、人诱停落法
每处生境选择避风遮荫处,在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
(15:00-18:00),诱集者暴露一侧小腿,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被引诱的伊蚊并持续30min,将捕获蚊虫用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停落指数=捕获雌蚊数/(人数×30min)×60min/h[单位:只(人·小时)]
(二)蚊幼密度监测
1、布雷图指数
随机抽样调查50户。
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布雷图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2、幼虫勺捕法
沿着大中型水体(河、湖、池塘、室内积水和建筑工地积水)岸边,每隔5米选择一个采样点,用水勺迅速从水体中舀起一勺水,计数其中蚊幼(蛹)的数量,计算幼虫密度。
该方法用于洪涝灾害后的蚊幼密度调查。
幼虫密度(只/勺)=采集蚊幼(蛹)总数/总勺数。
二、蝇类密度监测
(一)粘蝇条(纸)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10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以12平方米左右为一个房间计算),分别悬挂3
个粘蝇条,总计30个粘蝇条,24小时后查看粘蝇条上的蝇种及数量,记录粘住蝇类总数及蝇种(特别是优势种)。
蝇类密度指数=粘住蝇类的总数/粘蝇条总数(单位:只/条天)
(二)目测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厕所、垃圾堆(桶)周边、临时住所内外境各2处,目测苍蝇数目。
观察蝇类停留面的蝇类数目,3分钟之内计数两遍,以数目较高者数字为准。
条件允许时,可以用数码相机对蝇类停留面照相后再计数。
三类环境的蝇类密度指数分别取平均数,作为相应环境类型的密度指数,以总均数作为监测点蝇类密度指数。
蝇类密度=观察到的苍蝇数/停留面总面积(单位:只/平方米)
三、鼠类密度监测
(一)鼠迹法
检查灾民聚居区帐篷内、周边环境、垃圾站点、厕所等累计1000延长米的鼠迹(包括鼠洞、鼠粪、鼠咬痕迹及鼠道),记录鼠迹数目。
鼠密度=鼠迹鼠/检查距离(单位:处/千米)
(二)鼠夹法
在现场每晚放鼠夹100只以上,其中外环境每5米布放一个,室内每15平米布放一只。
翌晨收齐所投鼠夹,记录有效夹数、捕获鼠种及数量,折算成每100只夹的捕获鼠数即为鼠密度。
鼠密度=(捕获鼠只数÷有效夹总数)× 100% (单位:
捕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