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合集下载

病媒生物密度检测方法国标

病媒生物密度检测方法国标



大 新红巨红乌瘤棕 黑 Nhomakorabea号家市光铜亮头伏陆尾尾头拉 厩夏元胫尾 尾其合备
蝇蝇绿绿绿金蝇原拉阿丽尔 伏丽厕厕别 黑他计注
蝇蝇蝇蝇 伏蝇丽蝇丽 蝇蝇蝇蝇麻 麻
蝇蝇蝇
蝇蝇
本旬(月)蝇类监测结果: 蝇密度:
比上旬(月)增减 _%,比去年同期增减_%
监测人:
审核人:
监测负责人:
表B.2 蝇类密度监测记录表(粘捕法)
距3m以上,每标准间放置一条。监测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 午3点(或者按照监测目的设定监测时间),记录粘捕到的 蝇数,同时记录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候数据。
密度计算
D= Nf/Ns×T D: 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每条时[只/(条.h)] Nf:粘捕蝇总数,单位为只 Ns:粘蝇带总数,单位为条 T:监测时间,单位为时(h)
D= Nf/Nt×T D: 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每笼时[只/(笼.h)] Nf:捕获蝇总数,单位为只 Nt:投放捕蝇笼数,单位为笼 T:监测时间,单位为时(h)
粘捕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成蝇密度和种类的监测。
2)监测工具 粘蝇带(长400mm,宽35mm)。
3)操作步骤 监测时将粘蝇带挂置在离地面2.5m处,粘蝇带之间需相
监测人:
审核人:
监测负责人:
表B.3 蝇类密度监测记录表
__年__月__日 __省(市、自治区) __市__区(县) __街道(乡) 温度: _℃;温度:_%;风速: _m/s;气候__ 监测方法: __;监测时间: __;诱饵: __
监测单位
监测
监测
折合
阳性
蝇数
名称或地址 房间类型 房间数 标准间数 标准间数
监测房间类型:A,生产直接入口食品场所,如厨房、冷荤间、食品加工间等;B,餐厅、商场等

病媒生物监测技术

病媒生物监测技术

一、蚊监测
(一)各监测点的监测方法
1、国家级监测点: 必选: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法、
勺捕法 2、省级监测点: 必选: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法 3、常规监测点: 必选: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法
(二)监测频次及数据上报要求
监测类 群
监测频次
监测时间
上半月 下半月 上旬 中旬 下旬
数据报 送时间
蚊(成 蚊)
国家级监 测点、省 级监测点 2次/月
4-11月, 每半月1次
常规监测 4-11月, 点1次/月 每月1次
蚊(幼 蚊)
1次/月
4-11月, 每月1次
成蚊
成蚊
成蚊 蚊幼
当月15 日之前; 次月1日
之前
当月25 日之前

当月25 √ 日之前
(三)成蚊监测
1、诱蚊灯法 监测生境: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民房、牲
影响蝇类活动的因素

雨 光照 温度 湿度 举例
每年6-7月蝇密度高峰 期 但是雨天和晴天监测的 结果差异巨大 密度低只能说明蝇类的
活动性低
一般场所室内成蝇栖息特点
影响捕蝇笼监测的因素
光照+温度影响蝇类活动
1-12月监测每月1次24小时 间隔2h收集一次
影响捕蝇笼监测的因素
捕蝇笼设置高度
捕蝇笼悬挂的高度影响 捕蝇效果
二、蝇类监测
蝇类监测的意义
✓作为重要病媒生物,蝇类能携带多种致病微生物,可污染食物, 可传播疾病,会因骚扰影响人们生活 ✓蝇类监测
✓ 反映常见蝇种和密度的动态变化 ✓ 评价一个地区环境卫生状况和评价蝇类防制效果 ✓ 评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蝇类控制所处的水平
蝇类监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资料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资料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根底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标准、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与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与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与贸易的快速开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与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与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那么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与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与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拟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展数据的比拟与分析比拟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开展状况,局部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与处理应急事件积累根底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病媒生物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其目的是监测疾病传播的媒介物种的种类、密度和分布,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控策略。

常见的病媒生物有蚊子、蜱、跳蚤、苍蝇等。

病媒生物监测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捕集法捕集法是病媒生物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蚊子、苍蝇等飞行昆虫的监测。

一般采用蚊虫灯或粘虫板等设备进行捕集,同时也可以结合气象数据和环境因素分析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2. 布膜法布膜法是监测蜱的有效方法。

在蜱常活动的区域放置一块大小为1平方米的白色布膜,利用蜱喜欢在光亮、干燥的地方爬行的特性,引诱蜱落在白色布膜上。

在收集蜱的同时,可对其种类、密度和感染率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3. 接触采样法接触采样法是监测跳蚤等不飞行昆虫的有效方法。

将一只活体的动物(如老鼠、绵羊等)放置在一定时间内,利用跳蚤的寄主信号引诱跳蚤进入拟定的收集器中,然后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

这种方法可以反映跳蚤在环境中的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4. 生物学监测法生物学监测法是对病媒生物的生命史进行监测,以预测其数量和分布趋势。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蚊子的监测中,通过分析蚊小孢子存活率、种群密度、寄主种类等因素,推断蚊子的发育和繁殖情况。

5. 分子生物学监测法分子生物学监测法是一种新兴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法,采用PCR技术分析病媒生物中是否存在疾病病原体,从而预测传染疾病的风险。

该方法适用于蜱、蚊子、跳蚤等各类病媒生物的分子检测。

总之,病媒生物监测方法有多种,不同的病媒生物和环境条件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从而有效地预测疾病传播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传染病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其传播需要与病媒生物(如蚊子、跳蚤、苍蝇等)密切相关。

因此,对病媒生物的监测与控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探讨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措施。

一、病媒生物监测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传播疾病的病媒生物进行系统的观察、调查和评估。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种群密度、生活习性以及与疾病传播的关系。

常见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生境监测:针对特定的病媒生物,调查其生活环境,观察其栖息地、滋生场所以及其它与疾病传播相关的生境特征。

2. 捕捉与采集监测:利用捕获器具、陷阱、粘虫纸等工具,对病媒生物进行采集与监测,并对其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和分析。

3. 病媒生物学监测:通过研究病媒生物的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特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分布情况。

4. 疫情监测:通过监测人群的感染情况和疾病流行趋势,可以间接了解可能的病媒生物传播情况,并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

疫情爆发后的病媒生物监测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链条,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病媒生物控制病媒生物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能力,从而达到防治传染病的目的。

常见的病媒生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化学控制:利用化学物质进行药物喷洒、灭蚊剂喷雾等方式,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杀虫剂有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可以对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进行灭活。

2.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通过引入这些控制剂,达到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效果。

例如,利用登革热病毒弱株病毒对蚊子进行控制。

3. 物理控制:通过物理手段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例如,利用器具对蚊子进行捕捉,利用陷阱对跳蚤进行捕获。

4. 遗传控制:通过基因技术手段,改变病媒生物的遗传特征,降低其传播疾病的能力。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蚊子的DNA,使其无法传播疟疾。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进行监测和调查,旨在及早发现病媒生物的存在和活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预防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对象确定。

病媒生物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蚊子、苍蝇、跳蚤、蜱虫等,这些生物媒介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需要明确监测对象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工作。

二、监测方法选择。

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传播疾病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生物学监测、化学监测、生物化学监测等。

在选择监测方法时,需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操作的便利性,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可靠。

三、监测地点确定。

监测地点的确定需要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生物媒介的分布特点和监测的目的来进行,一般包括人群密集区、疫情高发区、病媒生物栖息地等。

在确定监测地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监测的实际需要,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四、监测频率安排。

监测频率的安排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生物学特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监测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季节变化、疫情情况等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监测对象的活动规律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

五、监测人员培训。

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监测方法的操作技能、监测对象的识别能力、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能力等。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监测人员才能够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数据的分析是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的活动规律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在监测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七、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的应用是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通过监测结果的应用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南宁地区的病媒生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了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目标。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的主要目标是对蚊虫、蜱虫等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活动规律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病媒生物的动态变化,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

1. 蚊虫监测,主要监测按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白纹伊蚊、疟蚊等蚊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 蜱虫监测,主要监测黑腿壁虱、亚洲虎蚤、棕褐犬蜱等蜱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3. 病媒生物监测,监测蚊虫、蜱虫等病媒生物携带的病原体情况,包括疟原虫、登革热病毒、布鲁氏菌等。

三、监测方法。

1. 蚊虫监测,采用人工诱集法、卵卡监测法、诱捕器监测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

2. 蜱虫监测,采用拖网法、集卵器监测法、诱虫灯监测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

3. 病媒生物监测,采集蚊虫、蜱虫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了解其携带病原体的情况。

四、监测频次。

1. 蚊虫监测,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夏季高温多雨时每3天进行一次监测。

2. 蜱虫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春秋季节增加至每15天一次。

3. 病媒生物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发现疫情暴发时增加监测频次。

五、监测地点。

1. 蚊虫监测,主要在居民区、农田、水塘、河边等蚊虫活动频繁的地方进行监测。

2. 蜱虫监测,主要在山区、林地、草地等蜱虫栖息地进行监测。

3. 病媒生物监测,全市范围内进行监测,重点监测疫情高发区域。

六、监测数据管理。

监测数据要及时录入监测系统,建立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七、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为疾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结语。

南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全市相关部门和监测人员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履行监测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准确和有效进行。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各地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监测目标和内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对全国各地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1. 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各地不同种类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2. 病媒生物的季节变化: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以及其数量变化趋势。

3. 病媒生物的感染率:监测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感染率,如蚊子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

4. 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范围,以及其扩散趋势。

5. 病媒生物的抗药性检测:监测病媒生物对常用药物的抗药性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 监测方法和技术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1. 诱集法:使用特定的诱集剂,如二氧化碳、化学诱剂等,吸引病媒生物进入特定装置,再将装置取出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洗法:使用水洗瓶或网笼将病媒生物收集到一定程度后,用水洗涤并收集水样进行分析。

3. 人工饵法:在特定的装置中设置人工饵物,吸引病媒生物采食,再进行采样和分析。

4. 生物感应器:利用病媒生物的感应行为,设计和使用生物感应器进行监测和采样。

监测所用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化学分析等,以多种技术的结合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的重要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处理,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制作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用于指导疾病防控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
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因地制宜地开展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蚊、蝇、鼠等至少各选一种监测方法,重点在居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监测,监测点首选重灾区,每个区、县(县级市)至少按方位设2~4个有代表性的灾民安置点进行监测。

一、蚊虫密度监测
(一)成蚊密度监测
1、诱蚊灯法
将诱蚊灯悬挂于帐篷、临时住所等室外,悬挂高度离地面约1.5米,挂灯位置要远离二氧化碳源(厨房、火堆等)环境,避开强光源,周边5米内没有大的遮挡物,两个诱蚊灯之间相隔至少200米。

于日落时开灯,次日日出时,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蚊虫密度指数=诱蚊灯捕获蚊虫总数/灯数(单位:只/ 灯·夜)
2、人工小时法
每个灾民安置点选4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定点定人,日落后1小时,用电动捕蚊器,室内分别捕蚊15分钟,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可以用电蚊拍代替电动吸蚊器。

蚊虫密度指数=捕蚊数目总和 (单位:只/人工·小时)
3、人诱停落法
每处生境选择避风遮荫处,在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
(15:00-18:00),诱集者暴露一侧小腿,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被引诱的伊蚊并持续30min,将捕获蚊虫用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停落指数=捕获雌蚊数/(人数×30min)×60min/h[单位:只(人·小时)]
(二)蚊幼密度监测
1、布雷图指数
随机抽样调查50户。

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布雷图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2、幼虫勺捕法
沿着大中型水体(河、湖、池塘、室内积水和建筑工地积水)岸边,每隔5米选择一个采样点,用水勺迅速从水体中舀起一勺水,计数其中蚊幼(蛹)的数量,计算幼虫密度。

该方法用于洪涝灾害后的蚊幼密度调查。

幼虫密度(只/勺)=采集蚊幼(蛹)总数/总勺数。

二、蝇类密度监测
(一)粘蝇条(纸)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10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以12平方米左右为一个房间计算),分别悬挂3
个粘蝇条,总计30个粘蝇条,24小时后查看粘蝇条上的蝇种及数量,记录粘住蝇类总数及蝇种(特别是优势种)。

蝇类密度指数=粘住蝇类的总数/粘蝇条总数(单位:只/条天)
(二)目测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厕所、垃圾堆(桶)周边、临时住所内外境各2处,目测苍蝇数目。

观察蝇类停留面的蝇类数目,3分钟之内计数两遍,以数目较高者数字为准。

条件允许时,可以用数码相机对蝇类停留面照相后再计数。

三类环境的蝇类密度指数分别取平均数,作为相应环境类型的密度指数,以总均数作为监测点蝇类密度指数。

蝇类密度=观察到的苍蝇数/停留面总面积(单位:只/平方米)
三、鼠类密度监测
(一)鼠迹法
检查灾民聚居区帐篷内、周边环境、垃圾站点、厕所等累计1000延长米的鼠迹(包括鼠洞、鼠粪、鼠咬痕迹及鼠道),记录鼠迹数目。

鼠密度=鼠迹鼠/检查距离(单位:处/千米)
(二)鼠夹法
在现场每晚放鼠夹100只以上,其中外环境每5米布放一个,室内每15平米布放一只。

翌晨收齐所投鼠夹,记录有效夹数、捕获鼠种及数量,折算成每100只夹的捕获鼠数即为鼠密度。

鼠密度=(捕获鼠只数÷有效夹总数)× 100% (单位:
捕获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