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全面崩溃之谜:或为杜聿明一念之差

合集下载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 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 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

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先后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中国本就十分可怜的国防工业面临覆顶之险,海上援助通道也被堵死了。

苏联给予了中国很大援助,提供了400架飞机给中国空军,另外5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6个空军战斗机中队也在中国战斗。

一条长达2700公里的从苏联边境到兰州的公路开通,从1938年到1940年,足够装备15个师的苏联军火通过这条公路进入中国。

然而,希特勒闪电战进攻苏联后,斯大林无暇东顾了。

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从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停止了。

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由于日军的破坏,运输量逐日减少,危若累卵,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立马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蒋介石严令:滇缅公路必须如期完工。

时局空前紧张,云南省主席龙云命令公路沿线的地方当局必须在1937年年底前开工,3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

这种路只需把路基平整出来,在上面铺上碎石,用压路机压平即可。

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了工地,他们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这是因为,青壮年基本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

由于缺乏施工机械,这些劳工只能胼手砥足,在崇山峻岭之间,用血肉之躯开辟出一条长达上千里的公路。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苦累,是疟疾。

原滇缅公路工程师娄性回忆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日子:怒江、芒市这些低洼的地区都有恶性疟疾,人被牛蚊叮咬之后,发抖、发烧,不到三天就会死掉。

一批人倒下,一批人换上,代价惨重。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

由于武汉会战局势吃紧,急需战略物资,没有举行任何通车仪式,公路就投入使用。

《云南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称滇缅公路的完工,就像给中国建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

读杜聿明将军传

读杜聿明将军传

读《杜聿明传》有感书名:《杜聿明传》作者:汪中华唐坚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版次:1997年12月第一版内容简介: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

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

出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第二百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

1949年1 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

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释放。

1981年病逝于北京。

正文:何谓英雄?英雄是不分党派、不论成败的,那些曾在抗击异族入侵的疆场上浴血奋战的人,都无愧于英雄的称谓!——杜聿明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来都不缺乏才华横溢的诗人,亦不稀少铁血悍勇的将军,至于带着累累功勋赫赫威名被屈杀枉死的英雄又何尝不是数不胜数呢?1981年的一天,阳光依旧和煦,一双沧桑的眼睛在这一天闭上了,或许,没有人在意,一句“爱国人士”更是将他一生的辉煌都掩埋在了不为人知的禁地,他走得悄无声息。

只有长城之畔的花朵在悄悄哭泣,只有昆仑关上的岩石在轻轻叹息,为那个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为那个英勇杀敌的不屈战士!有人说,他可犯了不少错。

是啊,可是自古谁人能无错呢?其实连我都不太愿意去提及这段惨烈的往事,只记得杜将军历尽艰辛回国后,只对蒋介石说了一句话:“校长,这次远征的失败,全是学生的错”。

对于远征的失败,无论美国司令史迪威,总司令罗卓英,亦或是蒋介石本人,以及不经打又言而无信的英国军队都难辞其咎,杜将军却将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

是非功过任人评,可怜将军白发生。

(第77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遍全球,缅甸却保有一方净土。

日本人绝对不能容许这种现象出现,把进攻矛头立即指向东南亚。

英国人害怕了,找中国人商量对策。

杜聿明参与拟写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令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赞叹不已。

第80页:波普汉看了报告书,大吃一惊,问杜聿明:“杜将军,像你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的将领还有多少?”杜聿明自豪的说:“俯拾皆是。

抗日战争中的四大未解之谜(下)

抗日战争中的四大未解之谜(下)

最后则 因中英 战略不一 致、 指挥 不统一 , 中英军 队间
缺 乏协调 , 中国远征 军在缅北 失败 。 在后路被 日军切 断 的情 况下 , 远征 军长 官部 及第 六十六军 、 新三十八 师退往 印度基 帕尔 , 其他 部 队则进 入缅甸北部 , 准备
撤 回国内。
放整齐 的步枪之间。 似乎昨夜这儿宿营 了一支千人以
潜返 东瀛 ,甚 至 传 闻说 某 国 民党
权 贵 迷 恋 芳 子 的
为统一 口径 , 大家公推一位记者起草新闻稿 。 新闻稿揭
露 了监狱 当局对中、 美记者的不同态度 , 并说记者 曾参
绝代 芳华 ,用 偷 梁 换柱 法 ,耗 费
重 金 买 通 狱 吏 救
. ~
观川岛芳子尸身 , 但该尸血 肉模糊 , 不能辨识。中央社 把这条新 闻涉外部 分几乎全删 去了, 然后发表。 这样就 在社会上引起 了疑问。
世界 , 盂拱 以北 山岭纵横、 河流密布 , 几乎所 有溪流都 汇入到一条长达 4 0千米 的河谷 , 0 河谷南段 叫作盂拱
河 谷 , 边 的 一 段 则 完 全 没 有 人 烟 , 甸 人 把 它 叫做 北 缅
时 , 疯狂 了 , 她 她儿乎跑 遍 了每 一个窝棚 , 完全一样 , 窝棚里躺的不是人 , 而是 白骨 , 足有 20 00具完整 的 白
上的部队 , 宿营前他们 有条不紊地执行 了军 队内务 条 令 的要求。 为什么这么安静?徐芝萍走到第一个 窝棚前 , 只 看 了一眼 , 阳穴顿时发紧 , 太 压迫着血液聚 向眉宇 间 , 恐惧 而森 森然!当她 去看 第二 个第三 个第 四个 窝棚
缅 甸北 部至今 仍然是 一个让人难 以涉足 的神秘
出芳子 , 将芳子秘密纳为外宠……

中国远征军崩溃谜团揭秘 三个师抵不过日军一个师团

中国远征军崩溃谜团揭秘 三个师抵不过日军一个师团

中国远征军崩溃谜团揭秘三个师抵不过日军一个师团根据参战将领的各种回忆录,大陆和台湾选编出版的历史文件,以及史家研究的观点来看,一般认为远征军失败的战场原因是:因兵力不能及时集结,中路的主力会战迟迟不能展开,同时忽视了东线侧翼防守,被日军从侧翼席卷后方,导致整个战局崩溃。

具体情况是,当东路日军攻克和邦后,一部西进占领东枝,主力继续北上,孤军奋进,以期前出我远征军主力后方。

此刻英军送来错误情报,说西线皎勃东(乔克巴当)西南发现3000名日军,防线有被撕裂的危险,在史迪威、罗卓英的严令下,原定用于补救东线危机的新编第38师和第96师以及200师主力之一部紧急西调,这一调动正好与战场情形相反。

皎勃东扑空后,疲于奔命的中国军队再掉头东进,已经来回折腾了500公里,且已耽搁了三天时间。

第200师再全力东进,来争东枝,通过夜战一举拿下该城,正准备向和邦攻击前进,以便切断日军穿插纵队退路并准备一路尾击之,解除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断之危局。

这时史迪威和罗卓英连续四次下令:攻下东枝后,除留下第200师继续进攻和邦、莱林一线外,第5军直属部队和正在向东集结准备跟进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转向,进行根本不可能的“曼德勒会战”,按照杜聿明的看法,这一错误调动正好与战场形势的实际要求南辕北辙,从而铸成大错。

中国远征军的失算如果史迪威、罗卓英在这紧急关头不出现两次调兵失误,中国远征军正常应对的结果是在激战中各部队交替掩护着向后方作有秩序的退却,而不是全面崩溃,也就是说失败的程度不会像后来那么惨烈。

史迪威方案的错误之一是中国最高统帅部过于轻敌,蒋介石对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一般估计是三个师抵一个日军精锐师团。

这一估计未必准确,在国内战场上,程潜第一战区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2万人,但最后该师团轻松地破围而去。

实际作战中,东线的第6军两个师根本挡不住日军第56师团进攻,根据昆仑关战役经验和同古作战经历,只有像最精锐的机械化第200师那样的部队,才能三个师对付一个日本师团,一般装备的部队,六七个师也不一定抵得上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更何况甘丽初第6军分散兵力、逐次投入使用都属于兵家之大忌。

中国远征军的具体损失

中国远征军的具体损失

中国远征军的具体损失文:小报1942年2月27日在各路大军接到入缅甸作战的命令之后,中国远征军正式进入缅甸,开始了对日作战。

由于个方面的失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

4月30日,远征军长官部从瑞保撤至甘勃卢,集结于曼德勒地区的远征军各部均于当夜前转移至伊洛瓦底江西岸。

从东线包抄的日军第56师团先头部队5月5日到达怒江西岸惠通桥附近。

日军第56师团搜索联队4月30日从腊戍出发,沿途击退新29师在新维、贵街的坚强抵抗,5月3日攻占畹町,是夜复占八莫,8日再占密支那。

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境的另一条主要通道被完全切断。

之后远征军被迫从缅甸全线撤离。

在大军撤离的过程中,远征军的各个部队的具体伤亡已经不是一个秘密,小报在这里根据各个方面得出的具体数字,把这些数字呈现在你眼前。

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当时在缅甸的远征军主力尚有第5军军直15000人、下属新编第22师6000余人、第200师7000人、第96师5000余人,以及第66军的新编第38师7000余人。

但杜聿明出于对史迪威的恶感,不愿退入印度,仍希望率部返回国内。

远征军司令部于7日开始从曼西撤退。

5月12日,第5军各部抵达曼西,13日破坏了重型装备,开始进入山区徒步转进。

此后,各师即失去掌握,各自行动。

第五军的部队则不得不徒步在原始森林的“野人山”山区向胡康河谷的太洛等地前进。

进入野人山包括了第五军部分军直部队、新22师、第96师部队约2万人,其中第96师(5000-6000人)作为后卫,进入野人山后独立行进。

第200师与部分军直部队包括补训处的补充1、2团等部则沿滇缅公路方向,从日军封锁线中间夺路回国。

杜聿明部官兵在饥饿中以树皮野草裹腹,并完全迷失方向,绝粮8日,赖空投地图方于5月31日到达清加林长姆特,得到美军空投的支援。

此时,杜聿明不得不奉命改道进入印度,在空投粮药的支援下,经新平洋于八月初撤到印度列多。

此时,杜聿明率领的军部和新22师仅生还官兵三千余人。

中国远征军野人山血泪祭

中国远征军野人山血泪祭

中国远征军野人山血泪祭作者:韩文宁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09期40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近日正在热播,它讲述了发生在60多年前的一场生死保卫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2年初进攻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

这条事关中国抗战成败的运输线处在了危急关头。

盟军中国战区任命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集合精锐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

为争夺道路、争夺生存而进行的这场战争,最终以日军的覆灭、中国远征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10万遗骸在他乡中国远征军的最后枪声从这里消失几近70年,缅北丛林以及穿越丛林那著名的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在宁静中又度过了几十个春秋。

当年战争的惨烈,今人多有不知,当谈论这场胜利时,请不要把失败给掩盖了,远征缅甸的作战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败后,才取得最后的辉煌。

人们在给凯旋者授勋时,请不要把阵亡将士给遗忘。

在那茫茫丛林里、漫漫公路旁,曾经躺着中国远征军官兵不下10万具遗骸。

其中1/3的士兵不是血洒疆场,而是在撤退途中被那食人魔王——野人山给吞噬的。

当那场残酷战争在进行时,远征军的将领们都没有忘记,每打完一仗,一定吩咐部队把阵亡官兵的尸骨收拢起来,选择干燥的地方安葬,并留下伤兵看护。

他们指天发誓,告慰亡灵:等仗一打完,就接他们回家,安葬于乡梓。

可是,世事匆忙,命运多舛,缅甸丛林的10万亡灵至今还是未能回归故土。

就连当年奉命看护亡者的那些可怜的伤兵,在无望中也熬到生命的尽头,随亡灵而去,昔日的旧坟旁又添了座座新墓。

光阴流逝,春去冬来,丛林外早已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他们还在那荒无人烟的山中挣扎不安。

如今,中国远征军10万将士的遗骨已经和缅北丛林融为一体。

那高大的山峰就是一座丰碑,它记载了那一段辉煌而又悲壮的历史,尽管没有碑文,没有墓记……兵入绝境难言勇1942年3月8日,日军攻占了缅甸首都仰光,切断了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威逼印度和中国的大西南。

为了遏止日寇的侵略扩张、保卫滇缅路的畅通,中国军队组成10万远征军,赴缅与英军携手抗日。

中国远征军缅甸失利真相

中国远征军缅甸失利真相

中国远征军缅甸失利真相1942年2月25日,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

至1942年8月4日,中国远证军全部撤出缅甸。

除第三十八师和第二十二师进入印度外,其他部队分由杜聿明按蒋介石命令突破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返国。

杜聿明部途经森林蔽天的野人山区,战士落伍、失踪、疾病死亡以及被敌追阻杀伤者比战场上死伤的多数倍。

“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

据统计,10万余众的远征军至此仅存4万。

事后,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何应钦也不无感叹:此次入缅参战,“自始至终战况均呈被动之态势,虽官兵奋勇用命,实难挽救全局,实为憾事”。

缅北初战,终以失败告终。

那么,在这个悲壮惨烈的缅甸战场上,远征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中国远征军缅甸失利真相作者:倪乐雄制空权是决定因素1942年3月至8月,中國远征军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向缅甸境内出动,与日军血战数月,终因实力悬殊,铩羽而归,10万大军生还者约4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远征军全线崩溃前,在战场上始终没有发现早已参战的日军第56师团,正是这个师团先在中路挫败远征军决战的计划,然后出其不意地从东线突破远征军薄弱之防线,席卷了整个后方,导致远征军全面溃败。

在实际交战过程中,远征军原以为当面之敌仅一个日军第55师团,既没有发现驻泰国的日军第18师团提前增援上来,又没有发现从海上登陆增援的第56师团,稀里糊涂地把三个日军精锐师团当一个师团来打,以四个半师的兵力摆了个围歼对手的阵势(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相当与远征军一般部队七八个师,相当于中國军队最精锐的戴安澜第200师两三个师)。

所以远征军作战一开始便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

但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失败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制空权问题,日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失去制空权的远征军,肯定无法弥补情报不灵的缺陷。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常规作战样式是战术空军与坦克装甲部队的协同,根据德国非洲军团司令、坦克名将埃尔温·隆美尔的权威观点:“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还是无法和他作战的,就好像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败是不问而知了。

杜聿明分析远征军败因 中美英三方分歧为最大原因

杜聿明分析远征军败因 中美英三方分歧为最大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杜聿明分析远征军败因中美英三方分歧为最大原

导语:各部队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称少,给养困难。

本来预计在大雨季前可以到达缅北片
各部队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称少,给养困难。

本来预计在大雨季前可以到达缅北片马附近,可是由于沿途可行之道多为敌人封锁,不得不以小部队牵制敌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转进。

因此曲折迂回,费时旷日。

至六月一日前后,军直属部队的一部及新二十二师到达打洛;九十六师到达孟关(孟拱西北)附近;二百师到达中缅边境南坎附近;黄翔部到达国境沪水附近与国内宋希濂部取得联系。

自六月一日以后至七月中,缅甸雨水特大,整天倾盆大雨。

原来旱季作为交通道路的河沟小渠,此时皆洪水汹涌,既不能徒涉,也无法架桥摆渡。

我工兵扎制的无数木筏皆被洪水冲走,有的连人也冲没。

加以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

蚂蝗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

一个发高热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

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

我自己也曾在打洛患了回归热,昏迷两天,不省人事。

全体官兵曾因此暂停行军,等我被救治清醒过来时,已延误了二日路程。

我急令各部队继续北进,而沿途护理我的常连长却因受传染反而不治。

二百师师长戴安澜因重伤殉国,团长柳树人阵亡,第九十六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为掩护主力安全而牺牲。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远征军伤病员集体自焚之谜

中国远征军伤病员集体自焚之谜
至 项 巴一 段 , 溪涧 交 错 , 是蛮 荒 烟瘴 的不 毛 之地 ,
次 战 斗 失利后 , 开 始 后撤 , 曼西 成 为 中转 站 , 他
们 意 图从 这 里- t  ̄d h _ . 经 莫 的 村 ,翻 越 野 人 山 回 国 。
这 a - , J -  ̄ p 发 生 了悲 壮 的~ 幕 : 在 殿 后 部 队 完 成 阻 击
界 刮 目相 看 的 中 国 军 威 , 将 中 国抗 日战争 和世 界 反法 西斯 战争联 为一体 。 在 许 多 中国远 征 军 老兵 的 回忆 中 , 均 提 到 缅 甸曼 西 , 这个被 称 为 “ 公 路尽 头 ” 的地 方。1 9 4 2年
5月 , 入 缅 作 战 的 第 5军 军 部 及 新 2 2师 等 在 第
以慰 诸 烈 士 在 天 之 灵 f”
莫 的 村 位 于 缅 甸 实 皆 省 英 多 县 曼 西 镇 以- t 匕 , 到 处是布 满 原 始森 林 的 山区 ,汽 车到 了 这里 , 便 没 了路可 走 。 1 9 4 2年 5月 1 4 日, 第 5军 军 长 杜
日作 战 , 以十 万 将 士 埋 骨他 乡的代 价 , 打 出让 世
只 有 少 许 羊 肠 小 径 步 行 。 因此 杜 聿 明 不 得 已而 决 定 : 车辆 火 炮 重 装 备集 中焚 毁 , 食 粮 分 配 各 部 队 携带, 在 莫 的村 就 地 安置 不能 随 军行动 的重伤 患
1 5 00 余 人
任 务 、 即将 进 入 深 山去 追 赶 大 部 队 的 一 刻 , 1 5 0 0 余 名 绝 望 的 远 征 军 伤 病 员 在 莫 的 村 集 体 自焚
余 人 。各 级 部 队 长 应 充 - y ) -  ̄扬 “ 爱护袍 泽 ” 的军人 本 色 , 劝 导 尚 能勉 强 行 动 的 伤 患 , 由连 队 派 人扶

杜聿明将军回忆中国远征军史(下)

杜聿明将军回忆中国远征军史(下)

杜聿明将军回忆中国远征军史(下)杜聿明将军回忆中国远征军史(下)四惨败后的总退却当四月二十七日罗卓英下达曼德勒会战命令的时候,西路英军已全部退至伊洛瓦底江以西,正准备向印度英普哈尔撤退中、我新三十八师直接担任英印军的撤退掩护。

中路我新二十二师的一部在他希以北三十公里处的温丁与敌对峙。

东路我第二百师正向罗列姆攻击前进中,第六军已全部离开公路向萨尔温江以东撤退中。

敌人先头已到达细包以南大桥附近,腊戍十分危急。

罗卓英当时的兵力部署,以新二十八师四个营守曼德勒核心,以新三十八师守瓦城以西伊洛瓦底江的北岸(弯曲部),以新二十二师及九十六师分防瓦城以南小河之线。

敌二十八日占领腊戍后,二十九日敌一部附战车由细包回窜曼德勒。

这时罗卓英张皇失措,再不叫嚷“曼德勒会战”了。

三十日,他急令瓦城各部队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因东岸道路不良),续向八莫、密支那后撤。

从此我中国远征军走上惨绝人寰的惨败境地。

西路我军自四月二十七日前后即由孟尼瓦(曼德勒西,铁路终点)向印度英普哈尔撤退,所有武器车辆全部遗弃。

至五月三日前后,在孟尼瓦附近与敌小有接触后即无消息。

东路第六军二十五日以后,即向景东方向撤退。

敌先头卡车百辆已到腊戍南一百一十英里之孔海坪,二十六日午后六时即到达细胞东南之南海附近,与新二十二师八十二团接触。

二十七日,我放弃细包,二十八日,敌向腊戍新二十九师攻击,当晚腊戍失守。

三十日,新二十九师在新威布防,五月一日即失守。

五月二日,贵街失守,一○五英里通密支那、八莫的公路开放。

三日,敌攻陷畹町,分兵进占八莫。

四日,敌向惠通桥急进,当时参谋团控制着战车部队,竟不知使用战车逐次抵抗,阻击敌人,反令与敌战斗,又在芒市附近破坏一连战车以阻塞道路。

他们对于武器运用毫无常识,可以想见。

五日上午,敌进至惠通桥,与我三十六师先头部队接触。

当时惠通桥已破坏,敌由上游渡河,与三十六师后续部队发生激战。

六、七、八日这三天,敌我仍在惠通桥东岸激战。

[杜聿明害了远征军]杜聿明分析远征军败因:中美英三方分歧为最大原因

[杜聿明害了远征军]杜聿明分析远征军败因:中美英三方分歧为最大原因

[杜聿明害了远征军]杜聿明分析远征军败因:中美英三方分歧为最大原因各部队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称少,给养困难。

本来预计在大雨季前可以到达缅北片马附近,可是由于沿途可行之道多为敌人封锁,不得不以小部队牵制敌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转进。

因此曲折迂回,费时旷日。

至六月一日前后,军直属部队的一部及新二十二师到达打洛;九十六师到达孟关(孟拱西北)附近;二百师到达中缅边境南坎附近;黄翔部到达国境沪水附近与国内宋希濂部取得联系。

自六月一日以后至七月中,缅甸雨水特大,整天倾盆大雨。

原来旱季作为交通道路的河沟小渠,此时皆洪水汹涌,既不能徒涉,也无法架桥摆渡。

我工兵扎制的无数木筏皆被洪水冲走,有的连人也冲没。

加以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

蚂蝗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

一个发高热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

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

我自己也曾在打洛患了回归热,昏迷两天,不省人事。

全体官兵曾因此暂停行军,等我被救治清醒过来时,已延误了二日路程。

我急令各部队继续北进,而沿途护理我的常连长却因受传染反而不治。

二百师师长戴安澜因重伤殉国,团长柳树人阵亡,第九十六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为掩护主力安全而牺牲。

至八月初,各部先后集结于印度和滇西。

据当时初步统计,由于指挥错乱,致各部队被敌杀伤、落伍、染病死亡的,比在战场上与敌战斗而死伤的还多数倍。

计中国远征军动员总数约十万人,至此仅余四万人左右。

以第五军一个军来作比较,情况如下:番号动员人数战斗死伤人数撤退死伤人数现有人数第五军直属队150001300370010000二百师9000180032004000新二十二师9000200040003000九十六师9000220038003000合计4200073001470020000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撤退中损失人数比正式作战伤亡的大得很多,尤其在正式作战中未损失团长以上将领,而在撤退中竟损失四员之多。

团长忆侄子惨死野人山遗言 我为何不死在沙场

团长忆侄子惨死野人山遗言 我为何不死在沙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团长忆侄子惨死野人山遗言我为何不死在沙场
导语:他惨痛的呻吟声逐渐微弱,最后面色惨白,泪水直流地向我说道:& 039;舅舅!我不行了,我不能照看你了,为什么你不令我死在沙场,而让我这样惨死
他惨痛的呻吟声逐渐微弱,最后面色惨白,泪水直流地向我说道:'舅舅!我不行了,我不能照看你了,为什么你不令我死在沙场,而让我这样惨死在野人山上。

野人山,是远征军老兵的噩梦,是每个老远征军难以面对的伤心之地。

在新平洋全歼日军搜索队的这些老兵,都曾经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一个个在野人山中因为饥饿或恶性疟疾倒下。

未来的诗人穆旦当时在远征军中担任翻译。

翻越野人山的过程,使他几乎精神崩溃,自此性格大变。

在远征军中任团长的杨励初写过这样一段记述:
“一营第3连连长蒋志诚,四川永川县人,中央军校15期毕业生,我的外甥,是一个23岁的好青年。

他吃了牛皮引起肠结,腹部绞痛得在地上翻滚挣扎,无医无药,一筹莫展……他惨痛的呻吟声逐渐微弱,最后面色惨白,泪水直流地向我说道:'舅舅!我不行了,我不能照看你了,为什么你不令我死在沙场,而让我这样惨死在野人山上……'”
杨团长只能抱着外甥的头,眼看着他含恨死去,终于无法回答他临终的质询。

由于日军抢占密支那,第一次入缅的十万远征军,除了战场上损失的人员,大多被迫进入人迹罕至的野人山,试图觅路回国。

有五万名中国官兵在这条路上病饿而死,大量随同中国军队撤退的华侨几乎无人生还。

我想,他们中间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中都和蒋志诚
生活常识分享。

简析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

简析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

简析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重庆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战时中国对外国际通道不被日本彻底切断,同时应美英等国的要求,支援美国太平洋战场,于1942年1月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1年12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动员起至1942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未能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而结束。

对远征失利之因,国内外曾有不少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讨。

本文拟就从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战略地位的认识分歧、军事指挥系统的混乱以及未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三个方面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以其优势兵力迅速席卷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

1941年12月中旬,日本为了切断国外援蒋路线,逼迫蒋介石政府投降,便开始大举入侵缅甸。

为了协助英国保卫缅甸,确保援华路线的畅通,蒋介石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全称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原定第二路使用于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未组建),筹组于1941 年7 月,1942 年3 月12日正式确定番号,任命卫立煌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任第五军军长,卫因涉嫌亲共未到职,暂由杜代理。

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任总指挥。

远征军长官机构部直至1942 年4 月2日派罗卓英入缅任司令长官时才正式建立,同年八月在印度撤销。

中国远征军由三个军组成,即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下辖第200 师,新22 师,第96师)、第六军(军长甘丽初,下辖第49 师,第39师,暂编55 师、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下辖新38师,新28 师,新29师)三军九个师,总数约达十万余人。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结果以中英联军的失败和缅甸的陷落而告结束,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本文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个方案都属于“在云雾里和月光下”判断的产物,它们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哪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不取决于方案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从后来远征军惨败的结果看,杜聿明方案是当时危机情况下最切合实际的选择。由此来看,杜聿明的判断力远胜于史迪威,对战场形势的估计相当准确。此战关键在于日军第56师团在侧翼突破第6军的防线,被抄了后方。如果按杜聿明方案,全部机械化的第5军同第6军联合截击第56师团,把对手缠住还是有把握的,整个远征军的后方也不至于被抄袭。但杜聿明没有坚持己见,服从了史、罗的命令。
但出乎意料的是,日军第56师团在我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于3月28日就迅速加入同古方向作战,日军第18师团于3月29日也加入同古方面战斗,杜聿明第5军三个师实际上已稀里糊涂地同日军三个师团在交战,错把三个日本师团当一个师团来打,所以戴安澜的第200师差点被围歼,接着新编第22师、第96师轮番上场仍然节节败退。直到斯瓦阻击战期间,侦察员马玉山从日军第55师团司令部智取一份作战地图带回,杜聿明方知敌第18师团主力两个联队、山炮和重炮各一个大队加入了第55师团进攻行列,但我方仍不知第56师团已投入战场,于是自然地认为日军两个师团已经全部被吸引到中路第5军的正面,投入东线侧翼的兵力能有多少?因为通常日军一个师团主力由三个联队加其他辅助性兵种部队编成。中国统帅部和远征军指挥部对敌情的判断和随后采取的行动就是基于上述情况。因此,蒋介石过早地考虑如何实施追击,史迪威和罗卓英在同古、平曼纳、曼德勒一再固执地追求与日军会战直至崩溃,判断日军快速纵队只是两三千人的骚扰性袭击,东线暂编第55师配置分散并担任公路线警备,派出毫无作战经验新编第29师而不动用昆明附近的三个生力军驰援腊戌等等,就可获得合理解释了。
杜聿明与史迪威将道之优劣
如此惨败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但却在情理中,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
第56师团对于中国统帅部和远征军就像是“隐藏在云雾里”一样,不能苛刻地要求一定要侦察到,因为日军方面在向曼德勒作小规模迂回、还是向腊戌作大规模迂回的选择时,同样不清楚中国远征军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大多情况下,战争“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克劳塞维茨语),那就得靠判断和经验甚至运气来弥补了。也就是说即使不明敌情,也不一定意味着失败不可避免,还可借助判断力和经验。
实际上,从3月20日到4月30日的作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中路主力只有四个半师的兵力(其中孙立人新编第38师稍后赶来归第5军指挥,刘伯龙新编第28师两个团后来赶到曼德勒),有些重装备还没有运到前线,却因情况不明摆了个围歼日军三个师团的阵势,实际兵力远远达不到作战目标的要求,一旦交手,岂能不乱套?难怪何应钦认为中国远征军“自始至终均呈被动之态势”。概而言之,中国远征军在战略上和战场上失算于漏掉了一个加强的日军第56师团(该师团因得到日军第15军直属的重炮、汽车、坦克部队和第5航空师团的加强,实际战斗效能已经超过两个日军师团),恰恰是这个师团出其不意突破我军侧翼并席卷了整个后方,导致整个远征军的全面崩溃。
宋希濂将军在《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一文中不经意间透露的情况有助于解释上述疑问:“当时重庆军委会军令部对于敌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认为沿着滇缅公路东进的日军,只是敌人为了实行追击任务而临时编成的一个快速部队,最多不过二三千人,孤军深入,不能持久。”而实际上,突破东线侧翼向我后方突进的是得到航空、坦克、重炮、汽车部队加强的第56师团,人数在15000~20000之间,该师团早在3月24日开始在仰光登陆,并于3月28日加入同古第55师团方面作战,因日军保密措施做得成功,我最高统帅部直至5月28日才弄清楚。“二十八日,第八十八师的第二六四团在龙松公路上击毙了一个敌军大队长,在其图囊中获得敌第五十六师团的作战计划一份及地图一张,得知敌军第五十六师团全部都在腾龙地区,分为腾北、腾冲、龙陵、腊猛(松山)、芒市、新浓六个守备区,其师团部及直属部队驻在芒市,判断其兵力约为一万五千人至二万人左右。我当即将此项文件送到参谋团林蔚那里,林蔚立即电报军令部,随即蒋介石于三十一日下令停止攻击,将主力部队撤回,固守怒江……”。至此,中国统帅部方知造成东线崩溃的是日军一个加强师团,不是两三千人的骚扰部队。
根据参战将领的各种回忆录,大陆和台湾选编出版的历史文件,以及史家研究的观点来看,一般认为远征军失败的战场原因是:因兵力不能及时集结,中路的主力会战迟迟不能展开,同时忽视了东线侧翼防守,被日军从侧翼席卷后方,导致整个战局崩溃。
具体情况是,当东路日军攻克和邦后,一部西进占领东枝,主力继续北上,孤军奋进,以期前出我远征军主力后方。此刻英军送来错误情报,说西线皎勃东(乔克巴当)西南发现3000名日军,防线有被撕裂的危险,在史迪威、罗卓英的严令下,原定用于补救东线危机的新编第38师和第96师以及200师主力之一部紧急西调,这一调动正好与战场情形相反。皎勃东扑空后,疲于奔命的中国军队再掉头东进,已经来回折腾了500公里,且已耽搁了三天时间。第200师再全力东进,来争东枝,通过夜战一举拿下该城,正准备向和邦攻击前进,以便切断日军穿插纵队退路并准备一路尾击之,解除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断之危局。这时史迪威和罗卓英连续四次下令:攻下东枝后,除留下第200师继续进攻和邦、莱林一线外,第5军直属部队和正在向东集结准备跟进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转向,进行根本不可能的“曼德勒会战”,按照杜聿明的看法,这一错误调动正好与战场形势的实际要求南辕北辙,从而铸成大错。
在情况不明甚至已经误判的情况下,史迪威和罗卓英企图不顾后方受到威胁,集中主力击败当面日军第55师团、第18师团,使深入我后方的窜犯之敌的行动失去意义,并自动落入陷阱,这个方案有其合理之处,且属于力争战场主动权的努力。虽然事后证明其判断和行动都错了,但一般战场指挥官都很难避免这样的错误,因而这种失误尚属正常范围。如果在这种险恶形势下仍能根据判断准确行动,当属极少数的名将了。
中国远征军的失算
如果史迪威、罗卓英在这紧急关头不出现两次调兵失误,中国远征军正常应对的结果是在激战中各部队交替掩护着向后方作有秩序的退却,而不是全面崩溃,也就是说失败的程度不会像后来那么惨烈。
史迪威方案的错误之一是中国最高统帅部过于轻敌,蒋介石对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一般估计是三个师抵一个日军精锐师团。这一估计未必准确,在国内战场上,程潜第一战区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2万人,但最后该师团轻松地破围而去。实际作战中,东线的第6军两个师根本挡不住日军第56师团进攻,根据昆仑关战役经验和同古作战经历,只有像最精锐的机械化第200师那样的部队,才能三个师对付一个日本师团,一般装备的部队,六七个师也不一定抵得上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更何况甘丽初第6军分散兵力、逐次投入使用都属于兵家之大忌。因此,如果情况像原先估计的那样,只有两个日军师团在缅甸登陆,那么歼灭登陆日军、收复仰光的计划还可以尝试一下,第5、第6、第66三个军共9个师,对付日军2个师团,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可以打成平手(大多数师战斗力远不如机械化第200师)。但出乎意料的是日军在缅甸投入了第33、55、18、56共四个精锐师团外加一个第5飞行师团,且不论战略战术日军高出一筹、关键的战场制空权也在对方手里,单凭地面部队实力,就是全部远征军的装备都达到机械化第200师的水平,还需增加3个师,方能与敌持平(仅就地面部队的战斗力而言,不考虑制空权问题),可见远征军的作战计划已经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中国远征军全面崩溃之谜:或为杜聿明一念之差
摘要:
遗憾的是杜聿明虽然具备超越常人的“内在的微光”,却缺乏“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他自己也承认:“我的最大责任是1942年4月19日未与史迪威、罗卓英彻底闹翻,未能独断专行,下令第五军全部向棠吉(东枝)集中。”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首《挽戴安澜将军》,是1943年毛主席悼念戴将军为国捐躯而作。戴安澜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征战千里,痛击日军,扬我民族威武。但是,中国远征军在战略上和战场上的一个失算是,它漏掉了一个加强的日军第56师团,恰恰是这个师团出其不意突破我军侧翼并席卷了整个后方,导致整个远征军的全面崩溃。
战场的实际情况
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有几个值得追究的疑问:一、为何在3月25日,即同古之战打响第6天,蒋介石就在考虑追击问题?二、为何在侧翼东线已经出现危机时,最高统帅部和远征军最高指挥顽固地不放弃中路与日军决战的计划?直到后方基地腊戌被攻占才放弃曼德勒会战计划?三、为何在东线侧翼兵力配置如此稀薄,将陈勉吾的暂编第55师当作公路警备队以连、营为单位分散配置于茂奇、包拉克、垒固、东枝、黑河等地?四、为何日军威胁腊戌断我退路时,最高统帅部没有紧急动用驻昆明附近实力较强的第71军、第52军、第2军驰援,而是把素无训练的新编第29师仓促调来防守腊戌?五、为何负责防守腊戌的第66军军长张轸始终不明敌情?六、在战略指导上,导致远征军惨败的根本错误是什么?
很明显,中国统帅部与中国远征军指挥官因敌情不明,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实际上少算了日军整整一个加强师团的兵力。那么,怎么会做出东线日军只是两三千人的骚扰性部队的判断呢?
因为远征军作战的敌情依据最初主要是皮尤河前哨战中缴获一被击毙的日军联络官文件,得知将同中国军队对阵的是第55师团,第33师团与西路普罗美方面的英军接仗,18师团尚未跟进。第5军军长杜聿明以为在全局上,与中国三个军对抗的最多不过第55、第18两个日本师团,而当前局势下,第5军要对付的只是一个日本师团,于是他决定在同古放手大打。
Hale Waihona Puke 从日军第56师团先头部队平井支队在4月22日中午10点左右冲入和邦的情况看,按杜聿明的方案,第5军主力三个师从4月19日开始向东枝、和邦、孟榜、南曲依之线展开有三天充裕的时间,第200师48小时内即可赶到和邦布防,新编第22师、第96师亦可随后赶到。以此推算,4月22日的战场情况将是日军第56师团主力与我第5军主力在和邦迎头相撞,另外,新编第28师也可在当日投入一个团以上的兵力,23日该师全部主力可投入作战(该师实际上被运往曼德勒而置于无用之地)。如此,纵然不能击败第56师团,但以和邦为中枢凭借南登河和南渡河之险,维持一个僵持的局面没有太大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