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xx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经典著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分析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节选或解读材料,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或口头报告,展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诗词:唐诗、宋词、元曲等3. 书画:书法、绘画、篆刻等4. 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5. 建筑:古代建筑、园林等6.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诗词或一幅古画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分别讲解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让学生了解其起源、发展和特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个传统文化领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5. 课堂互动:设置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同时进行同学之间的互评,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视频和图片:收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和图片,如古诗词朗诵、书画作品、戏曲表演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传统文化初中教案

思想品德传统文化初中教案

思想品德传统文化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书画、戏曲等。

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道德教化、精神寄托、审美娱乐等。

4.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2)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确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

2. 教材:思想品德教材。

3. 网络资源: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等。

4. 课外读物: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杂志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初中传统文化教学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学教案

教案主题:初中传统文化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授课:分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传承发展以及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进行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

3.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问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传统文化在案例中的体现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传承传统文化。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重要事件。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4. 第四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 第五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要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内容、形式、价值、影响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图片:收集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合适的场所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六、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教学要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重要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教学活动:1.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最新4篇)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最新4篇)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最新4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对节日有这么多的了解,老师很欣慰,不过其它同学还有没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哪位同学还知道关于这些节日的更多内容?生:我还知道“福”字要倒贴,意思是福(倒)到了。

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重阳节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__汉字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__汉字

教案:初中传统文化——汉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则3. 汉字的文化内涵4. 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则3. 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结构和书写规则,以及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

2. 实践法: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书写汉字,掌握书法技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汉字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的特点,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

3. 讲解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则:讲解汉字的笔画、部首、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巧。

4. 讲解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讲解书法的用笔、用墨、构图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

5. 实践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书写汉字,掌握书法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6. 讨论汉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讨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练习书写汉字,掌握书法技巧。

3. 深入研究一个汉字的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汉字和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传统文化教案参考

传统文化教案参考

传统文化教案参考一、第一章:传统文化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分类和主要内容。

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意义;传统文化的分类:民间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

3. 教学方法:讲座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步骤:(1)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2)讲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3)介绍传统文化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4)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5)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第二章:民间文化1. 教学目标:了解民间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掌握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教学内容:民间文化的定义、特点;民间文化的主要内容: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3. 教学方法:讲座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步骤:(1)引入话题: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

(2)讲解民间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3)介绍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文化。

(5)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

三、第三章:古典文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古典文学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掌握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方法。

2. 教学内容:古典文学的定义、特点;古典文学的主要内容: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

3. 教学方法:讲座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步骤:(1)引入话题:讲解古典文学的概念。

(2)讲解古典文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3)介绍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方法。

(4)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典文学。

(5)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古典文学。

四、第四章:艺术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掌握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方法。

2. 教学内容:艺术的定义、特点;艺术的主要内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3. 教学方法:讲座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步骤:(1)引入话题:讲解艺术的概念。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一: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2.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能够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1. 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2.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3. 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4. 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5. 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老师简要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本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听取并记录关键信息。

教学步骤二:讲解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1. 老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步骤三: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五个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2. 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并共同整理出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展示并相互交流,老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评。

教学步骤四:探讨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1.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相关观点和例证。

3. 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整理出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步骤五: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领域,如教育、艺术、礼仪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展示。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与点评。

教学步骤六: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辅助手段1.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小组讨论的教学工具;3. 学生学案和笔记。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课程名称:中华传统文化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学会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介绍中国书画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古代诗词:教师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中国书画:教师讲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中国传统戏曲: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诗词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书画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3. 戏曲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传统戏曲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3. 教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传统文化教案6篇

传统文化教案6篇

传统文化教案(一):一、班会目标:1、经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齐欢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主持人上场: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1、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男1、“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此刻开始!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班会目的:大家都明白,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可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日,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明白今日是这个节日,却不明白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

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忙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必须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男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那就是——女1:合(中秋节)。

女1:是的,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隆重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一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女1:之后是热热闹闹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挂灯笼)男1:春风春雨迎来——清明节。

初中传统文化 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 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对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剪纸、书法、京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如诗词、书画、戏曲等,让学生分析其价值和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总结: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程将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哲学: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 文学: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形式- 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科技、哲学等方面的内容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佛教思想: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等思想3.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通过分析中国的国情,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4. 传承和践行传统文化- 学习古代圣贤的言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教学方法:1. 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

2.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生活乐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3. 实践报告: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

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第2课《中庸》选读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

对待其它人要博爱。

对待上司要忠诚。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

尊重知识。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

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

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中庸》名言积累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3课《论语》选读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