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语文苏建忠从体裁和题材的角度浸润古代诗歌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6 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6 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6 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6 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6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26 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反映现实”所做的诗歌——《卖炭翁》.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男女生齐读、混读。

3、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烧炭→运炭→炭被抢三、理解诗意对照注释,小组明确。

四、读出人物这首诗所写的故事涉及的人物有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

如卖炭翁。

对于卖炭翁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方法?(一)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二)心理描写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

哪些语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老人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诗歌朗读与欣赏:学会正确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意境。
3.词语解释:学习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在诗句中的含义。
4.诗句翻译:翻译五首诗歌,把握诗句的基本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探讨五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古代诗歌五首》,整体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发现同学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比较浓厚,尤其是通过朗读和讨论,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部分同学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文化瑰宝,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望岳》。这首诗展示了古代诗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作者:苏松全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20期苏松全(南充市嘉陵区三会小学四川南充637000)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

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一、激发学习兴趣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

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

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

接着教师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

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原来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离得这样近!在教学中,还应适当介绍一些诗词所涉及的史实、典故或诗人、词人的轶事,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还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二、注重积累,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

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古代诗词三首》破阵子教案苏教版(最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古代诗词三首》破阵子教案苏教版(最新整理)

破阵子一、教学重点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填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

“破阵子”是(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沁园春)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目标展示】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词通过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新知研习】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二、介绍词的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3.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三、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和谐圆融:语文教学的诗意追求——以《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学为例

和谐圆融:语文教学的诗意追求——以《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学为例
杖说 ” , 即“ 文” 是学 “ 诗” 的拐 杖 , 先读诗 句 , 再
友谊 、 情感 ( 人 品、 诗 篇) 。传统 文化 的熏 陶就
是 由一段真情 、 一首诗 篇 、 一个 人物等等 累积
起来 的。因此 , 我 们 在第 二课 时要 做 的 就是
找 出散落在 文 中 的相对 应 的词 句段 落 , 诗 文 对照, 体现“ 文” 的“ 拐杖” 之 价值 。但 我 以为 , 这样处理 势必 会人 为地 割裂 诗 和文 的关 系 ,
要 什么?教师该 做什么?我们 该怎样 看待 文
本 ?其实 , 不一 定在 所谓 的“ 文包 诗” 的形 式
《 黄鹤楼送 别 》 把古 诗 《 黄 鹤楼 送孟 浩 然 之广 陵》 巧妙 地融合 在 一篇 浅显 的 现代 白话
文中 , 通过一个美丽 动人 的故事 , 还 原 了诗歌 创作的情景 , 再 现 了两 位大 诗人 之 间 的交往 及 其风采 。文 章是 诗歌 的扩展 和 阐释 , 诗歌
引领学生“ 借文赏诗”—— 凭借课文对古诗意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课堂观察
2 0 1 4 年第7 期
境的形象描绘 , 发挥想象力 , 深入挖 掘与 品味
文本 语言 , 培养 语感 , 发展 思维 , 从而 真正 进
生 师
依依惜别 。 学习就需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
( 板书: 依依 惜别。 )
是 文章的浓 缩 和提 炼 。诗 与文 浑然 一体 , 相
映成趣 。
有个性 的 语 言 , 作 者用 古 典 韵 味 的 语 言 ( 对 仗、 押韵 、 描 摹等 ) 描 写 了古 人惜 别 的美 好情 感; 要让学 生感 受李 白和孟 浩然 精 神层 面 的

南充语文学科苏建忠全国卷作文的审题与成文

南充语文学科苏建忠全国卷作文的审题与成文

全国卷作文类型4及其立意研究
• 请看下面作文题的表述特点(共有5套)
• 2013年卷Ⅱ试题。这类试题在2015年之后 才大量出现? • 2015年卷Ⅰ试题、2015年卷Ⅱ试题、2016 年卷Ⅰ试题、2016年卷Ⅱ试题。 •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普通材料作文的区别在 哪里?该怎样一下判断出来?
一般类材料作文的拟提纲与成文
2015年卷Ⅱ: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 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迷作 出重大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 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 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 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 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 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卷Ⅰ: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 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 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 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 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 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 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 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 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2014年卷Ⅱ: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 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 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 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 深入理解思想内容,精准把握情感内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  深入理解思想内容,精准把握情感内涵
阅 读 知 识
题 型 知 识
强化重点 点拨疑点
【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避暑纳凉 [唐]钱起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 十旬①河朔②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③。 注 ①十旬:这里指酒。②河朔: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③沧浪:沧浪歌。《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答案 (1)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 景象。 (2)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 顺应之的道理。
【边练边悟4】圈点出提示诗歌情感的关键词,并据此推断出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
①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答案 “独”,表明孤独感;“夜”,有一种漂泊感。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 “泪”,内心伤感。 ③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入浅黄。 答案 形态词:明、净。色彩词:深红、浅黄。时间词:夜、霜。合起来说,虽说已处深夜,深秋,但山 水明净,景色鲜艳绚丽,表现出诗人并不悲秋,反而有爱秋之意。 ④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答案 副词:自、空。“芳树”“春山”虽好,却无人欣赏,诗句用宜人的景色衬托诗人寂寞凄凉的心情。 ⑤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答案 地点词:荒城、古渡。时间词:落日、秋山。景色黯淡、凄凉,反映了诗人凄清的心境。 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答案 典故语:羊公碑。副词:尚。直接情语:泪。羊祜建功立业,永被后人铭记;反观自己,伤心流泪, 功业未成。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基础2014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基础2014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
6
江西樟树中学 廖志刚
2.形容词 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 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黄河远 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 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尤其是颜色词,大 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 气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 “红”“绿”“火”“蓝”这些包含绚丽色彩的词 语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
17
江西樟树中学 廖志刚
5.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 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 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 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王安石《元日》)。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
5
江西樟树中学 廖志刚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 “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 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 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江西樟树中学 廖志刚
考点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 轼 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苏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苏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苏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看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明白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差不多上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观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画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要紧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要紧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颂扬。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存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明白得《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形。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刻:一课时课前预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观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明白得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受?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问。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新修改.doc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新修改.doc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歌欣赏题练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通过在谢眺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柯坏遇、壮志难酬、抑郁不平也苦闷,也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

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自己的精神便有了•种难得的爽快。

由于诗人乂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更愁“用生活的现象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4、“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归隐江湖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描写边塞荒凉的秋色,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自抒怀抱,慨吸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笔力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2、这首词情景交融,由“异”字统领上阕的景物描写,“塞下秋来风景异” “异”在何处?基本要点:荒芜、凄凉、大雁南飞,各种声音充满边寨特色,两军对垒战争紧迫。

白祥志,赤壁怀古教案

白祥志,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白祥志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4》。

章节及课题: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第一课时《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性词作,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在立意、写法、题材上也极具典型性,是怀古词的代表作。

诗词鉴赏切入的方式可以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尽可能还原文本本身的情感内涵,触摸到文字背后那颗美好鲜活的灵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是的作品,作者通过写景、怀古、思情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在教学中, 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适当的氛围,激发诗词鉴赏的兴致,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常识,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开朗乐观的对待生活,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二、学情分析这首词放在必修4唐诗宋词单元在婉约词的对照下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进行学习,之前已学过《赤壁赋》,学生对这首词并不陌生,甚至对苏轼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他的其它词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那么这一课的教学应该做的就是对已熟悉的文本做进一步的研习,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感受,在朗读吟诵的基础上增加理性认识、感受理解词意。

在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中,发挥联想和想象,打破时空界限,与古人对话,指点评说、感悟体认,从而积淀自己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更好地拓展个人的生命宽度。

三、设计思想(一)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开阔雄浑之意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借引导回顾必修一学的前《赤壁赋》,自然牵出对作者写作背景的回忆。

(二)利用多媒体超级链接范读全文,纠正文章的字词读音,学生朗读全文。

接着分析文章,以(豪迈、怀古、思情)三个方面展开,创设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整篇文章课文。

高中语文苏版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版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版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周至一中李春利教学目标:1、正确明白得“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阅读要求。

2、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明白得作品包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想: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

通过诵读适应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第一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

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本单元共涉及10首诗歌作品,涉及到诗、词、曲三种样式,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重点讲解《将进酒》《李凭箜篌引》并指导学生设计诵读方案。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忆:《中国古代诗歌观赏》的三个单元表达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概、风格。

“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表达。

二、诵读在学习中重要作用。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因此,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中的情感。

2、有感情地全身心地投入诵读,能够受到诗歌音乐美的熏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三、明确“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一句话,借助诵读深切体会诗词的音韵、情感。

四、如何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要紧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苏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4页)

苏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4页)

苏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4页)(2)实验中学王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本诗作者生动逼确实人物描写,领会其精神含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要紧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古诗的要紧内容;难点:认真揣摩诗人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等描写的写法,体会作者从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能运用到写作上。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1.导入:图片再现现实版卖炭翁,导入新课。

2简介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明白,被称为“老妪能解”。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3.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截了当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喧闹街坊,以低价强购物资,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事实上夺之。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明白得文意。

6.设疑自探,整体感知:(1)诗歌显现了哪些人物?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2)诗歌要紧讲了什么故事?一个卖炭翁辛劳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3)围绕炭能够分为哪几个层次?烧炭——运炭——被夺炭7.分析老翁: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什么缘故要如此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邻近的终南山上。

语文八年级第四十六章教学解析

语文八年级第四十六章教学解析

语文八年级第四十六章教学解析第四十六章《古诗文鉴赏》是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并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鉴赏技巧和实例分析三个方面对该章进行解析。

一、基本概念1. 古代诗文的特点:讲究意境、借景抒情、抒写个人情感。

2. 五言绝句:四句诗,每句五个字,字数较短,音调抑扬顺谐。

3. 七言绝句:四句诗,每句七个字,字数较长,音调较为宽松。

二、鉴赏技巧1. 学习诗文的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文。

2. 理解诗文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3. 品味诗文的艺术:欣赏古人的智慧和表达方式,体验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三、实例分析下面以杨炯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例进行分析:山路曲折难行处,墙花漫照竹林虚。

谢公屐齿尘埃里,“不见五陵豪杰墓。

”1. 背景分析:该诗描绘了一位行走在曲折山路上的游人。

2. 诗意解读:随着山路的曲折,景色变幻,表达了游人行走于险阻之中的困难;墙上的花朵在竹林中荡漾的影子中反射出光芒,营造了一种虚境的美感;“谢公”指的是谢安,他的屐齿走过尘埃弥漫的山路,反映了古人豪杰的境遇;作者通过表达“不见五陵豪杰墓”来强调古代英雄的不朽和历史的虚无。

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该诗通过简洁而灵活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思念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这是一首结构优美、意境深远的古诗作品。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解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鉴赏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加欣赏和品味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感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总结:《古诗文鉴赏》这一章节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古代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通过学习基本概念、鉴赏技巧和实例分析,学生能够提高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的“千古江山”版块里的课文,从专题整体而言,是引导学生学习前人解读历史、诠释历史的着眼点,看看他们是如何表述自己的人生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第二版块选入的两首词都是宋代怀古词,都是词人览景生情,触发词人遐想而作。

特别是苏轼的这首词,行文结构清晰明了,先是词人观赤壁雄壮之景,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进而联想起赤壁之战时三国英雄之一周瑜的雄姿英发、指挥若定的豪迈之事,对比之下,43岁的苏轼自感自己早生华发、壮志未酬,但苏轼没有像杜甫般沉郁,也不完全等同于陶渊明的划线逃离。

苏轼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能够借助自然景物,自我消化,实现释然与超脱。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沉吟涵咏,引导学生对这首怀古词进行赏读,充分感受苏轼的旷达与洒脱。

学情分析: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此课的学情,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语感完成基本的课文解读,有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能比较分析概括文学形象,但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上,学生有时会有一定的懈怠,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比如理解苏轼在理想与现实矛盾面前依然旷达超脱的情怀,学生往往不能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综合考量,因而反映到诗词的朗读上,就显得没有激情,没有抑扬顿挫,自然更不能从审美情感上真正理解苏轼。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感悟词的意境,感受豪放词的恢弘气势。

2、分析词作在选景上的特点,掌握豪放词在情景结合方面的方法。

3、知人论世走进苏轼,理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词中的“江月”意象,感受苏轼的旷达。

教学难点:理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导入(展示苏轼图片)这位老者是谁呢?(苏轼)因为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曾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他的眼里有束光,心里有片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一看10年来15套诗歌题有哪些规律
题号 2007-2008 年 2009 年 2010-11 2012 年 年 二㈡ 古 代 诗 歌 阅 同左 同左 同左 8、9 读 11 分, 2 10 年 乐 小题(近体诗 府诗 词曲,两个笔 11 年 近 答分别为 5 分 体诗词 6 分) 曲 2013 年 同左 2014 2015 年 2016 年 年 同左 同左 同左 试卷Ⅱ 试卷ⅠⅡ均 Ⅰ卷 李白 为两首 为为 1 首唐 古体诗;Ⅱ 诗比较 代律诗;卷 卷杜 甫古
2016年卷Ⅲ:曹翰《内宴奉诏作》 •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 参考答案: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 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 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 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 》题材相 似,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不同之处。 (6分) • 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 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 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 悲慨。
一、读懂古体诗:例3(读懂诗好做题)
2010 年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 雨雪曲 ① 江总 ② ③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三、从题材上说古诗:例1 (读懂诗好做题)
• 2011年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 诗,完成8—9题。 • 春日秦国怀古 • 周朴① •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 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 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 旋绕曲折。
2016年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 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 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 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 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曹霸先凝神 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6分) •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 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 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 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 家要捕捉住此马肥东的神采尤其不易。
2016年卷Ⅰ:李白《金陵望汉江》 •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 ,崔嵬飞 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 , 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用意?(6分) •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 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 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5分) •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 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 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 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011年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 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 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 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注意答这种题要先总后分) •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 的?(6分) •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 情。
二、读懂近体诗:例3(读懂诗好做题)
• • • • • •
2007年宋诗,刘一止《小斋即事》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 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四、词是诗之余:例2(读懂诗好做题)
• 2014年Ⅰ卷:《阮 郎 归》无名氏①
•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 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 劫迟③。 •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 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 这首词属于含蓄显志。题材上属于闺怨诗。
二、读懂近体诗:例1(读懂诗好做题)
• • • • • •
2013年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二、读懂近体诗:例2(读懂诗好做题)
从体裁和题材的角度浸润古代诗歌
(2007-2016课标卷古代诗歌题的总结)
2016年9月11日
为什么要从体裁和题材的角度浸润古代诗歌
• 为什么要从体裁的角度去复习诗歌? • 解读难度不同;近体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规律; 同一体裁可能最突出的手法相同 • 为什么要从题材的角度去复习诗歌? • 同一题材的诗所用手法和意象常常相同,主旨 常常相似 • 为什么要让学生浸泡在古代诗歌之中? • 从读懂到感受再到赏析,不是教师的解题指导 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做二三十个高考题就一定 能行的。退一步说,没有浸润,连答题时该使 用的“专业术语”都用不对。
2013年卷II: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 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 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 这首咏梅诗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 分析(5分) •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是几乎未涉及梅花的 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 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得2分, 分析3分 •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有无从 说起,以致在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知道日暮才独自 离开。答出心情3分,分析3分
一、读懂古体诗:例2(读懂诗好做题)
2016 年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①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 ()画工如山貌不同。 ③ ④ 是日牵来赤墀下 , ()迥立阊阖生长风 。 诏谓将军拂绢素, ()意匠惨淡经营中。 ⑤ 斯须九重真龙出 ,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 御马名。③赤墀 chí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 门。⑤斯须:一会儿。
• • • • • •
2016年卷Ⅲ: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2007年宋诗,刘一止《小斋即事》
•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 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 兴亡。 • 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 “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 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 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 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 直”、“因局方”的句意。 •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 样的情怀?(6分) •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 “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 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 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 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 世事讥讽的情怀。
Ⅰ第 8 题变 体诗; Ⅲ卷 为与课内诗 宋律诗。 只 歌 比 较 分 有Ⅲ 卷出 析。 了与 课内 诗词 对比 试题
一、读懂古体诗:例1(读懂诗好做题)
2016 年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 ,崔嵬飞迅湍。 ② ③ 六帝沦亡后 ,三吴不足观 。 我君混区宇 ,垂拱众流安 。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 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 的鱼。
2010年江总《雨雪曲》 •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 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 • 全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的“别路”是什 么意思?(5分) •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 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 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 “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 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 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 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