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静夜思》[唐]李白
《静夜思》[唐]李白《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文译:看到床前面的月光,怀疑好像是地上面结了霜。
抬头望见山上空的月亮,低头思念起了家乡。
欣赏:全诗白描,实物只有床、月光、山月,虚拟的还有霜和故乡,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动作也只有看、望、举头、低头、思,包含近(看)远(望)、高(举头)低(头),最后突出思故乡的主题,通俗明白,紧扣题目。
没有任何声音,体现静字;近看月光、远望山月,说明夜字;思故乡,明确点题,归结到思字。
日常景色,不俗比喻,平常动作,俯仰之间,思绪万千,诗人见月,月照故乡,永恒思乡主题,人之常情。
月、头两字故意重复,说明在强调。
好诗似曾相识,就像宝玉黛玉初见,都眼熟面善旧相识,久别重逢一样,道出心底原就蕴藏着的情感。
此诗句是从晋《子夜四时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化出。
细释:李白这首脍炙人口、原汁原味的原作原创诗,可惜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知道的是明朝的修改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为什么原作不被重视熟悉,而修改版本却广为流传呢?说来话长,主要是版本问题,校勘时详述。
还有,对最平常的床字,居然有六种解释,也是常人所不了解的,简述如下:一是平常之义,睡具。
二是井栏。
也有井上木栏、围栏、辘轳底座等说法。
三是井台。
据学者程实考证,并有论文发表。
四是床即窗的通假字。
五是凳、几、榻、胡床等,总称坐具。
马未都等认为是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
六是檐廊台基,是床的繁体字——牀的本意,日韩字典里有此释项。
到底哪个解释是真的,只能问李白去,有些困惑吧,请你自己选择吧。
还有,疑是解释为若是、好像是,其实就是怀疑释项的延伸,都可以解释通。
另外,本诗是古诗,不是格律诗,不讲究平仄,但是声圆韵整,朗朗上口,应该归入乐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因其诗题自拟,归类到新乐府辞。
蘅塘退士分类错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将其纠正过来了。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1。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静夜思》解析,欢迎阅读。
古诗《静夜思》解析篇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译文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与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与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与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非常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非常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李白《静夜思》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好像。
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静夜思》是李白在异乡的深夜里,对故乡深深思念的情感表达。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诗意和深沉的哲理。
首句“床前明月光”,描绘出一幅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的“疑是地上霜”,通过将月光与霜进行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冷色调,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举头望明月”一句,诗人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向往。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陷入深深的思考,他的思绪飘向远方的故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怀念。
整首诗以月光和霜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已经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抒怀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静夜思》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静夜思》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作品原文:静夜思⑴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词句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古诗的意思
静夜思古诗的意思
1、古诗《静夜思》的意思是:“月光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起初以为那是一层层的白霜。
抬头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
”
2、原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静夜思》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 1 页共1 页。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全诗的意思是: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2、原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1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2《静夜思》作品介绍《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9首。
《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古诗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出自《静夜思》这首诗。
《静夜思》原文静夜思[1]作者:唐·李白明代版本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古诗]《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似的。
⑷举头:抬头。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唐诗三百首之《静夜思》
《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唐诗静夜思全文注释及鉴赏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李白《静夜思》全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
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李白的《静夜思》一诗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李白的《静夜思》诗词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静夜思》全诗鉴赏
《静夜思》全诗鉴赏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
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静夜思》全诗鉴赏,欢迎大家浏览!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词语解释】
举头:抬头。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
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静夜思(床前看月光)——唐·李白
静夜思(床前看⽉光)——唐·李⽩床前看⽉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低头思故乡。
诗词⽂本从《李太⽩全集》通⾏版本: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译⽂明亮的⽉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轮明⽉,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产⽣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井是⽊结构⽔井。
古代井栏有数⽶⾼,成⽅框形围住井⼝,防⽌⼈跌⼊井内,这⽅框形既像四堵墙,⼜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个明⽉夜,很可能是⽉圆前后,作者由看到⽉光,再看到明⽉,⼜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那么作者不可能⾝处室内,在室内随便⼀抬头,是看不到⽉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件物什,⾄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且在窗户前⾯是可能看到⽉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便可证实作者所⾔乃是室外的⽉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雅·斯⼲》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板凳,但⼈所坐的⾯⾮⽊板,⽽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静夜思》古诗原文
《静夜思》古诗原文《静夜思》古诗原文《静夜思》是唐代作者李白所作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作者于屋内抬头望月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静夜思》古诗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静夜思》赏析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赏析篇2[案例描述](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静,安静。
夜,夜晚。
思,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
)板书:明月光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4.理解第三行诗句: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
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
板书:举头望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
(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
)抬头望的明月。
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
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
读第四行诗。
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
疑举头思故乡(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这里我是选用一个环节来进行说明,这个月来,我的点点感悟。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沉的思乡之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床前的明月,引发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的月光明亮如霜,让人误以为地上铺满了霜。
我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在异乡的夜晚,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唤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而“低头思故乡”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广为传颂的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一
静夜思
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
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 畅,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 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称为“诗仙”。
jìng yè sī
静 夜 思
李 白
jì ng
yè chuáng
tóu
jǔ
静
夜
床
dī
头
gù
古诗解释
静夜思: 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古诗解释
床前明月光: 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洁白。
疑是地上霜: 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地上霜
举起
• 有往上伸的意思。 例如:举起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古诗解释
举头望明月: 抬头看着明亮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
想一想:
李白为什么想自己的故
乡? 低头想故乡的什么呢? 你看到月亮,会想些什 么呢?
各位小朋友,请你仔细想一想,回答下 面的问题。
• • • • • •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诗中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得出来? 作者在床前看到什么? 他原来以为那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
举
xiāng
guāng wàng
光
望
低
故
乡
故 夜
头 床 低 乡 光 静
望
举
安静 光明 远望
夜晚 举手 低下
木床 抬头 故乡
静 夜 思
唐 .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 夜 思
唐 . 李 白
你能用“/”标出 古诗中应该停 顿的地方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