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中国传统文化第10课反省自身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很多,如秦的暴政中的阿房宫、骊山陵墓及相关的兵马俑、修长城、各式各样的残酷的刑法,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及与他们有关的人物、事情等,这些内容很多,且都是很多学生很感兴趣的。
这就使上课时的选材产生了难度,不讲吧,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讲吧,又会显得太多,而且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与难点。
如何才能适量地讲述,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我在设计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利用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我把全节课分成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史料解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历史课的学习氛围,同时能够增长知识;第二部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相互的问答中感受提问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部分:讨论探究,很多学生对刘邦与项羽的故事都会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因而对他们的故事和老师的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因而在讨论时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历史知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基本上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创设情境,提供史料、地图等,以问题式启发学生逐步探究得出结论,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节课紧张有序地完成了。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问题,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有了不少的提高,反馈的意见也比较好,但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本节课的成语故事是非常多的,我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成语故事的穿插。
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一新生来说,历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的话题。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
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精选篇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反思通过这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就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就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与哲理睿智至今仍就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
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借鉴,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与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瞧之甚少。
但就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就是对“孝”的认识。
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就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与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
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
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子女,她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她们的骄纵与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
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就是她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她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就是从“谨信”做起。
《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就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
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就是很高,但就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
第10课_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_教学反思doc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
岳集中心校王欢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的亮点和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适时地调整教学方
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堂课是“古为今用”的充分体现。
以往在讲授百家争鸣时,往往是老师列表,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往表里一填,学生课下死记完事。
但我们认为这样没有任何的益处,而应该使其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百家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其积极的一面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利用古代的传统思想来解决现代的问题。
3.此课的讨论又为后面的课程做了铺垫。
比如:秦朝运用了法家思想;汉初采取黄老思想;汉武帝之后则使用了儒家思想等等。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连贯,更加系统。
4、不足之处:由于初一年学生思考问题较为肤浅,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在讨论问题时不够深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10课教学反思
第10课《秦王扫六合》的教学反思
2014/11/4 本节课在本单元中所占的地位是承上启下。
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封建社会的制度建设,重要性非常突出。
本单元在本册的重要性又是重中之重。
本册的重点就可以归结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秦汉历史。
所以,要将本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作为重点来对待。
【板书】
一、秦灭六国
1、时间
2、过程
3、原因
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目的
2、内容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
①统一度量衡
②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2、文化
统一文字,全国推行小篆和隶书
3、思想:焚书坑儒
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影响:
4、军事
(1)北拒匈奴筑长城
①目的:
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南通岭南修灵渠
作用
5、秦朝疆域四至
四、秦朝的历史贡献
①结束了……
②建立了……
③统一了……
④扩大了……
【领导指导意见】
王副:1、知识量大,如何让学生最大化的吸收知识?2、班级后面的学生大都没做笔记,要走下讲台,监督他们。
施主任:1、管理课堂。
我的声音过小过于平缓,要该大声的地方大声。
指导学生讲到哪了,笔记记到哪。
3、讲学法。
针对这批学生要面临中考,要教会他们如何自己审题、做题,将题
目的关键词圈出来,让学生自己解答。
我:本节课没有兼顾好板书、PPT和活动,另外因为黑板的特殊性,也没有板书完全。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反思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很多,如秦的暴政中的阿房宫、骊山陵墓及相关的兵马俑、修长城、各式各样的残酷的刑法,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及与他们有关的人物、事情等,这些内容很多,且都是很多学生很感兴趣的。
这就使上课时的选材产生了难度,不讲吧,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讲吧,又会显得太多,而且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与难点。
如何才能适量地讲述,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我在设计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利用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我把全节课分成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史料解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历史课的学习氛围,同时能够增长知识;第二部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相互的问答中感受提问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部分:讨论探究,很多学生对刘邦与项羽的故事都会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因而对他们的故事和老师的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因而在讨论时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历史知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基本上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创设情境,提供史料、地图等,以问题式启发学生逐步探究得出结论,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节课紧张有序地完成了。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问题,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有了不少的提高,反馈的意见也比较好,但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本节课的成语故事是非常多的,我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成语故事的穿插。
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一新生来说,历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的话题。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
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孙国荣一、备课理念和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讲述了近代化探索的第四件大事新文化运动。
包括该运动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等内容。
但教材对该运动的背景和该运动的内容介绍得少,而且比较抽象。
尤其是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实质及该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很不理解。
因此在备课时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上网或通过工具书收集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增加知识,以补充课本中的不足,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的同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资源如图片、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等。
对教材的设计依据生命化课堂的基本要求,既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又没有机械割裂;所设计的问题兼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图识图能力、材料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史料引领、问题驱动为主线,综合采用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立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设置三个模块,每一模块都设置小标题辅助学生对本阶段的特点有总体上的认识。
学生活动包括自主探究和师友合作探究两部分。
每个探究之后,都有交流展示的环节,通过自主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带着收获的自豪,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学生学习基础、状态和效果我们第二实验中学初二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资源丰富生动,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设计探究性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10课(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10课(论语十则)教学反思关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
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许多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许多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
尽管如此,但关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特别好。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受到看起来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情愿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假如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那么》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存,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通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适应、做读书积存的适应。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论语》十那么,我采纳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
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
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尽管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然而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明白,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尽管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然而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
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操纵不恰当,因此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在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启示。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下面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反思和感受。
首先,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如《孟子》、《大学》、《中庸》等,我明白了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些经典中提出的“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认识到个人的修身齐家,是为了国家和天下更好地服务,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整体的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做人的原则与底线,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对待人事物。
其次,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我对自然界的美和生活的真谛有了更多的触动。
古代文人的作品往往能够把握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忙于事业、追求物质利益,往往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好,对自然界也缺乏敬畏之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关注自然,提高对生活的品味。
再者,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了瞬间获取信息、快速判断事物的品质。
然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告诉我们,世界是复杂且多样的,需要我们有耐心和毅力去观察、思考和理解。
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我懂得了“三人成虎”的道理,明白了一个事件的真相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
这样的学习使我不再盲目相信一言堂的观点,并培养了我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最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收获了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意识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精选20篇)
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精选20篇)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篇1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教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学生有很多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现,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述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
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篇2教师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对于课堂过程的承转起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主导适度恰当就非常重要了,如学法上先对本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主题脉络把握。
如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必须及时到位、精炼朴实,像对传统文化是包袱和财富之辩,对于学生的理论论证和实例说明加以评析,让学生回答得到认可进而可激发其回答的积极性。
如利用多媒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总之,教研发展离不开师生共进,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
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篇3本框题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深。
而且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去讲解内容,并且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读后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读后感《七年级上册语文》是我们初中的第一本语文教材。
这本教材内容丰富,从古代诗词到现代散文,从古代神话到现实生活都有涉及。
经过学习,我感触颇深,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在课本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诗词。
我喜欢课本中收录的《观书有感》这首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书籍知识的渴求和珍惜之情。
这首诗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拥有广阔的思想天地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
其中一篇《傲慢与偏见》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以幽默而生动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容易陷入的偏见和误解。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理解到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包容和尊重。
我们不能轻易地对他人进行评判,而应该多角度,客观地看待一个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课本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一些神话故事。
其中《白蛇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的辩证关系。
通过读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爱是无私的,是需要付出和奉献的。
同时也明白了爱情并不单纯,它也可能导致破坏和悲剧。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思考。
课本的第四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其中有一篇《眼睛的秘密》让我深深地被触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失明的女孩在通过科技助盲后,重见光明的故事。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视觉对人类来说有多么重要,也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视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我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也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
我明白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同时,我也会认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广度。
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学习传统文化,深刻反思忏悔偏见和误会源自狂妄、无知和狭隘。
我真实地感受这句话的正确。
一套名为《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现在在我看来就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而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颇不以为然,我心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所谓“批判的态度”使我变得狂妄和无知。
当我转变观念,深刻反思后,我发现这套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杀人、卖淫、嫖娼、吸毒、偷盗、找情人、堕胎、收红包、卖假货、忤逆父母……凡是能想到的罪恶,在一场场汇报,一次次忏悔中都可以看到,我深为义工老师们真心忏悔的勇气而感动。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这些老师们的现身说法、勇敢剖析真的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其难以做到的程度不亚于面对屠刀和枪口的勇士。
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忏悔和反思呢?你对传统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就敢狂妄地去曲解,去批判。
你曾经对《学记》中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智。
”进行过质疑,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其”指的就是“善教者”,其实是吗?未必是,它完全可以理解为“听者”和“学者”——因为善教者的启发,使学习的人随着自己的志向来学习。
一知半解,断章取义,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这是我对你从前的评价。
再反思一下我的教育教学方式。
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曾经体罚过学生,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罪过,我深深为此感到羞耻。
记得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有老师采访于永正老师,他问于老师有没有体罚过学生,于老师很坦然地说体罚过,然后就忏悔。
于老师是小语界的名人,这样的忏悔并无损于他的形象,相反,还赢得了尊重。
还有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从中得回扣的“恶”,这种“恶”大概就是潜规则吧。
明明知道不对,很多人却都做过,如果你不做,反而不正常,对于这种“恶”,很早我就忏悔过,但我一直没有断“恶”,我只能以给学生发奖品的方式使我的心灵得到平静。
这样话,在我心里憋了很久,今天才说出来,这样的话,会让很多人看到,任你嘲笑,任你不齿。
我的脸面比那些在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的那些老师们的脸面还重要吗?其实《弟子规》早就教育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对于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过而不改,错上加错呢?我想其根源在于没有“发耻心”,不知耻,就不会反省,不会忏悔,不会改过。
2018初一历史教案设计与反思第十课
重点、
难点
孔子和百家争鸣
媒体运用
课件
预设过程(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4、《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授课人
备课时间
10.9
上课时间
1015
执教班级
4、5
课题
第十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课时
1
教学课型(新授、复习、
习题、实验等)
新授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七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第课反省自身
教学方法
学生读、思、议相结合,教师精讲点拔
教具
白板、.ppt
教学课(板书课题):反省自身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1)博学多闻:《论语学而》《论语里仁》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二)细察勤问:周处改过自新
1、学生读故事,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a.苏轼如何评价周处的?(改恶从善,不害为贤)
b.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人有了错误不可怕,只要认识错误,并且决心改正错误,无论何时都不算晚,同时要向周处学习那种知错就改、改过自新的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3)乐学深思反省自己的方法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a.反省的方法是什么样子的?(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得起良心、是否出于私欲。)
b.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
(4)善变明理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讨论:a.古代圣贤是怎么对待他们犯下的过失?
孔子:感到幸运
第10课反省自身教学案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传统文化
总课时数
1
课题
《论语学而》《论语里仁》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任课教师
教学时间
第12周
教材
简析
简介:《论语》简介:
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传统文化课堂反思(通用5篇)
传统文化课堂反思(通用5篇)传统文化课堂反思篇1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次公开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一是因为自己生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备课,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二是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最后课堂延迟了下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时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三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还不够特出,在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环节由于的演示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办法按设计一样达到完美的结局。
最后,感谢陈月强、林淑庄、曾新桓、吴彰龙和郭伟文等科组的各位老师,正是有他们坚持听我试讲和不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才使本节课顺利完成,应该说本节课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是属于大家共同努力的公开课。
传统文化课堂反思篇21、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本课从当地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着手,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知识,树立情感,培养能力,是新课改中生活化的体现。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发言,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过多的点评,只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之间能有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线索清晰,条理分明。
在中外文化交融的今天,通过学生课内外的学习,以“阳西传统文化”为线索,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展开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秩序井然。
传统文化课堂反思篇3由于课文内容是讲传统文化的,所以经过科组尤其是备课组的帮助,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在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可以正视传统文化,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可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摒弃糟粕。
正如当天《东莞日报》的叶珊记者采访时说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七年级上册第10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10课课堂笔记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1. 课堂笔记之古代文化在古代文化部分,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礼仪、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在思想方面,我们了解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其中,儒家强调的是“仁爱”、“忠诚”和“礼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人物有墨子等。
在礼仪方面,我们学习了古代的跪拜礼、婚礼和葬礼等传统礼仪。
其中,跪拜礼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礼仪形式,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婚礼和葬礼则是古代家庭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生命的重视。
在艺术方面,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和音乐等作品。
其中,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绘画则是古代艺术家表达美、传递情感的重要形式,代表人物有顾恺之、吴道子和朱耷等;音乐则是古代人们娱乐、祭祀等活动的重要形式,代表人物有师旷、伯牙和嵇康等。
在科技方面,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课堂笔记之现代文化在现代文化部分,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影视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文学方面,我们阅读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巴金、老舍和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展现了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子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30年代上海商界的生活和斗争;《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影视方面,我们观看了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等人的电影作品。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及教学反思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知道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解它的意义和影响;•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思想家的思想,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古代和现代思想的发展。
2.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确它的意义和影响;•认识一些重要的古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学习如何分析和比较不同思想家的思想。
3.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古代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案、学习资料、课堂展示材料等。
2. 导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某个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或者用一些短语概括古代的某个思想流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让学生了解这个课程要讲的内容是围绕着古代思想的比较、交锋和影响展开的。
3. 分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古代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让每个小组汇报它所学到的知识。
4. 总结讲解在小组内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5. 进一步探讨在传统古代思想的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思想对比和发展的话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某个思想流派或者某个思想家的看法,并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内容。
6.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式采用分组学习和小组展示,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但是,因为每个小组汇报时间较长,容易使同学们失去注意力,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要改进这种分组方式,让小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所学到的知识。
三、教学效果评价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更新,对于古代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在教学中也学到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读后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读后感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的体会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本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还拓宽了自己的思维。
阅读感悟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我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
从诗歌中我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之处,它们能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散文作品让我沉浸在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之中,让我更加了解人性和社会;小说则让我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让我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还有,这本教材引导我思考人生的问题。
通过阅读其中的一些作品,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人生自古谁无死》中的生死问题,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生命的终结,应该珍惜当下。
这些启发使我更加积极面对生活,珍惜时间。
归纳总结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更多学习语文的动力。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美妙之处,让我开始欣赏文学的魅力。
同时,这本教材也引导我思考人生的问题,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找到了一种探索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方式。
总之,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10课》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过程。
通过阅读其中的文学作品,我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开始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
这些收获将对我的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有了过失就改正
b.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犯下的过失?
四、练习与作业
1、背诵《论语学而》《论语里仁》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
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3)乐学深思反省自己的方法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a.反省的方法是什么样子的?(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得起良心、是否出于私欲。)
b.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
(4)善变明理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讨论:a.古代圣贤是怎么对待他们犯下的过失?
孔子:感到幸运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二)细察勤问:周处改过自新
1、学生读故事,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a.苏轼如何评价周处的?(改恶从善,不害为贤)
b.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人有了错误不可怕,只要认识错误,并且决心改正错误,无论何时都不算晚,同时要向周处学习那种知错就改、改过自新的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背诵《论语学而》《论语里仁》
2、积累部分反省自身的名言、古诗词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论语里的思想
2、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含义和要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做一个省身的人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学生读、思、议相结合,教师精讲点拔
教具
白板、.ppt
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点题:第10课(板书课题):反省自身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1)博学多闻:《论语学而》《论语里仁》
第10课反省自身教学案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传统文化
总课时数
1
课题
《论语学而》《论语里仁》课型源自新授主备教师任课教师
教学时间
第12周
教材
简析
简介:《论语》简介:
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