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一)
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高g,q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谭学娟(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4e,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当前,高职院校已从规模扩张进入到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而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问题已成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可-'t4-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
关键词:高职师资建设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并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20024"f: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珏乏的目标:“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然而六年过去了。
高职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搞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问题2008年6月在天津举行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卜,教育部彤bl k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坦言,我国职业教育当前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投入不够,二是师资不足。
“这几年,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达到了810万人,2002年时还不到400万人。
如今翻了一番。
但是教师的数量还基本上维持在上世纪末的水平。
大体卜换算,缺40万人左右。
”他还说,从事职教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譬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还比较弱,这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最不相适应。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
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0%:招":L283万人。
(2020年整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关心的热点问题.doc
→→背景:阅读内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关心的热点问题[日期:06-05] 来源:作者:[字体:] 1.当前为什么要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我国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建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这一重要使命。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很晚,还没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上来,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形成核心竞争力,主要内涵为:实行开放办学,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坚持、完善“双证书”制度;加强干部、教师、职工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院校长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和水平。
3.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些?(1)学校领导能力的建设。
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战略思想、创新能力、管理执行力、决策能力、人格魅力等。
(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并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总结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
(5)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提高科研水平。
(6)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把专业教育和技能鉴定最大限度地结合好,完善和全面推行毕业生的“双证制”。
4.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什么?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质量、效益”,关键在于:强化学校各级领导的能力的建设,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领导集体;落实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明确培养目标,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摘要: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探究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成因,最后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建设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
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既面临着全新的内外部环境,也需要承担起新的责任与使命。
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但是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特性。
因此,对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高质量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此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部分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加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成为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力量,然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却与预期有很大差距。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内容不熟悉或把握不当。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 但大部分人的成长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少高校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便让刚走出校门的新入职青年教师直接走上讲台。
由于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知识缺乏,大部分青年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理解,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教学内容缺少创新。
学报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功能分析——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五期︵总第六十一期︶·高职教育研究·摘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为一种高职院校的稀有宝贵资源,不能仅局限于满足教师晋升职称发表论文的需要,而应主动将其与学院优质校行动计划相联系。
课题组针对目前广大师生对学报功能的狭隘性认知以及编辑部工作内容相对单一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系列有利于全面发挥学报功能的措施。
关键词:学报;功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5-0007-03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5.003收稿日期:2018-06-06基金项目:晋城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立项课题《学报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功能分析与实践》(项目编号:LX-201701)作者简介:刘海燕(1972-),女,山西泽州人,副教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学报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功能分析——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刘海燕,高爱芳,潘志军(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设置的主要栏目“高职教育研究”“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应用技术研究”“学术探讨”等,均与学院内涵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经过10年的办刊实践,学报稿源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且每期所采用稿件基本都以最新的理论前沿为论述依据,体现出论文自身的时代性和新颖性。
如果学院教师都能主动关注学报,养成勤于阅读学报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及时了解和掌握高职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思想和举措的同时,借鉴全国各地兄弟院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功经验。
从提升师资水平的角度来看,广大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报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拥有比其他没有正式期刊的兄弟院校同行相对容易的论文发表机会。
一、学报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功能分析(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定义“内涵建设”相对于“外延发展”而言,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同时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两种增长方式。
实例分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
实例分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兼职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几个典型案例,探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政府、企业和学院等三方面提升,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得以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兼职教师的概念及特征根据教育部教育厅[2002]5号文件阐述“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
”兼职教师一是具有职业身份的多重性,他不仅是学院外聘教师,而且是企业员工;二是兼职教师融入程度不高,兼职教师在学院里一般都是匆匆来匆匆去,跟专业教师联系不强,被邀请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及教研活动的机会比较少;三是兼职教师稳定性不高。
其体现在兼职教师的工作频繁流动,另外他的工作时间也不确定性。
2 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校企合作办学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现今,针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形成诸多模式,以下选择两所院校为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一体化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兼职教师定位上采用多层次的结构、多元化的角色和多形式的作用;兼职教师聘请方面细化标准、程序规范和拓展途径着手;培养方面对兼职教师分类培训、专兼结对子和一视同等待遇;管理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管理模式、营造人文着手。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则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解决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以营销、服务和人才培养建立合作机制;创新制度机制和环境建设。
3 兼职教师管理的几点思考当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改革人事、财税制度,创新管理制度。
兼职教师管理通过政府政策规范和引导,出台一些相关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例如,可以建立一套包括聘任、考核、福利和职务评定等制度,让它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对于支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的企业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允许鼓励高素质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研究
地方的产业结构 , 并进行适时 、 适需 、 适度 的结构优 化和内涵更新。这一属性决定高职专业设置与建设
性、 社会性 、 实践性、 技能性 和应用性 。而高职教育
在此基础上还兼具 高等教育属性 , 其培养 目标定位 为高技能人才 , 即一种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 整及建设都应当由多元主体参与。
务地方经济与发展的建设宗 旨。因此 , 高职院校选
择重点建设 专业要从服务 当地发展 的实 际情况 出 发, 不能偏离市场和就业岗位的需求 。只有这样 , 才 能在专业建设过程 中获得适需 的教学资源 , 并实现 专业建设 的目标。
( 二) 实施校企合作 的培养模式是重点 专业 的服务属性 和开放 属性表 明高 职专业 设
业属 性
从 现 代 职业 教 育 的起 源 来 看 , 任 何 职 业 劳 动 和
职业教育 ( 包 括培训 ) 都是通 过“ 职业 ” 的载体形式 开展 的, 这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 了职业劳动的 维 度 和职 业 教 育 的标 准 。 因此 , 职业 教 育 具 有 职业
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专业设 置与市场需求 的互动属性 , 是高职院校 的社会服务 功能决定 的。因此 , 高职教育 的专业设置必须针对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9 — 1 3 【 网络出版】 h t t p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 s / d e t a i l / 4 5 . 1 2 6 8 . C . 2 0 1 3 1 1 2 9 . 1 7 5 5 . 0 1 2 . h t ml 【 作者简介】 周 旺( 1 9 6 6 一 ) , 男, 广西博 白人 , 南宁职业技术 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主要从事 民族饮食文 化和职业教 育研究。
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
当前高职 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手 段 上 不 同程 度 地 存 在 错误 倾 向和 短 视 行 为 ,造 中存在 的新 问题 成 了青 年 教师 重 眼前 、轻 长远 , 重 物 质 、轻精 神 底
、
机 制 管理 不完 善 ,对 年 轻教 师 在 激 励 目标 和 激 励
江山 , 在 实 现 中国高 等 教育 大众 化 、 优 化 高等 教 育 结 构上 发 挥 了积 极 作 用 。 当前 , 高职 院校 加强 内涵 建 设 ,实 现跨 越 式发 展 首 要 任务 是 加 强师 资 队伍
建 设 ,而青 年教 师 的 队伍 建 设 是 内涵 建 设 的重 点 内容 , 是 当前 高 职 院校 师 资 队伍 的主 体 。 提高 他 们
化 、责任 意识 不 强 ,岗位 意识 较差 ;一 些年 轻教 师 参加 工作 时 间短 ,教学 经验 不 足 ,业 务水 平不 高 ;
一
套 完 整 的青 年教 师 培 养 规 划 与 机 制 ,在青 年 教 师
素质提升 、绩效考 核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 的缺
失 。如 职称 评 定 、评 优 评先 、课 题 申报 、进修 培 训 中的 论 资排 辈 , 职称 评 定标 准 的 高度 简 单 化 , 评审
展 的 有 力 保 证 。 随着 互 联 网等 新媒 体 的超 常 规 发 展, 知 识创 新 和 更新 的速 度越 来 越快 。 青 年 教师 体 力 精 力 充沛 , 接 受新 生 事 物 能力 较 强 , 只有 不 断地 吸收 新知 ,才能 应 对社 会 的 挑 战 。因此 , 切 实加 强 青 年 教 师 队伍 建设 ,提 高 他 们 用 中国 特 色社 会 主
9C 职 A R 擞 E E R 论 H O 坛 R I
试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试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摘要:在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已由原先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而高职教育要能实现社会所期望的价值, 赢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就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内涵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内涵;优势;理念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36-001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洗礼,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多层次、多类别相互竞争的阶段。
高职教育要能实现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赢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就必须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的特色建设、品牌建设等一系列的内涵建设。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为内涵建设指明方向所谓办学理念就是一所学校办学的信仰,是学校办学追求的目标,它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走向。
目前,我国众多的高等职业学校都是由原先的中等职业学校升级而来,很多学校虽然在规模上、体制上升了级,但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仍然沿用着中等职业学校时的办学思路。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不管升级为什么,它依然脱离不了“职业”这个核心,因此,离开市场,谈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如同纸上谈兵。
高等职业教育要同市场、企业不断接轨,了解市场、企业对学校办学的需求,使高等职业学校办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教师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成为学校教育所期望的人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师资建设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高师培养的教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针对性不强,导致高职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不强;还有高职院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紧缺的专业招不到教师,公共课老师人满为患等。
对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专业课教师的引进力度。
辽宁省教育厅等六部关于转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辽宁省教育厅等六部关于转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08.25•【字号】辽教发〔2021〕57号•【施行日期】2021.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辽宁省教育厅等六部关于转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沈抚改革示范区社会事业局、党建工作部、财政金融局、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局,各高等学校:现将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指导意见》的重要意义《指导意见》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号)的重要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作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二、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做好改革的实施工作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要对标对表《实施意见》的有关政策措施,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有关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高职院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思考
大多数高职 院校青年教师 的 比例都超过 总规模 的
收稿 日期 : 2 0 0 8 - _0 3 0 8 作者简介 : 刘 家枢 ( 1 9 6 3
-
)
,
男
,
辽 宁 海城 人
,
高 职 教 育研 究 所所 长
、
副教 授
。
2 0 08
年第 5 期
维普资讯
第 10 卷 第 5 期
,
由 于 这 批 青 年 教 师 生 长 于 改 革 开 放 的特 殊 时 期 国高等教育 行业
维普资讯
第 10 卷 第5 期
V o I. 10
。
i
:
№ 5
.
■ 毒誊t
粤j 学螽袅
高 职 院 校 加 强 青年 教 师 队伍 师德 建 设 的 思 考
口 刘 家枢
(沈 阳 职 业 技 术 学院
,
辽
宁 沈阳
1 10 0 4 5 )
摘
要
:
关键 词
:
"
高职 院 校 内 涵 建 设 首 要 任 务 是 加 强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青 年 教 师 的 师 德 建 设 是 内 涵 建 设 的 重 点 内容 高职 院 校 青年 教 师 队 伍 规 模 大 年 龄 接 近 教龄短 社 会 经 验 与 实 践 经 验 少 非 师 范 类 比 例 高 学历 高 独 生 子 女 比 例 高等是 其 突 出 特 点 同 时 在 师德 方 面 还 存在 些值 得 关 注 的 问题 因此 应 针 对 高职 院 校 青年 教 师 队 伍 特 点 开 展 有 针 对 性 有创 新 精 神 的 师 德 建设 工 作 高职 教 育 ; 青 年 教 师 队 伍 ; 师 德 建 设 ; 对 策 ; 思 考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析
关键 词 : 高职 教 育 青 年 教 师 队伍 师 德 建 设 对 策
随 着 社 会 对应 用 型 技术 人 才 的需 求 越 来 越 大 ,国 家对 高 职 教 育的 扶植 力 度 越 来 越 大 。 注 也 越 来 越 多 近 几 年 , 国 关 我 的高 职 教 育 实 现 了快 速 发展 , 师 数 量 大 幅 增 加 , 仅 不 到 十 教 仅 年 时 间 , 当初 的十 几 万 发 展 到 如今 的几 十 万 其 中青 年 教 师 从 增 长 速 度 最快 . 学 历 层 次 较 高 . 多 高职 院校 批 量 招 聘 应 届 且 许 毕 业 的 本 科 大 学 生 和 研 究 生 .使 青 年 教 师 达 到 教 师 总 量 的 5 %以 上 高 职 院 校 承 担 着 为 生 产 、 理 、 务 一 线 培 养 应 用 0 管 服 型 人 才 的 重要 职 责 ,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除 了 取 决 于 教 师 的 教 育 而 教 学 水 平 外 , 取 决 于 教 师 的 师德 水 平 。 职 院校 青 年 教 师 队 还 高 伍 建 设 直 接 决 定 着 高 职教 育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 新 形势 下 , 强 在 加 高 职 院 校 内 涵 建 设 的 核 心 就 是 加 强 青 年 教 师 队 伍 的 师 德 建 设 。 等职 业 教 育 事 业 的 快 速 发展 使 大 批 青 年 教 师走 上 讲 台 , 高 由 于受 市 场 经 济 和 某 些 社 会 思 潮 的 影 响 ,个 别 青 年 教 师 在 师 德 方 面 还 存 在 着 种 种 不 足 。 这 些 因 素 不仅 直 接 影 响 到 高 校青 年教 师 自身 的 完 善 , 且 影 响 到 学 生 的 成 长 和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而 的发 展 。 语 云 :师 者 , 以传 道 授 业 解 惑 也 ” 古 “ 所 高等 职 业 教 育 不仅 需 要 教 师 转 变 教 育 思 想 和 观 念 、更 新 知 识 、提 高 教 学水 平 , 需要 教师 具 备 良好 的职 业 道德 更 目前 高职 院校 青 年 教 师 师 德 建设 存 在 的 问题 从 高职 青 年 教 师 的 现 状 来 看 ,近 几 年 来 高 校 青 年 教 师 大 都 是从 学 校 到 学 校 , 有 或 很 少 接 触 社 会 。 因此 . 如 何 把 握 没 在 师 德 与实 际等 方 面 都 不 同程 度地 存 在 偏 差 。 外 , 来 越 多 的 另 越 高 职 院校 把 主 要 精 力 放 在 扩 大 办 学 规 模 上 ,对 师 德 建设 的 精 力投 入不 足 , 价 体 系不 够 健 全 。 评 1 师职 业 荣 誉 感 薄 弱 , 业取 向 不 坚定 。 . 教 职 近年 来 , 部分 青 年教 师 是 被 动选 择 高职 教 师 工作 , 有 大 没 对教 师职 业 的专 门培 养 , 少有 强 烈 的教 书育 人 、 人 师 表 的 很 为 荣 誉 感 和 自豪 感 , 少人 把 教 师工 作 作 为谋 生手 段 , 乏 强 烈 不 缺
基于组织文化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2 01 3年 5月
教育 观察
S u r v e y o f Ed u c a t i o n
V0 1 . 2" No . 1 3
Ma y . 201 3
基 于 组 织 文化 的高 职 院 校 人 力 资源 管 理探 究
曾立华
( 广 东科学技 术职业 学院 , 广 东广州 , 5 1 0 6 4 0 )
化在 学 校管 理 中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 意义 。组 织 文 化
模式 。组 织文 化是 人力 资源 管理 中 的重要 因素 , 在
高 职院校 中发 展 组 织 文化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 作 用 和
意义 。
一
、
当前 高职 院校人 力 资源管 理存在 的 问题
不仅 为管 理工 作 的开展 提供 活动 的框架 , 而且 获得 认 同 的优 秀组 织 文 化 对 所 有 组 织 成员 都 有 较 强 的
现 出较 高 的水 平 。 ( 三) 人员 配置 失衡
织对 于学校 来说 具 有 关 键 性 的意 义 , 因此 , 人 力 资
源管 理应 当成 为 学校 的 中心 工作 之一 。高 职 的人 力资 源管 理需要形 成整 体 的组 织文 化 , 以优 秀 的教
职工 人才 管理 理念 来 帮 助 E l 常 的教 学 与其 他 各 类 工作 的推 进 , 以组 织 化 的行 为 准 则 指 导管 理 工 作 ,
[ 关键词] 组织文化 ; 高职院校 ; 人力资源管理
[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7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3 7 1 2 ( 2 0 1 3 ) 1 3 — 0 0 2 1 — 0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解读1、16号文的全称及国家出台16号文的目的16号文全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这个文件的目的是正确引导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2、教育部16号文也称“新九条”,其主要内容分别为:(1)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3)关于专业改革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4)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5)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关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7)关于师资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8)关于教学评估: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9)关于领导保障: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16号文件的“一个重点”、“两个要求”、“三个建设”、“四个加强”、“五个重视”(一)、一个重点: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
(二)、两个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三个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1)、实践基地建设6个“要”:①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③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④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⑥要力争进入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点专业领域。
论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培养途径
论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培养途径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目前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但不管是哪种概括,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一是停留在字面解释上,二是表现为较有理性的综合解释。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具有高职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既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具备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双师”概念的核心在于双素质。
同时“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主要特征:(1)要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和高尚的师德,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
(2)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及基本的学历层次。
(3)要熟悉和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
(4)具有综合性人才的特征。
高职教育需要的教师,不是纯学者型、教学型的,而是通教学、懂生产、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还要有管理经营能力和市场科技信息意识,即专业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素质;公共课教师要具有双师素养。
(5)职业技能通过校企结合和实习实训而形成等。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双师型”教师是中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中的新型人才模式。
总体上既能教书育人,又能生产管理经营。
素质上要求真正的全面发展,既有学问,又有能力;既高于一般学科本位的教师,又高于一般企业技术管理人员。
“双师型”教师是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群体。
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很突出。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浅议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浅议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进程的加快,教学质量的跟进与提高已然成为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传统的师资建设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因此,各类院校都在努力构建更加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师资队伍。
相应的解决对策: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准;重视教师的培养,构建高素质教学梯队;竞争、聘用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对策“国为兴,必贵师而重傅。
”没有一流的教师团队,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助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其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的根本保证,更是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这一“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
一、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发展阶段,相应地,高职教师的队伍建设也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专职教师总数逐年递增。
截至2010年,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共有专任教师4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51%。
2.教师队伍“质”的提升也堪称“突飞猛进”,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拥有“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是反映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据统计,我国已有近40%的专业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均大幅改善。
3.“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得到普遍重视。
高职教育并不仅停留在片面的“学历教育”,而是旨在使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的本领,以适应社会真实需求的“技能教育”。
因而,对高职教师而言,尤重言传身教。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最新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1、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2、高职教育的属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3、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方针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5、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6、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7、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8、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
9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10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11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
12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
13、国家对高职教育构建专业认证体系的要求是:教育部2006年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14、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根本内容有专业培养方针、根本要求与专业方向、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总体放置及必要的说明15、高职教育教学大纲的根本内容有:课程的培养方针、教学内容和根本要---------------------------------------------------------------------------------------------------------------------------------求、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研究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这是教学大纲的根本内容。
16、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有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等特点。
17、为什么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材,所以它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作者:王天一彦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2年第04期摘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
在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普遍特点的情况下,着重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共同点以及我校今年面对的学生多元化的特殊情况,结合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教龄短、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少、非师范比例高、独生子女比例高的特点和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不强、追求物质享受与高收入、缺乏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等问题,对我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高职教育;青年教师队伍;学生多元化;对策;思考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14-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经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振兴民族、发展教育的关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职院校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和结构复杂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从1999年的18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63万人,其中青年教师增长速度比较快,特别是青年辅导员队伍扩充的速度惊人,青年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必经之路[1],加之青年教师自身拥有的一些特点,可以预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特别是在我校今年所面对的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下,青年教师和青年辅导员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2]的思维以及“以实际技能训练方式进行技工培训的学徒制度”[3]的误区,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4]。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即“知识全面、能力全面、品德全面”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
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一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内涵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是指以知识全面、能力全面、品德全面为教育目标,通过学科教育、技能培训、品德修养等多种教育手段和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全面:这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学科教育,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2.能力全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市场的专业人才,因此他们需要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实践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品德全面: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上述三个方面,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计划。
这需要综合考虑学科教育、实践教学、社会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的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规模发展层面上升到内涵提升层面,如何尽快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谋划,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师资队伍的顶层设计要着重考虑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确定师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同时围绕顶层设计探索有效的途径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要素分析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着眼于学院的长远发展。
设计好这样一个系统,必须清楚地了解影响该系统的几个要素。
1.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首要因素。
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在发展目标、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
学院的办学定位解决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学院的办学定位,基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确定师资队伍的框架。
2.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学院的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是培养能够独立、负责任、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需求,对各自的办学优势进行选择和创造,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办学模式。
如何让学院的办学特色落地,需要有一支适合学院办学模式的教师队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延伸、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3.学生的需求也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因素。
老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从目前的高职生源来看,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老师从意识上走下讲台,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推行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需要老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以及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一)
摘要]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设与内涵建设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应明确专业教师职责,注重对教师教学教研工作的指导,重新制定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关键词]内涵建设;专业教师职责;教学教研;考核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正面临着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变。
内涵建设又称“软件”建设,包括办学思路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产学结合与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等。
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专业建设都以教师为主体,能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调动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搞好内涵建设的关键。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兴专业较多,加上因规模扩张需要,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比以前增多,但专业完全对口的少;中低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女教师多,男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从校门到校门的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还未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
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2教师对自己职责认识不明。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有些高职教师仍只将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认为专业建设是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的事,与普通教师联系不大,甚至有的教师直言当初选择教育行业是图当教师只上几节课比较轻闲,不关心本专业招生就业情况,不愿意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更不想参加生产实践及带学生顶岗实习。
3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不适应。
有些高职院校仍以教学课时数作为教师考核的杠杆,以发放课酬作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手段,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是与规模建设下引导教师多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相适应的,不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工作生活质量等问题,不利于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研科研。
二、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与中学教师、普通高校教师有不同的素质要求。
除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须具备以下素质:
1开拓创新能力。
专业内涵建设要求高职教师能按照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开发出新的教学体系和新的课程内容。
这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探索高职教育新理论,熟悉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及时获取所教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经过选择、提炼
后,及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
2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高,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开发新项目、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
高职教师除课堂教学外,还需带队参加生产实践,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必须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应善于处理与实习就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善于处理学生实习中的突发事件,善于借鉴和学习同事的知识和专长,在参与学校专业合作开发、课程开发、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等方面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