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

合集下载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第八人民医院[专业知识]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第八人民医院[专业知识]

专业制版
7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4个血清学,其 毒力及致病性DENV-2,3>1,4。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对同型病毒持久免 疫,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有效保护,若再次 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发生增强免疫反 应,导致严重表现。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流行高峰为8-10月。
1.12
1.00 0.67 0.65 0.64 0.61 0.54 0.51 0.30 0.21 0.19 0.08 0.06 0.04 0.03 0.02
死亡数
5 1 -
-
-
专业精制版
5
登革热诊疗指引起草过程
2013-10: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3 年版);
2014-8: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印发登革热诊 疗指南(2014版)的通知,10月11日卫计 委发布第二版诊疗指南
2014-9:广东省重症登革热诊疗指引
2014-11: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 年版)
专业精制版
6
目前登革热防治存在问题
1. 登革热早期诊断及疫情报卡不规范 2.重症病例的识别及其救治缺乏经验 3. 实验室早期诊断技术有待提高 4. 医务人员对2014版诊疗指引不熟悉,诊 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精制版
8
登革病毒
Rey FA . Nature.2013V497N7450 :443-4
a, At 28 °C, mature dengue virus particles have icosahedral symmetry and are composed of 90 dimers of the surface glycoprotein, protein E. The icosahedral axes of the particles are represented with symbols: two-fold, ellipse; three-fold, triangle; and five-fold, pentagon. Thirty dimers lie at the icosahedral two-fold axes (grey) and 60 at general positions that are not on a symmetry axis of the particle (displayed as one E protein in green and the other in cyan). Red and yellow indicate the two glycan chains that are attached to each E protein. b, c, Zhang et al.6 (b) and Fibriansah et al.5 (c) show that the particles take on an expanded form at temperatures of 34 °C and above, and no longer obey strict icosahedral symmetry. A prominent feature is a large opening at the three-fold axes, such that the viral membrane (purple) becomes exposed. The differences in dimer–dimer contacts seen in b and c may depend on the selection of particles used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he represented E dimer positions are therefore only consensus locations. (Figure prepared with the PyMOL Molecular Graphics System, Version 1.5.0.4, Schrödinger, LLC.)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解读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解读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 1.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 出血等; • 2.休克; •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1000 IU/L )、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 脑炎)等。
(三)鉴别诊断。
• • • • • • • • • • • • •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影像学检查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中医辨证治疗 十一、预后 十二、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十三、出院标准
一、病原学
•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 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 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 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 、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 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ຫໍສະໝຸດ 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登革热的主要流行区(http://www.who.int) (浅红色表示登革热流行区,红色表示合并有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区)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通报
• 截至2014年10月5日零时,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 和实验室确诊病例20132例。 • 病例分布为:广州(16966例)、佛山(1912例)、中山(300例)、江门 (281例)、珠海(165例)、东莞(106例)、深圳(86例)、阳江(72例)、肇 庆(69例)、清远(41例)、汕头(39例)、湛江(37例)、茂名(23例)、潮州 (9例)、揭阳(9例)、河源(6例)、云浮(5例)、汕尾(3例)、惠州(2例)、 韶关(1例)。 • 截至2014年10月4日,全省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例,其中广州4例(白 云区3例、越秀区1例),佛山1例。 • 具体到广州情况,全市病例超千的区为白云4504例、海珠3341例、 越秀2866例、番禺1851例、荔湾1811例、天河1545例。其他区病 例总数都在500例以下。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实验室检查
3.血生化检查: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 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 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 Ⅸ和Ⅹ减少。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 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 倾向。
五、登革热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 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版)
周维俊
一、关于登革热定义问题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
2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 ,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 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3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二、登革病毒的特性
出血的 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 据病情及时输注 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 板显著减少应输 注血小板
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 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 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十、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卫气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 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

登革热诊疗方案解读20141106

登革热诊疗方案解读20141106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有 间质性肺炎表现。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 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并出现心包、 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脑 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可作出登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 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作出诊断。
典型登革热: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1.急性发热期:第2-7天

急性起病,畏寒、发热,双峰热型。可伴头痛, 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并可出现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皮岛”(第3~6天) 见于颜面及四肢,可出现皮下出血、瘀点瘀斑、 牙龈出血、鼻衄等。
2.极期:第3-8天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
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 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心衰、急 性肾衰、脑病(脑炎、脑膜炎)等。
鉴别诊断
• 与发热伴出血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鉴别;
8.少尿
实验室指征
1.血小板快速下降(计数低于50 x 109/L );
2.红细胞压积升高(较基础值升高20%以上)。
、并发症
• 中毒性肝炎
• 心肌炎
• 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 二重感染 • 急性血管内溶血
六、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病程第4~5天降至最低点,以 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至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2014-10-11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VIP专享]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

[VIP专享]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

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培训2讲课文档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培训2讲课文档

1. 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病程超过5天,且热退24h以上可解除。
2. 出院标准:
热退24h以上且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第二十九页,共29页。
HCT升高的幅度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血浆渗出严重可引起休克,随着休克加重和持续,发生代谢性酸
中毒、MODS、DIC。 少数无明显血浆渗出,但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
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第五页,共29页。
部分病例尤其是老人伴基础疾病患者,如发生 休克未及时处理,可发生重要器官损害。
第三页,续不缓解, 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在病程第3~8天,重症预警指征的 发生标志着极期的开始。
常伴有进行性WBC减少和PLT快速下降。
第四页,共29页。
部分出现血浆渗出表现,如球结膜水肿,胸腔积液、腹水、心 包积液、低蛋白血症等。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4倍以 上升高等。
第十九页,共29页。
与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征等鉴别;
与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 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
脑病表现的病例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与血液系统疾 病鉴别。
第二十四页,共29页。
补液原则是在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可给 于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补充白 蛋白等胶体液。
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调 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尿量达约 0.5ml/kg/小时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静脉 补液量。
补液时间为24~48小时。
第二十五页,共29页。
第十二页,共29页。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培训(张复春)[可修改版ppt]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培训(张复春)[可修改版ppt]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 可有皮肤瘙痒。
WBC计数开始上升,PLT计数逐渐恢复。
病程 发病天数
体温
发热期 01 2
40
38
极期 345
热退期
恢复期 6 7 8 9 10
双峰热
3
6
出血
临床表现
休克
器官损害
实验室检查
血浆渗漏
血小板 白细胞 红细胞压积
血清学和病毒学
病毒血症期
IgM/IgG
WHO登革热严重性分类
登革热±预警征
重症登革热
无预警征
有有预预警警征征
1.严重血浆渗漏 2.严重出血 3.严重器官损害
登革热±预警征的诊断标准
疑似登革热
于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旅行 发热且满足2个如下标准: 1.恶心、呕吐 2.皮疹 3.周身疼痛 4.束臂试验阳性 5.白细胞减少 6.预警征中任何一个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后 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高峰,可维持 2~3个月;发病1周以后检出IgG抗体, 可维持数年。
发病1周内,在患者检出高水平的IgG抗体 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 IgM/IgG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极期通常在病程第3~8天,重症预警指征 的发生标志着极期的开始。
常伴有进行性WBC减少和PLT快速下降。
血浆渗漏及严重出血表现
部分出现血浆渗出表现,如球结膜水肿,胸腔 积液、腹水、心包积液、低蛋白血症等。
HCT升高的幅度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血浆渗出严重可引起休克,随着休克加重和持
续,发生代谢性酸中毒、MODS、DIC。 少数无明显血浆渗出,但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
实验室确诊登革热
预警征
1.严重腹痛 2.持续呕吐 3.临床液体积聚 4.粘膜出血 5.嗜睡,焦躁不安 6.肝肿大超过2cm 7. HCT增加 8. 血小板显著下降

登革热诊疗规范指南规范版 .doc

登革热诊疗规范指南规范版 .doc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登革热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指南》,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4页(P262-265)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4年南宁市青秀区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J], 韦振明;黄中学;张虹;占钧瑜
2.从2014年广州登革热诊疗实践谈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体会 [J], 李际强;谷孝芝;刘云涛;张忠德
3.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J],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节选) [J],
5.2010—2014年汕头市澄海区登革热蚊媒幼虫监测结果分析 [J], 李炼冲;吴远锐;许泽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节选)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节选)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节选)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30)31
【摘要】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登革热;诊疗指南;抗病毒治疗药物;对症治疗;治疗原则;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病死率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3.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

4.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J],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5.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发布 [J], 《健康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8(031)005
【摘要】一、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总页数】8页(P385-392)
【作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J], 张复春;盛吉芳;王贵强;何剑峰;彭劼;唐小平;秦成峰;卢洪洲;李兴旺;刘清泉;赵鸿
2.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04年修订稿) [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3.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J],
4.肿瘤恶液质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 [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

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肿瘤恶液质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登革热特点


1. 其临床症状与年轻人类似,发热、皮疹、肝脏 肿大、皮肤出血、腹痛等少见,而胃肠道出血、血 尿、心肌炎、急性肾衰竭的发病率高。 2.导致重症登革热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较年轻患者有更高的血浆渗漏发生率及病死率; 约有10%的老年患者无合并发热;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高; 老年患者补液、复苏期间应同时考虑其与衰老相关 的心肺功能下降。此时易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急 性肺水肿等,严密观察及调整液体输注量可明显降 低此类并发症发生。
病程 发病天数 体温
40 38 3 6
发热期 0 1 2 3
极期 4 5 6 7
双峰热
恢复期 8 9 10
热退期
出血 休克 器官损害 血浆渗漏 血小板 白细胞 红细胞压积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和病毒学
IgM/IgG
病毒血症期
WHO登革热严重性分类
登革热±预警征 重症登革热
无预警征
有预警征
有预警征
1.严重血浆渗漏 2.严重出血 3.严重器官损害
登革热±预警征的诊断标准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疑似登革热
于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旅行 发热且满足2个如下标准: 1.恶心、呕吐 2.皮疹 3.周身疼痛 4.束臂试验阳性 5.白细胞减少 6.预警征中任何一个 实验室确诊登革热
预警征
1.严重腹痛 2.持续呕吐 3.临床液体积聚 4.粘膜出血 5.嗜睡,焦躁不安 6.肝肿大超过2cm 7. HCT增加 8. 血小板显著下降
鉴别诊断




与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鉴别; 与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 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 脑病表现的病例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相鉴别;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与血液系统 疾病鉴别。
登革热的临床处理方案
第一步 综合评估: 1.病史,包括症状、流行病学、过去史和家族史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体检和意识状态评估 3.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和登革热特异性检查 第二步 诊断,病程和病情严重性评估: 第三步 处理: 1. 传染病疫情报告 2. 根据临床表现和其它情况分组治疗: A居家治疗 B 住院治疗 C 紧急处理和尽快转诊
极期表现



部分患者在退热后病情加重或高热持续不 缓解,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 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 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在病程第3~8天,重症预警指征 的发生标志着极期的开始。 常伴有进行性WBC减少和PLT快速下降。
血浆渗漏及严重出血表现




部分出现血浆渗出表现,如球结膜水肿,胸腔 积液、腹水、心包积液、低蛋白血症等。 HCT升高的幅度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血浆渗出严重可引起休克,随着休克加重和持 续,发生代谢性酸中毒、MODS、DIC。 少数无明显血浆渗出,但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 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 咯血、肉眼血尿等。
登革热诊疗指南起草过程




卫生部临床专家组2013年在云南试行重症登 革热诊断标准; 2014年5月在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基础上 形成初稿; 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在北京对指 南进行讨论、修改、定稿; 8月26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印发登革热诊 疗指南(2014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4第746号
登革热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史、年龄 、基础疾病、并发症等。 少数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设置独立病区收治,病区所有病房安装窗纱、门 纱,给每个患者提供蚊帐。 病人限制室内活动,不得随意到病区以外的区域 活动。穿长袖衣长裤,睡觉前挂好蚊帐,避免蚊 子叮咬。做好防蚊灭蚊。 医务人员的防护。医护人员必须穿长衣长裤,强 调休息时一定要放蚊帐和点蚊香,医生值班房安 装纱门和纱窗。落实标准预防。医务人员出现发 热必须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排查登革热。
登革热并脑出血
MRI可见左侧顶叶及颞叶多发出血灶
彩色B超检查结果
发病第5天
发病第13天



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叮咬史;
临床表现: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测阳性:IgM/G抗体、NS1及病 毒核酸等 排除其他诊断

诊断分类

疑似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 征,WBC或PLT减少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IgM抗体阳性。
重症病例的临床预警指征



退热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明显出血倾向; 肝肿大>2cm; 少尿等
重症实验室预警指征

血小板快速下降(小于50×109/L); 红细胞比容升高(HCT>20%);
常见并发症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



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 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院应尽快检测,或送 CDC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 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 进行病毒分离。 ELISA及金标法检测Ig M/IgG 抗体, 用于诊断或初次/再次感染判别。
初次及二次感染判别
抗休克治疗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休克尽早液 体复苏。输液种类及输液量见补液原则, 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 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 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 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 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出血的治疗




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局部止血。胃 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 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疗; 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 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 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补液过量时应及时停止补液,必要时应用 速尿等治疗。 合并感染时合理应用抗生素。 顽固性休克或重要脏器衰竭转ICU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卫气同病证,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 2.热郁气分证,治法:清热保津,宣郁透邪。 3.邪伏膜原证,治法:疏利透达,辟秽化浊。 4.瘀毒交结证,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 类制剂。
实验室确诊:疑似或临床诊断+ 急性期 NS1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恢复期IgM抗体 4倍以上升高等。


重症登革热诊断标准
一、 符合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体征
二、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出
血、
咯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 2.严重血浆渗漏:休克; 3.重要脏器损伤或衰竭: ALT/ AST>1000IU/L、 ARDS、急性心衰、急性肾衰、脑病等)。

治 疗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疫苗。 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早发现、早防蚊隔离、早治疗。 重症登革热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 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并发症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 红细胞压积等;
1.严重血浆渗漏
休克(DSS) 伴呼吸困难的液体积聚
2. 严重出血
通过临床医生评估
3.严重器官损害
AST/ALT≥1000U/L 意识障碍、肾衰等
WHO.2012.Handbook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engue.
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1. 65岁以上老人; 2. 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 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 全等基础疾病者; 3.二次感染患者; 4. 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 孕妇或婴幼儿等。
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动态监测神志、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 尿量、HCT、血小板及电解质等。对出现 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 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 应治疗。
重症登革热的补液原则



补液原则是在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 可给于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 时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 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 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尿量达约 0.5ml/kg/小时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 静脉补液量。 补液时间为24~48小时。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后 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高峰,可维持 2~3个月;发病1周以后检出IgG抗体, 可维持数年。 发病1周内,在患者检出高水平的IgG抗体 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 IgM/IgG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可发现胸水或心包积液 ,部分病 例有间质性肺炎表现。 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病例的B超可发现 胆囊壁一过性增厚,腹腔积液、盆腔积液。 CT和MRI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 组织渗出等。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5天,一般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重症
及非重症的临床表现。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程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多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个别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急性发热期




急性起病,首发高热,24h内可达40℃。部分病 例双峰热型。 发热时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明显 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急性期一般持续2~7天。 皮疹:第3~6天出现充血性皮疹、针尖样出血点 及”皮岛”样表现等。 出血倾向: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 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