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学思想家湛若水简介

合集下载

5.4第四节 王守仁 湛若水心学思想之异同及对明代心学的影响

5.4第四节 王守仁 湛若水心学思想之异同及对明代心学的影响

第四节王守仁湛若水心学思想之异同及对明代心学的影响 >一、王、湛心学之同王守仁是姚江心学(亦称阳明心学)的代表人物,湛若水继承陈献章,成为江门心学的代表,并创甘泉学派。

虽然两家学术各具特色,但大体上同属明代心学阵营,由此既与南宋朱熹的道学相区别,又与同时代罗钦顺、王廷相等的气学不一致(湛若水亦受到气学的一定影响),这是王、湛二人总的共同之处。

具体来说,两人心学思想之同包括:(一)王守仁、湛若水均提出心为宇宙本体的思想两人均以心为宇宙本体,把心作为各自哲学的核心范畴,因此不管双方理论有多少差异,但最终被包括在明代心学思潮之中。

王守仁提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认为心是宇宙天地的主宰。

天地万物皆以心为存在的根据。

湛若水亦提出“宇宙内只一心而已”的命题,认为“心也者,万事万化之大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及其万般变化的根源,强调“宇宙内事即己性分内事”,认为心事无二,心包宇宙,整个宇宙都是心的充塞。

由此可见,王守仁与湛若水以心为宇宙本体的思想相似,都具有对朱熹道学修正的意义。

(二)王守仁、湛若水均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王守仁将“心即理”作为其心学的立言宗旨。

他说:“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

”王守仁指出,心即理,理即心,心理为一,主体即本体,离心求理则无理,遗理求心则无心。

以此反对把心与理分二的观点,这是对陆九渊思想的继承。

王守仁又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良知者心之本体”的思想,把良知与心互相等同,认为心的本然状态即是良知。

并指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

”以更具主观认知功能的良知来取代天理在其心学体系中的地位。

进而强调“致良知”,以发挥心本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本体与工夫结合起来,集本体论、认识论、道德修养论为一,这就丰富并发展了陆九渊心学思想体系。

湛若水亦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湛若水

湛若水
选翰林院庶吉士。寻授翰林院编修。若水步入仕途后,有机会在中原宣扬其理学。当时与王阳明(守仁)、 吕柟、王崇等人相与论道,学者相从甚众,声誉日隆。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 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产也”。时称“王湛之学”。
心学传人
心学传人
湛若水是陈白沙的衣钵传人,是对白沙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湛若水的“万事万物,莫非心也”是对陈献 章“事物虽多,莫非在我”的直接继承,从“事物虽多,莫非在我”到“万事万物,莫非心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此基础上,湛若水把“随处体认天理”核心命题归之于心学。“吾所谓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湛若 水“随处体认天理”与陈白沙“为学当求诸心”的心学法门是一脉相承的。湛若水把“随处体认天理”归入于 “体认于心”,并不认为“随处体认天理”仅仅是内在的方法,它也包含了外在的方法,是内外合一的方法。 “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湛若水“随处体认 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内外合一之学,它体现了从陈白沙心学到湛若水心学的岭南心学内外合一之学的特征。
湛若水认为“格物”的“格”是“至”(造诣)的意思,“物”指的是“天理”,那么“格物”就是“至其 理”、就是“造道”,“格物”的目的就是“体认天理”。湛若水的心学企图调和程朱理学和陆、陈心学,它的 特点是“合一论”,在湛若水看来,心与物、理与气、心与理、心与性、知与行、理与欲、虚与实都是合一不可 分割的。他说“观天地间只是一气,只是一理”(《甘泉文集》卷七),又说“动静一心也”(《甘泉文集》卷 七)。
湛若水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01 人物生平
03 朝廷褒奖
05 影响
07 相关史料
目录

湛若水生平著述及现存情况统计

湛若水生平著述及现存情况统计

《 湛甘泉先 生墓 表 》 中称 其 “ 气 魄 似 紫 阳 ”,将 之
与朱熹相 提并 论 ,实非 过 誉 之 辞。罗 洪 先 该 文 中 , 记载甘泉一生所著 之书 如下 :
目》 《 遵道 录》 《 白沙诗 教》 《 湛 氏家训》 《 天 关 问
答》《 甘 前 、后 集 》 《 安南 录》 等。
内容 涉及 经典 注 释 、政 治 思 想 、哲 学 讨 论 、家 庭 伦 理 等 多 方 面 ,形 式 包括 诗 词 歌 赋 及 议 论 、语 录 等 多 种 文 体 ;
现存 的涉及 湛若水文 字的各种 总集 、别 集则有 《 甘泉先 生文集》 、《 泉 翁大全集》、《 甘泉 湛子 古诗选》 等约 1 O 余种 ,其体量之庞大 ,震古烁今 。湛若水留下的宝贵著述 ,亟待 学界深入挖掘和整理 。
著 书 的 明代 心 学 家 中 ,十 分 罕 见 。 可 以 想 象 ,在 其
收 稿 日期 :2 0 1 3—1 1—2 6
作者 简 介 :窦 晨 光


湛 若 水 生 平 著 述 概 况 及 当 前 研 究 情 况
衷》 《 樵语 》 《 雍 语 》 《明论 》 《 新 论》 《 非老 子》 《 大科 训规》 《 新 泉 问辩》 《 圣 学 格 物 通 》 《白 沙 诗
湛 若 水 ,初 名 湛 露 ,字 民 泽 ;2 7岁 时 改 名 湛 雨 ,4 0岁 时 定 名 湛 若 水 ,字 元 明 。 因 为 是 广 东 增 城 甘泉都 沙坝 村 ( 今 增 城 市 新 塘 镇 ) 人 ,故 以 “ 甘
l卷即民国年间铅印卷金陵问答l卷金台问答l厘正诗l卷尚书问2卷解答门人洪垣有上文所述为各版本湛若水文集现存情况其中关尚书所提问题的记录古乐经或问附除甘泉湛子古诗选盛明百家诗湛甘泉集卷扬子折衷l卷约言i为诗歌集广明儒理学备考湛文简公甘泉卷包括关于心性图说和四勿和湛甘泉南岳诗文集只节选了甘泉少量诗文语录外其余版本的文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系统

5.2第二节 湛若水性为心之生理的思想及其心气二元说

5.2第二节 湛若水性为心之生理的思想及其心气二元说

第二节湛若水性为心之生理的思想及其心气二元说 >一、心、气二元说心、气二元说是湛若水心性之学的重要特征。

他在偏重于心学的前提下,对气范畴高度重视,他所谓的气是宇宙的本体和构成万物的质料,这与他以心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形成矛盾,从而表现为心气二元论的宇宙观。

这是对陆九渊、王守仁心一元论哲学的突破。

湛若水与王守仁同时倡导心学,但由于他把气引进其心学体系,因而各守宗旨,各立门户,成为明中叶时期著名的两大家,其心气二元说在明代心学史,乃至在整个宋明理学心性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宇宙之内一心尔”以心为宇宙本体,这是湛若水哲学心范畴的重要内涵。

他提出“宇宙之内一心尔”的命题,表现出心学的宇宙观。

他说:“宇宙内只一心而已矣,知乎此者可与识心,故可以知道矣。

”认为心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万物以心为存在的根据。

不仅万事万物,而且万般变化皆本之于心。

指出:“盖万事万变皆本于心,赞叹寺千贤皆是心学。

……故心也者,万事万化之大原乎。

”认为心作为宇宙本体,其内涵与天地同大。

他说:“心之本体,与天地同大也。

”湛若水进而把宇宙间的事物说成是心内之事,为心性所包藏。

他说:“上下四方曰宇,古今往来曰宙,宇宙内事即己性分内事也。

”并把个体之心与宇宙之心合一,整个宇宙时空是心的充塞。

“一人之心即千万人之心,一时之心即千万世之心。

”以上可见,湛若水“宇宙之内一心尔”的理论与王守仁的心学思想相似,它们都具有对朱熹道学修正的意义。

这在明中叶程朱之学居统治地位的时期,对于纠正朱学流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宇宙间一气而已”湛若水在宇宙论上,既提出“宇宙之内一心尔”的命题,又提出“宇宙间一气而已”的气本论思想,这是他哲学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之处。

由于他接受了先前两种不同的理论来源,所以在对心、气范畴的论述上,表现出心、气二元论的哲学倾向。

这成为心一元论哲学瓦解的因素。

他说:“宇宙间一气而已,自其一阴一阳之中者谓之道,自其成形之大者谓之天地。

论湛若水的心学思想

论湛若水的心学思想
( ) 卷" " $ 心学?万事万 物莫非 心也 $ & % 万事 万物莫 非心 &
不是指宇宙中的万 事万 物都是 心的 产物 " 都是由 心 派生的 $% 万事万物莫非心 & 是指 宇宙间万事 万物是 否具有价值及其价 值的 大小 " 都 应该 以主 体自我 为 尺度 " 主体自我是衡量 万事 万物 是否 具有 价值及 其 价值大小的内在尺 度和 准则 " 从 而突 出了 主体自 我
了陈 白沙 % 自得 之 学 & 的 心 学法 门 " 直 接 提 出 了 % 随处体 认天理 & 的 思想 $ 湛若 水 % 随 处体认 天理 & 的思 想既克服了 程朱理学偏于 外的弊 端 " 也 克服了
!
收 稿 日 期 !" $ $ ,*$ ,*" , 作者简介!刘兴邦 ! "男"湖南常宁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五邑文化研究$ ) # & ’* #
!
论 湛 若 水 的 心 学 思 想
刘兴邦
! 五邑大学" 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 "广东 " 江门"! " # $ " $#
摘要 ! 湛若水 ! 随处体认天理 " 的心学思想是对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心学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它们共 同构成岭南 心学思想路线 # 此路线是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综合创新 $ 湛氏心学思想 包含 ! 心无内外 " %! 理无内外 " 的 本体论思想# 以及主静与主敬相统一% 涵养与致知相统一 %知疑与创新相统一的功夫论思想 $ 关键词 !湛若水 & 心学 &! 随处体认天理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湛若水关于儒道之别的观点述略-以《非老子》为中心

湛若水关于儒道之别的观点述略-以《非老子》为中心

第 5期
黎业明 : 湛 若 水 关 于 儒 道 之 别 的 观 点述 略
・ 4 5・
水 作 了 多 方 面 的 分 析 。 其 中 最 为 湛 若 水 所 重 视 和 强 调的 . 主要 是这 样 两个 方 面 的问题 : 一是 儒家 与 道家
水自己服膺数十年始终坚持不懈的教条61p23既然自然问题在湛若水的思想之中占有这样重而且如何诠释自然与江门心学在儒学中的地位要的地位那么在分析湛若水非老子中关于儒道万方数据48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0卷两家在自然问题上的区别这方面的观点之前
第3 0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湛若 水 , 完 成 了《 非老 子 》 一 书 的撰 作 。湛 若 水 撰作 《 非老子 》 , 主要是 针对 王道 ( 1 4 8 7 —1 5 4 7年 。 字 纯 甫 , 号顺渠 , 山东武 城 人 ) 《 老 子亿 》 的。 作 为 湛 若 水 的
弟 子 , 王道 认 为儒 道 之 间并 无 区别 , 而且 在其 《 老 子
又 处 处 带 有 人 为 之 私 。 儒 家 所 说 的 “自然 ” , 是 指 不能 有人 为之 私 , 是 指物 各付 物 而 己不 与 . 儒 家 虽 然 没有 1 3 ' 1 : 3声 声 说 自 己 明 自然 . 却 时 时 处 处表 现 出 自然 湛 若 水 的 观 点 与 说 法 . 颇 具 睿 智
子 , 并 且 号召 门徒 要对 王道 “ 呜鼓 而攻 之 ” ①: 难怪 . 湛 若水 自己要 “ 忘其 年之 耋耄 , 词而 非之 ” _ 1 _ . 要撰 作 《 非
老子 》 一 书
泽 , 避祖 讳 改名 为雨 , 后 定 今 名 广 东 增 城 县 甘 泉 都 ( 今增 城市 新塘 镇 ) 人 . 学 者称 之 为甘 泉先 生 。 嘉 靖二

蒋信师事湛甘泉始末

蒋信师事湛甘泉始末

①蒋信师事湛甘泉始末韩慧琴ꎬ王㊀林(华南师范大学㊀教育科学学院ꎬ广东㊀广州㊀510000)㊀㊀摘要:蒋信作为中晚明颇有影响力的儒家学者ꎬ曾先后从学于王阳明和湛甘泉这两位明代最杰出的心学大师ꎮ但他自称为甘泉门人ꎬ奉甘泉为恩师ꎮ同样ꎬ湛甘泉对爱徒之情谊甚为深刻ꎮ二人师生缘分始于官场ꎮ在身居要职期间ꎬ二人面对官场非议态度不一ꎬ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良好的师生关系ꎮ蒋信辞官后隐居德山ꎬ继续弘扬师说ꎮ蒋信与湛甘泉的师生情谊堪称明代教育界的楷模ꎮ关键词:蒋信ꎻ湛甘泉ꎻ交往始末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9)04-0028-04㊀㊀蒋信(1483-1559)ꎬ字卿实ꎬ号道林ꎬ武陵(今属湖南省常德市)人ꎮ湛若水(1466-1560)ꎬ字元明ꎬ号甘泉ꎬ增城(今属广东省广州市)人ꎮ 信初从守仁游时ꎬ未以良知教ꎮ后从若水游最久ꎬ学得之湛氏为多 [1]ꎮ蒋信先从阳明而后归宗于甘泉ꎬ师事甘泉时间最长ꎮ经史料证实ꎬ蒋信从嘉靖二年(1523)初从甘泉学习ꎬ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ꎬ师生共交往约37年ꎮ在这37年间ꎬ师生二人虽经常分离两地ꎬ但书信交往频繁ꎬ情谊极其深厚ꎮ根据这些遗存文献可以得知ꎬ湛甘泉对蒋信尤为钟爱ꎬ甘泉三传弟子唐伯元也认为蒋信堪称湛门高第ꎮ下文通过梳理史料ꎬ将蒋信与湛甘泉师生二人分离聚合的交往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加以论述ꎬ力求还原二人交往始末ꎮ一㊁师生因缘ꎬ始于官场(1523-1526)蒋信与甘泉的师生因缘始于官场ꎮ关于蒋信的生平ꎬ柳东伯在«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蒋公信行状»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记载:幼时长相秀气ꎻ年六岁进入小学ꎬ读书掷地有声ꎻ十四岁时ꎬ父亲不幸去世ꎬ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ꎻ嘉靖中进士ꎬ后身居要职ꎬ担任过四川水利佥事㊁贵州提学副使等ꎮ蒋信重仪容ꎬ犹如君子ꎬ诚如«明儒学案»所言: 少而端严ꎬ盛暑未当袒裼ꎮ [2]626在遇到恩师甘泉之前ꎬ蒋信喜欢研读«论语»㊁«定性»以及«西铭»等ꎬ主要与冀元亨探求书本上的知识ꎬ经常一起切磋学问ꎬ并沉浸于读书的喜悦中ꎮ 某自弱冠ꎬ与先生定交ꎬ道术同异之讲辩ꎬ欣喜忧戚之相通ꎮ [3]163之后ꎬ王阳明被贬时ꎬ蒋信与冀元亨一同跟随阳明学习并拜入门下ꎬ成为阳明最早的弟子之一ꎮ至于师从阳明的时间ꎬ在冀元亨去世之后ꎬ蒋信曾撰写«明乡进士冀闇斋先生墓表»一文以纪念好友ꎬ文中明确提到自己师从阳明的时间: 岁正德庚午ꎬ阳明子起谪道常ꎬ与某同请见而师拜之ꎬ遂荷装从之庐陵ꎮ逾年ꎬ闻其学以归 [3]163蒋信拜阳明为师为正德五年(1510)ꎬ阳明赴江西庐陵ꎬ经过常德ꎬ蒋信拜入其门求学ꎬ蒋信师事阳明的时间也仅限于此ꎮ从时间上来看ꎬ蒋信跟随阳明学习时间短暂ꎬ而师事甘泉近40年ꎬ时间较长ꎮ那蒋信是怎样与甘泉相知相依的? 癸未ꎬ先生应岁贡赴京师ꎬ始谒湛甘泉先生于邸舍ꎬ执贽四拜ꎮ因呈平生见处ꎬ甘泉先生首肯欢曰:楚中有是人耶ꎮ [4]癸未年是嘉靖二年(1523)ꎬ蒋信应贡入京师ꎬ转而跟随岭南大儒湛甘泉学习ꎬ一句 楚中有是人耶 便可知湛甘泉对蒋信的欣赏ꎮ那么ꎬ蒋信为什么转而跟随甘泉学习?因为在前期跟随王阳明学习不久时ꎬ蒋信便病倒了ꎮ正如蒋信在«林南记»中所言: 自兹又数年ꎬ走京师ꎬ谒甘泉子焉ꎬ乃知兹秘也ꎬ甘泉子先得之 虽先尝一拜阳明子ꎬ而阳明子实未之及焉ꎮ [3]150蒋信十分信奉甘泉思想ꎬ认为阳明思想不及甘泉思想对自己的第21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 21㊀No 42019年1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v ꎬ2019①收稿日期:2019-08-26作者简介:韩慧琴(1994 )ꎬ女ꎬ山西忻州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ꎮ影响大ꎮ此后ꎬ蒋信反身自求ꎬ期以践实ꎬ拜入湛氏门下ꎮ嘉靖四年(1525)ꎬ甘泉升南京国子监祭酒ꎬ蒋信再次拜望甘泉ꎮ甘泉以 学者须先识仁 的题目测试蒋信ꎮ蒋信所作 学者须先识仁 与甘泉所出题目主旨环环相扣ꎬ论述契合中心ꎬ且多次谈到 仁 的核心概念ꎮ他认为ꎬ仁者必须做到言行忠信笃敬ꎮ蒋信奉行仁学思想是与老师息息相关的ꎮ同年ꎬ蒋信将湛甘泉在南京讲学时的部分语录编为«雍语序»ꎬ文中对湛甘泉极尽褒扬: 其于先生之言ꎬ入其耳感发其自然之机ꎬ犹夫食者之必饱也ꎬ其曷能忘诸? [5]他认为甘泉先生的思想承接孔孟ꎬ是孔孟真正道统之传人ꎮ甘泉自己也有 故孔门之教ꎬ皆欲事上求仁ꎬ动静着力 [2]879的论述ꎬ蒋信可谓继承了湛甘泉的仁学思想ꎮ蒋信乐于助人ꎬ帮助百姓整治土匪ꎬ是一名为百姓服务的正直官员ꎬ不愧为一位 仁者 ꎮ嘉靖五年(1526)ꎬ蒋信将要从南京返回湖南常德ꎬ甘泉于四月二十日撰写了«期蒋生»一文以赠别ꎮ«期蒋生»一文明确表达蒋信拜访甘泉是闻圣贤天地万物合一之学而来ꎮ此后ꎬ蒋信在吸收借鉴先秦儒家㊁宋儒以及湛甘泉等儒家学说的基础上ꎬ对圣贤天地万物合一之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ꎬ提出自己独特的 万物一体 心学思想ꎮ甘泉曾以随处体认天理为主旨ꎬ并认为义理应无内外之别ꎬ在«心性图说»一文中对万物一体有颇多叙述ꎬ例如: 性者ꎬ天地万物一体者也 心也者ꎬ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 中外非二也ꎬ天地无内外ꎬ心亦无内外ꎬ极言之耳矣 [2]877甘泉认为天理心性是 万物一体 ꎬ可以随时㊁随地㊁随处体认ꎬ没有内外之别ꎬ没有心内心外之说ꎮ同样ꎬ蒋信 万物一体 的思想也不强调内外之说ꎬ而强调时刻都应与天地万物为一体ꎮ由此可见ꎬ蒋信 万物一体 与甘泉 随处体认天理 的思想精髓一脉相承ꎬ而与王阳明 致良知 却有明显不同ꎮ阳明 致良知 更强调的是心内ꎬ而非心外ꎮ此后ꎬ蒋信将 万物一体 视为圣学立根之本ꎬ在继承了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同时ꎬ又对湛氏学说有所发展ꎬ产生了理气应合一等哲学思想ꎮ湛甘泉曾有论: 观天地间只是一气ꎬ只是一理ꎬ岂常有动静阴阳ꎬ二物相对ꎬ盖一物而两名者也ꎮ [2]904蒋信在师承之基础上有所发展ꎬ主要调和心学与气学ꎬ认为心气合一㊁理气合一ꎮ蒋信在继承与发展甘泉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学思想ꎮ二㊁官场非议ꎬ不离不弃(1527-1544)当甘泉与蒋信同样面对官场非议时ꎬ二人对是否继续留在官场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ꎬ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良好的师生关系ꎮ湛甘泉从嘉靖六年(1527)秩满考绩北上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转任南京吏部尚书期间ꎬ身居要职ꎬ担任过南京礼部尚书㊁南京吏部右侍郎等ꎮ担任北京礼部左侍郎一职时ꎬ巡按直隶御史冯恩就认为甘泉学说为无用之道ꎮ此后ꎬ在京邸ꎬ经常有人上奏请求禁讲学者ꎮ湛甘泉撰写«乞休疏»一文以避人言事ꎮ嘉靖十六年(1537)四月二十四日ꎬ作为心学大师的甘泉再次受到监察御史游居敬的弹劾ꎮ游居敬认为王守仁之学在于致良知ꎬ湛若水之学在于体认天理ꎮ阳明是为国谋利ꎬ其学为有用之道ꎻ甘泉心学思想是迂腐之学㊁无用之学ꎬ其学未合人心ꎮ最终ꎬ 给事中游居敬劾其学术偏诐㊁志行邪伪ꎬ至请禁若水及守仁所著书ꎬ尽毁天下书院ꎮ [6]在书院禁毁之时ꎬ甘泉已经72岁ꎮ虽然甘泉遭到游居敬弹劾ꎬ诋毁其学说为迂腐之学ꎬ但是蒋信认为病为天下患者有二ꎬ一是利禄ꎬ二是仙佛ꎬ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是由仙佛造成的ꎬ而并非是甘泉学说ꎬ因此丝毫没有影响到蒋信向老师求学问道ꎮ蒋信面对甘泉遭人非议时ꎬ又是如何安慰甘泉的呢?嘉靖十五年(1536)ꎬ蒋信升四川按察司永利道佥事一职ꎬ次年赴任ꎮ当时两人虽不在同一地方ꎬ但仍然心系彼此ꎮ蒋信对老师甘泉的学问是极其认可的ꎮ他在«雍语序»一文中说: 孔㊁孟之学本乎易简ꎬ淆之以佛则乱 [5]蒋信多次提到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是由佛教导致ꎬ而并非是湛甘泉的心学思想ꎬ反而认为甘泉是继承孔孟道统的真正传人ꎮ因不忍心老师遭人垢病ꎬ他写信奉劝老师应辞官归养ꎬ免受别人诽谤ꎬ而甘泉并未听从ꎬ坚持认为自己清者自清ꎮ蒋信在此后的«奉寿甘泉湛翁九十序»一文中也谈到他相信甘泉不会用异端思想去谋害百姓ꎬ他说: 夫先生钟天地混翕之精ꎬ为世真儒ꎬ与明道㊁白沙同其得天地千百年间值之数ꎬ身之显与寿ꎬ乃更二千年而一人者ꎬ不以其异说之害ꎬ将莫甚于此天之命ꎮ [3]36看到蒋信如此关心自己ꎬ甘泉纵然无愧于心ꎬ却十分担心蒋信不理解自己的做法ꎬ于是撰写«与蒋卿实诸君»和«再复蒋卿实舍宪»论其 归休 事ꎬ解释自己并92第21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韩慧琴ꎬ王㊀林:蒋信师事湛甘泉始末不是贪恋权势名利ꎬ并发出 圣人惓惓于天下之仁可见也 ㊁ 一圣一贤之用心如此ꎬ此所谓同体知痛痒相关者也 [7]578-579的感慨ꎮ湛甘泉认为自己已有72年的人生阅历ꎬ学习圣人之道也已经有40余年ꎬ怎么会用迂腐之学去谋害老百姓呢?直至嘉靖十九年(1540)ꎬ甘泉才决定回归故里ꎮ与甘泉相反ꎬ蒋信被人非议时却选择离开官场ꎮ嘉靖二十二年(1543)ꎬ蒋信因病情严重ꎬ向巡抚刘彭年请求回归故里ꎬ不再任职ꎮ刘彭年虽不愿意ꎬ但也允许蒋信回乡养病ꎮ七月份ꎬ巡抚刘彭年因为乡试事情琐碎需要人手帮忙ꎬ又派遣官吏催促病愈的蒋信尽快回来任职相助ꎮ而此时恰逢御史魏洪冕初至贵州ꎬ于是上疏弹劾蒋信擅离职守ꎮ蒋信未做过多解释ꎬ而是释然回乡ꎮ嘉靖二十三年(1544)五月ꎬ湛若水听说此事ꎬ特意撰文«复蒋道林督学»安慰蒋信: 孔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ꎬ命也ꎻ道之将废也与ꎬ命也ꎮ [8]文中甘泉还邀蒋信陪同游南岳ꎮ甘泉可以秉持自己心中的仁者思想ꎬ不争不夺ꎬ始终坚持自己所认可的事情ꎬ做到不负百姓㊁不负学生㊁不负自己ꎻ蒋信作为学生ꎬ尊师重道ꎬ能够做到与老师甘泉相知相契ꎮ因此ꎬ无论师生二人之间遇到什么争议ꎬ都不会影响彼此良好的师生关系ꎮ三㊁渐离官场ꎬ弘扬师说(1545-1559)遭到别人诽谤后ꎬ蒋信逐渐远离官场ꎬ授徒讲学ꎬ弘扬师门思想ꎬ并在与甘泉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ꎮ嘉靖二十三年(1544)八月初九ꎬ甘泉舟发西樵ꎬ往游湖南南岳衡山ꎬ途中经过清远峡㊁太庙峡ꎬ直至九月初二才到达衡州ꎬ初六登衡山ꎮ蒋信赶至衡山已是九月二十日ꎮ甘泉喜极ꎬ特意为蒋信撰文«喜蒋道林到岳»: 嗟乎有蒋子ꎬ心腹于四肢ꎮ斯文骨肉爱ꎬ割别安可离 [7]7-8湛甘泉把蒋信比做自己的四肢ꎬ可见他对蒋信的喜爱多么深厚!此次游南岳衡山ꎬ甘泉为蒋信赋诗还有«喜蒋督学道林㊁罗国子一泉㊁同二蒋生至天关»㊁«送蒋道林诸君登飞云岭»等ꎮ九月底ꎬ甘泉再作«游南岳记»ꎬ一句 卿实之来ꎬ吾不孤矣 [9]再次升华师徒二人情感ꎮ甘泉先生问蒋信能否与自己长居于此ꎬ道林曰: 信也能之 不玩不舍之间ꎬ而神明自存矣ꎮ记以俟ꎮ [9]«喜蒋道林到岳»一文曰: 斯文骨肉爱ꎬ割别安可离ꎬ相将入圣途ꎬ二纪为襟期 [10]6ꎬ湛甘泉多次表达自己与蒋信形似骨肉㊁不忍分割ꎮ甘泉先生游往南岳过程中ꎬ在紫云峰下的文定书院遗址不惜自己花钱利用无主废观址盖校舍ꎮ次月ꎬ甘泉精舍里的校舍一个接一个落成ꎮ当南岳甘泉精舍即将落成时ꎬ湛若水便邀蒋信与之同住ꎮ蒋信为先生撰写了«衡岳甘泉精舍记»: 讲堂凡五间ꎬ寝室三间ꎬ大门一间ꎬ二门三间ꎬ墉垣周遭余二百丈ꎮ 题曰 甘泉坐石 ꎮ [3]145之后ꎬ甘泉先生 盍仿张恒渠故事ꎬ以门前之地为一方ꎬ画为井田ꎬ周流八生ꎬ耕之中ꎬ入为公用 [3]146ꎮ讲堂形成遵上教下的文化传统ꎮ甘泉先生也认为精舍学子必须学习圣学ꎬ不能形同虚设ꎮ嘉靖二十六年(1547)ꎬ蒋信奉恩例复职ꎮ后虽多次受部使引荐ꎬ但仍然拒绝再仕ꎮ回到常德后ꎬ先是隐居德山ꎬ之后创办书院ꎬ开始讲学ꎮ甘泉曾经每到一处必建书院以悼念白沙先生ꎬ蒋信也秉承在书院中继续弘扬师说的传统ꎮ蒋信在为官时已建过许多书院ꎬ如在四川开设太益书院ꎬ在贵州创办正学和文明两大书院ꎬ大力培养人才ꎮ此外ꎬ湖广清浪五卫诸地乡试ꎬ去省城路途遥远ꎬ大部分考生不能如期到达ꎬ于是蒋信上奏请求增加贵州考生名额ꎬ使学生能够如期到临近的贵州参加考试ꎮ蒋信富于社会良心与责任ꎬ不断教化百姓ꎬ为地方民智开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ꎮ嘉靖二十七年(1548)ꎬ蒋信到达广东增城ꎬ拜望甘泉ꎬ并受其之邀ꎬ到独石书院讲学ꎮ回到常德之后ꎬ又在常德古城东门外创办桃冈精舍ꎬ甘泉亲自为 桃冈精舍 书写了牌匾ꎮ蒋信«桃冈讲义»摘取«论»«孟»诸条ꎬ其主要教学内容同样是儒家经典ꎮ蒋信热心办学ꎬ学生数以千计ꎮ为了创办书院ꎬ他不惜自己花钱买田盖舍ꎬ 学徒云集ꎬ远方来者ꎬ即以精舍学田廪之 [2]626ꎮ这一点与老师湛甘泉极其相似ꎮ«明儒学案»中«桃冈日录»一文明确表达出蒋信日常教学内容为反对心性㊁理气二元论㊁主张一元论的学说ꎬ认为理气应归宗于心性ꎬ气服从于心ꎬ心气合一ꎬ心为本体ꎬ为天地立根之本ꎮ日常教学中ꎬ蒋信也常与学生探讨心㊁性㊁气等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问题ꎮ在授徒讲学过程中ꎬ蒋信对甘泉思想不断推陈出新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本体论和功夫论思想ꎮ据«湛若水年谱»记载ꎬ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底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初ꎬ蒋信都是在广东增城度过ꎮ甘泉让其为新建的祠堂作记ꎬ蒋信遂作«增城沙堤湛氏始祖祠记»: 承数03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千里之跋涉而来ꎬ未整十余年所欲言未尽之意ꎬ怅怅耿耿! 甘泉还说: 夫苟有毁誉之心ꎬ则惴惴焉ꎬ一尺风木之折ꎬ将压我于泥沙矣ꎬ其能抬头耶?其能泰然耶?道林以为何如? [10]5让蒋信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ꎬ才会有超然摆脱之意ꎮ从以上湛甘泉对蒋信的谆谆教诲ꎬ可见其对别人非议的豁然开朗以及对仁学境界的领悟ꎬ所谓 仁者寿 足以体现在他身上ꎮ蒋信一生为人正直ꎬ见义勇为ꎬ称得上甘泉先生眼中的 圣贤 ꎮ甘泉先生曾这样评价学生: 如吾道林卓乎中立ꎬ不为之变ꎬ几何人哉?钦羡!钦羡! 斯道之传ꎬ非道林而谁耶? 连续发出三次 非道林而谁耶? [10]25-26的感叹ꎮ而在蒋信眼中ꎬ甘泉先生同样为自己心中的 真儒 ꎮ嘉靖三十四年(1555)ꎬ湛若水已90岁ꎬ蒋信携次子蒋如川赴广东祝寿ꎬ并为老师撰写«奉寿甘泉湛翁九十序»一文ꎮ蒋信称许先生: 然则为世真儒而复得天地千百年间值之数者ꎬ翁不果其一人者哉! [2]35ꎮ经过数次交往后ꎬ师生二人感情再次升华ꎮ嘉靖三十八年(1559)ꎬ蒋信卒ꎮ嘉靖三十九年(1560)ꎬ湛甘泉卒ꎮ通过蒋信与湛甘泉二人交往的史料ꎬ可以再现甘泉学派间的师生交往ꎮ在甘泉文集中ꎬ可以发现其与蒋信有书信12篇㊁诗歌23篇ꎻ而蒋信文集中ꎬ亦保存了9篇写给湛若水的书信和文章ꎮ无论何时何地ꎬ师生二人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ꎬ书信不绝ꎬ情谊深厚ꎮ纵观蒋信与其师一生的交往ꎬ湛甘泉作为老师ꎬ尽职尽责ꎬ言传身教ꎬ体现出以身作则的为师形象ꎻ蒋信作为学生ꎬ虚心向学ꎬ并时时牵挂着老师ꎮ唐伯元称赞蒋信为 在楚中学者ꎬ当为国朝第一人 [2]1020ꎮ黄宗義认为蒋信应享有 独冠全楚 [2]626的称号ꎮ甘泉与蒋信已超越师生关系ꎬ更似骨肉相连的父子ꎬ这样的师生交往模式已达 孔颜乐处 之境界ꎬ堪称时代楷模ꎮ参考文献:[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4:7268. [2]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8. [3]蒋信.蒋道林文粹[M].长沙:岳麓书社ꎬ2009. [4]柳东伯.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蒋公信行状[M]//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103.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3:97.[5]黎业明.湛甘泉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6:123.[6]万斯同.明史[M]//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2:104.[7]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7[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6册.济南:齐鲁书社ꎬ1997.[8]甘泉先生续编大全:第七卷[M].刻本.1555(明嘉靖三十四年):11.[9]甘泉先生续编大全:第四卷[M].刻本.1555(明嘉靖三十四年):893.[10]甘泉先生续编大全:第八卷[M].刻本.1555(明嘉靖三十四年).[责任编辑㊀文㊀俊][上接第23页][4]许慎.说文检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3. [5]诗经译注[M].周振甫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ꎬ2013:30.[6]李学勤ꎬ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0:97. [7]四书五经:诗经集传[M].朱熹ꎬ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7:9.[8]陈奂.诗毛氏传疏(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34:43.[9]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上)[M].陈金生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ꎬ2016.[10]郑玄.尚书郑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5:28.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1:3285. [12]班固.汉书[M].颜师古ꎬ注.北京:中华书局ꎬ1997:2709.[13]胡渭.禹灵锥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3:34. [14]桂文灿.经学丛书:广州大典:经部总类:第十五辑第二十七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ꎬ2014:292.[15]阮元.揅经室续集:第一册[M].北京ꎻ中华书局ꎬ1985:147.[责任编辑㊀李夕菲]13第21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韩慧琴ꎬ王㊀林:蒋信师事湛甘泉始末19proaches: self-consciousnessofthevigorofnature ꎬ thechangeofthenatureofindividuals and concentrationpower .WiththecommunicationbetweenZhanGanquan sstudyofthemindandWangYangming slearningꎬthereemergedmanyproblemsofdistinguishingmeaningsintheprocessofpracticingself-cultivation.ZhanGanquanbelievedthatthekeytothesuccessoftheonto ̄logicalandself-cultivationoperationlayinthecultivationofa self-governingpower ofthemindandgivingplaytotheself-consciousnessofthetheoryoflivingthings.Thecultivationof self-governingpower couldstartfromancientteachingstoachieve learning ꎬbutitcouldalsobeconductedfromtheontologicalself-consciousnessꎬstraightintothehearttoachievethe aware ̄ness .Howeverꎬthismethodꎬintheabsenceoftheverificationofancientdoctrinesꎬcouldeasilyleadtoconfusing reasonandde ̄sire ꎬashortcomingoftherouteof consciousness .Inadditionꎬtheself-cultivationcouldstartwiththestudyof concentrationpower ꎬemployingmeditationandpranayamatoachievethe concentration neededforthecultivationofthemind.HoweverꎬthismethodcouldeasilyleadtoconvergingwithBuddhismandDaoism.㊀Keywords:ZhanGanquanꎻLearningꎻConsciousnessꎻHeavenlyprinciplesꎻConcentrationpowerOnJiangXin sStudyunderZhanGanquan(byHANHui-qinꎬWANGLin)㊀Abstract:AsaninfluentialConfucianscholarinthemiddleandlateMingDynastyꎬJiangXinstudiedunderWangYangmingandZhanGanquanꎬtwoofthemostoutstandingmastersofthestudyofthemindintheMingDynasty.ButheclaimedtobeadiscipleofZhanGanquanandregardedhimashismentor.CorrespondinglyꎬZhanGanquan'sfriendshipwiththisdisciplewasdeep.Their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beganinofficialdom.Whentheywerebothinimportantpositionsꎬtheyhaddifferentattitudestowardsofficialcriticismꎬbutthisdidnotaffecttheirgoodrelationship.JiangXinlaterresignedfromofficialdomandcontinuedtocarryfor ̄wardhismentor slearning.Theteacher-studentfriendshipbetweenJiangXinandZhanGanquanwasamodelintheeducationfieldintheMingdynasty.㊀Keywords:JiangXinꎻZhanGuanquanꎻAssociationPlanningforTransformingJiangmen sUrbanVillagesfromthePerspectiveofCommunityBuilding(byTANJin-huaꎬShiJin-yunꎬLiuZhao-jun)㊀Abstract:Withthepromotionof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ꎬtherenewalandreconstructionofurbanvillageshasattractedmuchattentioninthedriveofurbandevelopment.Howtoprotectthetraditionalcultureandthearchitecturalheritagewithlocalchar ̄acteristicshasbecomeanewtopic.Ontheonehandꎬitisnecessarytofollowthepaceofeconomicdevelopmentandrenewandtrans ̄formurbanvillagesꎻontheotherhandꎬitisnecessarytoprotecttraditionalcultureandarchitecturalheritagewithlocalcharacteris ̄tics.Themethodofcommunitybuildingcanbettersolvetheproblemsindealingwithproblem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andbetweenpeopleandlocalspiritandcultureandinculturalinheritanceꎬandhelplocalresidentsestablishasenseofbe ̄longingandprideintheirnativeland.㊀Keywords:CommunitybuildingꎻUrbanvillagesꎻProtectionꎻDevelopmentꎻLicunvillageTheVicissitudeofTaishan sOverseasRemittanceSystemduringtheRepublicofChinaPeriod CenteringonRelevantRecordsinXinningMagazine(byLIURui-junꎬWUHong-qi)㊀Abstract:TheOverseasChineseremittancenetworkwasanimportantpartofthetransnationalbusinessnetworkofmodernoverseasChinese.BasedonasystematicanalysisofrelevantrecordscontainedinXinningMagazineꎬthispaperconcludesthatthetransforma ̄tionoftheoverseasremittancenetworkinTaishanꎬGuangdongꎬintheRepublicofChinaperiodcanbedividedintofourperiods:theincipientperiodbefore1920sꎻthedevelopmentperiodfromtheearly1920stothemid-1930sꎬthedownturnperiodfromthelate1930stotheearly1940sꎬandtherecoveryperiodinthemiddleandlate1940s.ThecenterofTaishan soverseasremittancenetworkgraduallyshiftedfromTaishantoHongKongwithWorldWarIIastheturningpointꎬandthemainoperatorsgraduallychangedfrom Yinhao and Shanghao tomodernfinancialorganizations.Thiswastheresultofthecombinedeffectsofthepoliticalenviron ̄mentꎬsocialunrestꎬinternationalfinancialenvironmentꎬandtherecognitionofoverseasChinese.㊀Keywords:TheRepublicofChinaPeriodꎻTaishanꎬGuangdongꎻRemittancessystemꎻXinningMagazineAnAnalysisoftheArchitecturalFormsofTaishan sModernSchoolBuildings(byFUZheng-chaoꎬZHANGChao)㊀ABSTRACT:TaishanisafamoushometownofoverseasChinese.DuetothegreatimportanceplacedoneducationbyoverseasChineseꎬalargenumberofschoolbuildingsblendingChineseandWesternelementsemergedinTaishaninmoderntimes.ThesebuildingsareofgreatvalueforstudyingtheevolutionofmodernChinesearchitecture.AcomprehensivefieldsurveyofmodernschoolbuildingsinTaishanhasbeencarriedoutandthedistributionꎬstylesꎬhuesꎬcompositionꎬformsandthereasonsbehindareanalyzedthroughstatisticalmethodsand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aishan smodernschoolsblendingChineseandWesternfeaturesarerevealed.㊀KeyWords:SchoolbuildingsꎻFormsꎻHometownofoverseasChineseꎻAStudyofLiSuiqiu sPoetry(byLIULe-le)㊀Abstract:LiSuiqiuwasawell-knownpoetinLingnanregionꎬknownasthe peonychampion ꎬandoccupiesaplaceinLing ̄nan shistoryandliteraryhistory.HisLianshugeCollectedPoemscontainsmorethan300poemsꎬandmorethan100ofthemwererepliestootherpeople spoemsorwrittentosuitoccasions.Theclassificationofhispoemsandarticlesishelpfultograspingthefor ̄mationofthepoet scharacterandhisliterarythoughtsꎬunderstandingthedeepmeaningofhisworksꎬandtracingthementalcourseofhiscreation.㊀Keywords:LingnanꎻPoetsꎻLiSuiqiuꎻPoetryTheWorthofLanDingyuan sPoetry(byZHOUYi-Nan)。

湛若水年谱

湛若水年谱

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丙戌十月十三日(11月20日)巳时,湛甘泉出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今增城市新塘镇)。

甘泉初名露,字民泽;因避祖讳,改名雨;40岁时定名若水,字元明,号甘泉。

去世后被谥号文简。

1467年,成化三年丁亥,2岁。

时广东饥。

1468年,成化四年戊子,3岁。

1469年,成化五年己丑,4岁。

是年11月起复韩雍总督两广。

白沙门人,东莞林光,字缉熙,会试下第。

(注:林是白沙重要弟子之一。

世传白沙门人“湛子不如林子”,实际林学成出仕时,甘泉还是孩童。

甘泉入学江门时,林已回乡教学了。

)1470年,成化六年庚寅,5岁。

1471年,成化七年辛卯,6岁。

1472年,成化八年壬辰,7岁。

是年正月广州旱。

9月30日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

1473年,成化九年癸巳,8岁。

1474年,成化十年甲午,9岁。

是年3月罢两广总督韩雍。

9月白沙门人,南海陈庸,番禺张诩,顺德梁储,乐昌邓球同中举人。

9月16日,甘泉的祖父湛江卒。

1475年,成化十一年乙未,10岁。

是年10月朱英总督两广军务。

1476年,成化十二年丙申,11岁。

是年新塘沙村人,解元进士,云南按察副使陈政卒于乡。

1477年,成化十三年丁酉,12岁。

是年九月,白沙门人,新会周京中举人。

1478年,成化十四年戊戌,13岁。

是年四月,白沙门人,顺德梁储会试第一,南海李祥同榜。

1479年,成化十五年己亥,14岁。

甘泉少时,父遭诬陷,至是年才入学读书。

1480年,成化十六年庚子,15岁。

读书。

1481年,成化十八年辛丑,16岁。

入广州府学读书,寄居于五仙观。

是年春,番禺张诩入白沙门深造。

白沙作《悼林暕》诗云:“一日之雅亦为哀,钟淑相随入夜台。

此生未了男儿事,也向扶胥打坐来。

”(注:林暕,字子觉,增城仙村人,青年读书南海神庙,受白沙赏识。

作神庙大门联扬名。

可惜青年早逝。

)1482年,成化十八年壬寅,17岁。

就读于广州。

是年,白沙被彭韶、朱英荐于朝,白沙上京。

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

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

• 二.观点
1.“万事万物莫非心”的心本论观点
——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随处体认天理”的为学修养方法,强调内省
——体认天理而云随处,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
• 三.影响 • 功:居官30多年,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深得 世宗倚重与信任。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反对宦官专权。 历任政绩卓著,晚年致仕时,皇帝曾3次留任。 • 在教育学上有突出贡献。亲自修订《大科训规》,对教育管理 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一生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 “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从他的家乡到广州、南海、扬州、 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个中国。 • 言:对“白沙学说”进行扬弃,成为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理学 大宗,天下士子争入其门,门徒达4000多人。其学说在当时与 王阳明并称为“湛王之学”。 • 德:以孝道事母,以忠恕之道事君。无阿谀奉承之言,无取巧 钻营之私。师道尊严,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
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
应用英语学院4班袁子荑
陈献章的“江门之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陈献章简介
陈献章(1428年—1500年)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 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 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 史称江门学派。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 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 先生,世称为陈白沙[1] 。出生于新会都会村,10岁随祖父迁居白 沙村。二十岁那年春天在童试中考中秀才,同年秋天参加乡试, 考中第九名举人。正统十三年四月考中副榜进士进国子监读书。 景泰二年会试落第后拜江西吴与弼为师,半年而归,居白沙里, 筑阳春台,读书静坐,十年间不出户终于悟道。成化二年复游太 学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 讨,乞终养归,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湛若水的教育活动及教学思想研究

湛若水的教育活动及教学思想研究
一、湛若水讲学生平的大致分期
湛若水 (1466-1560年),字 元 明,初 名 露, 字民泽,后来避讳祖名,先后改为湛雨、若水,广 东增城甘泉都人,世称甘泉先生。弘治七年,湛若 水前往江门,拜师陈白沙。弘治十年,湛若水在给 陈白沙的 信 中 提 出 了 “随 处 体 认 天 理” 的 治 学 思 想,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湛若水书院讲学的宗旨。“自 初拜门下,亲领尊训,至言勿忘勿助之旨,而发之 以无在无不在之要,归而求之,以是持循,久未有 落着处,一旦忽然若有闻悟,感程子之言 ‘吾学虽 有所受,天理二 字 却 是 自 家 体 认 出 来 ’, 李 延 平 云 ‘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愚谓 ‘天理’ 二字,千圣 万贤大头脑处,尧舜以来至于孔孟,说 ‘中’,说 ‘极’,说 ‘仁义礼智’,千言万语,都已概括在内。 若能随处体认,真见得,则日用间参前倚衡,无非 此体,在人涵养以有之于己耳,云云。”[3]陈白沙对 此作出了明确的回应:“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 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4]此后,陈
·99·
·教育史研究·
湛若水的教育活动及教学思想研究
正德五年,刘瑾伏诛,王阳明回到北京,与湛若水、 薛侃一起在大兴隆寺等处相与讲学论辨。王、湛的这 一次北京讲学活动,“标志着明代心学门户之分、讲学 之盛的开始”[7]。自此以后,王、湛平分讲席,主导天 下学术数十年。
湛若水 50岁至 60岁期间,主要在家乡讲学。正 德十年,湛若水 50岁,他母亲去世,丁母忧。他与 王阳明辩论格物。正德十二年,湛若水本来应该重新 工作,但他在十月份给皇帝上疏 《乞养病疏》 后,进 入西樵山修建大科书院并讲学,期间继续与阳明书信 往来论学,并开始整理古本 《大学》 《中庸》,著 《古大学测》 《中庸测》。正德十五年,与霍韬、方献 夫在西樵山讲学,并完成 《大科书院训规》。

湛若水与王阳明“格物”思想比较

湛若水与王阳明“格物”思想比较

收稿日期:20200610 作者简介:赵絮颖(1997 ),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湛若水与王阳明“格物”思想比较赵絮颖(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王阳明与湛若水之所以就“格物”问题展开争辩主要是由于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对对方思想有所误解。

湛若水忽视了王阳明的“格物”在端正意念之余更强调对于实践的矫正;而王阳明也误认为湛若水的“格物”只是向万物寻求天理,未重视湛若水所讲的向外推致本心之义。

在工夫论上,王阳明就天理之存有而言的“主一个天理”与湛若水就天理之妙运而言的“无一物可主”并不冲突。

此外,王阳明更加注重“必有事焉”的实际践履,湛若水则侧重于“勿忘勿助”的省察工夫,但对两者而言,“必有事焉”与“勿忘勿助”均不可偏废。

关键词:格物;致良知;随处体认天理;主一;勿忘勿助DOI:10.3969/j.issn.2095 462X.2020.04.006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462X(2020)04 0023 05 目前,针对湛若水与王阳明“格物”思想的差异,大多数学者认为湛若水的“格物”思想是理学与心学调和的结果,而这又可细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湛若水一方面肯定天理即本心,而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王阳明以本心省察意念,而是主张将本心推致于包括意念在内的万事万物中。

如陈来指出:“湛若水认为……所谓格物致知,就是去体认道德意识……湛甘泉的格物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朱熹代表的理学与陆王代表的心学的一种调和。

在理的问题上,他以天理为心之中正之体,是心学的立场。

在物的问题上,他用大心说把朱子格物的范围肯定了下来,与王阳明以物为意念不同。

”[1]223第二种:在湛若水看来,天理涵盖万物,故而天理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所共有。

因此,“格物”不仅是反躬内省,也包括向外寻求天理。

正如童中平所言:“天理是形上本体,没有内外之分……‘随处体认天理’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积极成果,因而兼有程朱理学派‘格物穷理’的外求和陆王心学派体悟本心的内省两个方面的内容。

王阳明与湛若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王阳明与湛若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王阳明与湛若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孙悟空这么厉害,都是有师父的,那王阳明师父是谁呢?阳明挚友湛若水俗话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师友相规。

从王阳明身上找不出师父,那有没有朋友在他成长之路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呢?真的有,这个人就是湛若水(1465~1560年),比王阳明(1472~1529年)大七岁。

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三十四岁,两人相识于京师。

之前几年,王阳明经历了九华山探寻隐士、阳明洞参禅打坐、访道访僧等事情,悟到了“人伦亲情与生俱来,如果抛弃,就是断灭种姓”。

而他本人的志向是做圣贤,从此放弃了佛、道这两条路子。

回到京师,他不再跟李东阳他们搞诗社,因为诗词文章不是通达圣贤的路径。

他决定潜心修炼圣人之学,除此之外的学问,都变成了可以舍弃的雕虫小技。

然而此时的王阳明还没有龙场悟道,还没有“知行合一”跟“致良知”这些理论,在心学方面,他还只是一位初级的入门汉,还没有窥到门径。

如果用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来解析,三十四岁之前的王阳明就是处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阶段。

三十四岁之后进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

这段时间,他在京师到处跟人一起探讨理学。

于是,走进他生命的一位心学大师出现了,他就是湛若水。

王阳明三十四岁,可以说,这个年龄段的人开始从青涩步入成熟。

而湛若水已经四十一岁,四十一岁的人,已经而立之年,思想相当成熟了,何况他的老师是鼎鼎有名的岭南心学大师陈白沙。

人生得一挚友足矣先来介绍一下湛若水的师父陈白沙,原名陈献章,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白沙里人,世称为陈白沙。

他是广东唯一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开创了江门学派。

他师从理学大师吴与弼。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新会地区聚徒讲学,潜心学习,桃李遍天下。

宋元时期,南宋将领张弘范投降元军,元军把宋军逼迫到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地区,宋元之间发生了崖山海战,结局是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跟着跳海殉国,南宋灭亡。

01湛若水平生

01湛若水平生

01湛若水平生湛若水,初名露,字民泽。

为避祖讳,27岁时改名雨,40 岁开始定名为若水,字元明,号甘泉。

成化二年(1466年),湛若水出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今新塘镇)。

湛若水同陈献章一样,算是广东的新客家。

新塘湛氏始祖湛露,.系福建莆田人(祖籍河南)。

元朝大德年间,曾任德庆路总管府“治中”的湛露,离任回乡路经沙贝时,/发现此地蛮好,遂定居下来,传至若水为第七代。

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湛氏家族至若水的祖父湛江时,已拥有较多的田产和鱼塘。

湛江不仕,隐居乡间,与岭南的学者名流如邱濬、陈献章多有交往,湛若水同陈献章一样出身在一个不仕但经济较富裕的家庭,所不同的是,陈献章一生坎坷,而湛若水虽大器晚出,但却官运亨通,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其生平可谓读书、为官、讲学“三部曲”。

一、读书时代成化十五年(1479年),14岁的湛若水,因“家庭少道多故”,此时才入学。

16岁,进广州府城就读。

至弘治五年 (1492年),27岁的湛若水,已“寒窗”十余年,而终未能中举。

次年,即赴京会试,落第。

这段时间里,湛若水所追求的是一般青年所追求的“学而优则仕”的目标,一心读书,寄希望于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然而,尚未能如愿。

弘治七年(1494年),落第回乡的湛若水,慕陈献章之名,前往江门从学。

当时,67岁高龄而早已淡泊功名的陈献章,一面给他讲授“程子之书”,一面指出“此学非全放下,终难凑泊”,湛若水领会老师的意思,即焚烧了上京考试的证明书——“部檄”,自此“独居庐冈精舍,潜心苦学绝意仕途而专心于学问。

湛若水是陈献章的一名普通的学生,又是一名极其非凡的学生。

他就读于江门6年,时间虽短,但得陈献章的真传,打下了坚实的学问根基。

他特别能领会陈献章学说的真谛,对陈献章关于“道通于物”、“体认物理’’等方面的思迨,领会尤深。

弘治十年(1497年)刚从学3年的湛若水,函告老师新的学习体会——“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

对此,陈献章十分赞赏,即复函赞曰:……来书甚好。

明史·湛若水传原文

明史·湛若水传原文

明史·湛若水传原文湛若水传原文及原文: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

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

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

置第二。

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

寻丁母忧,庐墓三年。

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

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

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

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

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

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

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

拜礼部侍郎。

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

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

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

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

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

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

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

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

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

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

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

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有删节》)译文: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

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

后来母亲命令他出仕做官,他才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做考官,抚摸着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

李延平工夫论影响下的湛若水与王阳明之争

李延平工夫论影响下的湛若水与王阳明之争

李延平工夫论影响下的湛若水与王阳明之争鹿博【摘要】就工夫论而言,湛若水“随处体认”之说实是对宋儒李延平“分殊体认”理念的发挥,而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宗旨则源于对李延平“默坐体认”工夫的选择性继承.从该视角来看王阳明、湛若水在“格物”“致知”等问题上的争论,可知二人观点的分歧本不局限于“心”“物”关系的理解,更涉及知识论与工夫论之间的冲突.但是,湛若水、王阳明之学最终回归儒学本体论层面达成和解,则共同凸显了明中晚期实践哲学对于知识论愈加鲜明的疏离和排斥.【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9)002【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李延平;湛若水;王阳明;工夫论;分殊体认;默坐体认【作者】鹿博【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B248目前学界关于明代心学工夫论,尤其是阳明心学工夫论的研究,蔚为大观。

就最新研究成果来看,其中张新民教授在《寻找下学上达的心性体认施教方法——论静坐方法在王阳明工夫系统中的价值与意义》一文中提出:“静坐作为证入心性本体的一种入门工夫手段,构成了阳明龙场悟道后教之‘三变’极为重要的一变。

尽管为了对治静坐出现的各种缺失偏差,阳明也有针对性地辅以了‘省察克治’‘存天理灭人欲’等一系列的方法,但实际都是对静坐法门的补充和完善,理当纳入同一个工夫范畴之内,不能构成独立的施教阶段。

”[1](P118)按张新民教授主张,“静坐”乃阳明心学强调的主要工夫,而由宋代理学传承下来的“省察克治”,实是一辅翼、补救的修身路径。

于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静坐”既是阳明心学的主要实践工夫,该工夫如何深刻影响了阳明心学整体理论的发展、演进?又如何促使其自身区别于同时期的另一心学派别——甘泉学?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一方面固然要求研究者遵循反本溯源的历史考察方法,对王阳明思想自身的发展及其与湛若水的交往与论学过程展开详细梳理;另一方面则可能需要寻找一观察王阳明与湛若水思想互动与分歧的合适视角。

明代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述评

明代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述评

明代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述评
黄明喜;王林
【期刊名称】《教育史研究》
【年(卷),期】2022(4)2
【摘要】随着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家研究的持续展开,学术界对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学术成果。

通过对82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和21部代表性学术著作的统计和分析可见,关于湛若水教育思想与活动的研究可大致被概括为湛若水教育哲学思想、湛若水道统观及师道观、湛若水道德教育与教育心理、湛若水书院教育、湛若水讲学活动、湛若水家风家训、湛若水后学群体7个主题。

梳理这些学术成果,不仅有助于把握湛若水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的概貌,而且有助于识其得失,进而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动向。

【总页数】10页(P33-42)
【作者】黄明喜;王林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
【相关文献】
1.论明代心学思想的纷争与歧异——以湛若水辩难王阳明心学为中心
2.湛若水的教育活动及教学思想研究
3.明代大儒孙应鳌的教育活动及其教育思想述评
4.王守仁、湛若水心学思想之异同及对明代心学的影响
5.湛若水教育思想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

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

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导读:明代,道教势力强大,道教空气浓厚,自唐宋而盛的三教一家思潮,仍然深刻地促成着明代各宗教流派之明代,道教势力强大,道教空气浓厚,自唐宋而盛的三教一家思潮,仍然深刻地促成着明代各宗教流派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明代道教与儒门心学更是相互影响、彼此吸收,从而促进了明代学术和思想的整体深化。

道教内丹学向儒家心性学的倾斜,以及儒家心学对道教内丹学的吸取和转化,都彰显出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特性。

一、明代正一道的心学意蕴道教自元代中后期起,便逐渐归为以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和以内丹修炼为主的全真道。

进入明代,这种格局,更为官方所确认。

明统治者偏爱斋醮法术,故正一道颇为受宠。

然而与其贵盛相对照的是,正一道对道教的教理、教义有所发挥的,唯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道士赵宜真,他们于道教教理、教义多所发明。

张宇初(1361-1410)博学多能,儒经释典悉皆披览。

他顺应时代思潮,贯综三氏,融为一途,以心性统为三教之源。

但张宇初学说的最大特点,还是把道教与儒家的基本概念相互贯通。

他对太极这一重要概念的解释即深刻地体现了他贯通儒、存体用、涵动静,是为万化之源,万有之本的思想,他说:太极者,道之全体也,浑然无所偏倚,廓然无得形似也,其性命之本欤?(1)他认为太极一词虽然在程子、朱子、邵子那里有不同的解释,究其实都是一致的,都是一个道体,而且都寓于心中。

他说:性禀于命,理具于性,心统之谓之道,道之体曰太极。

以是求之,即心也,道也,中也。

周子曰:中焉止矣。

程子曰:太极者道也。

邵子曰:心为太极。

朱子曰:太极者理也。

陆子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即极也。

理一而已,合而言之,道也。

(2)这里,张宇初将宋代诸儒的概念融为一体,统之以心,名之以道,既反映出他的道教本位立场,也有将宋代理学心学化的理论倾向。

从心即是太极、万化本诸心的观点出发,张宇初提出了道教修炼的要诀在于虚心净虑,守之以一。

他在《岘泉集?冲道》中写道:故知道者,不观于物而观乎心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一致,也就是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保持一种
“敬”的态度,并以此来规范、制约自己的思想和行
为。“勿忘勿助”是说保持心境的空虚、无一杂念的
那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天理”自然会呈现出来。
当然,湛若水所说的“天理”是人心本来就有的,所
以不须安排,只消体会、实践,就可以使天理自动
显示出来。实际上,湛若水是说,要对伦理道德进
行自反省,自觉地把“天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
方方面面去,这就是“随处体认天理”。他对自己的
这一思想自视甚高,称之为包治百病的“中和汤”。
湛若水的思想创新颇多,与同时的王守仁同属
心学,理论风貌却有许多差异。
师也一往情深,在陈献章死后,他穿着丧服,住在
墓边的房中达三年之久。他说:“道义之师,成我者
与生我者等。”
湛若水一生仕途通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吏
部尚书、兵部尚书。晚年致力于讲学著述,
95岁时逝世。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高还游过南岳。
寿的思想家。
湛若水一生长期担任高级学官,生平所建书院
很多,从学弟子也很多, 相从士三千九百余”,为
传播心学思想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一生著述很多,主
要有《心性图说》、《樵语》、《四书训测》、《古本小
学》、《 圣学格物通》等。
“随处体认天理”是湛若水思想的核心观念。这
一思想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敬”,一是“勿
忘勿助”。湛若水说的“敬”跟程颐、朱熹的“敬”
湛若水,生于公元1466年,卒于1560年。字
元明。广东增城人。因居家增城之甘泉都,人称甘
泉先生。明代心学家,陈献章弟子。
湛若水岁29时住江门,师从陈献章。因悟出
“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方法,深得陈献章赏识。陈
献章对湛若水极为器重,临终前把传道的重任交付
给他,视他为自己学术思想的继承人。湛若水对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