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分类1.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是什么?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2.从熔沸点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何差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物没有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不一定;如氧气与臭氧、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都是混合物4.从与酸或碱反应的情况看,氧化物是如何分类的。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CO、NO)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不一定,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是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Al2O3、Mn2O76.酸碱盐是如何定义和再分类的?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

酸可以分为强酸与弱酸;或含氧酸与无氧酸;或一元酸与多元酸;或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等;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碱可以分为强碱与弱碱;或一元碱与多元碱等。

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与酸式盐;或可溶性盐与难容性盐等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全都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难容钡和铅,碳酸只溶钾钠铵;钙银硫酸盐微溶;亚硫酸盐似碳酸。

7. 常见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CaCO3碱石灰:CaO+NaOH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8.分散系如何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类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其中小于1-100nm属于溶液,1-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大于100nm的属于浊液。

9.常见的胶体有哪些?云、烟、雾、牛奶、豆浆、河水、血液、有色玻璃等10.胶体有哪些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加热、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及变化是化学的基本概念,它涉及了化学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化学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化学物质及变化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1. 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性质和结构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不能被常规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的比例组成。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

-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的组合而成,各组分维持各自原有的性质。

2. 物质的性质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 化学性质: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会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燃烧、腐蚀、氧化等。

3. 原子与分子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和分子。

- 原子:构成化学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以共用电子方式结合而成的粒子。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一系列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按照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元素构造进行分类,有助于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化学物质被转化为新的化学物质,其特征是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反应物: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

- 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新物质。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

6.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以相同的速率进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方程和反应物浓度表示。

7.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它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8.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质子和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弥补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认识,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进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归纳与整理(3)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归纳与整理(3)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粒子直径<1nm nm >100nm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外观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介稳体系能否透过滤纸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实例食盐水Fe(OH)3胶体泥浆水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练习]1.关于分散系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胶体、浊液、溶液都是分散系B.粒子的半径:浊液>溶液>胶体C.可见光透过溶液时,产生丁达尔现象D.胶体都不透明、且稳定性极强〔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第二节离子反响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练习]3.以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A.铝B. 食盐C.硫酸D.蔗糖4.以下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液态HCl不导电,所以HCl不是电解质B.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C.S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D.BaSO4在水溶液中难导电,但熔融下能导电所以BaSO4是电解质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一:物质分类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⑴物质分类的方法⑵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CO2A+B==AB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A+B置换反应C+CuO 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B+CD==AD+CB②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二、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分散系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溶液分散质<1nm 透明、稳定、均一NaCl溶液、H2O浊液分散质>100nm 不透明、不稳定、不均一泥水、石灰水胶体1n m<分散质<100nm 较透明、较稳定、均一豆浆、牛奶、墨水(一)、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当光束照射胶体时出现一个光亮的“通路”。

而溶液没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所以可以利用此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2、电泳现象①、胶体稳定的原因:a、主要原因:胶体粒子带电,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它们之间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沉。

注:胶体本身不带电,胶粒带电。

b、次要原因:胶体粒子作布朗运动。

②、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面作定向移动。

③胶体粒子所带电荷分类:a、正电荷: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Fe(OH) 3、Fe2O3、卤化银(AgCl、AgBr、AgI)胶体等。

b、负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例SiO2、Ag2S、H2SiO3等。

(二)、胶体的聚沉————中和胶体粒子的电荷1、加电解质溶液2、加相反电荷的胶体二、离子反应(一)、电解质1、电解质:(酸、碱、盐、水)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包括CO2、SO2)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注:电解质实际上是指不与水反应通过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

例:①、NaCl=Na++Cl-KOH=K++OH-H2SO4=2H++SO42-②、CO2溶于H2O的溶液能导电,那么CO2是电解质吗?回答:CO2+H2O=H2CO3H2CO3=2H++CO32-CO2本身不能电离故CO2不是电解质。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所以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都属于化学变化,如3O2 2O3。
2.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仅有旧化学键的断裂,没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不是化学变化,如NaCl固体熔化是物理变化。
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
粒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很多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丁达尔
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使胶体聚沉的方法:①加入电解质;②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热(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如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HCO ===Al(OH)3↓+3CO2↑
2.离子方程式
(1)概念及意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通常可用H++OH-===H2O表示。
(3)原理: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提醒]①不能用自来水制备Fe(OH)3胶体,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应用蒸馏水。
②不能过度加热,否则Fe(OH)3胶体聚沉生成Fe(OH)3沉淀。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PPT课件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PPT课件

(3)较特殊且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 要求量与其他因素统筹兼顾。如Mg(HCO3)2 溶液与过量NaOH反应,不可忽视Mg(OH)2比 MgCO3更难溶、更稳定;明矾与足量 Ba(OH)2溶液反应;不可忽视Al(OH)3的两性; NH4HSO4与足量Ba(OH)2反应,不可忽视 NH3·H2O也是弱电解质;新制氯水与少量 FeBr2溶液反应,不可忽视Fe2+、Br-都能被 Cl2氧化等。
BaCl2+H2SO4===BaSO4 +2HCl Ba(NO3)2+Na2SO4===BaSO4 +2NaNO3 不能用离子方程式 SO42-+Ba2+===BaSO4 子反应:
表示的离
Ba(OH)2+NaHSO4===BaSO4 +H2O+NaOH Ba(OH)2+MgSO4===BaSO4 +Mg(OH)2 。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 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 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例3】 FeCl3溶液、Fe(OH)3胶体共同具备 的性质是( C )
A.加入饱和的MgSO4溶液都发生聚沉 B.分散质的粒子都不能通过半透膜 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也都不
会产生沉淀
D.加入硫酸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
1.量不同,离子反应不同
(1)生成的产物可与过量的物质继续反应的离 子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只需注意题给条件, 判断产物是否与过量物质继续反应,准确确 定产物形式即可。如NaOH与AlCl3溶液(少量 或过量),NaAlO2溶液通CO2(少量或过量), Ca(OH)2溶液通CO2(少量或过量),NaAlO2溶 液加盐酸(少量或过量),有关离子方程式都 有所区别。
反应关系
【例1】 今有下列三组物质,每组中都有一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
返回
4. 离子反应
解题方法
解答离子共存问题时,一方面要掌握离子共存的基本原理(发生复 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另一方面要注意审题,挖掘出隐含 条件,如:
①某无色溶液,表明不存在Cu2+、 Fe2+、 Fe3+、 MnO4-等离子。 ②某强酸性溶液,表明有大量H+存在, NO3-与I-、S2-、Fe2+、SO32-不共
b、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成化学式。 c、弱酸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 e、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少定多变) f、对于生成物是易溶于水的气体,要特别注意反应条件。 g、对微溶物(通常指CaSO4、Ca(OH)2、Ag2SO4、MgCO3等)要根据实
际情况来判断。 h、具有强氧化性的微粒与强还原性微粒相遇时,首先要考虑氧化还原
3. 物质的分类
要点:
6、胶体的带电: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粒带正电;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胶粒带负电。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 d﹤1nm 1nm ﹤ d﹤ 100nm d﹥100nm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
与AlO2- 、NH4+与AlO2-、 NH4+与SiO326、弱酸酸式根离子不能与H+、OH-大量共存 7、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Fe3+和SCN-、C6H5O8、稳含条件:如无色溶液:无Fe2+、Fe3+、Cu2+、MnO4-等离子;强酸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基础。

化学物质是指物质的种类和性质都相同的物质,它由原子或分子组成。

化学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的过程。

下面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点总结: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2.化学变化的标志化学变化的标志主要有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和放热或吸热等。

颜色变化是指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如铁锈的生成。

气体的产生是指反应前后产生气体,如烧木头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沉淀的生成是指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的沉淀,如酸和碱中和生成沉淀。

放热或吸热是指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热量,如火焰燃烧产生热量。

3.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

常见的化学反应条件有温度、压力和浓度等。

温度的变化可以加速或减缓反应速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压力的变化主要对气体反应有影响,增加压力可以加速气体反应的进行。

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反应物的有效碰撞概率,从而影响反应速度。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组成。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边,反应条件位于箭头上方。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化学反应只改变物质的位置,不改变物质的骨架结构。

5.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反应通常是可逆的,即可以向前反应和向后反应。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不同时,称为不平衡的化学方程式。

为了使化学方程式平衡,必须调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使左右两边的摩尔数相等。

整理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整理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文件编号: 14-9C -80-AA -C9整理人 尼克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1·试题调研,广东)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微粒。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KNO3溶液解析:在分散系中溶液的分散质颗粒最小,又因蛋白质属于大分子,蛋白质溶于水得胶体,而非溶液,故D符合。

答案:D2.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B.做饭用的不锈钢锅C.餐饮用的可口可乐D.消毒用的碘酒解析:A中冰水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B项不锈钢锅是合金,不是纯净物,C、D都是溶液,是混合物。

答案:A3.(2011·天津一模)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B.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反应解析:此类题目应熟练掌握胶体的性质。

胶体性质中,能使胶体聚沉的条件:一是加入电解质溶液,二是加入带相反电荷的微粒胶体,三是加热等。

答案:B ks5u4.(2010·济南模拟)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下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纯净物(B)与混合物(A)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B)与氧化物(A)属于包含关系C.单质及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解析:据图示内容,物质分类的三个关系可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属并列关系,化合物与氧化物属包含关系,单质与化合物属并列关系,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交叉关系。

答案:B5.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灰石B.氢硫酸、烧碱、绿矾C.石炭酸、熟石膏、醋酸钠D.磷酸、乙醇钠、苛性钾解析:A项中纯碱是盐不是碱,C项中石炭酸是酚类化合物不是酸,熟石膏是盐,D项中乙醇钠不是碱,苛性钾是碱,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index_clip_image002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
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index_clip_image004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溶胶、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
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溶解法:利用高
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①水解促进法:
FeCl3+3H2O(沸)=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胶体)+3HCl ②复分
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
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
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D�D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
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D�D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
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D�D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
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D�D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胶体凝聚的方法:(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
能力顺序为:SO42->NO3->Cl-(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①盐卤点豆腐:将盐卤(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或石膏(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肥皂的制取分
离③ 明矾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水泥硬化⑦冶金厂大量烟尘
用高压电除去⑧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⑨ 硅胶的制备: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6、胶体的提纯净化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实验步骤(1)把10mL淀粉胶体和5mL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③ 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

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

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四、离子反应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