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教材分析_语文_教材分析_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分析ppt 人教课标版
“名著导读”分析与探究
高中语文必修之“名著导读”篇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篇 目: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 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 “具有广泛的阅 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 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 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
少于150 万字。”
设计意图:
《论语》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
向,了解它们,有助于青少年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大卫· 科波菲尔》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
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 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这些文学作品讲究以情动人,寓教 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潜移默 化中进行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论语》属于文化经典著作 ;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属于外国小说。
“名著导读”三个板块:
一、背景介绍: 孔子生平、写作时代背景、《论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作品导读:《大卫· 科波菲尔》概述了大致故事情节、素材来源(人物原型)、 写作思想、写作手法介绍(第一人称叙事)。
三、思考与探究: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大卫第四题)。
2.课内外的衔接和互补。 《大卫·科波菲尔》兼顾了阅读的视野,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结构;
《论语》是儒家经典,也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化典籍,虽然在
义 化意义。 务教育阶段学过一些,但此次推荐学生阅读全书,有着更深层的文
3. 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2.板块设置将理论 与实践结合。写作部 分由话题探讨延伸, 再以具体文本为示例 引导,最后提供多个 写作练习题目;朗诵 部分,不仅有大量朗 诵知识技巧,更要求 学生组织朗诵活动, 在实践中提高朗诵水 平。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材分析(课文分析+知识点)
高一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必修一第四单元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梳理茸鞴培社会已进入信息期间,各种传媒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新闻以其壮大的承载能力天天大规模地传播着公共信息,可以说关注新闻已成为我们每小我天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如何有效地解读新闻,本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本单元四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是消息,《包身工》是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信。
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期间的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故国这一庞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本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期间的作品,笔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楚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权势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员工的罪过。
通信《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舒畅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学习这一单元的文章,要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平常特性和结构体式格局,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捉住有用信息,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期间背景,掌握笔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二、复习《短新闻两篇》(一)复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平常特性和结构体式格局,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掌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笔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教材,它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既有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也有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导。
下面将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三个方面对这本教师用书进行介绍。
首先,教师用书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教师用书对教材中的每个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从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材内容。
教师用书还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重点剖析,提供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案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提高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师用书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师用书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用书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师用书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包括教学案例、教学实例、课堂活动等,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教师用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导。
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导,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拓展活动、学生评价活动等。
教师用书提供了多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师用书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帮助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是一本对教师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教材。
教师用书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提供教学设计的指导,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的指导,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师用书的出版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课程安排高中语文课本包括 5 本必修和13 本选修。
高一上:必修1 必修2高一下:必修3 必修4高二上:必修5 选修高二下:选修高三:复习(选修是穿插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学习其中两本)二、教材的特点和结构(一)题材教材以单元来对题材进行分类,必修课本每一册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题材来展开学习。
如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抒情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等;每个单元选取3到4篇相关文章进行该文体的学习。
选修课本是每本围绕一个主题来学习,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外国小说欣赏》等。
这些题材的内容会涉及到各个时代,各种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历史性的、戏剧性的、人文情怀的、现实性的等等。
(二)基础教学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基础部分与初中相比,词汇量增加了很多,对字形部分难度也相应的加大。
对每个文体的理解也要更高一个水平。
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以教材为翘板,更多在课外阅读和训练中进行知识的延伸与积累。
(三)能力提升高中语文要求学生在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有很大提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能在读懂课本内容的同时,理解古今中外大部分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文章,要有独自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和鉴赏的能力,进而达到有高水平写作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
(四)考试注重的考擦方向1、基础部分字、词、句的书写与辨析能力2、阅读鉴赏与理解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三、课本每个单元内容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新诗(新诗的基本常识、写作手法、感情特点)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散文分析能力,文言知识积累)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写人散文和记事散文的特点,写作方法,自己会写)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题材了解、文章特点分析)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的方法、步骤、特点)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古代诗歌的特点,文学常识积累)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游记的特点,古文知识积累)第四单元演讲辞(演讲稿的书写方法,格式)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外小说阅读(中外小说对比,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背诵、唐诗特点,诗歌鉴赏)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议论文的特点,基本知识,写作特点,会写议论文)第四单元科普文章(说明文的说明语言和方法,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手法)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作品阅读(戏曲常识积累,戏曲特点分析)第二单元宋词(背诵,了解宋词的代表人物,写作手法)第三单元杂文、随笔(随笔类作文的特点)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文学常识积累、人物传纪的写作方法,会写这类文章)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随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小说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演讲与辩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的主要教材,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语文水平。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简析,从内容、结构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学、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
其中,古代文学包括了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代小说等;现代文学则包括了现代诗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等。
此外,修辞学的知识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修辞手法、修辞格等。
最后,教材还会引入一些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提升作文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材的结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单元内部的内容会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话题关联来进行编排。
在每个单元内部,又有文言文、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
此外,教材还会配备相关的说明、注释和练习题目等。
三、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高中语文教材不仅承载了高中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进一步拓展了相关的文学理论、修辞学等知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文学与现实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独立的艺术存在,还与现实生活相辅相成。
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将文学作品与现实情境相联系,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
3.多样性的文学体裁: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不同体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注重思辨与创新: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思辨与创新,通过引入一些富有深度和挑战性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系统学习教材,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培养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教材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必修2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
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一)必修1
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
4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口语交际”专题为《朗诵》。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二)必修2
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4个单元分别是: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两部长篇小说。
.
教材分析
马秀梅
2010、9。
人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
Unit 1 Friendship重点词汇1. upset adj. 心烦意乱的,不安的;不适的vt. (upset, upset)[典例]1). Our arrangements for the weekend were upset by her visit. 她一来把我们周末的安排给打乱了。
2). Don't upset yourself -- no harm has been done. 不要难过--并没有造成伤害。
3). He was horribly upset over her illness. 他为她的病而忧心忡忡。
4). The students really upset her. 学生们着实让她烦恼。
[重点用法]be upset by… 被…… 打乱upset oneself about sth 为某事烦恼[练习] 用upset的适当形式填空1). Is it ______ you, dear?2). She felt rather ______ on hearing the news.3). Is it an ______ message?4). Don’t be ______. It will be OK.答案: 1). upsetting 2). upset 3). upsetting 4).upset2. concern v.担忧; 涉及; 关系到n. 担心,关注;(利害)关系[典例]1). The news concerns your brother. 这消息与你兄弟有关。
2). The boy's poor health concerned his parents. 那男孩健康状况不佳,使他的父母亲忧虑。
3). That's no concern of mine. 那不关我的事。
[重点用法]as / so far as … be concerned 关于;至于;就……而言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be concerned at / over sth. 为某事忧虑be concerned in sth. 牵涉到,与……有关,参与[练习] 用concern的适当形式填空1). There is an article that _______ the rise of the prices.2). The children are rather _____ about their mother’s health.3). Officials should ______ themselves _______ public affairs.答案: 1). concerns 2). concerned 3). concern … with3. settle vt. 安家;定居;停留vt. 使定居,安家;解决[典例]1). He settled his child in a corner of the compartment. 他把孩子安顿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1单元 第1课 1、沁园春长沙 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
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大卫科波菲尔》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大卫科波菲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大卫科波菲尔》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的教材之一,该教材的选取基于中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情趣和思想品质。
2. 教材内容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课外阅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该小说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19世纪伦敦工人阶级生活的艰辛,体验正义、友情和勇气的力量。
3. 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伦敦工人阶级生活背景;•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社会正义与人性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1.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19世纪伦敦工人阶级生活背景的理解;•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 解决方法•利用图文资料、地图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了解19世纪伦敦工人阶级生活背景;•提供相关文献和评论,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卫科波菲尔》的背景介绍;•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社会背景;•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过程第一步:背景介绍(10分钟)•引导学生了解19世纪伦敦工人阶级生活背景;•使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呈现伦敦城市、工厂和工人住宅的环境。
第二步:情节和人物分析(20分钟)•通过阅读小说摘抄和讨论,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大卫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
第三步:社会背景分析(15分钟)•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阶级的对立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小说表达的社会关怀和对正义的追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课标分析《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学习诗歌要重视诵读,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学会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诗歌学生一般能够顺利的读下来,但要求学生把握好节奏,把感情融入其中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通过学习《雨巷》,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把握情感,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引起对作品的共鸣。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把握情感2.分析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设想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语文必修一教材分析报告
第一单元单元规划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新诗和外国诗歌。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灵动的感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净化。
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雕琢人的气质,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品味与鉴赏”。
诗歌重在品味,诗歌的学习重在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诗歌的鉴赏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
优美的诗篇都是以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语言的表达展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因此在本单元的诗歌学习过程中,我们把品味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上。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
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
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
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
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教学时,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品味诗歌的“美”上,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创设美的氛围,感受美的熏陶。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
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
教学时,应侧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分析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我校也从2020年秋季开学,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一、新教材整体框架分析根据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标”设置了18 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著作专题研讨”),其中3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每类课程开设2个学期。
其中必修共设8学分,包含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共设6学分,包含6个学习任务群;选修共设12学分,包括6个学习任务群,学生自由选择。
高一学习必修上、下册,高二学习选择性必修上、下册,高三学习选修上、下册。
二、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上册目录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红烛/闻一多*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致云雀/雪莱3 百合花/茹志娟*哦,香雪/铁凝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4 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5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6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单元学习任务第三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8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9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锺扬/叶雨婷单元学习任务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0劝学/荀子*师说/韩愈11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12拿来主义/鲁迅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14 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单元学习任务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古诗词诵读静女/《诗经·邶风》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注: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三、高中语文新教材和课程变化分析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解说: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学习本文,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
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掌握新闻一般知识,理解本文新闻背景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法和学法(一)教法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这一堂课,我会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高一学生记忆不会深刻。
因此,授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二)学法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在鉴赏本篇新闻时,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二、教材分析:新编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交替教学。
三、教学目标: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加强技能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文言文阅读,夯实基础,强化写作指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四、方法和措施: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努力研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并付诸课堂实践。
3、教学以精读课文为范文,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注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的把握文义。
5、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6、作业做到一课一练,及时反馈。
7、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
9、安排二三次语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采集、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表达交流,探究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设想与教材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有所不同,它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探究二:小组合作讨论用诗句来回答关于“归”的四个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讨论成果
6分钟
教师活动:对学生讨论成果进行点评
赏析品读 6分钟
探究三:挖掘诗歌意象,体会意境,分析诗 人描写田园风光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圈点勾画意象,归纳总结意境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自主思考的成果,带领学生回顾意 象、意境知识点,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设计意图:着重介绍多次出仕入仕,利于学生 真正理解作者选择
朗读诗歌 5分钟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设计意图: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诗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品读 钟
探究一: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4分
根据这个字可以联想到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自我思考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活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抢答回答问题
赏析品读 7分钟
探究四:思考归纳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回顾全诗,自主思考探究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通过生平经历,感知全诗,归纳诗 人思想感情
文本思考 10分钟
1、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
2、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会隐居吗?
学生活动:延伸阅读,自主思考探究人生选择问题,分享 自己的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积极发表看法,真正认识陶 渊明的归隐选择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高一课本人教版
高一课本人教版引言高一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开始,也是他们开始接触更加深入和复杂的知识体系的阶段。
作为高一学生的教材,人教版高中课本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一课本进行概述和评价,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该教材。
内容人教版高一课本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
下面将对其中几个代表性学科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语文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主要分为阅读、文学常识、作文和写作几个模块。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本,如散文、诗歌、小说等,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本还包含了大量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数学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人教版高一数学课本通过引入更加深入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覆盖了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英语人教版高一英语课本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英语文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课本还有丰富的听力材料和口语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人教版高一的其他科目课本也都有相应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本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和培养科学思维。
地理、历史、政治等社科课本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和培养社会科学素养。
优势和不足人教版高一课本作为一套较为传统并且经典的教材,有着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优势1.经典教材:人教版高一课本是一套经典的教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熟知和接受。
其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系统性强:人教版高一课本能够系统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
学生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前后的联系和衔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不足1.内容繁杂:人教版高一课本的内容相对繁杂,有时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困惑。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材分析】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对牛顿力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知道惯性的决定因素。
[科学思维]深入体会伽利略等科学家在研究力和物体运动关系时候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知道理想斜面实验的原理和理论思维推导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质疑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装置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用力推课桌,课桌能够在推力的作用下运动,撤去外力后,课桌不再运动;足球踢出去之后,滚动段距离,最后停下来;秋千在推力作用下,荡开之后,不再推秋千,最终也会停下来。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是否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够运动或者保持运动状态。
教师: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总与推、拉等行为联系,如果不再推、拉,原来的运动便会停止。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认识。
[新课讲授]这种说法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有提出。
他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现象得到这样的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保持运动状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某个地方,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分析
• 1.是教材内容以细胞为主线贯穿整个教材。总共六 个章节,无不体现在细胞,加强了学生对分子与 细胞的认知水平从细胞考虑的角度性,具有如影 随形的效果。
• 2.是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细胞生命系统的 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安排的。从分子组成细胞基本 结构,到基本结构组成细胞生命系统,再过渡到 细胞功能。这样的安排,既展示了科学认识的过 程和方法,又体现了分子与细胞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
的重视。
活动体系
雨雾
九个实验的
必须做的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p7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p18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p97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p47
尽量去做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p78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p40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p78
【教材设计思路】教学内容
• 《分子与细胞》的目录按章节来划分为六章, 是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
•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 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
•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模块应当包括:细胞 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 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等五部分内 容,可以看出来,本模块作者设计时所考虑的 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是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还考虑了 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标准。
• (4)本模块学习过程中需要补充哪些课程资源, 哪些课程资源是经过努力可以开发和利用的?
• (5)本模块的哪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依靠 集体的力量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的重点是什么?
• (6)本模块教学内容中有哪些是不太熟悉的,如 何有计划地逐一学习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I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供高一年级上学期前半段使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语文必修模块。
本册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组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全册教材,并谈一谈教学设想。
一、阅读鉴赏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现代新诗、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新闻(新闻和报告文学)。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
其中现代新诗侧重于品味和赏析,两个散文单元侧重于思考和领悟,新闻单元侧重于沟通和运用。
第一单元的新诗选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
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
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
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
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雨巷》也使戴望舒有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再别康桥》是闻一多在努力实现诗歌“三美”主张的有一代表性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
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
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讲这三首诗不能统一划分为新诗,如果从创作时间上讲都出现在1919年之后,但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依旧词牌的个律所创作的一首内容全新的诗歌。
其次对于新诗歌的教学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类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以及选文所呈现的每一片的核心价值,总体而言新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我们要注意新诗歌以下的特点: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所以我们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作以下说明:1、新诗歌虽然是一种相对创新的诗歌样式,但它和古典诗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呈现在传统意象的继承和一些格律的沿袭。
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这一特点,可以吧《语文读本》中的《错误》一诗和《沁园春•长沙》联合学习,《错误》一诗充分体现了新诗体中对传统意向的继承,《沁园春•长沙》则比较鲜明的体现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在古典诗歌韵律中的融合,可谓一个是“新瓶装老酒”一个是“老瓶装新旧”,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可以比较全面的完成新旧传承关系的理解。
2、新诗歌比之旧体诗,主要是在形式上的更加灵活,它可以通过所表达的情感来自由选择左匹配的句式以及章法,所以《雨巷》一诗可以来教“舒缓的表达”,让学生体会情感与表达的高度关联。
3、新诗歌的又一特点就是“意象的跳跃”,在这一点上《再别康桥》体现较为鲜明,用着一首诗来教“意象的跳跃”和“情感的连续”,就能凸显这一首诗的核心价值。
4、诗歌选择用意象来传情,就决定了它的表达要以形象为主,《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在画面,色彩和抒情上做的比较突出,所以就用这一首诗来教“形象化表达”。
第二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所选的3篇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
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个“义”“勇”“智”俱全的英雄烛之武的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这位英雄人物的赞美。
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于本单元文言文阅读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积累与整合1、是了解《左传》《战国策》两部史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各自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复习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熟读三篇课文,准确记忆其中的名句,并且背诵《荆轲刺秦》中易水诀别一段。
三、感受与鉴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文章。
2、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3、赏析三篇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且学习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4、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四、思考与领悟1、要认真欣赏和鉴赏文言文叙事特有的简洁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思考课文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五、发现与创新1、注重个性化阅读,从课文阅读中获得独特体验。
2、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三单元课文都是写人记事散文。
前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后一篇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教学本单元时,在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学以致用于自己的说话写作实际的同时,要注意引领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
即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及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的,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从而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作必要的强化和补充,以实现语“文”“化”人的终极目标。
1、感知所塑人物------抓细节以知其个性2、把握所抒真情------感受作者人格魅力课文篇篇都有作者的真“我”,我们能从中看到出离愤怒的鲁迅、伤心悔恨的巴金、诙谐幽默的梁实秋。
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引导学生品味到文中的多种感情: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如此,可自然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战士品格。
解读《小狗包弟》感悟巴金的忏悔意识。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这种崇高精神,还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已有。
让学生理解“三省吾身”之“省”不只是检点自己一天所学知识、技能,还应该审视自己心中的道德尺度,检视自己的道德增益或道德缺损。
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引领学生领略梁任公先生国学大师风范,见识其成就,仰慕其才华,崇尚其精神。
在体验梁实秋对师长溢于言表的敬爱之情的同时,进入大师精神沐浴的情境。
3、品赏艺术特色(1)鉴赏形象——注意细节描写本单元的这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
把握呈现于文中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心理描写,其它及相关描写,在心中建立对人物的鲜明印象,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及其生成根源。
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几个精彩的细节即把他们的性格本性显现无遗,这些细节注释着他们的个性,生成着人物的性格品质。
赏析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实际有针对性的探究思索、学以致用,实现由读到写的知识能力迁移。
(2)鉴赏结构——注意散中见整的结构方式《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是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
总之,这些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3)鉴赏语言——注意语言的个性化《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激情难抑,下笔生风,而沉痛之情付诸文字又造成凝重与沉着之感;巴金其《小狗包弟》语言则呈“自然流”状态,内在的情味淡而远,细味之却见浓厚;地道的学者型作家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白话的流畅中夹带文言的凝涩,书卷气浓,同时语言少有枝蔓,辞达而已,体现梁氏散文文体简洁之美第四单元的新闻包括《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等四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
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当年游罢奥斯维辛集中营,写就的一则电稿,结果成为不朽名篇。
这篇报道没有寻常意义上的新闻,作者采用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两线交织,将情、景、事融为一体,发现了平静生活掩盖下奔突的火山,发现了参观者(同时也是作者)心灵情感深处掀起的风暴,而对残暴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呼唤,也就裹挟在这风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