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杂化轨道理论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中的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

有机化学中的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

有机化学中的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和反应的学科。

在有机化学中,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有机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本文将介绍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一、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是描述原子轨道混合形成杂化轨道的一种理论。

它可以用来解释有机分子的几何形状和化学键的性质。

杂化轨道是由具有不同能量和方向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的新轨道。

具体来说,杂化轨道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 原子轨道的混合:在形成杂化轨道的过程中,原子轨道会发生混合。

例如,sp杂化是指s轨道和p轨道的线性混合,形成新的、方向确定的杂化轨道。

2. 杂化轨道的性质:杂化轨道与混合的原子轨道具有不同的能量和方向。

sp杂化轨道具有线性形状,sp2杂化轨道具有三角形平面形状,sp3杂化轨道具有四面体形状等。

3. 化学键的形成:杂化轨道理论可以解释化学键的形成。

例如,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能够与其他原子的轨道重叠形成σ键,sp2杂化轨道能够形成σ键和一个π键,sp杂化轨道能够形成两个σ键和两个π键等。

4. 杂化轨道的数量:杂化轨道的数量取决于原子的杂化方式和与之相连的其他原子。

例如,碳原子通过sp3杂化可以形成四个碳-碳σ键,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分子。

二、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描述分子中电子分布的一种理论。

它通过将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的分子轨道来描述分子的电子结构和性质。

具体来说,分子轨道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 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

通过线性组合,原子轨道可以形成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进而解释分子键和反键的形成。

2. 分子轨道能级:分子轨道具有不同的能级,类似于原子轨道的能级。

分子轨道能级的数量与参与形成分子的原子数目有关。

3. σ和π分子轨道:分子轨道可以分为σ和π轨道。

σ轨道是高对称性的轨道,电子分布在分子轴上,而π轨道则是较低对称性的轨道,电子分布在分子平面上。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基本介绍核外电子在一般状态下总是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即基态。

而在某些外加作用下,电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变为一个较活跃的状态,即激发态。

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单个原子中,具有能量相近的两个电子亚层中,具有能量较低的电子亚层的一个或多个电子会激发而变为激发态,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亚层中去,即所谓的跃迁现象,从而新形成了一个或多个能量较高的电子亚层。

此时,这一个与多个原来处于较低能量的电子亚层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增加到与原来能量较高的电子亚层中的电子相同。

这样,这些电子的轨道便混杂在一起,这便是杂化,而这些电子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杂化态。

概述1931年,Linus Carl Pauling提出轨道杂化理论。

实验事实基础是许多分子的键角不等于原子轨道间夹角。

如氧原子与氢原子组成的水分子H-O-H的键角是104.5o,不等于氧的2py与2pz轨道间的夹角90o。

类似的,NH3分子中H-N-H的键角也不等于90o,实际测得107.3o。

实验测得甲烷分子CH4是四面体结构,H-C-H键角为109.5o。

要点⑴ 在形成分子(主要是化合物)时,同一原子中几个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 (一般为同一能级组的原子轨道)可以进行线性组合(杂化),重新分配能量和确定空间方向,组成数目相等的新的一组原子轨道。

⑵杂化轨道成键能力大于原来的原子轨道。

因为杂化轨道的形状变成一头大一头小了,用大的一头与其他原子的轨道重叠,重叠部分显然会增大。

⑶ 形成的杂化轨道之间应尽可能地满足最小排斥原理(化学键间排斥力越小,体系越稳定),为满足最小排斥原理,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应达到最大。

⑷ 分子的空间构型主要取决于分子中σ键形成的骨架,杂化轨道形成的键均为σ键,所以,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相关。

相关概念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新的原子轨道,这个过程叫做原子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分子杂化理论要点

分子杂化理论要点

杂化轨道理论要点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是1931年由Pauling L等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实质上仍属于现代价键理论,但它在成键能力、分子的空间构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1.在成键过程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同一原子中几个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即波函数),可以进行线性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确定空间方向,组成数目相等的新的原子轨道,这种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称为杂化(hybridization),杂化后形成的新轨道称为杂化轨道(hybrid orbital)。

2.杂化轨道的角度波函数在某个方向的值比杂化前的大得多,更有利于原子轨道间最大程度地重叠,因而杂化轨道比原来轨道的成键能力强。

3.杂化轨道之间力图在空间取最大夹角分布,使相互间的排斥能最小,故形成的键较稳定。

不同类型的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不同,成键后所形成的分子就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

轨道杂化类型及实例按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种类,轨道的杂化有sp和spd两种主要类型。

按杂化后形成的几个杂化轨道的能量是否相同,轨道的杂化可分为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

sp型和spd型杂化1. sp型杂化能量相近的n s轨道和n p轨道之间的杂化称为sp型杂化。

按参加杂化的s轨道、p轨道数目的不同,sp型杂化又可分为sp、sp2、sp3三种杂化。

(1)sp杂化由1个s轨道和1个p轨道组合成2个sp杂化轨道的过程称为sp杂化,所形成的轨道称为sp杂化轨道。

每个sp杂化轨道均含有1/2的s轨道成分和1/2的p轨道成分。

为使相互间的排斥能最小,轨道间的夹角为180°。

当2个sp杂化轨道与其他原子轨道重叠成键后就形成直线型分子。

图9-1 sp杂化过程及sp杂化轨道的形状(2)sp2杂化由1个s轨道与2个p轨道组合成3个sp2杂化轨道的过程称为sp2杂化。

每个sp2杂化轨道含有1/3的s轨道成分和2/3的p轨道成分,为使轨道间的排斥能最小,3个sp2杂化轨道呈正三角形分布,夹角为120°[图9-2]。

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杂化轨道理论主要关注分子中的成键电子,而分子轨道理论则更全面地考虑了所有电子的运动状态。
杂化轨道理论是分子轨道理论的一个简化模型,用于解释分子的几何构型和成键性质。
杂化轨道理论中的杂化类型(如sp、sp2、sp3等)与分子轨道理论中的能级分裂和电子排布有关。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机理方面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基础。
分子轨道的能级顺序与原子轨道能级有关
分子轨道的形状和极性影响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成键轨道
非键轨道
反键轨道
半键轨道
分子磁学:研究分子的磁学性质,如磁性、顺磁性等
化学反应机理: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分子光谱学:解释和预测分子的光谱性质
分子设计:基于分子轨道理论,设计和优化分子的性质和功能
PART FOUR
汇报人:XX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 ONE
PART TWO
1931年,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该理论是为了解释共价键的形成机制
鲍林认为,原子在形成共价键时,会形成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理论为共价键的形成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原子轨道: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形成的轨道
sp³d杂化:由一个s轨道、三个p轨道和一个d轨道杂化形成,生成五个sp³d杂化轨道,呈三角双锥形
解释化合物稳定性:杂化轨道理论可以解释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合物稳定性,预测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活性。
预测分子几何结构:杂化轨道理论可以预测分子的几何结构,如键长、键角等,从而了解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指导药物设计:杂化轨道理论在药物设计中具有指导作用,可以预测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优化药物的设计和性能。

分子的立体构型之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的立体构型之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为了更好地解释多原子分子的实际空间构型和性质,1931年鲍林和斯莱脱(Slater)在电子配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原子在形成分子时,为了增强成键能力,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s、p、d…)的几个原子轨道可以相互叠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能量、形状和方向与原轨道不同的新的原子轨道。

这种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称为原子轨道的杂化,所形成的新的原子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注意:①、只有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进行杂化,孤立的原子不可能发生杂化。

②、只有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互相杂化。

常见的有:ns、np 、nd;(n-1)d 、ns、np;③、杂化前后,总能量不变。

但杂化轨道在成键时更有利于轨道间的重叠,即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比未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成键能力增强,形成的化学键的键能大。

这是由于杂化后轨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电子云分布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成键时轨道重叠程度增大,成键能力增强。

④、杂化所形成的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数目,亦即杂化前后,原子轨道的总数不变。

⑤、杂化轨道的空间构型取决于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

不同类型的杂化,杂化轨道的空间取向不同,即一定数目和一定类型的原子轨道间杂化所得到的杂化轨道具有确定的空间几何构型,由此形成的共价键和共价分子相应地具有确定的几何构型。

☆什么叫杂化?同一原子的能量相近的原有的原子轨道“混杂”起来,重新组合形成新轨道的过程,叫做杂化。

☆什么叫杂化轨道?新组合的原子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为什么要杂化?杂化轨道形成的化学键的强度更大,体系的能量更低。

☆杂化的动力:受周围原子的影响。

☆为什么杂化后成键,体系的能量降低?杂化轨道在一个方向上更集中,便于轨道最大重叠。

☆杂化轨道的构型决定了分子的几何构型:杂化轨道有利于形成σ键,但不能形成π键。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

沉淀的是
()
A.[Co(NH3)4Cl2]Cl
B.[Co(NH3)3Cl3]
C.[Co(NH3)6]Cl3
D.[Co(NH3)5Cl]Cl2
解析:配合物的内界与外界由离子键结合,只要外界存在 Cl
-,加入 AgNO3 溶液即有 AgCl 沉淀产生。而 B 项的配合物 [Co(NH3)3Cl3]分子中,Co3+、NH3、Cl-全处于内界,很难电 离,不存在 Cl-,所以加入 AgNO3 溶液不能生成 AgCl 沉淀。
D.全部
解析: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一个原子(或离子)有孤电子对,另
一个原子(或离子)有空轨道。在②CH4、③OH-中,中心原子
碳和氧的价电子已完全成键,没有孤电子对。
答案:C
5.向 CuSO4 溶液中加入稀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若所得溶液中只
有一种溶质,该溶质是
()
A.Cu(H2O)4SO4
B.Cu(OH)2
答案:A
考查配位键与配位化合物
[例 2] 下列过程与配合物的形成无关的是
()
A.除去 Fe 粉中的 SiO2 可用强碱溶液
B.向一定量的 AgNO3 溶液中加入氨水至沉淀消失
C.向 FeCl3 溶液中加入 KSCN 溶液 D.向一定量的 CuSO4 溶液中加入氨水至沉淀消失
[解析] 对于 A 项,除去 Fe 粉中的 SiO2 是利用 SiO2 可与强 碱反应的化学性质,与配合物的形成无关;对于选项 B,AgNO3 与氨水反应生成了 AgOH 沉淀,继续反应生成了配合物离子 [Ag(NH3)2]+;对于 C 项,Fe3+与 KSCN 反应生成了配合物离子 [Fe(SCN)n]3-n;对于 D 项,CuSO4 与氨水反应生成了配合物离子 [Cu(NH3)4]2+。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1基本介绍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是1931年由鲍林(Pauling L)等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实质上仍属于现代价键理论,但是它在成键能力、分子的空间构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核外电子在一般状态下总是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即基态。

而在某些外加作用下,电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变为一个较活跃的状态,即激发态。

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单个原子中,具有能量相近的两个能级中,具有能量较低的能级的一个或多个电子会激发而变为激发态,进入能量较高的能级中去,即所谓的跃迁现象,从而新形成了一个或多个能量较高的能级。

此时,这一个或多个原来处于较低能量的能级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增加到与原来能量较高的能级中的电子相同。

这样,这些电子的轨道便混杂在一起,这便是杂化,而这些电子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杂化态。

用化学语言讲,杂化轨道理论从电子具有波动性、波可以叠加的观点出发,认为一个原子和其他原子形成分子时,中心电子所用的电子轨道不是原来纯粹的s轨道或p轨道,而是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电子轨道经叠加混杂、重新分配轨道的能量和调整空间伸展方向,组成了同等数目的能量完全相同的新的电子轨道——杂化轨道,以满足化学结合的需要。

这一过程称为电子轨道的杂化。

2基本要点只有最外电子层中不同能级中的电子可以进行轨道杂化,且在第一层的两个电子不参与反应。

不同能级中的电子在进行轨道杂化时,电子会从能量低的层跃迁到能量高的层,并且杂化以后的各电子轨道能量相等又高于原来的能量较低的能级的能量而低于原来能量较高的能级的能量。

当然的,有几个原子轨道参加杂化,杂化后就生成几个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

杂化后的电子轨道与原来相比在角度分布上更加集中,从而使它在与其他原子的原子轨道成键时重叠的程度更大,形成的共价键更加牢固。

分子的立体结构(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的立体结构(杂化轨道理论)

01
02
03
04
sp杂化
一个s轨道和一个p轨道杂化 ,形成两个sp杂化轨道,形
状为直线型。
sp2杂化
一个s轨道和两个p轨道杂化 ,形成三个sp2杂化轨道,形
状为平面三角形。
sp3杂化
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杂化 ,形成四个sp3杂化轨道,形
状为正四面体型。
其他杂化类型
如dsp2、d2sp3等,涉及d轨 道的参与,形成更复杂的分子
指导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
通过研究杂化轨道理论,可以深入了解 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电子排布规 律,从而揭示分子立体结构的本质。
通过调控分子的立体结构,可以设计 和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如催 化剂、药物、光电材料等。
预测和解释分子的性质
基于杂化轨道理论,可以预测和解释 分子的几何构型、键长、键角以及分 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预测反应活性
通过了解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和键能,可以预测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 活性和选择性。
指导新材料设计
杂化轨道理论为设计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质的新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研究成果与不足
成果
杂化轨道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分子 的立体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成功应用于多种有机和无机化 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不足
对于某些复杂体系,如过渡金属 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杂化轨道 理论的解释力有限,需要进一步 完善和发展。
分子的立体结构杂化轨道理论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杂化轨道理论基础 • 分子的立体构型与杂化轨道 • 杂化轨道理论与化学键性质 • 杂化轨道理论与化学反应性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分子的立体结构概述
分子立体结构的定义

分子结构4-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结构4-杂化轨道理论
2.中心原子有几个原子轨道参加杂化就能形成 几个杂化轨道。—线性组合原理(如CH4)
4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3. 杂化后①形状发生变化:一端变肥大→最大重叠, →成键能力增强; ②伸展方向改变, → 使轨道 在空间取最大夹角, →电子对之间斥力最小, →
形成的键更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
等性杂化:中心原子的各杂化轨道都含有单电 子或都是空轨道;
角为104.5o,其解释显然与事实不符。 Pauling和Slater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2
杂化轨道理论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二、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3
一、要点
1.中心原子的不同类型的轨道相混合,组成一 组新轨道,称为杂化轨道(sp、 sp2 、sp3 、 dsp2 、 d2sp3 、 sp3d2 、 sp3d )。 —杂交优 势原理
sp z 2py y 2pzz
y
1s sp
sp
sp x
sp
1s
x
7
2.sp2杂化
⑴轨道构成: 1个ns + 2个np → 3个sp2 ⑵杂化轨道夹角: 120o ⑶分子构型: 平面三角形
BF3分子的形成
8
sp2杂化:C6H6
C的价层电子构型:(↑↓) (↑ ) (↑ ) ( )
2s
2p
杂化后:(↑ ) (↑ ) (↑ ) (↑ )
不等性杂化:有孤对电子参与的杂化。
5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1.sp杂化
BeCl2分子的形成
⑴轨道构成:
1个ns + 1个np
→ 2个sp
⑵杂化轨道夹角: 180o
⑶分子构型:
直线形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杂化轨道理论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杂化轨道理论

探究1:BeCl2分子的形成
实验测得: 两个共价键,直线形分子(键角180°)
Cl—Be—Cl
Cl
Be
Cl
180°
Be原子价电子排布式:2s2 没有未成对电子
一个2s 和一个2 p 轨道杂化,形成sp杂化轨道
sp杂化轨道的形成和空间取向示意图
为使轨道间的排斥能最小 轨道与1个p 轨道进行的杂化, 形成2个sp 杂化轨道。
2s
2px
2py
2pz
键长、键能相同,键角相同为109°28′
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理 论
2p 2s
C的基态
激发 2s
2p
激发态
杂化 正四面体形 sp3 杂化态
sp3 杂化
四个H原子分别以1s轨道与C原子上的四个sp3 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后,就形成了四个性质、能量 和键角都完全相同的s-sp3σ键,形成一个正四面 体构型的分子。
形成4个sp3 杂化轨道。
每个sp3杂化轨道的形状
也为一头大,一头小,
含有 1/4 s 轨道和 3/4 p
轨道的成分 每两个轨道间的夹角为
109°28′,正四面体形
NH3 的空间构型
NH 3
2p
2s
N
HH
sp3杂化
H
不等性杂化
H 2 O 的空间构型
3.三种sp杂化轨道类型的比较
杂化 类型
sp
分子中6个碳原子未杂化的2P轨道 上的未成对电子重叠结果形成了 一个闭合的、环状的大π键 形成的π电子云像两个连续的面包圈,一个位于平面上面, 一个位于平面下面,经能量计算,这是一个很稳定的体系。
大π 键 (离域键)C6H6

分子的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的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理论

难以给出精确的预测。
杂化轨道理论的发展方向
扩展到非共价分子
发展能够适用于非共价分 子的杂化轨道理论,以更 好地解释金属、离子等分 子的性质。
引入量子力学
将量子力学原理与杂化轨 道理论相结合,以更精确 地描述电子行为和分子性 质。
复杂分子结构研究
深入研究复杂分子结构, 发展更精确的模型和方法, 以解释和预测复杂分子的 性质和行为。
杂化后的轨道称为杂化轨道,它们具有与原始原子轨道不同的形状和取向,可以与其他原子 轨道相互作用形成更稳定的化学键。
杂化轨道理论可以用来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化学键的性质,是现代化学键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
杂化轨道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1930年代
德国化学家鲍林和美国化学家斯莱特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杂化轨道理论在化学反应机理、物质结构和性质预测等方 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了解分子的杂化方式,可以预测 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活性,从而指导化学反应的设计和合成 。
在药物设计和材料科学中,了解分子的杂化方式对于预测 分子的生物活性、稳定性、导电性等性质至关重要。通过 合理设计分子的杂化方式,可以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 型药物或材料。
3
分子所处的环境
温度、压力、溶剂等环境因素对分子构型有一定 影响。
分子构型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01
02
03
反应活性
某些特定的分子构型有利 于化学反应的进行,如碳 正离子的平面构型更易发 生亲电取代反应。
选择性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特定 的分子构型可能导致产物 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反应机理
分子构型影响化学反应的 机理,如环己烯的椅式构 型有利于顺式加成反应的 进行。
分子的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的空间构型_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的空间构型_杂化轨道理论

3
AB3 三角锥形
等电子体原理
具有相同的通式——ABm,而且价电子总数和原子数目 相等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这个原理称为“等电 子体原理”。这里的“结构特征”的概念既包括分子的立体 结构,又包括化学键的类型,但键角并不一定相等,除非键 角为180或90等特定的角度。
(1)CO2、CNS–、NO2+、N3–具有相同的通式—AX2, 价电子总数16,具有相同的结构—直线型分子,中心原子上 没有孤对电子而取sp杂化轨道,形成直线形s-骨架,键角为 180。
(4)SO42–、PO43–等离子具有AX4的通式,总价电子数 32,中心原子有4个s-键,故取sp3杂化形式,呈正四面体立 体结构;
(5)PO33–、SO32–、ClO3–等离子具有AX3的通式,总 价电子数26,中心原子有4个s-轨道(3个s-键和1对占据s-轨 道的孤对电子),VSEPR理想模型为四面体,(不计孤对电 子的)分子立体结构为三角锥体,中心原子取sp3杂化形式, 没有p-pp键或p-p大键,它们的路易斯结构式里的重键是 d-p大键。
n=1/2[A的价电子数+X提供的价电子数×m
原则:
±离子电荷数
②配体X:H和卤素每个原子各提供一个价电 子, 规定氧与硫不提供价电子;
③正离子应减去电荷数,负离子应加上电荷数。
•确定电子对的空间构型: n=2 直线形 n=3 平面三角形 n=4 正四面体
•确定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推断分子 的空间构型。
平面 三角形
109.5º 正四面体
杂化轨道 数目
2
3
4
思考
BF3分子形成过程
2s
2p
激发 2s
2p
正三角形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目录基本介绍价键理论的论证相关种类几种杂化轨道之后的分子空间形态编辑本段基本介绍分子的空间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等实验手段进行测定。

为了解决许多分子构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不符的矛盾,更好的解释分子的实际空间构型和稳定性,1931年由鲍林等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就是: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若干类型不同而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相互混杂,sp3杂化重新组合成一组能量相等,成分相同的新轨道,这一过程称为杂化。

经过杂化而形成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杂化轨道与其他原子轨道重叠时形成σ共价键。

原子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为了使所成化学键强度更大,更有利于体系能量的降低,总趋向于将原来的原子轨道进一步线性组合,以形成新的原子轨道。

编辑本段价键理论的论证价键理论对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做了有力的论证,但它把讨论的基础放在共用一对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上,在解释许多分子、原子的价键数目及分子空间结构时却遇到了困难。

例如C原子的价电子是2s22p2,按电子排布规律,2个s电子是已配对的,只有2个p电子未成对,而许多含碳化合物中C都呈4价而不是2价,可以设想有1个s电子激发到p轨道去了。

那么1个s轨道和3个p轨道都有不成对电子,可以形成4个共价键,但s和p的成键方向和能量应该是不同的。

而实验证明:CH4分子中,4个C-H共价键是完全等同的,键长为114pm,键角为109°28'。

BCl3,BeCl2,PCl3等许多分子也都有类似的情况。

为了解释这些矛盾,1928年鲍林(Pauling)提出了杂化轨道概念[1],丰富和发展了的价键理论。

他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提出:在同一个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几个原子轨道在成键时,可以互相叠加重组,成为相同数目、能量相等的新轨道,这种新轨道叫杂化轨道。

分子的空间结构(第3课时 杂化轨道理论简介)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分子的空间结构(第3课时 杂化轨道理论简介)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目录
CONTENTS
02 SP、SP2、 SP3三种杂化
02、SP、SP2、SP3三种杂化
sp3杂化
z
y x
z
y x
z 109°28′
y
x

z
y x
sp3杂化:1个s 轨道与3个p 轨道进行的杂化,形成4个sp3 杂化轨道。
每个sp3杂化轨道的形状也为一头大,一头小, 含有 1/4 s 轨道和 3/4 p 轨道的成分每两个轨道间的夹角为109.5°,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02、SP、SP2、SP3三种杂化
sp3杂化
02、SP、SP2、SP3三种杂化
sp3杂化 CH4分子的形成
C:2s22p2 2s
2p
2p
激发 2s
sp3杂化
sp3
02、SP、SP2、SP3三种杂化
sp2杂化
sp2杂化:1个s 轨道与2个p 轨道进行的杂化, 形成3个sp2 杂化轨道。
每个sp2杂化轨道的形状也为一头大,一头小,含有 1/3 s 轨道和 2/3 p 轨道的成分每两个轨道间的夹角为120°,呈平面三角形
课堂练习
4.下列关于空间构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A.CH4
是正四面体形 B.CH4是平面正方形C.CH4 是三角锥形 D.CH4是十字交叉形
课堂练习
C 5.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A.两种分
子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不同,NH3为sp2杂化,而CH4是sp3杂化B.NH3分子中 氮原子形成3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碳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C.NH3分子中有 一对未成键的孤电子对,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D.NH3分子中氮元素的 电负性比CH4分子中碳元素的电负性大

2024版史上最易理解杂化轨道理论(图解)

2024版史上最易理解杂化轨道理论(图解)

2
预测了分子性质和反应
通过杂化轨道理论,可以预测分子的极性、键能、 反应活性等性质,有助于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机 理。
丰富了化学键理论
3
杂化轨道理论作为化学键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了我们对化学键本质的认识,为化学学科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1/30
24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2024/1/30
2024/1/30
在形成杂化轨道时,d轨道和p轨道的 能量要接近,且要满足空间对称性匹 配的原则。
16
d-p杂化实例分析
01
02
03
例如,在过渡金属配合物 中,中心金属离子的d轨 道与配体的p轨道可以发
生d-p杂化。
通过d-p杂化,中心金属 离子可以接受配体的电子,
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d-p杂化的程度和方式会 影响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
理论计算复杂度高
01
杂化轨道理论涉及复杂的数学计算和量子力学原理,使得理论
计算变得相对困难,需要专业的计算工具和算法支持。
实验验证困难
02
由于杂化轨道理论涉及的微观粒子行为难以直接观测,实验验
证变得相对困难,需要借助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
与其他理论的融合问题
03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价键理论等其他化学键理论之
拓展应用领域
杂化轨道理论在材料科学、药物设 计、催化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前景,未来有望拓展至更多领域 并发挥更大作用。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27
氮气分子中的N≡N三键
氮气分子中的氮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两个未杂化的p轨道相互重叠形成两个π键, 加上一个σ键,构成N≡N三键。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乙烯的sp二杂化图解
苯环的结构
平面正六边形,离域大π键.
一.苯环中的碳均是以sp二杂化成夹角为1200三 个sp2杂化轨道.
2.苯环中六个碳之间形成六个σ键,每个碳与 氢形成1个σ键.
三.苯环中六个碳中未杂化的P轨道彼此形成一 个大π键.
四.形成大π键比一般的π键更稳定,因此苯环 体现特殊的稳定性
三、下列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相同的是 (B ) A.CO2与SO2 B.CH四与NH3 C.BeCl2与BF3 D.C2H2与
C2H4
(三)杂化轨道只能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未参 与成键的孤电子对.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用于形成π (键四。)一个轨道不管有没有电子,只要符合杂化的条件 就可能参与杂化.
四、杂化轨道形成过程
(一)sp三杂化
2p 激发
2p 杂化
2s
2s
sp3
C原子sp3杂化轨道形成过程
sp三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
z
z
z
个顶点 ; 未杂化p形成π键. C—H键是s—sp二 σ键,
C—C键是sp2—sp2 σ键, 一个π键
分子中共有五个σ键,一个π键
第 25 页
杂化轨道理论
当堂巩固
二、对SO2与CO2说法正确的是[ D ] A.都是直线形结构 B.中心原子都采取sp杂化轨道 C. S原子和C原子上都没有孤对电子 D. SO2为V形结构, CO2为直线形结构
杂化 类型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
种类
数目
杂化 杂化轨 杂化轨道 轨道数 道夹角 空间构型
ns sp
np
1 1
二 一八 0°
直线型
ns sp2
np

三 一二 平面三角形

有机化学分子杂化轨道理论

有机化学分子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杂化轨道理论2010-5-8 化材学院化学(1)李向阳价键理论简明地阐明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成功解释了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但在解释一些分子的空间结构方面却遇到了困难。

例如CH4分子的形成,按照价键理论,C原子只有两个未成对的电子,只能与两个H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而且键角应该大约为90°。

但这与实验事实不符,因为C与H可形成CH4分子,其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HCH = 109.5°。

为了更好地解释多原子分子的实际空间构型和性质,1931年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1953年,我国化学家唐敖庆等统一处理了s-p-d-f轨道杂化,提出了杂化轨道的一般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杂化理论的内容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理论从电子具有波动性、波可以叠加的观点出发,认为一个原子和其他原子形成分子时,中心原子所用的原子轨道(即波函数)不是原来纯粹的s轨道或p轨道,而是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经叠加混杂、重新分配轨道的能量和调整空间伸展方向,组成了同等数目的能量完全相同的新的原子轨道——杂化轨道(hybrid orbital),以满足化学结合的需要。

这一过程称为原子轨道的杂化(hybridization)。

下面以CH4分子的形成为例加以说明。

基态C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s22p x12p y1。

在与H原子结合时,2s上的一个电子被激发到2p z轨道上,C原子以激发态2s12p x12p y12p z1参与化学结合。

当然,电子从2s激发到2p 上需要能量,但由于可多生成二个共价键,放出更多的能量而得到补偿。

在成键之前,激发态C原子的四个单电子分占的轨道2s、2p x、2p y、2p z会互相“混杂”,线性组合成四个新的完全等价的杂化轨道。

此杂化轨道由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杂化而成,故称为sp3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理论(图解)

杂化轨道理论(图解)

杂化轨道理论(图解)一、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S Px Py Pz dz2dx2-y2dxy dxz dyz二、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㈠、共价键理论简介1、经典的化学键电子理论: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Kossel)和1919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Lewis)等提出了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根据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稳定这一事实,提出各元素原子总是力图(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使其最外层具有8电子的稳定结构。

柯塞尔用电子的得失解释正负离子的结合。

路易斯提出,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covalent [kǝu`veilent]bond[bכnd])。

用黑点代表价电子(即最外层s,p轨道上的电子),可以表示原子形成分子时共用一对或若干对电子以满足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

为了方便,常用短线代替黑点,用“-”表示共用1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单键,用“=”表示2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双键,“≡”表示3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叁键。

原子单独拥有的未成键的电子对叫做孤对电子(lone[lǝun]pair[pεǝ]electron[i`lektrכn])。

Lewis结构式的书写规则又称八隅规则(即8电子结构)。

评价贡献:Lewis共价概念初步解释了一些简单非金属原子间形成共价分子的过程及其与离子键的区别。

局限性:①、未能阐明共价键的本质和特性;②、八隅规则的例外很多。

PCl5SF6BeCl2BF3NO,NO2…中心原子周围价电子数10 12 4 6 含奇数价电子的分子…③、不能解释某些分子的性质。

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通常是顺磁性的(即它们在磁场中表现出磁性)例如O2。

2、1927年德国的海特勒Heitler和美籍德国人的伦敦London两位化学家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简称VB理论(电子配对法)。

1931年,鲍林在电子配对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3、1928年-1932年,德国的洪特(F.Hund)和美国的马利肯(R.S.Mulliken)两位化学家提出分子轨道理论,简称MO 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杂化轨道理论2010-5-8 化材学院化学(1)李向阳价键理论简明地阐明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成功解释了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但在解释一些分子的空间结构方面却遇到了困难。

例如CH4分子的形成,按照价键理论,C原子只有两个未成对的电子,只能与两个H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而且键角应该大约为90°。

但这与实验事实不符,因为C与H可形成CH4分子,其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HCH = 109.5°。

为了更好地解释多原子分子的实际空间构型和性质,1931年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1953年,我国化学家唐敖庆等统一处理了s-p-d-f轨道杂化,提出了杂化轨道的一般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杂化理论的内容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理论从电子具有波动性、波可以叠加的观点出发,认为一个原子和其他原子形成分子时,中心原子所用的原子轨道(即波函数)不是原来纯粹的s轨道或p轨道,而是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经叠加混杂、重新分配轨道的能量和调整空间伸展方向,组成了同等数目的能量完全相同的新的原子轨道——杂化轨道(hybrid orbital),以满足化学结合的需要。

这一过程称为原子轨道的杂化(hybridization)。

下面以CH4分子的形成为例加以说明。

基态C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s22p x12p y1。

在与H原子结合时,2s上的一个电子被激发到2p z轨道上,C原子以激发态2s12p x12p y12p z1参与化学结合。

当然,电子从2s激发到2p 上需要能量,但由于可多生成二个共价键,放出更多的能量而得到补偿。

在成键之前,激发态C原子的四个单电子分占的轨道2s、2p x、2p y、2p z会互相“混杂”,线性组合成四个新的完全等价的杂化轨道。

此杂化轨道由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杂化而成,故称为sp3杂化轨道。

经杂化后的轨道一头大,一头小,其方向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角,能量不同于原来的原子轨道(图1.6)。

形成的四个sp3杂化轨道与四个H原子的1s原子图1. sp3杂化轨道示意图轨道重叠,形成(sp3-s)σ键,生成CH4分子。

杂化轨道成键时,同样要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

由于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分布更为集中,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比未杂化的各原子轨道的成键能力强,故形成CH4分子后体系能量降低,分子的稳定性增强。

CH 4分子形成的整个杂化过程可示意如下在CH 4分子中,四个sp 3杂化轨道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故四个H 原子的 1s 轨道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方向与四个杂化轨道重叠最大,这决定了CH 4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四个C-H 键间的夹角为109.5°(图1.7)。

由以上讨论可归纳得到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为:⑴ 同一个原子中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之间可以通过叠加混杂,形成成键能力更强的一组新的原子轨道,即杂化轨道。

⑵ 原子轨道杂化时,原已成对的电子可以激发到空轨道中而成单个电子,其激发所需的能量可以由成键时放出的能量得到补偿。

⑶ n 个原子轨道杂化后只能得到n 个能量相等、空间取向不同的杂化轨道。

必须注意,孤立原子轨道本身不会杂化形成杂化轨道。

只有当原子相互结合形成分子需要满足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时,才会使原子内原来的轨道发生杂化以获得更强的成键能力。

2.杂化轨道的类型根据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的种类和数目的不同,可将杂化轨道分成以下几类。

sp 杂化轨道示意图⑴ sp 杂化能量相近的一个n s 轨道和一个n p 轨道杂化,可形成二个等价的sp 杂化轨道。

每个sp 杂化轨道含21的n s 轨道和21的n p 轨道的成份,轨道呈一头大、一头小,两sp 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80°(图1.8)。

分子呈直线型构型。

例如气态BeCl 2分子的形成。

基态Be 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s 2,无未成对电子,似乎不能再形成共价键,但Be 的一个2s 电子可以激发进入2p 轨道,取sp 杂化形成二个等价的sp 杂化轨道,分别与Cl 的3p 轨道沿键轴方向重叠,生成二个(sp-p )σ键。

故BeCl 2分子呈直线型。

此外CO 2分子、Ag(NH 3)2+离子以及周期表ⅡB 族Zn 、Cd 、Hg 元素的某些共价化合物,如ZnCl 2、HgCl 2等,其中心原子也是采取sp 杂化的方式与相邻原子结合的。

图1.7 CH 4分子的空间结构 激发 杂化sp 3杂化轨道 4个电子能量相等2s2p 基态C 原子 2s2p1个2s 电子激发到2p 轨道 与4个H 原子的1s电子结合sp 3-s 重叠成键(2)sp2能量相近的一个n s 轨道和二个n p 轨道杂化,可形成三个等价的sp 2杂化轨道。

每个sp 2杂化轨道含有31的n s 轨道成份和32的n p 轨道成份,轨道呈一头大、一头小,各sp 2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20°(图1.9)。

分子呈平面三角形构型。

例如,BF 3分子的形成。

基态B 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s 22p 1,似乎只能形成一个共价键。

按杂化轨道理论,成键时B 的一个2s 电子被激发到空的2p 轨道上,激发态B 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s 1 2p x 12p y 1,取sp 2杂化,形成三个等价的sp 2杂化轨道,指向平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与F 的2p 轨道重叠,形成三个(sp 2-p )σ键,键角为120°。

所以,BF 3分子呈平面三角形,与实验事实完全相符。

除BF 3外,其他气态卤化硼分子,如BCl 3,以及NO 3-,CO 32-等离子的中心原子也是采取sp 2杂化成键的。

⑶ sp 3杂化能量相近的一个n s 轨道和三个n p 轨道杂化,可形成四个等价的sp 3杂化轨道。

每个sp 3杂化轨道含41 的n s 轨道成份和43的n p 轨道成份,轨道呈一头大、一头小,分别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各sp 3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09.5°。

分子呈四面体构型。

除CH 4分子外,CCl 4、CHCl 3、CF 4、SiH 4、SiCl 4、GeCl 4、ClO 4-等分子和离子也是采取sp 3杂化的方式成键的。

不仅n s 、n p 原子轨道可以杂化,能量相近的(n-1)d 、n d 原子轨道也可以参与杂化,得到s-p-d 型杂化轨道,将在稍后的1.1.3节中继续讨论。

3.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以上讨论的三种s-p 杂化方式中,参与杂化的均是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轨道,每一种杂化方式所得的杂化轨道的能量、成份都相同,其成键能力必然相等,这样的杂化轨道称为等性杂化轨道。

但若中心原子有不参与成键的孤对电子占有的原子轨道参与了杂化,便可形成能量不等、成份不完全相同的新的杂化轨道,这类杂化轨道称为不等性杂化轨道。

NH 3、H 2O 分子就属于这一类。

基态N 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s 22p x 12p y 12p z 1,成键时这四个价电子轨道发生了sp 3杂化,得到四个sp 3杂化轨道,其中有三个sp 3杂化轨道分别被未成对电子占有,和三个H 原子的1s 电子形成三个σ键,第四个sp 3杂化轨道则为孤对电子所占有。

该孤对电子未与其他原子共用,不参与成键,故较靠近N 原子,其电子云较密集于N 原子的周围,从而对其他三个被成键电子对占有的sp 3杂化轨道产生较大排斥作用,键角从109.5°压缩到107.3°。

故NH 3分子呈三角锥形(图1.10)。

激发 杂化 sp 杂化轨道 2个电子能量相等2s2p 1个2s 电子激发到2p 轨道 与2个Cl 原子的3p 电子结合sp -p 重叠成键 2s 2p 基态Be 原子2p 2p杂化sp 3不等性杂化2sp N 原子基态杂化轨道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许多分子的键合状况以及分子的形状、键角等等。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电子对的定域性,因而对有些实验事实如光谱和磁性(例如氧分子的顺磁性)等4. 杂化轨道理论(1)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为了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鲍林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我们不妨先以甲烷为例说明杂化轨道理论的出发点:甲烷分子实测的和VSEPR 模型预测的立体结构都是正四面体。

若认为CH 4里的中心原子碳的4个价电子层原子轨道——2s 和2p x ,2p y ,2p z 分别跟4个氢原子的1s 原子轨道重叠形成σ键,无法解释甲烷的4个C —H 键是等同的,因为碳原子的3个2p 轨道是相互垂直,而2s 轨道是球形的。

鲍林假设,甲烷的中心原子——碳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4个价电子层原子轨道并不维持原来的形状,而是发生所谓“杂化”,得到4个等同的轨道,总称sp 3杂化轨道。

除sp 3杂化,还有两种由s 轨道和p 轨道杂化的类型,一种是1个s 轨道和2个p 轨道杂化,杂化后得到平面三角形分布的3个轨道,总称sp 2杂化轨道;另一种是1个s 轨道和1个p 轨道杂化,杂化后得到呈直线分布的2个轨道,总称sp 杂化轨道。

图2-6画出了sp 3、sp 2和sp 三种杂化轨道在空间的排布。

在该图最右边画出了未参与sp 2杂化和sp 杂化的剩余p 轨道与杂化轨道的空间关系——未参与sp 2杂化的1个p 轨道垂直于杂化轨道形成的平面;未参与sp 杂化的2个p 轨道与sp 杂化轨道形成的直线呈正交关系(即相互垂直)。

注意:杂化轨道总是用于构建分子的σ轨道,未参与杂化的p 轨道才能用于构建π键,在学习杂化轨道理论时既要掌握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也要掌握未杂化的p 轨道与杂化轨道的空间关系,否则难以全面掌握分子的化学键结构。

此外CO 2分子、Ag(NH 3)2+离子以及周期表ⅡB 族Zn 、Cd 、Hg 元素的某些共价化合物,如ZnCl 2、HgCl 2等,其中心原子也是采取sp 杂化的方式与相邻原子结合的。

. NH 3分子的空间结构 H 2O 分子的空间结构图2-6s轨道和p轨道的三种杂化类型——sp3、sp2和sp讨论分子中的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的基础是预先知道它的立体结构。

如果没有实验数据,可以借助VSEPR模型对分子的立体结构作出预言。

这是我们为什么在讨论杂化轨道理论之前先讨论VSEPR的原因。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分子的中心原子上有采取σ轨道的孤对电子存在,确定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必须考虑包括孤对电子在内的整个分子的σ轨道骨架,不应单从分子的σ键骨架空间构型来确定。

杂化轨道类型与VSEPR模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2)sp3杂化凡属于VSEPR模型的AY4的分子的中心原子A都采取sp3杂化类型。

例如,CH4、CCl4、NH4+、CH3Cl、NH3、H2O等。

前3个例子与中心原子键合的是同一种原子,因此分子呈高度对称的正四面体构型,其中的4个sp3杂化轨道自然没有差别,这种杂化类型叫做等性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