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Ferment Engineering)课程编号:1913022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先修课程:微生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后续课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总学分:2 其中实验学分:0总学时:32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物技术在21世纪会成为带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这是国内外各界人士得到的共识。
其中,微生物的生物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以及对其他生物技术的重要影响,一直处于生物技术的领先地位。
随着微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微生物技术已走出了曾给其带来里程碑转折的发酵罐时期,广泛用于发酵罐以外形式的环境保护、细菌冶金、细菌勘探和能源开发等领域,特别是基因工程菌的大量产生和使用,因而用“发酵工程”一词更能准确地概括所有微生物的应用领域。
发酵工程的主体是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动产生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来生产商业产品。
这项工程需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遗传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来共同营建。
面对21世纪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需要有更多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来参加发酵工程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发酵工程课程起到掌握专业技能的作用,即把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遗传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上。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阐明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阐明发酵工艺过程控制、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工程;阐明发酵工程常用设备;阐明发酵工程中的清洁生产与发酵工程废水净化。
通过该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手段解决生产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为学好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言(2学时)一、发酵工程概念与研究范围二、现代发酵工程与生物工程的关系三、发酵工程的产业领域四、发酵工程的未来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发酵的基础知识(5学时)第一节发酵方法的类别与发酵流程一、方法的类别厌氧和有氧发酵。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一、引言A. 介绍发酵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B. 概述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二、学习目标A. 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 掌握发酵工程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流程C. 能够分析和解决发酵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三、课程大纲A. 发酵工程导论1. 发酵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发酵工程在生物工艺中的地位和作用B. 发酵微生物学基础1.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2. 常见发酵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C. 发酵工艺的基本原理1. 发酵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2. 发酵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D. 发酵工程设备和工艺流程1. 发酵罐的类型和特点2. 发酵工程中的各项操作流程和控制策略E. 发酵工程中的关键参数和监测技术1. 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指标2. 发酵工程中的在线和离线监测技术F. 发酵工程中的产品回收和精制技术1. 发酵产物的分离和提纯技术2. 发酵废料的处理和利用方法G. 发酵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1. 发酵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2. 发酵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和风险控制四、课程安排A. 理论讲授1. 每周授课2次,每次2小时2. 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技术要点B. 实验操作1. 提供实验操作指导和安全培训2.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发酵工程的实际操作流程和设备使用方法C. 课程论文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发酵工程应用领域的论文2. 强调文献综述和科学论证的能力培养五、评估方法A. 平时评分1. 出勤情况占总评成绩的10%2. 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成绩的20%B. 实验报告评分1. 实验操作和结果记录占总评成绩的20%2. 实验讨论和分析占总评成绩的15%C. 期中考试1. 考察学生对发酵工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20%D. 期末论文评分1. 评估学生对发酵工程应用领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占总评成绩的25%六、参考教材A. \。
09116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09116发酵工程教学大纲《发酵工程》课程(09116)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发酵工程课程代码:09116学分与学时:4学分,76学时(理论课2.5学分,52学时;实验课1.5学分,2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
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技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时掌握微生物产品生产的基本理论,能进行发酵的工艺设计和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为从事生物新产品和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打好应用的理论基础。
三、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发酵过程一般包括培养基制备、无菌空气供应、菌种及种子扩大培养、发酵过程及控制、发酵产品下游加工过程和发酵过程废弃物处理等几大部分。
基于《生物工程设备》、《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三个组成部分集体分工和侧重点不同,《发酵工程》部分着重阐明、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培养基制备、无菌空气工艺、菌种及种子扩大培养、发酵过程及控制、染菌和防治等几个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其它部分将在后续的课程中深入讲解。
发酵过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因此,该课程需啊哟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生产见习和实验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参观实习和实验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第一章发酵工程概论教学目的:从总体上让学生对发酵工程有个整体的认识。
《发酵、分离及工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423Z1课程名称:发酵、分离及工艺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Fermentation, Separation and Process学时与学分: 48/1.5(实验48学时)先修课程要求:需具备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工艺学、微生物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适应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参考教材:《生物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实验讲义》课程简介:为了体现实验课的重要性,也使实验课更容易系统安排,将课内实验抽出单独成为一门课程,本课程是将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与生化生产工艺学三门课程的实验综合在一起构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各单元操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及工艺技术,为生化生产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相互融合、交叉的一门学科。
因此,要求学生同时具有生物技术类的基本理论和化学工程原理方面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操作,系统掌握生物工业下游加工过程各种分离方法原理、工艺条件及操作规范。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实验1 摇床培养确定酵母菌体培养和营养条件实验2 反应器的安装与拆卸实验3 反应器培养液的灭菌与接种培养实验4 啤酒发酵罐培养液麦芽汁的制备实验5 牛奶的有机膜分离实验6 牛奶的喷雾干燥实验7 细胞色素C的制备和测定实验8 紫外线对枯草杆菌的诱变实验9 淀粉的液化和糖化实验10 氧气、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11 利用黑曲霉发酵蔗糖生产低聚果糖实验12 面包酵母分批发酵实验13 用正交法测定几种因素对酵母发酵作用的影响实验14 酵母发酵生产酒精四、实验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工业下游加工过程各种分离方法原理、工艺条件及操作规范。
五、课程学时分配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多样化,采取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031106009Fermentation Engineering:共同学科课程选修6 学期362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课程系统讲授发酵工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业发酵培养基设计、发酵工业无菌技术、种子扩大培养、发酵动力学、氧的供需、发酵生理及其过程控制、发酵罐的放大与设计、基因工程菌发酵、发酵产品的提取与精制、发酵工业清洁生产、发酵工厂设计、发酵经济学、发酵产品生产原理与技术应用,以及发酵工程在现代生物化工中的应用等方面。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2 年。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年。
李艳,《发酵工业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年。
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年。
毛忠贵,《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年。
梅乐和等,《生化生产工艺学》,科学出版社,2022 年。
俞俊棠等,《生物工艺学》,华东化工大学出版社,1992 年。
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年。
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特点,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本教学大纲以国家教委对生物学科本科专业人材的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要求为指导,以我院2022 年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性及专业后续课开设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教材为蓝本,对发酵工程研究内容进行阐述了解和掌握运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发酵过程的规律及不同发酵操作方式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的生物反应器工作原理,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改造原有生产过程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实现发酵过程的优化,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酵工程》理论课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专业使用)

《发酵工程》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专业使用)I 前言发酵工程是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通过学习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及发酵工艺的控制、发酵产物的提取、生产设备的结构,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数:40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参观)4学时。
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为9:1。
四教材:《微生物工程》,科学出版社出版,曹军卫主编,第二版,2007年3月。
Ⅱ正文第1章微生物工程概论一教学目的学习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发酵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二)熟悉微生物工程的应用。
(三)掌握发酵的一般过程三教学内容(一)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二)微生物工程的应用(三)发酵的一般过程第2章生产菌种的来源一教学目的学习生产菌种的来源、分离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生产菌种的分离方法。
(二)掌握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
(三)掌握氨基酸产生菌的分离。
三教学内容(一)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过程。
(二)菌种的分离。
第3章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代谢工程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微生物代谢的类型及关系;微生物代谢自我调节的方法及代谢调控方法;代谢工程的定义及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及关系。
(二)掌握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第一章 工业发酵分析的程序

(4)对含水量较高的肉类、鱼类、禽类等食品,可 取其可食部分,放入绞肉机中绞匀。
(5)对含水量更大的果、蔬等食品,可取其可食部 分,放入高速组织捣碎机中捣匀(有时加等量蒸馏 水)。
(6)罐头食品可取可食部分,并取出各种调味料 (如八角、辣椒等)后,再制备均匀。
3) 液体样品:充分混匀后采取一定量的样品混合。
2、散装固体食品:使用各种特殊工具,在堆积食品的 上、中、下层或中心及四角、梅花五点;或周边或等距 离所分的更多层的各处先采出一批样品,混匀。
3、肉类、水产、果品、蔬菜等组成不均匀的食品:视 检验目的,可由被检物有代表性的各部位分别采样,经 捣碎、混匀。
2、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也称为不可测误差,它是由于实验环境的偶 然波动或分析人员辨别能力的微小差异引起的。若多次 测定可以发现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 少,且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几乎是相同的。
3、过失——不属于误差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1、准确度和误差 (1) 准确度:指测得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2)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3)蒸馏法:利用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沸点的不同而将样 品中有关成分进行分离或净化的方法称为蒸馏法。
(4)色层分离法: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系 列方法的总称。
(5)磺化法和皂化法 :是处理油脂和含脂肪样品经常 使用的分离方法。油脂经浓硫酸磺化或强碱皂化, 由憎水性转变为亲水性,而使样品中要测定的非极 性成分被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提取出来。
2)萃取法:利用被测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溶剂中分配 系数的不同,经过多次萃取,将被测成分与其他共存 成分分离的方法称为萃取法。
(2)有机物破坏法: 在高温或强烈氧化条件下,将共存 的有机物分解除去,使之转化为无机状态或生成气体 逸出。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32L07A 学分:2 周学时:2 总学时:34 开课学期:3.1
开课学院:海洋学院
英文名称: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适用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
课程修读条件: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化分离技术,等课程
网络课程地址:
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生物与海洋科学
二、课程简介
发酵工程是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为先修课程作为学习基础,是研究利用由微生物参与的工艺过程原理的科学,通过对工业微生物菌种来源、保藏,微生物菌种改造技术,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培养基制备、生物反应器设计及发酵生产的工艺控制的学习,初步掌握工业发酵的机制和理论基础,并掌握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方法。
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广义发酵工程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将基础微生物学理论与工业应用相结合。
结合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先修课程的知识,达到利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发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文献进行阅读与运用外文来表达和写作等的基本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发酵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发酵工厂设计英文名称:Fermentation Factory Design课程编码:x3030651学时数:32其中实践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生物工程一、课程简介发酵工厂设计是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以工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多学科的综合性交义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各门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初步具备设计生物工厂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工厂工艺设计的能力,结合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完成工程师的综合性基本训练;通过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各工厂设计的优缺点,并对设计方案作出科学的选择。
发酵工厂设计是生物企业进行基本建设的第一步,成功的生物工厂设计是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投产之后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均能达到设计所规定的指标,各项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都能达到同类工厂的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本课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扩展专业知识领域,今后更好的面向工厂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有直接的作用。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及食品工厂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辅助设施设计和建筑设计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建设的一般程序,理解生物及食品工厂有关工艺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生物及食品工厂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使用手册、标准和规范以及整理数据、提高运算和绘图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书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能力;能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各类生物及食品工厂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后具有对生物及食品工厂进行总体规划、生产工艺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绪论1. 教学内容:课程的任务;生物及食品工厂的种类;生物及食品工厂设计意义作用;生物及食品工厂设计的内容;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发酵工程及相关设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发酵工程中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发酵工程设备的种类、结构和使用方法,并了解一些发酵工程的实际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发酵工程设备的种类、结构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发酵工程中的一般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基本概念和原理- 发酵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发酵工程的经济和社会影响2. 发酵工程设备的种类和结构- 发酵罐的类型和结构- 发酵罐的材料选择和设计原则- 发酵罐的温度、压力和搅拌控制- 发酵罐的清洗和消毒方法- 发酵工程中常用的离心机、过滤机和蒸馏设备等3. 发酵工程设备的使用方法- 发酵罐的操作和维护要点- 发酵罐的操作注意事项和常见故障处理- 发酵罐的设备检修和安全措施- 发酵工程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 发酵工程设备的操作实例和操作规范4. 发酵工程的实际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案例5. 实践操作和小组项目- 学生实际操作发酵罐等设备,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项目,设计并实施发酵工程实验四、教学方法1. 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备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 利用实验室或实验基地的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熟悉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3. 个案分析- 学生分享和讨论发酵工程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个案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时数:50 学分数:2.5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化工方向的专业限选课。
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工业发酵调控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能够运用该知识阐述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规律,解释影响发酵过程的各种因素,提高分析工业发酵过程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 发酵的概念与函盖范围。
2. 工业发酵的主要类别与目的。
3. 发酵的渊源与工业史。
4. 工业发酵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内容。
难点: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发酵过程第二章微生物的生长(6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 微生物生长的形式与测量。
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3. 细胞生长的周期规律及其研究方法。
4. 生长得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5. 微生物的生长与分化过程及其调节。
6. 代谢物与溶质的运输过程。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7. 呼吸效率的概念。
8. 维持能的概念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9. 生长速率对细胞的影响。
10. 测定生长效率需注意的问题。
难点:细胞群体的生长周期,染色体复制与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分配,得率系数,载体。
第三章工业微生物的分离、保存与改良(2课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 微生物的筛选分离方法。
2. 微生物的保存方法。
3. 工业微生物的改良方法。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4. 基因工程菌的培养与表达。
难点:筛选,反馈抑制第四章微生物的基础代谢(8课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 微生物能量代谢原理。
2. 葡萄糖分解代谢的途径。
3. 微生物组成代谢过程。
4. 代谢工程的概念。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4. 代谢的热力学。
5. 细胞主要成分的代谢过程。
6. 代谢流的概念。
难点:代谢的生物化学过程,代谢物流分析,代谢控制分析第五章工业发酵用的培养基(2课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 工业发酵用培养基的要求。
发酵工艺原理教学大纲

发酵工艺原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发酵工艺原理》教学大纲(供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发酵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工程技术,发酵工艺学是研究发酵产品(包括抗生素、酶制剂、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等医药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步骤和操作流程及其相关理论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本课程理论教学旨在为学生讲解发酵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实验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发酵技术。
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发酵生产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在生物制药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
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
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菌种诱变和筛选、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培养基的配制、灭菌与除菌、生产菌种的制备和保藏、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动力学,熟悉发酵过程检测与自控、发酵的实验室研究、中试及放大,了解发酵过程经济学。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酵工艺学》第一版(白秀峰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第1版)。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发酵工艺原理教学总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36学时。
共13章。
本课程有2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章到第12章,主要内容为发酵工艺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为第13、14章,主要内容为案例讨论和研究进展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工业发酵分析
3.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实验、发酵工程、发酵食品工艺学、氨基酸工艺学
6.面向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 课程性质:专业能力培养课程
2. 课程目标:工业发酵分析为工业发酵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
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独立应用物理的和化学的分析方法,对工业发
酵中有关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副产物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初步培养科学研究
能力。了解新型的、现代化的分析仪器应用到工业发酵中以及工业分析的发展方
向。
工业发酵分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部分是体现其实践性的重要环
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通过实验也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工业发酵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动向,通过介绍我国发酵
工业分析的方法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二)教学具体内容
1. 概述
2. 工业发酵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动向
3. 我国工业发酵分析方法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发酵分析方法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二章 化学分析(6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熟悉样品的
采集与处理,了解相关化学物的作用和测定意义,了解相关试剂的制备,掌握相
关化学物测定的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计算方法和公式。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水分的测定
3.糖类的测定
4.含氮量的测定
5.酸的测定
6.白酒中总酯的测定
7.白酒中总醛的测定
8.原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9.原料中粗纤维素的测定
10.啤酒花中单宁的测定
11.酒石酸的测定
12.原料中磷的测定
13.酿造用水的硬度测定
14.废糖蜜中总胶体的测定
15.废糖蜜灰分的测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水分,糖类,含N量,酸,醛,酯等含量的测定,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水分、糖类、含氮量、酸等的测定方法。
(四)思考题
1.水分、糖类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章 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5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
点。了解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化学物测定的原理,熟
悉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比色分析与可见光分光光度分析
2.紫外光分光光度分析
3.气体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甲醇、杂醇油、游离-氨基氮、
液化型淀粉酶活力、啤酒中双乙酰及异-酸的测定。通过实验学会正确使用紫
外分光光度计。
(四)思考题
1.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第四章 气体分析(5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气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了解气体分
析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气体分析的测定原理,了解华勃氏呼吸仪检压计、范.
斯莱克法测定氨基氮装置、啤瓶二氧化碳测定仪的仪器构造,熟悉仪器使用和测
定过程。
(二)教学具体内容
1.谷氨酸发酵液中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2.氨基氮的测定
3.瓶装啤酒中二氧化碳与瓶顶空间空气含量的测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华勃氏呼吸仪检压计、范.斯莱克法测定氨基氮装置、啤
瓶二氧化碳测定仪的使用;谷氨酸和氨基氮的测定。通过实验掌握气体分析仪的
使用。
(四)思考题
1.华勃氏呼吸仪检压计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第五章 物理分析(5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掌握比重法、
折光法、旋光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原理,了解液体比重仪、折光计、旋光仪的仪器
构造,熟悉比重仪、折光计、旋光仪的使用和操作步骤,掌握比重仪、折光计、
旋光仪的读数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比重法
2.折光法
3.旋光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比重仪、折光计、旋光仪的使用;啤酒比重,外观浓度,
实际浓度,酒精分等的测定。教学中对照仪器讲解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
(四)思考题
1.什么是外观浓度和实际浓度?
第六章 色层分析法(5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色层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掌握色层分
析法的分离分析原理,熟悉柱层析、凝胶层析、纸上层析、薄层层析、纸上电泳
等操作方法和操作条件,了解柱层析、凝胶层析、纸上层析、薄层层析、纸上电
泳等的应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柱层析
2.凝胶层析
3.纸上层析
4.薄层层析
5.纸上电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柱层析、凝胶层析、纸上层析、纸上电泳操作,通过实验
加深理解。
(四)思考题
1.简述色层分析法的分离分析原理?
第七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5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了解气
相色谱分析的应用,了解气相色谱器的构造系统,了解气相色谱的基本流程,熟
悉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气相色谱的一般流程
2.气相色谱的分离系统
3.气相色谱的检测器
4.气相色谱的辅助系统
5.气相色谱的定性与定量
6.气相色谱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实验学会气相色谱的
操作使用。
(四)思考题
1.简述气相色谱分析的工作原理?
四、学时分配表
章节
内容 学时 备注
第1章 绪论 2
第2章 化学分析 6
第3章 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 5
第4章 气体分析 5
第5章 物理分析 5
第6章 色层分析法 5
第7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5
理论33学时
实验一 水分的测定 3
实验二 啤酒花中单宁的测定 3
实验三 白酒中总酯的测定 3
实验四 啤酒中双乙酰及异-酸的测定 3
实验五 谷氨酸发酵液中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3
实验六 啤酒比重的测定 3
实验18学时
总学时 51
五、教学方式
在氨基酸工艺学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提问讨论、实验教学、自学辅
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适当引入本行业的新技术、研究热点,供学生自行查找资
料,提出观点并安排时间讨论,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定期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课外复习。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70%,平时成绩
占30%。平时成绩包括:课后作业、课堂提问及讨论、出勤率。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天津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编著.工业发酵分析[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
2.吴国峰等主编.工业发酵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