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生产分布和贸易 (1)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主讲人宋国瑛前言国际贸易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地图的变化逐渐形成的,主要分成两个阶段:1、伟大的地理大发现;2、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瓜分世界。
国际贸易也就随之形成。
人类第一次进行国际贸易的历史可追溯到部落崩溃奴隶社会兴起之初的年代。
由于生产的进步出现了阶级和私有制,国家形成,使人们由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集团之间的贸易,最终越出国界,发展成国家之间的贸易。
当初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奢侈品。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贸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从地中海的东岸腓尼基和迦太基—古希腊—古罗马)、大西洋、太平洋。
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就是研究世界上个国家(包括国家集团)、各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和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简单地说: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是贸易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
1、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对国际经济贸易所起的作用,这是最基本的因素。
2、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是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地理格局。
因为国际商品的流向和流量及结构的变化是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
二、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肯定的讲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属于综合性的学科(边缘学科)。
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关系上即是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的分支又是国际贸易的分支。
但国际贸易是以地理为基础。
第二节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任务及方法一、研究的内容(一)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诸因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及劳动力发展的素质、社会综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等。
(二)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进出口商品市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商品竞争力大小的标志,所以对商品的种类、流向、流量的地理研究是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ppt(新版)
3. 战后世界贸易地域结构的变化.
1)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超过了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
2) 世界区域集团内的贸易迅速增长.
4. 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 不平衡.
2) 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 不平衡.
第二章 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和贸易 第一节 世界能源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
4) 国际分工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 第二节, 世界生产分布 1. 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新格局.
1) 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 3) 大批殖民地和附属国获得政治独立.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 1. 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2. 战后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PORT SAID, PORT SUDAN, DAR EL BAIDA LAGOS, DURBAN, CAPE TOWN 4)北美主要港口分布: VANCOUVER, MONTREAL, LOS ANGELES,
NEW YORK, SAN FRANCISCO, TORONTO LONG BEACH, MIAMI, NEW ORLEANS 5)中南美主要港口分布: CALLAO, IQUIQUE, VALPARAISO, SANTOS SALVADOR, BUENOS AIRES, MONTEVIDEO (URUGUAY) LA HABANA(CUBA)
第四节 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 1. 世界高速公路发展状况分析. 2. 航空运输线路: 1) 北大西洋航线. 2) 北太平洋航线. 3) 西欧---中东---远东航线. 3. 世界主要航空港: TOKYO, HONGKONG, BEIJING, SHANGHAI ROMA, PARIS, FRANKFURT, AMSTERDAM LISBOA, DUBAI, TEHRAN, SINGAPORE,
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
第二,地域分工进一步深化。
第三,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分布的变
化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以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 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战后区域开发的重大变化中,突出的是东亚地区的崛 起,主要表现在
(1)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2)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联盟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
(3)中国的经济振兴。
(三)地域结构日益不平衡 ① 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
第一章 世界生产分布和贸易
第一节 生产、地理环境与对外贸易
一、生产及其结构对外贸的作用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决定该国 (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地区)的生产结构优化状况与它的生产发展 水平密切相关。
因此,一个国家(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和外贸结构优 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地区)的生产发展水 平和生产结构优化水平。
第八章非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埃及、尼日利亚、肯尼亚和南非
第九章北美洲
第一节 加拿大 第二节 美国
第十章拉丁美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
第十一章大洋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澳大利亚
第十二章中国对外贸易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第三节 香港、澳门、台湾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世界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世界粮食生产分布和贸易 第三节 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分布和贸易 第四节 世界畜牧业生产分布和贸易 第五节 世界水产业生产分布和贸易 第六节 世界林业生产分布和贸易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目录
•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政策 • 国际贸易实践 • 国际服务贸易 •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
01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强调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 品时,如果其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则具有 绝对优势。该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 通过贸易交换其他产品。
服务贸易定义
服务贸易是指跨越国境进行的服务交 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 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提供方式。
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服务贸易的特点
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 异质性和不可存储性等特点,这些特 点使得服务贸易的提供和消费过程具 有其独特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 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成 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公司得以实现全球化经营和资源配置。
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03
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全球化战略、多国化战略、区域化战略等经
营策略,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和特点。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互补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国际贸易可以带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促进国 际贸易的发展。
竞争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例如在同一市场上,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可能会与本地 企业产生竞争。
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上,例如跨国公司通 过国际贸易获取原材料和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和服务网络。
06
非关税措施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讨论 长期大量顺差与逆差的结果? 顺差----外汇量增多---本币升值----国际市场本国W价格上升----出口量减少 Eg: $1:¥8 $1:¥4 (2:8) 思考 本币对外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有何影响?
(三)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构成)
相关资料:
2000年中国内地十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特区、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与他们的贸易额达$4085亿,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6%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154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中,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东盟、加、澳、韩等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实现全面增长,累计达到9588.3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83%。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1、贸易额(值)(The Value of Trade) (1)定义:~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值。 (2)计算:各国出口额(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值)。各国(地区)统计其出口值时通常采用FOB价计算。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2、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 (1)定义:以不变价格表示的贸易值。 (2)公式: 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计算期 ) (计算期 ) (计算期指数/基期指数) 例题:1970年,世界出口额$2800亿,1978年,世界出口额为$11736亿。假定出口价格指数为1970年为100,1978年为265。试分别比较1978年世界出口额和世界出口量与1970年世界出口额的增长变化情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五章: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第六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 关税措施 第八章: 非关税壁垒 第九章: 出口促进与出口管制 第十章: 国际服务贸易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救济措施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课程代码:030411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0 考核方式:考核先修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适应专业: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开课院系:管理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材:于志达,何云魁.国际贸易地理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教学参考书:李泉斌.国际经贸地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当前经济特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线和港口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经贸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二节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二章世界农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一节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第二节世界非粮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第三节世界能源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四节世界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三章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一节世界石油资源第二节世界石油生产第三节世界石油贸易第四章世界贸易运输第一节海洋运输第二节集装箱运输第三节铁路运输第四节大陆桥运输第五节航空、公路、河道和管道运输第五章世界经济特区第一节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特点第三节世界经济特区的地理分布第四节世界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发展趋势第六章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上)第一节美国第二节前苏联第三节日本第四节德国第七章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下)第一节法国第二节英国第三节意大利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五节加拿大第八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贸概述第一节亚洲“四小龙”第二节西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埃及第五节巴西(二)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经贸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NEW)薛荣久《国际贸易》(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导 论第2章 国际贸易的作用第3章 国际分工第4章 世界市场第5章 世界市场价格第6章 国际贸易政策第7章 国际贸易促进、救济与管制第8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9章 世界贸易组织第10章 关 税第11章 非关税壁垒第12章 国际服务贸易第13章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第14章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第15章 世界贸易中的中国第1章 导 论1什么是国际贸易?答: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变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各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答: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出现了政治实体。
对外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际贸易如何分类?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国际贸易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交易内容划分,对外贸易可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
(2)按商品的移动方向划分,对外贸易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与复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
(3)按交易对象划分,对外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4)按运输方式划分,对外货物贸易可分为海运贸易、陆运贸易、空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和邮购贸易等。
其中,海运贸易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4如何区分狭义与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答:(1)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本身的结构比较,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其中,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进出口货物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货物的构成;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进出口服务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项目的构成。
(2)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概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 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
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出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5、外贸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
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 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又称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就一国 〔地区〕对外贸易而言,可表示该国一单 位进口商品与其所需出口用以交换的商品 数量的比率。
11
一定时期内,如一国〔地区〕一定数量商品 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 〔地区〕的贸易条件便得到改善,或变得 有利,贸易利益亦随之增大;相反,则贸 易条件恶化,或变得不利,贸易利益亦随 之减少。
6
就某一类商品而言,贸易差额指一国〔 地区〕某类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 额。
如果某类商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称 为净出口;如果某类商品出口小于进 口,则称为净进口。
净出口与净进口反映的是一国〔地区〕 某类商品的贸易地位。
7
3、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 〔地区〕进出口中各种商品的构成, 即某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 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
31
② 计算机及相关服务。这类服务包括计算机 硬件安装的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与执行服 务、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库服务及其他。
③研究与开发服务。这类服务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及人类学中的研究与开发服务 、在纪律结束下的研究与开发服务。
从上述定义可看出,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是以 国境为界划分的,但凡在一国境内发生的服 务活动称为国内服务贸易,而对居住或生活、 工作在另一国家国境的人销售的服务被当作 是国际服务贸易。这对于统计专家在进行服 务出口和进口的计算及分类是比较方便的。
19
2、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定义 联合国贸易与开展会议利用过境现象阐
27
4、以要素密集度为标准 沿袭商品贸易中所密集使用某种生产要素的特点,
世界主要产品的贸易地理
第二章世界主要产品的贸易地理第一节世界农产品的产销地理一、世界粮食的生产与贸易粮食是国际市场上的大宗贸易货物,1999年的收获面积为679,983千公顷,1999年世界粮食产量为206,418万吨,2000年世界粮食产量保持在204,941万吨。
世界粮食的贸易额进入1990年代一直在2亿吨左右,1998年为20,720万吨,占世界粮食生产量的11%左右。
在世界粮食贸易中有以下特点:(1)粮食净进口国的数目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近40年来许多从不进口粮食,甚至出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变为净进口国。
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亚非拉地区,包括南亚、西亚和北非等一些国家,它们约占世界国家和地区的90%。
发展中国家中除泰国、阿根廷每年有较多出口,以及少数其它几个国家能少量出口外,都成了粮食净进口国。
目前世界进口粮食较大的国家主要包括: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巴西、埃及、意大利、墨西哥;(2)粮食出口地域更为集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
目前,每年出口粮食在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只有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和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它们占到世界总出口的90%左右。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一般占世界出口量的一半;(3)粮食贸易的主体商品是小麦、稻谷和玉米,三者合计占世界全部粮食产量的80%以上被誉为世界的“三大主粮”。
其他粮食作物还有大麦、燕麦、黑麦和粟类等。
在国际粮食市场结构中,小麦高居首位,占粮食贸易的50%左右。
小麦1999年种植面积215,272千公顷,产量为583,624千吨。
小麦的国际贸易几乎涉及所有国家。
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
其中美国最大,1999年出口额达152,276公吨;主要进口国有中国、日本、埃及、俄罗斯、巴西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玉米是国际贸易中居第二位的粮食作物,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40%左右。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年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0%左右。
国际贸易体系
第二章国际贸易体系现代国际贸易体系的起源在民族国家和现代市场形成之前,跨越国界的贸易早已存在。
不过当时跨国贸易的主要目的还是互通有无,而不是追求合理分工和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模型的成立需要两个前提:假设运输费用低至可忽略不计,假设有关贸易的信息可以迅速交流和沟通。
而这两个条件在16世纪之前并不存在。
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此前的国际贸易成本高昂,收益没有保障。
无论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山地、沙漠,还是环绕非洲海岸的航行,风险都很大,而需要先期投入的费用惊人。
结果,只有相对稀有而且便于携带的商品才会进入国际贸易,比如丝绸、香料、金银,以求一旦交易成功能够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
由于只有很小一部分人买得起这些昂贵的舶来品,跨国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限。
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贸易只是偶尔影响一个社会的风气。
更普遍的情况是,国际贸易只能改变上层社会的时尚,平民百姓的生活并不受冲击。
各国从跨国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也不明显。
所以明清皇帝可以毫不迟疑地发布禁海令,令日本商人十年一贡,而且“船只两艘,人只二百,违例即以寇论”。
当日本人请求缩短贡期时,中国官吏指出批准他们定期贸易已经是天朝上国的恩典,他们的倭刀、纸扇对中国而言是可有可无的。
17世纪的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含义。
工业化带来了新产品,并且普遍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以前的奢侈品走进大众市场。
不过更为关键的是,新技术带来交通和通讯领域的革命,使大规模的定期的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变革是蒸汽机在陆海运输当中的应用。
19世纪初期,欧美各国开始铺设铁路,快捷的运输网络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轮船与帆船展开了竞争,发起了海上运输的革命。
远洋运输费用在1815—1851年间首次出现大幅度的全面下降。
现代的运输方式不仅降低了运费,缩短了贸易时间,而且扩大了运货量,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
国际贸易的成本降低,它涉及的商品也不再限于奢侈品,不再仅限于满足上层社会的需求,只要存在比较优势的产品,就能够创造贸易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生产分布和贸易第一节生产、地理环境与对外贸易一、生产及其结构对外贸的作用●生产决定流通1.一国的生产发展水平决定该国的外贸发展水平。
2.一国的生产结构优化状况与它的生产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结构优化又决定了外贸结构的优化水平。
3.流通又对生产产生反作用。
●生产和贸易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
二、地理环境对外贸的作用1.国家的地域规模2.国家的资源状况。
3.国家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世界生产的分布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分布的变化1.第一次科技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1.1 生产力的大发展1.1.1 促进了工业部门机械化的发展:纺织工业。
1.1.2 交通运输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1.3 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车床、铣床、刨床等。
1.2 世界生产分布的变化1.2.1 生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2.2 生产地域分工初步形成和迅速发展。
1.3 第一次科技革命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发生于美国和德国,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2.1生产力巨大发展2.1.1电的发明创造出了新的能源;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新型工业部门的产生:电力供应、电解铝、电炉炼钢、电动车床、电力机车、电灯、电话等;2.1.2 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促进了国际地域分工向广度、深度发展,加强了各国个地区间的联系,使世界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2.1.3 世界经济在20世纪初最终形成。
2.2 世界生产分布的变化2.2.1 生产部门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2.2.2 地域分工进一步深化。
2.2.3 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
世界金融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系并存的新时期。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分布的变化(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战后,整个世界经济规模迅速扩大1.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中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1 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家用电器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宇航工业、生物工程等;1.1.2 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1.1.3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1.1.4 在工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1.2 战后,社会主义经济扩大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1.3 战后,大批殖民地和附属国夺得了政治独立,努力发展经济。
2.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2.1 经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2.2 经济发展中国家,各国有很大差别(二)战后世界生产分布的变化1.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但各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1.1 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后发达国家在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比重都在逐步上升。
1.2 在第一产业内部,总地看,世界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在上升。
1.3 在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比重上升。
1.4 在第三产业内部,在发达国家,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下降,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及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等的比重逐步上升,特别是信息业发展迅速。
2.区域开发发生重大变化,由集中趋向分散2.1 从世界范围看,区域开发由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前苏联,逐步分散到世界其他地区,原因:●日本和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奋起直追●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2.2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许多国家的区域开发以经济发达地区为基地,不断向不发达地区扩展。
3.地域结构日益不平衡3.1 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3.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低收入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3.3 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新的不平衡第三节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各国各地区间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到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进入了萌芽期,才有了国际贸易中心的雏形。
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功,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才真正形成世界市场及国际性贸易中心。
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地理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地理大发现对区域贸易中心的影响1.地理大发现的过程1.1 “新航路的发现”:1487年,迪亚士1497年,伽马1.2 “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哥伦布1.3.环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2. 地理大发现不是偶然现象,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商人们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财富;⏹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航海技术的成熟。
3.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3.1 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内容⏹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彼此隔绝、独立发展的状态,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世界地图的轮廓基本形成。
⏹新旧大陆之间商品、劳务等相互流通,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相互流动,由于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物种。
3.2 地理大发现使区域贸易中心转移地理大发现使国际贸易运输以海运为主,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贸易地位下降,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国家开始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3.3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大量物质财富与劳动力。
这是世界商业史上的一场大革命,也是世界商品市场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开端。
二、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胜利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世界市场迅速扩大⏹大机器工业生产对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如下:1、大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2、生产部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现代工业部门产生3、大机器生产引发了人类运输史上的重大革命4、大机器生产使国际地域分工和国际经济联系内容发生变化:⏹原来一个国家范围的城市与农村的分工演变成“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对立与分工,演变成在世界范围内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
⏹大机器生产使工业和人口向城市集中,推动了人口的移动,扩大了世界劳动市场。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近百年间,主要的区域性萌芽中心有四个:⏹西欧区域性市场⏹波罗的海沿岸和俄国区域性市场⏹大西洋沿岸区域性市场⏹远东、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性市场统一的世界市场尚未形成,它们之间的各种萌芽障碍直到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消除。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1、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促进了国际地域分工向广度、深度发展,加强了各国个地区间的联系,使世界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商品贸易的特点:⏹大宗商品贸易增长⏹世界市场上新鲜食品和罐头增多2、交通运输设备和通讯设备的更新和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市场经济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沿海港口与内陆铁路相通,钢壳轮船的洲际航行,形成了国际交通运输网;⏹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冷藏船、油轮的投入运营;⏹洲际间海底电缆铺设,使用海底电报;等。
3、资本输出成为殖民主义者扩大国外市场和争夺原料来源的主要方式⏹到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工业增长率已超过了世界贸易增长率。
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市场竞争激烈。
⏹资本输出、商品输出和殖民化政策,成为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手段。
⏹大规模的资本输出,标志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已从流通领域扩大到生产领域。
4、世界经济的形成生产的增长、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和资本输出共同作用于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其结果是使世界各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20世纪初,统一的世界经济已形成,区域性贸易中心发展成国际贸易中心。
第四节二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一、二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一)原因:1. 世界经济特别是工业的迅速增长,是促进世界贸易迅速正在的最主要原因。
2. 科技进步使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 各种类型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二)战后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世界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
它不仅反映各类商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而且能反映出各国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转的情况,以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经济联系等。
1. 初级产品比重下降1.1 食品贸易比重下降最大1.2 农业原材料贸易比重下降较大1.3 燃料贸易比重有起伏2.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2.1 机电产品贸易比重上升最大2.2 化工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较大2.3 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品和服装等贸易的比重变化幅度不大2.4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发展迅速●电子计算机、火箭、航天技术、原子能电站设备、各种化工工艺设备、自动化仪表等。
3. 劳务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约15%。
●在传统的劳务贸易项目如运输、金融、保险等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新兴的数据处理、计算机程序编制、建筑工程承包、咨询服务、旅游等行业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二、二战后世界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一)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极贸易的地理格局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超级大国1.1 战后第三次科技国民首先发生在美国1.2 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3 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2.经互会的成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二)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多极化的地理格局●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开始了一个低速发展和激烈动荡的新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贸易地理格局是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1.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下降2.西欧、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新的经贸中心3.苏联经贸实力继续增强4.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快速增长(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同时并进,经贸集团成为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主体.●区域集团化赋予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多极化以新的内涵。
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贸易集团相互依赖、矛盾斗争,对当今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2、战后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总结:●今天,世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仍然集中在西欧、东亚和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