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不再哭泣 走在学术前沿的医者——记我国著名肝病学专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刘杰教授
医者仁心肝胆之父吴孟超事迹
医者仁心肝胆之父吴孟超事迹(精选5篇)医者仁心肝胆之父吴孟超事迹(精选篇1)很多人都想知道,吴老的手术成功率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做得又快又漂亮。
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术,更不是靠运气。
他真正的过人之处,是他对待每一台手术都极其认真负责。
尽管吴老医术高超、经验非常丰富,但他对每一台手术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不管这个病人是谁,不管病情轻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结果多么肯定,他都要在动手术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医生做一次术前病灶确认,上手术台之前,还要在看片灯上再次查看病变部位,验证一下,好做到万无一失。
当遇到比较复杂的病情时,吴老一定要召集专家会诊。
一次会诊不满意,就再来一次,甚至换一批专家会诊,充分吸纳各个方面的意见,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见到,把各种应对措施都制定好,他才会上手术台。
我想,这就是吴老的手术为什么总是做得那么好的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我每次跟他上手术台,心里就很有底气。
去年冬天,上海有个肝癌病人,在一家医院做手术,腹腔打开后,医生说,这个肿瘤靠腔静脉太近,没法切,我们这里正好有肝源,建议做肝移植。
病人经济条件不允许,医生就把刀口又缝____。
他的家人不甘心亲人就这样等死,找到了吴老。
吴老仔细研究了病人的资料,觉得切除肿瘤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他没有轻易动手,而是两次____专家会诊,并把病人的亲属请到会诊现场,详细地了解病人的情况,每次会诊都用去了很长时间。
吴老这样严谨负责,几次把病人亲属感动得流泪,他们说:“吴院长,我们先来找您就好了。
你们这样认真,我们到这里看病,就是治不好,也认命了。
”手术开始了,这时,我注意到吴老十分从容,____、开腹、探查、剥离、切除……流畅地操作着,一切就像以往做过的无数例高难度手术那样,最后是有惊无险,成功地把肿瘤切了下来。
走出手术室,摘下口罩的时候,吴老轻轻地说了一句:“比我想象的容易。
”就这轻轻的一句,忽然让我非常感动,没有百遍千遍的琢磨,哪有吴老所说的“容易”?42天后,病人____出院了,他拉着吴老的手说:“我这条命是您给的,您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救命恩人!”我上学的时候就听说,吴老成功地做了不少堪称“__第一”的手术,来医院手术室后,又亲眼看见他做了许多别人从没做过的手术。
灯火阑珊追梦人︱记国际著名小肠移植专家、西京医院特聘教授吴国生
笃,黎明中苦读的身影已届半百的吴国生,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里。
1980年考大学,他成为当年县城仅有的5个录取者之一,本想考军校为家里省钱,却因视力问题未能如愿。
最终被录取到兰州医学院,从此便与医学结缘。
5年学业下来,吴国生连续3年获全年级“三好学生”。
毕业时,作为全年级前5名的他本可以按规定继续留校深造、留在省城,却因为自己家庭没有背景,而只能选择远赴甘肃玉门油矿当一名基层职工医院的医生,这一选择也创造了当年同年级毕业分派的地域偏僻之最。
初到医院,吴国生被分派到普通外科做了一名医生,他目睹了因为医疗技术落后致使诸多生命逝去的悲剧。
一天,一位20出头的石油工人被大风从20多米的井架上刮了下来,导致肝破裂腹腔大出血。
但因为技术灯火阑珊追梦人︱︱︱记国际著名小肠移植专家、西京医院特聘教授吴国生一位出自寒门的少年,从小立志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为了这个理想,他用34年的时间,走出偏僻小镇,走进医学院校,走入西北荒漠,走进军营,走遍30多个国家和地区,笃学苦行,最终报效祖国。
他就是国际著名小肠移植专家、西京医院特聘教授吴国生。
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半生奋斗都萦绕着动人的家国情怀。
■本刊特约记者何兴龙[军中楷模]实力有限,打开肚子无法手术止血,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生命很快逝去。
类似这样的惨剧发生过多起,让他深深认识到,只有继续深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才能不让悲剧发生。
报考研究生,对当时分派到基层的医生来说是唯一的出路,但考研究生的路却是坎坷漫长的。
刚参加工作的两年,单位没有让他报考,多次申请之下,第3年时领导才勉强答应,但提出一个条件:“只能考一次”。
一次就一次,吴国生咬着牙答应了。
由于科室办公条件有限,吴国生找了一个杂物间,用厚厚的窗帘隔开,放一套桌椅便成为复习室。
功夫不复有心人,他如愿被第四军医大学录取。
3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派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
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国家教委的全额奖学金,赴世界著名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深造学习。
拒向病魔低头— 京军 您治疗肝病的最后一站
拒向病魔低头—京军您治疗肝病的最后一站张海,男,辽宁丹东人,42岁,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膝下无子女,上有一85岁老母亲。
几年前一直是乙肝的他,并没有特别注意。
去年五月份病情忽然严重,六月份接受正规治疗,由于治疗比较晚,入院时医院已经宣判是肝硬化晚期。
在当地辗转了好几家医院,反复住院并没有解决问题,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
因为患了这个病张海不知忍受了多少别人异样的眼光,一直都很开朗的他,也变得越来越自卑了。
为了给他看病家中已是负债累累,即使这样,家人也没有因此放弃,一直在寻求治疗的方法。
在去年查出这个病之后,张海就一直通过微信关注治疗这方面的专科医院,当地医院治疗无果后,抱着治疗的最后一站,于8月中旬来到北京京军肝病研究院接受治疗,入院时已经进入到肝衰竭的进程,有早期肝性脑病的症状。
接诊他的是在这方面最具有权威的专家狄绍民主任及李亚磊院长,在了解了患者的情况之后,针对病情进展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了非常详细、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提升患者本人免疫力、治疗并发症、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等方面的治疗,而且还使用了局部药物渗透的方法,使肝脏再生的药物促使病情很快得到扭转。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精神状态恢复如前,饮食、生活也都恢复了正常,目前患者对自己得到健康的信心明显增强。
经过近十天的住院治疗,患者的病情已经得到基本稳定,达到了临床康复,现已出院。
为了表达对京军研究院的感恩之情,患者及家属也说出了这些天在京军的一些感受。
张海:“辗转这么多医院从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服务,不仅把我的病治好了,还给我申请了救助,减免了部分的费用,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千言万语无法形容此时的心情。
自从我得了这个病,最怕的就是别人问及生病的事情,两个月后回来复诊,我一定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公布到锦旗上,我不怕别人知道我患有这个病,只要能够帮助到更多跟我一样的人,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张海爱人:“有一次我去给我爱人下去打饭,回来之后刚把饭放在桌上,狄主任端着一碗粥就进来了。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在病房争分夺秒地工作。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9分。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享年75岁。
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94岁高龄的程开甲院士扼腕惋惜,派家人专程送来自己亲笔题写的挽词:“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总装某基地将士用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于国舍命人天共仰身患绝症,他一次次放弃会影响工作的手术治疗;离开人世当天,他还9次要求起床工作林俊德搞核试验,一辈子鲜为人知。
他的突然离世,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穿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他的心跳停止那一刻,西安唐都医院一群与他仅仅相处8天,目睹他走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医生、护士,哭成一片。
54岁的科主任张利华,临床30年送走过无数的病人,这一刻却双膝跪在林俊德的床前失声痛哭:“您为理想和信念奋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气!您是我最敬仰的病人!”护士长安丽君一边为老人擦洗身体、整理遗容,一边泪如雨下:“谁也劝不住您。
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整个腹腔全是肿瘤,竟然还要拼命工作……”“80后”女护士赵俊青泣不成声:“躺着是病人,站起来是战士。
林爷爷这种人,像神话里的英雄。
平凡见精彩 “肝”为天下先——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周
益增 多的肝衰竭患 者 ,治疗机器增 科 室 的 墙 上挂 满 了各 种 牌 匾 。其 加到 四台 。周新 民作为科主任 ,除 中 有 位 患 者送 了很 有 意 思 的 一 幅
F ENG MI AN B AO DAO 封面报道
平 凡 见精 彩 “ 肝 "为天 下 先
一 一
记 第 四军 医大 学 西 京 消 化 病 医院周 新 民教 授
本刊记者 :东来
周新 民 :医学博士 、教授 、主任 医师 、博士 研究生导师 。
第 四军 医大 学西京 消化病 医院消化 八科主 任 。现任 陕西 省 医
工 器 官 治 疗 领 域 顶 级 杂 志Ar t i f i c i a l 的心情要 送红包或请吃饭 ,都 被周 Or g a n 上 。经 过 不 断 的 努 力 ,在 人 教授婉言 谢绝了 ,实在不行 的话就
工肝 治疗肝衰竭领 域 ,达到了 国际 将患者送 的红包交到患者 的住 院费 先进 、国内领先水平 。 以重症 肝病作 为主攻方 向的消 化八 科不断发展壮 大 。为了应对 日 里 。一些 患者还特意请书法家 写上 “ 大医精诚” 、 “ 妙手回春 ”、 “ 厚 德 载物 ”等 牌 匾以 表 谢 意 ,
医药卫 生科研 基金 、先进 群体创新 基金共1 O 余项 。获军 队医疗 成果一 等奖1 项 ,陕西省科技 进步一等 奖 1 项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 项 。在国际国 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 0 O 余篇 。
4
封面报道 F ENG MI AN B AO DAO
l 1 { i 床基础交 叉 ,铸就扎 实根底
次 是 从 心 肾 内科 医 师 转 变 为 消 化 内
临床基础交叉进 行 ,既锻炼 了临床 科 医师 ;第二次是从 普通消化 内科
孙世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肾脏内科主任
孙世仁,男,40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解放军血液净化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是我国年轻的肾脏病学专家。
擅长:从事肾脏疾病的临床医疗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肾病综合征、IgA 肾病、狼疮性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HBV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为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血液净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以学术骨干参加“973”项目1项,获第四军医大学“青年英才”计划资助,以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参编教材2部。
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际肾脏病学权威杂志《kidney international》等发表SCI论文11篇。
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FKF)提出,每年3月第二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日”。
今年3月8日是第七个世界肾脏日,国际肾脏病学会决定今年肾脏日活动的主题为“捐献肾脏,延续生命”。
近些年来,肾脏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但是人们对肾脏病的了解并不多,西京医院肾脏内科孙世仁主任说,据流行病学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为10%,估计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人数约1亿左右,而且患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
慢性肾脏病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可能发展为晚期肾功能衰竭(俗称尿毒症)。
提高广大公众对肾脏疾病的认识,普及肾脏病防治的知识,对于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孙世仁主任说:尿毒症的发病原因很多。
在我国最主要的是肾小球肾炎。
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高血压逐渐成为尿毒症的主要发病原因。
那么慢性肾脏病该怎么预防?孙主任介绍慢性肾脏病的预防可分为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指在正常人群中发现、筛查出易患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主要有老年人、出生时低体重儿、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肾脏病家族史的个体、急性肾脏损伤的个体等,对这些高危人群要加强监测、干预;(2)二级预防:对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措施延缓肾脏损伤的进展,减少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3)三级预防:主要是减少尿毒症的一些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
吴孟超 愿天下再无肝癌
吴孟超愿天下再无肝癌作者:暂无来源:《科学大观园》 2021年第11期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走了,走得悄无声息。
人们的哀思,穿过淅淅沥沥的细雨,回荡在黄浦江畔。
人们记得,那一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自己这样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今,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一串数字:他主刀16000多例手术,救治20000多名患者。
在医学界,这是一个几乎难以复制的奇迹97岁,他还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手术。
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实际行动捍卫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
吴孟超说,他“一辈子做了一件事”。
如今,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了一颗星星供人们仰望在璀璨的星河上,有颗编号17606号的小行星,就叫“吴孟超星”。
肝胆相照济苍生。
这星光,与日月同辉。
一双神奇的手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
这是一双白皙柔软的手,长约14厘米,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弯曲靠拢。
内行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外科医生常年握止血钳,手指发生变形的结果。
正是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把万千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绝境。
4年前,退休上海市民陈梅香,辗转找到上影集团发行部门,希望拿出10 万元来为一部电影点映包场《我是医生》以人民军医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一名传奇医者的故事。
“我就是被吴老背过河的人。
”吴孟超为肿瘤患者陈梅香做完手术后,她又健康生活了20多年。
感恩于吴老的仁心仁术,她希望更多人通过影片,看到吴老那双“回春妙手”。
“外科医生,就是一双手一把刀。
”在吴孟超看来,手是刀的支点,刀是手的延伸。
精诚大医吴孟超
精诚大医吴孟超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3年第15期从医近70载,他书写着爱党、爱国、爱民的真挚情怀,用他的妙手仁心书写着精诚大医的不朽之魂文王中鸿宋文华60年前,他搭建了我国第一张肝脏手术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60年来,他完成了14000多台重大肝脏手术,挽救了一条又一条生命,经他手术的肝癌患者最长存活时间已达45年。
年过九旬,手中的柳叶刀游刃肝胆,精准不减当年;一腔热血,信守誓言,矢志不渝。
他就是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创始人、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吴孟超。
一把刀游刃肝胆2013年5月9日上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室。
92岁高龄的吴孟超主刀,肝外四科主任施乐华密切配合,探查、游离、切除、打结、冲洗、缝合……用时9分钟,为90岁的陈老太顺利切除了直径达13厘米的右半肝肿瘤,出血量不到150毫升。
10天后,陈老太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康复出院。
两位耄耋老者,共同创造、见证了医学的神奇。
熟悉吴孟超的人都知道,做手术是老人生活的一部分,说来也怪,只要一拿起手术刀,那双略显苍老的手会立即变得神奇又充满活力。
配合吴老做手术的医生说,吴老双手的神奇体现在他的手感上。
因为肝脏大部分被腹壁所覆盖,而肝脏里面的血管、胆管,在肝脏切除过程中需要进行离断、结扎,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医生在手术中只能靠手的敏感来判断。
吴孟超的神奇手感当然不是一天练就的,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从7岁到17岁,吴孟超每天跟着父亲起早贪黑割橡胶,吴孟超戏称,这是他最早的操刀训练。
青年时期,他曾被“下放”到黄土高原去搞医疗,在那个讲究手里有老茧才光荣的年代,他劳动时却总戴着手套,防止长茧。
虽然这样的举动难免给他带来麻烦,但他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双细皮嫩肉、没有一点儿硬茧的手,他觉得自己这双手不是他个人的,而是上苍要他给病人做手术用的,他必须保护住这能够敏锐地感觉肝脏内部微妙信息的利器。
“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追记我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
新声代“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追记我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 教授吴孟超文/张强5月22日午后,突然传来消息,一代医界传 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 孟超于13点02分病逝,享年99岁。
记者曾面对面采访过吴孟超院士。
7年前的 那天下午,在等了一个半小时后,记者终于见到 了当时已经92岁高龄的吴孟超。
他并不是没有38中国科技财富丨2021年第5期新声代时间观念,他的秘书偷偷地说:“吴老一到病房 就走不出来了,他愿意待在那里。
”记者也曾前往海军军医大学采访过吴老的亲 人和学生,在他们的心中,身高只有1米62的吴 孟超,绝对是一个世界的巨人!吴孟超曾说,“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 战斗一天”。
然而今天,他带着对中国肝脏外科 事业的眷恋,带着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扔 进太平洋的梦想,永远地离幵了我们。
“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在一段珍贵的视频中,记者看到这样一 段话——“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 :回国、参军、入党。
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 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 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 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 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这大概是吴孟超对自己最好的总结。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
因 为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 来西亚谋生。
5岁那年,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 西亚投奔父亲。
很快,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割橡胶了。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 认字、读书。
”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 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
吴孟超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总是数一数二。
而正是那段时间割 胶,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
喜好诙谐的吴孟超当时曾对科技曰报记者 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曰 救国思想影响。
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 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 曰将士,得到一致同意。
呕心沥血创建肝胆外科,鞠躬尽瘁献身医学事业——追记本刊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吴孟超教授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1 No.12 June 2021
中 肝 叶 一 直 被 外 科 医 生 视 为 手 术 的“ 禁 区 中 的禁区”,手术风险极大,1963 年初夏吴孟超成功 为一名中年女性肝癌患者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 肝 叶 切 除 术,一 举 突 破 了 这 一 肝 脏 外 科 的“高 压 雷区”。2018 年 4 月,96 岁的吴孟超还亲自主刀 为吉林一名 70 多岁的肝癌患者顺利切除了中肝 叶 的 肿 瘤 。 肝 海 绵 状 血 管 瘤 虽 是 肝 良 性 肿 瘤 ,但 危 险 性 犹 如 一 颗“ 定 时 炸 弹 ”,肿 瘤 一 旦 破 裂 引 起 急性大出血将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1975 年,吴 孟超用了整整 12 个小时成功为一位安徽农民切 除一个直径 68 厘米、重达 18 千克的世界上最大 的 肝 海 绵 状 血 管 瘤,创 造 了 一 个 新 的 世 界 奇 迹, 这个 18 千克的血管瘤迄今为止仍是世界上最大 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人生的四个正确选择
1922 年 8 月 31 日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 白樟乡的一个贫苦农家,迫于生计吴孟超 5 岁时就 随着母亲一起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打工的父 亲。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1940 年 1 月,18 岁的吴 孟超和其他同学一起踏上了回国抗日的道路。由 于战争封锁无法到达延安,回国后他只好先选择求 学并于 1943 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战火纷飞 的年代吴孟超与医学结缘,选择凭自己仁心和医术 悬壶济世,开启了悠悠数十载的从医生涯。
敬仰其伟大,难忘其音容--忆吴孟超院士
本文作者与吴孟超院士到了办公室,我快速环视一周,整个办公室整洁、明亮、朴素、温馨。
左边是办公桌,右边是会客室。
第一次造访大院士,心里有点紧张。
但一见面,看到的是一个慈祥、精炼、和蔼可亲、脸带笑容的老人,没有半点架子,特别是听到乐呵呵的“请坐、请坐”邀请时,我心里放松了,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自在。
难怪有名言:没本事的人爱摆架子,有本事的人没有架子。
心想,吴院士真随和。
事实上,眼前这随和的老人,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05年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技术绝对权威,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泰斗人物。
而像吴院士这样的泰斗级人物担任杂志的名誉总编辑,绝对是《家庭医药》杂志的造化。
这样的医学泰斗关爱健康科普,也是本刊读者乃至全国人民的造化。
因为吴院士等一下还要做手术,所以我抓紧时间,向吴院士奉上聘书之后,便向吴院士请教医药健康科普之道。
接过聘书,吴院士脸带笑容地说:“罗社长,你们的杂志办得不错,我很高兴成为杂志的名誉总编。
”接着谦虚地说:“我水平有限,但会尽力做些事情的。
”然后指出:“期刊科普也很重要,要高起点,有特色;要围绕党和国家、人民关注的医药健康问题做好文章,满足群众的需要;要突出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通俗性,提高公民健康素质,促进全民健康。
”吴院士还说:“目前,中国肝病较严重,也是肝癌高发国家。
广西也一样严重。
要抓好这方面的科普,让大家少生病,治好病。
”当我表示希望他到广西指导工作时,他说:“有空我一定去”。
作为军人的吴院士,时间观念特别强,离第一台预约手术时间8点40分还差2分钟,就将我想要问的问题指点清楚,并留下拍照留念的时间。
短暂而有意义的相聚结束后,大家握手言别,他赶去手术室,我赶去上海肝病研究中心与瞿瑶教授商量公务。
相聚就此定格。
此后,在吴老的指导下,《家庭医药》杂志有了快速发展,成为广西、全国品牌期刊,2020年还入选首届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成为全国优秀科普期刊五十强之一!吴老一生,治病救人78载,完成1.6万余台肝脏手术,到97岁高龄时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自主创新了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推动中国的肝病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事迹感动全中国、全世界。
作文素材陈菊梅
作文素材陈菊梅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1950届医学)献身传染病事业63载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刘生杰说:“陈菊梅对党赤胆忠诚、对事业精诚专注、对使命勇于担当、对名利淡泊如水的高风亮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也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既是广大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典范。
我们将动员总后部队以各种形式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全体官兵立足岗位,奉献进取,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说:“陈菊梅身上充分体现了‘大医精诚’的本质,她63年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用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丰硕的创新成果,撑起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内科领域的半壁江山。
作为同行,我要向她学习,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向她学习。
”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公方彬认为,陈菊梅教授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3年的战斗经历,印证了确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献身使命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这为全军官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标杆。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菊淡梅香,人如其名。
从陈菊梅教授身上,能够真切感受到一种古风雅韵,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坚韧和执著。
以造福苍生为己任,以成就他人为荣誉,这是真正的大医胸襟、赤子情怀。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价值引领。
”“陈菊梅教授是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的典范,她是高技术含量的‘活雷锋’。
为治病救人,她心底无私,不囿于门第;她乐于助人,不故步自封,有力推动了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发展。
”解放军第458医院肝病研究所所长孔祥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等专家表示。
曾与陈菊梅一起多次完成疫情处置任务的抗击“非典”英雄姜素椿教授在学习交流中说:“陈菊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一面旗帜,这不仅体现在她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上,还体现在国难民危当头时她的担当气魄上。
要做“医疗学科学家”的任军
龙源期刊网 要做“医疗学科学家”的任军作者:闻卓来源:《大众健康》2015年第06期他总是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身工作,兢兢业业地奋战在医学第一线。
长期以来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并重,既是一名恪尽职守的医者,又是一位身正为范的师者,同时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迈向一位杰出的临床科学家。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常务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院长助理——任军。
横刀立马抗癌前线任军作为一名医生,成就首先体现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领域。
他17岁就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大学2年级开始就开展科研活动,毕业前就发表了我国最早一篇关于胃幽门螺杆菌的学术论文。
大学留校后,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28岁在国际上发明胃癌免疫血清诊断试剂并获国家专利,31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4岁破格晋升教授、博士导师,37岁成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刚来京时奔波于第四军医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周四来北京、每周六回西安,临床、科研齐头并进,无休息日且每天工作到午夜。
至今,致力于肿瘤细胞免疫技术治疗实体瘤研究已经十多年。
任军进入肿瘤研究领域是从对胃癌的关注开始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胃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一直数一数二,在农村地区尤甚,然而却无法普及日本逐家胃镜排查的方法。
正在攻读硕士的任军立志找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普查法,准确性要高,成本要低。
“我当时想,如果只需提取唾液、血液或尿液,就能筛查早期胃癌,那就便捷多了。
”任军说。
从1991年到1994年间,这个理想始终在鞭策着任军。
他是著名消化病专家樊代明院士的开门弟子,硕士毕业那年,他终于拿出了成果——“胃癌免疫PCR血清诊断试剂盒”,抽血排查早期胃癌的愿望成了真。
1994年,该试剂获得国家专利;次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中国十年专利成就展金奖;1997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药证书。
2002年,任军对山东临朐进行普查,在接受普查的几千人中,胃癌免疫PCR血清诊断试剂为多人赢得了珍贵的治疗时机。
平凡见精彩“肝”为天下先——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周新民教授
平凡见精彩“肝”为天下先——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周新民教授东来【期刊名称】《肝博士》【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4-7)【作者】东来【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周新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八科主任。
现任陕西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和人工肝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重肝和人工肝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学会感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委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JOH(中文版)、《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等多种专业杂志编委或特约审稿人。
获军队院校育才银奖。
获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先进群体创新基金共10余项。
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乾坤流转,日月穿梭。
周新民教授从医已达36年。
从怀揣治病救人、报效国防的双重梦想走进军医大学的翩翩少年,到如今是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专注于临床患者诊治的博导、主任医师、教授,回顾30多年成长历程,周新民教授深有感慨的说:“经历平凡,奋斗精彩,心系肝病,奉献真爱。
”周新民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留校并分配到西京医院工作。
与有些医学生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毕业不同,他经历了本科毕业当3年住院医生上硕士,硕士毕业再干3年临床上博士,使得在本科毕业后的12年里,临床基础交叉进行,既锻炼了临床能力,又培养了科研思维,相得益彰,铸就了整个从医生涯的扎实根底。
作为住院医生,大内科轮转对书本知识进入临床实践是一次飞跃,也培养了基本的临床思维和诊治技术和能力。
特别是在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教授们的医术和医德给了他深刻的启迪,而且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使他受益终身。
编织生命的彩练——记第四军医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招明高
编织生命的彩练——记第四军医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明高
刘德英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当医风医德与学术成就形成了完美的统一时,那种惊人的一致.有如上
苍的造化。
这样一种遥不可及的现象.发生在一位年轻的军医身上,让人敬佩不已,也让人感叹绵长。
他的名字叫招明高。
在北京香山的枫叶变得一片嫣红时,笔者于深秋走进了西安古城,在”第七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组委会拿到了他的相关材料,【总页数】1页(PI0007)
【作者】刘德英
【作者单位】陕西省科协宣传部;《科学中国人》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1
【相关文献】
1.超越生命的声音——记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段云友教授和他的团队
2.让生命不再哭泣走在学术前沿的医者——记我国著名肝病学专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刘杰教授
3.赤子显风流——记十四大代表、第四军医大
学教授樊代明4.立足未来需要形成独特风格——记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朱锡
华教授5.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记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杰出大学校长奖”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贾继东:医学路上不断超越自我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继东“选择医生这份职业,就要对生命有敬畏心,把患者的健康摆在首位。
要懂得换位思考,你在土壤里种下了什玩闹,终日以书为伴。
渐渐地,他爱上了读书,小学和初中辗转求学,无论走到哪儿,书都常伴他左右。
对他来说,书不仅是博学多识的“好朋友”,更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1977年恢复高考,贾继东就过了分数线,但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单位招工,工作的大门对他也关闭了。
偏见,深深刺疼了贾继东的心。
他说:“很多残疾人在上学、就业、生活等方面受到各种困扰,躲在家里,不愿出门、不愿见人。
”感同身受,成为他日后为消除乙肝歧视积极发声的动力。
母亲鼓励他,“既然不让咱参加工作,那就好好学习。
今年高考不录取,明年再努力。
只要有学问,将来总会有用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二年,贾继东积极备考,终于以高出录取分数线30多分的成绩考入济宁医学专科学校(现济宁医学院)。
提及母校,贾继东心怀感恩,“我是不幸的,自小残疾;但我又是幸运的,毕竟还能上大学,虽然是专科,但毕竟迈进了医学的大门,我已经很满足、很感恩了。
”“今日之我优于昨日之我”“优于别人并非高贵,真正的高贵在于今日之我优于昨日之我。
”海明威这句话,被贾继东奉为人生信条—“真正的优秀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不断超越自我”。
198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单县中心医院工作6年的贾继东,考上了兰州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3年后,他又来到首都医科大学,经过笔试、面试,成为我国著名消化病学、肝脏病学专家王宝恩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贾继东踏上了肝脏病学的探索之路。
英语,可以说是贾继东医学路上的“好帮手”。
通过刻苦学习,上大学前连简单英语都读不准的他,读研究生前已开始阅读英文医学书籍和学术期刊,博士期间还多次担任国际消化和肝病学术会议的同声翻译。
这也为他后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专家组成员和北京市十大疾病攻关计划肝炎领域的领衔专家,贾继东参与并见证了我国在肝炎防治工作上取得的重大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ac t 影 58 . 留美期 间 .刘杰教授 成功地克 隆 了 Lne )邀请 ( 响因子 2 ) 就 乙肝
一
组国际上未 见报道 的对 肿瘤 尤其是肝
(B 在 中国的状 况及未来 的研究趋势进 H V)
粘膜不典 型增生癌 变概率 的计 算机 判别 科技部 8 3 6 课题 , 国家教 育部 新世纪优秀 后 ,病人 的病情仍然 无法得到 控制 ,此 模式 , 这一 工作 对高危 胃癌前病 变 的随 人 才支持计划 及军 队杰 出青年基 金课题 时 , 病人极度衰竭 , 濒于死亡 。 看着病人
愈恢 复 , 了刘杰教授心 中的一道难题 。 任 该国科研 信任基 金外籍 肝病领域评 审 诊 中心 ,所有 的疑难杂 症都能运 用最先 成
为 了解 开 这道 难题 , 历 时 4 时 间 , 他 年 跑 专 家。他还 受邀担任 国家教 育部 、卫 生 进 的技术去诊 断 ,去治疗。 遍 了 西 安 市 所 有 的 医 院和 全 国 、全 军 各 部 、科技部 及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委 同行
多中心混合 型 C sl n 病 并进一步 at ma S e 证实 C X 是由异常浆细胞分泌 。 O 2 通过运 用 C X 抑制剂 , O2 配合化疗 病人的病情
20 0 4年 ,一位发热历 时半年多的病 人住进 消化 内科 ,之前这 个病人分 别在
大 医院 ,收集 了 5 0 0 0多例 样本 ,在此基 评议专 家组成员 。 先后发表论 文6 余篇 , O
础上筛选 出具有完 整随访资料的 6 例 进 包括 T e a c t 8 h L n e ,国际 肝脏 病权威杂 志 其他 医院被诊断 为慢性 肾炎、结核 、风 行指标 分析 ,通过 与西安 交通 大学 、西 H ptl y.N t e姊妹刊 ,国际癌基 因 eaoo g au r 湿、白血病等病症 , 但都没能 治好 . 并且
安热 功研 究所等 多家单 位合 作 , 扫描定 权威杂志 O c g n n oe e等。近 5 ,先后承 病情 更加恶化 。 年 入院之初 , 多方会诊 的结
量 、建 立数学 模型 , 于 首次建 立 了胃 担并 负责国 家 自然科学 基金课题 ,国家 果 . 疑是 结核性腹膜炎 , 终 怀 但抗结核治疗
使他们 建立起 重获健康 的希望 .搞 清楚 物 学 试 验 方 面 具 有 一 定 贡 献 。 ③ 受 南 非 哪类人癌 变的可能性大 .哪类人 能够治
刘杰 参加省 十 大杰 出青年 颁 奖
(ot Afc ) S uh r a 国家 医学研究会 的邀请担 过他 的愿望就是 建立一个 疑难杂症 的会 i
抗体 , 与血 液科 . 病理科 、 检验科等科室
的专 家一起 , 复实验 . 反 最终发现这种浸 润细胞 是浆细胞 ,并经 过结合全 身症状
表 现 和 大 量 细 胞 因 子 的 检 测 确 定 为 由
~
种叫 C X2的细胞因子所 致的全身损 O
害, 明确诊 断并命 名该病为C X 相关 的 O2
访和 监测具 有重 要意义 。同 时 , 还 参 等 1 余项 。2 0 年 . 以专题执行主席 痛 苦 的表情 和家人绝 望的眼神 ,刘杰教 他 0 05 他 与 了酒精 对乙 肝病毒 复 制影 响 的研究 , 的身份参 加 了在 日本名古屋 举办 的中 日 授 夜不能寐 ,他带着 一名 医生 的责任心 其研 究成果对 乙肝 的预 防起到 了一定 的 肿 瘤峰会 ,以其 出色的英语 1 和广博 和对 医学锲而 不舍 的钻研 精神 ,查 阅 了 3语 指 导作 用 。 的专业知识赢得 了日本学者 的~致好评 , 国内外 几乎所 有的资料 .不断地 找各相 刘杰教授 以其独特 的科研视 角及创 他 的专题报 告也在 中 1学者 中引起 了极 9 关科 室的广 泛关 大反 响。为此 国家教 育部专 门为其开辟 病例 。 国外报 道的病例 中多为HV感染 但 I 注 : ① 受 国 际 知 名 杂 志 柳 叶 刀 ( 了优秀学者 专栏进行介绍 。 The 患者 , 且病理机制不 明。 了查清致病机 为 理 , 经过 多方研究 , 他 发现病人 的骨髓和 肝脏 内有炎 细胞浸润 。他买来 了十几种
Hpti B i h a T eLne is n 癌发 生具有重 要作用 的新 基因 。这 组新 行 了评 述 (eat nC i . h act
基 因的联合诊 断可使 乙型 肝炎后 肝硬化 2OO7)② 受邀 参 编 了 在 美 国 出版 的
( to n l l in)  ̄rges M c a Me i ) 癌变预警提 前 3 5 .具有重要的临床 ( ehd i Moeu r dc e 、Pors 到 年
bii t n o H ma acn ma) 部 r z i f u n C rio s d ao )三
术期 刊 上 。
在 多年 的临床实践 中 ,刘杰 教授接 国际英文专 著 .其 中两部 为在实验室 发
触到 相当 多的胃癌前期病 变患者 .如何 行 的方法学 参考书 .在指导部分 医学 生
n v r n c r e a 》 s r c 应 用 价 值 。 他 的 研 究 成 果 发 表 在 O Lie Ca e R e h 和
He a olgy pt o
、
O cg n 等多种国际著名学 (mmuo i o h mir n n St H - no ee ( I nhs ce s y ad I i y t t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