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合集下载

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 李铁民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免疫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功能,特别是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免疫学功能,教学难点为理解免疫应答规律。

教学对象:本科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51学时

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形成过程,以及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免疫学概念。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第一节免疫学基本概念(0.5学时)

一、免疫

二、免疫学

三、免疫的三大功能

第二节免疫学形成过程(1学时)

一、免疫学的开创期

二、传统免疫学时期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三节免疫学的发展特点(0.5学时)

一、广度的交叉性

二、深度的多层次性

三、发展上的高速度

复习思考题:1、何为免疫,免疫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是什么?

3、当代免疫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抗原(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性,以及免疫佐剂等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和抗原的特意性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0.2学时)

第二节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0.5学时)

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免疫途径

四机体应答性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1学时)

一抗原特异性的研究

第九章 免疫应答(五) 固有免疫

第九章 免疫应答(五) 固有免疫

三、固有体液免疫效应分子
指体表分泌液以及血浆和其它体液中能够识别或攻击病原体的可溶性分子。
(一)、防御素(defensin)
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Paneth细胞产生,是一类具有广谱、高效抗 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肽, 作用机制:
1.防御素可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失控,细菌死亡。 2.可诱导病原生物产生自溶酶,干扰DNA和蛋白质合成。 3.通过致炎和趋化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对病原生物的吞噬杀伤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组成
固有免疫屏障:皮肤粘膜屏障和局部屏障结构
主要:防御素、补体系统、急性期蛋白、细 胞因子
固有免疫分子
其它:胃酸、蛋白溶解酶(泪,血浆、唾液、 组织液中), 乳酸和脂肪酸(汗液)等。
固有免疫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γδT
细胞、NK细胞、NKT细胞、B1细 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 嗜酸性粒细胞等。
分布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滤泡。
未成熟DC可直接参与固有免疫,通过吞噬和胞 饮作用摄取抗原;
成熟状态DC主要功能是抗原提呈作用。
三、NK 细胞 ( Natural Killer cells )
(一)NK细胞的一般特性
1)大颗粒淋巴细胞:
细胞体积较大, 胞浆含有大的颗 粒,类似单核细 胞。不表达TCR或 BCR 。
(四)溶菌酶
1、来源于吞噬细胞,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广泛 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泌液和吞噬细胞溶酶体中。 2、能够裂解革兰氏阳性菌。 3、革兰氏阴性菌由于在其肽聚糖外还有LPS和脂蛋白包裹, 所以对溶菌酶不敏感,但在相应抗体或补体存在的条件下, 也可被溶菌酶溶解破坏。

第九章 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第九章 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
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病毒感染 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 (2)免疫调节:与Ⅱ型干扰素类似。
2. Ⅱ型干扰素
(1)免疫调节作用(主要) 1)活化巨噬细胞; 2)促进APC(s)表达 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 提呈能力;
3)促进 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 NK 细胞和CTL
(2) 高浓度 内分泌效应 1)引起发热; 2)协同IL-1、IL-6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3)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 4)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恶液质; 5)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
(二)TNF-β
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与TNF-α的 氨基酸序列为28%同源性,二者结合同一受体。

1 抗感染和抗肿瘤 2 免疫调节作用 3 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4 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5 其它
一、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s,ILs)
能够介导白细胞间及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
细胞因子。
(一)IL-1(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 细胞来源 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2. 存在形式 IL-1α和IL-1β。
Th2细胞
抗病毒,促进MHC I类分子 IFN-α 166 CD118 白细胞 的表达 抗病毒,促进MHCI类分子 IFN-β 166 CD118 成纤维细胞 的表达

第九章 TB免疫细胞

第九章  TB免疫细胞
2. CD86/CD80结合CD28,在T细胞活化 中起协同刺激作用
(四)补体受体2: CR2(CD21)结合C3d, EB病 毒受体
(五)IgGFc受体‖(CD32) 参与免疫调节
(六)丝裂原受体: (1) 结合B细胞有丝分裂原(美洲商陆 PWM,
脂多糖 LPS) 刺激B细胞转化 (2) B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B细胞功能 (七)细胞因子受体:
1. CD4+ T细胞: 主要是Th细胞和TDTH细胞,识别抗原受自身 MHC II类分子的限制
2. CD8+T细胞 主要是Tc细胞和Ts细胞,识别抗原受自身 MHC I类分子的限制
(二) 根据TCR分为:
1.TCRавT细胞: 多为单阳性细胞,识别与MHC分子结合的多肽
2. TCRγδT细胞: 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 表面的抗原识 别受体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狭窄
结合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B细胞亚类
一. CD5+B细胞(B1细胞):
1. 出现早, 表达CD5、mIgM 2. 抗原受体的多反应性 3. 对碳水化合物产生较强应答,产生低亲
和力IgM抗体。
功能:
1. 抗微生物感染 2. 清除变性的自身抗原 3. 诱导自身免疫病
二、B2细胞的功能
1. 产生抗体 2 .提呈抗原 3.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炎症反应

第九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九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二)机体因素
年龄因素 年龄与耐受易感程度密切相关,胚胎期与新 生期的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极易导致终生 或长期的耐受性。 遗传因素 小鼠免疫耐受诱导及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品系 不同而异。


免疫抑制的联合应用 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对成年机体诱发耐受 性,而常需要与各种免疫抑制措施联合应用。 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全身淋巴组织照射,应用 抗淋巴细胞血清(anti-lymphocyte serum,ALS), 抗TH细胞抗体,环磷酰胺,环孢素A,糖类 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
四、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 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人们企图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性来防治超敏 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的排斥反 应。 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生长过程中,设法 解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将有利于对病 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

第二部分 免疫调节

免疫细胞上有接受神经递质和激素刺激的 受体,这些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具有 免疫调节功能。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 的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产生的内分泌激素 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对神经分泌系统 的作用

免疫细胞产生的内分泌激素

免疫细胞本身可以产生和释放内分泌激素, 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目前已发现免疫细胞 合成的神经递质和激素达10余种。

免疫学习题全

免疫学习题全

第—部分多选题…………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抗原………………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第四章免疫器官与细胞·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六章补体系统……….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八章免疫应答…………………

第九章免疫调节…………………

第十章超敏反应…………………

第十一章免疫学检测技术………

第十二章免疫防御………………

第十三章免疫耐受………………

第十四章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第十五章免疫缺陷………………

第十六章肿瘤免疫………………

第十七章移植免疫………………

第十八章免疫学防治……………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

第三部分问答题…………………

第一部分多选题

第一章绪论A型题

1 可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功能是

A. 免疫防御功能

B. 免疫监视功能

C. 免疫稳定功能

D. 以上均是

E. 以上均不是

2 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免疫功能是

A 免疫监视 B. 免疫稳定

C 免疫防御 D. 以上均是

E 以上均不是

3.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起始于A. 生物化学 B. 病理学

C. 病毒学

D. 微生物学

E. 生理学

4 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的学者是

A Jenner B. Ehrlich

C. Behbring

D. Bordet

E. 北里柴三郎

5 提出细胞免疫学说的学者是

A Ehrlich B. Metchnikov

C Behring D. Landsteiner

E.Tiselius

6 提出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学说的学者为

A. Jerne

B. Burnet

C. Medawar

D. Ehrlich

免疫调节医学免疫学

免疫调节医学免疫学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一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等已被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
05
免疫学研究进展
免疫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方法
基因组学技术
Biblioteka Baidu单细胞测序技术
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免疫相关基因进 行全面分析,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调控机 制。
对单个细胞进行基因表达分析,揭示免疫 细胞异质性和功能差异。
常见的信号转导途径包括JAK-STAT、NF-κB、MAPK等, 这些途径相互交织,共同调节免疫细胞的应答反应。
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对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免疫调节的基因调控
基因调控是指在基因表达 过程中,多种因素对基因 转录和翻译的调控作用。
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促进 或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 网络性,多种细胞因子相互 协调,共同调节免疫细胞的 活化和分化。
免疫调节的信号转导途径
免疫调节的信号转导途径是指免疫细胞在接受刺激后,信 号分子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进入细胞核内,调控基因 的表达,从而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04
免疫疗法与免疫调节药物
免疫疗法概述
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目的是增 强或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消除疾病的目的。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九章 运动与免疫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九章  运动与免疫
(1)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T、B细胞,由效应T细胞 可直接杀伤抗原,或由效应B细胞分百度文库抗体清除抗原。
(2)产生长寿的记忆T、B细胞,在血液和淋巴循环, 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发生二 次反应加以消灭。
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应
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它们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十分 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如果有同样的抗原第二次 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没有记忆的T、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 ,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T、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 应T细胞可直接杀伤抗原,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二、过度训练和免疫抑制
长时间高强度训练,淋巴细胞数下降,增殖能力及活性降 低;抑制NK细胞和L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如急性剧烈 运动后NK细胞数量、功能均低下 。大强较长时间运动时 NK细数量和活性均会下降 。 过度训练会降低机体内的抗体IgG、IgA、IgM水平,其 功能也受到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对疾病的的抵 抗力削弱,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高。麦金农发现,运 动员2小时高强度自行车后,IgA水平下降70%。 剧烈运动促使细胞因子分泌增多。
实验表明,短时间中等强度运动NK细胞活性增加。适
量运动能增加T、B细胞、 NK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如运
动员休息状态下K细胞活性高于常人。林文韬等给受试 者分别以25%、50%、75%最大吸氧量强度运动3分钟,发

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调控机制

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调控机制

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调控机制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个阶段。在特异性免疫中,B细胞和T细胞在识别特定抗原后分别分化成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抗体和细胞毒性,从而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体。但是,这些反应会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因此免疫应答必须受到调节和抑制。细胞因子是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本文将阐述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的机制。

细胞因子是由许多不同的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许多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免疫应答中特别重要。细胞因子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转录,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细胞死亡和免疫细胞迁移和粘附等过程来影响免疫应答。因此,细胞因子在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损害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分类

目前已知的细胞因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等等。在这些因子中,一些被称为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例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调节血管生成、血小板聚集和成纤维细胞增殖;成纤维

生长因子(FGF)调节生长和维持角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细

胞的功能。

趋化因子,同时也被称为化学因子,定向作用于让某些细胞朝

着化学刺激源方向感受器官迁移。趋化因子的分类包括炎症趋化

因子,局部免疫细胞趋化因子和全身免疫细胞趋化因子。它们通

过吸引和定向细胞,使它们移向门户组织或感染部位以及炎症区域,这有助于提供对抗病原体的有力免疫反应。

免疫调节因子,顾名思义,就是带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凋亡因子、组织和细胞调节因子等。这些因子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来

第九章免疫调节-2

第九章免疫调节-2
• 1、中枢性耐受
• 中枢免疫耐受:T、B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发育过程 中,大部分自身反应性T、B细胞在阴性选择阶段 时被删除,产生中枢性耐受。中枢性耐受的破坏 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 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在这时形成,当在这时有 一些外来的抗原与中枢淋巴细胞接触,也形成对 这些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
三、免疫耐受的机制
二、分类与命名
•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 来源于白细胞,参与白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得 名,目前已发现IL-1~IL-33。 • 作用: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促进免疫应答,介 导炎症反应等。
• 白细胞:血液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外的各种血细 胞。包括淋巴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四、共同特征
• 5、作用具有高效性:极微量的CK(pM/L,10-12 M) 就可发挥显著的生物学效应。 • 6、作用具有多效性:一种CK可作用于多种细胞, 产生不同的生理功能。 • 7、作用具有网络性:细胞因子之间相互诱生,功 能上相互叠加、协同或拮抗,形成复杂的细胞因 子网络,发挥综合作用。 • 8、作为细胞间的信号分子:CK与激素、神经肽、 神经递质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 基础是Burnet的克隆选择理论,其主要内容之一 是:免疫系统在其发育早期或胚胎发育阶段接受 抗原刺激,其并非如成熟免疫系统那样发生相关 克隆增生,而是相关克隆被禁闭,再无通常的免 疫应答效应,称克隆排除(clonal deletion)。 在胚胎发育阶段,免疫系统主要接受自身抗原刺 激,导致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在早期即被淘 汰,故发育成熟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 应答,但却仍保留对异物抗原的应答能力

9第九章 固有免疫

9第九章  固有免疫

CD158d
NKp46(NCR1) CD335
NKp44(NCR2) CD336
NKp30(NCR3) CD337
FCGR3(FcR III) CD16
结构
配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CD48 HLA-C, N77/K80 未知 HLA-Cw4 未知 HLA-G HV HV Pp65, BAT-3, B7-H6 IgG
结构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同源二聚体 Ig单体
Ig单体 Ig单体
配体 HLA-C, N77/K80 HLA-C, S77/N80 HLA-C, S77/N80 HLA-Bw4 HLA-A3, HLA-A11 未知
Collagen HLA-I
信号分子 ITIM ITIM ITIM ITIM ITIM ITIM
• 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在血液中可停留8小时 左右。
• 穿越毛细血管内皮后迁移到不同的组织,分化成为组 织特异性的M,寿命可达数月以上。
• 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 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巨噬细胞(macrophage, M)
• 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一部分M定居于组织 器官中成为组织特异性的M。
活化性和抑制性信号的平衡决定NK细胞的功能

免疫学习题-全

免疫学习题-全

第—部分多选题…………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抗原………………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第四章免疫器官与细胞·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六章补体系统……….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八章免疫应答…………………第九章免疫调节…………………第十章超敏反应…………………第十一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第十二章免疫防御………………第十三章免疫耐受………………第十四章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第十五章免疫缺陷………………第十六章肿瘤免疫………………第十七章移植免疫………………第十八章免疫学防治……………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

第三部分问答题…………………

第一部分多选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 可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功能是

A. 免疫防御功能

B. 免疫监视功能

C. 免疫稳定功能

D. 以上均是

E. 以上均不是

2 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免疫功能是

A 免疫监视 B. 免疫稳定

C 免疫防御 D. 以上均是

E 以上均不是

3.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起始于

A. 生物化学

B. 病理学

C. 病毒学

D. 微生物学

E. 生理学

4 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的学者是

A Jenner B. Ehrlich

C. Behbring

D. Bordet

E. 北里柴三郎

5 提出细胞免疫学说的学者是

A Ehrlich B. Metchnikov

C Behring D. Landsteiner

E.Tiselius

6 提出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学说的学者为

A. Jerne

B. Burnet

C. Medawar

D. Ehrlich

免疫学导论 第九章 免疫调节

免疫学导论 第九章 免疫调节
Ts细胞能抑制辅助性T细胞(TH)活性,从而间接抑制B细胞的 分化和TC杀伤功能。
第二节 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免疫应答是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 ຫໍສະໝຸດ Baidu的结果。共同参与调节 。 • 一、T细胞的免疫调节 • 二、活化细胞表面受体的调节 • 三、其他细胞的免疫调节
一、T细胞的免疫调节
• 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 协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 • 1. 辅助T细胞(Th,CD4+) (Th1和Th2): p/MHC-II与pre-Th的TCR结合,Th0细胞分化 为Th1、Th2、Th3等亚类; • 1)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 2)Th2细胞介导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 3)Th1和Th2通过细胞因子相互抑制,调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 Th1和Th2互为抑制 细胞,从而调节机体 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应答;
免疫偏离 当Th1细胞占优势,抑制Th0向Th2细胞分化;Th2细 胞占优势,抑制Th0向Th1细胞分化。Th1或Th2细胞的 优先活化而导致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及其效应呈优势的现象 称为免疫偏离。
• 2.调节性T细胞(Tr):regulator T cell ,简称Treg.
• 调节性T细胞:是不同于Th1和Th2的具有调节功能的CD4+T 细胞亚群(5%--10%),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多种免疫性疾 病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 1)表面标记:为CD4+、CD25+(IL-2R的α链)、 PD1(programmed death 1)程序性死亡受体1、CTLA-4(与 B7结合)。Foxp3(叉头转录因子) • 2)功能:是免疫抑制(细胞增殖分化)。 • 两种作用方式: • 直接接触:CTLA-4与B7结合。CD25竞争IL-2 • 分泌细胞因子:产生TGF-β(转化生长因子)和IL-10, • 3)种类:Tr、Tr1、Th3。 • 4)与疾病关系:维持T细胞稳态,自身免疫、移植免疫、肿瘤 免疫

第九章 免疫调节

第九章 免疫调节
不同应答能力的个体组成(如接种乙肝疫苗 少数人不产生抗HBs)。
* BCR、TCR多样性 →形成库容量极大的受体库和克隆储备
2.免疫应答能力的高低与MHC(Ir基因)结构有 关,也与抗原结构有关。
T、G多肽抗原 (酪,甘)
H-2b小鼠
免疫应答良好
(高应答品系)
H2k小鼠
免疫应答很差
(低应答品系)
通过自然选择效应,构成选择压力,使对个体起保 护作用的Ir基因(MHC的特定等位基因)得以保留遗传, 从而也使不同的种群具有不同的应答能力,使整个人 种有极大的应变能力.如B53与疟疾强相关,中非黑人 高表达,而黄种人白种人低表达.
T细胞抑制 性受体
(二). B细胞的调节
1.当抗原浓度低时,B细胞则由高亲合力的mlg(BCR)直接 识别处理抗原,供Th细胞识别,可补 偿其他APC对低浓度 抗原递呈无能的不足。
2.抗BCR的抗体、Ag-Ab复合物介导的抑制 抗体分子数量达到一定水平,能诱发产生抗抗体(二抗 Ab2,或抗独特型抗体),一方面,Ab2上的抗原结合部 位识别并结合BCR,另一方面,Fc段结合B细胞表面的Fc 受体( FcrRⅡ-B),提供抑制性信号
Ab2-b:V区与抗原构型类似,模拟抗原,促进 T、B细胞活化、增殖。故又称为抗原的 内影像(内象)。
主要覆盖CDR,部分位于CDR相邻的骨架区。
* 独特型分布部位: 主要覆盖CDR,部分位于 CDR相邻的骨架区。

第九章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第九章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 免疫调节:协同刺激和T 细胞活化,促进 B 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2)大量产生 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 性期蛋 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二)2 (又称 T 细胞生长因子,) 1. 细胞来源 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细胞增殖,增强杀伤活性及产生 细胞因子,诱导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① 表面表达4,与效应细胞上的28竞争结合 8086,抑制效应细胞功能。
② 表达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在4+ 25+ 的免疫抑制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③ 25 可与效应细胞竞争结合2,导使效应细胞 停止增殖而抑制免疫应答。
(三)细胞的调节
细胞为8+T细胞。 细胞具有杀伤靶细胞和 调节免疫应答的双重作用,分为1(或81)细胞和2细胞 (82)。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比较 —————————————————————— 受体 亲合性 作用 所在细胞 —————————————————————— 28 低 促进T活化 静止或活化的T细胞 -4 高 抑制T活化 活化T细胞表面 ——————————————————————
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的调节
免疫偏离 当1细胞占优势,抑制0向2细胞分化;2细胞占优

医学免疫学第9章-固有免疫

医学免疫学第9章-固有免疫
(3)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4)分泌多种细胞因子(TNF、IL-1、6、8、10、12、18 等),参与免疫调节。
2、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A、通过直接杀伤或ADCC作用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 的靶细胞,而对正常组织细胞不具细胞毒作用;
识别“自我”! B、通过分泌IFN-、IL-2、TNF等参与免疫调节。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固有免疫屏障是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防线 1、皮肤黏膜屏障 (1)物理屏障 皮肤物理屏障 黏膜物理屏障 ( 2) 化学屏障 (3)生物学屏障 2、血-脑屏障 3、血-胎屏障
二、固有免疫分子是发挥抑菌、杀菌、启动和参与 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
1.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是具有抗菌 活性段肽的总称。
第九章 固有免疫
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概念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种系进化中形成 出生时具有 起非特异防御作用,参与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迅速 不经克隆扩增,不形成免疫记忆
三大功能
• 固有免疫是宿主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初始应答, 常可清除病原微生物。
(2)噬碱粒细胞、肥大细胞: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固有免疫识别
模式识别理论:
• 1. PAMPs是病原体相关的外源性危险信号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一类或一群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要通过分泌 TGF-β和 IL-10,抑制免疫应答。
(2)通过膜分子调节免疫应答 ① 表面表达CTLA-4,与效应细胞上的CD28竞 争结合 CD80/CD86,抑制效应细胞功能。 ② 表达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GITR),在CD4+ CD25+ Treg 的免疫抑制效应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
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病毒感染 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 (2)免疫调节:与Ⅱ型干扰素类似。
2. Ⅱ型干扰素
(1)免疫调节作用(主要) 1)活化巨噬细胞; 2)促进APC(s)表达 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 提呈能力;
3)促进 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 NK 细胞和CTL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 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
细胞活化,促进 B 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2)大量产生 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
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二)IL-2 (又称 T 细胞生长因子,TCGF)
1. 细胞来源 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产生细胞
巨噬细胞 NK细胞 T细胞 T细胞 B细胞 T细胞 肥大细胞 T细胞
功能
局部炎症 激活内皮细胞 杀伤 激活内皮细胞 B细胞激活 类别转换 诱导细胞凋亡
四、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B
B细胞
更有效地诱导 IgE类别转换
拮抗性 awenku.baidu.comtagonism
IL-4
B
IFN-g
IFN-g 阻断IL-4 诱导类别转化的 作用,IL-4抑制 IFN-g
多相性网络 性效应
4 具有双重作用:
(1)有利:免疫调节、促进造血、抗感染,抗肿瘤 (2)有害:炎症、休克、发热、自身免疫病、肿瘤
三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细胞的杀伤活性;
4)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2)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与Ⅰ型干扰素类似)。
摘自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on-line
干扰素
名称 氨基酸数 受体 产生细胞 功能
激活巨噬细胞,促进MHC IFN-g 143 CD119 T细胞、NK细胞 分子表达和抗原提呈,抑制
1) 诱导炎症反应:
① 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促白细胞聚集于炎
症局部;
②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如IL-1、
IL-6、IL-8、TNF-α等),导致炎性细胞浸润和增强
吞噬细胞的杀伤。
2) 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靶细胞(如:
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
3) 杀伤肿瘤细胞:直接杀伤,引起组织出血坏死。
(四)γδT细胞 (1)分泌 IFN-γ、IL-2 和 IFN-α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2)分泌 IL-4、5 和 6 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3)分泌 IL-3 和 GM-CSF 增强骨髓的造血能力等。
二、B细胞的调节作用 1. 当抗原浓度低时,B 细胞则由高亲合力的mlg (BCR)直接识别处理抗原,供Th细胞识别,可 补偿其他APC对低浓度抗原递呈无能的不足。
远距离作用
(二)细胞因子来源和产生特点
1 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
(1)活化的免疫细胞
(2)基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
(3)某些肿瘤细胞,骨髓瘤细胞
2 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向性
(1)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2)几种不同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3)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细胞
自分泌:某种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 旁分泌:某种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临近的 细胞。 内分泌:某些细胞因子高剂量时可以作用于全身远 处的靶细胞。
细 胞 因 子 分 泌 的 方 式
作用于分泌细 胞自身 自分泌 autocrine
旁分泌 paracrine 作用于比 邻细胞
血液循环
内分泌 endocrine
(4)增强CD8+ CTL细胞杀伤活性; (5)抑制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和 IgE 合成。
(2)促进 Th0 向 Th1 细胞分化,分泌 IL-2、IFN-g;
二、干扰素(interferon, IFN) (一)分型(根据其来源、结构及生物学性质)
1. I型 IFN-α、IFN-β
(1)细胞来源 1)IFN-α:白细胞(主要单核吞噬细胞)产生; 2)IFN-β:成纤维细胞产生(二者结合相同受 体);
四、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的调节 协同刺激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B7(B7.1、B7.2) CD28、 CTLA -4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比较 —————————————————————— 受体 亲合性 作用 所在细胞 —————————————————————— CD28 低 促进T活化 静止或活化的T细胞 CTLA -4 高 抑制T活化 活化T细胞表面 ——————————————————————
③ CD25 可与效应细胞竞争结合IL-2,导使效
应细胞停止增殖而抑制免疫应答。
(三)Tc细胞的调节 Tc细胞为CD8+T细胞。Tc 细胞具有杀伤靶细胞和 调节免疫应答的双重作用,分为Tc1(CTL或CD8Th1)细 胞和Tc2细胞(CD8Th2)。
Tc1细胞和Tc2细胞比较 —————————————————————— Tc细胞的调节 Tc1细胞 Tc2细胞 —————————————————————— 杀伤活性 强 弱 分泌因子 IFN-γ IL-4,5,10 TGF-β 对Th1作用 + - 对Th2作用 - + 其它 MHC-I限制 抑制CD4(TCRγδ)T细胞 ——————————————————————
(2) 抗独特型 Ab2-α 抗Ab1V区骨架部分,具有封闭相应BCR或
Ig分子的抗原结合点,抑制相应B细胞克
隆的活化 Ab2-β 抗Ab1V区CDR部分,具有类似相应抗原的 分子构象,可模拟抗原与相应B细胞克隆 受体结合并使之激活,故称为抗原的内影
像(internal image)
独特性-抗独特性网络调节示意图
1. 细胞来源:激活的T细胞。 2. 生物学功能: (1)与TNF-α相似,在局部发挥效应;
(2)与细胞表面LT-β形成复合物发挥作用。
肿瘤坏死家族细胞因子
名称
TNF-α
TNF-β CD40L FasL
氨基酸数
157
171 261 278
受体
CD120a CD120b CD120a CD120b CD40 CD95
(2)主要诱生剂
病毒、polyI-C (人工合成双股RNA)。
2. II型 IFN-g
(1)主要细胞来源 活化的Th1细胞、CD8+ CTL 和NK细胞; (2)主要诱生剂 抗原或有丝分裂原。
(二)主要生物学活性 1. Ⅰ型干扰素
(1)抗病毒和抗肿瘤
1)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
(1)促进肥大细胞增殖; (2)抑制 Th1细胞合成IL-2、IFN-g等细胞因子; (3)可促进 B 细胞分化增殖。 (4)抑制 NK 细胞因子的产生。
(六)IL-12
1. 细胞来源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激活和增强 NK 细胞杀伤活性及 IFN-g产生; (3)可协同 IL-2 诱生LAK细胞;
(四)IL-6
1. 细胞来源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h2 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泌抗体;
(2)刺激T细胞增殖及 CTL 活化;
(3)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参与炎症反
应; (4)促进血细胞发育。
(五)IL-10
1. 细胞来源 主要Th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的调节
免疫偏离 当Th1细胞占优势,抑制Th0向Th2细胞分化; Th2细胞占优势,抑制Th0向Th1细胞分化。Th1或 Th2细胞的优先活化而导致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及其效 应呈优势的现象称为免疫偏离。
(二)CD4+ CD25+ 调节性 T 细胞的调节
CD4+ CD25+ Treg发挥负向免疫调节作用,主 要具有维持机体免疫耐受以及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生的作用。
二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一)理化特性和分泌特点
分泌型小分子糖蛋白(MW<60kD) 单链或双链,TNF三聚体 (1)单体:大多数,如IL-2、IL-3、IFN-α;
(2)二聚体:如:IL-12;
(3)三聚体:TNF。
特点
自分泌(autocrine) 效应旁分泌(paracrine)
内分泌(endocrine)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
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IL-2诱导T细胞增殖
(三) IL-4
1. 细胞来源 主要由 Th2 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 性粒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 IgG1 和 IgE 产生; (3)促进 Th0 细胞向 Th2 细胞分化; (4)抑制 Th1 细胞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5)协同 IL-3 刺激肥大细胞增殖等。
第九章 免疫调节
抗原竞争现象
先进入机体的
抗原可抑制随
后相隔1~2 周进入的另一 种抗原所产生 的免疫应答强
度。
结构相似的不同抗原之间竞争性调节
IgG 的封闭作用
2.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1) 独特型 – 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不同Ig分子V区及 TCR的V区所具有特异性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 相应的抗独特性抗体(Ab2)
(2) 高浓度 内分泌效应 1)引起发热; 2)协同IL-1、IL-6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3)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 4)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恶液质; 5)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
(二)TNF-β
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与TNF-α的 氨基酸序列为28%同源性,二者结合同一受体。
细胞因子的产生
正常细胞 如活化的淋巴细胞、活化的单核 / 巨噬细胞、 NK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 细胞、内皮细胞等。
IL-1、IL-6、IL-12 和 IL-18、TNF 与 TNF受体超家 族——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1 发挥效应具有非特异性,无抗原特异性和MHC限制性
Th2细胞
抗病毒,促进MHC I类分子 IFN-α 166 CD118 白细胞 的表达 抗病毒,促进MHCI类分子 IFN-β 166 CD118 成纤维细胞 的表达
病毒感染过程中主要抗病毒细胞与分子的变化
干扰素受体
INF-α/β受体:广泛分布(单核、巨噬、B、
T、上皮细胞和肿瘤细胞)。
INF-γ受体:除红细胞外的所有细胞上。

1 抗感染和抗肿瘤 2 免疫调节作用 3 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4 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5 其它
一、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s,ILs)
能够介导白细胞间及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
细胞因子。
(一)IL-1(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 细胞来源 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2. 存在形式 IL-1α和IL-1β。
2 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效应,微量而作用强.
3 发挥效应特性
多效性
重叠性
拮抗性
协同性
网络性
活化、增殖、分化
B
多效性 pleiotropy
IL-4 胸腺细胞
增殖
增殖 肥大细胞
重叠性 redundancy
IL-2、 IL-4、 IL-5
B
均有刺激B细胞 增殖的功能
协同性 synergy
IL-4 + IL-5
2. 活化 B 细胞表达的协同刺激因子B7-1(CD80)
与 T 细胞表达的B7-1受体(CD28)结合,调节
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的调节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一、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概念
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
子多肽的统称,可调节多种细胞的生理功能。
三、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根据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TNF-α、TNF-β
(一)TNF-α
1. 组成及分子量: 同源三聚体, 51 KD 。 2. 细胞来源:单核巨噬细胞(主要);
T 细胞、NK 细胞和肥大细胞。
3. 主要功能
(1) 低浓度 --- 自分泌、旁分泌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