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优.选)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2)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硕士生培养阶段:1.接受中国教育制度的相关要求,自愿遵守《南京大学章程》;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谦逊团结的协作作风;3.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基础,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主要从事旅游、土地、城乡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二)博士生培养阶段:1.接受中国教育制度的相关要求,自愿遵守《南京大学章程》;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谦逊团结的协作作风;3.具有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区域科学知识,熟练地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从事土地、旅游、城乡研究和规划方面的高级人才。

二、研究方向(一)硕士阶段:1. 旅游规划与管理2. 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3. 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二)博士阶段:1.土地规划与管理2.旅游地理与规划3. 城市发展与规划4.文化与景观地理学5.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三、招生对象(一)硕士阶段:1.专业相同和相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从事相同和相近专业工作的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同等学力人员。

(二)博士阶段:1.专业相同和相近的硕士生;2.从事相同和相近专业工作,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硕士英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其它三门任选其一,B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段专业主干课)(二)博士阶段1.博士英语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自然地理学进展4.人文地理学进展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六、培养方式(一)硕士阶段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参加科研生产实践。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 地理学0705)适用专业:070501自然地理学、070502人文地理学、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地理科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要延长半年。

三、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5.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学分不少于17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必修课(不少于16学分)1.公共必修课(7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90学时3学分I学期基础外国语课120学时4学分I学期2.专业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60学时 3 学分I学期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60学时 3 学分I学期湿地科学基本理论60学时 3 学分I学期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60学时 3 学分I学期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实践60学时 3 学分I学期城市规划理论问题60学时 3 学分I学期地理信息系统进展60学时 3 学分I学期注:每名硕士研究生至少从以上课程中选三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自然地理学科研、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立志献身自然地理学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具有从事自然地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自担任专门生产、技术工作的能力。

2、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3、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植物地理学2、自然资源管理3、空间异质性三、学习期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三年。

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

脱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5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可以采取听课、自学、讨论、报告会及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

考试以笔试为主,并可根据课程特点辅以口试、实际操作等方式。

针对培养方案要求,结合每个研究生的特长和才能,采取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各研究方向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应注重同一研究方向学术群体的整体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课程教学和实践研究为主,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各级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组织学术研讨班和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

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

其中学位课18学分,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沿透视()

考试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生物信息学()

考试
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生物统计学()

考试
专业方向课
环境地球化学

考试
遥感地学分析

考试
自然资源学

考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考试
动物生态学原理()

考试
植物分子生物学()

考试
非学位必修课
文献阅读(前沿指导、方法论指导)

考查
专业选修课(要求根据研究方向,只选门)
参加社会实践
第五学期结合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社会调研等活动,考查(提交社会调研报告),学分。
撰写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第六学期进行学位申请、论文评阅和答辩。在学期间发表一篇至少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省级公开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学分。
要求硕士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修读门学分全校公选课;并修读门学分的跨专业课程(可以是本院其他专业的课程,也可以是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补修门与提升实践能力有关的课程。
一至四学期进行,考查(提交学术活动记录),学分。
参加教学实践
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践(助课、讲课训练等),学时,考查(提交书面鉴定),学分。
环境土壤学

考查
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

考查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考查
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考查
恢复生态学

考查
自然资源评价与管理

考查
区域分析与规划研究

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博学、求实、创新”,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地理学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6级或相当于6级水平,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常规软件的使用和制图方法;能够独立地进行野外考察和调研,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高尚的学术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1、陆面过程与区域环境效应2、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3、环境规划与评价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弹性学制,一般为3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总学分不少于34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具体课程结构及学分配置如下:1、学位课程(不少于20学分)①公共课程:4门,共8学分;②学位基础课程:1门,共3学分;③学位专业课程:3门,每门3学分,共9学分。

2、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0学分)①专业选修课程:9门,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6学分;②跨专业选修课程:3门,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2学分;③公共选修课程:5门,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2学分。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关于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
基本条件的规定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按照学校学位委员会的要求,结合本学院的学科发展与实际情况,经学院分委会研究,并报请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对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申请学位的相关科研成果基本条件规定如下:
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海岸海洋科学、资源环境遥感专业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需在SCI、SSCI、A&H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1篇或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影响因子总和为1.0及以上。

人文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与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专业)博士生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SCI、SSCI、A&H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1篇或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影响因子总和为1.0及以上;
2.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3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1篇必须在SCI或SCIE、SSCI、A&H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不作要求。

此自2012年9月新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实行。

2012年前入学的博士生满足以上科研成果基本条件或者满足学校要求的科研成果基本条件均可申请学位。

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SCI、SSCI 、A&HCI索引源刊物上或一级学报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以刊出为准。

此自2013年1月开始实行。

本规定解释权归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012.9.25。

南京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培养方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培养德才兼备,掌握坚实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应用手段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才。

具体体现在:1.具备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母校、热爱祖国,奋发进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3.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数理基础、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地图学与GIS 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综合应用能力;4.融宽广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全面的素质于一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硕士阶段:1.地图学研究与地图设计2.G IS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3.虚拟地理环境技术4.数字地球5.数字图像处理博士阶段:1.GIS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2.数字地图与应用地图学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探测4.虚拟现实工程三、招生对象硕士阶段: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或优秀大专生(工作2年以上)。

博士阶段: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硕士生或优秀本科毕业生(工作6年以上)。

四、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硕士阶段:于32学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加选三门本科段专业主干课。

博士阶段: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自然地理学进展人文地理学进展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注:五门课程全部修学。

六、培养方式1.课堂授课与讨论,包括多媒体和CAI手段的使用;2.撰写读书报告;3.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4.生产实践。

七、考核方式1.课程考核: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等形式。

2.中期考核:在第3学期考核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技能、综合素质,根据其成绩分别向提前攻博、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和终止研究生学习三个方向分流。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湿地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湿地科学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坚实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相关的专门知识,把握学科前沿研究动态。

2.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现代生态地理研究手段,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外文科研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3.学位获得者能够从事地理学、生态学和资源环境领域内的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湿地与环境变化2.湿地植物生态3.湿地资源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 3 ~ 6 年,基本学制为 3 年。

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或非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

若在 SCI 检索源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2 篇以上(含 2 篇),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答辩。

硕搏连读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

四、培养方式1.采取集体培养和导师负责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

2.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3.博士生应自主完成各个培养环节。

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博士生应在每学期末向导师汇报学习及研究进展。

4.实行学术讨论班制度。

博士生导师应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主持制定本学期的讨论班计划,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和公布。

5.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 1 次,并提交和宣读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做学术报告 2 次。

6.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

博士生可以申请学院的助教岗位,以提高教学能力和积累教学经验。

南京大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贯彻实施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关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根据MBA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特点,结合我校MBA承办单位商学院——内含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两大块的实际情况,及具有我校特色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基地的需要,制定了本培养方案。

一、教师1、教师是MBA教育的主体力量,是MBA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担任MBA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应有高尚的人格,探索与开拓精神,认真与负责的态度,合理的知识、年龄和职称结构。

其中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并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或任现职五年以上的讲师的比例不少于90%。

2、MBA任课教师在授课学期的上一学期结束前一周,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交MBA教育中心,由教育MBA中心存档备案并在开学初一周内印发给授课班级。

3、MBA教育中心在MBA任课教师完成授课任务前后,组织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考核与奖惩的参考。

中心同时把评估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评估表和评估结果由MBA中心负责保存,以备研究生院和上级主管部门抽查。

4、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其中具有硕士生及以上指导资格的教师还需要指导MBA学员的论文。

指导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学员论文。

指导论文工作的评估,根据学员按期完成论文答辩程序的情况,论文质量评比与抽查结果及答辩通过人数的比例。

5、所有MBA任课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均为学校和商学院正式下达的教学任务,列入教师工作范围的考核内容二、教学MBA的课程共有四个类型:基础课、核心课、方向选修课与选修课。

1、基础课与核心课(必修课)基础课与核心课共有16门课,33个学分,除管理学为1个学分,商务英语为4个学分外,其余的均为2个学分。

基础课与核心课程为必修课,必修课的学习安排一般是:脱产班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在职班在1年半内完成。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相互作用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环境资源功能的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养的研究、教育、规划和管理专家。

1.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二、研究方向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1 自然地理环境过程和演变:研究地貌演化和形成规律、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岸环境演化、沉积动力等2 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灾害研究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科学问题。

三、招生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源来自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水文与水利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亦可选拟深造的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内;博士研究生年龄在40岁以内。

四、学习年限硕士学位:三年博士学位:三年(在职人员最长不超过六年)硕博连续:最短为四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硕士英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其它三门任选其一,B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段专业主干课)(二)博士阶段1.博士英语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自然地理学进展4.人文地理学进展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六、教学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独立钻研与分析能力,注重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7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

应在本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端正正确的学术倾向、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独立承担专门工作的能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撰写科研论文,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所规定的要求。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4、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耐挫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明确导师每一位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2.自学为主,听课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学习方式研究生学习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注重本学科发展的最终成果的了解和掌握。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从事本领域科研、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

现代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

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1.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主要研究地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全球变化的历史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变异与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生态系统对气候风险和气候变化的适应、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全球变化的区域性响应;建立减灾防灾的预警机制以及对灾害的评估系统。

2.环境评价与规划本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侧重区域和各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以及区域和各功能区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等。

如旅游区环境规划、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等,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本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科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重点开展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资源利用结构变化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自然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及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大学15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相关导师及学院实力介绍

南京大学15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相关导师及学院实力介绍

南京大学15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相关导师及学院实力介绍一、学院实力(地学考研中心提供)1)基本情况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地理学系之一,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的地学系,该系设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

后气象专业独立成系。

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

1960年代后,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2006年5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下设地理信息科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2)科研方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和江苏省地理学一级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土地利用与规划、海洋地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岸与海岛开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实验室、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室、树木年轮与环境和光释光测年实验室等,具有土地开发利用、土地整理、水资源评价、环境评价和测绘等国家级执业或培训资质,………………3)自然地理学方面基本情况:南京大学的"自然地理学"学科点,迄今已经有90年的建设历史。

1955年建立了自然地理学专业,是国家第一批重点学科,是国家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理科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培养中国自然地理学家的摇篮。

依托于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含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南京大学地球系统研究所。

初步建成了水土资源环境、地表过程与模拟、环境磁学、第四纪测年、微体古生物实验室、GIS与遥感实验室系列,新建了树木年轮环境实验室、光释光测年实验室和花粉分析实验室………………研究方向:以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土资源环境为中心,以长江流域为主线,以海陆过渡带的经济发达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关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研究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简介、教材和文献阅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简介、教材和文献阅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简介、教材和文献阅读书目









内容
简介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地球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科学的元理论层次讲述地理科学的概念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结构、机制与过程、功能、基本规律及人地相关地域系统的调控等内容。
使用
教材
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陈怀满:环境土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
书目
1.黄昌勇等: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李学垣编:土壤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吴启堂:环境土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严健汉,詹重慈:环境土壤学.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牟树森,青长乐:环境土壤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杨永岐: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年;
3.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4.岳天祥:资源环境数学模型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5.A.Stewart Fotheringham, Chris Brunsdon, Martin Charlton QUANTITAVE GEOGRAPHY,SAGE Publications.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2000年。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
书目
1.马建华等: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501)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相互作用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环境资源功能的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养的研究、教育、规划和管理专家。

1.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二、研究方向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1 自然地理环境过程和演变:研究地貌演化和形成规律、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岸环境演化、沉积动力等
2 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灾害研究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科学问题。

三、招生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源来自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水文与水利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
环境科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亦可选拟深造的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内;博士研究生年龄在40岁以内。

四、学习年限
硕士学位:三年博士学位:三年(在职人员最长不超过六年)
硕博连续:最短为四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硕士英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其它三门任选其一,B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段专业主干课)
(二)博士阶段
1.博士英语
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自然地理学进展
4.人文地理学进展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
六、教学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独立钻研与分析能力,注重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考核方式:
1.学位课程结束后有严格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2.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研究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
3.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完成相关的野外研究、室内实验及教学工作。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学位论文选题:应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并可能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在国家重大建设工作中发挥作用。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导师的科研方面结合、为导师科研的组成部分,需选择该领域国际前沿课题,难度较大,其
成果对科学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事业有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学位论文的答辩:本专业将严格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程序。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博士生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科学技术,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应报道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要达到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的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部分要达到在SCI收录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八、质量监测
1.检验本专业毕业博士生、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检验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国内、国际科技界的需求及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社会和市场价值。

2.对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各培养环节进行及时动态监测,按对对博士生、硕士生必需达到的量化指标(完成必需的学位前论文等)进行动态管理,使他们在校期间严格按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研究等。

3.对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进行追踪管理,导师将在一定时期内对博士生、硕士生作继续帮助、指导,使毕业生早日成才。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