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爱心传奇聋哑老人与义务“儿子”的情缘

合集下载

送还养子父爱缱绻,可怜25年咫尺守望

送还养子父爱缱绻,可怜25年咫尺守望

送还养子父爱缱绻,可怜25年咫尺守望刘旭辉两岁时,在西安火车站被人贩子用一根棒棒糖骗走,随后以800元的高价,卖给了千里以外的一个没有孩子的菜农。

菜农对他视同己出,异常疼爱,他也很快融入了他们的家庭,并带给了他们极大的快乐。

然而善良的菜农在欣慰和满足之余,脑海里反复浮现的却是另一家人那一张张绝望的面庞,耳边回荡的是那撕心裂肺的哭求和祷告……四年后,菜农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历经艰辛、千里迢迢地将养子送还了其亲生父母,然后一个人悄然离去。

只是,四年多的感情比血还浓,实在无法割舍的他,随后选择一个人悄悄地生活在孩子的周围,为的只是远远地看上孩子一眼,直至孩子考上大学、成家立业。

昔日健步如飞的农村壮汉,也已变成了一个体态臃肿、并患上颅内肿瘤的孤独拾荒老人。

而就在这时,故事将会出现何等让人感动的善良走向?两难抉择,善良的养父何去何从1980年4月27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青年、24岁的叶双童和妻子吴红侠,在这一天收到了在香港做服装生意的大姨寄来的2000元钱。

随后,夫妻俩遵大姨所嘱,到西安、郑州等地了解青年人对香港服装款式的需求。

夫妻俩这次西安之行,随身带着不满两岁的儿子叶明辉。

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在西安转了三天后,到火车站排队买返程票时,一不留神,他们的宝贝儿子不见了!夫妻俩疯了一样在人群中到处呼喊,然而,儿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让夫妻俩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就在两人几乎找遍西安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时,他们的儿子叶明辉却早已被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女人贩子,用一根棒棒糖拐骗到了一旁,然后迅速被人抱上了火车。

1980年5月4日中午,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常庄村一个名叫田西平的菜农,刚和妻子从菜地返回家,同村一个常年在西安打工的青年孙兴运就找上门来,他热情地对田西平说:“西平哥,我这次从西安回来,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个女人,她有一个两岁大的男孩儿说想送人。

我知道你们早想收养一个孩子,所以就让她下车来咱村了,你要不要看看?”田西平忙说:“好啊好啊,你抱来给我看一下,合适的话我就收养。

“中国好养母”赵丹:用爱创造聋哑弃婴蝶变舞王的奇迹

“中国好养母”赵丹:用爱创造聋哑弃婴蝶变舞王的奇迹

伴侣·2023/0623岁,把聋哑弃儿捡回家赵丹1972年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后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上家里无力再继续供她读书,所以她早早就踏入社会,后来遇见一个与她情投意合的小伙子,两人便结婚组建了小家庭。

婚后,她跟着丈夫在客运站跑客运,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夫妻俩勤劳肯干,生活也还过得去。

第二年女儿出生,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然而,自从1995年她捡回一个被遗弃的聋哑孩子后,赵丹平静的生活彻底被打破了。

1995年9月10日,赵丹在哈尔滨南岗汽车总站,忽然听到附近的一个电话亭里传出婴儿的哭声。

赵丹走过去一问,守电话亭的老太太告诉她说,一个年轻媳妇抱着孩子打完电话,又说要上厕所抱着孩子不方便,就先让老太太帮她抱着。

谁料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个年轻媳妇却再也没回来。

哭得嗓子几近沙哑的婴儿,引来了一大群人的围观。

眼尖的赵丹突然注意到,孩子的脑袋底下好像塞了一张小纸条,她赶紧把纸条抽出来。

上面写着:“孩子先天双耳实聋,因父母离异,无力抚养,望好心人收留。

”纸条上还附有孩子的出生日期等信息。

此刻,围观的众人不禁唏嘘起来。

这是一个被包裹着的七八个月大的婴儿,见这孩子越哭越可怜,身为母亲的赵丹心软了,就抱起孩子轻轻哄起来。

说来也奇怪,她一抱婴儿顿时就不哭了,赵丹越看这孩子越心疼。

随即,她打了点热水,从婴儿旁边的袋子里取出奶粉和一个小碗,给孩子冲了点奶粉。

孩子吃饱喝足后,两只小手紧紧地抓着她,还冲着她笑。

赵丹看着可怜的孩子,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

这时,警察也过来了,赵丹说明情况后,决定把孩子交给警方处理,但警察说,派出所里没有照顾孩子的条件,让赵丹留下联系方式,等派出所落实好孩子的去处后,再与她联系。

她只好先把孩子抱回家。

就这样,赵丹怀着复杂的心情,抱着孩子走进了家门。

丈夫见她抱回来一个孩子,非常“中国好养母”赵丹:用爱创造聋哑弃婴蝶变舞王的奇迹文/张德强28年前,赵丹把一个聋哑弃儿捡回家。

婆婆极力反对,丈夫也下达最后通牒,“如果收养这孩子就离婚。

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为女儿服务了十年:有一个奇迹叫母亲之爱

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为女儿服务了十年:有一个奇迹叫母亲之爱

没有为什么,因为母亲与孩子之间,从来不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只是因为相遇了而已。

没有任何理由,母亲为了子女,就是一种本能的爱。

壹黑龙江鹤岗的49岁女老师马淑华,十年前不幸患上肺动脉高压。

当时患病后被医生诊断寿命不会超过三年。

然而患病的第二年,丈夫就抛弃她和女儿,离家出走,再没有消息。

因为自己就是孤儿,为了不让唯一的女儿也重蹈命运的覆辙,她用尽各种方式努力求生。

她卖了房子,如今不得不借住在亲戚家。

为了省钱,她吃了五年的试验药,用的吸氧机还是从去世的病友那里买来的二手机器。

为了女儿,原本被诊断只有三年寿命的她,竟然苦撑了十年。

如今,她一个人终于把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

是对女儿的无限牵挂,给了这位母亲坚持下去的信念。

亲爱的女儿,妈妈不怕死,也早已把生死看淡。

妈妈唯一害怕的是,你在这世上孤独一人。

贰河南栾川县一景区内,一位体重只有90斤的瘦弱女挑山工,身上却背负着一百三四十斤的重物。

这位女挑山工叫雷春菊,她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大女儿马上要上大学,而丈夫身体又不好,无法干重体力的活,她是家里唯一的希望。

为了给女儿攒大学学费,雷春菊自己担负起家庭重担。

上山的路有518个台阶,歇歇走走,每天要走八九趟。

背货一斤1毛钱,为凑学费,她宁愿背石子、沙、水泥、钢管、木条、饮料等重物。

赚钱不易,花钱更加节省。

雷春菊说,为了节约开支,平时大家都是拼在一起吃饭。

不仅如此,为了多攒钱,她们几乎很少吃肉。

每个人每天的生活费基本都会控制在10元钱以内。

“家里等着花钱的人多,所以,自己每月只留下300到500块钱,剩下的全给家里寄回去。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当了母亲的女人则是钢筋水泥做的。

亲爱的女儿,妈妈身躯虽小,为了圆你的大学梦,再重的负担我都能扛。

叁8月3日早上7:10,河南许昌一居民房内着火,27岁的母亲和她的一对儿女被困在家中。

由于火势过大过猛,根本无法从门口逃生。

虽然当时很慌,但是一心想救孩子的母亲,急中生智,在阳台向楼下群众呼救。

聋哑人家庭的感人故事

聋哑人家庭的感人故事

聋哑人家庭的感人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住着一家聋哑人家庭。

他们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爱和温暖。

父母虽然聋哑,但他们用手语和眼神交流,彼此关爱和支持。

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走出这个山村,拥有自己的未来。

大儿子小明是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

虽然家里没有钱,但他却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每天早上背着书包,步行1个多小时到达学校,在学校里认真听讲,回到家里还要自学。

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女儿小芳虽然年纪还小,但她也很懂事。

每天放学回家后,她会帮助妈妈做家务,照顾哥哥和弟弟。

她的一份份小小的关爱,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但他们从不向命运低头。

最终,小明通过了高考,进入了大学,成为了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聋哑人。

小芳也在哥哥的鼓励下,每天勤奋学习,后来也考上了大学。

这个家庭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但他们的精神却是无所不能的。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句话:只要有心,就能创造奇迹。

- 1 -。

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

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

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20位候选人事迹介绍1、三十年如一日播孝心曹翠花,女,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近湖镇人。

说她平凡,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说她伟大,因为她30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把一对孤儿兄妹抚养成人,直至大学毕业;她30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多病的婆母、公爹毫无怨言;17年内,她一共做了1856双布底鞋送给全县15个乡镇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

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双肩和双手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2、爱润人间“傻子”情曹伟,男,河南商丘人。

他是127名贫困学生的“父母”长辈,更是全市200余名孤寡老人的“儿子”,每当“儿女”们需要交学费了,“父母”们缺少生活必需品了,他都及时送到。

接二连三的好事,让曹伟对发展爱心事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让他从内心里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温暖和爱心的力量。

他坚定信念,要把“傻子”爱心行动打造成一个大家参与、共献爱心的慈善事业,使其成为葫芦岛市一个充满魅力的公益品牌。

3、一个老兵的大爱情怀陈瑞明,男,满族,现住邢台市桥西区中兴路办事处冶金社区。

入伍期间,曾赴老山前线参战。

返乡后,成为邢台市桥西区民兵应急分队一名骨干,1996年邢台发生特大洪水,陈瑞明带领民兵应急分队在洪水中连续奋战几个昼夜,为国家和群众挽回、抢救经济损失数十万元,体现了退伍不退色的军人本色。

并加入邢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汶川地震后,成立抗震救灾牛城老兵救援突击队。

陈瑞明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邢台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4、困苦家庭换回幸福情2003年,傅维从河北丰宁嫁到怀柔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后,便含辛茹苦照料年老体弱的奶奶和智障的公公、婆婆,以热忱的孝心和柔弱的双臂撑起了这个贫穷困难的家庭。

从此,傅维家里家外一把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用行动书写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孝老爱亲之歌。

6年的含辛茹苦,傅维牺牲了自己的很多东西,换来了这个不幸家庭的幸福,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敬和赞美。

5、为亲人撑出一片蓝天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隐身呵护儿子10年,叫一声父亲成永别

隐身呵护儿子10年,叫一声父亲成永别

团 越来 越 大 。 两人 的对 话 只能 说 明 ,张 长 春 有 可 能 是 他 的舅 舅 ,
而 不 是 他 以 前 怀 疑 的 和 母 亲 有
不 正 当男 女 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 2 0年 5月 5 日晚 , 长 01 张
春 打 着 手语 对 吴 琼 一 家 人 说 :
“ 想 把 中 间那 口塘 包 下来 养 我
“ 要 打 架 , 先 后 换 了 3所 学 校 。 李 长 明对 他 说 : 我 看书 ,除非 并 直 你 给 我 当马骑 。 张 长春 真 的俯 下 ” 到 19 9 6年 继 父 李 莫 华 走 进 家 身 子 , 李长 明骑在 他 背上 。 让 门 , 况 才有所 好转 。 情 20 0 0年 8月 3日 , 琼 把儿 吴 在 亲情 的 呵护 下 , 长 明开 李

自己 的 生 身 父 亲 。 而 , 李 长 然 当
这 才意 识 到 ,他是 故 意 刁难 张长 苦 的 , 了保 守 这 个 秘 密 , 忍 为 你
大 今年 2 2岁 的李 长 明 , 生 春 。端 午节那 天 , 家围在 一起吃 辱 负 重 1 出 0年 了 。 ” 男 的 又 说 : 粽子 , 李长 明突然 喊 喉 咙疼 , 长 “ 个 秘 密 一 定 不 能 说 出 去 。 ” 张 于湖南 益 阳市长 春镇一 个普 通 这 李长 明却将 一 口 李 长 明 挨 着 窗 户往 里 一 看 , 农 民 家 庭 。母 亲 吴 琼 平 常 做 些 春想 帮他看一下 , 吴霸汽 得 女 的正 是 他 的母 亲吴 琼 , 的却 男 小 生 意 维 持 生 计 。 从 懂 事 的那 嚼碎 的食物吐在 他脸 E。 却被张长春 制止 了。 天 起 ,李 长 明 就 知 道 自己 没 有 要 打他 , 是 张 长 春 。张 长 春不 是 哑 巴 吗 ? 见 李 长 明 天 天 晚 上 看 电 视 难 道 他 是 装 的 ? 亲 和他 之 间到 父 亲 。 由 于 忍 受 不 了 别 人 的歧 母 张 视 ,年 幼 的 李 长 明 经 常 和 他 人 不看 书 , 长春 打手 语 要他 看 书 。 底 有 什 么 秘 密 ? 长 明心 中 的疑 李

世界英雄教师邱新会和聋哑孩子

世界英雄教师邱新会和聋哑孩子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世界英雄教师”邱新会和聋哑孩子
图文:大河网等
配乐:教师礼赞
朱晨阳:骑马舞
幻灯制作:李树山
E-mail文化传播网
“世界英雄教师”邱新会
2010年10月1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英 文网站的公告中,来自中国河南漯河市聋哑儿童 语训中心的残疾教师邱新会和瓦努阿图前第一夫 人、教育部部长芭芭拉· 涩涩以及西班牙、加拿大 等国的五名教师荣幸当选“世界英雄教师”。该 网站上,专辑刊登了介绍邱新会事迹的文章《专 门为残疾儿童一辈子》。虽然他是一名患了小儿 麻痹症的残疾人,但在少年时代,他就下定决心 建立一个学校,让残疾儿童能够享有与其他人同 样的教育。在过去的12年中,已经有超过1000名 残疾儿童在这里学会说话和各种生活技能,很多 学生还赢得了各项青年奖项,学校真正成为了聋 哑儿童、自闭症及学习障碍儿童之家。并且他还 非常重视教育残障儿童如何做人,经常带领残疾 孩子为灾区捐款和探访附近敬老院的长者。他是 一个有爱心、有智慧、善良的教育工作者。 如今,15年过去了,他所创立的漯河市郾城 区聋儿康复中心,已经从原来的三间平房变成了 占地1000多平方米、各种功能齐全的三层教学大 楼,成为了河南省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聋 儿康复机构。
杨川幼年因病导致神经性耳聋,5岁半时,家人把他送到邱新会的聋哑儿童语言康复 学校。半年后,他学会了说话。偶然一次机会,老师发现杨川有舞蹈天赋,便对他进行 了舞蹈单独辅导,并免费给他配了一个助听器。2007年杨川获舞动中原大赛特别奖。 2008年,他获得河南省体育舞蹈大赛少儿组冠军。2009年9月,15岁的杨川被中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破格录取,成为该学院唯一的残障学生。
朱晨阳学跳骑马舞
北京首医大耳鼻喉医院将配合北京电视台,并在锐观察栏目中表示愿意资助小 晨阳,为他免费进行各项听力学检查,并且免除他的住院费和人工耳蜗手术费。

她能让聋哑孩子说话

她能让聋哑孩子说话

她能让聋哑孩子说话作者:晓红来源:《百姓生活》2012年第07期医生说,要想让孩子说话就像让石头开花一样不可能1994年9月7日,新疆阿勒泰稀有金属矿一中英语老师周喜花,生下了双胞胎儿子许健、许康。

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周喜花发现大儿子许健听力似乎有问题,不管谁叫他,他都毫无反应。

周喜花忙和丈夫许志宏一起带着孩子到新疆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先天性失聪。

周喜花不相信这是真的。

之后,她带着孩子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几十家医院,医生都说,要想让孩子说话就像让石头开花一样不可能。

周喜花听后几近崩溃,难道这辈子她都不能听孩子叫一声“妈妈”吗?周喜花想鹦鹉都能学舌,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能说话。

于是,她把小儿子许康送到伊犁婆婆家,自己和丈夫全力训练大儿子说话。

那时,周喜花和许志宏在同一所学校教书,两人工作都很忙。

一下课,夫妻俩就往家奔,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教孩子说话。

1997年4月的一天,周喜花指着一头奶牛对许健说:“健健,这是牛,你说‘牛’。

”没一会儿,孩子就没了耐心,眼睛东张西望。

周喜花气得重重地在儿子屁股上打了几下,许健“哇哇”地大哭起来。

许志宏见了,忙把孩子护到身后,并劝妻子:“孩子听不见,教他说话得慢慢来。

”周喜花也心疼孩子,可作为母亲,她心里的着急和焦虑,谁又能体会得到。

知道自己惹妈妈生气了,许健变得异常听话。

一天晚上,周喜花在给孩子铺被子时,从里面抖出来几瓶娃哈哈。

娃哈哈是许健的最爱,周喜花每天只让他喝一瓶,看样子这些是孩子偷偷攒下的。

许健把娃哈哈全都放到妈妈手上,“啊啊”地用手比划着让她喝。

孩子以为,妈妈喝了娃哈哈也会高兴。

看着孩子天真的小脸,周喜花心里一热,眼泪滚滚而下。

从那以后,周喜花不再逼着孩子说话。

下了班,她就带着孩子去附近的牧场散步玩耍。

许健兴奋地跑来跑去,看见牧羊犬,他会用眼神问妈妈那是什么。

妈妈虽然说了,可许健依然不明白,他指指妈妈的嘴巴,又指指自己的嘴巴,急得在原地直跳。

聋哑人的励志故事

聋哑人的励志故事

聋哑人的励志故事其实,人都是各有所长,比如聋哑人视力很好,盲人的听力很好,也许这就是所说的上天是公平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聋哑人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聋哑人的励志故事篇1在她看来,因为有了丈夫的遮风挡雨,生涯便不再苦不再难;在他看来,因为有了妻子的相依相伴,生活才更出色,创业才更有劲头。

因为聋哑,他们都是可怜的,但因为相爱相伴,他们又是幸福的。

他们在解放西路上开办了一爿小小理发店,十多年来,他们一起联袂幸福走过。

外观上看,西门的这家民众理发店与别的理发店没什么两样,独一不同的是,每个进店的顾客,都要在店主筹备好的一本笔记本上写下本人须要服务的名目。

本来,理发店的主人是一对聋哑夫妇,男的叫高圣斌,女的叫董珍珍。

店虽小,但生意却十分红火。

十多年来,夫妻俩用娴熟的技巧跟真诚的服务留住了顾客。

近日的一个下战书,记者慕名走进了这家理发店,比划着手势说要采访他们。

正在繁忙的高圣斌,一手高高地举着电吹风,一手递过一本本子塞到记者手中。

这是一本工作笔记,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对话记载:“你需要做什么发型”、“我想剪个头发”; “你刮胡子不”、“算了,这次临时不刮了”…… “平时咱们来理发,就是靠着这个本子和他们交换的。

”一位正在理发的顾客告诉记者。

今年42岁的高圣斌已有20多年的理发教训了,顾客这么评估他:“高师傅理发有三个特色,剪得细心,洗得柔柔,刮得舒畅。

而且服务周密,待人热忱,收费低,个别只收5~8元。

”高圣斌告知记者,他们夫妻俩的残疾都不是生成的。

小时候的高圣斌也是个健康活跃,口齿聪颖的孩子,但3岁那年,老天对他开了个残暴的玩笑:由于生病,注射输液用药适量导致听力完整损失,3岁的他原来就不会说太多的话,加上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更加无从启齿学谈话了。

就这样,高圣斌无奈地走进了一个无声的世界。

妻子蕙珍珍聋哑的起因也和他差未几。

高圣斌16岁那年从嘉兴聋哑学校毕业后,开始拜师学艺,从事理发行业。

通过近2年的学徒,他岂但控制了技术,也有了必定的积蓄。

聋人教师陈红喜和他的残疾孩子们

聋人教师陈红喜和他的残疾孩子们

医院里前后 整整折腾 了三个月 ,陈红喜 的手指 才算
但 是却留下 了永久 的疤痕 。 1 9 9 0年 , 陈红喜 师范毕 业后 , 被分配到安 乡县 官 基本愈合 , 陈红喜笑 着说 , 有一 部漫 画叫做 《 圣斗 士》 , 里面 堰小学 , 4年后 又调到官 当中学 。这期 间 ,他通过 自 “ 伤疤 , 男子汉 的勋 章 。” 考, 拿到 了湖南师大计算 机专业 的本科 文凭 。他 还创 主角说过一 句经典 的台词 : 我现在要 套用这句 台词聊 以 自慰 : “ 伤疤 ,特 教老师 办 了漫 画工 作室 , 请 了好几 个聋哑人做 助手 , 稿 费 比

但 上班第一天到 培智班( 学生 为弱智孩子) 上课 ,
进教 室他 的头就大了。那是一番什么场景呢 : 学生
这名 老师叫陈红喜 。
们 躺着 的 , 拍 桌子 的 , 好 不容 易看 到几个 坐着 的 , 却 在那 里左右摇 摆地跳 迪斯科 。“ 还有个别 同学更厉害 啦 ,好像练 了佛 山无影脚 似 的,我 眼睛这么一 闭一
新 的残疾孩子们
本刊记者 阳锡叶 王振亚
智商 只相 当于 6岁小孩 ,却获得 全 国微笑 之星 人 不 同 , “ 高 兴 了就做 , 不高 兴 了就 不做 , 说 到底 , 还 绘画之星大奖 ; 聋哑孩子 , 却 能在省青少 年科 技创新 是没 有经过很好 的教育” 。他尝试着去改变他们 的思 大赛上摘得金 牌……
生。
学校 美术教 学条件欠缺 , 连个专 门
的美术教室都没有 , 陈红喜只能带着美 术 组的孩 子 四处“ 打游 击” 。 但要让聋哑
智 障这些 特殊 的孩子学 会画 画可不 是

件容易 的事 。他 说 : “ 教残疾 孩子 画 画, 你不 能像对 待正 常孩子那样要求他

骗了儿子十年的“爱的谎言”

骗了儿子十年的“爱的谎言”

骗了儿子十年的“爱的谎言”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10期近日,扬州梅岭小学五年级学生胡博文的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作文刷爆了当地朋友圈,胡博文在作文中“揭秘”妈妈周忠燕隐瞒了他十年的“秘密”。

奋力一推,两名战友幸免于难胡博文的同班同学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这篇作文,才知道胡博文同学的爸爸早在十年前就牺牲了。

原来,十年前,胡博文的爸爸胡永飞为掩护战友在雪域高原壮烈牺牲。

这个英雄事迹,从胡博文进校读一年级开始,每一届班主任都知道,因为妈妈周忠燕找到老师“约定”,为了孩子的成长,向他隐瞒爸爸去世的消息。

周忠燕每次领取民政部门的相关补贴,都是悄悄地去办理。

每次家长会,她也都是一个人过来,从不与其他家长过多言语,只为小心呵护心底的“秘密”。

时针倒回到2009年6月底的一天,周忠燕接到丈夫所在部队的电话,对方语气焦急,让她火速赶到部队一趟。

“真的脑子里一片空白,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当时他们都瞒着我,我想肯定是受伤了,没想到牺牲了。

” 周忠燕说。

2009年6月24日,连下了10多天的雨停了。

身为西藏山南军分区第二团汽车队中队长的胡永飞,一早便集合了队伍。

邊境要修哨所,就差最后这一批建筑材料了。

上午8时,十一辆军车满载着沙石建材上路。

当车队行驶到一处30米高的悬崖时,胡永飞下车走到车队前面,站在拐角处,顺利地指挥10辆军车通过。

随后,他回到了自己的车上。

可是,车辆启动开行时,雨水浸泡的路基突然塌方,胡永飞所在的整车翻下了悬崖,三人一起被抛到了车窗外。

受伤的胡永飞看见不远处有一块被车带落的巨石朝副驾驶员滚来,关键时刻,他奋力将昏迷中的副驾驶员推开,自己却被滚石击中头部……两名战友幸免于难,胡永飞却壮烈牺牲。

而那一年,儿子胡博文才16个月大。

用心良苦骗儿子牺牲是光荣的,也是痛苦的。

胡永飞的母亲之前就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胡永飞牺牲后,全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到周忠燕的肩头。

周忠燕在社区的帮助下,做起服装干洗生意。

夫妇坚持十年:为“无痛觉”儿子创造生命奇迹

夫妇坚持十年:为“无痛觉”儿子创造生命奇迹

夫妇坚持十年:为“无痛觉”儿子创造生命奇迹作者:王丽来源:《侨园》2012年第06期触目惊心:怪孩子自断舌头浑然不觉今年刚满10岁的杜小伟,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巴图荣乡龙王庙村,父亲杜德田和母亲韩桂荣都是普通农民。

由于之前已有一个女儿,小伟的降生。

令这对儿女双全的夫妻高兴不已。

但刚出生不久,小伟身上就发生了一连串怪事。

先是高烧不退,最严重时42℃多。

尚未满月的小伟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却查不出病因,各种退烧药、退烧针都用了也不好使。

无奈。

杜德田夫妇把儿子抱回了家,不停地给他用冷毛巾降温。

小伟就这样在父母怀里良过了第一个生命危险期。

由于一直高烧不退,小伟成了省内各大医院的常客。

渐渐地,杜德田夫妇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别人家孩子一打针就哭,可小伟即使连续挨几针也不哭不喊。

“咱家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呀?”韩桂荣不安地问丈夫。

2004年9月的一天,一家人正在吃午饭。

韩桂荣突然发现,小伟的唇边和脸上满是鲜血,而他竟浑然不知。

杜德田急忙让妻子端来温水,帮孩子洗去脸上的血迹,却未发现伤口。

当他掰开小伟的嘴不禁失声惊叫起来,儿子竟然咬掉了自己的舌尖……韩桂荣吓得大哭,夫妇俩只好将孩子送到了镇医院。

经治疗,小伟舌头的伤很快愈合了,但小伟吃饭时还是经常咬舌头,满嘴鲜血,父母吓得心惊肉跳。

“你傻还是憨啊,咬过一次怎么不吸取教训!”韩桂荣心疼又生气。

小家伙只是低垂着头,不叫也不哭。

此后小伟不再咬舌头了,但长大一点后,他又开始啃手指。

虽然很多孩子都有这个习惯,可小伟啃手指实在骇人:不到鲜血淋漓绝不罢休。

一次,小伟的嘴角又一次流血了。

杜德田把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拿出来一看,左手食指的第一节已被咬得只连着一层皮了。

而在医院里。

小伟竟没事人似的冲父母笑。

那一刻,杜德田夫妇不寒而憟。

直到这时他们才明白,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疼痛是什么滋味。

谜底揭开:“小超人”患有世界罕见病4岁时,小伟终于学会走路了。

这让韩桂荣夫妇喜出望外。

因为医生曾说过:“经常发烧又无法根治。

孤寡老人收养智障孩子30年:我走后,愿你安好!

孤寡老人收养智障孩子30年:我走后,愿你安好!

孤寡老人收养智障孩子30年:我走后,愿你安好!有一种父爱,无关血缘。

有一种父爱,不求女儿主动唤声“爸爸”。

有一种父爱,受尽冷嘲热讽、历经艰难困苦仍不言弃。

32年前的偶遇,乔振耿与养女心灵结下一段曲折心酸的父女情缘。

年岁渐长,但心灵的智龄却永远停留在2岁。

明知道不会有感恩,也无法拥有儿孙满堂的晚年,乔振耿依旧用他如同大山般坚毅的父爱,照料着这个女儿的一切。

武陟县小董乡朱村,一间不完整破旧的老房子就是乔振耿的家。

屋檐低小,院子里临时搭的棚子就是一家人的厨房,一间不足30平方的小屋就是一家人生活的地方。

“那年,刚捡到她的时候像个小猫一样大,”乔振耿用手比划了一个椅子面的宽度,开心地说,“那时候可漂亮了。

”渐渐地,乔振耿发现心灵与别的孩子有些不同:3岁的她,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

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有智力缺陷。

左邻右舍纷纷劝他把孩子扔掉,乔振耿看着孩子柔嫩的脸颊慢慢转红,收养的想法在乔振耿的心间萌生,“我没有孩子,这也许就是上天给我的礼物吧”,就这样,孩子成了乔振耿所有的情感寄托,一养就是30年。

乔振耿的年纪渐老,积劳成疾,已经78岁的他身体出现了各种问题,缠绵病榻的日子里,却总是念叨着女儿。

在村里人的帮助下,给心灵找了个伴儿,可日子还没有过上几年,心灵的丈夫打工时因意外去世了,留下心灵和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西西。

自从心灵的丈夫去世后,乔振耿就把她和孩子重新接回了家,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正值年华的心灵整天“啊,啊”的啊个不停。

而西西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乔振耿最大的担忧。

“整天跟她妈待在一起,肯定受影响。

现在都3岁了,只会叫妈妈、爸爸,幼儿园也不收,福利院也不收,孩子不傻,可是生在了这个家,全都耽误了。

”说起西西,乔振耿眼里充满了泪光,这位78岁的老头已无法独自承担起照顾女儿和外孙女的重任。

不得已乔振耿找到了村里扶贫办寻求帮助,在相关部门的联络沟通下,武陟县爱心企业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志愿者服务队走进乔振耿的家中。

【传奇故事】聋奶奶的宝贝

【传奇故事】聋奶奶的宝贝

【传奇故事】聋奶奶的宝贝从前有一位聋奶奶,她年轻时非常快乐和善良,是村里的大家闺秀。

她嫁给了一位爱她的农夫,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她不幸听觉逐渐丧失,最终完全失聪。

尽管奶奶失去了听觉,但她没有失去对儿子的爱和关怀。

她观察着儿子的成长,并希望能够在一些方面给予他更多的关怀。

为了弥补她失去的听觉,奶奶开始学习手语。

她每天都在家里默默地努力学习,不辞劳苦。

在奶奶的努力下,她很快学会使用手语与儿子交流。

虽然奶奶的手语并不完美,但她的坚持和努力让儿子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他们两个通过手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同样可以分享欢乐和悲伤。

儿子渐渐长大,进入了小学。

他发现自己和其他孩子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为母亲是聋哑人,他在同学中经常受到排挤和歧视。

他的同学常常嘲笑他,既不理解他们之间的独特关系,也不了解奶奶的辛苦。

学校里的情况让儿子非常沮丧,但他深知奶奶对他的爱是无私而真诚的。

他决定让奶奶的声音在世界上被听见。

他决定写封信给当地报纸,让他们讲述奶奶的故事。

报纸得知这个故事后,非常感动而震惊。

于是,他们安排了一次专访。

当阅读了儿子写的信时,许多人都收到了启示,意识到他们一直在忽略以及轻视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开始关注和理解聋哑人的生活。

许多人主动加入奶奶的手语班,并通过学习手语了解聋哑人的困境。

聋哑人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从那以后,奶奶和儿子变得更加知名。

他们在全国各地展示手语,与更多的人分享聋哑人的故事。

他们成立了一个组织,为聋哑人提供支持和教育。

许多聋哑人受到他们的鼓舞,开始积极面对生活,不再感到自卑和无助。

奶奶的努力和儿子的勇气改变了这个社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理解聋哑人。

他们的故事鼓舞了许多人,让大家明白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怀,不论他们的能力或残疾。

这就是聋奶奶的宝贝的故事,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故事。

它提醒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并理解每个人都有价值和贡献。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只要怀揣爱和勇气,我们都可以创造奇迹,为这个世界带来正面的改变。

用爱守望幸福

用爱守望幸福

丈夫聋哑、妻子智障、经济拮据……这样的家庭依然让儿女幸福无限,这样的家庭依然人才奋起,因为这里充满了爱和亲情。

有爱就幸福人们都说,哑巴老婆的病好象好多了,因为去年看哑巴和老婆散步的时候是死死抓着老婆的手,生怕老婆“不听话”跑去自己玩了,可今年不一样了,他们散步的姿势变了,变普通了,和大多数夫妻一样,丁兴元和老婆是挎着胳膊的,老丁往哪个方向走,老婆马上跟紧,从大娘顺从、安静的表情里能看到一种夫妻间的依赖、信赖和恩爱。

丁兴元是一六六团十三连的退休职工,他的老婆自1983年突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丁兴元的女儿丁秀梅说:“妈妈患病那年我有记忆,大概是十岁那年,我就感觉到妈妈好象说话做事不太对了。

几十年了,爸爸和妈妈不离不弃,用心交流着!”丁秀梅说,爸爸虽说不能用言语告诉他们如何做人做事,但是,他的行动不止感染了儿女,而且在团场已被传为佳话。

勤劳的农场人很多都习惯早起,有的忙于生产,有的忙于健身,用心的人会发现每天清晨,外出散步锻炼的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精神矍铄、面带微笑的老人幸福的搀着衣着整洁但目光缓滞的老伴在路上慢慢散步,他们从没有言语交流,但老人始终是微笑的,他就是十三连退休职工、哑巴大工丁兴元。

丁兴元今年64岁,自幼就耳聋口哑,但心灵手巧,他的泥瓦技术在当时以工程施工为主的工建连手掘一指,被当地的职工群众亲切的称为哑巴大工。

丁兴元的妻子叫陆留女,1983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病后的妻子即不能继续工作,也不能照顾家庭,更管不了孩子,哑巴丁兴元自然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工作之后回家做饭、洗衣服、照看年幼的三个孩子,还有患病在家的妻子,成了哑巴生活的的一切。

面对生活的困难,哑巴丁兴元用自己的一份爱心、良心、责任,默默的承担了生活的艰辛。

自从妻子83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后,他对于智力相当婴儿的妻子是无微不至照顾,每天丁兴元一日三餐的为妻子端水喂饭,擦洗身子,用亲情温暖妻子。

有一次陆留女趁哑巴丁兴元上班时,跑出了家门不知去向,下班回家后的丁兴元顾不上吃饭,同连队职工一家家的寻找,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找,直从下午找到第三天凌晨一时,终于在离家几十公里的一个渠道里,找到了患病的妻子,当时妻子的脚冻伤了,丁兴元看着妻子的脚哭了。

孝老爱亲家人全部残疾事迹

孝老爱亲家人全部残疾事迹

孝老爱亲家人全部残疾事迹孝老爱亲,家人全部残疾事迹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这个家的成员全部残疾。

然而,他们用坚韧和爱,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个家共有五口人,父母和三个孩子。

不幸的是,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身体上的障碍。

父亲是一位聋哑人,母亲则是一位盲人,三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家庭的温暖中,他们彼此关爱、扶持、鼓励。

在艰难的生活中,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温馨和睦的日子。

家庭中弥漫着浓厚的人情味和道德观念,孝老爱亲、友爱互助是他们家最珍贵的财富。

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父亲用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撑着整个家庭。

他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尽管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情感,但他总是用行动来传递对家人的关爱和牵挂。

母亲虽然视力受损,但她用敏锐的听觉和感知来弥补缺陷。

她时刻关注着家人的需求,用细腻的关爱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自理、自立和互相关爱。

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孝老爱亲是最重要的价值观。

孩子们虽然智力有限,但他们用纯真的心去关爱长辈,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他们帮助父母做家务、照顾生活起居,让父母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在这个家庭中,有一个特别感人的事迹。

有一次,家里突然失火,情况十分危急。

面对熊熊大火,父亲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将母亲和孩子们一一救出。

他的勇敢和无私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正是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让这个家庭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生活中的困难。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和人。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成为当地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典范。

这个家庭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传递着正能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们的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爱家人、关爱社会,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用心去听——一个聋哑人的传奇故事

用心去听——一个聋哑人的传奇故事

用心去听——一个聋哑人的传奇故事
王洪涛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
【年(卷),期】1994(000)006
【摘要】他决不让耳聋成为阻碍实现自己梦想的障碍。

5岁的肯尼·沃克和6岁的哥哥格斯正在位于丹佛市的家附近玩耍着。

“小孩,你耳朵里那个挺有意思的玩意儿是什么?”一个小子游游逛逛地经过他身旁时叫道。

肯尼没有回答。

他甚至不知道有人正在嘲笑他的助听器。

可格斯知道。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王洪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7.12
【相关文献】
1.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J], 刘瑜莹
2.让我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J], 倪志红;
3.用心去感化孩子——一个数学教师的德育故事 [J], 肖云健
4.用心去看,用心去听——读《看见》有感 [J], 张灵晶
5.用心去看,用心去听——读《看见》有感 [J], 张灵晶;张春梅(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爱心传奇聋哑老人与义务“儿子”的情缘2013年12月18日上午10时,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一辆摩托车疾驰而过,在一院门前停下。

骑车的中年男子来不及脱掉头盔,大步冲到庭院里的老婆婆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妈,对不起,我来迟了……”男子双手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头深深低垂着,痛哭不已。

老人不语,只两行热泪溢出眼眶。

幸运,走失聋哑老人被收留中年男子名叫孙敬顺,老人名叫张明芝,是孙敬顺失踪10年的丈母娘。

时间追溯到2003年11月的一个早晨,巫溪县通城镇农户、时年54岁的董永才起床后,推开房门,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正步履蹒跚地走向他家院坝的石盆。

她身上背着箩篼,佝偻着身子,正用石盆里的水洗手。

“你是谁,要找哪个?”董永才惊讶地喊了一声。

老人没有理会他,依然自顾自在冰冷的水里搓洗双手。

洗完手后,老人直起身子四下张望,这才看到立在门边的董永才,她的脸上立即露出灿烂的笑容。

“你是来找人的吗?”董永才又问了一句,老人没有回答,仍是咧着嘴冲他笑。

董永才发现,老人的嘴里只剩下3颗门牙,右眼的眼珠花白,眼睛似乎是盲的。

董永才心想,老人家可能是位聋哑乞讨者。

她的笑容让董永才放松了戒备,他用手比划着:“来,请到屋里坐。

”将老人迎进屋。

通过与哑巴老人的“交谈”,董永才得知她已经71岁,是在走亲戚时迷了路。

这时董永才注意到,老人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布鞋,或许是因长时间步行,脚已经水肿,脚踝处肿得比碗口还粗,手也冻得通红。

董永才连忙为老人打来一壶热水,让她擦脸洗脚,又给她找来一双棉鞋换上,灌好一只热水袋让老人捂手。

做完这一切,董永才又让老伴给老人家煮了一大碗面条。

老人一口气吃掉整碗面,董永才朝老人做了一个吃饭的动作,又摸了摸肚子,意思是:“吃好没?”老人将嘴巴凑近空碗,手比划了两下,好像在说:“还想吃”。

于是,董永才又让老伴下了2两面条,老人这才吃饱。

董永才感到非常惊讶,那一顿饭,老人家足足吃了6两面。

吃饱饭后,老人将背篼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1只桶、1个小板凳、1口小锑锅、1把铁勺、3件破烂外套,还有约10斤大米。

最后,老人从兜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烟盒,上面什么也没有写,但她拿给董永才看,非说上面的字是她的家庭住址。

董永才意识到,老人根本就不识字。

当时,董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房子是由夯土筑成,一家人年收入不过三四千元,勉强能够填饱肚子。

董永才与老伴李国桂商量:“老人家实在太可怜了,不管怎么样,先把她留下来过冬,看看有没有家人来认领。

”当天,老人家洗了澡,换上董永才老伴的干净衣裳,在董家住了下来。

老人虽口不能言,但却拉着董永才夫妇一阵比划,眼眶里蓄满泪水。

董永才知道,老人家这是在感谢他们。

董家除了董永才两口,还有儿媳唐大凤和一个刚满周岁的孙女,儿子董兴树在外打工。

聋哑老太来到家中后,董永才给一家人分工:他自己下地种田,老伴李国桂照顾老人,儿媳带孙子。

因老人家的牙口不好,李国桂得把饭煮得很软才行,而董永才一直以来喜欢吃硬一点的米饭,于是,董永才专门买来一个电饭锅,让老伴单独为老人煮饭。

为了照顾老人的胃口,李国桂每次烧菜都会多花些时间,尽量把菜烧得软烂一些,董永才原先吃不惯,但跟着老人一块吃,看老人吃得香,他也觉得心安。

大义,10年赡养胜似亲人一个月后的一天,老人家吃完早饭,收拾好自己的行囊准备离开。

董永才见了,赶紧拉住老人的胳膊:“你要去哪?”老人胡乱地打着手势,嘴里“咿呀”地叫唤。

董永才叫来老伴和媳妇一起劝她,但老人还是执意要走。

一个多星期后,老人再次出现在董永才家门前,衣服又脏又破,脸上沾着泥土,手冻得红肿发紫,小腿和上次一样肿得比碗口还粗。

董永才赶紧将老人扶进屋,拿出盆子点燃柴火让老人取暖,又打来热水替她擦洗。

老人没有立马坐下,却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拿出厚厚一叠一角钱递到董永才手中,这时,老人的眼泪“簌簌”地掉了下来。

一叠钱加起来才4元,董永才觉得辛酸:老人家看来已经走投无路了,她能再回来就是对我老董的信任。

董永才心想,“这次我绝对不能再让她出去流浪了,我要把她当妈一样来养,为她养老送终。

”董永才用手势比划着:“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们一家人会一直照顾你……”时间一晃过去了大半年,始终没人登门寻亲,老人就这样在董永才家住下了。

虽然当时日子不宽裕,但董家却让老人吃穿不愁。

2005年7月,高温来临,董永才在外打工的儿子寄回3000元钱,说是给父母的房间装只空调。

收到钱后,董永才跟老伴商量,给老人家一楼的卧室里安装空调,李国桂点头赞同。

没几天,老人看到自己的房间里突然来了两个人,对着墙壁又凿又钻,她没见过空调,不知道是什么物件,当“询问”董永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时,老人干瘪的眼眶里闪出泪花。

一次深夜十二点多,老人突然感到肚子疼,董永才背起老人就往村卫生室跑。

因为心急忘记带手电筒,途中摔了一跤,脚踝跌得鲜血淋漓。

他忍着疼痛敲开村卫生室门。

村医睡眼蒙?中看到董永才背着一个老人,奇怪地问:“老董,她是谁啊?”董永才气喘吁吁地说:“她……她是我的干娘。

”那晚,老人输了两瓶药水,一瓶营养液,董永才陪了一个通宵。

2007年,董永才家遭受了一场波折。

当年8月,李国桂的双腿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需要更换股骨头,手术费、医药费需近20万元。

董永才东凑西借,陪妻子住院做了手术。

那段时间,儿媳也已外出打工。

年近60的董永才只得医院、家中两头跑,一边要照顾老伴,另一边要照看哑巴老人,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董永才决定让在外打工的儿子董兴树和儿媳回家照顾老人。

一开始董兴树不同意:“爸,咱家已这副样子,你还是把婆婆送到县上福利院去吧。

”但董永才坚持要儿子、儿媳回来,他说:“我已经老了,你娘又生病,你们可要接过担子啊。

阿婆已完全融入我们一家,你要送走她,怎能忍心?”董兴树拗不过父亲,只得与妻子赶回家中,继续照顾老人。

一天,老人拉着董永才的手,嘴里发出“阿哇”的声音,比划着要去医院看望李国桂。

在医院里,老人紧紧握住李国桂的手,又是一阵“呜哩哇啦”,接着眼泪就一直往下流。

她虽然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但她的心意董永才夫妇都懂。

时光飞逝,哑巴老人年龄更大了,疾病也多了。

2012年6月,老人的眼睛患上了严重的结膜炎。

董兴树夫妇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将老人送进了医院。

办理住院时,由于董家人都不知道老人的姓名,只得在病历的姓名栏里写下了“奶奶”二字。

唐大凤每天陪在老人的病床前,给她梳头、洗脚、倒尿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恢复得很快,同病房的病友忍不住夸奖哑巴老人的“孙媳妇”孝顺。

尽管董永才家条件不好,为治疗妻子的病还欠了不少外债,但他们宁可自己苦一点,也绝不亏待老人家。

每年夏季和春节来临,董永才和老伴都要给老人添置新衣、新鞋,这也是她最高兴的时候。

一次,董永才带着老人去买衣服,路上碰到一位熟人,人家问他:“老董,这老太太是谁?”董永才说:“这是我娘。

”那位熟人诧异极了。

哑巴老人在董永才家舒畅地生活着,2013年,她在董家已经整整生活了10年。

这10年间,她已成为董家名副其实的长辈。

董永才每次走亲访友都会带上她,称她为“娘”。

一到春节,小辈都会恭敬地把红包送到老人手中。

老人家颤抖着接过钱,然后默默落泪。

“婆婆是想家了。

”董家人都明白,此时,大家都围到老人身边,告诉她:“这里就是你的家!”团聚,歉疚女婿找回老人感恩董永才一家收留陌生老太的消息不胫而走,电视台也前来采访他。

没想到,就是这则新闻,使聋哑老太于10年后与亲人团聚。

2013年12月18日上午,一辆摩托车在董永才家院坝停下,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下跪的男子名叫孙敬顺,这位聋哑老太是他失踪了10年的丈母娘张明芝。

2003年8月29日清晨,张明芝到云阳县看望女儿张世玉后准备返回奉节儿子家中。

像往常一样,女婿孙敬顺把她送到了云阳县平安镇汽车站,递给她一张写有“在重庆巫溪县文峰镇下车”的字条,老人登上大巴车后,孙敬顺就回了家。

不料,老人却在途中走失。

张明芝失踪后,她的儿子、女儿和女婿四处打听她的下落,但始终未果。

这让孙敬顺内心饱受煎熬并深深自责:“尽管家人没有责怪我,但是我心里一直过不去,毕竟是我把丈母娘弄丢了,我没脸见人。

”2006年,张明芝的儿子张世凡家盖了新楼,新楼旁边,一直保留着张明芝居住的旧房。

“我总觉得母亲还会回来,旧房留着,至少她回家时能找得到自己居住的地方。

”张世凡伤感地说。

每年春节和母亲生日,他们都会在餐桌上多摆一副碗筷。

10年里,亲戚们都认为张明芝已经去世,没有想到的是,老人遇上了好心人,仍然活在世上。

2013年12月16日晚,孙敬顺在电视上看到巫溪县通城镇董永才收留一名陌生老人10年的新闻,他眼睛一亮,立即联系电视台。

17日上午,当电视台记者把照片发给孙敬顺时,孙敬顺激动不已:“啊!妈妈找到了!”孙敬顺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外地打工的妻子。

第二天一早,孙敬顺就骑上摩托车,从云阳狂奔22小时,一路打听到巫溪董永才家,见到了走失10年的丈母娘张明芝。

孙敬顺长达半小时的一跪,10年来的心结终于解开。

12月22日,张世凡一家给董永才带去一幅画,画里印了副对联:十年养母深恩心中记,一生手足之情长相依。

张世凡说:“董大哥,你一家义务收养我母亲整整10年,恩重如山,我们不知道怎样感谢才好!”董永才笑着说:“我们已经把老人家当成母亲。

我们现在就是一家人,以后肯定会常走动,用不着这么客气。

”张世凡从包里拿出一个装有三万元现金的信封塞给董永才:“董大哥,这是一点心意……”董永才立即板起面孔:“你把咱当啥看了,这个你给我拿回去!”12月23日上午9时许,张明芝收拾衣物,董永才将老人扶出屋外,孙敬顺和张世玉拎着行李准备带老人回家。

出门前,张明芝突然紧紧攥住董永才的双手,无语凝噎。

老人又抬头呆望着屋门口,瞬间泪流满面。

董永才的孙女冲过来,抱住张明芝的腿哭起来:“太嗲嗲(太奶奶),你不准走,我不要你走……”张明芝也紧抱着重孙女不愿放开。

“妈,以后我们会回来,我们现在是一家人。

”孙敬顺比划着手势。

半小时后,张明芝才同意离开。

在董家,正房旁的柴间里放着一口没上漆的棺材。

董永才说,这本是为老人家准备的――按照当地习俗,老人年迈时,儿女要提前备好寿材以示孝顺。

董永才摸了摸棺木说:“现在老人家用不上了,我还可以留给自己用。

”“虽然老人家又聋又哑,但她走后,家里肯定要冷清不少。

”董永才的一番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红了眼圈……2014年1月31日,正月初一,张明芝一家来到巫溪。

一进院子,张明芝非常高兴,双手比划着要见重孙女董桂钦,小女孩也很激动,一下扑进太婆婆怀里,两人一边笑着一边流泪。

张明芝“说”,这是她多年来最开心的一个春节!董永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外套、鞋子、棉裤送给老人,张世凡也拿出自家做的腊肉、香肠送给董家。

10年爱心传奇,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亲情与温暖久久回荡在小山村里……2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董永才10年义务收养哑巴老人的感人故事,无数观众在震撼之余感慨万分:养育之恩大如天,照顾一个陌生老人十年,一般人都无法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