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南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材料题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在中国出现的近代商办企业,可说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经济汪洋大海中若干小岛。
当这些初生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
中国企业所需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威胁。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
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界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原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箫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世界从中等变小。
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摘编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材料二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
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
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
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南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至页,第Ⅱ卷至页,共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分)本卷共小题。
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原创性典籍文化的主动脉,显示中国式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这强调的核心思想是. 传承古制、重史传统. 尊重自然、恪守古训. 神化王权、天人合一. 人文关怀、以史为鉴【答案】【解析】“法祖”说明是传承古制,“重史乘”说明是重史传统,正确;尊重自然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属于西汉时期思想特点;中人文关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 自商鞅变法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到两宋时期,商业发展明显,尤其是海外贸易发达。
据此可知,宋代. 小农经济衰退. 放弃重农抑商. 财政负担沉重. 边患危机严重【答案】. 唐代佛学盛极一时,似有一统天下之趋势;宋代以后,儒学注入了时代新内涵,逐渐成为控制整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
这表明儒学. 具有民族凝聚力和使命认同感. 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倡导的理念随王朝更替而成熟. 显示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召力【答案】【解析】魏晋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并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南宋时期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主要说明儒学的民族凝聚力和使命感的增强,正确;中共他发展不符合事实;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中与时俱进说法不符合事实。
. 明代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如果在办案的过程中,刑部或大理寺错误严重,都察院有权对其进行弹劾,都御史还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朝会纠仪的权力。
明代都察院. 削弱相权并监督百官. 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具有三权制衡的特点. 保障了国家机器运转【答案】【解析】督察院的目的是促使各部门有效协调发展,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正确;督察院不会削弱相权,错误;办事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督察院具有三权分立并制衡的作用,错误。
【历史】福建省南平市南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解析版)
福建省南平市南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一模历史文综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
这表明鲁国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C. 儒墨两家斗争激烈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答案】D【解析】A选官制度比较完备的说法不正确,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用人制度的变化,不能得出地主阶级势力强大与否的结论,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C说法不正确;材料“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对传统的等级秩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D 符合题意。
2.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唐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旧唐书•李靖传》突厥,联(唐太宗)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做不安席,食不甘味。
”“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范祖禹《唐鉴》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
”“盖高祖起事之时,依仗突厥,屈礼称臣,乃其实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植》A. 唐高祖为百姓考虑而称臣突厥B. 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C. 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D. 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答案】B【解析】《旧唐书·李靖传》中提到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而另外两项并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三个史籍都提到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故B项正确;史籍中并未提到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故C项错误;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只在范祖禹《唐鉴》中提及,故D项错误。
3.《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个个性格鲜明。
对此鲁迅先生评论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该评论体现了鲁迅的A. 英雄史观B. 唯物史观C. 正统史观D. 阶级史观【答案】B【解析】这段评论表达出鲁迅的真实想法是文学作品固然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但切不可过度夸张,应尊重历史人物原型,尽可能做到客观描述,而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故B项正确;AC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18届历史试题训练
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00年前的7月1日7时30分,随着战斗哨声响起,成千上万的英国士兵开始向法国索姆河岸边进发。
这场战役的第一天成为英国军事史上最血腥的一天。
仅在这一天内,英军士兵阵亡1.9万多名,受伤超过4万名。
而德军方面这一天的损失也十分惨重。
这场战役持续了4个多月,有统计数字显示,英军伤亡人数超过48万,法军伤亡人数约25万,而他们的对手德军伤亡人数超过了50万。
然而,这场规模空前、伤亡巨大的战役,却没有赢家。
这场战役结束之后,英法联军仅仅将战线向前推进了7英里,并没有能够突破德军的防线,德军方面则承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
直到今天,昔日索姆河战役的土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没有清理的弹药,法国当地农民在从事耕作和运输等生产活动时通常要小心翼翼。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哲学专业副教授马修·夏普表示:“‘索姆河’已经在100年后的今天成为工业化的、毫无道理的大规模杀戮的代名词。
”“‘帝国主义’成为了一个肮脏的词汇”。
——摘编自闫勇《伤痛难平:英法追思索姆河战役百年》(2016年)(1)根据材料,概括索姆河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
答案及解析:1(1)特点:人员伤亡巨大;持续时间长;两败俱伤。
(2)影响:巨大的战争伤亡,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恶化了生活环境,使当今法国深受其害;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本题考查索姆河战役的特点和历史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索姆河战役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场战役持续了4个多月”“有统计数字显示,英军伤亡人数超过48万,法军伤亡人数约25万,而他们的对手德军伤亡人数超过了50万”“然而,这场规模空前、伤亡巨大的战役,却没有赢家”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直到今天,昔日索姆河战役的土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没有清理的弹药,法国当地农民在从事耕作和运输等生产活动时通常要小心翼翼”“‘索姆河’已经在100年后的今天成为工业化的、毫无道理的大规模杀戮的代名词”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测文综试题
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4.B 25.D 26.A 27.D 28.A 29.C30.D 31.C 32.A 33.B 34.C 35.D41.(25分)(1)特点:与世界同步;出现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商人文化产生);渗透城乡;集中在传统部门。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影响:推动城市化;商人地位提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6分)(2)原因:政治环境(政策支持);思想意识(思想解放);大农业影响;移民政策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因素:专制政体的阻碍(3分);小农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传统观念的束缚;严格的户籍管理。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2.(12分)【示例一】历史现象:英国工业革命。
关系: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棉花的需求增加。
评价: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革。
它创造了巨大生产力,引发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同时,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的联系,确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
工业革命还带来了环境、道德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示例二】历史现象:美国南北战争。
关系: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
评价: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但并没有解决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评分标准:45.(15分)(1)特点:从传统向近代外交转变;传统与近代外交杂糅(中西结合);人员选拔制度的随意性;人事组织的临时性;使节制度的不稳定性;制度化。
(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影响:有利于外交近代化;为中国对外交涉提供制度保障;开阔了视野;改善国家形象;(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由于制度的缺陷,其外交效应是有限的。
(3分)46.(15分)(1)趋势:从全面禁运到逐步放宽。
南平市高级中学2018高三5月文科历史
1.古语有云:“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这里的“史”是指A.历史事实和重史传统B.历史解释和史料取舍C.历史理解和史学观念D.历史文本和国史教育答案及解析:1.B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xx制分xx两级地方行政机构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xx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及解析:2.C郡县制分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这属于历史解释,不是史识,故A排除;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这属于史论,故B排除;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这是通过分析大量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属于史识,故C正确;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属于这属于历史解释,不是史识,故D排除。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史实”“史论”“史识”的概念含义,学生应该紧扣史识的必要条件:科学的史观,分析大量的史实,科学的结论。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郡县制的结论出发,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小说《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写实历史小说思潮盛行的年代,白鹿原作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
对此解读的史观角度是A.xx观B.社会史观C.近代化史观D.整体史观答案及解析:3.B“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反映了从社会生活方面入手的史观,是社会史观的体现,故B正确;文明史观主要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同文明形态来展开,故A错误;近代化史观指经济、政治等方面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故C错误;整体史观指世界各地区由分散到整体,故D错误。
南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试题
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 和第II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4页,共300分.24、《周礼·冠义》云:“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
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据此可知,“冠义"A.强调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B.强化修身养性的教育功能C。
引导青少年重礼仪立德行 D.重视家族关系的和谐有序25、图5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的农耕技术.这一技术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B。
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C。
缓解了耕地紧张的问题 D.加强了对农作物的管理26、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
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
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
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27、表1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书院是古代中国教育的主体 B.儒家思想是书院教育的核心C.中国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D.政局动荡影响书院教育发展28、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革命运动猛烈冲击着列强在华利益。
1926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就修改条约事宜与中国进行会谈。
最终,中国A.废除了英国领事裁判特权B。
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C。
停止了对英国的庚子赔款D。
恢复了丧失的关税自主权29、表2 八路军电报(1937年9月27日)表3 日本士兵日记(昭和12年10月3日)表2、表3是关于平型关战役的史料。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表2 中两份电报的内容不完全一致,证据力不够充分B.表3是日军士兵的个人日记,主观性强,可信度不高C.表2是八路军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史料价值高于表3D。
表2的电报与表了的日记可相互佐证,史料价值都高30、1942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号召边区各部队都像359旅一样,在边区各军驻地都建设起自己的“南泥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南平第一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1.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
这表明鲁国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C. 儒墨两家斗争激烈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答案】D【解析】A选官制度比较完备的说法不正确,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用人制度的变化,不能得出地主阶级势力强大与否的结论,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C说法不正确;材料“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对传统的等级秩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D符合题意。
2.2.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唐高祖为百姓考虑而称臣突厥B. 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C. 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D. 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答案】B【解析】《旧唐书·李靖传》中提到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而另外两项并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三个史籍都提到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故B项正确;史籍中并未提到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故C项错误;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只在范祖禹《唐鉴》中提及,故D项错误。
3.3.《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个个性格鲜明。
对此鲁迅先生评论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该评论体现了鲁迅的A. 英雄史观B. 唯物史观C. 正统史观D. 阶级史观【答案】B【解析】这段评论表达出鲁迅的真实想法是文学作品固然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但切不可过度夸张,应尊重历史人物原型,尽可能做到客观描述,而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故B项正确;AC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史学研究方法等,对史观的研究方法有所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此作答即可。
4.4.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
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了黄宗羲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答案】D【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5.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史观影响史学结论B. 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C. 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D. 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体现的是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方向,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均与材料不符;D本身说法不正确。
6.6.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下图),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为“L.A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
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 宣传实业救国思潮B. 媒体发动留学生C. 突出兼容并包方针D. 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答案】D【解析】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这期杂志共刊登的文章,有时政评论文章,着力于西方文化思想的评介和中西文化之比较,其中有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封面人物)的长篇传记,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说明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D正确;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工商业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排除A;B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7.7.1935年8月,德国驻华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拟就《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向蒋介石建议:“中国应将作战部队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
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黄河为最后抵抗线。
长江封锁对于中部防御最关重要……四川则为最后防地,应规划兵工业和发展运输。
”该建议A. 反映了蒋介石排斥异己势力的意图B. 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共剿共宗旨C. 准确预判了中国未来国家安全形势D. 旨在确保蒋介石对经济重心的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发生与抗日战争之前,其所预判的形式与日本侵华的史实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得出,该建议准确预判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全形势,C正确;材料所述是针对日本的侵华,与排斥异己和反共剿共无关,AB不正确;材料所述旨在应对日本的侵华,D不正确。
8.8.为解决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从1953年起,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1978年,国家又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B. 国家经济体制发生变革C. 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整D. 农村副业获得了大发展【答案】B【解析】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为解决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从1953年起,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表明,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市场经济,市场购销体制的建立,产品逐渐丰富。
所以材料反映的变化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B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从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到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反映的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农副产品的管理体制变化情况,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解答。
9.9.古代雅典规定,法庭对被作为证人的奴隶进行拷问时,若奴隶因被拷打而失去劳动能力,主人可得到赔偿:该规定旨在A. 保护奴隶的人身安全B. 维护奴隶主的财产权C. 确保证人证言的可信度D. 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故材料所述规定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维护,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材料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而不是奴隶;材料所述规定不能保证证人证言的可信度,C不正确;材料旨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而不是阻止法庭对奴隶进行拷打,D不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明确一点,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由此可知材料中所述信息不可能站在奴隶的立场上,以确保其人身安全为出发点。
10.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A. 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B. 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C. 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D. 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所以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否决属于立法权的制衡,体现了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是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A 符合题意;英国上院掌握司法权,下院掌握立法权,而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立法权的制衡,和总统行政权无关,排除C;参议院和众议院由选举产生,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
11.11.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
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B.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C. 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D.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发展,D项正确。
西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10月24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工业化建设,而是强调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工业化建设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而是强调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结合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12.1960年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第三世界产油国,为维护本国石油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
这表明20世纪后期A. 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B. 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C.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D.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答案】C【解析】根据“第三世界产油国,为维护本国石油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可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间的合作,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排除A;石油输出国组织和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不属于区域集团,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矛盾日益尖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抓住材料主旨,紧扣材料,分析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即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13.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
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
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
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货物,及五万贯者,补官有差”。
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