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参考模板
体系检查表 模板
体系检查表模板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体系检查表模板,供您参考:
体系检查表
一、基本信息
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人员:XXX
受检部门/岗位:XXXX
检查内容:XXXX体系运行情况
二、检查内容及结果
1. 文件管理
文件编号规则是否统一?
文件是否分类归档?
文件是否易于查找?
文件是否有版本控制?
结果:XXX
2. 记录管理
是否建立记录管理制度?记录是否真实、完整?记录是否及时归档?
结果:XXX
3. 培训管理
是否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培训效果是否有效?
结果:XXX
4. 设备管理
设备清单是否完整?
设备维护保养是否及时?设备使用是否规范?
结果:XXX
5. 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制度是否健全?
安全措施是否落实?
安全检查是否定期开展?
结果:XXX
6. 环境管理
是否建立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准确?
环境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结果:XXX
7. 其他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三、总结及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测量工程管理制度
测量工程管理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测量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2. 测量工程管理应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3.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监督和管理测量工作。
2. 测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测量计划、组织实施测量工作、审核测量成果、处理测量事故等。
3. 测量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三、测量计划1. 测量计划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进度制定,明确测量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和人员分工。
2. 测量计划应在施工前得到批准,并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一部分。
四、测量实施1. 测量工作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3. 现场测量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测量时间、位置、方法和结果等。
4. 对于关键部位的测量,应采取多次测量和交叉验证的方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
五、数据处理与审核1. 测量数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 数据处理结果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作为施工决策的依据。
3. 测量成果应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由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使用。
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1. 测量工程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测量成果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 测量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3. 对于测量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
七、事故处理与纠正措施1. 发生测量事故时,应立即停止相关工作,保护现场,并进行调查分析。
2. 根据事故的性质和影响,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 对于重大测量事故,应及时报告上级管理部门,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八、制度的修订与完善1. 本制度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技术发展进行不定期的修订。
2. 对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制度。
工程测量规章制度
工程测量规章制度一、总则1. 为确保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2. 本规章适用于所有参与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形测绘、施工放线、成果验收等各个阶段。
3. 所有测量人员必须遵守本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测量操作规程执行任务。
二、组织管理1. 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
2. 测量小组成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3. 测量小组的工作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设备管理1. 测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其精度和稳定性。
2. 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明确的责任人,并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
3. 对于精密或昂贵的测量设备,应实行专人管理和使用。
四、操作规程1. 测量前应对测量区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
2. 测量时应使用经过校验的设备,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
3. 测量数据应及时记录,并由第二人复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遇到复杂或特殊情况时,应及时上报并寻求解决方案。
五、数据处理1. 测量数据应统一归档管理,便于查询和分析。
2. 数据处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软件,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3. 对于关键数据,应进行多次验证和对比分析,避免误差的产生。
六、质量控制1.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体系,对测量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定期对测量成果进行抽查,评估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七、安全管理1. 测量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特殊环境下的测量工作,应制定相应的安全预案。
3.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团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八、附则1. 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项目经理负责解释。
2. 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3. 本规章如有更新,应及时通知所有测量人员并做好培训工作。
检验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模版
检验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1. 为了加强对检验和测量设备的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提高测试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2.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的检验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的选购、鉴定、验收、入库、使用、维护和报废等各个环节。
3. 本管理制度的实施目标是规范设备管理流程,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保证检验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设备的选购1. 设备选购应根据本单位的检验和测量需要进行,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2. 在选购前,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供应商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设备。
3. 设备选购需经过审批程序,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评估和决策。
三、设备的鉴定和验收1. 鉴定设备应由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确保设备的符合性和可靠性。
2. 对新购设备的验收应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性能验证等多个方面,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对于验收不合格或存在问题的设备,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要求供应商进行修复或更换。
四、设备的入库和领用1. 设备入库应进行细致的登记和记录,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购买日期、保修期限等。
2. 设备入库后,应安排专人负责设备的存放和管理,确保设备的完好和安全。
3. 设备领用需经过申请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同时需填写领用单,并及时更新设备信息。
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1. 设备的使用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遵循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
2.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校验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测试。
3. 对设备的维修需委托专业的维修单位进行,维修记录和报告应做好备案。
六、设备的报废1. 设备报废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达到报废标准的设备必须及时报废。
2. 设备报废前应进行彻底的设备检查和记录,确保所有信息和记录的完整性。
3. 报废设备应安全处理,包括拆卸、销毁、注销等程序,同时做好报废记录和报告。
七、责任与监督1. 设备管理责任由本单位设备管理岗位负责人负责,负责设备管理的每个环节的落实和执行。
工程测量室管理制度
工程测量室管理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工程测量室的管理活动,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升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
2. 工程测量室应遵循国家有关测量标准和规定,确保测量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3.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参与工程测量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1. 设立工程测量室主管一名,负责全面管理和协调测量室的工作。
2. 测量工程师若干,根据工程项目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专业人员,执行日常测量任务。
3. 资料员一名,负责测量数据的归档、整理和保管工作。
三、设备管理1. 测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精确度和稳定性。
2. 对于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应由专人负责操作和维护,并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
3. 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明显的状态标识,如合格、维修中、停用等。
四、工作流程1. 接收测量任务后,测量工程师需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并提交给主管审批。
2. 现场测量前,应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无误差后方可使用。
3. 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完成测量后,应及时整理数据,并与项目其他部分的数据进行核对。
五、数据管理1. 所有测量数据必须实时记录,并由资料员统一管理。
2. 测量数据应备份存储,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3. 对于关键数据,应实行多重审核制度,确保数据无误。
六、质量控制1. 工程测量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测量工作进行内部审查。
2. 对于重大或复杂的测量任务,应实行专项质量检查。
3. 发现测量数据异常时,应立即停止相关工作,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七、安全与环保1. 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确保测量人员的安全。
2. 使用环保型测量设备和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对于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和环境的测量活动,应事先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八、培训与发展1. 定期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2. 鼓励测量人员参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检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范本
检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公司内部的检验、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和管理公司内部检验、测量设备的人员。
二、设备管理责任与权限1. 总经理是设备管理的最终责任人,负责设备管理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
2. 生产部门负责制定设备使用规程和操作规范,并监督设备的日常使用情况。
3. 质量部门负责设备的校准、维护和报废流程的管理,并制定相关的工作程序和文件。
4. 各部门的主管负责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设备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和维护。
三、设备的购置与验收1. 设备的购置应符合公司的需求,并按照相关的采购政策和程序进行采购。
2. 购置的设备应经过严格的验收程序,包括外观检查、性能测试、精度测试等,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设备的日常使用与维护1. 设备的使用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必须由经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员操作。
2. 设备的使用记录应及时、准确地填写在相关的记录表上,并进行归档保存。
3. 设备的维护应按照设备的保养手册和维护要求进行,定期进行设备的清洁、校准和维修。
4. 对于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现象的,应及时报告,停止使用并通知设备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五、设备的校准与验证1. 设备的校准应按照校准标准和方法进行,校准记录应详细、准确地填写,并进行归档保存。
2. 设备的校准周期应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进行确定,确保设备的测量准确性。
3. 设备的验证应定期进行,验证期间应按照相关的验证方案和测试要求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六、设备的报废与处置1. 设备达到报废年限或无法修复的,应及时报废,并填写报废记录和处置申请。
2. 对于报废的设备,应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处置,包括封存、处理或转卖等。
3. 报废设备的处置应符合环境保护和安全要求,严禁私自处理或转卖设备。
七、设备台账与档案管理1. 公司应建立设备的台账,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购置日期、使用部门、责任人等信息。
体系文件管理制度(模板)
生效日期体系文件管理制度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修订记录日期修订状态修订内容修订人审核人批准人生效日期1. 目的规范公司体系文件,包括组织管控文件、流程文件、作业指引、表单记录管理,确保使用文件的充分、适用和有效性。
2. 范围适用于公司体系文件编制、标识、审核、批准、修订、发放及归档。
3. 术语与定义3.1. 组织管控(GK)文件:对组织架构、责权进行规定的文件。
指组织管理手册、授权手册。
3.2. 流程文件(LC):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而形成的文件。
对于主责范围内跨部门事务工作程序制定,可结合《授权手册》审批权限,明确关键环节工作职责进行拟订。
3.3. 作业指引(ZY):本部门为确保作业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对于流程文件各环节操作规范及涉及事项的细化,明确工作细则及标准。
3.4. 制度/规范/规定/办法/细则(ZD):针对各部门所负责模块的内部管理纲性规则拟订。
3.4.1. 制度:强调共同性甚至全民性,是基础性的约束条文。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4.2. 规范: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例如:***行为规范3.4.3. 规定:强调预先(即在行为发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于法律条文中。
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3.4.4. 办法:也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指导性。
例如:出版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3.4.5. 细则:是对个别或一些制度、措施、方法中的详细地方加以规范,强调详细的解释,说明及法律性。
3.5. 记录(R):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3.6. 文件标识:指体系文件编号,并对其版本及修订状态进行标记的工作。
3.7. 体系文件:指包含组织管控文件、流程文件、作业指引、制度/规范/规定/办法/细则文件,统称为体系文件。
3.8. 流程体系文件:除组织管控文件以外的文件,指流程文件、作业指引、制度/规范/规定/生效日期办法/细则文件,统称为体系文件。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总则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总则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明确工程测量的基本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适用于公司承担的所有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
二、组织结构和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报告编制等。
2. 测量小组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测量设备。
3. 测量小组的工作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测量计划和程序1. 在工程开工前,测量小组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需求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
2. 测量计划应包括测量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表和所需资源等。
3. 测量工作应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确保每一步骤都有记录和审核。
四、设备和工具1. 测量小组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测量设备和工具,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2. 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明确的责任人,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保养。
五、数据管理和保密1. 测量数据应实时记录并存档,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
2. 对于关键数据,应实行保密制度,防止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六、质量控制1. 测量工作应遵循“谁测量、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定期对测量成果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七、培训和技能提升1. 定期组织测量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2. 鼓励测量人员参加专业交流和技术研讨,不断吸收新的测量技术和理念。
八、应急管理1. 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如设备故障、数据丢失等。
2.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测量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九、持续改进1. 定期评估测量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根据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进行优化更新。
2. 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不断提升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十、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公司技术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工程测量内控制度
工程测量内控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工程测量活动,确保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工程质量。
2. 所有参与工程测量的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
3.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承担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
2. 测量小组由专业的测量工程师领导,下设若干测量员。
3. 测量工程师负责制定测量计划,审核测量数据,解决测量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4. 测量员负责执行测量工作,记录测量数据,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三、测量设备管理1. 测量设备必须定期校准,确保精度符合要求。
2. 建立测量设备台账,记录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校准情况。
3. 测量设备应由专人保管,防止损坏和丢失。
四、测量作业流程1. 制定详细的测量作业计划,包括测量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
2. 现场测量前,应进行设备检查和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 测量过程中,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控制到细节”的原则,确保测量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4. 测量数据应及时记录在专用的测量记录本上,并由测量员签字确认。
5. 测量完成后,应对数据进行复核和计算,确保无误后方可使用。
五、数据处理与报告1. 数据处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避免人为误差。
2. 测量结果应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报告应包括测量数据、计算过程和结论。
3. 测量报告应由测量工程师审核签字后,方可提交给相关部门。
六、质量控制与监督检查1. 建立测量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测量工作进行内部审查。
2. 对于关键部位的测量,应实行双人复核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定期对测量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
七、违规处理1. 违反本制度的测量人员,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的处罚。
2. 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违规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公司技术部门负责解释。
测量管理体系_推进方案_模板及概述说明
测量管理体系推进方案模板及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和优化运营过程,测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有效的测量方法和评估体系,组织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绩效表现,并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本文将详细探讨测量管理体系推进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步骤,以及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测量管理模板的原则。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内容,并介绍传统管理方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强调理解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通过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分析来支持这一观点。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提出推进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步骤,包括分析组织需求和目标、制定测量指标和评估方法,以及实施测量管理流程和周期性评估。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常见的测量管理模板,并提供选择适合组织需求的模板方法与原则。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或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关于测量管理体系推进方案的详细说明和指导。
通过引言部分的概述,读者将对本文的整体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传统管理方法所遇到的问题有所了解。
这将为理解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实施推进方案和选择应用模板提供一个有效的背景。
接下来,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每个章节中具体阐述的内容,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最终,读者将通过文章结论部分对整篇长文进行总结,并在未来工作中得出相关建议或预测。
2. 测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2.1 现有问题与挑战在组织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难以精确评估业务绩效、无法实时掌握关键业务数据、决策缺乏依据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决策不准确、资源过度分配或浪费,进而影响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2.2 理解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测量管理体系被引入到组织管理中。
测量管理体系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和使用各种指标数据来衡量和改进组织绩效的方法。
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本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有效管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支持决策和业务运作的需要。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司内部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计量仪器和监测设备。
三、责任和义务1.设备所有人: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维护、校准和保养,并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操作。
2.设备管理员:负责制定设备使用标准和程序,监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并协助设备所有人进行校准和维修。
3.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设备校准和维护计划,并监督实施情况。
4.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和评估设备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并提交管理层报告。
四、设备的采购和接收1.设备采购应符合公司的采购程序,经过技术评估和质量认证,并记录相关信息。
2.所有已接收的设备应由设备管理员检查,并确保设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五、设备的维护和保养1.设备所有人应按照设备使用手册和操作指南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2.设备管理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并记录维护信息和维护结果。
六、设备的校准和验证1.设备所有人应按照设备的校准计划进行设备的定期校准,并记录校准结果和校准日期。
2.校准应由经过培训和授权的人员进行,使用合格的校准设备和标准物质。
七、设备的维修和更换1.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设备所有人应立即上报设备管理员,并按照维修程序进行维修。
2.设备管理员应记录维修情况并监督维修质量,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3.当设备达到使用寿命或无法修复时,设备管理员应提出更换申请,并进行废弃处理。
八、设备的报废和丢失1.设备管理员应定期清查设备,并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
2.发现设备丢失或无法找到时,应立即上报设备管理员并进行调查。
3.设备报废经设备管理员审批后,应按照废弃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记录废弃信息。
九、培训和意识提升1.设备所有人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要求,并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
2.设备管理员应组织相关培训和知识分享,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的技能和意识。
测量工作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测量工作管理实施细则范文一、引言测量工作是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
因此,科学有效的测量工作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测量工作的筹备、实施、评估等环节,提出一套测量工作管理的实施细则,旨在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测量工作的筹备阶段1.明确测量工作目标:在项目开始之前,要明确测量工作的目标,如精确测量地形、确定建筑结构尺寸等。
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项目整体目标一致。
2.制定项目测量计划: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目标,制定测量计划。
计划中应包括测量方法、工具设备的准备、人员配备等内容。
3.进行前期调研:在正式开始测量之前,进行前期调研,了解测量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情况等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案。
三、测量工作的实施阶段1.合理安排测量时间:根据项目的工期和测量工作的复杂程度,合理安排测量时间。
同时,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车等。
同时,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
3.严格控制数据质量:在测量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数据的质量。
如确保测量精度、把控测量误差等。
4.合理分工和协作:根据测量任务的复杂程度,合理分配测量人员,确保团队的协作和高效运作。
四、测量工作的后期处理1.数据分析和处理:测量完成后,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测量结果。
同时,要进行数据验证,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编制测量报告:根据测量结果,编制相应的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测量结果等内容。
报告应具备清晰、准确、可读性强的特点。
3.信息共享和交流:在测量报告完成后,要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
可以通过会议、报告发布、交流讨论等形式,与项目团队和相关利益方进行沟通和交流。
4.评估和总结:对测量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评估过程要客观、全面,以促进测量工作的不断提高。
五、测量工作的质量保证1.培训和提升:定期组织测量人员的培训和提升,使其掌握最新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检验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范本
检验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范本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公司内部所有检验和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提升检验和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检验和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三、设备分类与登记1. 所有检验和测量设备应根据其功能和特点进行分类,并编制设备清单。
2. 每个设备应有唯一的设备编号,并进行登记和记录。
四、设备的购置和验收1. 设备购置应符合公司的采购流程和规定。
2. 设备验收应由专门的验收人员进行,并记录验收结果。
3. 验收合格的设备方可投入使用。
五、设备的使用1. 检验和测量设备的使用必须操作规范、准确、安全。
2. 设备使用前,操作人员应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准确性,并记录检查结果。
3. 设备使用完成后,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设备,并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
六、设备的保养和维修1. 设备保养工作应定期进行,具体周期由设备管理人员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确定,并记录保养内容和时间。
2. 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应由设备管理人员及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并记录维修过程和结果。
七、设备的检定和校准1. 检验和测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具体周期由设备管理人员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确定,并记录检定和校准结果。
2. 检定和校准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检定机构进行。
八、设备的报废和淘汰1. 设备达到使用寿命或无法继续使用时,应及时进行报废和淘汰处理。
2. 报废和淘汰的设备应进行清理和登记,并做好设备资产的处置工作。
九、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1. 设备管理人员应负责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2. 设备管理人员应制定设备管理制度和相关工作流程,并进行宣传和培训。
3. 设备管理人员应监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落实相关规定和要求。
十、违规处理1.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 对于因设备管理不当导致的损失,责任人将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十一、附则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对本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测量与计量管理制度
测量与计量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确保医院测量与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订立本测量与计量管理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科室及相关人员,包含测量与计量设备的选用、校准、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3.全部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并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测量与计量管理水平。
二、测量与计量设备管理2.1 设备选用与采购1.测量与计量设备的采购应依据医院的实际需求进行,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并拥有合法的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资质文件。
2.采购人员应订立设备采购申请流程,明确部门审批程序和责任人,并做好设备采购记录的保管。
3.采购设备应依据使用需求,确保设备的准确度、可靠性和适用性,并选择具有肯定品牌知名度和售后服务保障的供应商。
2.2 设备校准与核查1.测量与计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校准间隔应符合设备的要求和厂家建议,并应有相关的校准证书。
2.设备校准应由专业的计量单位或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构进行,并保证校准记录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3.已校准设备应贴有标识或质量管理部门的手动标记,以示已校准的状态,并明确校准有效期。
2.3 设备使用与维护1.医院全部测量与计量设备的使用应依照设备说明书或操作手册进行,严禁擅自改装、调整或拆解设备。
2.使用人员应接受相关岗位培训,熟识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故障排出等,并遵守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3.设备维护负责人应建立设备定期维护计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安全可靠,并做好维护记录。
4.定期检查设备的外观、电源线、连接线等,确保设备的完好无损。
如发现异常或故障,应及时报修、更换或维护和修理。
三、测量与计量数据管理3.1 数据手记与录入1.测量与计量数据的手记应由经过培训和合格的人员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的录入应使用特地的测量与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并依照部门要求或操作规程进行,严禁私自更改或删除数据。
3.2 数据存储与备份1.测量与计量数据应有完整的存储档案,并依照保密要求和数据保护政策进行管理。
公司计量管理制度文件范本
公司计量管理制度文件范本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日益竞争,企业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计量管理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规范公司的计量管理工作,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计量管理制度。
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明确计量管理的职责分配、操作流程、监督检查及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中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计量管理的部门和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质量检验、仓储物流等相关部门。
三、职责分配1. 计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计量管理制度,监督执行情况。
2. 各相关部门负责按照制度要求执行计量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3. 所有使用计量器具的员工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四、计量器具管理1. 计量器具的采购、验收、登记、标识、保管、维护、检定/校准等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执行。
2. 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或校准,确保其精度和准确性。
3. 对于超出允许误差范围的计量器具,应立即停用并进行维修或更换。
五、操作规程1. 制定详细的计量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记录等内容。
2. 员工在进行计量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六、数据管理1. 建立完整的计量数据档案,所有计量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和保存。
2. 对于关键数据的测量,应有专人复核,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七、监督检查1. 定期对计量管理工作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2. 接受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计量管理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八、持续改进1. 鼓励员工提出计量管理改进建议,不断优化计量工作流程。
2. 跟踪最新的计量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计量管理水平。
九、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计量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如有变更,按照公司相关程序进行修订。
/结束。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模版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模版一、目的与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工程测量管理,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的所有工程测量活动。
二、测量工作组织与职责1. 测量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测量工程师负责组织和指导;2. 测量工程师负责编制测量计划、调查测量场地、进行测量、处理数据和编制测量报告等工作;3. 监督工程师负责对测量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4. 监督人员负责对测量工作的合规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抽查和评估。
三、测量设备和工具的管理1. 测量设备和工具应按照规定进行选购,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2. 测量设备和工具应进行定期检验和校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3. 测量设备和工具应有专门的保管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4. 测量设备和工具的领用、归还和报废等手续应按照规定进行,做好相应的记录。
未经批准,不得私自使用或转借。
四、测量计划和方案的编制1. 测量计划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包括测量任务、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内容;2. 测量计划应经相关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审核后执行;3. 测量方案应根据测量计划编制,包括测量点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等内容;4. 测量方案应经测量工程师编制,并报相关部门审核后执行。
五、测量数据的采集和整理1. 测量数据应由专人负责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测量数据应实时进行整理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3. 测量数据的整理和归档应做好相应的记录,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使用。
六、测量报告和成果的编制1. 测量报告应根据测量方案编制,包括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分析结果等内容;2. 测量报告应经测量工程师编制,并报相关部门审核后发布;3. 测量成果应根据测量报告进行编制,包括测量图纸、数据表格和技术说明等内容;4. 测量成果应经测量工程师编制,并报相关部门审核后发布。
七、测量质量和安全管理1. 测量工作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测量质量;2. 测量现场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测量人员的安全;3. 测量工程师应对测量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指导;4. 测量工程师应对测量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工程测量控制制度
工程测量控制制度工程测量控制制度的核心在于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此,制度范本中应包含对测量人员资质的要求,明确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同时,对于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应当规定必须经过定期检定或校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准度。
制度范本需要明确测量工作的具体流程。
从工程开工前的原始地形测绘,到施工过程中的布置控制网、施工放样,再到竣工验收时的最终成果测量,每一步骤都应有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例如,在施工放样阶段,制度应规定如何根据设计图纸和控制点进行准确放样,以及如何记录和复核放样数据。
为了保障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制度范本还应包括对测量数据的管理要求。
这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报告输出等各个环节。
所有测量数据应当实时记录,并有专人负责管理,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同时,对于重要的测量成果,应当进行多重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为了提高测量工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制度范本还应规定定期的测量成果审查机制。
这不仅包括内部审查,也包括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的独立审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发现并纠正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保证工程质量。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测量争议,制度范本应当设立明确的争议解决机制。
一旦出现测量数据不一致或其他相关问题,应当按照既定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工程测量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一个优秀的工程测量控制制度范本,应当涵盖人员资质、仪器设备、工作流程、数据管理、成果审查和争议解决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样的制度,可以确保工程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
测量管理手册受控编号:**/MMS-2012-A/0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2年11月1日****公司发布实施
1.0目的:
掌握正确的计量要求导出的方法,确保测量设备得到妥善配备、测量过程设计的输入正确,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计量要求。
2.0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计量要求导出的管理。
3.0 职责
3.1.1总经办负责公司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导出工作。
3.1.2各有关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的测量过程,并负责本部门测量设备计量要求的导出。
3.1.3总经办负责保存公司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4.0工作程序
4.1计量要求导出的过程输入是: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经营要求;输出是计量要求。
其活动是将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本公司经营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测量要求;再将上述可量化的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4.1 计量要求导出原则
4.1.1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益进行计量要求的导出,以满足测量设备配备、测量过程设计所需要量的计量要求。
4.1.2 导出的计量要求要与因测量不正确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相匹配。
4.2计量要求导出的识别和确定
4.2.1 识别顾客的要求,顾客的要求可以从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中导出.
4.2.2 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主要是对产品的适用性的要求,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需要规定产品的外形尺寸、机械、物理、力学、热学、化学等特性的技术要求。
4.2.3 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进行测量和监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而满足产品各种要求的具体的测量要求通常来自的标准、产品的检验规范、合同、订单及相关的技术文件。
4.2.4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涉及到测量要求,法律法规要求通常包括: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如产品质量法或有关计量法及其相关的法规或技术规章等。
4.2.5企业在测量要求上涉及到经营管理、质量管理、能源、安全、环保等方面需要进行测量和监视,如对原材料、工艺过程参数、半成品、成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4.3 计量要求导出的实施
4.3.1营销部根据订单要求识别和确定产品的各种要求,生产过程要求和产品特性,并分别将其转化为测量要求,如技术指标参数,控制参数特性和产品检验指标等。
4.3.2技术质检部专业人员将各种技术指标,控制参数特征及产品检验规则/规范/指标转化为测量要求。
4.3.3总经办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已量化的测量要求转化为测量设备、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4.3.4将已识别的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将已识别的测量要求进一步分析,确定哪些要求影响量大,哪些要求影响量小,哪些小的影响量可以修正,哪些影响量无法修正,哪些影响量可以控制,哪些影响量无法消除,哪些影响量可以忽略不计,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分析众多条件影响量中的指标、参数、极限值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等计量要求。
4.3.5测量过程计量要求的识别
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识别可包括以下内容:
4.3.
5.1 测量设备使用环境:一般为温湿度,可参照设备使用说明书确定。
4.3.
5.2 测量人员能力:检定员、校准员、质检员等。
4.3.
5.3 测量程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检验方法或有关的操作指导书等。
4.3.
5.4 允许不确定度
a)检定或校准类关键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一般为被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
(国家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有规定的除外)。
b)检验类关键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一般为产品允差或工艺变差(双侧)的1/6或(单侧)
1/3,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允许最大不确定度。
不能满足此要求的,由自控仪表科组织相关部门评审后设定。
c)一般控制的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一般为产品允差或工艺变差(双侧)的1/3或(单
侧)1/2,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允许最大不确定度。
不能满足此要求的,由总经办组织相关部门评审后设定。
4.3.6测量设备计量要求的识别
4.3.6.1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一般包括:测量范围、最小分度值、准确度等级(如有)、最大允许误差(一般为产品允差或工艺变差(双侧)的1/10或(单侧)1/5,也可参照设备操作说明书,如没有相关资料,一般为分辨率的1至3倍)等。
必要时可根据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增加部分计量要求(如稳定性)。
4.3.6.2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必须符合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
4.3.6.3列入A类管理范围的测量设备,其计量要求应根据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
4.4 计量要求导出的监视
4.4.1总经办负责组织各部门对本部门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要求的识别,形成《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4.4.2计量要求导出记录应定期评审。
由自控仪表科组织对关键测量过程和重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的评估,确认计量要求能否满足顾客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和本企业所需要的测量要求。
4.5记录管理
4.5.1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使用部门填写《计量要求导出记录》,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各部门存档,并交由总经办汇总。
随机进厂的测量设备,使用部门填写《计量要求导出记录》,使用部门负责人审核,使用部门存档,并交由总经办汇总。
4.5.2 如需增加测量过程或测量设备,各部门应及时更新《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更新后的记录按4.5.1的要求进行审核和存档。
5.相关文件和附表:
5.1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5.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控制程序
5.3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5.4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5.5关键测量过程识别表
5.6关键测量过程一览表
6.0过程图
1.0目的
为了对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将计量目标在各有关部门进行分解,通过策划,制定后便于实施。
2.0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各部门计量目标的制定、分解和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3.0 职责
3.1.1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测量管理体系目标的审核,总经理批准。
3.1.2各有关部门按其职能分解和制定本部门的计量目标,并按目标落实计量工作。
3.1.3管理者代表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对上年度计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计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提交管理评审,以确保计量方针持续有效。
3.1.4 总经办负责对测量管理体系计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监督,并实施考核。
4.0工作程序
4.1计量方针和目标的过程:
过程的输入是:顾客的计量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公司生存和发展呢的需求。
顾客包括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
过程的输出:公司的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
过程的活动是:制订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实施计量目标;对计量目标的实施监视和测量;计量目标的有效评价;计量目标的持续改进。
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过程流程图如附图。
4.2计量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原则:
4.2.1 以方针为框架和规划原则,体现和支持方针;
4.2.2 力争最大定量化,若目标不能定量,则用指标予以支持;
4.2.3 具有可行性,经过一定时期努力可实现;
4.2.4 考虑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4.2.5 相关方的关注焦点和观点;
4.2.6 考虑到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4.3计量方针和目标的规划和修改时机:
4.3.1 方针首次制定,总经理应组织规划计量方针和目标;
4.3.2 方针修订更新,总经理应重新组织规划计量方针和目标;
4.3.3 总经理每年一次(一般为管理评审后),应组织各部门/人员识别计量方针和目标修订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