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

合集下载

《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化教学
4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
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
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
展需求。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2
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
面,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堂互动
3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游戏等方式,增强课堂 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 与度。
Part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深入
问题探究
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如“作者如何描绘西地平线上的景色?”“这种描绘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比阅读
引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西部文学作品,让学生对比阅读,培养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小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和主题,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情感升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让 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西地平线上教 案
汇报人: 2024-01-01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01
掌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 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2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 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上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上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理解《西地平线》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生平。

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1.2 教学内容简介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西地平线》的文学价值和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资料视频,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

学生分享对《西地平线》的初步阅读感受。

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开头的场景描述和人物塑造。

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教师引导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西地平线”的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讨论,总结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理解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效果。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和时间结构。

探讨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4.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教师引导讨论,总结小说的叙事技巧和审美特点。

第五章:拓展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5.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元素。

探讨小说对战争、和平和人性的思考。

5.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元素。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比较,深入理解《西地平线》的独特性。

探讨海明威的文学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选择其他海明威作品或代作家作品进行比较。

分析比较对象在主题、叙事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苏教版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学习描写景物。

2、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感受自然,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把握三次落日的特点、写法及作者抒发的情感,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第一课时一、导入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曾给了我们对西部落日无尽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地平线上》,具体、真切地体会一下西部的落日的壮美景观。

二、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等,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麻北风大漠传》等。

他是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高建群自称“爱恨永远在西部”,作者对西部是情有独钟,正因为他对西部的爱,他用心去发现西部的美,才会有那么多描写西部的优美文字流淌于他的笔端。

2、基础字词:诳语、垭口、攫取、雾霭、混沌、安谧、泥淖船棹颤抖湖泊瘴气瞅着揪住啁啾眼眶惊骇言简意赅灰蒙蒙阴霾土坯胚胎三、文本研读、行文思路: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我们都能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是落日的景象,那么谁能告诉我,文章当中表现作者这个写作思路的句子呢?或者说哪些句子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要写些什么了?迅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修辞手法。

2. 相关知识:(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现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简介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

3.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现实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西地平线上》。

2. 相关知识资料:科学知识、社会现象、哲学思考、人文关怀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作业本等。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一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1.1 文学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所处的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1.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1.3 主题剖析让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西方文化和思想2.1 西方文化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西方思想的介绍通过介绍西方思想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

3. 语言表达能力3.1 文学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让学生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3.2 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文学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让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所准备。

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小说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3. 主题剖析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4. 西方文化和思想通过讲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本概念。

5. 语言表达能力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写作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小说以及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程度,提供帮助和反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一.教材分析《西地平线上》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版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

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突出了它的“唯美”特性。

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

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篇文章所要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而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本课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为了体现本专题研习的特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对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从文中学会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亮点”也是“难点”。

我将引导学生去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具体的方法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语基梳理】1、字音辨识(1)单音字诳语(kuáng)垭口(yā)安谧(mì)惊骇(hài)勒勒车(lè)攫来(jué)模糊(mó)雾霭(i)泥淖(nào)混沌(hùndùn)蓦地(m)物什(shí)魁梧(kuíwú)瘴气(zhàng)酝酿(yùnniàng)成吉思汗(hán)罗布淖尔(nào)(2)多音字①宁:宁静(níng)②笼:笼罩(lǒng)③钉:钉子(dīng)宁死不屈(nìng)笼子(lóng)钉在崖壁上(dìng)④颤:颤栗(zhàn)⑤泊:罗布泊(pō)⑥扎:挣扎(zhá)颤抖(chàn)停泊(bó)扎营(zhā)包扎(zā)⑦豁:豁口(huō)豁达(hu)豁拳(huá)2、字形辨认:①沁(沁人心脾)②淖(罗布淖尔)③簿(对簿公堂)泌(分泌)棹(船棹)薄(日薄西山)④泻(腹泻)⑤炫(炫目)眩(眩晕)泄(发泄)舷(舷梯)弦(弦外之音)3、词语集释:(1)诳语:骗人的话。

(2)垭口:两山问的狭窄的地方。

(3)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4)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5)物什:杂物。

泛指东西。

(6)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

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

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7)适当其时:指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8)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9)恍然如梦: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像做梦一样。

也形容忽然醒悟。

【阅读心得】西地平线上(课后)【巩固训练】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A.震撼/可汗暗淡/对牛弹琴瘴气/水涨船高B.炫目/盘旋攫取/先知先觉恍若/虚晃一枪C.酝酿/熨帖蓦的/功不可没游荡/安步当车D.既然/铁骑胭脂/殷切期望物什/拾级而上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A.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淌新疆。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1苏教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1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苏教必修1苏教《西地平线上》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衬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并能在审美中思考自然。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衬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采用讲解和讨论解决教学重点,并在理解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体会浓浓的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有关大西北的系列图片:敦煌莫高窟、阳关沙漠等。

2、教师抒情性地导入: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等无不表达了一个“大〞字。

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雄关,有搅云风沙,有羌笛之怨。

久远的丝绸之路,奇丽的敦煌石窟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世人充满了诱惑。

大多数人去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来体验大西北的落日,体验世间的大美。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学生快速浏览并整体感知想想文本的结构是如何的?教师明确:第一局部:〔1段〕:总写落日印象。

第二局部:〔2—22段〕:分写三次落日。

第一层〔2—5段〕:写第一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二层〔6—16段〕:写第二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三层〔17—22段〕:写第三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三局部:(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三、文本分析,鉴赏概括〔一〕、分析第一局部〔1〕、思考: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为什么首先提出“世间有大美〞?教师明确: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西地平线上》,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活的多彩,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思想。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上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上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2.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 关键词汇学习:讲解并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评价3.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西地平线》的文本材料。

2. 参考资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作者其他作品的资料。

3.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3.2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其参与度。

2. 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了解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4.1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复杂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4.2 解决策略1. 详细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词汇讲解:讲解并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例句和练习来巩固。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文章结构。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上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上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从自然景物中感悟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智慧,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西地平线》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2)如何从自然景物中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从自然景物中感悟人生哲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圈点划线,标记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各自从自然景物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西地平线》,我们了解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学会了如何从自然景物中感悟人生哲理。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中汲取生活智慧,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从自然景物中感悟人生哲理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西地平线》的内容。

2. 邀请有关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大自然,感悟人生哲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发言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⒈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表达能力,包括确定重点景物描写对象,突出景物的特征的能力,恰当安排文章线索、结构的能力,语言锤炼和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感知、领悟、鉴赏、表达、发现、创新。

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3.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综合分析、提炼观点、评价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位和评价文本表述自然美的语言艺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先欣赏3幅图片(多媒体打出3幅关于落日的图片,每幅停留20秒左右),然后问学生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落日。

我们学生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早晨5:30左右就在教室读书朗朗了,此时一轮红日却在东方伴着朗朗书声冉冉升起;每天傍晚,太阳又在同学们的笔与纸的摩擦声中默默坠落西天。

大自然每天都给我们展示最雄伟的风景,可是我们却错过了,幸好,我们的作家高建群给我们描绘了西北的一番落日景象,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西地平线上》。

二、作者简介用课件打出高建群的照片和他的创作情况。

三、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交流,体悟文章在表现自然美上的特色,培养我们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2、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特征。

3、通过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四、重申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

2、找出3次落日的景象,并分3小组讨论3次落日,第四小组讨论联想,找出联想,并分析这些联想的作用。

每个同学写些感受,从落日的场面,审美,语言等方面入手。

每一小组分4小组交流,推荐出一人,交课堂交流。

五、交流并发表1、用五分钟时间分小组交流。

2、发表:①第一小组:第一次日落a、学生自主交流发表b、教师总结第2、3段描写日落的景色,抓住了落日的特点,比如:“一轮血红的落日象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的停驻在那里。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西地平线上》教学目标1.欣赏大自然壮观奇异的一面,体悟悲剧式的美丽,从而激发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1、想象训练:一提起“大西北”,你会想起什么,请用一些词来形容。

2、基础演练(1)了解作者作品并填空。

高建群,男,1954年生,陕西西安临潼人。

当代著名西部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惊骇(hài)垭口(yà)安谧(mì)攫来(jué)B.颤抖(zhàn)雾霭(ǎi)轮廓(kuò)鬼域(yù)C.酝酿(niàng)阴霾(mái)扫帚(zhǒu)诳语(kuáng)D.戈壁(gē)炫目(xuàn)混沌(dùn)抵达(dǐ)(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炫目瘴气焦燥不安荒凉空旷B.震撼偷懒喷薄而出死气沉沉C.观注胭脂热泪盈眶回光返照D.弥漫魔杖稳丝不动群山之巅3、导语“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自留人。

”大自然始终向人类敞开着爱与美的情怀。

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尤其是大西北,以旷远、岑寂、神秘、悲壮而吸引了无数的文化朝拜者,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去领略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壮美!板书课题: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二、整体感知,欣赏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美。

1.阅读并思考: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样运用其如椽大笔描摹出来的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特有的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1.2西地平线上8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1.2西地平线上87

《西地平线上》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联想和想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3、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同目标1和2。

教学难点:对“大美”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感受西部:在李娜《青藏高原》的歌声中欣赏一组“西部风光”图片。

2、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生活在江南,提起江南,大家也许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想到那多情的杏花雨,想到扑面而来的杨柳风;然而,我们对大西北却不甚了解,无法真正感受那骏马西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去领略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壮美!板书课题:“西地平线上”。

3、作者作品简介: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我在北方收割思想》、《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二、速读文本,疏通字词,把握文脉:1、需读准的字音:诳(kuáng)语垭(yā)口勒勒(lè)车攫(jué)来炫(xuàn)目罗布泊(pō)泥淖(nào)混沌(hùn dùn)蓦地(mò)酝酿(yùn niàng) 瘴气(zhàng)胭脂(yān zhi )安谧(mì)花剌(là)子模2、划出表示文章脉络的语句。

(总——分——总)课文第1段第6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第17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第23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3、思考: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美吗?这是一种怎样的美?给作者什么样的整体感受?引导大家寻找本文的文眼——“世间有大美(‘壮美’)”,“雄伟的风景”,“惊骇”,“震撼”。

苏教必修一《西地平线上》word教案

苏教必修一《西地平线上》word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包罗确定重点景物描写对象,突出景物特征的能力。

2、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从中感悟到: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3、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综合分析、提炼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三次落日的特点及作者抒发的情感,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和联想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法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你们以前阅读的散文、诗歌当中看到过描写日落的句子呢?(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么高建群先生描写西部草原日落的景象是怎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西地平线上》这一篇文章。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78页。

二、文本分析(一)、剖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我们都能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是落日的景象,那么谁能告诉我,文章当中表现作者这个写作思路的句子呢?或者说哪些句子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要写些什么了?迅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理解探究(师:阅读文章中描写三次落日的段落,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观察地点观察过程落日景物特征作者的联想作者的审美感受(含背景)定西高原转过垭口血红的轮子无不真实的感觉(2—6)停车拍摄柔和、美丽、安谧惊呆了,恍若一场梦境跳跃颤动背景:群山罗布淖尔匆匆行旅,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不清楚)罗死亡——庄严和尊严荒原偶尔回头不死不活曼落日:更庄严、神圣(7-17)不经意血红(胭脂色),鲜艳温(7-18)柔罗兰具有悲剧感蓦地看见背景:混沌一片,灰蒙蒙下车观看无人荒凉空旷弥漫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阿勒泰草原迎着落日火烧云匈奴民族卑微平庸(18-23)西行灿烂热烈夸张成吉思汗惊世骇俗(师: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三次落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2西地平线上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2西地平线上教案1

《西地平线上》教案【本课意义】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本课属于“欣赏自然”板块中的另一篇,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二、教学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加粗的字注音诳语垭口勉强湖泊雾霭混沌瘴气酝酿喷薄安谧泥淖攫取2、导语设计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3、文章解读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

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

4、文本探讨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

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的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地平线上》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诉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验和认同悲剧式美丽和英雄情感,体验三次日落反映的不同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
一、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二、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三、分析文中引用典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通过三维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
1:导入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雄伟风景是很难说出来或诉诸文字的,其实不然。

古有唐代大诗人王维以一句极简练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概括了雄伟的大漠落日风光,那么现在又有一位作家,他用他那极富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笔调,再次为我们阐释了一下天地间的大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

2、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雕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3:字词辨正
诳(kuáng)语垭(yā)口
勒勒(lâ)车攫(juã)来
模(mó)糊雾霭(ăi )
泥淖(nào )混沌(hùn dùn)
蓦(mò)地魁梧(Kuíwú)
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先让学生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总写落日印象;
第二部分(第2-22段):分写三次落日;(1-5 :第一次落日;6-16:第二次落日;17-22:第三次落日)
第三部分(第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2)让学生找出首尾两段出现比较多的句子(即文章的文眼)
①“世间有大美”
②“雄伟的风景”
(3)完成表格,感受三次落日的不同特点。

(先引用清代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说明三次落日是不同的。


次数地点景象特征手法作者感受或联想

定西高原
颜色:春联的红,血红
形状:勒勒车轮
美丽、柔和、富有生命力
(自然美)
比喻、拟人、动静结合
惊呆了

罗布淖尔荒原
颜色:血红
形状:一轮
庄严、神圣、悲剧感
(悲剧美)
衬托、先抑后扬
震撼了、掉下泪来
罗曼•罗兰

阿勒泰草原
颜色:热烈的红,炫目的红;
形状:在云背后挥舞魔杖
壮美、奇妙、神秘
(历史美)
侧面描写
惊骇、卑微、
平庸、感谢
匈奴民族、
成吉思汗
5:问题探讨
(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好,并说明理由:然后就具体问题教师提出疑惑,让学生讨论思考)
(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明确:《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

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觉”。

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即将消失,仍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让人肃然起敬。

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补充一下有关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多夫的情况)
补充: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克拉姆西。

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在欧洲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热爱人类、热爱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

1893年后,罗曼•罗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索尔帮学校任教,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反侵略的进步群众运动。

虽然他思想比较复杂,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但他始终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站在进步人类一边。

巴黎光复后,他抱病参加纪念十月革命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典。

此后不久即与世长辞。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

“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

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

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

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明确: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

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象说明)
他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

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

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3)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先补充讲一下匈奴外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情况)
补充材料: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

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

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

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明确: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

——这是一种英雄精神。

作用:①更凸现了落日的雄伟壮阔;
②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4)作者在观赏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会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明确:作者在观看日落时联想到了: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横扫欧洲。

这两者都给人一种雄壮、阔大的感觉。

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壮美,历史的幻象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6:总结三次落日
三次落日描写:
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
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
第三次: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

7:谈一谈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曾否像作者一样
被自然深深地感动过呢?(生1、2、3……)
8:课文总结
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

”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美丽的事物永远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

其实,我们可能每天都跟美丽擦肩而过。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人类的种种美好。

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最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