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合集下载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城市,春节期间,这里的风俗习惯别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泉州人称之为"小年"。

这一天,人们要打扫房屋,购置年货,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

家家户户贴上新春对联,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过小年后,人们开始包饺子。

饺子在泉州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形状像金钱,寓意着来年有余钱花。

包饺子时全家人会一起动手,其乐融融。

除夕夜,全家人会reunionion,品尝着各种美味佳肴。

这一天,泉州的街头巷尾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到了午夜十二点,人们会燃放鞭炮,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正月初一,年轻人要给长辈拜年,并领取压岁钱。

拜年时,长辈会把一个红包塞进孩子们的手里,祝愿他们新的一年学业进步、平安幸福。

春节期间,泉州的庙会也是一大特色。

当地人会逛庙会,品尝各种地方小吃,欣赏传统杂技表演。

整个城市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泉州的春节风俗凝聚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传承了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希望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永续传承,代代相传。

泉州春节风俗

泉州春节风俗

泉州春节风俗
泉州春节风俗:
在泉州,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习俗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一、大扫除:在春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清除去年的厄运,迎接新年的好运。

二、贴春联:人们会在门口或者屋内贴春联。

春联是用红色纸张写字,上面写有祝福的吉祥话语。

贴春联是为了祈求新年一切顺利,家庭幸福。

三、团圆饭:除夕晚上,一家人会相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这顿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全家人的团结和幸福。

餐桌上的食物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鱼表示年年有余,蛋糕象征着甜蜜和团圆。

四、放鞭炮: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来驱赶邪恶,祈求来年安全平安。

放鞭炮的声音和烟花的绚丽色彩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五、拜年:在新年的头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

年长者通常会给年幼者压岁钱,以示祝福和关怀。

六、舞龙舞狮:春节期间,街上常常会看到舞龙和舞狮的表演。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福气。

七、观灯:春节期间,人们会去庙会或者花市观赏各种各样的灯笼。

这些灯笼形状各异、色彩艳丽,给整个城市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以上是泉州春节的一些风俗习俗,这些传统都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吉祥。

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泉州人民的热情和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泉州,古风犹存的城市⑦|泉州人的春节习俗与禁忌

泉州,古风犹存的城市⑦|泉州人的春节习俗与禁忌

泉州,古风犹存的城市⑦|泉州人的春节习俗与禁忌本文1166字图片13幅阅读5’(不含视频)【敬请点击右下方在看或点赞以示鼓励】【编者按】今日正月初一开正,乡音君在此向诸位看官贺正,恭祝大家虎年行大运,平安万事顺。

本期紧接除夕推送的“泉州人的年兜习俗”,聊一聊“泉州人的春节习俗与禁忌”。

泉州是一座充满古风民俗和仪式感的城市,正如泉州作家蔡崇达所言:“泉州人享有最正统文化塑造的精神秩序”。

而泉州的年俗则是千百年来泉州文化传统集中反映的焦点之一,也是凝聚两千多万海内外泉州人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泉州民谣春节习俗讲透透泉州流传至今的民谣将本土春节习俗总结得很简练:初一场,初二场(极其热闹);初三无姿娘(煞日,女人不上街);初四神落天(将腊月廿三送上天的诸神接回家);初五隔开(到这天,过年分两阶段);初六舀肥(挑粪肥,农事开始);初七七元(众人生,又称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初九天公生;初十卖豆生(此日始有鲜豆芽等蔬菜应市);十一请女婿(泉俗后为初二女婿日);十二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三吃糜配芥菜(一作“十三关帝生”);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此日后与往常一样)。

泉俗正月初一是为“开正”正月初一,古代称为“履端辰”。

旧时户主鸡鸣而起,温水洗沐手脸,在自家厅堂为神祗和祖先焚香点烛祭祀,这种祭祀一直延续到初四。

逐一顶礼后,开大门,放鞭炮,是为“开正”。

初一早餐是鸡蛋面线,以象征“福寿绵长”“凡事完满”,年前“大人乱糟糟”到此画上句号。

有意思的是,泉人正月初一早餐都不吃稀饭,意味早餐吃稀饭出门常遇雨。

早餐后即可出门走亲访友,见面互道“恭喜”,俗称“贺正”。

而对登门“贺正”的客人,主人必热情“请甜”,如吃糖果蜜饯或喝甜茶,意味新年甜蜜开端。

来者若为贵客,则敬以“甜鸡蛋汤”(荷包蛋)。

对前来“恭喜”的孩童,长辈分发事先准备好的“红包”。

据宋代郡志记载,泉州古代为省往复之繁,有相约“集拜”之礼(如今日团拜),其聚拜地点,邻里各于附近庙宇,地方官员及僚属则于贡闱、承天寺、泮宫等地。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底蕴的海滨城市,在这里,春节不仅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菜品种类繁多,有鱼、肉、蔬菜等,寓意年年有余。

饭后,全家人一起吃年糕,祈求生活甜蜜如蜜。

之后,大家会燃放爆竹,声声辞旧迎新。

过年期间,泉州人有逛庙会的习俗。

庙会上摊位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游人可品尝各种地方小吃,欣赏精彩的民间表演。

除了庙会,走亲访友也是泉州人过年的重要传统。

亲朋好友相聚,拜年祝福,彼此道贺新禧。

年初一,青年人要拜年问候长辈,接受压岁钱。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还有捉迷藏、挂灯笼等特色民俗。

孩子们在迷宫般的老巷里玩捉迷藏,年味十足。

街头巷尾也会挂满彩灯,夜幕降临时分外灿烂。

春节期间,泉州人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这些独特的风俗,承载着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凝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希望这些传统能代代相传,永葆生机。

泉州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

泉州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
制作工艺:团圆饭的制作工艺精细,特别是鱼丸和肉燕的制作,需要手工剁馅、揉捏,口感鲜 美。
文化意义:团圆饭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泉州市春节期间的文化象征,代表着家庭团圆、和谐 幸福的寓意。
糖粿、年糕等传统食品
糖粿:泉州春节必 备的传统甜点,寓 意着家庭甜蜜幸福。
年糕:象征着年年 高升,是泉州春节 期间家家户户必备 的传统食品。
传节泉
第 三
统习州 章
活俗市
动的春
贴春联和年画
贴春联: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在门上贴春联,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年画:泉州市春节习俗中,人们会购买年画装饰家中,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和吉祥。
贴春联和年画的寓意:春联和年画都代表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 美好期望。
贴春联和年画的起源:春联和年画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 泉州市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
文节泉
第 五
化习州 章
内俗市
涵的春
家庭团聚的文化价值
泉州市春节习俗强调家庭团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在春节期间,无论身在何处,泉州人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这体现了家庭团聚的文 化价值。
家庭团聚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它强调亲情、和睦和团结。
在泉州市春节习俗中,家庭团聚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泉州市春节习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泉州市春节习俗也在不断地创新,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使其 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传统文化在泉州市春节习俗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也通过创新得到了更好的 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泉州过年最有趣的风俗

泉州过年最有趣的风俗

泉州过年最有趣的风俗
泉州地处福建,传统文化的熏陶多多。

过年期间,一些传统的风
俗活动仍然被家家户户继承。

一、拜年
亲戚朋友之间互拜大年,祝福彼此美满吉祥。

二、放鞭炮
不少家庭会盛大放鞭炮,以寓意新的一年吉祥福气,来临时业火气劲。

三、凑花灯
泉州有“凑花灯”的习俗,小孩在家里搭设“花灯”,邀请家里老人
和亲戚朋友来凑花灯,看谁先解开灯饰,即可获得灯上饰物。

四、驱邪迎财神
为了把浮华拒于四面八方,逢年过节都要设祭祀感恩对物质、谢天谢地,另在家门口放置驱邪迎财神的小塔,以保吉祥平安。

五、猜成语
家家户户都将以中国的传统老谜——成语来进行娱乐游戏,以消磨时光。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祭先祖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

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

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

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

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

芋头也要上供桌。

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

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

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起旧来。

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

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

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祖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

纸钱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二、“炝火盆”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

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泉州过年的风俗】泉州过年的习俗

【泉州过年的风俗】泉州过年的习俗

【泉州过年的风俗】泉州过年的习俗导语: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是中国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泉州过年的习俗泉州过年的习俗作为一个福建人来讲,对于当地的习俗,我可是再熟悉不过了。

不管是节日习俗,还是其他的。

我都是有问必答。

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我们泉州从初一到十五,都称为“过年”,要等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

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人们都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当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就会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水果、清茶、金猪等供品,点上三支清香,点蜡烛,恭拜“天公”,祭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除夕之夜要守岁至深夜12点钟,迎来了新年黎明,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

开门迎春纳祥,俗称“ 开正” 。

元日,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孩子早点叫起来,帖红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都会出门走访邻居,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

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诞日”,民间普遍都要“ 敬天公”,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

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桌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盘子里。

以及酒瓶、酒杯。

这些都得在当天的清晨摆好。

长辈领着全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大天恩。

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一天,大家都要吃“元宵丸”,资料共享平台《泉州过年的习俗》()。

泉州除夕的习俗与禁忌

泉州除夕的习俗与禁忌

旧俗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春节,现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称为「新春」或「新正」,是民间重要的节庆。

所以每天有不同的习俗,现在说明如下:(一)初一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

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1.做牙:一般从商者拜土地公,而没从商也会拜,大多都用牲礼祭拜,现代也逐渐改为以鲜花水果祭拜,因为家里还有许多肉类没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礼祭拜。

2.公妈(祖先)开荤: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准备牲礼和菜碗,丰盛的一餐请祖先品尝。

3.回娘家:原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十一(请子婿)或十二(女儿回娘家),但不知何时开始改为初二,或许因工商业社会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选择这一天比较适当。

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1.睡到饱:因为从除夕到初二都劳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调息一番,晚起一下。

2.闽南的`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没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

泉州过年风俗作文

泉州过年风俗作文

泉州过年风俗作文
闽南地区的人们过年的习俗,就是“拜天公”。

而在我们老
家泉州,这一天也是要吃汤圆的。

汤圆是用糯米做成的,吃起来软糯香甜。

吃完汤圆后,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门口插一根柳条。

因为,柳条代表着“送穷鬼”,在这一天,人们都会插上一根柳条,这样就可以把穷鬼送走。

过了大年三十,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一大早起来,我就被妈妈叫醒了。

妈妈说:“你要是在今天
把作业做完的话,你就可以和爸爸、爷爷、奶奶一起去给祖先们扫墓了!”听了妈妈的话,我高兴极了!
来到祖先的坟前,我和爸爸一起把一大堆祭祀品摆放好。

这时爸爸说:“你看我这个速度够快吧?”于是我也拿起一根筷子
往桌子上抽了几张纸钱。

之后,我和爸爸、爷爷、奶奶一起放鞭炮。

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

我看着炮竹在空中炸开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和激动。

放完鞭炮后,就开始吃汤圆了。

妈妈说:“这是‘添福’呢!”于是我们就开始吃汤圆了。

—— 1 —1 —。

泉州春节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

泉州春节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

泉州春节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泉州地区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

本文将以泉州春节为切入点,探讨其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泉州春节的宗教信仰泉州地区信仰多元,诸多宗教共存,对春节的宗教信仰影响不可忽视。

其中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

1. 佛教影响佛教是泉州地区广泛信仰的宗教之一。

泉州的报恩寺、南禅寺等佛教寺庙将春节作为重要的佛教节日,举行庙会和祈福仪式,吸引着大量虔诚的信徒。

2. 道教影响道教在泉州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视为寿康大帝的主要信仰群体。

春节期间,寿康大帝庙会将迎来大批信徒,庙内外热闹非凡,民众祈愿寿康平安。

3. 民间信仰影响泉州地区还有许多世俗宗教习俗,如拜神、求签、燃放鞭炮等。

民众参与宗教活动,祈求平安富贵和福康安好。

二、泉州春节的民俗传统泉州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传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理念。

1. 祭拜祖先在泉州,祭拜祖先是每个家庭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

人们整理祭祀场所,上香祭拜,恭敬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贴春联、剪窗花贴春联、剪窗花是泉州春节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

泉州人喜欢用红纸和金笔写春联,将对联贴在门上,希望家庭幸福吉祥;同时,他们还喜欢用彩纸剪出美丽的窗花,给居室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3. 赏花灯泉州的花灯制作工艺独特,尤以“泉州花灯”最为有名。

春节期间,各地将举办花灯展览活动,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同时也展示了泉州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4. 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表演也是泉州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身着狮子、龙的服装,表演节目,以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迎接新年的到来。

5. 传统美食泉州春节期间,当地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传统美食如鱼生、年糕、油饼等,不仅满足味蕾上的享受,更寓意着五谷丰登、口福连连。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比起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

那么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别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泉州过春节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敬天公、贺正”泉州过新年风俗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

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唐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泉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泉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泉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泉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泉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泉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泉州春节的习俗泉州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都称为过年,要过了十五,这个年啊才算是过去了,所以泉州的春节和我们这都有些不一样,那具体的泉州春节习俗是怎么样的呢,一起跟着小编来瞧瞧看看吧。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泉州春节习俗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

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

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

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

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

《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

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

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

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祭祖、烧天金、祭神、祭路:泉州民俗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泉州过春节的习俗“?尘”。

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最后一个“土地爷生”,是祈求财神寄托希望的日子,是总结今年展望来年的日子,在这天泉州“头家”要请伙计吃喝,支付伙计工资,手头上的事暂时歇歇,该让伙计们回家过年了,俗称“尾牙”。

“尾牙”过后,各行各业“收尾”了,员工们拿着工资回家了,各家各户便开始布置居家了。

一年未扫的“蜘蛛网”该扫除了,灶前房后的.污垢该清理了,桌椅锅碗该刷刷洗洗了。

“?尘”,既有辞旧迎新的内涵,也表达铲除污秽远离疾病的愿望。

“送神”。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送神日”,专奉“灶君公”,供奉麦芽糖、花生糖等,据说是给“灶君公”甜甜嘴,让他到玉皇大帝那儿多说好话、隐恶扬善。

年货。

送了“灶君公”后,人们开始忙碌办年货,所谓“蒸糕蒸果做菜包,买鱼买肉做年兜”,贴门神、贴春联,买衣买鞋买家具,忙得不亦乐乎。

除夕。

下午开始点香点烛,供奉祭品敬祖先,然后全家人围火炉(相当于今日的火锅)吃团圆饭,相传这缘于原始社会“围火塘”吃年夜饭的习俗,吃了年夜饭后,点香点烛,放鞭炮,开始“跳火墩”了。

男跳女看,若有家人在外不能回家,也得有人替跳,老人也要跨一下,小孩得由大人抱着跳,边跳边念“五谷丰登,钱银渐渐来”等。

据说火代表旺盛、纯洁、长寿,跳了“火墩”后全家就会兴旺长寿。

而后引火“围炉”并“守岁”到晚上12点,然后大放烟花爆竹敬“天公”,接着便开始拜年。

元宵。

全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泉州春节的民谣中说道:“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

”上元丸是圆的,它是团圆的象征。

泉州的上元丸,用的是芝麻、花生末、瓜子仁、白糖、肥肉粒做馅,而糯米不是包的,而是一层层“滚”起来的。

吃了汤圆开始赏月观灯。

过了元宵节,新的一年就启动了。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这里的春节风俗别具一格,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除夕夜,全家人会团团围坐,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鱼、肉、蔬菜等传统佳肴,还有一道泉州特色的"年糕",寓意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饭后,人们会燃放鞭炮,声响遍及大街小巷,将年味渲染得十分浓厚。

正月初一,泉州人有"开钱钗"的习俗。

家家户户会把钱钗悬挂在大门上,象征财源滚滚、吉祥如意。

不少人还会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除了传统习俗,泉州还有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

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小年"。

农历正月十九也是个重要节日,泉州人称之为"迎春节",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和游行活动,场面十分壮观。

泉州人过年讲究传统、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凝聚着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素有"海丝重镇"之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春节期间这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泉州人称之为"小年"。

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的一年。

晚上,人们会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像吃年糕、汤圆等,寓意团圆吉祥。

除夕这天,泉州城乡各地的庙宇都会举行"开岗"活动,由乩童在神像前焚香、祭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不少家庭也会在这一天烧香拜佛,祭拜祖先。

到了午夜十二点,全城响起一片爆竹声,庆祝新的一年到来。

正月初一是泉州最重要的节日。

清晨,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把旧的一年驱赶走,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一天,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吃顿丰盛的团年饭,亲朋好友互相拜年,场面热闹非凡。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泉州有"赏花灯"的习俗,沿街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

人们还要吃元宵、汤圆等食品,祈求圆圆满满。

泉州的春节风俗源远流长,饱含了人们的喜庆祝福和美好祈愿,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这些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泉州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泉州春节敬天公风俗作文

泉州春节敬天公风俗作文

泉州春节敬天公风俗作文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里,春节期间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敬天公。

这不仅是泉州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更蕴含着对生活美好祈愿的期盼。

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的中午时分,泉州各乡镇的庙宇广场上就会热闹非凡。

无论老幼,都会身穿节日盛装,手持香烛鞭炮,簇拥着敬天公的行列。

随着锣鼓的激荡,游行队伍缓缓前行,人们虔诚地向苍天行三跪九叩大礼,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紧接着,便是群众自发的锣鼓舞狮表演,喜气洋洋。

敬天公活动的核心环节是焚烧"天公烧"。

"天公烧"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的人形娃娃,身穿官服,手持权杖,模样威严庄重。

人们将它高高挑起,在天公爷像前焚烧,炽热的火焰象征着把祈福的心愿直达苍穹。

待烧毁后,大家便开始撒钱,争相捡拾钱币,被视为吉祥如意的征兆。

除了敬天公,泉州人在春节期间还有祭祖、舞龙狮、游庙会等民俗活动。

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不仅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凝聚着对祖先智慧的崇敬。

随着时代的发展,敬天公活动的形式或有些许变化,但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福建泉州过年风俗作文

福建泉州过年风俗作文

福建泉州过年风俗作文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保留了许多独特的过年风俗。

每年除夕之夜,整个城市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年夜饭是过年最重要的一餐。

泉州人有一种独特的年夜饭菜肴——"开门红"。

一般包括虾、鱼、肉类等八种以上的美味佳肴,寓意开开心心、迎接新春。

餐后,全家人一起包饺子,里面会包进一枚铜钱,谁吃到谁就代表新的一年求财运旺。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声声祝福响彻云霄。

人们在新年钟声敲响时互相道贺,祝愿新的一年"心想事成、吉星高照"。

正月十五是泉州最隆重的节日。

当晚,沿街巷燃起千万盏灯笼,宛如仙境一般。

年轻人踩高蹺、舞龙狮,场面极为热闹。

从正月初六开始,还有上百年历史的木偶戏陆续上演,社火持续几个月。

泉州过年风俗独具地方特色,凝聚了勤劳朴实、好客热情的闽南文化精神。

无论身在何处,这些传统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期盼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泉州过年风俗优秀作文

泉州过年风俗优秀作文

泉州过年风俗优秀作文
泉州位于福建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海滨古城。

每逢春节佳节来临,这里便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

泉州的过年风俗独具特色,体现了这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

迎春是泉州过年的一大重头戏。

农历除夕前一周,人们就开始大扫除、贴年画、挂灯笼、涂门楣等,准备欢迎新春的到来。

当除夕夜临近午夜,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声声响彻云霄,祈福来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

年夜饭更是泉州过年不可或缺的传统。

桌上必备的有汤圆、年糕、鱼、肉等美味佳肴,寓意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饭后,全家人共赏灯笼,观赏各种精美绝伦的花灯艺术。

初一更是重头戏。

泉州人有"初一扭年"的习惯,所谓"扭年",就是沐浴更衣、换上新装,以示新的一年来到了。

之后全家人要外出游玩、拜访亲友、观看传统民俗表演。

泉州的春节习俗浓缩了这里人民的期望与祝福。

祈愿新春伊始,福星高照,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份情怀已融入泉州人的基因,代代相传,永无休止地薪火相承。

希望泉州的年味儿永驻世间,流传永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

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

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

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

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

今此礼废。

”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禁忌: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

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女儿女婿日正月初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

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迎灶君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职,正月初四回来,家家户户于该日迎灶君,复之如送只礼,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寿,故亦称“接神”。

旧俗送神均在下午举行,接神则在初四清早即要举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于要把神早早接回,让神佑护的时间尽量多延长。

接神的礼品与送神时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烛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献之后,再鸣炮烧金,以示欢迎。

并祈求诸神佑护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岁这天,在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以及介于惠东、惠北之间的辋川村,及其北邻的莆田地区独有的特殊节日。

其称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

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

明·嘉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

众人生旧俗正月初七是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

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妇要比平日更早起床,为全家老小煮一锅美味可口的面线,掺入春节期间早已准备的肉丸子、炸排骨、鱼丸、香菇、虾米等佐料。

而晋江还有一种和其他地区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线中加入几块甜煎粿。

备好线面以后,主妇又得准备一些煮熟剥壳的鸡蛋和鸭蛋,每人两个,因传统风俗是“一鸡一鸭,吃到一百(岁)”。

其风俗有如做生日吃鸡、鸭蛋一样,其差别只是一人生日和众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诞日”,玉皇大帝神诞。

古时,善信在这天往元妙观行香。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

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初九民间普遍“敬天公”。

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厅堂点燃红烛灯,曰“天公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座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或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长方形木盘或圆形大瓷盘中,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日清早摆好。

点上一对大红烛,焚香之后,长辈领着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荡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做天香”:即(设天香清醮)。

正月,各铺境各自择日举行庆典,除摆坛祭拜外,还有“添香”、“投符”、“赞诞”、“巡境”等活动。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须往三官庙行香。

泉俗素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吃“上元丸”、润饼菜:“上元丸”,古称“浮元子”,亦称“元宵丸”,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

上元节当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亦寓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嘉兆。

祭春是日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

闹元宵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云:“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

”又引《温陵旧事》云:“吾温陵以正月谓之朝拜,亦曰…会‟。

盖合闾里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遗意,相沿已久。

”“董其事者鸠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内。

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

”“神皆四舁,惟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坛元帅,则八抬。

”“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锣声震天地。

”闹花灯亦称“灯节”,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

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

宋代泉州花灯之盛,冠绝天下。

宋《五杂俎》:“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

”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

挂灯: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

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加一篮白果(米字旁)敬祖。

送灯: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对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灯”。

赏灯: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

游灯: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

出灯:小孩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称“出灯”,寓意“出丁”,是人丁兴旺好兆头;如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

猜灯谜: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

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

“请替身”、“过关限”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

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

”然后焚烧掉。

有的还要用红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

这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结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

备好食品及一寸长的小红绣鞋一只或小衣衫一件,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

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

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

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

”其供品或边祝边吃,或祝毕带回,小红鞋或小衣衫则要焚化。

“棕蓑娘”当为全国许多地方所敬妃的厕神紫姑。

《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

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

”泉州未成年女孩敬祀“棕蓑娘”,在于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与全国其他地方占蚕桑、占姻缘、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