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长八上《毛遂自荐》word案
《毛遂自荐》学案主备人:李永华审核人:张兰英教学目标: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对毛遂的评价课前预习:一、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二、完成课文填空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句式:),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句式:),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毛遂自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了解《毛遂自荐》的背景知识,如作者、时代、主题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自荐、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毛遂自荐》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对《毛遂自荐》背景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毛遂自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遂自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并与同桌交流。
3. 合作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评价。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和内涵。
(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毛遂自荐》。
(2)学生选择一篇与《毛遂自荐》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思考,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朗读和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毛遂自荐》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和思考相关的文章,以及写出的读后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 教案
一八毛遂自荐教学目标1.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3.在此基础上能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评价。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
2.掌握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对人物的刻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介绍作者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约53万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等。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注意文章的节奏和人物的情感。
2.学生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和停顿。
四、翻译课文。
1.以教师翻译为主,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毛遂自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勇于自荐、自信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毛遂自荐》故事文本2.2 教学重点1. 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认识。
2. 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重点词汇。
3.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
3.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1. 向学生介绍《毛遂自荐》的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4.2 讲解1. 讲解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主题。
4.3 互动1. 提问学生关于故事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4 实践1.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故事中的角色。
2.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5.2 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5.3 综合评价1. 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2. 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故事介绍介绍其他有关自荐的故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岳飞毛遂自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毛遂自荐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自荐的现象及其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毛遂自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学会自荐,提高自己的能力。
7.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自荐的经历和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毛遂自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完成课后练习题
选做作业
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
搜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小作文
制作一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手抄报
作业要求与说明
作业形式:书面作业、小组 讨论、课堂展示
作业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
作业要求: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应用能力
作业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互 评相结合,注重过程与结果
汇报人:
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步骤:分组讨论、确定主题、收集资料、整理观点、汇报展示。
注意事项: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讨论主题和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反馈 和指导。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 用PPT、视频、音频 等多媒体手段,增强 学生的视听体验,提 高教学效果。
毛遂自荐的故事情节
毛遂自荐的意义和影响
毛遂自荐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毛遂自荐的故事背景
课文内容解析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解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重点词汇与句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点词汇:毛遂自荐、游说、 平原君、楚王
重点句型:毛遂自荐的故事、 游说的技巧、平原君的智慧、 楚王的决策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对毛遂自荐故事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等方面,以加深学生对课堂 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练习反馈: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理解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根据 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归纳小结环节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
总结毛遂自荐的故 事意义
作业完成率
《毛遂自荐》教学教案设计
《毛遂自荐》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成语“毛遂自荐”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优点。
(2)激发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毛遂自荐”的含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会用“毛遂自荐”造句。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运用“毛遂自荐”这一成语,并能够恰当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
3. 教学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举例说明。
4. 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毛遂自荐”的含义和用法。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运用“毛遂自荐”成语造句。
(2)教师选取优秀句子进行展示和表扬。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毛遂自荐”的含义和用法。
《毛遂自荐》说课稿
《毛遂自荐》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题:《毛遂自荐》是《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文言文,安排2课时教学。
2.说教材内容:本文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列传”记载的是历史上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从而反映历史。
本文是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
本文按照事件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记叙。
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毛遂自荐随行平原君求救于楚,他慑之以武,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约之以信,威服楚王,定纵结盟,后平原君引咎自责。
文章选材典型、精当,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
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3.说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4.教学目标:2.介绍作者、作品及文章所写事件的背景:司马迁,字子长,西汉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着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260年结合文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毛遂、平原君。
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
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的见解。
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毛遂自荐》 (一)
设疑启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毛遂自荐》探疑互动1 提问:本文使 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毛遂这一人物形象?对照、衬托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 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
当毛遂自荐后, “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
”显然瞧 不起毛遂。
但到楚国后, “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
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荐了毛遂。
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普通。
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 日出而言之, 日中不决。
”与毛遂的三言两语, “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
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讲课教师:课时:第三课时 总课时数: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 章内容,探索人物形象。
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
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理解人物形象教 学 过 程备注(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时间分配等) 学科:语文教学 目 标知识与技 能 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材 分析 学生活动2、提问:本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的个性化。
解疑归类查疑落实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
可见,对照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划毛遂的重要手段。
学生归纳总结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干。
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
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
”一下子震住了楚王。
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第2课时)课题:毛遂自荐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二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一、导入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探疑互动(三)课文内容研讨学生讨论总结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示之以利)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示之以信)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
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解疑归类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查疑落实学生归纳讨论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
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
《毛遂自荐》 教案教学设计
《毛遂自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毛遂自荐》的主要内容。
(2)能够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日常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自我推荐、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毛遂自荐》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毛遂的背景、自荐的场景、毛遂的聪明才智、毛遂的影响等。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如:自荐、推销、聪明才智、影响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毛遂能够自荐成功,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毛遂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关系。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口头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毛遂自荐》的原文文本。
2. 图片或视频:有关毛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参考资料:有关毛遂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参考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反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毛遂自荐》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毛遂自荐》。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毛遂的背景和事迹,理解他自荐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自荐、自信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毛遂自荐》。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毛遂的背景和事迹,理解他自荐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毛遂自荐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毛遂自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毛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毛遂是谁。
(2)简要介绍毛遂的背景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毛遂自荐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毛遂自荐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并进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毛遂自荐的精神内涵,并写在作业中。
8.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课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毛遂自荐》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和朗读能力。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毛遂自荐》 (一)
毛遂自荐(第3课时)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三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毛遂自荐》探疑互动1提问:本文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毛遂这一人物形象?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
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
”显然瞧不起毛遂。
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
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
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
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
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2、提问:本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的个性化。
解疑归类查疑落实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
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学生归纳总结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
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
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
”一下子震住了楚王。
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
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毛遂自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作用。
(3)了解《毛遂自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品质,鼓励学生敢于自荐,展示自我。
(2)理解毛遂自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毛遂自荐》。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1)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作用。
(2)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遂自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毛遂自荐的精神,培养自信、勇敢的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自荐例子,互相鼓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毛遂自荐》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毛遂自荐》。
2. 写一篇关于毛遂自荐精神的心得体会。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毛遂自荐》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管理能力。
(长春版)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语文上册10毛遂自荐(第2课时)课件
请说说哪些语言和动作最能表现毛遂的性格特点?
• 明确:
• 1)语言 •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 •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 “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 “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 • 2)动作 • “按剑而前曰” • “奉铜盘而跪进” • “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 6、第3段写平原君引咎自责,作用是什么? • 明确:一方面表现平原君勇于致歉,重视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毛遂的大智大勇,与众
• 学生对故事内容整体把握的还可以,但缺乏对人物形象概 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B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 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C
教学 准备
教学准备 多媒体
D
教学 过程
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毛遂自荐
教学目标 备
教学过程
A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明白毛遂敢于自荐并能最终说服楚王合 纵的原因,并从中找出自荐应聘中可供借鉴之处 。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记叙清楚简洁、描写生动形象 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课文中出现的、 至今仍常用的有关成语的含义及有关字词的用法。
写作指导 布置作业
导入
• 指名复述毛遂自荐的故事
研习课文
• 1、本文集中写毛遂,主要选用了哪两件事? • 明确:毛遂自荐和赵楚定纵。 • 2、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 分析: • 3、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 分析:作者是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并运用对比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毛遂自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毛遂的背景和事迹,认识他的勇敢、聪明和爱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勇敢、聪明、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毛遂的背景和事迹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毛遂的勇敢、聪明和爱国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毛遂的背景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毛遂自荐》,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毛遂的勇敢、聪明和爱国精神。
(2)学生进行探究,回答问题。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毛遂自荐》背诵给家长听,家长签字确认。
3. 学生选择一篇与毛遂自荐类似的文言文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思维品质和价值观的体现。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上《毛遂自荐》教案设计
八上《毛遂自荐》教案设计毛遂自荐一、教学目标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方自己推举自己,那么毛遂毕竟何许人也,他毕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急,自己推举自己呢?今日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学问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1.老师范读、正音,同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同学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别句式。
3.老师点拨:(1)通假字合从于楚“从”,通“纵”其末立见“见”,通“现”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2)重点实词(3)古今异义①与十九人谈论(两个词,今一个词)②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4)特别句式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定语后置)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状语后置)(三)课文内容研讨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示之以利)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示之以信)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老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
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日,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当留意些什么?老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行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急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遂自荐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及成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字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毛遂的义勇和雄辩。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毛遂自荐》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学内容
一、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
记》。
今天,我们就来管中窥豹,通过学习课文《毛遂自荐》来感受一下《史记》的魅力。
二、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互相点评。
2.力图通过朗读再现故事情境,展现人物性格。
三、翻译课文。
1.以学生逐句翻译为主,翻译不对、不准、不会的地方也可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成,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并当堂理解其含义。
四、布置作业。
1.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造句。
2.以整理的成语为线索,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一、作业反馈。
1.考查成语的写法及含义。
2.抽查学生重点词句的翻译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勇于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
2.细品文本。
(1)阅读文章,说一说,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
“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2)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
(3)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
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
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
(4)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
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
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
(5)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
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
“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
“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7)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
“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
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
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
“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
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
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
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
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
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
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
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
“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
(8)与楚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
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
“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
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
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3.延伸扩展。
(1)课文是怎样精雕细刻出毛遂的义勇和雄辩的?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
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
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
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
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
然后以汤和文王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
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
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如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有胆量,勇纾国难,精神可嘉;有见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均可,但要注意从正面来引导和肯定。
三、课堂练习。
班级要重新选举班委会,你要参加竞选演说,请你为自己写一段演说词,要求突出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竞选的职位,字数100字左右。
四、课堂总结。
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品读了《毛遂自荐》,毛遂这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胆识,他的才华,他的智慧,都令今天的我们深思,给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勇于展示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五、布置作业。
以《真正的勇敢》为题目,写一篇《毛遂自荐》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谭义专。